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入场式创意队形:浅谈个人礼仪(推荐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5:07

亚运礼仪小姐

浅谈个人礼仪(特别推荐阅读)

    内涵:

     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五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日常交际的礼仪用语:

    交际是一门艺术,要讲究礼仪,不同的场合都要注意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

    等候别人应说:恭候

    请人勿送应用:留步

    对方来信应称:惠书

    麻烦别人应说:打扰

    请人帮忙应说:烦请

    求给方便应说:借光

    托人办事应说:拜托

    请人指教应说:请教

    他人指点应称:赐教

    请人解答应用:请问

    赞人见解应用:高见

    归还原物应说:奉还

    求人原谅应说:包涵

    欢迎顾客应叫:光顾

    老人年龄应叫:高夀

    好久不见应说:久违

    客人来到应用:光临

    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与人分别应说:告辞

    赠送作用应用:雅正

    社会交往中的“十不要”

    不要到忙于事业的人家去串门,即便有事必须去,也应在办妥后及早告退;也不要失约或做不速之客。

    不要为办事才给人送礼。礼品与关心亲疏应成正比,但无论如何,礼品应讲究实惠,切不可送人“等外”、“处理”之类的东西。

    不要故意引人注目,喧宾夺主,也不要畏畏缩缩,自卑自贱。

    不要对别人的事过分好奇,再三打听,刨根问底;更不要去触犯别人的忌讳。

    不要拨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

    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气,须知你的脾气也并不合于每一个人,应学人宽容。

    不要服饰不整,肮脏,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反之,服饰过于华丽、轻佻也会惹得旁人不快。

    不要毫不掩饰地咳嗽、打嗝、吐痰等,也不要当众修饰自己的容貌。

    不要长幼无序,礼节应有度。

    不要不辞而别,离开时,应向主人告辞,表示谢意。

    餐桌礼仪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它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它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2、席上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它宾客方可离席。

    4、到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引导入座。

    二、餐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势端正,脚蹋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同时要关心别人,尤其要照顾好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6、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8、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9、喝酒宜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0、如发现不洁食物或异味食物或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候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餐桌筷礼

    我们中国人吃饭的餐具很简单,而台面“三宝”碗、筷、匙中,我犹爱筷子。

          筷子乃吉祥之物,东方很多国家都使用筷子进餐。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   中国有句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深刻地概括了一个道理:团队想要成功,大家必须通力合作。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法国设中餐请客人的时候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华夏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而且中国的烹饪不需要就餐时一块块割肉,所以从商周时代就改用匕和箸进餐了。”

            在餐桌上,用筷子还有一些禁忌,比如用餐时,不要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这叫“三长两短”,有“死亡”的意思在里面,过去老人最忌讳这个。

    吃饭的时候,妈妈往往会告诫我们不许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是家里请客吃饭时,更不能用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据说是这种规矩是和乞讨的忌讳有关的。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不能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离席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下面我讲给大家听,认真点呦!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碟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离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或筵席中暂时停餐时,要把筷子轻轻直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一般称为直筷,而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七忌横筷。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但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能跟着这么做。据史载,宋代有个官员陪皇帝进膳时,因先横筷而犯了大不敬的罪。现在用膳时,即使先吃完饭的,也不立即收拾碗筷,要等全桌膳毕后再一起收拾,可以说这是古代横筷礼仪的延续,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日常交往中的礼节

    遵守时间、不得失约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它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它客人表示歉意。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失约是很失礼的行为。

    尊重老人和妇女

这是一种美德。在很多国家的社交场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上下楼梯、车辆,进出电梯,让老人妇女先行,主动予以照顾。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帮助提拿较重物品。进出大门主动帮助老人妇女开门、关门,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两旁若是老人或妇女,男子应主动照顾,帮助他们入离座位等。

    举止

    举止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蔼然可亲。站立,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半坐在桌子或椅子背上。坐时,腿不摇,脚不跷。坐在沙发上不要摆出懒散的姿态。在公共场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发上。走路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张奔跑。谈话时,手势不要过多,不要放声大笑或高声喊人。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见面时的礼节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会增加亲切感。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致意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说声“你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谈话时的礼节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它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讥笑、讽刺他人。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駡,最后还要握手而别。本文来源 义门陈氏乐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