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口号霸气押韵:市场是一种信仰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0:19

市场是一种信仰

2011-05-04 18:36:02 来源: 网易财经 跟贴 1 条 手机看股票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其波及面之广、创伤之深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这3年来,对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应对这场危机,经济学界隐隐约约形成了两大分野。一方认为危机的根源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了,政府监管不够,该派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另一方则恰恰相反,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权力太大,该派以奥地利经济学派为代表。

对病症的不同诊断,自然会开出不同的药方。凯恩斯学派的解决办法是政府积极介入市场,刺激消费,增加需求;奥地利经济学派则坚持认为萧条是市场自身调整的必然过程,政府的干预只能使问题更糟,主张更多的自由放任。从目前各国的救市措施来看,大多持第一种立场。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危机之始即投入7000亿美元,开始了其史上最大的救市行动,而此岸的中国也在随后不久出台了两年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国际舆论一时甚至有了“社会主义拯救资本主义”的说法。

但这些做法并非毫无争议。以美国而论,奥巴马上任以来,随着他频频插手华尔街,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大师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销量也节节攀升,一度攀升至网上最大书店亚马逊畅销榜榜首。以中国而论,这几年来关于经济是否有“国进民退”情况的议论也一直占据各大媒体版面。这些,无疑都曲折地折射出了不同于官方的走出经济危机的思路。

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张维迎对金融危机所持的立场无疑是第二种。他近期出版的新书《市场的逻辑》收录了他的16篇文章,其中有14篇为最近5年里写就,按照内容分为四大编:解读市场经济、思考中国改革、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指向。在书中的多篇文章中,他强烈质疑现在各国带有浓浓凯恩斯派色彩的救市活动,认为“政府目前应对危机的政策与其说在解决危机,不如说在延缓和恶化危机”,就好像“一个吸毒病人,医生给吸毒病人开的药方却是吗啡,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使问题更严重”。

当然,在《市场的逻辑》一书中,张维迎还有很多其他非常重要的论断。比如对于新《劳动合同法》,他认为这给企业解雇劳工设置了太多障碍,不利于市场竞争,最后的结果是不仅不能保护劳动者,反而会损害劳动者利益;再比如对于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议题,他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好处远大于美国”,应该升值。他就像一个“市场”传教士一样,告诉大家市场是好的,市场化越充分的地方不仅不会带来收入差距,反而会更增公平等等。抛开具体的论证过程,他的这些结论都很直接,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旗帜鲜明的立场,让他成为了中国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

 

然而,毋庸讳言,读完全书,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某种程度上,张维迎太过美化市场了,市场对他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在该书前言中,他坦言自从1982年第一次读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后,就开始产生了对市场的信念,他甚至说“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捍卫者”,这句话中显露出来的“斩钉截铁”颇显独断气息。在我的认识里,从人类发现市场以来,市场就并不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在规范的层面,我们可以理性地讨论市场的作用,市场的效率,但从历史的实际过程来说,市场往往是带着暴力血腥过程的。张维迎的理论言说,无疑忽略了这个历史过程。如果要进一步深化对市场的认识,我们可以借助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理论资源,如布罗代尔、阿明等人关于资本主义、垄断、全球化的论述。

当然,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视野。但这也正是考验知识分子责任与智慧的时候。唯有在充分考量了各种关于市场的论述之后,有所取舍,这样才可以为我们当下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才能实现改革开放的初衷。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