运营网郑欣: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9:59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
 
  序
  这是一次关于身体的认领和解读,它发生在五千年前,甚至更远,在远古的明堂上,一群圣人围坐在一起……在遥远的今天,我们开始了自己阅读的旅程,在模糊的字迹背后,我们找寻,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灵魂的秘密……
  我们现在阅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似乎有些难度,但这绝不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与阅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当中都流淌着美丽而空灵的汉字的基因,只要我们能享受孤寂,我们便可以像阅读李白和杜甫那样去阅读《黄帝内经》,它一样有着超凡的洞察力、博大的精神和动人的韵律,一样有着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所有美德,它确定权威与法则,讲究和谐与稳定,注重教化与实证,它不仅引领我们游走于宇宙太空,感受旷古时空的荒谬与空寂;而且引领我们不断地向内、向着那似乎不可知的黑暗,不断地问难探索,直至找到我们生命的真实的每一次悸动……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首先,圣人就是能掌控自己的人。这个“圣”字怎么讲呢?我们先来看看“圣”字的写法——
  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耳,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体字“听”的意思,底下甲骨文是一个人字,后来写作“王”。所以,所谓圣人就是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这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
  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面是最为精密的自组织结构。自组织就是它依准于本性而存在、而平衡、而和谐,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和主观意愿,也不是你想把药补到哪里就可以补到哪里的。所以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种活泼的存在,是自足的,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和谐机制。
也就是说,身体比头脑更聪明,头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
 
  上医医国的意思,就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
  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比如《大学》讲至善,但最后要落实到人心的静与定;《中庸》讲太过与不及,实际上,过与不及都源于脏腑功能的太过与不及。比如人的肝火太旺,人的心就不静,做事就急躁;肾精不足,人就没精神,思考问题就不周全,做事就会失败。
  拿破仑有句名言:“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道以医显”,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
  有人会问: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词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汇。这些词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一番。
  什么叫魄力呢?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精气神的“神”,实际上都是指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就好比油多了光亮就大,火焰的光芒就是“神”,所以“魄”是肺经、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里,力来源于肾,我们的力量都是来源于腰,都是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够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有的人生命活力很旺盛,看上去很有精神;反之,有的人看上去很萎靡。那么“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看“精”,它来自肾。在中医概念里,肾主藏精;而“神”,在这里专指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所谓“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如果心力不足、肾精不足的话,就会显得特别没有精神。所以,“精神”同样也指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东西。
  再看“胆识”。《黄帝内经》认为:胆是主决断的。有没有决断力也是领导力的一个体现,而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个人胆气足不足。并不是说一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了,关键还是一个胆气足不足、胆精足不足的问题。
  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那意志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在我国古代中医理论里,意是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脾主运化。《黄帝内经》说“心之所存所谓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跟所看到的事物相关联。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志”指肾的“神”,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补肾。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命本能的很多东西都跟肾密切相关,志是肾神的外现。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
 
  意志这个词中,“意”指的是运化能力,也就是思维的宽度;而“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定力。如果说精神是指心肾相交的能力,那么意志就是指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又能定得住多少,这就体现你的意志力了。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并具备思维宽广度,却唯独定不下来,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做事照样会失败。
  那么“聪明”就很好解释了。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意思就是说,肾的精气通于耳,肝的精气通于目。所以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关键是看他的肝肾功能。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肾功能好,耳力就好,如果耳鸣眼花,就是肝肾出问题了。
  我们的人体就如同一棵大树,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生命活力是来源于身体本身,是从肾精来,是从这些神明来,从生命的高度来。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在西方医学当中,不太讲究神明这个概念。在西医看来,心脏就是一个泵而已,而与神明无关。所以在现在的器官移植当中,有些现象就令人费解。曾经有这么个案例,说有人移植了猪的心脏,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他有一个表现:他没事就喜欢用嘴去拱墙。其实,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心之官为思”。意思就是,人如果心气足的话,神明就会反应到大脑当中去,然后慢慢地就会改变人你的行为,也就是说有了猪心就有了猪性。
  所以,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内在地去观察我们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个层面。但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人其实很不愿意向内看,因为向内看很麻烦。每个人都有着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而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内看。另外,向内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释迦牟尼一样,那就只剩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内看,然后是不忍向内看,这都是人的惰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是很高明的“向内看”,是不打开地“向内看”。而西医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细一想,解剖有什么了不起,不打开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了不起。所以,中国中医非常了不起,它没有打开身体就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那么要凭借着什么“向内看”呢?凭借着“道”去看,凭借方法、规律去看,所以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对人的要求高,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是“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这也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自古以来,人都存在的一个无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很不清楚。西方的弗洛伊德的学说占据了整个20世纪,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类的自傲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原先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哥白尼的学说告诉人们地球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分子。第二次打击是,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人不是万物之灵,人源于动物,人的进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体结构和精神气质方面与动物同等的证据。最后,人就只剩下一个自信了,就是说我了解我自己。可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告诉人们: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驱动在发生改变。所以,向内看的问题对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来说都是一个最高目标。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你自己”,而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达到至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
 
  在学习医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复体验这样一句话:“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学习《黄帝内经》是我们领悟人身、听闻真法、感恩中国的必行之路。
  先说“人身难得”。学习了《黄帝内经》,我们就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脏腑的运转。我们懂得了人体,实际上我们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的肉身实际上是我们修行多年后得到的一个身体。用后来的话说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我们要蓄之、养之的精品。但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毁之、害之的。
  再说“真法难闻”。大家都知道,只有有缘的人才能听闻佛法。《黄帝内经》同样也是如此,不是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听到的,包括黄帝自己。《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黄帝和他老师的一些对话,当黄帝问到一些很核心的问题的时候,他的老师都会让他先斋戒。所谓斋戒,不是单纯的洗洗澡、刷刷牙、饿几天就可以的。它要求你在精神上不要被一些私心杂念所控制,让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听闻真法。即便圣王学习《黄帝内经》,他也要抱着很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去修身修心,才能真正地看到里面去,才能真正领悟“真法”。
  第三句是“中国难生”。实际上,大家都应该有所感悟,生为中国人是一种难得的福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深厚的感恩心理和自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么多经典巨著,可以让我们去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反省人生,甚至包括重新体悟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这是“中国难生”的一个含义,因为只有中国才有《黄帝内经》。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
  《黄帝内经》所说的内容,大多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开篇全都在讲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它是一本很独特的医书,在很大程度上它并不去讲怎么治疗一种疾病,它更像一个老师,在引导我们如何去顺应自然的力量。所谓自然的力量,就是自然本身存在的顺序,我们要顺应这样的顺序和规律。
  《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内在洞察能力。我们学习《黄帝内经》,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增强我们的内在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方法。西方人学医,要花很多工夫去学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理论。可是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道其听道理,这就要求大家有一种洞察生活的能力。
  培养人的洞察力,第一条就是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大家可以去认真地想一想,中国人为什么说“买东西”,不买“南北”。《黄帝内经》中有幅图,它的南却是在上面,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理解。而这幅图在中国古代始终是南在上面,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而用中医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
  《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为什么南要放在上面呢?因为在我们人体中,心在最上,心就是人体的代表。如果俯卧大地的话,心在最上,所以上边为南。按照中国文化中取象比类的方式,我们把东归属于木,西归属于金,南归属于火,北归属于水。在远古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木和金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易物的。而火和水是不可盛受之物,是用手拿不走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中国人只买东西不买南北。更何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热情如火”或“柔情似水”这些情感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啊!而且买卖南北(水火)还要危及人类本身呢,比如军火,比如石油和水,一旦进入到买卖层面就要危及人类本身啊。
  其实,我们中国人骂人都很有文化内涵。比如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那不是东西就是南北啊!就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从更深的层面来讲,东方又意味着生发;东方为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中央为土,为“化”。那东方为什么有生发之象呢?我们先来看这个“東”字——
  “東”就是一个木中间加一个日,意思是太阳从树木中冉冉升起,这就是一种逐渐上升的状态。
  再看“西”字,在古文里写法是这样的——
  就像一个大鸟立在自己的鸟窝上。人类最初观察西边的时候,他首先要抓住一个象,这个象是什么样的呢?天黑了,鸟儿知道要归巢了,天地万物也知道要收敛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收敛之象。实际上,在中国买卖东西,是有它的文化内涵的。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要买卖的东西,要么是可以生发的,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性质,要么是可以收敛的,可以赚到钱的。
  而南方意味着什么呢?因为南方为“火”,是疏布之象,南方实际上就意味着散。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企业家做慈善,该散出去的,该花出去的,都不应该求任何回报。
  北方主水为藏,而藏是什么呢?藏是认为这个东西很好,所以才会把它收藏起来。比如说收藏品,这是不应该拿出去买卖的东西,是人喜欢的东西,特别心爱的东西,要藏起来的东西。就像我们人体的肾精,藏得越多越好。
  从中医上讲,南边是心火,北边是肾水,东边是肝木,西边是肺金,中央为脾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心就是疏布,就是散,心脏永远在跳动,它是永远在那儿散着的,这就是心的象。肝气的生发决定着我们的精神状态;而我们不能只耗散不吸收,所以肺气主收敛、肃降;而肾水的收藏能力越强,我们心火的布散能力才越强,我们才更有精力去回馈社会。
  那么中央脾土是什么呢?它就是“化”。那什么又叫化呢?所谓化就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化”的真正内涵就是指从生发到收敛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化”。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你这个人被汉化了,或者说你被什么感化了,意思就是外界的人或物先是影响了你,然后是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你的身体里扎下了根,结下了果,彻底地改变了你。在甲骨文中,“化”是两个颠倒的“人”,指人的彻头彻尾的改变,而这个过程就是化。
  中央脾胃对于人体的意义就在于它受盛五谷,生化为精血,一部分去长肌肉、长精神,多余的精血为人体所吸纳、收藏。中央脾胃它包含在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四象之中,这四象全都有,就是“化”。所以,中央脾土它自身就是一个圆。用《易经》中乾卦的“用九”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易经?乾卦?用九》说:见群龙无首,吉。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见群龙没有首,是吉利的。群龙无首就是它自成一个圆,既有生发、生长,又有收敛、收藏,四条龙首尾相连,美丽如环,而这个环就是生命运动方式的最圆满状态。
  而这个环就是天,“天”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就是永远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它的这个次序是不会变的。人的生命也是有次序的,永远是从出生到壮大,然后到衰老和死亡,人体也要因循这个次序去生存。
  所以就“买东西”这一件事,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中国人买卖的是文化,这个“东西”有着从“生发”(春)到“收敛”(秋)的性质,而西方人呢,买卖的是物,是this和that。所以,中国人只可买卖东西,不可以买卖南北。
  “东方”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其独特的地位。东方代表生发,所以,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的东方,也是重文化,也是讲文化的。西方代表收敛,所以西方社会是重物质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比如,中国古代说五行顺序的时候是“木、火、土、金、水”,而现在说“金、木、水、火、土”,这就很明显说明现代思维和古代思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古代思维是“木、火、土、金、水”,这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5)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化重的是文化,重的是生发,所以从木开始。而西方文明和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重物质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五行都是从金开始,而这个顺序是相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说的是相克、相侮、相矛盾的这么一个概念。所以说,我们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与古代文化相比较,现代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回归。
  领悟了天地自然,我们再从人身感悟一下《黄帝内经》的独特魅力。大家再思索一个问题,我们人体的中部在哪里?把这个问题想通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式思维。按照人体的比例,很多人都会说人体的中部就在肚脐。肚脐也叫做神阙穴,它实际上连接着先天和后天,是一个很根本的地方。但是,它并不是人体的中部。因为当剪掉脐带以后,先天的那个神明就已经缺失了,所以说肚脐是神阙穴。而且肚脐这个穴位,是只可以用灸法不可以用针刺的。
  那么到底人体的中部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人体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穴位叫做“人中”,这才是人体的中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好像都懂点中医。比如说有人昏倒了,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掐人中。可是为什么要去掐人中呢?我问过很多人,他们都说掐人中是强刺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打你一棍子,扇你一嘴巴也是强刺激。那为什么非得掐人中这个地方呢?而且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人中呢?按照人体比例来看,这个地方太高了,怎么能叫做人中呢?这就必须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了。
  中医认为,人中是我们人体里最大的两条经脉的连接点。哪两条经脉呢?一条是督脉,它起于会阴。会阴就是我们的前后阴正中间的那个地方,但不是在那个点上,而是在那个点里面,在我们身体的内部,可能是丹田吧。督脉起于会阴,然后分两支,一支从少腹往上走,一支从长强穴往上走。长强穴就是我们背后的尾椎骨的最后一个穴位,这样一直走到头部再到人中。督脉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它主气,对男性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男性的生殖能力。因为督脉决定了人体的脑髓、肾、腰脊、脊柱、脊髓等。所以说,男性是否有生殖能力,就要看督脉。
  人体中的督脉另外一条经脉就是任脉,任脉是在我们人体前部的一条正中线,它也起于会阴,然后沿耻骨一直到人中,与督脉在人中处交汇。这是人体的一条大阴经。这条大阴经是主血和管生育的,所以不能受伤。比如,过去西方人鼓励女性剖腹产,说横着开刀肚子上的褶儿就看不见了。横着剖是很不好的,因为横着剖就等于把人体的好几条经脉都切断了,所以横剖人体愈合的能力特别差。而竖着剖呢?也挺可怕的,竖着剖正好伤着任脉,但是竖剖最起码它没有伤到那么多条经脉,所以愈合比较快。
  人体中的任脉督脉和任脉都算是奇经,是属于奇经八脉里边的东西。十二正经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奇经八脉可以说是人体中一种很特异的能量,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元气的储存地。它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些很重大的事情,比如说生育胚胎。男人的生殖能力在很大程度是由督脉决定的;女人的生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任脉决定的。而我们的人中恰恰是任督二脉的交汇处。
  那为什么人昏倒要掐人中呢?人昏倒实际上很像《易经》卦象里的一个卦,也叫阴阳离绝卦。意思是阴气下行在下面,阳气上行在上面跑走了,这样就属于阴阳离绝。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7)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刺激人中这个穴位将阴、阳重新和合,通过压迫人中把气血重新调上来。这个昏倒的卦象叫做否卦,通过掐人中以后,给调整过来的象就叫泰卦。这就属于阴阳和合卦,因为阴气是下降的,阳气是上升的,这样阴阳和合的话,人体就能够清醒。阴阳的交合就是人体两大经脉的一种交合,所以人中这个穴位在人的身体当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人中真正的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中之象应该深、长、宽。因为人中就是我们阴阳二脉交通的沟渠,如果阴脉和阳脉交通的沟渠又深、又长、又宽的话,说明这个人的气血交通能力特别强。如果阴阳交合、气血交合的能力强的话,气血就旺盛,寿命就长,你的精就足,就可以生育后代。所以人中又有另外的两个名字,一个叫寿宫,一个叫子庭。从人中这个象,可以看出人的寿命和后代。所以在古代相书里,人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相。
  中医之道可以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外部来看内部。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情况一定会在人的体表上有所表现,看了外部表现,就会知道内部是怎么样的了。通过人中的外部表现,可以看到我们内在的气血表现。有人说自己人中太短,一定短寿,其实有这种想法大可不必。也许你的生命会很短,但是人中这个东西的长、宽、深和养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最近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那么你的人中就自然会变得扁平;如果你知道如何去养生,很会保养自己的话,你的人中会慢慢变得深一些,因为你把自己的气血养足了,这个渠道自然就通畅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天地之象,我们不仅可以观察我们的人体和人体内部的一些变化,还可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方法:一种从读经典入手,还有一种就是从生活当中去认识。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从最简单的方面,甚至以一个小孩子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我们学《黄帝内经》,好像看着很难,可实际上并不难。只要懂生活,懂得春天去冒冒失失地摘了一朵花,秋天就会少结一个果的道理,很多的事情就都会明白。
  一、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
  大家都知道,老北京城的城门有内九外七的说法。内九指的是内城的九道门,分别是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
  按照朝廷当时的规定,每个城门进出的车辆都根据传统文化的概念而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进出崇文门的车必须是酒车,酒在传统文化里意味着生发;而宣武门只许走刑车,这说明宣武门守着肃杀之气。这都是按照气机来运行的。
  从风水学上讲,北门是不可以开的,因为北方主收藏,要藏得住,所以不能开门。收藏的东西当然都是心爱之物,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这好比我们的肾精,藏得越足,我们的本钱就越足。然而,北京城的北面不但开了门,还开了两个门:安定门、德胜门。
  这两个门在平常是不允许开启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开启,而且还不能同时开启。哪两种情况下开启呢?就是在军队出征打仗和得胜归来的时候。出兵打仗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从安定门出去,意思是出去打仗首先要心神安定,要有定力,这样才能保证胜利。当军队得胜归来的时候走德胜门,要有出有进,这就要求军队要有去有回。所以说,该藏的东西一定要藏得住,万不得已要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出有进。
  二、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
  在五岳中,泰山并不是最高的山。黄帝内经养生智慧(8)
 
  在五岳中,泰山并不是最高的一座山,但是为什么在秦皇汉武时期,帝王都要封禅泰山呢?为什么不去西岳或中岳?因为,作为一国之君,他要掌握国家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国家的生发之机的问题。而东方蕴涵着生发之机,所以处于东方的泰山,就成了帝王祭祀天地的好去处。一个国家有了生机,就有了一切。
  古人是非常重视生发之机的,就连打仗也是这样。因为鼓属木,鼓声是主生发的,所以战斗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敲鼓,以此来振奋士气。让士兵的肝气上来,他们才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往前冲。那么该收兵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鸣金收兵”。金属于收敛之象,鸣金就是要收敛了,也就是收兵。三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
  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我讲这个就是提醒大家将来对日常生活要很关注,不要把它看成一种习惯就过去了。左边是生发,所以生发了才能收。左右还有一点不同,左边为肝气,主血,右边是肺,肺主气。气比血走得快,所以先动左边,这样才能左右平衡。血是用来收敛肝气的,肝气不能一味地生发。
  在中医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就很不同。左边的偏头痛就是血分病,而右边的偏头痛是气分的比较多,在用药上会有所变化。而西医治疗头痛通常是用止痛片,因为西医里没有经络的概念,止痛片对全身哪儿都管用,因而没有针对性。而中医一定要弄清楚,是左边血的功能出问题了,还是右边气的功能出问题了,然后对症下药,所以说中医真的很高妙。
  再有,中国人练功时的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脚分开,与肩同宽”。那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如果要先开右脚,右边主气,气就快,那么血就很难跟上。先开左脚后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两脚与肩同宽”是让腿部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如果这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走路时先迈哪只脚、后迈哪只脚不都有生命的道理在里面吗?!
  四、“终始”的意思
  我们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用词,每个词都要用得非常恰当。《黄帝内经》为什么不说“始终”,而说“终始”呢?就像我们说“左右”,不说“右左”。所谓终始,就是看任何事物都要从它前面的那一项看起。
  万物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它们最根本的“终”是什么?就是冬天,就是收藏。这个冬天的“冬”就是终了的意思。春天为什么叫春天?春就是蠢,万物都在蠢蠢欲动,生发之机蠢蠢地就都动起来。夏是假借,有发散的意思。秋是收敛和成就万物的意思。
  所以,有终才能有始,有积精累气的过程,才能有开始。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有终有始。
  五、何谓“仁义礼智信”
  中国人常说“仁、义、礼、智、信”,那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呢?
  仁、义、礼、智、信这些观念实际上也是从我们身体当中来的。仁就是东方,东方为生发之机。“仁”就是生发出来的善念,这一点点善念将来可能影响人的很多东西。“义”是什么呢?所谓义气就是我不要的东西,我白送你的东西,我替你两肋插刀却不要求你回报。所以,义就是主散,就是疏布出去的东西,这是南方。礼是西方,西方是收敛之象,所以礼是约束、收敛。礼就是要教我们如何约束人性,收敛人性。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智就是北方,北方是收藏之象,肾精足才能生出智慧。黄帝内经养生智慧(9)
 
  鹭江出版社授权本报省内媒体独家连载
  最后来看看信,它就是中央脾土。从字形上来看,“人”加“言”为“信”。为什么叫人言为“信”呢?就是人说话要真实,要可靠,要像土地一样真实可靠。因为古人认为土地是从来不骗人的,只要撒下种子,它就可以发芽。
  六、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什么原因呢?
  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跃在体外,我们的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而不能吃滋补类的东西。因为我们人体内部没有足够的力量消化这些东西。而等到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一个内热的格局,反而可以吃一些滋补类的东西。而吃萝卜可以清凉顺气,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清凉和通畅的状态。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
  七、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蒜和辣椒的气味最厚,可大蒜和辣椒从来不入药的,这是为什么呢?
  大蒜属于气的层面,入气分。凡是入气分的药都走清窍,我们人体的小便、眼睛都是清窍。所以,蒜吃多了容易眼睛花,看不清楚东西。而且大蒜的味走前阴,走小便,吃多了小便也会浑浊。中药虽然是取事物的偏性,但也不能用大蒜这种特别的东西。
  辣椒是走味道的,凡是入味的都入血分。血属于阴,味道也属于阴。入血分的药,走人的浊窍比如嘴巴、肛门等。如果辣椒吃得多了,人的嘴唇里边就会生疮,也有可能会造成便血或肛门疼痛。
  所以,大蒜和辣椒这两种东西都过于厚重,人们一般只把它们当作食物,并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食用。
  但是味道过厚好不好呢?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吃辣一族”,很多人没有辣椒就吃不下饭。这在中医上怎么解释呢?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的脾胃功能越来越弱了,对味道的感觉也越来越弱,所以要用浓的东西来调自己的肾精出来,用味道厚重的东西帮助自己调元气上来,来帮助运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人压力太大,心情太郁闷了,因为味厚的东西有通窜力,而吃辣椒和大蒜能让人心胸里的淤滞散开一些。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爱吃味道浓的东西,就表示身体虚了。
  八、“咽喉要道”的真正含义
  人体中有几大重要的部位,其中一个就是咽喉。因为所有的气血都要经过咽喉而上头,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个部位。一个人脑子清爽不清爽,全在于咽喉是否清爽、通畅。如果咽喉老犯毛病的人,慢慢就会影响他的脑子。现在患咽喉病的很多,而且久治难愈。古人把狭窄而重要的关隘称之为“咽喉要道”,可见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意义。
  很多经脉都走咽喉,喉咙两边叫咽,中间叫喉。大肠经走喉咙,如果喉咙干疼,是大肠“津”的功能过度了。像这种喉咙干疼的人接下来就有可能出现大便干燥、颈肿喉闭。喉咙两边痛,即慢性咽炎,是脾病和心病,因为脾经和心经都沿着喉咙两边走。喉结以上痛是属于心经,喉结以下痛属于肝经。如果喉咙外边两边肿,就是小肠的问题,是吸收出问题了。脸大脖子粗那种症状属于小肠病。如果咽喉老是肿胀的,这是肾经的病。还有三焦经也走咽喉。八条经脉全都走咽喉,甚至还包括任督二脉也走咽喉,所以咽喉的病是大病,如果咽喉有毛病就要好好地去治。
  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因为只有医学能让我们了解到人体与自然是否和谐。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中国的圣人为了说清楚其中的道理,统统采取了“打比方”的方法。他不去说这个概念“是”什么,而是说它“象”什么,在《易经》里,他画出卦来让你看它“象”什么,然后去感悟真理;在《诗经》里,他用“比、兴”的方法来描述人心;在历史书里,他讲故事;在医书里,他说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他从来都不用大概念压人,而是发掘生活的点滴来映照我们的心灵。因此,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古代圣贤强调“以医入道”,在求道的过程中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原则。他们认为认识生命本身与认识宇宙同样宝贵,甚至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所以学习中医一定要懂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参悟中华之“道”的根本所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0)
 
