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赛德战争漫画:人民币存款为何锐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26:48
  人民币存款为何锐减?
                                                    
                        在存款负利率的现实之下,活跃的民间拆借和其他投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存款分流;实贷实付制度的实施,可能使得商业银行派生存款有下降趋势
                          统计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8000多亿,而住户存款净减少近5000亿元,钱到哪里去了呢?
                        
                          从“存款立行”到高息揽存,境内商业银行对存款的依赖和争夺,从来都不遗余力,很多地方分支机构的行长们,甚至为了抢存款而终日“醉生梦死”。究其原因,中小银行主要是受制于存贷比,而大型银行之间则多了规模和座次之争。
                        
                          不过少见的是,即便各家银行为了存款拼得你死我活,4月新增存款较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都呈现下降趋势。
                        
                          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存款余额75.62万亿元,同比增长17.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7和4.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51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101亿元。
                        
                          从中可以看到,来自居民的存款已经发生了净减少,而这也是当月存款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银行高层表示,货币政策从紧导致体制内资金萎缩,但CPI高企,说明体制外资金增加。他并称,“体制外民间资金的拆借有的年息已经喊到了一百的价儿”。这意味着,在存款负利率的现实之下,活跃的民间拆借和其他投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存款分流。
                        
                          另外一个导致存款减少的因素,业内普遍认为与实贷实付制度的实施有关。监管部门要求严格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导致之前企业贷款中暂不支用转存款的现象有所减少。一方面,企业贷款难导致前期自有资金的支用增加;而部分银行为了应付时点考核,在月末玩的左右手(贷款转存款)把戏,也难以为继,派生存款有下降趋势。“实贷实付”有利于贷款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但在短期内,也必然会将此前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过,这个因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存款的减少,尚无定量分析。
                        
                          月末、季末冲动之后增长乏力,也是原因之一。虽然贷款规模受限,但存款则没有管制,所以各家银行在存款争夺上依然可以各显神通。这也就导致存款有时会大起大落,银行则不免大喜大悲。一个鲜见的事实是,三月适逢月末和季末考核重叠,各家银行的增长冲动较平时更大,增加更猛。一定程度上造成后续增长乏力。
                        
                          同业数据显示,到3月28日,四大行的新增人民币存款较上月末,全部处于负增长状态。最多的负增长近4000亿元,最少的也接近2000亿元。这也是拖低整个存款规模的重要原因。
                        
                          然而,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四大行的存款之争,还在继续。这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贷存比的压力,而是规模和座次之争。
                        
                          一季报显示,截至三月末,四大行的负债总额中,工行以13.52万亿元遥遥领先。而其他三大行之间则仅有数千亿的差异,其中建行为10.56万亿元,中行为10.53万亿元,二者相差无几。农行暂居第四,为10.38万亿元。
                        
                          从中不难看出,只要稍不留神,建、中、农的座次就会轻易发生改变。建行显然不会甘心失去第二把交椅;农行则自上市之初,就将工行视为其赶超的目标;而中行受制于贷存比,也绝对不会不思进取。
                        
                          这种微妙的心态导致各行的存款争夺十分激烈。
                        
                          具体到人民币存款看,截至一季度末,工行以6188.67亿元稳居第一,增长5.55%。从机构网点和客户基础看,工行在存款上最具优势。但其储蓄存款自去年年底以来,有被农行赶超之势。
                        
                          农行位居第二,以4780.72亿元位列第二,增速为5.38%。而其中来自三农金融业务板块的存款高达2404.9亿元,增速亦高于非农板块,达到6.66%。由于农行的基层网点众多,而基层老百姓的理财习惯导致他们对存款的依赖仍非常高,所以农行的存款基础相当稳固。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类似农行和邮储之类的机构,都扮演着农村地区抽水机的角色,其存款大量被用于在城市地区的贷款发放,原本就贫瘠的农村地区却在支持城镇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金运动规律,这本无可厚非,但从国计民生的高度,显然是有问题的。如何平衡,是不小的难题。
                        
                          中行人民币新增存款为4091.89亿元,但增速为四大行中最高,为6.82%。中行由于境内机构较少,一直在存款争夺中处于劣势,加之希望扩大人民币资产规模,贷款增速较高,长期面临贷存比压力。
                        
                          建行则以3836.89亿元暂居第四,增速亦为四大中最低,仅3.42%。建行的机构数不占优势,但也没有明显劣势,所以其存款增长一直相对稳定,但并无领先优势。
                        
                          上述因素可能依然并非存款减少的全部因素。有银行家直言,他们也“吃不准”。可以肯定的是,银行对存款的争夺还会继续。
                        
                        怎么看人民币升值?
                        
