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优牧马人三代鼠标:黄姓来历及其迁徙福建的历史记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37:03

黄姓来历及其迁徙福建的历史记载

Posted by polo under 名字学
No Comments 

一、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一、姓氏源流

黄(Hu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岸十一世孙黄中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兴化无双,黄府清惠;忠孝两全,金墩望族;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黄大侠南徙杭州钱塘,后成为杭州钱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海丰陆丰等地。宋元之际,巩溪雷山黄姓称盛于泉郡德化承泽、永春逊边、卿园、亭上、梅林、华岩、官田儒林,惠安潭边奎峰、云南鹤庆金墩、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潢川定城西黄国故都,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湖北江夏郡黄州。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上述六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

三、历史名人

黄 歇:战国时楚之贵族,曾为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君,为战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黄 霸: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刺史、御史和丞相,与龚遂同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称为“龚黄”。

黄 忠: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国蜀名将,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 盖:三国时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为孙氏宿将,成名于赤壁之战,官至偏将军。

黄 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

黄 筌:五代后蜀成都(今属四川省)人,精于禽鸟、人物、山水、墨竹等绘画,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两大主要派别。

黄 兴: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是著名领导人之一。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山水画,为“元四家”之一。著有《写山水诀》。

黄道婆: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学习并传播了纺织等技术,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遵宪:广东省嘉应(今梅县)人。清末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浙江省会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黄道隆弃官入闽,隐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战乱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县老家。西晋后期,黄道隆后裔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黄彦丰即成为黄氏入闽始祖,从现在能够查找到的史料看,黄元方(字彦丰)应是黄氏入闽第一人。

1、黄岸(674-756年)

字宗极唐号魁杰,隐士黄冲公子,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嫡系十一世孙。黄帝一百零一世孙。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东街)黄巷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为入莆黄巷之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封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及卒,朝廷哀之、寿八十有二。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子三长明经闽县令谣、次典,季乐。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9位:黄仁颖、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黄仕俊;武状元黄仁泽、黄钺、黄瑞;为榜眼者2位:黄洽、黄艾、黄凤翔;为探花者2位:黄畅、黄守魁(武)。为宰相者6位:黄镛、黄洽、黄景昉、黄机、黄锡衮、黄仕俊。

2、黄滔

字文江,唐·莆田人。莆阳黄岸六世孙,黄倜子,唐处士黄献胞侄。乾宁二年(895年)进士,后除四门博士、历监察御史里行。朱温继唐,滔依王审知,累官至尚书,是泉州招贤院名誉“院長”。有《泉山秀句》卅卷。

3、黄献(820-900年)

字景陟号巩溪、行艮十。浙江金华令昌朝四子、唐散骑常侍华孙、闽县令谣曾孙、开国公岸玄孙。唐处士。黄滔胞叔、赠唐忠义司徒永福始祖黄峻胞弟。唐季因董昌冠乱,自泉州郡莆田县涵头黄巷迁兴化县巩溪。为福建莆阳巩溪黄氏之始祖。唐宪宗元和庚寅年七月初七日生,唐僖宗广明庚子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赵氏合葬永福梧桐西林教忠寺山南子一曹

4、黄碣

字德磊行震廿二峻公子、唐处士黄献胞侄,谏议大夫黄峻子。闽小将。累官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光启庚戌年董昌反,黄碣以死争之为昌所害,子黄环媳林氏举家同时殉节。越州镜湖南事载新唐书忠义。董昌败,诏赠大司徒谥忠义。配康氏赠夫人,子一环赠承事郎,崇祀忠义祠巩溪嗣祖,立曹仲子珍公为嗣,孙禄居永福一都龙屿科第甚多为状元黄定大魁之族、裕居永福西林。

5、黄中庸(1023-1100年)

字长行号雷山居士,行金二十,宋进士大理评事黄宠之子。自兴化县游洋巩溪迁兴化军城西(今雷山巷110号)为莆田府城西雷山巷黄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佑癸巳登状元郑獬榜进士,历官北海县令,太常博士,故相马温荐其才,除浙江提刑,入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其孙曾声名雀起,簪缨世济,绩学多才,其后多以甲第显名,时羡四世联登八进士。宋天圣癸亥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元符庚辰年九月初七日卒。居官忠公廉平,为蔡京所恶,入元佑党禁。有诗选在《莆风清籁集》配安人周氏封北海县君。葬永福西林广业里龟岭教忠寺山北,祠祀郡乡贤,《福建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皆有传,子五长讳禹次讳仲季讳修四讳由五讳伸。