  总之,道以医显,即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对习医者而言,从医入道又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一、《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我国古代有关中医的书很多,但经典只有两部:一部是《黄帝内经》,另一部就是《伤寒论》,这两部经典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什么叫“经”。经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古代的经是这样写的——
  经是丝线,丝线的原始意象是脐带。脐带是我们的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它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我们的人之根本。所以,“经”的第一个含义是“根本”的意思。另外,我们如果看过织布,或者是看过地球仪,都会知道南北为经的概念。织布时先拉过来的这条线叫做经,经线有一个特性,就是只要一旦被拉过来,它就永远不许再动。所以,经书都有亘古不变的特性,这是“经”的第二个含义。所以,“经”是讲根本、讲本质的东西,而且具有亘古不变的特性。相对于经线而言,要想把这个布织成,还需要纬线。纬是横着的线、不断变化的线,所以古代有经书,有纬书,而纬书都是讲变化的书。
  在中国的经书里,《黄帝内经》这本书作者不详、写作年代不确定,最后人们决定用“黄帝”来为代言。“黄帝”之名彰显了古代医家一统天下医学的决心,同时避免了医学观念有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纷争与不和谐。为了保卫一个伟大的生命理念,各门各派牺牲或放弃了自己的某些自由,而让自己归顺于“黄帝”的旗下,去谋求中庸之道和阴阳的谐和……它的慈悲在于用“黄帝”的权威确保了这本经典可以万代流传,并因此而惠及我们千万民众。
  中国还有一本特别著名的医书叫《伤寒论》。那什么叫“论”呢?所有的发“仑”声的,都表次序和次第。比如说我们说话有次序,就叫“言论”。做人的行为有次序,这就是“人伦”。水也有次序,一个个散开的波纹代表水的次序,就是“沦”。《伤寒论》这本书实际上是涉及治疗学的一本书。它在讲人得病的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应该如何理解呢?所谓太阳,指的是人的表层。如膀胱经和小肠经,都属于太阳,这是人的表。胃经属于阳明。比如你感冒发烧,先是体表受寒,如果加深了就会出现阳明的问题,就会吃不下饭,这是胃经的问题。再往下走就会到少阳,就是靠发烧往外赶的劲儿都不足,半表半里,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就是得病的次序。那么怎么治病呢?一个好的中医,治病的次序应该是反着的,就是把病一层一层地往外拱。假如阳明得了病,把病拱到太阳这儿,病就好了。这是一个得病和中医治病的次序,所以称之为“论”。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在本质上有个根本的区别:《黄帝内经》代表的是贵族医学,它追求的是长生、长寿。医理是扶阳固本,手段是强调个性化的养生,强调元气对人体的意义,故而很少用药;到了《伤寒论》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治病疗疾成了首要。因为对平民医学的伟大贡献,人们称其作者张仲景为“医圣”。
  学习中医,如果能把这两本书参透、悟透,就非常了不起,就会成为一代宗师。
  二、顺其自然
  《黄帝内经》宗旨的第一点强调:做人、做事要顺其自然,守时、守位,并且始终要保持这种情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凡事要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要想真正做到就很难了。顺其自然也叫“因天之序”。天的顺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周而复始。这个顺序是永远不会变的。“春”的原意是指万物随阳气的生发而蠢蠢欲动;“夏”是“广大”或“宽假”之意,指不要约束万物而要使它们尽量地生长;“秋”是“成就”的意思,指成就万物,使万物结果、结籽;“冬”是终了,万物闭藏之意。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了这个顺序,就能健康长寿。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身体不健康,就是因为不顺其自然。
  现代人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出自与自然相背着的态度。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春天该生发的时候不生发,就会出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该结婚的时候偏不结婚,那么,他的人生的整个程序会被打乱。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顺着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做了,万事万物就顺当。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春夏秋冬;《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都是一回事。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1)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思考所要做的这个事情在这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才行。这样做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如果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三、健康长寿靠自己
  《黄帝内经》宗旨的第二点就是:健康长寿不靠别人,不靠药,完全靠自己。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生病后过分地依赖医生和药物,而越来越不肯相信自己。宁肯相信那些胃药可以解决自己的胃痛,而不肯改变自己暴饮暴食的恶习。
  其实,《黄帝内经》不讲药,它只有13个方子,而且都特别简单。它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健康长寿是个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才健康。
  《黄帝内经》基本是讲医理(医道)的书,它开篇讲恬淡虚无,然后讲四季和阴阳应象等等,就是告诉大家健康长寿的秘密在于自己的情志和经脉气血是否顺畅,是否生发、生长、收敛、收藏都有,若有,就是乾卦用九的“见群龙无首,吉”。
  如果冬天没藏好,春天就生病。民俗里有句谚语叫做“冬日打雷,十栏九空”。冬日打雷就是天地的阳气在冬天不藏了,来年的畜生就要遭殃。人要是冬天没养好,也会出问题。冬天收藏得精血不够,第二年的春天就会不舒服或得病。2003年的“非典”时期,为什么很少有小孩和老人得非典?因为小孩和老人基本上能按照一天的顺序去生活,能按照人体的自然要求来生活。如果该睡觉的时候偏偏不去睡,该醒的时候偏偏不醒,整个的运化包括生发、生长、收敛、收藏都没养好,不得病才怪呢!
  “万恶淫为首”、“百病气为先”,就是说性事、情志的过度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密切相关。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包括情绪和精神状态。
  在西方,假如一个人得病了,首先要去找医生,医生治不了的时候就要去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再治不了就要让他去找牧师。可是在中国,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去找一个中医就可以解决了。中医可以全方位地解决人的一些问题,包括心理、信仰等问题。中医会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指导的是人的生活医道。所谓医道,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治病的这个层面,而是要全方位地指导人的生活。
  所以说,真正的医疗保险就是精神文明。因为疾病和人、人性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要调理好自己的生活,调理好自己的人性,才能调理好自己的身体。
  四、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自然法则在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外边环境的问题,一定会在我们身体内部有所体现。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风气是浮躁的,人就会很容易得上实下虚类的病,出现失眠、抑郁等方面的病症。另一方面,“有诸内必形诸外”,人身体内部有什么问题也会在身体外部有所表现。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医生看你一眼就会清楚你身体内部的情况。比如医生一看到你的嘴是歪斜的,就知道你有胃病,容易生闷气,情志不舒。因为口歪是胃经的病,再综合你的言谈举止,可以判断你人性和身体的很多问题。
  天人合一,就是要人和自然达到和谐,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这是天人合一的意义,也是中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五、医易同源
  学习《黄帝内经》,对人的要求很高: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要有很高的悟性。没有悟性和洞察力,学医真的就是纸上谈兵。我经常会说西医是学问,中医是道。大家看看这个学字——
  上面是两只手,捧着爻辞。爻辞是指《易经》里边的东西,就是因为不懂,所以大家都想去学,而且越学头越大。而“道”字,上面是个首,首是代表头。“辶”,古代是辵部,是马车的意思。实际上,这个字的意思是头脑坐上了马车。所以,学“道”的方法,就等于学习一种认识世界的非常快捷的方法。
  荀子曾说过:“其生也有涯,其学也无涯,以有涯伴无涯,殆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可是学习,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如果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陪伴无限的学习是很危险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这些经典呢?古人告诉我们用“道”,实际上“道”就是一种洞察力。针对天下的学问,西方是一会儿建立一个学科,一会儿建立一个学科,而且这个学科发展起来就把前一个学科否定,所以永远要往前学。 (11)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2)
 
  而我们中国人之所以讲“道”,就是以悟道的方式去理解知识,这和“学”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世界万物太多了,怎么办?古人告诉我们要采取的是一种分类取象的方法,即“取象比类”。这种分类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象”来看它的类别。比如,凡是具有生发之象的全都归属于东方,比如青龙、春天、树木、人体的肝、青少年等等,都同属于一类,它们都有着向上的生发的趋势。凡是具有收敛之象的都归属于西方,比如白虎、秋天、金属、人体的肺、四十而不惑的一群人等等,它们都有着下降的但成熟的性质。因此,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时,都只需思索其内在的气质,就可以揣测它未来的走向了。
  《易经》也是采取取象比类的方式,用八卦事物的八种抽象性质,再八卦每每相配,遂成八八六十四卦。所谓“卦”又是什么意思呢?卦就是把事物挂起来让你看,让你把它的“象”看得很清楚的意思。《易经》里的“象”是怎样生成的呢?
  《易经》里边最基本的“象”是阳爻“—”,和阴爻“--”。所谓阳爻、阴爻,就是世间万物的两种“象”,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阴,一个阳。阳爻是男性生殖器的代表,阴爻是女性生殖器的代表。然后我们老祖宗把这三根阳爻的卦象挂在这儿让你看,并且起了名字叫“乾”,把三根阴爻的卦象叫做“坤”。有人会说我不懂什么叫乾,什么叫坤,老祖宗就会接着给你打比方。他告诉你,如果不懂乾坤,总懂什么叫天什么叫地吧,乾就像天啊,永远运转不息;坤就像地啊,永远化生万物。有人还会说我是瞎子,我看不见天和地,我不知道何为天、何为地。老祖宗会接着讲:你总有父母吧?要想理解什么是乾,你就去理解你的父亲,他永远在为家庭奔波啊;如果想了解什么是坤,你就去理解你的母亲,她永远在为养育后代劳作啊。这时可能还会碰到一些人说,我没爹没妈,还是不懂,怎么办?老祖宗还会接着给你解释,让你去看什么是马,什么是牛。马都是给人留下高昂的印象,而这种高昂的感觉就像我们的父亲;而母亲就像牛一样任劳任怨……
  总之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所谓天行健,就是说一切要因天之序。四季总是春夏秋冬地更替,这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它的运转过程,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的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既要承载好的东西,也要承载坏的东西,既要承载人类世界中的美好,也要承载那种比如大便、唾沫之类的不洁之物。
  《易经》通过分类把万事万物分于八卦当中,把万事万物的关系分在六十四卦当中。因此,懂六十四卦,就能把人生的所有关系都解读了。实际上,六十四卦是两个卦爻不断地搭配的结果。在六十四卦中比如说乾坤两卦,乾卦放在上面,坤卦放在下面,就是泰卦;如果把乾卦放在底下,就是“泰”卦。八卦之间不断地相互匹配,它们就可能出现各种情况。
  所谓医易同源,就是说二者都有着共同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只不过中医讲五行,把任何事物都归于五类,而五行的方法里又蕴含着一个最精确、最简洁的方法,就是阴阳。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大道至简”,意思说最大的道理一定是最简单的道理,而不应该是难懂的东西。
  那么谈到阴阳这两个卦象(泰和否)就大不相同,从医学上讲“泰”的卦象好,为什么呀?因为阳是上升的,阴是下降的,“泰”卦就是阴阳合和卦,而阴在下阳在上就叫阴阳离绝卦,这个卦很不好,这个在《易经》里非常有名,叫“否”卦。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3)
 
  否是不通之意,为什么不通?因为阴阳离绝了。而阳气上升,阴气下行,这样阴阳恰恰可以就此交通,所以泰卦根本的意思就是通,这是通泰之意。
  在中国,要想学中医永远不会太晚。为什么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既是医学,又是医道。中医是一种道的表现,而凡是道都和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他对自身和自然天地万物的领悟有密切关系。所以,只要有生活阅历,只要对人生还有一定的关注,就可以学懂中医。这就是学中医和学西医的不同。
  六、医的本意
  那么这个“医”是什么概念呢?古代医字的写法有两种——
  一个下面是“酉”,一个下面是“巫”。这个字本身就把中医里边的很多内容都涵盖进去了。
  首先来看上半部分“医”,这个医字外边这个“匚”读音为“方”。要弄懂医学的话,就一定要懂医理。“匚”是方,指医理要方正;里面的“矢”,是箭。关于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认为这实际上是箭,就像是医疗手段里面的针灸,“矢”指的是针灸。上面这个“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古代中医里就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用药就像用兵一样。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底下是个“又”,上面是古代水池的样子。这个字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所以有人就认为这代表按摩。按摩可以说是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同时又是处于最高层面的治疗方法。中医经常说的“手到病除”,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基本上是可以用按摩的方法解决的。在体表的毛病,进入到深一层的经络以后就要用针刺,再深入到五脏后,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那时只有一个办法,就用“灸”法。所以,这个简单的“醫”里,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按摩和针灸的治疗方法。
  再来看看下半部分。“酉”就是成就的意思。古代的酒字,就是水旁边加上这个酉,是把万物成就的东西放在水里面去沤、去发酵。所以,古代的酒就是最原始的药,就是前面曾讲过的醪糟。与其现在喝那些烈酒,还不如去喝醪糟,因为它有养生的功效。
  还有一种说法是医的下面是“巫”,在古代还有一种祝由的方法是巫术,这种方法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用了。“醫”字匚、矢、殳、酉(巫)有机的结合,从文化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通过“醫”的两种写法的解释,大家就清楚医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一个“醫”字,实际上把古代的所有的治疗手段和医理全部都涵盖了。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医”字被简化的就剩开刀了。
  藏传佛教里对医学有这样的说法:人体生病就好像是水变成了冰一样。那么是把这个冰给剌掉呢,还是把它融化,让它重新变成水?这可以引导我们对医学的重新思考。由于人体的正气、邪气都从体内发出的。邪气就是过度之气,它也是由正气变现来的。所以,中医里主张把邪气去掉,让它由冰再变成水。
  七、药的本意
  我们再来看“药”这个字。《说文解字》里说“药”是治病草,从艸,乐音,它是这样写的——
  上面是草,底下是个音乐的乐。音乐的根本是和谐,和谐来源于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药之配伍。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4)
 
  和谐又是快乐的源泉,快乐可以驱散心中之郁闷,又是最好的治病良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药的根本也是和谐,而音乐又是药之上品,因为只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灵魂。
  开中药为什么叫“开方子”?那是因为中药讲究配伍,配伍的原则是要守“方正”的原则,不能乱来。乱来就是乱枪打鸟,希望瞎猫可以碰上死耗子。比如说有人咳嗽了,就把中药里能治咳嗽的药都用上,这就是乱来。这样乱开处方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延误病情。中药里有九味药是去胃酸的,如果大夫把这九味药都开在药方里,他毫无疑问是庸医。那只能叫开药,不能叫开方子,方子是有“道”的。上医开方子就像在为我们的生命画一幅画或谱一首美妙的曲子,就好比“桂枝汤”药方,里面没有一味治感冒的药,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可以把感冒给治好了,这就是因为它配伍精准,非常和谐。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按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的。
  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透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更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故而有使气下行的作用……总之,那些发现中药之美的神农们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他们和四季一同生长和收藏,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美丽和健康……
  真正的“开方子”是要明理,即明医理,明药理。比如说有人感冒发烧了,如果是有汗、恶风寒、头疼、后脖颈僵痛、脉浮缓,则属于太阳经受寒,可以用《伤寒论》名方“桂枝汤”;如果是无汗、脉浮紧,则是“麻黄汤”;如果是少阴发热,脉沉细,上热下寒,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就一个“发热”,中医就有无数的对治法,其原则就是“六经辨证”。哪一经出问题了,就用哪一经的方子去对治。因此,中医大夫必须明白“望、闻、问、切”,明白“六经辨证”。
  人不是靠指标活着,而是靠感觉活着,靠本性活着。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第四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时间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我们人体也一样。
  一、子时——胆经当令
  养生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子时是指夜里23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我们现在都用的是小时的概念,在古代这就叫大时,是两个钟头。从夜里11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是“胆经当令”。“当令”是什么意思呢?当令就是值班。在这个期间是胆经在这儿值班,所以叫胆经当令。
  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视这个时辰。子时是一阳初生,恰恰是在天最黑暗的时候,这时阳气开始生发。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取决于胆的生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犯困,可是到夜里11点的时候,我们恰恰就清醒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那什么是胆经呢?在中医里,中医的“脏器”是这么写的——藏器。任何一个脏器都涉及形、气、神三个层面。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5)
 
  所谓“形”,就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把胆囊切了,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其实不会。胆经是人体的一个很长的经脉,就是从头一直到脚,这也是它的形。那么气指的是什么呢?气是指经络的运行,是生命的运动方式。神是指形、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
  中医所说的“藏”,是内藏的意思。有内藏,就有外象。用中医的观点来理解,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藏。为什么这么说?人的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医理论里,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像皮肤病,就是跟肺气有关的。那皮毛里边裹的是什么呢?是肉,肉跟中医脏器中的脾有关,脾主肌肉。肉里面有血,心主血脉。肉里面还有骨头,骨头是肾所主,骨头是最收敛的,是最固敛的一个东西。
  还有一个东西就是筋,身体要想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那么这个筋的好与坏跟哪个脏器有关呢?中医认为它跟肝有关,跟肝气有关。肝气实,则手能握,屈伸灵活;肝气虚,则手指瘘软或僵硬。就这小小的手指,中医就可以看出心、肝、脾、肺、肾五藏来。
  那么,在子时的时候胆气是怎么生发的呢?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的两侧,然后顺着人体的侧面下来,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小趾旁边倒数第二个脚趾)。我们疲劳时喜欢手臂高举,就是抻拉胆经以振奋阳气的一个动作。我们打一个哈欠以后,人就显得精神一些,这也是胆气生发起来的象。我们有事情想不清楚,决断力不够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动作——挠头,其实我们挠的地方正好是胆经经过的地方,就是刺激胆经而主决断。
  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是以鼠打头的呢?十二生肖当中,子鼠丑牛,老鼠的象与子时的象有什么共通性呢?这实际上在告诉我们,胆虽然主生发,但是这个时候阳气还特别的小,就像老鼠一样小,而且老鼠是夜行动物,虽然小,但非常的活跃,这就是那一点点少阳,它不可以大,但是它一定保持着一种朝气蓬勃的东西在里面。这在太极图里面就相当于白鱼的最尖的那一点,叫少阳之火。那点“火”是所有的阳气的一个根本的东西,是生发力最足的地方,阳气最终的生发要从这儿起来。这就是十二生肖为什么以鼠为首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熬夜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晚上11点以后还不睡觉,慢慢地就会出现失眠的现象。那么失眠的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怎么治疗呢?
  晚饭吃得过饱,也会造成失眠,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假如晚上吃了很多东西的话,那么元气和所有的气血都要用来消化这食物,所以阳气就不能顺畅地运行到头上。那这种失眠怎么治呢?一句话,晚上少吃。中国古代养生甚至要求我们“过午不食”。为什么到晚上要少吃呢?上午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在上午的时候,吃多少东西都没有关系,因为人体内部的阳气可以把这个食物都消化掉。而等到晚上的时候,就会呈现一派阴霾之气,这就是阴气。而在子时这个时候,任何东西都是不容易化开的。所以夜晚要少吃东西,本身就不容易消化,而且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所以,大家在晚上11点的时候一定要睡觉,因为这个时候养的是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如果这个时候不休息,阳气没养住,就会耗散最宝贵的生机。
  二、丑时——肝经当令
  1.为什么说左肝右肺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也就是说在这个期间是肝经在人体内值班。我们大家都知道,肝是在人体的右边,但是我国中医却要说左边是肝,右边是肺,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6)
 
  大家可以去药王殿里看看,药王殿里边一般供的都是孙思邈的像。孙思邈坐在老虎上,手上抓着一条龙。这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龙就是东方。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东方叫青龙,西方叫白虎,南方叫朱雀,北方叫玄武。在中医理论里,东方为肝,就像青龙,龙都是飞腾向上的。中国古代有一个很著名的图叫做二龙戏珠,升龙降头,降龙抬头。中间的珠子代表生命之珠,上面的青龙一般要降着点头。最凶猛的虎的是下山虎,所以一般画虎的图大多画的是下山虎。虎都是主降的,而白虎主敛的,是往下降的,而气往下降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抬起来,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妙处。任何东西不能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讲的“否极泰来”的概念、变化的概念。
  为什么中医里说左肝右肺呢?肝气是主升的。比如说出现头疼的时候,你去医院看病,医生就会告诉你头疼是属于肝阳上亢,就是肝的阳气拼命地往上走。这实际是说你的收敛功能、降的功能出问题了。如果阳气一直这么升上去而没有降下来,就会导致你出现头疼。
  左边是生发,肝气是主升的。右边是主降,肺气是主降的,所以在道教的养生里认为“降龙伏虎”是最难的。也就是说把人体的气机调整到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是最难的。而治病也是这样,如果能够把这个气机把握住,就可以治好病。
  如果觉得自己身体不健康,就应该追究是哪个方向、哪个部分出问题了,是收藏出问题了,还是生发出问题了?
  如果整天没精打采,就是生发出了问题。那么生发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中医认为那是因为冬天藏的不够,肾精耗散得太厉害了,没有东西可以生发了,在中医里这就叫做“水生木”。如果冬天的东西没藏够,木就生不起来。中国文化一定要看前三步,看后三步,而不是只看当下。在治病上也是这样,不能是哪儿的病就治哪儿。中医里就讲“不治已病治未病”,它的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得病时就进行预防,并且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2、肝主藏血和肝主筋
  血和几个脏腑的功能有关。中医讲“心主血脉”,全身无处不是经脉,无处没有血,“心”能够将精气输布于全身。“肝主藏血”,是指肝的疏泄功能,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郁闷,就会抑制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就会气郁。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流不畅,必然导致浑身无力、四肢冰冷。如果肝的生发功能长期被抑郁,就会影响其它脏腑的生长和营运功能。哪个脏腑虚弱,废物不能及时排除,经过积累,就会生癌。东方为肝,就像青龙。藏血就像升龙低头,这样它才能够藏得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和分配精血的功能。如果经血没有从阴道走,而上行从口鼻出,就是脾不统血。
  肝的第二个功能是“肝主筋”,筋是指连缀四肢百骸、有弹性的筋膜。当人体中的弹性出了问题,比如阳痿(肝经绕阴器而行)、痔疮,都是肝的主筋功能出问题了。筋的弹性没有了是什么出了问题呢?中医认为是血出了问题,血不能够浸润这条筋了。现在患肝病的病人特别多,其实这和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很不好的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凌晨1点到3点是养肝血的时间,如果不睡觉,就养不起肝血。还有很多人为了应酬大量喝酒,无形中又增加了肝疏泄毒素的工作量,这样的话只会使肝越来越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7)
 
  3、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认为肝是将军之官,是主谋略的。我们的聪明才智能否最大发挥,全看我们的肝气足不足。如果我们肝气很足的话,我们就显得很聪明,反应很敏捷。那么“将军之官”是什么意思?将军不仅可以打仗,而且还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将军运筹帷幄的那个功能,就相当于肝的藏血功能。而“谋略出焉”,指的就是把肝气养足了才能够出谋略,才能木生火,火为心;木旺则火旺,才能“神明出焉”。
  三、寅时——肺经当令
  1、经脉始于肺经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在《黄帝内经?经脉》里边就是以肺经开头的。十二经脉在《黄帝内经》里是这样一个顺序: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包焦、胆、肝。其实,十二经脉是如环无端的,可《黄帝内经》循行为什么强调从肺经开始呢?
  在《黄帝内经》中,把肺经的功能比作“相傅之官”。所谓相傅,就是皇帝的宰相或者老师。在古代社会里,这就相当于姜子牙、刘伯温等。从人体本身来看,位置高于心脏的就是肺。心为君主之官,肺是相傅之师,是君主的老师,所以处于君主之上。
  寅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现在的正月也是从寅月开始的。人体的气机也是从肺经开始的,那么这个肺经是起什么作用呢?肺经实际上是“主一身之气”,“主治节”的。从3点到5点这个时候开始,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气血的分配是由肺经来完成的。所以3点到5点的时候,应该是人睡的最沉的时候。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一定是要通过深度的睡眠来完成。这种重新分配的过程,一定要在深度睡眠当中来完成。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就说明气血量不足了,是非常不好的。
  2、为什么老人容易早醒
  寅时用虎来代表,而这个时候气血流注于肺经,而且它主肃降。这个时间段,一般是人睡的最深的时候。比如熬夜,一般熬过一两点,到三四点钟最难熬。三四点钟为什么难熬?因为这个时候为肃降之气运行的阶段,要是再熬,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如果3点到5点的时候人醒来,是很危险的,往往老人会在这个时间醒过来。人老了之后,他身体的各项机能比以前都差多了,肃降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了。他已经没有多少精了,他的收敛功能下降,就只剩宣发而没有肃降,所以老人是容易早醒的。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如果这个时候醒了,或者是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这都是我们身体不好的信号,要赶快去看医生了。
  3、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一些心脏病人常会死于凌晨三四点钟,这也是跟肺经在这个时候开始重新分配人体气血密切相关。寅时,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这时,肺作为“相傅之官”担当起“均衡天下”的职责。一旦“宣发”、“肃降”失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家里如果有老人和心脏病人的话,就一定要叮嘱他慢慢起床,同时尽量的不要做早锻炼。锻炼其实是很讲究的,因为早晨气血刚刚开始分配,这个时候一锻炼,等于又生硬地调一些气血上来,这样就容易导致猝死。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8)
 
