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到沈阳火车时刻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 金融40人论坛——中国金融中坚智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28:50
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 陈卫东 [ 2010-07-01 ] 共有0条点评
内容摘要:
二战后,日本从西方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经济崛起。然而,在货币国际化方面,日本并未取得成功,进入新世纪后,甚至还出现了倒退迹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实力提升、外汇储备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本文通过对日元国际化的分析表明,外汇储备增长不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充分条件,只有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实力、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才能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关键字:
日元国际化    问题  货币国际化  基本条件与模式
Abstract: Japan is typically catch-up nation which take good advantage to learn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skills to promote its economy. However, Yen has not this kind of advantage to internationalize. More people began to focus Yuan internationalization since china make progress in economic strength, foreign reserve in recent years. We find that the right direction to promote Yuan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o develop our economy and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 instead of foreign reserve increas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en  problems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ic condition and pattern
一、日元国际化的演进历程
日元国际化历程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总的来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消极被动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使在国际商品和外汇交易中使用日元成为可能。但在这一时期,如何避免日元升值、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才是日本政府政策的核心考量,日元是否国际化并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东亚金融危机)。1980年12月,日本大藏省颁布了新的《外汇法》,把过去对资本交易的“原则上禁止”改为“原则上自由”,取消了本国居民向国外提供日元贷款和外汇不能自由兑换成日元的限制,从而揭开了日元国际化的新篇章。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逐步加快,日元国际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984年5月,“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同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在这两个报告中,对外汇交易的两个规则作了修订,第一个修订是外币期货交易中的“实际需求原则”,即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外汇期货交易,不受任何实体贸易的限制;第二个是“外币换为日元原则”,即企业可以自由将外币换成日元,也可以将在欧洲日元市场上筹集的资本全部带回日本。此后,日本政府又在东京创设离岸金融市场,宣布开放境外金融市场,取消外资流出的限制,同时提高对外资流入的限额,并对外国人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和发放日元贷款、非居民间的“欧洲日元”交易采取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这些改革举措为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创造了条件,有力推动了日元的国际化。
第三,以区域金融合作为基础的日元国际化新战略(东亚金融危机后至今)。欧元的成功启动,使日本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1999年9月,大藏省设立了专门研讨日元国际化政策的“日元国际化推进研究会”。该研究会于2000年6月提出了《中间论点整理》,翌年6月提出了《日元国际化推进研究会报告书》。该报告书明确提出应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日元国际化问题紧密结合,推进与亚洲各国之间货币、金融领域的协作,积极讨论日元与亚洲货币直接交换市场的可能性。同时,日本政府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亟需大量资本的机会,推动东亚金融合作。1998年10月,日本政府发表了向危机国家和地区提供300亿美元资金援助的“新宫泽构想”。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的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就东亚地区的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在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合作(10+3)的机制下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达成了共识。至此,“日元亚洲化战略”已然形成。
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
衡量日元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包括三种:一是对外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的比率;二是国际金融交易中作为计值货币的比率;三是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率。我们将采用以上三类指标评述日元国际化的成果。
(一)对外贸易中日元作为计价货币的比率
1970年,日元在进出口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只有0.9%和0.3%。经过30年的货币国际化进程,在日本进出口贸易中,日元作为计价货币的比率大幅提升。从表1看,在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率自1980年达到24.9%后稳步上升,2008年该比率为38.7%;在进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率在1980年只有2.4%,而2008年达到20%,增长8倍。不过从国际比较看,日元在本国贸易中使用的比重还是偏低。如表1所示,美国利用本币结算的比例最高,几乎所有出口贸易均是美元结算,进口贸易中这一比例也高达85%;欧元区各国和英国利用本币结算的比例也超过或至少接近一半的水平。目前,日本的进出口规模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和4.5%,以此推算,日元在全球出口和进口贸易中的计价比例仅约为1.96%和0.9%。
表1 各国进出口贸易中以本币结算的比例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1980
1988
1996
2006
1980
1988
1996
2006
美国
97
96
98
95
85
85
88
85
德国
82
79
76
61
43
53
53
53
日本
29
34
36
40
2
13
21
24
英国
76
57
62
51
38
40
52
33
法国
63
59
52
53
34
49
48
45
意大利
36
38
40
60
18
27
27
45
数据来源:Goldberg and Tille (2005),Kamps(2006),日本经济产业省
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2006年数据中,本币为欧元
(二)国际金融交易中日元作为计值货币的比率
从国际债券规模看,根据BIS统计,以日元计值的国际债券规模稳步上升,从1993年的266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499亿美元,上涨近3倍(图1)。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这一规模依然较小。截至2009年6月,以欧元计值的国际债券发行规模最大,为11.7万亿美元,占全部国际债券发行的47.5%;以美元计值的为8.9万亿美元,占36.1%;以日元计值的国际债券占比只有3%(图2)。
图1 以日元计值的国际债券发行规模