6、黄国镇

字子芳行水十五。师孔长子,宋元符庚辰进士。莆田坊巷人,官福清蔚、福建路提刑。为官廉洁自恃、孤介不可犯。每游佛寺僧煮茗饮之必偿以钱而去。及致仕,一路荷笼,纵步南归,尚友录兴化郡志有传。其裔居郡城坊巷黄宅科第甚多,分福清新厝黄厝之派,希闵子国镇孙黄祖舜,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字继道。宣和进士。荣绩素著,累迁权刑部侍郎,进《论语讲义》,举贤才,荐李宝智勇双全。

7、黄彻

字常明号太甲,晚号巩溪居士,行元十七。宋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孙、宋特奏进士侍御史禹长子。宋宣和甲辰状元沈晦榜进士,从政朗知岳州平江县事。以子府贵赠通奉大夫平海军佥判。有惠政士民德之,致仕归囊无金、宅无华阁,调育儿孙,由是孙曾雀起,皆公之德,克济其美。著述《巩溪诗话》十卷入载《四库全书》,厥后宰相陈俊卿为之序。《宋史》艺文志、《福建通志》有载。宋元佑癸酉年八月十五日生,宋淳熙甲午年六月廿一日卒。配陈氏、林氏安人俱封渤海县君,子四长丰次廓季府四冀。

8、黄钟

字器之号定斋,翁源令黄修子。宋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孙。从陈昭度游学,居兴化县何岩,理学大儒。宋乾道已丑进士,累官德化尉、漳州府录事参军。平生喜著述。有《周礼集解》、《杜诗注释》《何岩风土记》、《荀扬续注》、《史要》诸书。祀兴化郡乡贤,《兴化郡志》、《一统志》、《万姓统谱》、《闽书》有传。配卢氏葬仙游黄家社汾水,子一希孟。

9、黄府(1130-1210年)

字大方又字用藏行火二十一号东美。宋进士平江令黄彻季子。与理学大儒朱熹同龄。宋隆兴元年进士与兄丰同年登第,官潭州长沙知县,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从政郎,转知杨州江都县令,晋阶平海军佥判封典加三品衔至通奉大夫。清慎廉介,有惠政,士民德之,仕至年老以疾疏请终养,致政归。自福建兴化军城西(今莆田雷山巷110号)黄太常寺卿第徙莆田黄石水南之金墩,为世界江夏金墩之始祖,官历孝宗、宁宗、哲宗三朝。钦赐庙号为“金墩”,谥“清惠”。郡志有传。其生前亲笔崖书遗迹“宋石烟灵”今尚存。宋建炎庚戌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嘉定庚午年八月十王日卒。其子孙簪缨世济、绩学多才,声名鹊起,出将入相。其金墩祖祠联载曰:“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凤翔守魁卿督及第”、“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光升汝良锡衮治国”、“巩溪雷山四代联登八进士,闽浙金墩出将入相两状元”实为古兴化县全邑科第之冠。配涵江塘南陈士楚侍讲长女封长沙县君宜人,钦赐御葬莆田城西北磨鸡峰山华岩寺东,喝形金凤煦卵穴。秘书陈渊为之铭。郡志有传,子一安石宋进士翰林院馆阁校勘。孙二新州府教授黄近居莆田黄石金墩;校书郎黄远居黄石清江境之下墩。

10、黄安石字公介行土三十九。通奉大夫、平海军佥判黄府子。登宋绍熙癸丑状元陈亮榜进士、历官朝请郎、南阳县令、翰林院馆阁校勘、朝奉大夫。簪缨世济、绩学多才,惟公为最;时羡四代联登八进士。《莆阳比事》有载。配林氏封南阳县君,合茔莆田城西雷山巷太平山之东,子二黄近、黄远。

24、黄凤翔(1538-1614年)