  四、卯时——大肠经当令
  1、天门与地户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是大肠经当令的时段。有些人说早晨要养成排便的习惯,其实这个习惯不用养,这是人体气机的一种自然走势。早晨5点到7点的时候,排便是人体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古语里把早晨叫做天门开,5点到7点的时候天亮了,这就叫天门开。那么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地户在中医里就是指魄门,魄门就是肛门。
  2、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里还有句话叫做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谓表里是什么呢?表里是一种关系,就好像夫妻。丈夫在外边忙着的时候,妻子就应该把家里照应好;丈夫如果在外面特别忙,那妻子也相对比较忙。肺为里、为妻;大肠为表、为夫。
  大肠与排便有关。当排便不通畅的时候,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头。如果大便变细,或者出其他问题,实际上这是气出了问题。这个气就是肺气,它可以推动着大便下来。现在一提起便秘,大家一般都把它和排毒的概念放在一起,其实便秘的真正危险在于它有可能造成心脏病的突发。下面一使劲,上面会空掉,所以中医问诊非常强调问二便,实际上是在问心肺的功能。
  3、便秘与拉稀
  大肠经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津”,津就是往外渗透的力量。便秘和拉稀都涉及到一个“主津所生病”的问题。便秘是什么现象呢?便秘就是肺气过实。津的力量过强,把里面的液都渗透出去了,那么就会形成便秘。如果津的力量特别弱时,就会拉稀。津的力量的强与弱,和别的脏器也密切相关,如脾阳的运化能力和肾火的温熙能力等。所以,中医治疗便秘和拉稀都是从“津”的功能去入手。
  五、辰时——胃经当令
  1、胃经的含义
  胃经是人体前面的一条很重要的一条经脉。先从头上讲,胃经起于迎香,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二支,一支走脸,另一支再沿着头角至额颅。辰时当令的胃经沿着我们的颈部一直往下走,然后经过乳中(乳中就是乳房的正中线)。所以,像女性经前有乳房胀痛的现象,其实都是跟胃经淤滞有关的。还有女性的乳汁,实际上是血的变现。我们吃下东西,它变现出来的精华就是血。而乳汁又是血的变现,所以它更容易让婴儿吸收。
  胃经接着由乳中下到大肠,然后一直下来沿着腿的前侧走。所以,如果腿的前侧出现问题,通常是胃经出了问题。古人非常强调护膝,他们席地而坐时就是将两手放在膝盖上,甚至跪坐着也将两手放在膝盖上。这是因为胃经也经过膝盖,而我们的手中有一个劳宫穴,这个穴位属于火穴,用手捂住膝盖,就可以防止膝盖受凉。
  在胃经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足三里。它在膝下三寸处,它是一个长寿穴。经常按摩足三里,实际上也是养护我们胃气的一个好办法。
  2、人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
  早晨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的时段。经脉气血是从子时一阳初升,到卯时的时候阳气就全升起来了。辰时,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象。那么这个时候吃早饭就像贵如油的春雨,人体需要补充一些阴,食物就属于阴。前面都是阳气在运化,那么这个时候你吃食物就是对人体的补充。为什么说吃早饭不容易发胖呢?因为上午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人体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吃饭最容易消化。另外,到9点以后就是脾经当令了,脾经能够通过运化把食物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人的五脏去,所以早饭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9)
 
  3、痤疮产生的原因
  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长痤疮,通常长在额头和脸颊上,这都是胃经的病,治痤疮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胃经治。痤疮大多是由于胃寒造成的,往往这种长痤疮的人都是特别喜欢喝冷饮和精神郁闷的人,这两者都会造成胃寒。
  人体内部是一个恒温机制,假如你喝了大量的冷饮,慢慢地就形成了胃寒,而人体是有自保功能的,它自身会攻出热来驱散胃里的这个寒。它攻出来的热就是燥火,这时候你就会感到更渴。那么一般不懂医学的人,在这个时候就会再喝冷饮,这样人体就会散出更多的热来攻这个胃寒。由此反反复复恶性循环,慢慢地这个燥火就会表现在脸上,就为痤疮。所以,我们夏天喝水就应该喝温水。如果大家喝凉水,人体就攻出燥火来,就更不解渴了。因此,痤疮是燥火的表现,治疗痤疮从胃经上治就可以了。
  六、巳时——脾经当令
  1、脾主运化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是脾经当令的时段。脾是主运化的,脾和肺在中医里同属于太阴。所谓的太阴,就是它们都具有分配的功能。肺分配的是全身的气血,而脾主要是把胃中腐熟了的食物的气血输送到肌肉腠理当中去,所以脾相对于肺来说是一个前期的初步的工作。
  脾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主一身的肌肉。如果我们脾的功能要很好的话,我们的肌肉就会很发达。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往往会通过嘴唇表现出来。如果我们的脾的运化功能很好的话,我们嘴唇就很滋润、很丰满。反之,嘴唇就会发瘪、干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症肌无力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于脾病造成的。还有一些老年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个象,什么象呢?就是他们的眼皮都耷拉下来了。其实上眼皮也是为脾所主,眼皮耷拉下来,这就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
  2、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我们在谈意志的时候就讲到了,意是脾的神明,所以说脾在志为思。脾功能发达的人,肯定是头脑很灵活的人,他的关联性一定非常的强。如果老思虑过分的话,就会伤了脾,伤了脾气、脾经、脾神,伤了那个意,人就会消瘦,这就是“思伤脾”。
  3、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字从肉从卑,在五脏这个家族中她就像个小丫鬟,这个小丫鬟要是不干活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出大问题。比如糖尿病就是脾病,让我们很没有办法。再有,脾液为“涎”,也就是口水。小孩子因为脾胃后天虚弱,所以爱流口水。大人流口水,则是脾虚的相,这种人通常很懒。总之,我们身体只要出现消瘦、流水口、湿肿等这些问题,都属于脾病,大家记住从脾上去治就可以了。
  七、午时——心经当令
  1、子午功
  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午时和子时相对。心经当令的时候是午时一阴生,在这种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的状态,不要干扰了阴阳的变化。古人是非常重视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辰的,古代练功的人也很重视子午功。为什么要练子午功?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心肾相交的问题。心和肾相交的能力越强,人就显得越精神。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志。那么这个时候心肾相交,就是让心火沉下去,让肾水上来。为什么要子时和午时练功呢?就是要借助天地阴阳转换的时候去练功,去利用天机的运行来获取对身体有益的能量。
  2、为什么要睡午觉
  我们许多人不练功,那么怎么才能达到心肾相交呢?其实,睡觉也能达到心肾相交。深度睡眠的时候就是指心肾相交的时候,睡的不实和多梦就是心肾不交。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0)
 
  所以,午时和子时要休息和睡觉。特别是午间要有一点小憩,就是要稍微休息一下。即使睡不着,就闭上眼睛养养神,也是对身体很有好处的。
  另外,还有两种心肾相交的现象。一种是被人一棒子打晕的时候,在晕的那一瞬间能达到心肾相交。还有一种就是晕针,在护士还没有扎针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呼”地一下子晕过去,这也是心肾相交的现象。往往晕针的病人病好治,因为他能够一瞬间达到心肾相交。
  3、午“马”的含义
  午在十二生肖当中属马。这个马有什么特性呢?
  在我们中医里有一味药叫做阿胶,这个阿胶一定是要用山东的黑驴和阿井的水来熬制才行。那么马和驴有什么不同呢?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认为马是属于火性的,而驴属于水土之性。马是这样的一种动物,你抽它一鞭子它会跑到死,它就像我们的心脏一样永远在那儿跳跃不停。而驴不一样,你越抽它,它越不动,你再抽它,它就撂蹶子。阿胶主要功能是收敛,所以就必须用驴皮来熬制。驴属于水性,水性是主收敛的,阿胶这味药就是取其收敛的性质。如果用马皮代替驴皮来熬阿胶的话,它就是主散的,它就达不到阿胶的那种主收敛的效果。所以说药是不可乱制、乱吃的。现在很多人把阿胶当做补血的,实际上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的。血是红色的,就像心火一样,它是主散的。那么食用阿胶,实际上是增强了血的收敛的功能。它不是补血,而是使血能够相对的收敛住。这才是阿胶的真正内涵。
  4、心为“君主之官”
  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它的重要意义就可想而知了。君主,在中国古代就是指皇上,还叫“天子”,翻译过来就是天的儿子。那么这个“心”对五脏这些百姓而言,他就是天子,他在最高位。可他上面还有个天,这个天是谁呢?实际上,这个天就是我们老提的那个“元气”。所以天子——心虽然统摄五脏,但还有人管他,就是元气管他。作为人间的皇帝,同样是气数管他。元气没了,心脏这匹快马也就停歇了。由此可知,西医所说的心脏病,拿中医看来其根源在于肾精和真阳元气。所以,治疗心脏病的关键在于固摄真阳元气。
  八、未时——小肠经当令
  1、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未时是指13点到15点,这个时段是小肠经当令。西医认为小肠是主吸收的,中医里说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未时当令的小肠经这是什么意思呢?受盛之官就有点像国税局,它收了很多的钱,但它自己不能花。它必须上缴出去来回馈社会,这就叫“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就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的精华,然后再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
  2、为什么午饭要吃好
  因为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小肠经当令,人体主吸收,所以我们午饭要吃好。这个好是指什么呢?就是营养和口味都要相对好些,而且还要好吸收。这就涉及到一个“补”的概念:不是吃什么好东西就能“补”。如果吸收能力很差的话,吃再好的东西,在体内也不能够消化吸收,也照样会成为垃圾。形成垃圾以后,人体还得调出元气来化掉它,这样反而使身体变得更虚。所以,吃饭和进补都要针对个人情况,这个个人情况,就是中医里讲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
  3、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表里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夫妻这种关系。在一个家庭里,表就是丈夫,里就是妻子。阳出了问题,阴自然也有问题;而阴要出了问题,阳也会有问题。
  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因为它主散。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1)
 
  因此,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在临床上,有一些病人每天到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他就会胸闷心慌。可是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他的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是属于阳,是外边,外边很敏感的地方出问题了,里边的心脏肯定也就出问题了。
  在13点到15点这个时间段,如果身体出现了脸红、胸闷这些现象,就应该注意心脏了。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心脏有问题的表现。
  九、申时——膀胱经当令
  1、头痛的原因
  申时是指15点到17点,这是膀胱经当令的时段,见图13。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精明穴,然后上头沿着后背一直到小趾。它是一条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足太阳。
  申时当令的膀胱经是一条可以走到脑部的经脉。在申时这个时候,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所以
  学习效率很高。古语说“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说早晨学完东西,到下午3点至5点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地去练习来强化我们的记忆。所以,申时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段。如果企业在这个时候开董事会的话,应该是办公效率最高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办事效率不高、容易健忘,可能意味着他的膀胱经出了问题。
  中医认为,头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因头痛去看中医的话,大夫一定会问具体是哪儿痛?是两边痛还是前额痛?是后脑痛?还是里面中空痛?这是几种完全不同的头痛。如果是两边痛,就是胆经出了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就有可能是肺气的问题。那么前额痛呢?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就和我们前面说的痤疮一样,在中医里都归属于胃经的病。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而后脑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了。所以不同的头痛,它的原因不同,用药上也有所不同。
  2、膀胱与肾相表里
  中医认为,小便通畅是太阳膀胱经气足的表现。膀胱经气是主管存储津液与防御外邪的,它又与肾相表里,也就是膀胱受肾管。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如果不能撒出尿来,就是肾出了问题。小孩和老人撒尿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有时头部会激灵一下。但是老人的打激灵和小孩的打激灵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是肾气不足以用,就是小孩子的肾气、肾精还没有完全调出来。所以小便时气一往下走,下边一用力上边就有点空,就会激灵一下;而老人是肾气不足了,气血虚,所以下边一使劲上边也就空了,这原因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古人非常强调在行、走、坐、卧中养生,包括大小便时也能养生。在小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一定要咬住后槽牙。因为肾主骨,牙齿是肾精的外现,牙齿也是骨头的象,它在骨头中是最为密固的,也是收敛气最足的。所以,牙齿好不好,是肾气的问题。在小便的时候咬住牙关是有原则的,就是要“肾齿两枚如咬物”。“如咬物”就是好像咬住东西,实际上就是保持气机内收的一个状态,收敛住自己的肾气,让它不外泄。
  3、存储津液,气化出焉
  膀胱经在人体经脉中是最长的一条经脉。申时在十二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可以上到最高处,也可以下到最低处,这就是猴性,这就是膀胱经的象。膀胱是主存储津液的。“气化则能出焉”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临床当中,有很多的干燥症患者。所谓干燥症就是口唇干燥,这个病在老人那里特别多。因为嘴巴里的唾液为肾所主,所以一遇到干燥症很多人就认为是肾阴虚,就拼命地补肾阴,往往会越补越口干。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2)
 
  其实,人体的肾就像水池或沼泽,要想让它升上来,一定要靠太阳的气化作用。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就相当于太阳,膀胱经的气化功能好的话,就能够把肾水带上来,我们嘴里就有唾液。如果气化功能不好的话,阳气不足,肾水也上不来,我们就会口唇干燥。所以治这个病不妨换个思路,从肾阳和膀胱经的气化功能方面多下些工夫。
  十、酉时——肾经当令
  1、肾主藏精
  酉时是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是最为关注的。肾主藏精,什么是精呢?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精就像“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问题了,“精”就会马上过去变成它或帮助它。人体缺某种细胞,它就能够把自己交现成这种细胞。所以精是我们人体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个物质。而肾能充分发挥其秘藏“精”的功能,让精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作用。
  2、肾神为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小孩子的志气特别高远,他们会憧憬着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宇航员、发明家。为什么小孩子会有这么高远的志向呢?中医理论认为肾不仅可以主“仁、义、礼、智、信”中的“智”,还可以主志气的“志”,肾的神就是“志”。一个人的志气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实际上都跟肾精足不足有关。小孩子肾精充足,所以他的志气就特别高远。现在的成年人,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了,只想多赚钱维持生计,再比别人过的好一点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肾精不足的表现。而人到老年,很多人会说我活着就行了,什么也不求了,这其实就表明他的精气快绝了。
  3、酉“鸡”的内涵
  在十二生肖里,酉时是鸡。鸡是火性的,而肾虽为北方水,但鸡和肾归于同一个象。在《易经》里,水的卦象是这样的。在所有的卦象里,最重要的是它的中间这个爻———,那么外边是水,中间这是什么呢?这一点就是真阳。所谓真阳,就是能藏在水里的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东西是跟它非常相像,就是雷电。所以中医里把肾里边的所藏的这一点点火叫做龙雷之火,而这点火就是我们人生的源泉,很多东西都是从这儿生发的。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鸡是发物。为什么鸡为发物?鸡的所谓“发物”的这个性质,就是它能够把热散出来。鸡里边藏着的这一点点真阳,可以把火生发出来。平常我们吃鸡,只用炖的方式。因为鸡是属火性的,所以它只能放在水里去炖。而鸭子呢?鸭子应该怎么去吃呢?北京人吃鸭子是非常讲究的,而北京的烤鸭也是中外闻名。鸭子是属于寒性的东西,所以鸭子一定是要用烤的方法来吃,如果不烤的话,我们就有可能会拉肚子。中医认为,只有这样吃东西,才能符合它物质本身的那个性质。
  4、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
  在下午17点到19点的时候发低烧,属肾气大伤。发低烧好还是发高烧好呢?发高烧实际上还是气血足的一个象。如果气血特别足的话,才有可能发高烧。人成年之后发高烧的可能性就不大了,真正发高烧的都是小孩子,他们动不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热度,40度或者是41度,因为小孩子的气血特别足。而发低烧是怎么回事呢?发低烧实际上是气血水平很低的一个象,特别在晚上17点到19点的时候,这个时候发低烧的话,就属于肾气大伤。
  哪些人容易出现酉时发低烧的现象呢?一种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黄金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刚刚发育,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男孩子,如果手淫过度的话,就会肾气大伤,就会发生酉时发低烧的现象。
  (22)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3)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鹭江出版社授权
  本报省内媒体独家连载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年轻人把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转移到对身心的修养上。中医里有一句话叫“欲不可早”,就是说欲望是不可提前的。过早的开始性生活,对女子来说就会伤血,对男子来说就会伤精。这样将来对他们身体的伤害是没有穷尽的。还有一类人就是新婚夫妇,如果纵欲过度的话,在这个时期也会出现发低烧的现象。
  5、中国人注重补肾
  我们中国人特别注重补肾,主要是因为肾最具有创造力。《黄帝内经》里说肾可以“技巧出焉”,就是说肾可以出技巧。如果一个人心灵手巧的话,这实际上是肾精足的一个表现。肾在五脏六腑当中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它最具创造力。表现在我们人身上,就是生育孩子。如果男子肾精足,女子卵泡发育好,这就是肾精足的一个表现,那么就可以“造化形容”,生育一个孩子。
  我们中国人注重补肾,因为许多人认为元气藏于肾。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元气。那这个元气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先天带来的那点真气。这就有点像我们去煤气站拉煤气罐,自己拿哪个煤气罐事先并不知道,哪个煤气罐气足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只要拿到了那就是你的。如果你只拿到半罐的煤气罐,那么就说明你元气是很虚的。那么你要想长寿的话,就必须尽量不用火,或者把阀门开的很小,这就叫养。如果你的煤气罐是非常非常足的话,你回来后不节约使用,而是使劲地开大火来烧,也会使用了不多久。其实,人生的那些阀门、那些气机,是不可以开得太大的。
  那么人体是什么样的气机呢?人体的气机是少阳、是小火、是温曛。用《易经》里的话来说就叫氤氲,是很润泽的一个东西,是少阳的火,是小火。那么元气藏在哪儿呢?元气藏在肾里。假如说我们的五脏就像五个兄弟,那么元气就是父母。父母一般都住在老大家里,所以肾在五脏里就相当于老大。
  6、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盐
  我们每天都在用元气,它是维系我们生机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么是靠什么来调动我们的肾精和元气的呢?我们每天都要吃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天天都在调着我们的元气,保障我们的生活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个东西就是盐。中医讲咸味是入肾的,所以我们吃东西口味一定要清淡,不要太浓,否则太调元气。许多人由于压力大、工作紧张,吃饭的时候口味变得越来越重,特别喜欢咸味和辣味的东西。这说明元气已经大伤,肾精已经不足,需要靠辛辣、通窜的东西来把它调起来。原先四川养种猪,在给种猪配种的时候,就给种猪吃大量的盐,这实际上是在拼命调动它的元气。配完种后的这种猪还能吃吗?显然不能。用中医的话来说,它已经是药渣了,都已经废掉了。
  人活着,每天都有消耗,消耗得最厉害的就是肾精。肾精涉及到色欲的问题。如果总是色迷迷地、总是纵欲,就是“明耗肾精”,其实是它属于釜底抽薪,对身体的损害很大。假如我们情绪经常不通畅,经常郁闷或者出现像《红楼梦》里边经常讲的所谓意淫的问题,那就叫暗耗肾精,暗暗的把肾精耗散掉了。暗耗肾精比明耗肾精更加损害人的身体。如果耗的太多,那我们的人中就会慢慢变得扁平,身体就每况愈下了。
  十一、戌时——心包经当令
  1、心包解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西医里没有心包经这个概念,只有中医里有这个概念。
  戌时当令的心包经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那么,总得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的,走到我们的腋下三寸处,然后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我们手前臂的中线,经过我们的劳宫穴,到达中指。我们的每一根手指上都有经脉通过,假如中指出现麻木的话,那么有可能是心包的病。
  心脏的病,首先会表现在心包上。在中医里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感觉心慌或心脏“嘭腾、嘭腾”往外跳的时候,那肯定是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脏的病。
  心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膻中穴,它在两乳之间。人的心情特别郁闷或生气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习惯动性作就是拍胸脯,这就叫做搏膺。表面上我们打的是胸脯,其实是在打膻中穴。因为它是主喜乐、主高兴的一个穴位。如果这个穴位不通畅,对人的身体是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经常的去按摩膻中。在西医里,膻中穴就相当于胸腺。胎儿在母体中的时候胸腺是非常大的,它是一个很大的免疫系统。当我们出生之后,胸腺就会退化,这个免疫系统就会逐渐萎缩。我们经常按摩这个穴位,目的就在于刺激它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4)
 
   2、如何敲打心包经
  在民间还有一种敲打心包经的锻炼方法,对解郁、解压非常有效。
  那么如何拨心包经呢?首先要用手指掐住自己腋下里边的一根大筋,然后就可以拨动它。当拨到这根大筋的时候,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这个大筋底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叫极泉穴。用手掐住它,并且手指感到发麻,就证明拨对位置了。如果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拨十来遍,这样敲打下去,就可以排去自己的郁闷和心包积液,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据说这样还可以减肥,因为心包积液除掉了,心脏的活力就加强了。心脏的活力加强,整个身心的代谢都会加强。
  3、喜乐出焉
  中国古代认为,晚上19点到21点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所以主张男人这时要与女人在一起共同娱乐。古人的娱乐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在古代天黑了要玩还要点灯,很废油,所以古人可不这么做。古人这个时候的娱乐就是唠嗑,为亥时进行性生活做准备的,先满足心的愉悦,然后再满足身的愉悦。现代医学认为,做爱的最佳时间是夜里22点。所以在这个时候,先要保持心的舒畅,从内心深处来愉悦自己,然后才谈得上身体的满足和愉悦。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两个“十分钟”最为重要。第一个十分钟就是说每天要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十分钟,比如去拨心包经,或者去闭目养神十分钟。这个十分钟,要让我的身体有一个全方位的休息。另一个重要的十分钟就是,要和自己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交流十分钟。现在提倡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在这个时候,丈夫不能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跟太太交流,这是不可以的。应该认认真真地跟太太去探讨,不管是谈事还是闲聊,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和她交流十分钟。这十分钟对自己的生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健康有序的发展。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会做一个动作,那就是双手合十。从中医的角度讲,双手合十就是收敛心包。然后把这个动作停在膻中这个位置,那么掌根处正好是对着膻中穴。这样做,人的心神就会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神就收敛了。眼睛就是神的外散,就是肝魂,所以心收敛了,眼睛自然也会收敛。再比如说下跪,在中国文化当中,下跪也是一种身心修炼,是一种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放下自我的时候,才能够重现人生的另外一面。下跪讲的是放下自我,并不是说给任何人都可以下跪,只有在特定的人面前,人才可以放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动作,在中医里,这些动作叫做以形领气,通过自己的形、自己的身体来保障气的运行。
  十二、亥时——三焦经当令
  1、“三焦”解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段时间是三焦经当令。在中医里,三焦经是一个很特殊的概念。首先看“焦”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是“隹”,即小鸟的意思。下半部分是火的意思,是火象。上面既然是小鸟,它底下就应该是小火,如果是大火就会把小鸟给烤干了。所以三焦属少阳,是小火。人体表是太阳,是大火。
  至今,中医对三焦有很多种解释。一种人认为,这个三焦就是我们人体的腔子。人体的很多脏器全都包括在三焦内。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和胃,下焦是肝和肾。比如有的人在春天会思春,这种人会有一个相,就是下巴长满了红疙瘩,也属于痤疮。当痤疮长在脸上和额头上的时候,就说明是胃经的问题。(24)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5)
 