                        
                          随着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人们自然要问:人民币升值能纠正现在人人都谈的全球贸易失衡问题吗?尤其是,中国的这一政策变化会在减少贸易失衡同时,把工作岗位还给美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制造业在新兴市场之间转移,使美国贸易赤字稍微下降,同时会使其进口商品价格抬高,让利率也升高,但未必会提高美国的就业。人民币升值本身不太会拉动中国的国内消费,尽管全世界都想看到这一点。只有当中国政府放松其对经济的控制,通过民有化改革使政府不再是主要的土地与财产所有者,让普通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中国民间消费才会发生根本性增长。
                          二十多年前,为了办手续准备来耶鲁大学读书,我跑遍北京,差不多花了一天时间才发了一份电报到美国。当时,打电话到美国每分钟至少是四美元,而且在北京只有两个地方开通了国际长途电话业务!跨太平洋通讯缓慢又艰难,信息流量也严重受限。在那时的运输与通信价格那么高、容量那么小的情况下,跨国贸易的成本和壁垒如此难以克服,以致于尽管中国工人的工资可能不到美国工人的四十分之一,但是,美国制造业还是不用担心,制造外包还没成气候。
                          即使人民币升值50%,制造业也不会流回美国。
                          然而,今天,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不仅越洋通讯近乎免费,信息传播手段良多,而且洲际运输成本也非常低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民币升值50%,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升至美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制造业仍然不会流回美国。至多是美国零售商不从中国进货,而从其他新兴经济体进货罢了。人民币升值不会对美国的贸易赤字或就业问题带来人们所期望的那种积极影响。
                          正如几乎所有中外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全球贸易失衡的真正解决之道在于中国提升国内消费。许多人说挑战在于中国人不喜欢消费,只喜欢储蓄。——肯定并非如此,中国人和其他国家民众一样喜欢消费,喜欢过更好的日子。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数据库》(the Penn World
                        Table),在1952年,也就是中国土地集体化、企业国有化之前,中国的民间消费占GDP的67.4%,这与今天美国的71%并没有多大差距。之后特别是大跃进的那几年,民间消费急剧下滑;整个计划经济期间,民间消费相对于GDP一直在下滑;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际,民间消费所占GDP比下降到48.7%。
                          改革开放的头十五年,民间消费相对于GDP保持平稳。到1997年,是49%。那时候,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这个相对消费水平太低,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度太高,开始呼吁调整政策,让民间消费对推动增长发挥更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愿望强,但接下来民间消费仍继续下降,现在只略高于
                        GDP的35%!为什么这么难?
                          已经给的解释很多,包括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到位、规避未来生活风险的金融产品还不丰富,还有就是银行储蓄利息被人为压低,让百姓的收入因此没有应该的那么高,变相由百姓给国有企业补贴;这些当然是家庭不敢消费、必须多储蓄的原因。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不在这些,民间消费之所以一直没有跟上中国GDP的增长步伐,是因为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国有经济,政府拥有社会最主要的资产和土地,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国家享有,并且也因为征税权和财政程序没有受到实质性制约监督,缺乏民主运作机制。
                          中国太多的财产性收入和国民收入流进了各级政府的金库,个人收入占比当然就越来越少,家庭消费占GDP的份额就越来越低。按照一些官方统计,国有经济产值大约占GDP的35%。然而,这一比例被严重低估了,因为许多由多个国企持股甚至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没算作国企,但实际的产权还是国家拥有。
                          如果算上企业产权、资产和土地,政府差不多拥有整个社会资产性财富的60%以上。诚然,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土地、企业股权和其他资产的价值都升高了,但这些增值的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的,只有一小部分流入了个人手里。
                          国有制抑制民间消费增长,因为它使百姓不能从土地增值、国企利润和资本收益中直接获益,使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很少。人们会认为,政府拥有并经营企业会惠及所有公民,国企利润和国有资产的增值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公民交税的必要。但是,在中国,实际征税权主要掌握在国务院和其部委手中,并且很少受到全国人大的监督核查。
                          所以,不奇怪,从1995到2007年,政府税收(不包括国企资产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增加了6.7倍,而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
                        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2倍。这期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率的两倍,而普通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则低于GDP增长率。
                          随着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几乎失控地增长,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政府靠税收和卖地收入就够了,无需国企上交利润,甚至在各国企和国有事业单位出售资产之后,也不需把所得上交国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不举行公开听证会要求国企上交利润,上交国企资本所得。实际情形是,全国人大每年开会一次,会期十天,其常务委员会也不举行公开听证会要求国企对国家负责。
                          于是,国企能把大部分利润留下,也能把资产出销收益留下,然后按照国企自己的意愿进行再投资,不断投资。当然,即使把利润交给了地方政府,政府也会拿这些钱去投资。这两方面就解释了如下现象:中国总储蓄占GDP的百分比从1992年的41%增长到最近的
                        51%;在新增的这十个百分点中,有七个百分点归功于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余三个百分点归功于政府储蓄的增加,而私人储蓄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则停留在
                        21%左右。
                          国内产能和消费需求间的失衡迫使中国更加依赖出口,并因此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低水平。
                          简言之,资产由国家所有,加上缺乏制约征税权的民主机制,一并造成了如下这种循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和资产价值都在增加;但大部分财产性收益和比例越来越高的国民收入都流进政府金库,变成了国企和地方政府扩大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经济的制造产能;与此同时,由于普通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在下降,民间消费在GDP中的比例也只能跟着下降;这就加剧了国内产能和国内需求的失衡,使得中国更加依赖于出口,而为了便于出口,就必然要求人民币停留在低币值水平。
                          民间消费增长不足、人民币汇率必须很低以及巨额贸易顺差的膨胀,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产物,不是偶然。
                          过去,对各种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和并由政府控制经济,使中国能够迅速工业化,其好处是明显的。但是现在,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情况跟以前不同,增长模式必须转向靠内需,而此时,国有经济比重太高、政府征税太多就成了增长模式转型的根本障碍:因为它们抑制了民间消费的增长,所以,国有制经济体和征税权不受制约,也要为全球贸易失衡担负部分责任。
                          因此,尽管人民币升值在表面上可以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部分调整,但是,如果国有资产能够被民有化,并且纳税人对政府的征税权以及财政预算有更多实质的监督,那么,这不仅能促成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开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进程,而且也将有益于全球经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