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明·泉州晋江潘湖人。莆田黄石金墩黄府十二世孙。嘉靖已亥(1538年)诞生于泉州城内熙春铺市曹巷黄宅(今鲤城区通政巷与会通巷交界处,通政小学校址)。黄凤翔从小就学于潘湖仁颖书院,博览群书,精通文史。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殿试第二名(榜眼)。“泉中科第不乏,明及第自凤翔起”。初授翰林编修,奉命在内书堂教习小内侍读书,与修撰罗万化、编修赵志臬,采古内侍可供鉴戒的人和事,以及辑录《贞观政要》、《礼经》、《学记》、《月令》、《世子》一些内容成书,教小内侍诵习。万历(1573-1619年)初,黄凤翔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官(在皇宫进讲四书五经之官)。万历五年(1577年),黄凤翔参与主持会试。当时执政张居正依仗权势,专横独断。江西吉水进士邹元标上疏弹劾,张居正不经中书门下二省,擅自传旨杖邹元标,意想置之死地。黄凤翔为人正直,在朝中仗义执言,特把那些遭到张居正非难的谏疏编纂起来,在朝中散播,让大家明白真相。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二子会试,示意主持会试的黄凤翔给予关照,遭严词拒绝。同朝其他大臣的类似举动,他照样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万历十年(1582年),黄凤翔升右中允,管司业事。万历十二年(1584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由于他“严课程,绝私情”,国子监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万历十六年(1588年),黄凤翔又被调到都城北京任国子监祭酒。次年升任北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是时,边事告急,外扰不断,神宗只顾游宴寻乐,正直敢言的人受到排斥,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加官进禄。更严重的是,国家财政收入不是用作用兵养士之资,而是大部分被皇帝和大臣捞去作为“自营私蓄”,或被用来修建寺庙。作为礼部大臣的黄凤翔,痛心疾首,上书给神宗说:“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并历数前朝旧事,向皇帝说明“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希望他能起用一些“直声劲节”的人,如邹元标、潘士藻、孙如法等人。他还劝皇帝把国家收入用到有利于富国强兵的方面去,并且应该对老百姓宽容优恤,使他们能够生活下去。他说:“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孓遗之赤子!”但是,他的这些正确主张,都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继而神宗要于次年册立皇太子举行“国本”典礼,嘱咐“毋使外庭”知道。时阁臣王家屏、礼部尚书于慎行、侍郎李长春及黄凤翔急上明春册立仪式,神宗发怒,认为这是密谕,不宜传出,立将黄凤翔、于慎行、李长春夺俸三月。诸人不敢有言,唯黄凤翔复上疏谏诤,但奏章被有司扣下不报。为此,他感到十分失望和灰心,屡屡要求引退。万历二十年(1592年),黄凤翔又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凤翔改任吏部官职。四月再调升南京礼部尚书,以养母故,疏乞养亲归。神宗以黄凤翔素有清望,不许,再请许之。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黄凤翔复起任故官南京礼部尚书,以亲老复疏力辞,以新衔在籍调用。从此他就不再外出当官。黄凤翔事母至孝,其应命屡辞,并以养母故,最后母以寿终,而黄凤翔年且六十,执丧哀毁,不异少壮。黄凤翔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诗书靡不涉阅,要必终其卷,帙审其条贯,钩其正谬,删其重复,每读一书,辄有论著。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设道学之名而体道学之实;粗饭果腹,革鞘纳足,苍衫称身,屋宇不事装饰,一生溺于学问,为文深淳尔雅,为故乡名胜写了不少的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田亭草诗集》、《续小学》、《异梦记》等,还主持编篡万历《泉州府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二月十四日,黄凤翔卒于泉州府城南家中,终年七十六岁。讣闻,神宗未及览,复有旨起为南京礼部尚书,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神宗知黄凤翔殁,有旨如例予赐祭二坛,仍加一坛,造坟安葬。墓在泉州东郊田头亭下路虎头山南麓。天启初,赐谥文简。黄凤翔八个儿子均在鲤城区繁衍,各自建造宅第。自凤翔起,其家族四代八进士,举人有10人,遂为泉郡望族。