  如果长在下巴上,就是肾里边的真火,也叫相火。为什么叫真火呢?能藏在水里的火,就是真火!真火一泛上来,就全显示在下巴上了。如果去看中医,他就会说这属于下焦火旺。
  我对三焦的理解是这样的,人体的五脏六腑中间都有一个联系的系挂,而三焦就是这个系挂。人体系挂是哪些东西?像膜、筋,还有脂肪或其它连缀物,这些都相当于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畅,这样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病了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2、“亥”字解
  三焦又为亥时。“亥”字是中国文字里最特殊的一个字之一。为什么这么讲呢?在《说文解字》中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是“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字。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是,“道,一以贯之”,全都在讲一个问题,它只不过是用道来讲的。而为什么在《说文解字》中起始的字是一,而最后一个字是亥呢?为什么一天的24小时里,最后一个时辰也是亥呢?为什么这个时候叫亥呢?亥字做什么讲呢?大家看这个亥字的写法——
  这上面是一阴一阳,下面像一个男人搂着一个女人在睡觉,而这个女人又怀孕了。这是生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标志,这是亥的本意。文字和时间到亥就都终结了,再回到起点“一”。“一”就是开始,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新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性,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太阳每日照常升起,而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而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
  3、做爱最佳时机
  西方人认为从生物钟上讲,22点是做爱的最佳时期,但是他们没有说出这其中的道理。如果大家研究一下中国民族文化,就会知道为什么亥时是做爱的最佳时间了。在戌时,心已经很喜悦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让肉体也能够喜悦,这就是身心不二。中国文化讲究身心不二,一个人的心喜悦了,他的身体也要喜悦,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体就要进入到一个男女阴阳和合的时期。而睡觉和养育婴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让生命在休养生息中得到新的能量,使生命进入到下一个新生的阶段。
  同样,为什么《易经》只有六十四卦呢?在《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讲到,阳到了八八六十四,也就是男人到了六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再创造新的东西了,生命就已经进入下一个轮回了。所以,到六十四卦以后再谈别的卦象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它把事物全都归为一类去分析,比如说生肖与时辰。亥时就是三焦经当令,从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那儿哼哼,以此来养自己,所以猪是可以养肥的。从取象比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没有郁闷情绪的,猪要有郁闷也长不胖。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都通畅的象。比如到小肠经的时候是未羊。未时主小肠,小肠主吸收。大家看中国的“美”字,就是“羊”字加“大”字,因为未时是主滋味的。我们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是跟西方人很不一样的,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首先是要满足口腹之欲。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我们如果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这样身体才是和谐的,情绪才可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一个国家也要因循自己本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第五章上古天真论——生命是一个过程
  《黄帝内经》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就是指本性,就是本性最天真。在我们人体中五脏六腑是最天真的。人体不能因为你想生出什么它就可以生出什么的,因为五脏六腑本身处于一种很和谐的状态,是一种很和谐的格局。中医就用五行来表达这种和谐的格局,五行相生相克,自成一体。比如说肾水足了,肾精足了,你就可以生发起来——可以生木,生木就是生肝,肝阳只要一生发,就能够助心火,因为木生火,而火可以生土,而土可以生金……这就是按照五行来的,五行具有一种和谐性和平衡性。
  所以我们经常说,人体才是最自足的,人体是自组织结构里最精确的、最精准的东西。它自身能够以无为的方式达到一个非常有为的状态。这是我们人体的表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古天真论”。
  其实,《黄帝内经》第一篇是讲我们身体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当了解了身体的本性以后,就可以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6)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在现实生活中,养生无处不在。大家看以上这些文字,都是很整齐的四言。如果以吟诵的方式读这句话,并将自己的声音保持在抑扬顿挫的状态,这本身就是在养气。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昔在”的“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
  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昔在黄帝”的意思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说,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一方面。一个受精卵经过受精分裂后再经过十月怀胎,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这不仅仅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而且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可循的。老子曾这样说小孩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狼把小孩子抱回去,并把他养大了。为什么狼不把成年人抱回去呢?老子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所以他就不懂得恐惧。这就像我们曾说过的,只有婴儿才可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境界。
  小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叫做“骨弱筋柔而握固”。什么叫“握固”呢?大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刚出生的小孩都是攥紧小拳头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紧紧包住的,这就是握固。“握固”,就是大拇指掐住无名指的指根处。古代的习武之人认为,无名指的指根处相当于肝魂的关窍。我们的手能握住,这实际上说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这条经就是肝经,因为肝主握。小孩子他握固的是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这是因为婴儿出生时有自保功能。小孩子都有囟门,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一定要能固住他的魂。小孩子的握力是很大的,因为刚出生的小孩子肝气特别足。人在去世的瞬间都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个半身不遂而浑身抽缩到一起的人,在临死的瞬间里,他的手也会“啪哒”一下散开。中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肝魂全都散了,手就没有握力了,所以会“撒手而去”。
  老子在形容小孩子的时候还说过:“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是什么意思呢?“牝”是母马,“牡”是公马。“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的意思是,小孩子并不懂得男女的交和,可是男婴也会有勃起。这是什么原因呢?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解释说小孩子有性欲,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这种现象不是小孩子有性欲。
  老子在这里解释得非常清楚,他认为这是“精之至也”,是因为小孩子的精特别足,他不需要去想男女之事就能够达到这种一阳初起,这是精足的一个表现。而现在,成年人必须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成年人没有婴儿的精足。
  “终日号而不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婴儿整天地哭,但嗓子不会哑。而我们成年人一哭嗓子就容易哑,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认为这是“和之至也”。气是和的,小孩子哀而不伤,哭就是想表达他的一些愿望而已,他不会把自己的欲念留在心里,只要你满足他了,他也就好了。他的哭不会伤到气,所以他会“终日号而不嗄”。
  什么叫“弱而能言”?“言”是有逻辑、讲真理的意思,人言为信。人和言放在一起是真实的意思。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小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在“问根本”。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7)
 
  比如小孩子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我从哪儿来?”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可是整个二十世纪三个人类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谁”,第二个是“我从哪儿来”,第三是“我往哪儿去”。小孩子可以问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长大以后,几乎每天都在说废话。比如早晨一起床就问人家“起了吗?”,或者为了应酬问人家“吃了吗?”我们很少有人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思考“我是谁”。其实,中西方文明的终极目标都试图要解决这一个问题。西方文明的终极哲学是“认识你自己”,而东方文明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探寻的是何为天?何为人?人和天到底有一种怎样的相关性?人怎样才能与天地和合,做到因天之序?
  “幼而徇齐”是什么意思呢?“徇”、“齐”都是快的意思。“幼而徇齐”就是说人小的时候成长的速度很快。所有的小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16岁之前个子长得都特别快,而过了青春期以后,生长速度就放慢了。
  “长而敦敏”的意思就是,人长大了就有点“傻了”。“敦”就是心会变得厚道了。“敏”在古代是指一个人给别人扎头发。“长而敦敏”就是说人长大了,虽然有点厚道了,但是懂得礼节、懂得约束自己了。这就是说真正的圣人都是懂得约束自己的,不仅要掌控自己而且要约束自己,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成而登天”的意思。
  以上几句都是在讲一个问题: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我们都要有一个深刻的反省,甚至包括要向小孩子去学习,来重新认识生命的真理。
  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这本书实际上是黄帝跟他的老师的对话。全世界最初的经典都是以记录对话的形式存在的,像《柏拉图对话集》、《苏格拉底对话集》,它们都是探寻世界真理的哲学。“(黄帝)乃问于天师”,这个天师叫岐伯。黄帝问他“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这句话虽然是古人说的,但是现在看来也一点都不过时。
  为什么过去的人能活得很长久,而且能保持不衰老,而我们现在的人只要年过半百身体就开始出现衰老的迹象?对此,黄帝问道,是时代变了,还是人的问题?
  岐伯明确地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千百年来,天的顺序没有变,永远是东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顺序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其知道者”的“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应该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食饮有节”的意思是吃喝都要有节制。这里还涉及到节气的问题。什么时间该吃什么东西,也就是什么时间得什么时间的气。比如,现在我们都喝菊花茶,但是大家都不明白菊花茶的道理。其实,菊花茶的核心在于菊花得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气,与其他的花相比,它得的最多的是秋冬二气,很多花到了秋冬两季都不开花,只有菊花可以开。菊花多了秋冬二气,所以它可以补我们的肺和肾。
  “起居有常”就是说每天的晨起和晚上入睡都要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个规律。一定要守这个规矩,“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7)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8)
 
  三、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古人生活的核心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然而“今时之人则不然也”,岐伯认为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生活的。“以酒为浆”的真正涵义是指现在的人都在做非理性的事情。因为喝酒可以使一个人丧失理性。什么是“以妄为常”呢?“妄”就是胡来,“常”是我们之前讲过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常”是不变的,而我们现在往往是胡来的,在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却不去做,比如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生育的时候不生育,不该生育的时候又来生育。这都叫以妄为常,这都是没有理性造成的。因为丧失了理性,所以不能掌控自己的行为。因此,《黄帝内经》最关键之处,就人劝诫人一定要掌控自己,不要以妄为常。
  大家一定要记住,《黄帝内经》讲的是习性造病,而现在很多人却认为自己得病是遗传的,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遗传是什么概念?其实在中国文化里不存在遗传这个词,中国文化还怕你是“不肖子孙”呢。所以,不要轻易地谈什么遗传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如果你要说你是遗传的话,首先犯了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一个大忌——不孝。不孝顺就是说爹妈给了你这条命,在你得病后还赖爹妈!病也是他们给你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不孝顺呢?
  那么所谓的遗传是什么呢?应该是自己和父母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和情志等方方面面都很相似。比如说,爸爸受了妈妈一辈子的气,然后他们的儿子找对象的时候又照自己妈妈的形象去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之后也有可能受一辈子气。这样,父子二人最后都患了肝癌。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情志方面所受的影响太一样了,所以这也叫以妄为常。
  人一定要有理性,要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情欲等各个方面,否则的话,就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因为欲念而耗散了精,因此,是欲望造的病。“以好散其身”,因为有这样的喜好而丧掉了真阳元气。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知足,老追求外在的事物。现代人为什么烦恼多?就是因为太追求外在物质了。古代人为何烦恼少?因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修养。现在我们大家向外追求的东西太多了,追求五子登科——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汽车真的对你很有用吗?天天开着车没准儿还会出现由于不经常运动而造成的体质下降,最后没准儿还会得一个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其实,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根本性的道理,不要总和医生说:“大夫,给我治治病吧”。应该先把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改了,病就去了一半了。现在老讲改变人的思想,却不知道要改变人的习惯。如果坐姿正确了,脊柱、颈椎就不会太歪了,气就能上来得顺畅一些,就不会腰酸背痛腿抽筋了。“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按时去驾驭自己的精神,不懂得驾驭自己的精神,“务快其心”,只以痛快为目的。“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样的话,肯定会半百而衰。这就是习性会造病。
  四、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养生智慧(29)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贤告诉大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明知道迷恋网络不好,还要放纵自己,这就是“以妄为常”,就是专往“贼道”上走。最关键的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第一篇不是单纯从医学角度告诉大家怎么治病,而是先告诉大家怎样能够不得病。那么,怎样才能不得病呢?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这可是个很高的境界。现在,各种这个家、那个家都在谈论我们人一定要追求一种淡定的状态。淡定怎么追求?谁能定下来?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很有修为,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吹不动”,意思就是说无论人间的贪、嗔、痴、名、利、毁、誉等,还是宇宙之风、四面八方的风都吹不动他。苏东坡认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于是就让书童把文章送到江对岸的一个老和尚那儿。老和尚看后,回写了一个字——屁。苏东坡看了非常生气,马上过江去找老和尚评理。他愤愤地对老和尚说:“我如此淡定之境界,竟然让你说了一个‘屁’字!”老和尚一听就笑了,并在上面又加了一句话:“一屁过江来”。老和尚嘲笑说:“你认为自己非常淡定,但我只写一个小小的‘屁’字,就让你跑来了。”这就体现了苏东坡对名的欲念和那份强大的好胜心。风和屁哪儿能比呢?一个小小的屁就可以让他马上跑过来,那么他所认为的定力在哪儿?所以说,淡定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思想的妄动引发了形体的妄动,然后是精气的妄动,人焉能不病?那么,怎样才能够淡定呢?答案就是:“精神内守”。精是肾,肾精要足才可以定心神。这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种能力增强了,我们才能淡定。而想让这个功能强大,就必须要锻炼我们心肾相交的能力。如何去锻炼呢?有一种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我们的手去搓我们双脚的脚心。因为心包经的脉是通过劳宫穴的,劳宫穴在我们的手心里。而肾经是斜走于足心,在我们的足心有一个穴位叫涌泉。如果想让我们的心肾相交,就可以用我们的劳宫穴和涌泉穴对搓。总而言之,精神内守就是当你的精和神都特别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淡定,才可以达到这种恬淡虚无的境界。
  总之,“精神内守”是方法,“恬淡虚无”是境界,“真气从之”是结果,没有病是目的。一旦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真气就可以从之。真气就是元气,“真气从之”就是说元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病安从来”,意思说,如果你心肾相交能力很强的话,你的病还从哪儿来呢?其实,这句话也是中国古代所有修炼方法的一个总原则。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志闲而少欲”,“闲”在古代是界限的意思。“志闲”就是说人的理想和抱负要有一个界限,不能什么都追求。“少欲”就是人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要让所有的欲望有一个界限,这样就能做到“心安而不惧”。肾主志,自己不动肾精了,心也会安定下来了,就不会恐惧了。
  “形劳而不倦”,就是让身体经常地有所劳作。这里涉及到体育锻炼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锻炼呢?
  中国古代锻炼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不主张出大汗,因为“汗为心液”。在这里,我们要说说五脏所对应的五液:心对应汗,肝对应泪,脾对应涎,肺对应涕,肾对应唾。我们舌头上白白的东西就是唾液,它是从肾精来的,是太阳膀胱经气足气化而带上来的。假如唾液很少,口唇比较干燥,这是因为膀胱经气不足,也就是太阳的经气不足,不能炼精化气,肾精上不来。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0)
 
  眼泪是从哪儿来的呢?肝开窍于目。所以泪水都是从肝那儿来的。如果迎风眼睛老流泪,那就说明肝有问题。肝在中医里属厥阴,迎风流泪就说明厥阴不收敛。鼻涕是从哪儿来呢?鼻涕是肺气的外现,我们感冒的时候打喷嚏是属于肾,但是流鼻涕是属于肺。流鼻涕是肺受寒造成的。还有一种东西就是涎,就是口水,涎从脾来。小孩特别爱流口水,中医认为脾属于后天,小孩脾胃发育尚弱,故有此相。脾最喜欢甘甜类的东西,小孩子脾胃虚,所以他的脾胃需要用甘甜类的东西来进补,因而小孩子爱吃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人体中还有一种液就是身体的汗,它是心血的变现。由于心主血脉,血全身无处不有,汗水也可能全身都出。所以中国古人的锻炼原则是“形劳而不倦”,再怎么活动也不能让人体超负荷地去工作,所以不可以大汗淋漓。
  中国古代锻炼方法的要求是微微出汗,叫“沾濡汗出”,出一层细汗,对人体是最有好处的。因此,请大家在锻炼的时候注意保持这个原则,不要出大汗,这样的话就会“气从以顺”。我们人体的气脉如果非常畅通,那么各个脏腑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五、脏腑本性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句话出自《老子》。“美其食”的意思是,以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个东西为美。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每个脏腑都只得自己该得到的东西,小肠该得到的是液,那它就要那个液;大肠该得的是粪便,那么它就要那个粪便。
  “任其服”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官员的衣服是和他们的级别相关的,不能乱穿。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能没事在家里穿着龙袍,这就叫不任其服。在古代,试穿龙袍的这种欲望是要引来杀头之祸的。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守时和守位的问题。每个人守住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不生病,五脏守住自己的本分,五脏就可以不生病。
  “乐其俗”的意思是,只干自己能干的事,并且以自己的风俗为乐。脾以运化为乐,肾以收藏为乐,心以疏布为乐,肝以生发为乐,肺以肃降为乐。
  “高下不相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位置高的不要瞧不起位置低的,位置低的也不要羡慕位置高的。我们人体中的五脏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如果大肠对心说:“我太羡慕你,让我上去待会儿吧。”如果真那样,人体本身的次序就被打乱了,人也要完蛋了。但是心也别瞧不起大肠的功能,没有大肠的这个功能,心血的正常运转也是做不到的。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得了膏肓之症,就是心脏的毛病。临终前他去厕所,到了厕所后中气突然下陷,人就猝死了。凡是心脏病人,在大便的时候都要小心。如果没有固摄住气,那么气就会一下子全往下走,而上面一下子就会空掉,这样容易导致猝死。所以,中医问“二便”其实全是在问心肺。“高下不相慕”是很重要的,也是人性所达不到的一点。脏腑的本性是无为的,是非常朴实的,所以“其民故曰朴”。我们人是不朴实的,因为我们做不到“高下不相慕”,永远都在追求得不到的东西。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淫邪”是过度、过分的意思,不要让任何过度和过分的东西去干扰心,让心神耗散。愚、智、贤、不肖等无非是对五脏六腑本性的一种描述,比如心是聪明的,大肠天天储存大便,它是愚钝的,可无论它们是傻、是笨、是聪明,它们都依准自己的本性去生存,不受外界的干扰——不惧于物,都各自满足自己的需求——故合于道。因此,人的本性是合于道的,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合于道的。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1)
 
  《黄帝内经》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朴素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通过一种最直观的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可现在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合于道了呢?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欲望。比如该11点睡觉的时候你偏偏不睡觉,非要熬到夜里3点。
  我们讲过了,三四点钟是熬夜时最难受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个时候肺气开始全身心地来疏布,重新分配气血。如果这时候你再不睡觉,对身体就是大伤。古代的人都能够“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其实原本也可以,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欲望把我们的人体耗干了,所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成了一种奢望。古代的圣人正是从身体的本性中体悟到人间正道及人的品行、德行的,所以能够不被欲望所迷惑,以其“德全而不危也”。这就是医道的总纲。
  六、阴阳论——女七男八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黄帝又问了一个问题:“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意思是,人到最后身体慢慢就衰老了,这是材力尽了、精没了,还是天数?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阴阳的本性。
  在这里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女子的生命节律是跟七相关的,男子的生命节律是跟八相关的。
  同时,女子又是阴的代名词,丈夫又是阳的代名词。“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刚开始发育时,女子是七岁,男子是八岁。而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就是更年期了,男子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入更年期了。刚开始发育时,他们年龄相差是很少的,可到更年期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实际上已经相差了15岁,这也是女子为什么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
  女子七岁“齿更发长”,男子八岁是“发长齿更”。一个是齿更发长,一个是发长齿更,这种描述意味深长。
  这里涉及了人体的两个东西——头发和牙齿。头发在中医里边是一味中药,它的中药名称叫血余。血余就是血剩余的东西,血足了以后长出来的东西叫头发。肝主生发,肝主藏血,所以我们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气相关。
  而牙齿是人体当中最为密固收敛的,它是肾气的外现。女子先齿更后发长,男子先发长后齿更,这就是在说女子收敛在前,生发在后,这也是“阴”的特性之一。男子生发在前,收敛在后,这也是“阳”的特性之一。表现在生殖器上,女子的生殖器全部内收;男子生发在前,所以就全长在外面了。
  女子在七岁的时候开始发育,到了二七一十四岁时,即“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的“癸”,是天水的意思。这个“癸”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
  是四方流入中央之水,所以癸属水。天癸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人的创造力。我们说过小孩的肾精特别足,是潜龙勿用,是沉潜在那儿不轻易发泄。
  所以,小孩子在七八岁之前,肾精都是密固在那里不启动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才开始启动,一旦启动,任脉就会打通,就会“太冲脉盛”。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2)
 
  任脉是人正中的这条经脉,它是主血的,是阴经。
  太冲脉是人体的奇经八脉之一,是一条阳经,它也起于会阴,然后从人的气街部分(大腿根处)上来沿着任脉两边往上走,最后散于胸中。所以,女子的第二性征之一就是乳房变大。而男子由于阳气特别盛,太冲脉可以不散于胸中,而是直接往上调,一直调到环口唇的位置。所以,男子的第二性征之一就是长胡须。
  而有一种男人是天生不长胡须,我们经常开玩笑管这种人叫做“天宦”,也就是说他是天生的宦官。为什么这种男人不长胡须呢?这是因为他天生气不足而血有余,他的太冲脉上不来,所以他不长胡须。古代的宦官在阉割之前是满脸胡子,但是当了宦官以后就不长胡须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于太冲脉是从大腿根部上来,对男性而言,太冲脉实际上是从睾丸处上来的。既然他的睾丸被割除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伤了他的太冲脉,所以他的胡须也就不会再长了。
  任脉通了以后,太冲脉也盛了,阴阳和合才能够“月事以时下”。所以,来月经实际上是阴阳和合的一个表现,之后才能够有子,才能够创造新的东西。
  女子发育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来月经了。在古代,人们对待这件事是很严格的,就是在女子来月经的第一天给她做成人礼。有一些地方现在仍然给女孩子过成人礼。所谓成人礼是什么?小孩子七八岁他们的发型是一样的,都是前面有刘海,两边有两个抓鬏,等到女子到了二七一十四岁来月经以后,就把女子的头发盘上去。外人一看就知道这家的女孩已经成熟了,这样的话就可以到她家来求婚或者可以派媒人来提亲了。无论她是十六岁或者十八岁来月经,都是从那天开始算为“二七”。“二七”以后,女子的头上就要插一根簪子,等第二年就插两根簪子,以此类推,等到婆家来求婚的时候,人家就看女子头上插了几根簪,就知道她成熟几年了,这就叫做“数齿”。古人根据这个可以知道这个女子的真实年龄,进而知道她的身体现状是怎样的。在古人看来,娶妻只不过是为了生子,所以女方的这个标志是至关重要的。
  “三七,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三七二十一岁时肾气开始平均了,筋骨也很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真牙生”指肾的密固达到一个很高的顶点,“长极”就是头发长到一个极致。“肾气平均”,就是生发和收藏是平均的。举一个例子,古人为什么把一年叫做春秋,而不叫冬夏?为什么孔子写《春秋》,而不写“冬夏”呢?这是因为春秋代表着阴气、阳气比较平均,而冬夏都是有长有短的,阴阳是不平衡的。在这儿,肾气平均指的就是阴阳平衡的意思。
  四七二十八岁时,“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为肝所主,骨为肾所主,筋骨坚是指肝气特别盛,肾气也特别盛。“发长极”,就是头发长到最长的那个程度了。女子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身体可以到达一个顶峰状态。古人要求女子二十而嫁,是因为二十岁离二十八岁还有几年的时间,最好在这段时间内生一个孩子。因为女子在二十八岁之后,衰老得快。所以女人最佳的生育时间是在二十八岁之前。
  到了五七三十五岁时,“阳明脉衰”。阳明脉就是胃经,它起于我们鼻子旁边的一个穴位——迎香穴,到山根然后再到额头,同时有另外一支是走脸面的。“阳明脉衰”指的是胃经、胃气衰败了,女人的颜面开始憔悴。因为胃主血,我们吃的东西最后有一部分精华要生成血。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3)
 
  胃经衰老,那么人体的气血也就衰弱,血就不能荣于面,所以女子在这个时候颜面就开始变得憔悴了,容易长鱼尾纹和抬头纹,显出老相。“发始堕”,就是说这个时候头发也开始脱落了。
  女子六七四十二岁时,“三阳脉衰于上”。三阳是指太阳、少阳、阳明这三根经脉,三根阳经都受伤了。太阳是指膀胱经,膀胱气衰老了,后脑勺的头发就开始变白了;少阳是指胆经,胆气衰老了,两鬓就开始变白;阳明经是胃经,胃气衰老了,前额的头发也开始变白。因为阳气冲不上来,不能上荣于脑,所以颜面开始出现憔悴之相,并且女人从这时候开始健忘,三阳脉衰,开始出现了衰老的现象。所以,大家要从四十二岁开始就要注意身体。不过,不一定每个人到了四十二岁的时候都会这样。四十二只是一个生理变化的年龄,如果你很注重养生,就可以延缓衰老。
  到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任脉虚”,就是整条阴经脉全都虚了,同时太冲脉衰伤,那根伴随着阴经任脉起来的阳经也开始出现了衰退,这就是阴阳俱虚。七七四十九岁时天癸竭,创造力就基本上枯竭了。一般认为:七七四十九岁就是女人的更年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绝经。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现在很多妇女都有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会在体内形成一个淤阻,但人体有自保功能,会经常地调气血去破这个淤阻。如果绝经以后,还出现流血的现象,那就可能是因为子宫肌瘤造成的。
  我们所说的女子从七岁发育到七七四十九衰老,是指人在没病的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发展、壮大直到衰老的过程。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下面我们来看看男子,看看“阳”发展、壮大直至衰老的过程。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前面已经说过,阳是生发在前收敛在后。民间有一句话,叫做七八岁狗都嫌。小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很淘气,特别招人厌。你不要以为这小孩怎么突然变了,不是他变了,而是他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的性格即命运。后来又引申为: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学习了《黄帝内经》以后,咱们可以把这句话重新理解一下,就是:人的生理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一个人的生理结构的功能,决定了他的性情。
  男子到了二八一十六岁时,“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子在十六岁的时候,第二性征就都显现出来了。
  三八二十四岁时,“肾气平均”。在这个时候,阴阳生发收敛都处在一个平均的状态。这个跟前面是一样的,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三十二岁时,“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肌肉这时候会很发达,体格的功能也会达到一个顶点。古人认为,男子要三十而娶,如果男子早娶的话,就等于过早地破精。“欲不可早”,这样会对身体不好。
  男子成人是没有明显的标志的,所以你也不知道哪天是他的“二八”。于是,古人就硬性地规定了一个礼节,叫“冠礼”。男子二十岁,家人们就开始给男孩子行冠礼,就是用一根簪子把头发簪起来了,看上去就像丈夫的“夫”字。男子成人礼节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要通过行冠礼告诉该男子,你要开始承担社会职责了,行为应该有所约束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4)
 
