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b·乔丹:读书是件有“面子”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01:58

    前些年,笔者曾去过英国,得悉菜谱、圣经和书是英国人家庭的必备三宝。在过去20年间,英国人每天平均的读书时间还是在增长,人们更喜欢用阅读来填补自己日程的空白。说到底,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读书是非常有 “面子”的事。在和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你没读过某本畅销书,会感觉十分尴尬。

    有学者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英、意等国的 “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 “大英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 “绅士”的文化形象。

    在中国,自古读书也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学而优则仕”,这是封建社会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放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中,也不难理解当时读书是何等的重要。诚如马未都先生所言,中国封建社会高速有效运转了两千年,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以文人为中心转动。 “学而优则仕”成为层层统治者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度让每一位梦想成功的文人看到了前途,让文人看到光明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漫长的封建制度强大而坚固,这也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长了欧洲封建社会整整一千年的根本原因。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文化的态度,该是重要标尺之一。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最高学府,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 “中央大学”。国子监门前是东西走向的成贤街,街的两端分置两碑,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抱如此崇敬态度,实际上是给足了读书人的 “面子”,给足了文化的 “面子”。

    尽管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不合理成分和历史局限,但对读书、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文化的崇敬,却值得传承。事实上,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保证。

    如果说,读书的风气事关一个国家的 “面子”这个大道理大家都懂的话,那么,读书给自己 “面子”的道理却未必人人都懂。人,为什么要读书?除了为求得知识,以备就业生活之需外,更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塑造人的高雅气质。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 “我以为人生可以看作 ‘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一个人除了物质生活外,应该有精神生活,读书当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灵魂生活,或许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按丰子恺先生的说法,就是那些 “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和精神还不够,还要探求人生的究竟,在他们看来,财产名誉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最好的一个典范”。其实,李叔同不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吗?从一定程度上说,读书不就是他灵魂生活的重要载体吗?他以在音乐、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佛教、教育等方面的造诣,而深受人们的崇仰。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弘一法师获得的这个评价,获得的这个 “面子”,是名副其实的。自然,这个真实的 “面子”里,有读书之功。

    作为与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活动,则是需要作出真情付出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最高文凭仅为高中,其能成为 “一代宗师”,自得益于其坐功。无论在学校里有多忙,下班回家一进门,他静卧一会儿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黄昏回家,年轻人累了,但他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正是这种坐功,成就了他的学问。罗庸是西南联大校歌的词作者,曾任该校中文系主任。 1942年,他曾出版 《习坎庸言》,是他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设讲座的记录稿,后被一场大火烧光,所以在前后17次专题讲座中他手上始终没有任何书籍,仅有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偶尔翻翻。罗庸凭着对经典的熟知、良好的记忆和明晰的思辨能力,把全部专题讲得原原本本。 “诗书丧,犹有舌”, “犹有舌”缘于罗庸固有的坐功。

    或许,与名人、大师比坐功,我们似乎显得有点不自量力。但在读书问题上,尽可以花点时间,做点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好读书、读好书”,不论是谁,你一定会很有 “面子”的。(赵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