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闻喜县的特产:说明文也应上得情真意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25:48
(2005年初次参加区级能手赛听课反思一 )

   《太阳》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组教材中的第一课,因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大家对其内容耳熟能详,其选编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并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世界,同时感受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方法。近日,笔者听几位教师同教这一课,多数教师按照常规的做法,先了解太阳的特点,再感受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上得扎扎实实,但循规蹈矩,毫无新意。而一位年轻教师则另辟蹊径,以读为本,在学生自主感悟太阳特点的同时,引导其感受多种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并以课文正反说明的方法为依托,以读来穿针引线,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感悟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一节课上得有情有趣,值得回味,现作一赏析。

    一、围绕主题 深入研读

    同是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几位教师都着眼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扣问文本,理性的进行肢解。而这位教师却从文尾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太阳与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气候以及深埋在地底的煤炭的密切关系。令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太阳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她无私地将光明、温暖、呵护赐予宇宙万物,她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的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文本解读地入情入理,学生感悟也由浅入深,随之的朗读与言语实践也情真意切,水到渠成。

   细细分析,前者的问题关注点在‘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结果上,而后者却将目光追随太阳之于宇宙万物的一切,她更关注的是‘太阳与人类究竟怎样的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一过程。换句话说,前者关注的’是什么’,而后者更关注‘怎样是’。而且后者的问题设计开放而有空间,学生感悟的过程也由浅入深,这更符合当前颇有争议的“形象大于主题”的理念。即学生心中的形象和意义是在他们感悟的过程中逐渐丰满、充实起来的。学生是在聆听、是在调动体验用心感受、深入感悟,而不是“贴标签”似的先提炼主题,然后理性的回扣文本,进行解剖。如若一切均为所贴标签服务,学生就成了文本的旁观者、被动的寻觅者,他们始终是在为文本所表现的主题服务,师生尽管忙忙碌碌,于己却一无所获。

   二、关注文体 感悟表达

    文本用不同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并学习这些表达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应用文习作水平。在师生共同感悟了之后,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进而迁移到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月球,这一由读到说到运用方法说具体、说清楚的训练,体现了语言训练的扎实和有效,这样的训练为学生应用文习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在说明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时采用了正反两方面介绍的方法,这位教师还抓住这一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对比体会,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到,有了太阳,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可以生存、繁衍,如若没有太阳,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一切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这种借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进行引读、扣问,使得学生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之密切,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到此,教师并不罢手,例举出文中第七自然段概括介绍太阳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刚才感悟到的表达方式练习扩展练习,“在太阳的照耀下,我们人类的心情、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会怎样,如果一周不见太阳,又会怎样……”的方式联想,学生更多的体验到太阳赐予人类的不只是光明和温暖,还有健康、愉悦、幸福和快乐。有的学生竟会谈到,见不着太阳,会郁闷,会如盲人,如天塌地陷,会有毁灭之感……这自然而然的情感怎不是教师在表达方式上引导体会,反复玩味,内化运用的结果呢?

    三、注入情感 以情动情

    教师首先被文本所感动,才能感动学生。一篇科普知识性的说明文,似乎引导学生捕捉了信息已足以,怎么才能打动学生呢?我们看到,该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读文本,她自己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给予人类乃至世间万物幸福、和平、健康、安宁,这种息息相关之情深深感染了教师,再由教师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和生动、感人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学生又从文本内容与独特的表达方式上逐步体验,师生情感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契和点,学生对太阳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因而对太阳的讴歌与赞美也呼之欲出,这种情感令听者震撼!说明文竟然也可上得如此有情有趣,情真意切!

   四、落实训练 言语实践

    该位教师执教的是实验教材三年级《太阳》,在“没有风、霜、雨、雪,没有草、木、鸟、兽”处,补充了修饰词语(凉爽飘舞如丝晶莹娇嫩茁壮欢唱凶猛)引导学生练说,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感悟: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凉爽的风,没有飘舞的雪,没有如丝的雨,没有晶莹的晨露,没有娇嫩的花,没有茁壮的树,没有欢唱的鸟,没有凶猛的兽,自然也不会有人。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过程中反复美读,升华情感,此时教师抓准时机,反问学生“如果此刻,让你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水到渠成,充满了浓浓的情,教学达到了高潮。

    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执教的是修订版教材四年级的《太阳》,她也设计了言语实践的训练,但她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补充内容,丰富文本,学生竟也说得充满诗意,欲罢不能……此时教师又将‘没有太阳’换作‘有了太阳,自然万物会怎样’,学生自然而然在眼前描绘出一个多彩、绚丽的可爱世界。

    这个训练点抓得准,抓得巧,设计形式符合年级特点,学生补充想象,进行言语实践,进一步体会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丽、可爱。在正反读本段时,又感悟到没有太阳,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发自内心的感悟,融为文本的中心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情感到达高潮,师生激情澎湃。

   本课从科普知识的角度的确揭开了《太阳》的神秘面纱,令学生对太阳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那么从科普性说明文如何教学的角度,她更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利用说明文文体简洁的语言、多样的说明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表达上感受这种文体独特的表达方式;从内容的宽泛性上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课后进行拓展性阅读,查阅补充大量资料,丰富、充实文本;从情感态度的角度,应想方设法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引发兴趣,调动体验,打动心灵,对学生今后关于此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也能如《太阳》的教学一样,令笔者感受到说明文教学的魅力。(晓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