  鹭江出版社授权
  本报省内媒体独家连载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给你头上插一根簪子,你就该约束自我了。在这一天的时候,古人还会做一件事,就是给这个丈夫起一个“字”,古人在这之前是只有“名”,没有字的。所谓“字”是什么意思?那就先看看这个字的写法——
  “宀”这是一个房子,里面是一个小孩子,“字”就是在家里养孩子的意思。古代人彼此称呼时都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如果称呼其名,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从这一天起,你就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就你个人而言,你已经开始承担起传宗接代的责任了。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待字闺中”,待字闺中就是说女子在闺房里等待生孩子。所以,大家看中国古代这些礼仪都不是乱来的,都是根据人体的生理和整体状态而言的。这些礼仪不是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生理上,而是要放在道德层面上,放到心性的修炼层面。二十岁的时候,叫弱冠,因为你还没有到三十二岁,身体还不够强。到了三十二岁,叫壮。二十岁的时候你还很弱,所以不要去完成你身体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过早地去消耗自己,而要培养自己的心性,培养自己承担起社会义务的能力和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三十二岁的时候,男子的身体已经很盛壮了,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这个时候才能娶妻,然后生子,完成人生的大事。
  五八四十岁的时候,男子就开始出现衰老之相了。男人的肾气就开始衰败了,生发和收敛功能也都衰败了,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松动。
  六八四十八岁的时候,“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阳气衰败,脸上就开始出现憔悴之相,两鬓也开始斑白了。
  七八五十六岁的时候,“肝气衰,筋不能动”。在中医里,筋从竹从肉从力,肝主筋,太阳膀胱经也主筋。筋的问题,就是指弹性的问题。人体里边凡是跟弹性这个概念相关的东西,都是跟肝和阳气相关。在男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最大一根筋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所以,针对现在男性病,有的中医是从肝上去治,因为肝主筋,而且肝这条经脉是环绕着男性的生殖器的。“水生木,木为肝”,肝这儿出了问题,实际上是肾水出了问题。所以,另外一种治法就是从肾治。总而言之,五十六岁的时候筋不能动,这个时候有可能出现类似阳痿的现象,就是你身体不行了,你歇着就可以了,没必要去强迫自己。所以这个时候叫“天癸竭”,你的创造力也不足了,然后“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形体皆极,就是说外形和里边都达到一个过分疲劳的状态。
  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齿发去”。齿就是收敛,这不是单纯的讲牙齿掉了,头发也掉了,从根本上说,是指你的收藏和生发功能衰竭了。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如果你的生长、生发和收敛功能都不具备了,这说明你人体的精严重不足,创造力已经非常低下了,这个时候得病就很难治愈了。人到这个时候,能收藏就收藏,不能收藏你就歇着,尽可能地维持着自己的这种运化和收藏的能力。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文章注重的一个是气的问题,一个是调神的问题。而这两者依准的仍然是《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就是因天之序,顺应四时,顺应东南西北,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要则。
  《黄帝内经》中为什么不说四季调神大论,而是说四气呢?那么四气到底指的什么呢?四气实际上就是指跟四季相关的气。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岐伯,到底什么是气。岐伯在回答的时候非常为难,他告诉黄帝“此先帝秘之”,意思是,这是不让外传的东西,岐伯要求黄帝斋戒几日才告诉他。
  黄帝斋戒几日后,岐伯告诉黄帝:气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什么叫候呢?实际上候就是物候的一个表现。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5)
 
  “五日谓之候”,意思是事物一般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那么到了三五一十五天的时候,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次转换。
  春天是生发之机,秋天是收敛之机,人要想养生的话,就必须跟上它们的节奏。如果春天的气全都生发起来了,你还没有生发起来,这样你就会得病。
  如果到秋天,气都开始收敛了,而这时候你没开始收敛,跟不上秋天的气,你也会得病。实际上,这就是中医里所谓的天人合一。
  大家不要将“气”理解为呼吸之气。古人所说的气是在讲节气,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一年是二十四个节气,一个季占六个节气。在《四气调神大论》里,不是单纯地说一个春夏秋冬的概念,而是告诉你在春夏秋冬里气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当这种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人的情志就要跟上这个变化,这样才可以养生。
  生发、生长、收敛、收藏都是气的表现,下面我们来讲讲“化”。所谓“化”就是这四气全有,也就是《易经》里乾卦的“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化就是把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都包括在内,这和我们讲过的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是一样的。
  我们中国人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去生存和生活的。比如,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居住方式是什么?虽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住楼房了,但拿过去老人的话说,都接不着地气。过去人们认为风水是很重要的,所以最佳的生活环境就是四合院。为什么?因为四合院里包含了生发、生长、收敛和收藏。
  院子的门一定朝南开,门是主散的,是出入之所。东边是主生发的,所以孩子们一般住东边。西边是主收敛的,所以老人一般住西边。壮年的人住正房,坐北朝南,北方肾精足了,才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和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见群龙无首,吉”,这样才吉祥。你做一个企业也一样,企业中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有了,它的发展就没问题,作为管理者的你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6)
 
  二、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古人有意思,不像我们简单地说个“春天”就完了,他们的春天是个过程,有春一月、春二月、春三月,表示“阳”的生发积累过程,而这个生发能力又是由上一个冬天对“精”的聚积而来的。“此谓发陈”,“陈”就是陈旧,就是说春天的生发之机是把积聚在冬天的东西发出来。那如果在春天里得病,疾病是什么时候埋下隐患的呢?答案也是冬天。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什么意思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气全生发起来了,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养生呢?
  第一,夜卧早起。《黄帝内经》并不是告诉你怎么治病,而是告诉你怎么生活。好好地吃饭,好好地睡觉,这样才不会得病。其实,医道的原理就在这里。夜卧,就是晚点睡。春天到了,生发之气起来了,就不要睡得太早了,但是也不要超过子时。在太阳升起的时候,你也要起来,因为万物都在生发。“广步于庭”的“步”,在古代就是慢慢地走,在大庭院里慢慢地走,让气慢慢地生发。
  第二,披发缓形。大家想一想,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把头发披下来?一般我们在家里感到很随意、很舒适的时候才会把头发披散开来。古人告诉我们,在春天里别约束生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在春天梳个马尾就把生发之气都给约束起来了。所以,在春天的时候要把头发披散下来。这是表象,更核心的问题是告诉我们应该放松心情。
  缓形是什么意思呢?举例而言,缓形就是要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别穿紧身衣,别约束生发之机,这也意味着放松心情。所以这叫四气调神,神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放松心情。“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我们原先说过志是肾的神,是肾精足的外现,“以使志生”就是使得肾的精气一点点地生发起来。
  第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中国古代强调春天是不可以起任何杀心的,春天的时候你只要攀折了一枝花,秋天就少收一颗果,所以春天就不可以有一点杀心。万物都在春天生长,你就让它去生长。在春天,人体内的气机也在生长,你不要压抑它。如果你压抑它就会得病,这就叫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就是给予。就比如花要开了,我就给它浇水,培育它。人的少年时期就好比春天,对小孩子你不要太压抑他,不能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他。如果你老是压抑他,到秋天(青年时期)后果就会显现出来。以今年4月份在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为例,这件事发生后,大家都去找原因,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从这个凶手原先的成长环境中找原因。这个韩国大学生之所以会动杀心,这都是他过去的问题积累而成的,是教育的失败。这种失败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赏而勿罚”,就是奖赏他,不要惩罚他。不惩罚,就是不抑制他的生发,让他好好的生发。“此春气之应”,意思是这就是对于春气的反应。天地的春天是这样的,人的春天也是这样的。
  春天是养生,夏天是养长,秋天是养收,冬天是养藏,它养的可是不同的气。春天是生机起来的那个气,所以春天才叫养生。《黄帝内经》讲养生都是在养东方,是慢慢生发起来的一个象。“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如果不这样去养生,就会损害五脏中肝气的生发之机。也许现在看不出伤了它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但如果伤了春天的生发之机,“则夏为寒变”,到夏天就能看出结果。帝内经养生智慧(37)
 
  比如在夏天就会出现腹泻,或者是心脏都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东方为木,木生火,木如果没有生发好,夏天这个火就不是旺火,火又对应人的心,所以人的心气也是不旺的。“奉长者少”,是什么意思?“奉”就是两个手捧着东西给对方。如果你春天没有养好,那么可供生长的东西就太少。这就是中国文化,做任何事,都要做这一步时就要想着下一步,同时要想着前一步。所以冬天养不起来,春天就无法生发;春天养不好,夏天就会出问题。不要认为今天腹泻了就是昨天的事。实际上,秋天患腹泻,有可能就是你夏天的问题,甚至更远是春天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讲的春天,不是单纯的春天的概念。春天只是一个比喻,比喻人生命的初始,比喻万事万物的开端,比喻人的青春……所有事物的开端都可以从春三月开始。把这段话弄明白了,企业也就弄明白了,生活也就弄明白了。
  三、夏天如何养长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这是什么意思呢?“蕃”是万物茂盛的样子。“秀”是指谷物抽穗。“蕃秀”就是茂盛的意思。这个时候“天地气交”。天地在这儿就代表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天地气交”指的是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万物华实”的“华”,就是花的意思。有阳气,万物才可以开花。“实”为结果,有阴气,万物才可以结果。开花是一个散的象,像阳一样;结果是一个凝练的过程,像阴一样。所以,阴就是凝聚的功能,阳就是开散的功能,天地气交,才可以既开花又结果。
  再用人来打个比方:男人和女人生育孩子的过程,就属于阴阳气交。男人只是“能有子”,就是有了阳,这是他能生子的一个前提条件。但这个胎儿要想养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阴血的滋养。女子的任脉是主胞胎的,孩子要养大就要靠女子充足的血液供给。而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女孩子,她的脸动不动就红,眼睛也总是水汪汪的,看上去很迷人,而实际上这种女孩子肾精不敛不固,她的收敛的气机不足,比较容易流产。
  天地气交后,万物华实,开花结果。这个时候我们人应该怎么做呢?那就要“夜卧早起”,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无厌于日”的“厌”是什么意思呢?厌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是满足之意。不要满足于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到夏天的时候不要怕热,不要怕阳光,因为夏天就应该外散,就应该充分的接受阳气,就应该出汗。
  夏天大家都在用空调,室内温度比室外低。由于我们人体的毛孔有自保功能,一进空调房,毛孔就会闭合,不让寒气过多地来侵袭身体。那么当我们从空调房走到室外,外面又很热,我们的毛孔一下子又张开了。这样进进出出,我们的毛孔老处在一会儿张开、一会儿闭合的状态,这样就打乱了我们体内阴阳的气机。四季不同的气候,对人体肌肤实际是很好的锻炼,但吹空调会让很多人生病。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就得出汗,一年四季就指望着夏天疏泻,而人体的那些垃圾全要在夏天排出去。如果不出汗,你就会逐渐憋出病来,而且会造很深的病。
  “使志无怒”,一个人在情志上不要压抑自己,就像在夏天该出汗一样。只有“不厌于日”、“使志无怒”,才能够让美丽的花朵抽穗、结果。“使气得泄”,就是让自己的那个气得以疏泄。“若所爱在外”,就好像外面有一个你特别喜欢的东西,你不得不往外跑一样。打个比方说,夏天就像是花钱,该花的钱你就得花,该出的汗你就得出。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8)
 
  “使气得泄”就是说,在夏天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淤滞散出去,这样到秋天收敛的时候才能收进东西。如果在夏天疏泄得不够,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的话,根本就补不进来。如果你经脉不通畅,你的摄入全都浮跃在外,什么东西都补不进来,你所吃的东西都会在你身体里形成垃圾,所以吃再好的东西都没有用;如果你经脉通畅的话,天天吃窝窝头,照样长力气。这就是关于补药的一个道理。
  “逆之则伤心”,逆就是违背。如果你违背了夏天的自然之道,就会伤“心”。心主火,就像夏天一样。大家都知道火为散,如果不让自己夏天宣散,实际上就是伤了人体的心性,就是火外散的那个性,到了秋天就会出现咳疟、感冒或痢疾等疾病。因为没有使你的心火变得很足,没有让它充分地发挥火的功能,所以到了秋天就会得病,这就叫“奉收者少”。
  如果在夏天你没补养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奉送给下一轮收养季节——秋天的东西就很少;到了秋天,就像收麦子一样,你就收到瘪壳;到了冬天,你该收藏了,可是你收的是瘪壳,就没什么好藏的了。没什么可藏的时候,就意味着要生重病了。“冬”也指老年人。如果你在青年壮年时期没补养好身体,那么到老年时就会无物可收,衰老得特别快。青年和壮年就相当于夏天,夏天该散的就散,我们在这一阶段也在耗散体内的能量,但是不能散得过度。如果在青壮年时期保养好了,到秋冬,也就是暮年时,你的身体就会很好。
  四、秋天怎么养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所以在秋天一定要养收敛之机。“容平”就是容纳、盛平的意思。“天气以急”,这时天上的气为燥气,所以我们到秋天的时候会觉得秋高气爽,因为节气的变化在这个时候以燥气为主。夏天我们的衣服会很潮湿,可一到秋天,衣服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燥气的收敛功能在发生作用。
  秋天这个燥气是正气,是从“火”字边的。烦躁的“躁”和这个“燥”是不同的。如果你生病,而且出现烦躁的症状,这就是很严重的病。那么,烦是指什么呢?烦从页部,凡是从页部的字都和头有关。比如颈、项、领,这些都跟头部有关。烦字左边是“火”,也就是虚火上头。所以烦是心病,属于心脏、心经、心血的问题。躁字,从足字边,意思是乱动、烦躁不安。这在中医里属于肾方面的病,就是精不足的病。有一种人,在临死之前会出现烦躁的情况,就是循衣摸缝,即天天在那儿捻衣服扣子,不知道这手放哪儿合适,实际上这就是肾精大亏的象。
  烦躁在生活中还有个表现:就是坐着的时候不自觉地抖腿,这就说明肾精不足。中国古代相书上说“男抖穷”,意思是男人如果坐在那儿没事就抖腿,这说明他肾精不足。肾精不足就会影响他的思维,思维有问题,做事肯定就有问题。做事有问题,就不会成功。做事总不成功,就会导致他的穷困。所以,中国文化强调考察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孔子有个判断标准,他一看到哪个学生大白天还在那儿睡觉,就会感慨“朽木不可雕”。他会说你一点阳气都不足,白天也在那儿呼呼睡觉,这就是粪土之墙,再怎么培养他都没有用。这就是中医的理和生活的理贯通在一起的表现。现在我们挑选员工也和古代看相一样,如果一个老板招聘到爱抖腿的员工,最好先让他回去把身体养好再说。否则,你就是把他招进来,他也给你赚不来钱。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39)
 
  用中医理论来说,这就叫“望”(诊)和“闻”(诊),我一看你,就应该知道你的病。一听你说话,我就知道你的气在哪儿。你的气如果是从丹田处上来的,你这个人气肯定很足,干事就没问题。总之,我们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到我们将来的事业可以做多大,身体好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身体不好,考虑问题就会出错,做事也会出差错。
  “天气以急”,这个时候天气就是一片燥气。“地气以明”,天一燥,地也就跟着变得明亮透彻,就像金属一样。有人认为,中医的五行是封建迷信。实际上,迷信是指你在不懂的时候瞎信,你懂了它就不是迷信。中国为什么用五行来解释春夏秋冬呢?它实际上只是个取类比象,秋天的气就像金属一样特别明澈、收敛,凡是走这个气的都属于金气,都属于秋天的气。
  在四季中,春和夏都是夜卧早起,而到了秋天就要“早卧早起”。因为天地之气开始收敛了,那么人也要收敛,不可以再外散了。“与鸡俱兴”的意思是听着鸡叫就起来了。鸡是叫得比较早的,一般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早晨5点到7点的时候天门开,人的气也应该开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也应该起来了。
  “使志安宁”,在这个时间段,情志上要安宁了,要收敛了,不可以再外散了。我们原先说过,志是肾神的表现。还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就是性生活也要收敛了。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现在都认为动物的交配是有节律的,比如说我们看《动物世界》里常讲“交配的季节又来了”,动物就是按照节律走的。相比较而言,我们人好像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性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季节性。按中医的养生原则来讲,秋天的时候也应该在性生活方面有所收敛了。动物到冬天的时候就要冬眠,因为这是它养精的时候。人到了这个时候,也应该收敛养精。中医追求天人合一,希望人按照天的发展和秩序去行动。因天之序就不会有错,如果违背了天的顺序就会生病。所以,人虽然摆脱了动物的这种季节性的生活习性,但是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顺序去做。否则,也会生大病和重病。
  “以缓秋刑”的“缓”是舒缓,“刑”是刑罚,“秋刑”是秋天的肃杀之气。秋天是有杀气的,所以古代判官老说“秋后问斩”。我们国家现在也是一样,到了秋天的时候可能会开展“严打”。一般不在春天严打,因为春天不可以动杀机。到秋天的时候,人自然地会出现肃杀之气。古时候,男人一到秋天就会出现“悲秋”的情绪,也就是一到秋天就慷慨激昂,特别悲愤。“以缓秋刑”,就是要舒缓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让秋气能够平和,不那么肃降、肃杀。
  “无外其志”的意思是不要再往外散了。夏天是外散的,到了秋天就不能散了。“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一般得肺病的人性格都比较孤高、傲慢,所以情绪安宁才能够使肺气比较清肃。“此秋气之应”,这是秋天一个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对应之道,即“养收之道”。“养收”就是养收敛,养收敛就是养收敛之气机。天地收敛了就是丰收,人懂得收敛了才可以补进精。到了秋天,我们就要取其“味”,味是入血分的。秋天万物都收获了,我们要吃的就是它入血分的层面,就是补“精”。所以这是“养收之道”。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如果忤逆了收敛之道,就会伤了肺气。“飧”就是夕食,即晚饭。“飧泄”就是食谷不化,就是吃的东西没有经过消化就排出来了。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气出现问题,那么大便成形能力就会很差,最后的结果就是食谷不化。而这个问题为什么到冬天的时候才显现出来呢?藏不住是因为气没收住,到了冬天奉献给可供收藏的东西就很少,这就是“奉藏者少”。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0)
 
  五、冬天如何养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非常详细地讲解了在每一个阶段要养什么。春天就是养生,就是养生发。但是生发之机从哪儿来呢?是从冬天藏的精而来。
  “冬三月,此谓闭藏”,就是说冬天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此时天地之象是什么样的呢?其中之一是“水冰地坼”,水都结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这么散的东西都结冰了,都要发挥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地都开裂了,蕴藏在地下的好东西全都藏在里面了,这是藏的功能发展到了极至。“无扰乎阳”,就是说这个时候不要打搅阳,天地阳气动了,人就会遭殃。比如冬天如果打雷,就叫做扰乎阳。冬天天地的阳气都是要闭藏的。从天象的角度讲,冬天就不应该有雷。如果冬天打雷,就意味着天地藏不住阳气了,就会造成一定的瘟疫。比如前几年的禽流感,在禽流感肆行之前就有一次冬日打雷的现象,这就是天地动阳的征兆。民俗有一句话叫“冬日打雷,十栏九空”,因为冬天打雷,阳气就不藏了,动物肯定要遭殃。为什么得禽流感的一般都是鸡,而不是鸭子呢?那是因为鸡为火性,鸭为寒性。天地的火性不藏了,鸡的火性也不藏了。再者,如果我们生生地唤醒冬眠的动物,这时大地一片苍茫,没有食物它们还是活不成,这也叫扰乎阳。
  从养生的角度说,这个时候要少洗澡。因为洗澡会让你的皮肤开泄,不符合闭藏之性。这个时候应该怎么睡眠呢?前三个季节都是早起,但只有冬天是“早卧晚起”。早卧就是尽量收藏,晚起是避免无谓的耗散。“必待日光”,意思是说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了,天地之阳气升起来之后才起来。如果你在天地之阳气升起之前起来了,就叫扰乎阳。
  “使志若伏若匿”,这里的志就是情志,就是肾精,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肾精好像起来了,又好像藏进去了。要让肾精停留在起与不起之间,藏的时候也不要突然一下把整个都闭住了,要有一个过程。为了解释“若伏若匿”,古人还打了个比方:“若己有得,若有私意。”
  “若己有得”,有点像女人怀孕,好像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就像怀孕一样,肚子里藏了一个宝宝,心里特别的高兴和舒畅,可又不能跑到街上去宣扬。“若有私意”,就好像谈恋爱或者是春情刚发时一瞬间的感受,有一种美滋滋地在那儿独自享受的喜悦之情,可是又不能发出来,就是这个意思。不可以把它发泄出来,这就叫“若伏若匿”式的妙藏。
  “去寒就温”,就是说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人到了冬天,阳气全部都内敛了,阳气全都藏在我们的丹田处。所以,冬天我们要穿厚一点的衣服,这就叫做去寒就温。人到冬天,你的体表的气血全都回来了,所以到冬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吃一些味道厚的或者有点滋补功效的食品,因为身体里的热气可以化掉滋腻。在孔子的著作和《周礼?天官?医师章》里边都提到要化滋腻,最好喝一点饮剂,就是类似于醪糟酒这种东西。因为酒才可以化掉厚重滋腻的东西。大家在吃日本的生鱼片时,会发现有两个配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清酒,还有一个是芥末。酒是可以化掉滋腻的,芥末属于辛散的东西,它可以把滋腻厚重的东西宣开。
  “无泄皮肤”,就是不要过分开泄自己的皮肤。中医讲的皮肤包括两个层面:皮和毛。中医把人叫做倮虫。人体是有皮、有毛的。我们是皮多还是毛多?皮主什么?毛主什么?皮是主收敛的,毛是主宣散的。而倮虫的皮肯定是大于毛的,所以就人体而言,应该是收敛大于开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1)
 
  我们常说有的人红光满面,这到底是个好的现象还是不好的现象呢?中医对满面红光这个概念,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小孩子通常不会满面红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脸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这层绒毛就能把这种光很润泽地含在里边。而老人如果满面红光,特别是出现那种桃花似的粉脸的时候,就是一个危险的相,这就叫虚阳外越,阳气全飘上来了。人老了以后,脸上一层毛全没了,主要是发散的东西已经很弱。
  肺气是主皮毛的。皮主收敛,毛主宣发,因而肺气就有两个特性:一个是主肃降,一个是主宣发。肺气往外宣发是它次要的功能,往里收敛、肃降才是它主要的功能。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一个生活习性不一样,那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洗脚,而西方人特别喜欢洗澡。西方人的这个习惯主要和他们的饮食有关,因为他们天天吃大鱼大肉高脂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被人体消化后体味比较重,就需要天天洗澡。而我们中国人是以纤维类的食物为主的,体味是比较清淡、清香的,因而不需要天天洗澡。尤其是冬天,一个礼拜洗一到两次就可以了。而且,冬天整个气机都是收藏的,所以人也应该收藏。
  可是中国人为什么偏偏喜欢洗脚呢?古代人非常重视洗脚,因为脚上有60多个穴位,而且三阴经和三阳经都走脚。比如说小脚趾的外侧就是膀胱经,脚面就是胃经。如果你脚面疼痛的话,属于胃经的问题。足大趾的外侧属于脾经,要是足大趾外侧痛或者是你大腿的里侧痛的话,则属于脾的问题。二趾和三趾都是跟肝经有关的。足底走肾经,足底有一个穴位叫涌泉穴,那就是肾经的穴位。如果你一年四季天天洗脚,对身体很有益处。比如春天你洗脚,可以增加生机;夏天洗脚,就可以去掉你的溽热。如果夏天用温水洗脚,皮肤的开泄能力会更好。秋天的时候洗脚,可以润燥;冬天洗脚,可以温曛丹田,使小腹特别温暖。
  那么脚该怎么洗呢?首先,应该泡大约二十分钟;其次,水应该没过脚腕以上的部位。因为脚底的穴位很多,脚关节也非常重要。当人实现了直立行走之后,要用那么细的脚腕来支撑人体的重量,而脚腕又是所有的经脉走向脚的一个很关键的枢纽,所以泡脚的时候一定要把脚腕也要泡进去,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过分开泄皮肤的话,里边的气就会快速地跑掉,这才是“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逆之则伤肾”,如果违反了养藏之道就会伤肾,而最终伤害的是肾经和收藏功能。大家别老想着肾就是那两个腰子,其实肾经走的那个线路是很长的。违反了养藏之道,春天的时候就会痿厥,痿厥是两种病。“痿”就是痿症,凡是我们腿没有劲或者是抽筋之类的病症,这其实全属于木,全属于肝。冬天你的肾水没藏住的话,到春天的时候就没有精可以生发,就会出现痿症。痿症实际上是属于肝病。“厥”是另外一种病。如果肾精藏得不够,那么供给生发的力量就少,就会四肢冰冷。厥冷就是到了春天你的手指和脚趾还是冰凉的,现在临床所见的这种病人特别多。春天万物都生发了,连树枝都长出来了,树枝上的那个小叶片说明它已经都通到最外层了。人体的四肢,就像植物的末梢一样。人体在冬天精气养得不足的话,春天就生发不到末梢,就会厥冷。
  四季都是相互关联的,春天的病全是从冬天来的。一年四季都要养好了,才会不得病。不能只生发、生长而没有收敛、收藏,也不能只收藏而不生发、生长。你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养好了,身体就健康了。古代的“养”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
  在四只羊旁边,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个鞭子,就是放牧。意思是一定要出去,去接触阳光和水,接触草,这才能让羊成长起来。我们的身体也像那羊群,而《黄帝内经》里的养生之道,就是牧养我们的医道和准则。
  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最后结语里,圣人告诉我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你就不要去想别的了,只调养你的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秋冬养阴就是秋冬养收敛、收藏。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相当于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进越好;秋冬养阴就相当于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收敛的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这个根本不是圣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天就是要从早晨走到黄昏,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再从秋走到冬,这就是“自强不息”的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人也要因循着这个规律走,这就叫做“从其根”。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跟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2)
 
