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菲尔普斯简介:千万别误解了“教育科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05:48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在基层中小学已经凸显出来。一些有远见的校长,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校本研究,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提高了学校品位,着实尝到了不少甜头。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有不少人仍然谈“研”色变。每问其故,则必答:“太难,一线老师做不了。”或曰:“太忙,没有时间,影响升学率谁负责?”其实,这是对教育科研的误解。

   
教育科研是一线教师人人会做的事情

  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其中,“科学的理论”主要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作为一线教师,读师范或进修时就已学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本身就是对工作的基本要求;至于“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更不在话下,谁不是天天与“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打交道呢?只有“方法”这一要素才可以说“难”,但绝非“太难”。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他们的研究不必像专家那样“创新”或“填补空白”,而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研究方法也不必要那么“无懈可击”,可以以观察、调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间或尝试一下“准实验”研究。说实在的,这些方法恰恰是一线教师经常用到的。比如说,班主任经常通过观察和调查(个别交谈、小组访谈或问卷)了解班里的情况,并把搜集到的信息作为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依据,这实际就是观察法和调查法的初步运用;老师们经常通过笔记记录工作中遇到的事件,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和评议,这实际就是叙事研究的雏形;还有一些老师常常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追踪关注和教育,其实就是个案研究。也有一些老师得知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时,就在自己班里实验,把其他班作为参照,并考虑一些相关因素(基础水平、教学条件等)的相似,最后用统一考试结果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其实这就是准实验研究的尝试。所以说,他们会研究,也经常“研究”,而且他们的研究比专家更加便利。因为,他们天天置身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拥有专家难以拥有的活生生的课堂、学生和家长,拥有评价与反馈的多种渠道。一些教育大家(如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霍懋征、斯霞、马芯兰、李吉林、魏书生、刘金海)之所以是“大家”,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始终不离开教学第一线;一些名校(如上海闸北八中、江苏洋思中学)之所以“名”,也是因为重视一线教师搞研究。因此,一线教师最应该、最能够、也最容易把教育科研搞好!如果说要追求高的“层次”和“价值”的话,笔者认为,在学会了研究方法,有了研究兴趣之后,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育科研不会影响“升学率”

  笔者向来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我们要报一个国家级课题,抽几个教师专职研究。”这是不“认识”教育科研。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沃土”,离开了“沃土”,教育科研能“活”吗?几年来,我们除了重视组织科研骨干进行重点攻关外,还十分强调教育科研要走进“普通百姓家”。我们的要求是一线教师要首先做到“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旨在以科研的标准规范工作,同时演练研究方法。
  某初中原本是一所“挤破头”的学校,四年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踏步地“滑”到了多年以来的最低谷,曾一度造成招生的困难。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新任校长决定走“科研兴校”之路。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是招生制度改革(由考试招生变为划片招生)带来的学生差异(家庭背景、基础水平和行为习惯)影响了教学和管理,也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此,他确立了“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并要求老师们以研究的姿态开展工作。一时间,研究之风骤起,有研究非智力因素的,有研究校园文化的,有研究教法学法的,有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有研究“家校互动”的,还有研究校本培训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良好习惯养成”这一主线来进行,从开学典礼到新生军训,从主题班会到家长学校,从升旗仪式到课外活动,从进校离校到课堂内外。一年后,形势大有好转,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两年后,学校“升学率”大幅回升,社会舆论回转;三年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随之而来的又是“挤破头”的局面。
  校长信心十足,老师笑容满面。因为,他们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且不少是平生第一次拿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他们学会了研究方法,竟没有感到“难”,也没人说“太忙,顾不上研究”。群众性的研究不仅没有“影响升学率”,反而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还有一所学校,几年来一直远近闻名,“闻名”的真正动力是校长和教师共同搞了十年之久的课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研究”。当时,学校由于大批老教师退休,二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是新手。校长认识到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便确定了这么一个课题,并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围绕这一课题开展工作。几年后,教师队伍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另有大批科研成果获奖,学校“出名”了!像这样靠教育科研提升内涵的学校,在笔者所在区域有十几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切入,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名利”是教育科研的副产品

  说实在的,目前教师做课题多是冲“证书”来的。“我要晋升职称了,得报个课题”、“我的职称评过了,再做课题没有用了。”这是常听到的说法。情理上讲,追求“实惠”没有什么错,但问题是不能把“实惠”理解得那么狭隘。你不是想有所发展吗?你不是想“升学率”高吗?你不是想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吗?你不是要“打造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吗?通过研究,校长提高了管理能力,教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学生的素质能不提高吗?学校的升学率(质量)能不提高吗?“你”能不发展吗?教育科研原本不是图“名”图“利”的事情,搞好了,“名利”自然会慕名而来。不久前,某区提拔一批校长和中层干部,教科室主任和教科研骨干占80%以上;全市刚刚推荐一批“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绝大多数是教育科研骨干。这些人一开始并非为“名利”而做,但“名利”适时地来了。试想,那些极负盛名的教育大家们,如果最初只是为了“名利”而置工作于脑后,他们能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吗?
  大家知道,提高升学率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优化教与学的方法。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学,“时间”已经不是可挖掘的因素了,能够挖掘的是“优化的方法”。“优化的方法”哪里来?从研究中来!研究能发现规律,研究能提高效率,研究能提高质量,研究还能享受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这是他的亲身体验。如果没有尝到这种“乐趣”和“幸福”,那我们还没有抓住教育科研的真谛。研究吧,校长们!老师们!教育科研可以为您的发展充电加油!可以为学校的腾飞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