25、黄徽孕

字吉臣,号天庵,明末·泉州人,万历间礼部尚书黄凤翔孙(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莆田黄石金墩黄府十四世孙。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联捷进士。初授积溪(今安徽省内)令,后调桐乡(今浙江省内)令,官至刑部主事。 黄徽孕在北京任职时,正是明末农民战争蓬勃发展的时候。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义军从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开始向北京进军;三月抵达北京西大门–昌平,十九日占领北京城,崇祯自缢于万岁山东边歪脖子槐树上,明亡。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军败退。清·多尔衮打着“义师为尔复君父仇”的旗号,并向清军《约法三章》,即“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进军北京。清军攻占北京后,多尔衮又发表“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的文告,博得明朝官绅好感。此时在北京的黄徽孕、黄熙孕(明·户部主事)兄弟,逃避了甲申之变(1644年)后也官复原职,由清廷重新起用。早已降清的泉州南安人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时,黄熙孕升为兵部侍郎,负责招抚福建,使清军入闽“无遗镞染刀”。清·顺治元年甲申(1644年),黄徽孕被起用御史,出抚山西,负责追歼李自成起义军。《泉州府志》载他在山西“开国之初,实嘉赖焉,按顺天综理烦刷,苏息雕敞”。任务完成后返京,迁太仆寺卿。 父瀚中病逝,黄徽孕回泉州守制三年,除补原官,后晋兵部左侍郎。清·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典试武闱,深念中枢为天下兵马,居中调度稽核兵饷,条陈过于切直,忌者论奏他抗疏。顺治帝视其奏,实是有人诬告,不予理睬。同年,以病乞休,后卒于家。 府邸与与后来任湖广按察使丁炜的府邸东西并列,在泉州城内花巷,称太仆埕。太仆埕坐南朝北,占地约三亩,为三进三开间砖木石结构,一进的大门刻有“太仆”二字的石匾额。后来门衰祚薄,民国期间凋零破损,任其坍塌。解放后,府第先后被征用,大埕已在现市政府的大门内,建筑物荡然无存。

14、黄景昉(1596~1662年)

字太穉,号东崖,明·晋江东石人。入仕后,徒居县城,府第在宽仁铺(今泉州市区涂门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生。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初选庶吉士。时权宦魏忠贤势焰方炽,御史吴裕中因言事忤魏忠贤,被杖身亡,湖南同乡没有一人敢前往吊丧,黄景昉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吴裕中遗属治丧。崇祯元年(1628年),黄景昉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篡《熹宗实录》。历官庶子直日讲。思宗亲临经筵,向臣下征询用人之道。黄景昉直言不讳向思宗反映朝廷考选不公的诸多弊端,他以推官成勇、朱天麟为例,认为他们都是廉洁奉公、很有才干的人,声望素著,却不能选用;还为原刑部尚书郑三俊鸣不平,认为郑三俊是四朝元老,朝野公认为官清正,虽然有些过失,但长期系狱是不公正的。事后,黄景昉又专门写了奏章,论述朝廷在用人方面的得失是非。后来,思宗采纳黄景昉的意见,释放郑三俊,调整成勇等人的职务。不久,黄景昉升詹事府少詹事。崇祯十四年(1641年),晋詹事,兼管翰林院。时翰林庶吉士停选多年,黄景昉上疏请求恢复。不报,黄景昉自作主张,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充实翰林院。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景昉召对称旨,由詹事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泉州福全所人)、吴甡同时入阁,并为辅臣。有一次召对,黄景昉竭力推荐原右中允黄道周,认为黄道周品质清修,学识渊博,顺便诉说黄道周家贫子幼穷苦之状。思宗心有所动,不久黄道周得赐还故官。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景昉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南京管理长江的官员原有文武二员,思宗准备裁革文臣,专任武臣诚意伯刘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扬被任命后迟迟未上任,思宗命削其官籍。黄景昉认为思宗处理这两件事过于轻率,上表谏诤。思宗很不高兴。于是,黄景昉连连上书要求引退。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黄景昉离京返乡,在阁仅10个月。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明亡。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监国,旋称帝,是为隆武帝。黄景昉入直,未久告归。唐王失败后,黄景昉蛰居家中近20年,以著述为事。清·乾隆《泉州府志》称其“文尚古奥,诗亦洪壮”。著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制词》六卷、《东崖诗稿》四卷、《鹿鸠咏》、《燕楚游咏》、《国史唯疑》、《馆寮十志》、《读诸家诗评》、《御览备边略》等十多种。清·康熙元年(1662年),黄景昉卒于家。《福建通志》载:“墓在一都磁灶山。”

福建省雷山始祖浙江提刑黄中庸纪念馆
2005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