  “逆其根,则伐其本”,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失掉了自己的根本。“坏其真矣”,真是本性,就是我们人体的本性,那样就把人的本性给毁坏了。
  同样,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得先收敛、收藏,才谈得上生发、生长。这也是目前的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先不要想着怎么去将国学发扬光大,怎么去创新。在不明白其中真意的时候,拿什么去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去收敛。收敛、收藏足了,然后才能生发出新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则。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这里谈到了终始的问题,这是生存或死亡的关键。要懂得因天之序,要顺从这个顺序。从之,则大病小病都不会得;逆之,则灾害生,这就叫做“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句话非常有名。“行之”,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去做,行道的人才叫得道之人,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谈道、说道,就是行无言。关键在于,你去做就可以了。上面讲了这么多养生的方法,真正能去做的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才是圣人。圣人是去做的,不是去说的。“愚者佩之”,“佩”不是佩服的意思。“佩”是个通假字,读“背”,就是违背的意思。愚蠢的人才违背这个道,违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道。秋冬的时候,你拼命的去耗散自己,到春夏的时候生命就生发不起来,就没有活力。背道而驰,就离“道”越来越远。
  民以食为天!
  第七章关于饮食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是我们每天必需的,所以食物就是百姓的天。《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表明,中国古人对草药和食物的区分是很严格的。草药是借助于其偏性以攻邪,而食物则注重其气与味的平和来补益精气。如果能够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而且也能祛病,这在古代就是医的上品,也叫“食医”。
  一、食物和药的区别
  中国有句古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和食物的区别是什么?古代的药都叫做毒,毒本身就是草。《说文解字》里提到:“毒,草往往而生”,就是草生得很浓密。民间有一句话叫做“是药三分毒”,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个毒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毒”指的是药的偏性。食物跟药相比,食物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气,而药用的是它的偏性。中药的偏性是什么?就是它独特的气、味、归经。所以,中药非常注重采摘时间。就像菊花茶,它生长在秋冬季节,它的气也就是秋天和冬天的气,所以它补的是肾和肺。
  许多人认为,喝菊花茶就是用来败火。败的是哪里的火呢?是肺火?还是肾水的火?还是引起你下巴上长疙瘩的那个火?所以,采摘的时间就特别重要。
  在中医里,什么药在什么季节采摘都非常讲究。如果不按照节气去采摘,药效就会受到影响。
  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请大家记住这样的原则:药补不如食补。药是用来“赈灾”的。当人体得了疾病以后,人体的气血供应不足,这时候药就被用来赈灾。但药不可以天天吃,它只是临时赈灾。俗话说救急不救贫,如果生病了,药可以临时地帮助你一把,解决阴阳偏盛或偏虚偏盛的问题。
  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可以用药临时来赈灾;但如果元气伤了、没了,那就是拿人参堆着他也没用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3)
 
  《黄帝内经》是本奇特的书。它讲得最多的是人为什么得病,而没有更多地讲药物,并且告诉大家: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黄帝内经》里,只有13个药方,而且都是很简单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图,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身心的修养,而不要太过分地依赖药物。健康是一个积精累气的过程,要一点点攒起足够的气和精,才可以供养一生的补给。
  《黄帝内经》似乎更重视经脉,它讲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就是储存多余经气的地方,也就是藏元气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药书里,没有一味药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药可以补元气。反过来也就是说,只有食物可以补益元气,天天能吃的东西才可以补益我们的身体。所以,身体是健康的基础,需要依靠每天的科学进餐。
  二、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饮食文化的国家。在中医看来,最高等的医生应该是食医。中医里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呢?五谷,就是指粮食,指大豆、小豆、小米,还有米和面这五种东西,它们都是养生的最重要的食物。
  春天应该吃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春天最好注重粮食。为什么注重粮食呢?因为春天并不产生新的粮食。这时的粮食是头一年的种子,而种子都是具有生发之机的。种子都可以发芽,所以春天的养生特别注重吃粮食。
  在《周礼?天官?医师章》里面提到:夏天我们应该吃的是羹剂。为什么要吃羹剂呢?
  因为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都浮越在外,五脏里最为空虚,这个时候任何滋腻的、味道重的东西对于我们的脾胃来说都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哪怕吃肉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或煮成羹来吃,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
  那么到了秋天呢?在《周礼》中记载,中国古代人在秋天是比较注重食用酱剂的。因为秋天正好是万物生长和成熟的季节,酱剂也就是大酱、辣酱之类的东西,都是发酵的东西,是有利于消化的。秋天的食物比较丰盛,自然要进食一些味道厚重的东西。在这样的季节吃酱剂,可以有利于发酵和吸收。
  而到了冬天,古代人是比较注重饮剂的。因为冬天人的阳气全都内收,再加上吃得多、吃得好,又活动比较少,这时可以饮一些淡酒,可以达到通经脉、化湿滞的作用。同时,由于冬天我们的阳气全都内收,所以皮毛、体表就容易受凉,比较容易感冒,所以饮一些淡酒还可以取暖驱寒。
  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首先,中国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用筷子来吃饭。而西方人起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他们使用刀叉。中医里讲:“鱼生火,肉生痰”。由于肉食的原因,西方人喜欢喝大量的冷水用来化胃中的燥火,久而久之,在他们的体内就慢慢地形成湿气,身体容易变得壮大和肥胖,这都是跟饮食习惯相关联的。而中国人并不鼓励年轻人多吃肉,肉虽然可以长精气,但容易让人早熟,并引发性欲。
  筷子也体现了中华之道。两根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在你用筷子的时候,动的那个筷子就为阳,不动的那个就为阴。所以,这就叫做“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刻意地去讲阴阳,别人不见得能懂。可是每天在使筷子的时候,甚至包括你走路的时候,都是包含有阴阳之道的。走路的时候,我们抬起的那只脚就为阳,落下的那只脚就为阴。在你往前走的时候,阳最终要转化成阴,阴最终要转化成阳。这些“道”,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我们可能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总之,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我们不可以背道而行,不可以违背道的法则去做事。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4)
 
  其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比较讲究和谐圆融的。中国人吃饭一定是要用圆桌的,因为圆桌意味着吃饭的时候不分贵贱尊卑。古人认为,进食是人类最放松的时刻,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放松和愉快的心态。这是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所以,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这样对他将来的生活习惯和脾胃都会有很坏的影响。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偏喜社稷。什么叫社稷呢?“社”是古代的土神的意思,“稷”是古代的谷神。这是什么意思呢?传统的饮食文化鼓励的是大家去喝小米粥,而不是去喝牛奶。如果你刚刚生完孩子,最佳的哺育食品一定是小米粥。为什么呢?牛奶泼在地上可是什么都长不出来啊!而小米虽然粒很小,但是它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食物的这种生发性。
  四孔子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羯、鱼绥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
  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所谓“脍不厌细”,就是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古人认为,肉食类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一种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人到老年以后,精血不足,就可以多食用一些肉类的东西来补益身体。
  “食殪而羯,鱼绥而肉败,不食”,这就是说腐烂、变质的食物是不允许吃的。“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臭恶不食”,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失饪不食”,烹调的手法不对的也不能吃。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鸡,鸡是属于火性的,如果烤着吃的话,这就属于失饪。你没有因循这个东西的本性去烹调它,烤它就会增加它发散的力量,这就叫失饪,这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烹饪鸭子,就一定要去烤它,因为它本身属于寒性,烤寒性的东西,等于把它的那个寒凉的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还有一条是:“不时不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在古代人看来就是不守时令。古人强调一定要吃应季的食品。所谓应季的食品,就是食物得节气之气。所以,“不时不食”就是一定要按照时节去吃,这样才能得其气。
  孔子还说:“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在烹饪的过程当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表面看来,好像这孔子对厨师的要求太高了,太挑剔了,实际上这正是圣人看问题的独到之处。孔子认为,如果一个厨师在烹饪的过程当中,连正确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他做别的事情一定很不保险,很可能会出错。比如说食物应该切方块,如果厨师切得乱七八糟,那么他做别的事也不会让人信任,也许他会把盐放多,或者会放错。孔子是非常注重当下的,一切行为都要看现在是怎么做的。怎样做的,就代表你思想上是怎么想的。所以,按照圣人的说法:做人一定要精粹,这都是对人性、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要求。
  还有就是:“不得其酱不食”。古人吃饭讲究不同的季节要配不同的酱。如果配伍不当的话,也不可以食用。这就涉及到一个配伍的问题。其实,中药的配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在中国,最早撰写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的人是伊尹,他就是殷王商汤的厨师。中国第一本关于中药配伍的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也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5)
 
  因为中药和饮食都是讲究配伍的。所以说,“不得其酱不食”,指的就是配伍要恰当。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吃很多肉,肉的量不可以代替和超过主食。中国古代人也经常把馒头、米饭一类的食物叫主食,他们认为主食才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主食是谷物类的,所以它叫做五谷为养,这是养生的要点。现在很多想减肥的人就把菜当做主食来吃,这是完全不对的。古人认为菜只是一种补益,“五菜为充”,就是说菜只不过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来吃。
  “唯酒无量,不及乱”。这个酒就是现在的醪糟。醪糟可以多吃,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像醪糟这类东西,我建议妇女多喝。为什么呢?因为醪糟是大补气血的。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要喝,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要吃。我推断在孔子所在的年代,可能就已经出现假冒伪劣商品。圣人有先见之明,说市场上买的酒和肉脯就不要吃了。因为商人都是求利的,求利的思想会影响他对食物的制作。
  “不撤姜食”,古人是非常鼓励吃姜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就是说冬天一定要吃萝卜,夏天一定要吃姜。古代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萝卜,下床姜”。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床萝卜”就是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让人夜里能有一个很好的睡眠。“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是用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你起床之后是要做事,要工作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还有一句叫做“不多食”,这是对我们饮食的一个要求。一般而言,我们吃饭只要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如果你吃得太多,就会造成脾胃的负担。当胃的负担加重的时候,就会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为母;脾胃为土,为子。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气不足,消化它的力量不够,儿子就到妈妈那儿去要气,脾胃就向心要气,这就叫子盗母气。所以我们吃多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特别在过节的时候,很多的人会暴饮暴食。过节时,儿女都回来了,老人本来就很高兴,心过喜则心气涣散,一高兴就耗了心气了,气就有点外散,如果这个时候再暴饮暴食,就会一下子子盗母气,对心脏的损害很大,老人就容易犯心脏病。所以,暴饮暴食表面上损伤的是脾胃,实际上损的是心肺,所以圣人要求“不多食”。
  最后一点就是“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多说话。如果吃饭的时候多语、谈笑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危险的状况。比如小孩子就有可能会噎住,这是不安全的。
  所以孔子认为:通过饮食能看出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还能看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孔子对“斋”是很慎重的,“斋”有斋戒的意思,同时也有吃饭的意思。在斋戒和祭祀的时候要懂礼,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胡说话。不要像我们现在去拜庙一样,进了庙以后对哪个佛都说“保佑我,保佑我多发财”。其实,即便是佛,也是有各自不同的职能的。对不同的佛,你应该说不同的话。比如说在佛学里面,有一个佛是药师佛,那么你对药师佛的那种企盼就应该是和身体方面有关的。
  孔子对疾病也非常慎重,从不乱服药,他认为药不是治百病的。现在很多人认为,花钱可以买健康。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花钱是买不来健康的。中医的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健康自己来作主,任何的疾病都跟自己的身心密切相关。你不好好吃饭,会造成疾病;你不好好睡觉,也会造成你的疾病,你乱发脾气,那就更糟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6)
 
  鹭江出版社授权
  本报省内媒体独家连载
  为什么说疾病跟心还有关呢?在临床上会有一些这样的病人:她瘫痪了,不管怎么治疗就是治不好。什么原因呢?原来,她觉得自己的丈夫一辈子都没有关心过自己,但她瘫痪后,丈夫天天伺候着她,她一生没有体会到的温暖在生病时体会到了,她很想多多地享受这种照顾带来的稳定感和幸福感,所以她的内心深处是根本不想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这个病实际上是心理瘫痪症。还有,现在小孩子也是这样,有了病反而不想好。小孩子觉得父母平时不关心自己,后来他突然发了一次烧,父母就全围在他身边嘘寒问暖。他不想让自己的病赶快好,这样的话,父母就会回到自己身边。所以,得病不仅是我们生理上的一种反应,而且还可能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五、不同节气的进补
  前面已经提到了“不时不食”,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到底有几个重要的节气是讲究进补的呢?
  第一个重要的节气是冬至。冬至就类似于一天当中的子时,在这个时候是一阳生,即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那么我们该吃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冬至应该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因为冬至意味着最寒冷的时节到了,天地一派阴霾之气,所以鼓励吃当归生姜羊肉汤。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冬至应该吃鸭子。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已经开始生发了,而鸭子的气是平和的,所以要想平抑阳气的话就应该吃鸭子。不过,这两种方法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时间进行变通。中国的节气非常准确,它的节气时间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所以,在冬至前要补阳的话,就可以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假如冬至是下午4点钟的话,那么你中午饭就可以吃当归生姜羊肉汤。4点钟以后呢,冬至到来,一阳已经升起了,所以这个时候吃鸭子,最好是虫草鸭架汤。
  冬天是可以进补的,因为冬天的热全在体内。可以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东西都消化掉,所以这时候就可以喝鸭汤,但鸭汤一定要清淡。同时,还可以做一些身体方面的辅助措施。比如,可以买艾条来熏神阙穴(肚脐)的四周。神阙穴是连接我们先天后天的一个很根本性的穴位。在冬至的前后四天和冬至那天熏我们的神阙穴,对我们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过了冬至以后,有一个节气叫腊八,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喝腊八粥。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腊八粥里边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五谷,包括大豆、小豆、大米、小米,还有红枣、桂圆之类的东西。冬天的时令是与我们人体的肾脏相对应的,而豆类的东西从外形看很像肾,所以中医认为豆类是入肾的。“豆令人重”,豆类实际上是补精髓的,精髓多了人体就重,所以一定要喝腊八粥。另外,“腊八”这个时候还是深冬,没有新的粮食产生,这个时候我们吃的几乎全是种子的精华。还有一种现象:过去有钱人家会在腊八的时候施粥。这意味着不仅要强壮自己的身体,也要让劳动者强壮起来,好在来年开春时有力量去劳作。
  在立春的时节,我们要吃春饼,也叫“咬春”。春饼里边都是哪些东西呢?基本上就是韭菜、豆芽、鸡蛋等这些东西。为何要吃这些东西呢?因为它们有助于春天的生发之机。
  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吃也就吃得明白了,活也就活得明白了,生了病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六、人参为什么补气
  中国古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动植物都是依据其所在的水土而成就其性味的。其中,秉受阳气多的呈性阳,秉受阴气多的呈性阴,但真正要分辨它们的形色气味,却要下一番苦工夫。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7)
 
  我们来分析一下人参的形色气味。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到底它属阳,还是属阴呢?大家都知道,人参一般产于东北和高丽的树林阴湿之地,所以它首先秉受的是水阴润泽之气,在味上偏苦甘而有汁液;可它偏偏又长出三个枝杈和五片叶子,因而古人认为“三”、“五”是阳数,所以又是至阴之地的至阳之物,当属阴中之阳,这就是它之所以珍贵的地方。北方属水,人参正像那水中的一点真阳。中医认为肾和膀胱属水,也正是因这一点真阳而有气化之理,所以人参因秉水中阳气而与人体气化之性相合,故而能补气。
  七、食物的偏性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食物基本上由四类组成,即谷、果、畜、菜。中医认为,真正的食物是这四者的匹配,其中每一类又都暗含有五方和五时,这样就大大扩展了食物的性味,凸显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质。比如鱼虾出于东海之滨,生发之气偏盛,对患有疮疥的人来说就是“发物”;牛羊多产于西北,有收敛收藏的气性,故而营养丰富,但年轻人不可多食,多食则不易代谢,易性情粗暴、性欲旺盛。老年人多食血肉之品,则可以补益精血。在谷物方面,中国北方人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面”甘温入脾,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也易于壅气,助湿;“米”甘咸微凉,可以除烦渴,固胃开胃。
  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喜。比如:肝宜甘,因为甘味可以缓释肝气的劲急;心宜酸,因为酸味可以收敛心火;肺宜苦,因为苦味可以助肺气肃降;脾宜咸,因为咸味可以使脾不会运化过度;肾宜辛,因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肾水之阳气……
  上面说五脏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那么食物的偏性讲的是什么呢?
  “酸走筋”,酸类的东西是走筋的,走肝的。如果你病在筋或得了肝病以后,则“无食酸”。因为酸是主收敛的,太收敛则肝气不能生发,所以,得了肝病以后就要少吃一些酸类的东西。
  “辛走气”,辛类的东西是走气的。肺主气,我们一吃辣的东西,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如果病在气,就“无食辛”,意思是说如果你肺得病了,就不要太吃辛辣的东西,以防过度耗散。
  “苦走血”,苦味的东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到夏天的时候,我们都强调要多吃一些苦瓜,目的就是让心火不要太外散。这是从食补的角度去讲的。“病在血,无食苦”。如果病在心的上面,就少吃一些苦的东西,让心可以生发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
  “咸走骨”,咸类的东西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元气,就好比是五脏的父母,它居住在老大家里,也就是藏在肾里边。所以,吃盐最容易调我们的元气。现在大家都喜欢吃味道浓的、辣的东西,这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实际上都是在调元气。所以,吃麻辣烫的东西,就可以把元气调上来,让人显得很有精神。“病在骨,无食咸”,如果病在骨头上,就不要吃太咸的东西,不要过分的调元气,这样才能把骨养住,把肾给养住。
  “甘走肉”,甜味的东西走肉,走脾胃。像小孩子爱吃糖,就是因为他脾虚。“病在脾,无食肉”,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很多甘类的东西,不要吃滋腻的东西,因为滋腻的东西会让脾增加它的代谢负担,使脾更加疲劳。
  八、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8)
 
  八、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所谓脉,就是指血。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吃太多咸味的东西,就会抑制血的生发。如果抑制血的生发,就会使血脉逐渐凝聚,那么脸就会变黑。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吃苦的东西,我们的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因为肺主皮毛,苦主降。如果多吃苦味的东西,肺气就不容易宣发。肺气调不上来,就滋润不到我们的皮毛。所以,我们的皮毛就出现干枯萎缩的现象。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吃辛辣的东西,就会燥干筋的弹性,手爪会干枯。《黄帝内经》里说得很清楚,肝在变动为握。意思是说肝病是否严重,就看身体的弹性如何。如果经脉没有弹性的话,那就说明肝有了严重的问题,所以要少吃辛类的东西。
  “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酸主收敛,大量食用酸味的东西,会使肝气生发太过而抑制脾土,使肌肉角质变厚而嘴唇外翻。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甘为中土之味,土克水。由于甘类的东西是涣散的,所以多吃甘会影响肾的收敛功能。头发是否滋润、乌黑和浓密,这些都和肾的收敛气机有关。因此,多吃甘也会造成头发脱落,因为它的收敛气机减弱了。
  以上的情况,都是属于五味过度对我们身体的伤害。
  九、桂枝汤
  中药非常讲究君臣佐使。所谓君臣佐使,有点类似于“五谷为养”的说法,它是有主次的。五谷在食物里肯定是排在第一位,但在所有的药里,“君药”是最关键的一味药,而臣是辅佐和帮助君王的。
  在《伤寒论》里,有一个药方叫桂枝汤。这个药方是《伤寒论》里边的第一方,也叫做群方之首。当我们身患感冒,出现发烧、头痛、脖子僵硬、怕冷、身上微汗等这些症状时,我们就要喝这副汤药。这副汤药是由五味药组成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实际上就是伊尹的《汤液》里的小阳旦汤,它是用于感冒发烧刚刚开始时的一个药方。这个方子非常有效,若用对了,感冒可一剂而愈。
  在这个药方里,桂枝就是君药。桂枝一般取桂树枝的梢头。中药的药性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也因循着取象比类的原则。当你太阳病初起时,就是刚刚发烧的时候,你的病都在表层。树梢是阳气生发最旺的地方,我们用桂枝做君药就是取它生发的功效。再比如,大家都喜欢食用鹿茸来进补,这也是相同的道理。因为鹿只在春天的时候才长角,所以它的角是生发之机最为旺盛的地方。感冒初起,病在表,用桂枝做君药,就是取它生发的功效去驱散你身体受到的寒,这是解表的药。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还特意在这个桂枝旁边注了两个小字“去皮”。为什么桂枝要去皮呢?大家知道中药里的皮都有一个特性——主收敛。皮都是主包裹,主收敛的。我们既然是要取桂枝的生发之效,就要把它收敛的特性去掉,让它全方位的生发。现在我们去买桂枝,很少有人给你去皮,所以要想药效更好的话,就可以用小刀把桂枝的皮去掉。
  在这个药方里,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都是佐使。白芍是根茎,中药里凡是根茎类的东西都主里,主根本。虽然感冒发烧病在表,但我们也一定要固住自己的根本,别让里面受过多的伤害,里面充足了才可以把邪气往外赶。中医认为得病不是因为别的,就是邪气把自身的气机改变了。所以,要想让病赶快好,就得把邪气赶出去。(48)黄帝内经养生智慧(49)
 
  甘草是主中焦的,入脾,是补脾胃的。中医里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桂枝散了表,白芍固了里,同时还需要甘草来固住脾胃。如果没固住脾胃,表寒也容易入里。
  生姜是主散的,也助阳。生姜也是佐使,之所以用生姜,主要怕桂枝的生发之机不够,不足以把体内的寒拱出去,所以用生姜来辅助桂枝,一起把寒气往外拱。
  大枣入脾胃,是帮助甘草来固脾胃的,也是佐使。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囫囵吞枣”。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中医认为土克水,土为脾,水为肾。枣是甘类的东西,它入脾胃。牙是肾的外现,如果枣吃多了的话,那么就等于“土”侵蚀牙齿,牙齿就会坏。别看牙齿是非常密固的,但它很怕甘类的东西。因为甘类的东西主散,而最密固、最具收敛气机的东西就怕散。所以,吃枣时要囫囵吞枣,不要经过牙齿,这是吃枣子的一个要诀。
  张仲景在大枣旁边也注了一个字“擗”,也就是切开,把大枣的皮给掰裂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皮是主包裹、主收敛的,而在这个方子里我们取的是枣子的中土之性,即取它入脾胃的部分。因为大枣的肉是黄色的,而中医里讲,凡是黄色的东西都入脾,所以得把大枣掰开。实际上,用的是大枣的肉的濡润之性。当有大夫给你开这个药方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大枣掰开或切开。
  生存之道是解决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第八章情志病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腑脏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
  一、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在中医看来,过度的情志会引发生理的病变。一般说来,在春天的季节,女子容易忧郁和情志不舒。女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这个时候,就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其主要表现在肝肾;男子属阳,他比较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秋天的时候,万物都结果实了,男人到这个时候看到自己还一无所成的话,就会悲从心来,易于焦虑或烦躁,其主要表现在心肺。而往往这些病症是不容易用药而解的,于是聪明的古人采取了生活对治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秋天的时候征兵,把男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到边关去打仗,以建功立业来化解他们的悲情。或者在秋天的时候给男子订婚。其实,在秋天的时候让男子去打仗,或给他们订婚,都是为了平息他们身上的肃杀之气。用这些方法鼓励成年男子,让其明确社会职能及责任感,使他不放任自己的情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古人订婚送给女子的聘礼是用白茅包着的大雁。大雁是只有秋天才有的东西,而射大雁是需要力气和眼力的。有力气是肾气足、肺气足,眼力好是肝经旺,通过这一举动,女子就能判断出男子的基本素质。 (49)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0)
 
  我们现代人结婚,要看是否有房子有车,这是一个人能力和实力的体现。而古人则更为本能一些,比起财物,他们更加重视男子的身体状况。男子一订婚,就相当于他的人生大业有了新的进展,他的不平之“气”得到平复,就可以安心来好好劳作,好好地去秋收和冬藏。当盛大的年终祭祀结束后,便可以利用冬闲来举办婚礼。如果幸运的话,来年春天年轻的新娘便可以怀上宝宝……
  就这样,用结婚这一件事,既治了女子“伤春”,又治了男子“悲秋”,真可谓一举两得。圣人告诉我们:生存之道才是解决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只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太自负,太自信,甚至敢于反季节去行事。比如,该结果时偏偏要去开花(临近40岁了才想起娶妻生子),该开花时偏偏要去结果(早恋、早孕),全然不顾“因天之序”,生理、心理自然百病丛生。
  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呢?首先,烦恼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过于强盛。君子没烦恼,因为君子重身内之事,重内修,做事精益求精,不跟别人比,所以烦恼少;小人重身外之事,总和别人比,这一比就烦恼无穷。
  第二点:个人无法控制的事太多。人不好控制外界的事,所以就找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东西来控制。人们戒心太重,不善于交往,所以只好养宠物,因为宠物听话,好控制。还有,现在的男人特别爱自己的车,这是因为跟自己能控制的东西交流没有压力。
  第三点:现在重科技不重文化,人的情趣越来越少,造成人烦恼很多。按老子的话来理解,中国古代不是不能发明机器,而是“不为也”。你看中国古代人多聪明啊!四大发明不是全在中国吗?西方人怎么也弄不清楚的一件事是:中国人发明这些东西后,为何不往科技上面发展?比如说发明了指南针却不往造船业方向发展,而用它去看风水了!火药没用来打仗,却用来放焰火了!这一方面表现了中国人爱好和平,喜欢享乐的天性,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人说这种事是“不为也”,不要往科技那边做。因为有了机械,人就有“机心”,人的心就会变复杂,变复杂了人就会变坏,要尽量保持自己心性的纯粹才好。水能拿手捧着喝,就别去造一个水桶。这个话题就是西方经常谈论的人的异化的问题。
  古代没有那么多精神病,而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会成为情志病的一个大国。实际上,古代人讲究儒道互补,兴趣广泛,琴棋书画全都会。所以,治疗孤独、网瘾这些疾病,一定要把孩子往文化上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从中医的角度讲,“烦恼”、“烦躁”在生理上的反应有特定内涵。“烦”是心病,“躁”是肾病,在中医里都属少阴证。“躁”从足字边。从足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乱动,像现在儿童多动症。这些都是少阴的收敛功能出问题了。比如中医在望诊时,发现病人舌头一伸出来就乱抖,这种现象就是明显的心精不足。
  还有手抖,这都是肾出了问题,是肾寒造成的。
  这里涉及到中医的很多问题,我们再举头发的例子来谈一谈。
  有一句古语叫“烦恼白发生”。为什么人有烦恼头发就会白呢?中医里这样解释:发为肾之华。华,就像花朵一样,头发是肾的外现,是肾的花朵。那么头发的根在哪儿呢?在肾。如果你的头发白了,就属于肾虚。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1)
 
  但有的人很奇怪,他头发白了,胡须没有白,这怎么解释呢?《黄帝内经》第一篇里说,胡须主要是由奇经八脉所主。如果肾虚但奇经八脉没伤的话,胡须就不白。如果是胡须白了,头发没白,这就是任督冲已经伤了,元气已经受伤了。同时,头发又为“血之余”,所以头发干枯跟肝血有关。如果是少阳火偏旺,就会两鬓斑白。如果太阳经气虚、膀胱经气虚的话,后脑勺的头发就会白。还有一种人的头发长得特别奇怪,就是花白头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人在生活中大多属于情绪比较容易激动的那种人。用阴阳来讲,就是他脑子一会儿阴一会儿阳,转动比较灵活。这种人比较聪明,但是他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差,所以烦恼会在头发上有些显现。我们经常说“烦恼白发生”,一有烦恼我们的头发就白了,而要想解除烦恼,就要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学会调节我们的生活。
  三、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在中国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人生四惑”,即酒、色、财、气。这四项里,对人的伤害一个比一个重。酒伤身,亦能乱性,它可以让人丧失理智。但许多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喝酒。其次是色。对某些人来说,也可以不沾。再次是财。俗语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但是实际上,有人也是不贪财的。人人都躲不过去的一件事是:气。人难免会生气。也许有些老人说我什么都有了,现在钱也够花,儿女也够孝顺,但是他还是会生气,还是会郁闷。所以,这个气到最后伤人最重。
  古代中医认为:喝酒可以壮胆。酒的气是很彪悍的。酒到了胃里,它的气就往上走。酒气往上一走,肝胆就横起来了。这时候的人,胆子就特别壮,就敢胡说八道。但一旦酒醒,这种人就会后悔。
  酒在中药里是好东西,它可以通行经脉。少饮,可以养脾扶肝、通血脉、厚肠胃、御风寒,还可以消愁、宣言。多饮,则乱性情,损身体,烂胃腐肠。肾精足的人喝酒不易醉,喝酒容易脸红,但全身红的人是肝有病,属厥阴收敛不住。
  关于色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叫“万恶淫为首”。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里,反复强调“欲不可早,欲不可纵”这句话。人从出生、成长、壮大,然后到死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也自然会耗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男人耗的是精,女人耗的是血。肾主精,肝主血,所以女人得病伤的是肝,而男人得病就会直接伤肾。古代中医认为:房事对元气的消耗最大。所以,古人强调房事不可过分,要保持一种节制的态度。古代有句俗语:“年过二十不宜连连,年过三十不宜天天,年过四十要像数钱(古代数钱以五为基数),年过五十进山拜庙(初一和十五),年过六十要像过年。”从中医的角度讲,就叫做“御精先御心”,必须先要能掌控自己的心。只有掌控了自己的心,才能掌控自己的精。只有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控制别人。
  在很大程度上,女子的乳腺增生、乳腺结核跟情志不舒、爱生气及性生活不和谐有关;而男子的前列腺病,与忍精不泄有关。男人如果早泄的话,则会造成女人子宫方面的毛病。因为女人没有得到彻底的宣泄,一些积滞就会淤积在子宫里边,久而久之会造成子宫肌瘤。另外,男人也不应过分地宣泄自己,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男人最终耗不过女人。为什么呢?因为女人属阴,为静,静可以长久,而男人属动,跑步总不能跑一天吧。所以,动的东西永远抵不过静的东西,这是古代房中术的一个要点。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2)
 
  欲多就损精,损精的一个标志就是两眼昏花,眼睛无神,肌肉消瘦,还会牙齿脱落。肾精不固就会表现出牙齿的脱落,尤其是后边糟牙的脱落。从中医上来讲,后边糟牙叫肾齿,肾精损耗过度肾齿就会脱落。
  古代中医还认为:“欲不可强”。这个“强”,是勉强的意思。如果没有欲望勉强入房的话,会出现腰痛体瘦、惊悸、便浊(小便浑浊)、阳痿、腹痛、面黑、耳聋这些病症。古代的房中术还特别提出:如果阳痿以后通过服壮阳药以助行房的话,后果会更严重。因为这是提前调元气上来,元气一空,人就会暴死。古代的医学家,是坚决反对服用壮阳药的。
  同时,中医也反对“大醉入房”,就是喝醉了酒千万不能入房。因为这样特别伤肝,同时会导致男子的精子减少。其实,阳痿在相上就能看得出来,这种人腰都挺不起来,总是塌着腰或腰部是僵的。我们古代文化一般都强调男人一定要气宇轩昂,实际上不只是说气质、风度的问题,而是说从生命根本上精就是足的。
  四、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中这样记载:怒则气上。意思是说,一发怒,气就会往上走。像有脑梗类病的人尤其忌讳发怒。发怒的话,怒气就会往上冲,脑血管就会破裂。应对这种情况,中医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十宣放血”。我们可以用针把十个手指尖挑破,把血挤出来,这样就能够缓释一下头部的压力。把井穴宣开了,就可以减轻头部的压力。
  “怒则气上”还会导致什么样的病呢?由于气往上走而胃气不降,这个时候人就会出现呕血的现象。如果怒气全在上边,那么下面出现的病症就是“飧泄”。“飧泄”就是大便不成形,或者食谷不化,就是吃什么拉什么。因为气全在上面壅着,而下焦的气虚掉了,就没有力量去让大便成形了。这是“怒则气上”在我们人身上的一种表现。
  “喜则气缓”,这是什么意思呢?缓是一个通假字,在这里通“涣”字,是涣散的意思。过喜则心神涣散。喜乐超过正常限度,气就散掉了。过喜或过恐都会导致人突然死亡,这两种情志会严重地影响人的生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大笑而亡的人。传说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兀术被杀以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子散掉了。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心梗的人在犯病之前,都有心气外散的象。很高兴的样子,实际上可能他的生命很快就要终结了。
  老年人最容易“喜则气缓”。这是因为,老人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逢年过节突然见到了就会“喜则气缓”。气往外散,再加上过年吃点好东西,他脾胃的气就不够了,心脏病就很容易发作。所以,我们要常回家看看,不要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一哭就神魂散乱,气就会短。哭的时候,越哭气越短,这叫“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即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会下陷。这时,上焦完全闭住了,下焦整个打开。那么在人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象呢?我们常说有人吓得尿裤子,或大便失禁,这都是因为气往下走,一下子固摄不住,“哗啦”一下子全泄了。
  在中医文化里还曾经流传过这样的小故事:有一个孕妇要生产了,可一直生不下来。有一个叫叶天士的名医到了那个人家里以后,抓起一把铜钱就往墙上一扔,那个妇女就把孩子生下来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3)
 
  人家就问那个名医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把铜钱往墙上一扔,她就生下孩子来了?医生是这样解释的:“人都是为了抓钱而来的,所以小孩一听见钱声,就赶快出生了”。实际上这是笑谈。那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恐则气下”,那个孕妇听见“哗啦”一响,她一紧张,气往下一走,就把孩子给推出来了。
  “寒则气收”,意思是如果过冷的话,那么人体的气就会往里收。人体都有自保功能,自保功能首先要保五脏,所以天气一冷,人的肌肤腠理就会马上关闭。气要先回到中焦来,就是都要回到身体上来,所以就会出现四肢冰冷的象。
  “炅则气泄”,“炅”是热的意思。如果过热的话,我们人体的气机就会宣散出去,气就会散掉,就会使人汗大泄。汗为心液,汗是从心这里变现出来的,同时也是由血变现出来的。所以过热就会出大汗,这也是对身体非常有害的。
  “惊则气乱”,关于受到惊吓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有好几篇都涉及到。比如说得了胃病的人就会出现一个症状,叫做“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就是说一听到木头的声响就会吓一跳。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五行生克角度来说,木克土,土为中焦脾胃,所以听到响声就会害怕,这是胃病的一个象。其实,凡是惊恐方面的病症,都跟两个经脉有关:一是胃经,一是肾经。有一种人是:“心竭惕如人将捕之”。他老觉得后面有人想抓他,这实际上是肾精不足造成的恐惧。
  现在所说的很多的精神症状,在中医中都表现在胃、肾两经上。如果得了胃经病实症的话,就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就是精神病人跑到高处就使劲地喊叫。现在大家这么爱唱卡拉OK,一是郁闷,二是有胃病。中医是讲五声的,唱歌这个音属脾胃,呻吟的声音属肾,哭声属肺,笑声属心,呼喊属肝,所以肝郁的人就愿意到大山顶上呼喊。然后再继续发展下去,那就是“弃衣而走”,就是脱光了衣服满大街乱跑。实际上这些人是脾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可能中医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不错。
  “劳则气耗”,古代只要提到“劳”,就是指房事、房劳,而不是指劳动。所以房劳在古人看来是耗气耗得最厉害的。房劳会出现喘息汗出,实际上是动了五脏六腑。所以,房劳对人的损伤很大。
  “思则气结”。意思是,如果过思的话,我们的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气凝聚在那里,就会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都会出现问题。
  五、情志生克法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情志失调,一定会对五脏造成损伤,中医里叫做:“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前两句是说,大怒可以伤肝,大喜容易伤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让它任意地泛滥。“思伤脾”,意思是过度思虑就会伤及脾胃。吃不好,睡不香,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消瘦。“忧伤肺”,如果过度忧虑的话,就会伤肺。林黛玉的病态就属于“忧伤肺”。“恐伤肾”,过恐就会伤到我们的肾。
  “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
  中医认为,情志的病是不可以用药而愈的。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了情志生克法。情志生克实际上还是用五行的方法。
  “喜胜悲”,高兴就能够战胜悲伤。喜是火,悲是金。用五行的说法就是火克金,火是可以把金属这种东西熔化开的。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4)
 
  火又是散,悲又是气结、凝聚,因此悲要用散法。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喜胜悲呢?比如说我们白天工作非常郁闷,又受到了领导的训斥,心里就会很憋闷。有的人就会选择在下班后出去喝酒,以此来化解心中的郁闷。其实喝酒只是能让你暂时把烦恼忘记而已。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所以古人并不提倡用这样的方式去化解忧愁。古人有他们自己的调节方法,他们会去听相声或者去看或亲自去唱东北的“二人转”等等,以此来调节心情,这就叫喜胜悲。
  其实,说相声和唱二人转,在古代都是很有讲究的。它基本上是在开玩笑,说科打诨,甚至包括说一些下流的话。目的就是让你开心,把你那个郁闷和悲愤给疏解开。所以,古代像说相声的这些地方,一般不允许大家闺秀去听,这基本是男人调节心情的解决方式。
  什么叫“悲胜怒”呢?就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就是金克木。肝主怒,大怒则肝火不能收敛,因此用肺金收敛的方法来降肝火。在人大怒的情况下,告诉他一个很坏的消息,让他突然悲伤,这样就能把他的怒火给熄灭了。
  “恐胜喜”的意思是,恐惧可以战胜那个过喜过散的心。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考了那么多年的学没有考上,有一天一下子他听说自己中举了,高兴得心神“哗”地一下散掉了,他像疯了似地满大街跑,他的老岳父过来一个大嘴巴就给他扇清醒了,这就叫做“恐胜喜”。一定要找到一个病人平常见到觉得很恐惧的人,才可以做到这一步。
  “怒胜思”,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华佗传》里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病例:有一个郡守因为思虑过度,造成了身体里有瘀血。华佗收了这个郡守很多礼,但不给他治病,还写了一封信来骂他,说他不仁不义,其实,这就是华佗的治疗方法。那个郡守是因为思虑太过而得的病,华佗一下子把他激怒了,怒则气上,这样就把他胃中的瘀血一下子全壅上来了。他吐了几口血,病从此就痊愈了,这就是“怒胜思”。
  “思胜恐”,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就是你如果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讲也就不害怕了。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不想清楚的话永远害怕。这是用的什么方法呢?这就是五行里说的土克水。因为恐是属于水,土是脾,而脾主思。古代张子合就曾经治过一个病人,有家人半夜突然出现了一伙强盗抢他们家东西,之后,这家女主人夜里一听到任何响声都非常害怕,一夜一夜不睡觉。张子合怎么给她治这病呢?就是她在屋子里的时候,张子合就用木棍敲她们家的窗户。第一次她害怕,然后再反复的敲,十几次之后她慢慢的习惯了,一下子就睡着了。因为她那个警惕的心放下了。
  用情志的这种对治法,也就是用生活来解除人的疾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工作中过分地考虑人际关系就会思伤脾。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的话,就会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进而引发皮肤斑疹、脱发或其他一些更严重的病症。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问题出现前就尽快地化解它,而用情志生克的方法来解决,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
  圣人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第九章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一健康的定义
  目前,许多人只把身体出了问题叫做不健康。实际上,健康的定义不是这样的。人的精神出问题了,或者人的社会交往出问题了,也算是不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有这样一句话:健康不仅仅是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且是体格、精神和社会交往的健康状态。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5)
 
  这就是说,健康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社会交往,就是跟别人相处得怎么样。三者都具备,才是健康的正常状态。所谓的亚健康,就是不健康,只是在西医的生理指标上尚无明确指证。
  目前,西医认为,全世界真正的健康者只有5%,找医生看病的有20%,其余的75%都属于亚健康。比如,白天上班感到很郁闷,晚上又失眠,到医院去检查,医生又说没有什么问题。但自己感觉到身体不适的话,就要格外注意了。
  中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病,自己的感觉是非常准确的。人要靠感觉活着,而不是靠指标活着。如果不去医院检查,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某项指标偏高或偏低。有人去医院检查,测出血压是140,按指标而言他就是高血压了,但是他感觉没什么不适,也许低下来反而还难受。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记住,人是靠感觉活着的,不是靠指标活着的。
  很多人也许认为健康跟精神没有太大关系,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我们先前谈到情志病:人得病,是身体和精神的双向选择,而病是否能治好,实际上也是身体和精神上一种双向选择。中医有句话就是:没有治不了病,只有治不了的人。现在在临床上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病人,白天只要有事,他就能跑出去工作,一点问题都没有,回到家就不行了,就觉得身上哪里都不舒服。我们经常称这种人为靠事儿活着的人、靠精神活着的人。
  人为什么会得病呢?中医对此有几种说法:如果不恬淡、欲望过强,就会生病。除此之外,中医还强调的有两种情况会导致人生病:一种是由于天地自然的影响会造成人体得病,比如说天地之气出现了不正常的状态,就会造成人体生病;还有一种就是:自身情志会导致自己生病。
  二、人为什么会得病
  人得病的原因其实很多。但在中医理论上,不外乎就是“外感寒邪”、“内伤七情”或外伤。佛道两家还讲业障和鬼神。“外感寒邪”,就是天地之气出现了不正常的状态,而人的自体免疫因为太过长久的磨损,无法承受这强大的外部刺激,最后就会生病;“内伤七情”而导致疾病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其实,人活着就是活个心态。人的性格、心态、习性、弱点等早已经决定会得哪类疾病……因此,疾病也分好多种,有可以不药而愈的,也有无药可医的,这需要对生命及心灵有着非常透彻的认识。
  人体得病,就是人的自保功能开始发挥作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6)
 
  比如,高血压就是人体调节自身功能的正常反应,是人体自动通过加大血液压力和流量,来解决心、脑、肾对血液能量的需求,是人体元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的表现,是提醒你该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休息了。人有时会犯傻,可五脏不傻,它们可不像我们人那样傻傻地超负荷劳作。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范围,它就会做出一些相关的反应。
  三、五劳和七伤
  中医里用“五劳七伤”来形容人身体虚弱多病。所谓“五劳”,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中医里特别忌“久”,强调任何事情不能过度,任何吃的东西不能过多。就是做任何事情不能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
  “久视伤血”,是指人长时间用眼视物,不仅会双眼疲劳,视觉能力下降,而且会导致人体“血”的损伤。中医理论认为肝主血,由于肝脏的经脉联系于目,人的视力又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滋养,故有“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心主血脉”之说。因此,眼睛过度疲劳会伤肝,进而影响血的调节,就是“久视伤血”。比如说天天上网,盯着电脑看,就会造成肝和心的损伤。
  “久卧伤气”,老躺着不运动,气脉就运行不起来,就会伤人的肺气。
  “久坐伤肉”,伤肉其实伤的是脾。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人,就是所谓的懒人,他站着都觉得累,自称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中医认为这种人脾湿特别重,由于缺乏运动,他的脾的运化功能也很弱,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对于每天久坐办公室的人来说,那样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说到底是对脾的伤害。脾主运化,如果运化不好,就带不走水谷精微,这样就造成了脾虚或者脾湿气太重,然后逐渐会感觉吃饭也不香了。
  久坐就是长时间地坐着,这实际上也在消耗元气。有人会问,我们没动怎么也耗散元气?其实,天天坐在那儿不锻炼也会损伤元气,这叫暗耗元气。但是,古人不主张过分锻炼。久坐伤肉实际上是伤了脾,脾伤了以后会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思伤脾,思虑过度人就瘦。如果脾老不运化,人体内的垃圾和毒素就会逐渐堆积,人就越来越胖。糖尿病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很难治的病,人们管这种病叫富贵病。因为糖尿病的患者大多不太活动,然后吃的东西营养过剩。如果想把这些东西代谢掉的话,还会伤到脾。
  “久立伤骨”,如果老站着,就会伤骨。伤骨实际上就是伤肾。如果总站着的话,就会伤到的腰、腿、胫这些部位,所以这叫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久行的话就会伤筋。伤筋就是伤了肝。如果人体过分劳动,过分地锻炼就会伤肝。
  “五劳”发展到极致,并且长时间地难以治愈,渐渐地就成了痨病。
  中医之所以叫中医,实际上就是行一个中道。它告诉大家:所有的疾病都跟太过与不及有关,把握好度才是最关键的。
  《黄帝内经》中是这样描述“七伤”的:太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太饱伤脾”,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很注意的问题。如果吃得太饱,就要伤脾。因为这样会增加脾的运化负担,让它无形中又调出很多的精气来。
  “大怒气逆伤肝”,人在大怒的时候就会对肝脏损伤很大。大怒会伤肝,憋着、忍着也会伤肝。而凡事不动情,又不可能。所以,人确实活着很艰难,靠修为才可以化解这一切。
  “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房劳过度就是说房事过多,这样就会伤肾。“久坐湿地伤肾”,如果长期坐着,臀部都溻出汗了,那就是久坐湿地。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7)
 
  坐办公室的人,平常没事哪怕伸伸懒腰都对身体有好处,但一定要清楚伸懒腰到底伸哪儿呢?其实,两臂往上举的时候伸拉的是胆经,胆经正好是生发之机。所以双臂向上多停留一会儿的话,就把胆经伸起来了,伸起来以后对人的生发之机就很有好处。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拍胆经,就是从腿的环跳穴开始拍整个腿的侧面。因为胆经是一条从头到脚的经络,要想让自己的生发之机全起来的话,就不能只活动上面而不活动下面。拍胆经和我们原先说到的拨心包经一样,对人体都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天天练习,久而久之一定会有作用。
  “过食冷饮伤肺”,我们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大口大口地喝冷饮,这对肺气的伤害是很大的,而且也伤胃。有一些小孩子脸上有痤疮,就是因为过分喝冷饮造成的。还有一种小孩子他也天天喝冷饮,但是他们的痤疮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说他的胃经的(阳明)燥火都已经生不出来了,不是说他没有胃寒,而是他的攻出的燥火不够。
  目前还有一个西医难治疗的病症叫“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病也与“过食冷饮伤肺”有关。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过度食用冷饮,先是伤肺,然后就伤到大肠。这个病让西医很伤脑筋。这时候用抗生素吧,只会越来越造成大肠菌群的紊乱,到最后只好上激素。可上了激素后,又会造成骨头的病变,结果就会越来越糟。激素为什么会伤骨头呢?在中医看来,激素就是提前抽调元气。如果病人元气尚足的话,还是能有一定效果的。但如果元气大虚,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元气就藏于肾,而“肾主骨”,调着调着就调空了,要么是股骨头坏死。要么是暴死,比如西方常年服激素的运动员就是这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慎之又慎。《黄帝内经》的主旨是,让我们怎样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性,怎样葆精啬气,怎样做到不得病。因为只要一得病,就要耗散我们的元气,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是要养的,养成“浩然之气”,就百毒不侵了。
  “忧愁思虑伤心”,过分忧愁思虑的话就会伤心神。
  “风雨寒暑伤形”,如果在穿衣服这方面,不知道调试的话,就会把形体伤了。伤形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恐惧不节伤志”,如果成天到晚害怕,然后不知道节制,这样就会伤了肾,就是把志气给伤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8)
 
  四、中医解读亚健康
  我们先来看一张网上关于亚健康的调查表:
  你“亚健康”吗?
  经常(5分)
  偶尔(3分)
  很少(1分)
  你经常打哈欠吗?你会失眠吗?你喜欢把腿放在高处吗?你礼拜天的晚上会有上班恐惧症吗?不愿意跟上级或熟人见面,早上能睡多晚就多晚,经常坐着发愣,发呆爬楼梯时时常绊到脚,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怎么也想不起朋友的名字,或者到嘴边的地名突然忘了,体重突然下降或上升,便秘,或者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在我们中医里是如何解释的呢?
  首先,我们来讨论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经常打哈欠吗?中医认为打呵欠是胃部的病症,就是中医所说的“善伸数欠”。经常打哈欠就是胃经的病,即胃气不舒。因为老是觉得胃寒,就容易不自觉地弯曲着身体。可是人体有自愈力,要想把胃气给舒展开,就会经常地“善伸数欠”——使劲打一个哈欠,这样使得胃气能够振奋一下。另外一种病叫做“但欲寐”。“但”是“只是”的意思,就是老想睡觉却又睡不着。《伤寒论》里把“但欲寐”归类为少阴症,也就是心肾方面的毛病。《伤寒论》里把病分为六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到少阴已经是很深的病了。
  接下来一个问题:你会失眠吗?表中是按照分值来算的。如果经常这样,你的分值高,说明已经是深度亚健康状态了。其实亚健康这个词的定义并不准确。按中医观点,所谓的“亚健康”就是说西医指标上查不出来,但是人的健康已经出问题了。而中医可以通过脉诊发现人体内邪气的积聚。“脉”就是人的气脉,当这个气脉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医可以通过脉象诊断出人的病症。而现在的CT扫描,只能扫描出有形的疾病,扫描不出无形的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讲,一个人气血的变化,是可以通过把脉检查出来的,但要是到西医那里检查,是检查不出来什么的。中医认为失眠就是心肾不交、肾精不足,不能收敛虚火或虚火扰头,因此无法安眠。如果这种病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很难治疗,此病症也被中医归为少阴,也是很严重的病症了。
  您喜欢把腿放在高处吗?为什么会把腿放在高处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腿出现发沉的现象。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很好:“人老腿先老”,人老了,就会觉得腿特别的沉。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大腿的前侧基本上是胃经所主,大腿的后侧沿着腿部的正中线后侧直到头部的那条经脉叫膀胱经。膀胱经为太阳层面,是表。如果小腿肚经常发沉的话,这在中医里就叫做阳虚。阳虚,说明太阳膀胱经出现问题了。如果经常感到腰酸、背痛、腿抽筋,那也是阳虚的症状。我们都知道,腰是跟肾相关的,与背部相关的是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的,如果阳虚的话,紧接着腰酸背痛的现象都会出现。我们人体所有的功能的运转全靠阳,阴虚还可补,阳虚是不可以补的,所以阳虚的问题也是一个层次很深的病。
  第四个问题:在礼拜天的晚上你会有上班恐惧症吗?其实这和下面的那个问题“是否愿意跟上级或熟人见面”都是归属于《黄帝内经》里边的胃病、肾病。在临床上,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病人,他老是感觉屋子里特别的亮,光线特别的晃眼。其实,这个人很有可能患有忧郁症。(58)黄帝内经养生智慧(59)
 
  他害怕光亮,也害怕接触别人,不愿意跟陌生人见面,这在中医里就叫“畏人和火”。这种害怕,就是源于胃经的病症。恐惧和害怕这两个症状加起来,实际上就是忧郁症的前期,甚至已经是忧郁症了。像这种人肯定会有失眠的现象,就算是不失眠,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出现多梦的症状。梦特别多,也是虚火扰头的象,这在中医里也是很严重的病。
  第六个问题:会不会早晨能睡多晚就睡多晚?这是什么样的病呢?其实能睡多晚就睡多晚,是现代人的生活不规律造成的,这在中医里叫做阴阳颠倒。作息时间的阴阳颠倒,最后会造成人的心智混乱,心智的混乱会导致一些极端问题的产生。很多有网瘾的孩子最后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他们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因为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这些孩子大多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愿意跟别人接触,喜欢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是一种需要医治的病,治疗者需要从他的心理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而且还要强壮他的身体。像这种小孩子,一定要带他多出去玩,让他多见世面,多读圣贤的书,培养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
  第七个问题:会不会经常坐着发愣、发呆?中医里认为这种人是“神不足”。神不足,实际上是脑子不够用,阳气上不来,不知道该干什么,这也是阳虚症。
  很多人爬楼梯的时候会觉得脚已经够到楼梯了,可实际上没有够到,这是什么问题呢?一方面,上楼和下楼时如果出现腿痛是不同的经脉在痛,如果上楼腿疼就是胃气虚的问题,腿的前侧都是胃经所主,所以你的腿抬不高,实际上是胃气不足;下楼的时候如果出现后腿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
  下一个问题:不是很渴就想不到去喝水。关于是否口渴的问题,中医是这样解释的:口不太渴属于太阴症,属于脾的病。特别口渴,那就是少阴症。在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只有一个词叫消渴症。糖尿病最初的感觉,就是容易口渴。关于口渴与不渴的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实际上这确实也是身体出问题了。
  有些人会突然想不起朋友的名字或者忘记到嘴边的话,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记忆力出问题了。中医里认为这也是阳虚的表象。记不住事,记忆力逐渐衰退,特别有些人四五十岁,会突然出现记忆力急剧衰退的现象。这种情况基本是属于三阳经的问题,他的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可能都出问题了。
  再有:一个人的体重会突然增加或减少。按说这是脾的问题,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一下子消失很多或者一下子增加很多,都是脾出问题的表象。从更深层的说,这表明人对自己的身体已经没有能力关心了。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程度很差了,无论是胖了瘦了好像都没什么感觉了。
  还有最后一条是:便秘,或者一有风吹草动,肚子就不舒服。这其实是身体很虚弱的象,就是中焦气不足。我们曾经讲过,便秘是因为“津”的功能出了问题,也是元气大伤。
  以上这些在《黄帝内经》里,都不算是亚健康,而是已经出现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说明人的身体、体格、情志、精神,还有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问题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是跟这些有关联的。比如说校园暴力事件,这些问题实际上都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一个精神的心理卫生的问题,最关键是他身体健康已经出现某种缺失。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0)
 
  关于亚健康,中医是分不同层面来对治的。身体的病,当然要用药来医治。同时,中医认为:药不是万能的,最关键的是要从情志上、生活习惯上改变自己。
  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在21世纪使中医大有作为,使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昌盛,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第十章中医的要点
  面对同一个病人,中医和西医大夫看到的是不同的情况。已故赵锡武大夫生前诊治的一个病例发人深省:一位老妇因便秘20多天住院,西医疑为肠道肿物,剖腹探查未见异常。而患者从此每日腹泻,发低烧不退。最后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常规治疗方法需“肛灌”健康人新鲜粪汁,但为老妇所拒绝。后经赵老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投以“葛根汤加减”,三剂而愈。如果把肠道菌群比作“青草”,那么滋生“青草”的肠道就好比“土壤”。西医大夫看到的是:“草”没了,因此要播种“草籽”——接种健康人的肠道菌种;中医大夫看到的是“土地”已经沙漠化了,解决的办法是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只要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天涯何处无芳草”?!两种医学理论,两种诊疗手段!最终都有可能治好病,但认识问题的方法,差别却如此之大!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中国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具体而言: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的学说(与西医对象不同),它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为宗旨,强调生命的动态的统一与和谐,即形气相感,形神合一。它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为本,病为标
  中医的要点到底都是哪些?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本,病为标”。
  《黄帝内经》认为,病只是一个人的习惯、生活方式,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坏毛病不断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东西。病能否治好关键性的因素是人,你能不能改变你的习惯,能不能改变你的人生态度,这是能否治好病的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用古人的话说:“人死于疾病者,色欲居其半,气郁居其半。”“香附解郁,只解易解之郁,而相思之病,必得其心上之人而郁乃解。”病人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欲望观念,其病总有后患。这是《黄帝内经》里边的一个要点,这同样也是中医学一个重点。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全世界最高深的学问是研究人的,而生命之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黄帝内经》强调和谐、强调止于至善,意思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你能够做到“因天之序”,你就达到最高点了。之前我们讲过一天的养生和四季的养生,实际上最重要的一个主旨就是你要因循着天的顺序,因循着你身体的本性去生活,而不能逆反你身体的本性。所以,要改变“人”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改变病。
  在《史记?扁鹊传》中提到“六不治”,就是有六种不治的病,不是医生不给他治,而是这六种病人无法改变。第一种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什么意思?就是不讲道理,特别任性的人,医生不能给他治。他头脑中自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我执”特别重,就是骄恣不论于理,这是第一种人。
  “轻身重财,二不治”,一听说看病还得花钱,就不看了,这种人也没办法。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1)
 
  现在人特别奇怪,有的人没病却偏偏要吃药,天天维生素大把大把地吃。有的人是有病偏不吃药,要钱不要命,这是第二种不治的人。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这就是我原先说的“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这种人,医生对种人也基本放弃。比如说我们在对病人提要求的时候,让他几点睡觉,他都说做不到;让他不该吃什么,他说也做不到。这种人不遵医嘱,也没法治。
  然后是第四种:“阴阳并,脏气不定”,就是阴阳气血和脏腑气脉都已经飘忽不定了,就是四不治。中医认为当病人出现“七怪脉”时,就是病人已经有病危的相了,一般的医生也不给他治。古代的医生要论“把脉”,并且一定要学会把七怪脉和死脉。当出现这种脉象时,一般的医生都会明哲保身,说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不能给你治病了,我给你点钱,你就爱吃什么吃什么吧!古代人只要一听到这么说,就明白了。所以,古代的中医是很强调这个脉法的。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形羸指特别瘦弱,身体已经瘦弱到极点了,连药都喝不下去了,五不治也。其实古代对这种人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神奇的灸法。关于这种方法,有一本书记得比较详细,叫做《扁鹊心书》。实际上灸法在古代是一个强身健体的一个方法,也是救命法,但如果你把元气耗光了,神仙也救不了你。
  第六就是“信巫不信医”。现在来说,就是只信西医不信中医,或只信中医不信西医,或只信气功师不信医生等等。既固执又偏执,而唯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治疗疾病的根本力量源于自身的元气和自愈力。这种人把如此宝贵的生命完全依托于他人之手,令人摆布,从不反省自己得病的根由。事实上,这种人已经放弃了自己,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我们人体都有自保功能和自愈力。人体本身是一个最和谐的存在,这就是人体的本性。所谓本性,就是它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它只需依据自己就能够达到和谐。
  中医对治病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三分病七分养”。要好好地去养自己的元气,不要太依赖药。因为药不过是起到激发元气的作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元气没有了,再好的药也不起作用。养元气就是好好地修正自己,好好地改变习惯,疾病就能去掉大半。比如让刚刚患糖尿病的病人天天去爬山,过一段时间也许尿糖就正常了。因为糖尿病就是脾湿造成的,他天天去锻炼身体,通过运化,让脾的功能恢复正常了,毛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人体是有自愈能力的,求人不如求自己。
  人体都有自保功能和自愈力。在中医的“五行生克”思想上,木就得有水来生,而且还要有金来克,就是肝阳的生发不可能永远地生发,总有一个东西在克制、制约。同时,自己也在克制和制约别的东西。比如说木,木生火,同时木也克土,这里边本身就有一个和谐机制。该调动什么出来也有自己的规律,它们之间互有牵制。所以,我们人体疾病是可以通过自愈力来慢慢地协调过来的。
  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身体的和谐。身体和谐了,不得病了,就不会去郁闷;身体不难受了,就不会老想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不把火发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不会把这脾气发在小狗身上,小狗就不会见到别人就汪汪叫……因为这是一个循环,咱们把这种循环中自己所处的位置稳定了,底下就都稳定了,这是生存的要点。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2)
 
  中医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相信自己大于相信仪器。自己好不好,自己应该知道。全世界到现在唯独有两个东西绝对不能用仪器去测定的,就是品酒和品茶,并且一定要有品酒师和品茶师。其实,医学也是这样。所以,我经常说学中医远远要比学西医难得多。因为学中医绝对需要悟性,需要那种直觉,甚至病人也要有一种对生命的直觉。但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自己的自信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自己觉得不舒服,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没有病,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来了。可是过两天,还是觉得不舒服,觉得一定有什么不对头。这个时候,最好去找一位中医。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没仪器检测,没抗生素,就靠着望、闻、问、切和草根树皮,也走过来了,而且人口还越来越多……
  现代医学基本是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的。整个社会在治病方面似乎都在鼓励吃药,滥用药物的趋势已经越来越重,以致已出现由药物依赖而造成的精神疾患。最近,资深专家统计分析表明:药物的治疗在诸多因素中对健康的维护作用只占了8%,而身体自我康复能力的维护则对人体健康的贡献达到50%之多。此外,药害的肆虐也使发达国家的百姓不寒而栗。
  客观地说,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有误诊率,都有开错药的时候。所以,与其大把大把地吃药和吃营养品来扰乱人体的气机,不如靠自己身体的自愈力。
  三、强调身心互动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人得病是身体和灵魂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人身体和灵魂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中医是讲生克的。像木,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木如果强大的话,木生火,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如果肝气很旺的话,那么头脑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理智跟我们的肝魂是相关的。肺属金,肺的神明是“魄”,它就是肺气、肺经充足时所表现出来的象。西方人都认为,魂魄这个东西肯定是不存在的。可中医认为魂魄是存在的,而且它是神明的体现。
  魄主本能,魂主理性。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本能会战胜理性?这实际上就是身体中“金克木”的一种反应。魄为金,魂为木,所以本能有时会战胜理性。人的头脑是否处于清醒的状态,这跟人的肝魂和心神有关。而人的本能的问题是由肺气和肾气来掌控的,要想把它们协调好,就涉及到了身心互动的问题。
  人生病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而且还有心灵的问题,这是中医的一个特色。
  四、重视人文关怀
  中医是要关心人,而不是人的病。他首先要发现人的问题出在哪儿,先得改变这个人,然后才能治愈这个病。这也是前面所讲的“人为本,病为标”。
  中医是非常讲究人文关怀的。著有《伤寒论》的张仲景就非常具有慈悲心,并讲究人文关怀。他不仅会给患者根据病情开出药方,还告诉他服药后会有什么反应,应该怎么做,等等。关于太阳经受寒(即感冒),张仲景不仅开出了“桂枝汤”这个药方,他还告诉患者在感冒初起的时候服下这个药以后,应该马上钻进被窝发汗,发出汗来,病邪就去掉了,去掉以后,马上停药。如果汗不出来,就喝一碗热粥,帮助发汗。因为粥是又补脾胃又不伤脾胃。同时他还叮嘱,在吃药的时候,要注意饮食,凡是腥臭的、味道浓的东西都不要吃。为什么呢?因为,吃这些东西入里后需要调元气。本来人的病在表层,如果把元气一调上来,使得外边的病也往里走,这样病就会加重。(62)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3)
 
  医圣张仲景特别反对医生“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就是还没说清楚呢,就给病人下方子了。这哪是看病啊!一个负责的医生,要把很多问题都谈清楚了这才叫看病啊!你的脉象是什么样?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如果头痛的话是前额痛、后脑痛,还是两边痛?什么时间最痛?只有这样,才可以叫看病。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应该是一对一服务,是两个人之间心的交流。如果双方都急急躁躁,就无法把病治好。作为病人,要平心静气,大夫才能给看病。如果急急躁躁的,还没坐稳就问大夫:我什么时候能好?开几副药能好?这种人,给他开灵丹妙药他都好不了。因为治疗疾病不是做买卖,不可以急功近利。
  中医认为:“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因为,我们毁伤元气的时候有时是倾泻式的,而元气要想培补起来却非常难。所以,中医医病先医心。如果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了觉悟,整个诊疗过程就有了人文的意义。
  五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四气调神大论》的最后,有一句名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在这里,先说“疾病”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它们的偏旁在《说文解字》里不叫病字旁,叫床部。就是说,人生病了,就要老老实实地躺着休息慢慢调养,别出去瞎跑。什么叫“疾”呢?里面的“矢”是箭,实际上就是说受了点外伤。所以“疾”是小病。《说文解字》里说“病,疾加也”,病就是疾加重的意思,病是重病。病为什么指重病呢?曾经有一位中医这样解释,他说病字里面的“丙”字在中国的天干地支当中属于火症,它从火。而我们的五脏里心为火象,病实际上是心病,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心病难医”。中医里还有一句话:“没有不可以治的病,只有不可以治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因循阴阳四时的规律好好地约束和规划自己的行为习惯,就容易生疾病。应该早睡的时候,偏不早睡;本来应该好好吃饭,却非得减肥,这样的人得了病之后,神仙都救不了。
  中医反复强调:要按照医道去做,而不能违背医道。医道就是生活之道。所以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关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中医是预防医学,在没生病之前,就把为什么会得病的原因弄清楚了。这就像我们原先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精神内守了,就根本不会生病。《黄帝内经》的前几篇,都是在讲如何让人不生病和如何循医道的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不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生成来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先要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那肝病自然会好。还有一点,我们也必须清楚,木是肝,土是中央脾土。中医认为木克土,所以肝得病了以后一定会往脾上转。比如,当我们遇到特别不舒畅的事或者郁闷的时候,我们的肝气一下子郁滞了。郁滞以后,有的人表现为两胁疼痛,尤其是左边疼痛;还有一种人则表现为另外一种象,就是“食不下”。食不下是属于脾胃的问题,就是说肝气的郁滞把脾胃的气给伤害了,所以就吃不下东西了。我们经常说的“气得我都吃不下饭了”就是这个原因。
  从治病的角度来讲,肝病了之后一定会往脾上转移。那么病症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这一定是加重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4)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患了肺癌,在治疗的过程中,他慢慢转成大肠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病是轻了还是重了?我们曾经讲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问题实际上和大肠有关。如果肺有病,首先就表现在大肠上。如果大肠有病,也会通过肺表现出来。所以,不要以为咳嗽时咳出的东西全是从肺里出来的,它有时也可能是肠子里的瘀毒。在《华佗传》里就曾经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有个病人经常咳嗽,夜夜睡不着觉。华佗知道病情后就告诉他:“病之所属非从肺来也,乃是从肠中来”。这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一个表现。
  由于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的病肯定会影响大肠。但如果一个中医把肺癌治成了肠癌,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肠主表,肺为里,大肠为阳,肺为阴。肺癌成了大肠癌,病即从里症变成了表症,从阴症变成了阳症,所以这是把病转好的表现,而不要觉得这个癌治好又出现了其他癌了。任何病症的康复都有一个过程,是有理、有次第可讲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含义。肝已经病了,肾也受到损害了,精血不足了,那这个时候就要固摄住脾胃,不让病症往脾胃走。脾胃又是生精血的地方,把脾胃养好了,反过来也会对肝和肾有好处。
  公司管理也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问题了,就别管这儿了,得找到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同时,还得管住下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只治病症之处,就相当于一个人已经犯错误了,这时再怎么拼命批评他,也于事无补了。(64)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65)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相当于“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把还没有乱的地方好好地整理,别让它再往下继续影响。“夫病已成而后药之”,就相当于“乱已成而后治之”。已经生病了,然后再用药,就相当于灾难已经形成了再去挽救。
  很多人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有得耗,即使享受完了以后生病也没有关系。还有一句话,叫做“四十岁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之后用钱养命。”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因为药把人的灵魂全部排除在外,希望全靠物质的东西来解决,这是有问题的。
  花钱买不来健康,生病了再去治,就好像“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当渴了以后,再去挖井是来不及的;打起仗来以后,再去造兵器那也是来不及的。所以,一定要在病还没有成形的阶段就及时把它控制住。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占有优势。中医大夫一看到嘴歪的很严重的病人,就知道这个人得了很重的胃病,而且知道他情志上比较压抑、比较郁闷。针对这样的病人,就先要在情志上给他宣开。其实仔细一想,会发现古人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很少,而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患有精神病的人在明显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为什么很少得这些病?
  其实,医药和道德修养有很密切的关系。古人有两套系统可以让他们避免出现这样的精神崩溃,那就是儒、道这两门学说。儒、道是互补的,儒学就是积极进取,是入世的学问,而道家思想实际上是讲出世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按照这两家的思路去做的。当自己被社会重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修桥造路,好好造福于民。当不被社会重用,情绪也不必低落到极点,这时要想着生活的另一面,像苏东坡一样“羽化而登仙”,去思考如何去享受人生。
  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我认为,现代的教育应该培养琴棋书画方面的情操,以此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如果不在孩童时期对人进行这样的塑造,他以后怎么能好好做人呢?现在很少有人教小孩子怎么懂规矩,对于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现在的孩子都很郁闷,都经脉不通,而过去的孩子没有这些问题,他们春天放风筝,养目又养志向;秋天玩蟋蟀,养耳又养声音和性情,全是顺势而为,全然不存在压抑的情绪。
  六、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西医的差异,在于二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西医讲的是病;中医治的是病了的人,讲的是证。还有一种说法叫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形,中医重神;西医他更多的是重视器质性的病变,中医是重功能上的病变。在手术方面,中医绝对比不过西医,但在积聚肿瘤等疾病尚未成形时,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发现许多问题,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所以就出现一个如何看病的问题。西医说病症,比如高血压、支气管炎、糖尿病,等等,这些都是病症。中医说证,就是把人的所有问题都综合起来判定。《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把所有的病症都可以归属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层面中去。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完)
 
  比如说一次来了五个病人,可能开的药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时,病人会觉得很奇怪,我是高血压,他是失眠,凭什么给我们开一样的药?可是从脉象上,这几个人是同一个证,所以这叫做“异病同治”。而有的人可能病症表现都一样,来的都是头痛,但用药未必一样。在中国古代名医华佗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两个病人都头痛、身热,症状一模一样,华佗给他们开药,却一个是下法,一个是汗法。就是一个让他泻,一个让他出汗。病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开药。其实,在华佗眼里,这两个人恰恰属于不同的“证”,一个是外实,一个是内实,外实用汗法,内实用泻法。所以,“证”指的是一种综合的状态。比如阴阳表里,虚实内外,全都包括在内,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的状态。所以,中医不讲病,只讲证。比如说高血压,有可能在我这儿我把完脉就是太阴证,那我按太阴证的药去治高血压就没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高血压属于少阴的层面,那我只能开少阴层面的药。同样是高血压,可能开的药就不一样,这就叫“同病异治”。两个人病的表现虽然相同,但是要分不同的方法去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理解中医思维和方法的一个关键点。“辨证论治”,就是要看你的生命到底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上。所以,中医看病看的是生命的这个层面,西医看病看的是肉体的这个层面。有些中医治不好病的原因,就在于放弃这个根本的方法,他全是按病症走的,没辨证,没看到病人生命气血方面的问题。所以,尽管他开的是中药,实际上是按西医的思路开的,病人有多少病症他就开多少药,药开得就会越来越多,但这只是开药而已,不是按中医思路“开方子”,所以治疗疾病就无疗效。
  目前,中医面临着后继无人,这个形势很危机。幸亏中医有一个有救的地方,就是它的经典始终存在。并且总会有人去参悟它,去解读它,这就是经典存在而经久不衰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经典里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中医也是传统文化宝库里非常伟大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要想学会怎么生活,要想学会怎么治病,怎么看待我们的身体,怎么看待我们的疾病,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这也就是《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知道中国医道的一个要点,它一句话就可以给他说清楚。“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要不知道要点的话,就会东学、西学、左学、右学,老是不清楚他到底讲什么。
  那么这个要点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应该因循天的顺序,因循人的本性来生活。不仅要关注身体层面,也要关注我们精神灵魂的层面,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也将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和人生。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人类受到现代综合症、癌症、心身疾病、药源性疾患等的困扰,这就更需要全人类的携手合作来抵消掉各自的局限性。无论如何,只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在21世纪使中医大有作为,使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昌盛,是我们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