数据来源:BIS
图2 以不同货币计值的国际债券发行额比较

数据来源:BIS
作为外汇市场的交易货币,日元在传统外汇交易中的平均使用比率曾一度维持在24%左右的水平,但BIS最新统计显示这一比例已降为16.5%。在全球外汇衍生品市场,以日元作为交易货币的规模(包括外汇互换、远期合约、期权和其他衍生产品)近年来有所上升,从1995年不足20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70亿美元。但相比而言,以美元作为一方的交易达到2万亿美元,以欧元为一方的交易也达到1850亿美元。可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日元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图3)。
图3 主要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使用情况
(左:主要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率;右: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交易货币)

数据来源:BIS
注1: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涉及交易双方,因此总比例为200%
注2: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中,横轴上各货币表示以其为一方进行交易,其中欧元表示其交易中另一方不包括美元;日元表示其交易中的另一方不包括美元和欧元;英镑/其他表示其交易的另一方不包括以上三种货币
注3:图中欧元部分,左轴数据2001年以前为马克;右轴数据1998年以前为马克
(三)国际储备货币中日元的比率
据IMF统计,1987年到2009年的23年间,在已知分配的外汇储备资产中,日元占比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8.7%,是英镑占比3.4%的2倍多,成为仅次于美元和马克的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但进入21世纪后,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开始下降,目前占比仅为3.1%,而英镑占比重新上升到6.9%,反超日元1倍,和美元、欧元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图4)。
图4 主要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

数据来源:IMF
注:其中马克/欧元数据中,1999年以前为马克占比,1999年后为欧元占比
三、日元国际化受阻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对恢复和促进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但是战后的国际体系却不是平等和对称的。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在88亿美元的基金份额中,美国就占到了27.5亿美元,占比达到31.3%,超过第二位英国13亿美元的2倍还多。二战后至今,美国在基金份额分配中的占比始终为最高,目前为17.04%,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在基金份额中的占比分别为6.01%、5.87%、4.85%和4.85%,四国加总才和美国相当。由于在包括确定份额规模、特别提款权分配、贷款利率决定、汇率制度安排、基金黄金储备的处置等重要事项上,都要求85%以上的有效多数通过,美国在重大的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就拥有了绝对的决策权,即美国的一票原则,其他国家在上述问题上均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对日本来说,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无法和美国相抗衡,鉴于日美关系较为特殊,在日元国际化这种对世界经济格局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上也始终受制于美国。从两国经济关系看,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企业就形成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目前对美出口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17%。如果美国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那么无论出口还是当地生产销售都将对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负面作用。金融自由化以后,日本对美证券投资逐步扩大,一旦美国证券价格暴跌,日本投资者特别是日本政府就要蒙受极大的损失。正是因为日本过于依赖和渗透进了美国经济,日美经济变成了“命运共同体”,为了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日本经常被迫采取对美协调、合作的政策。除了经济上的紧密关系,日美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军事关系也是日本金融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它们和日美经济关系一同构建起了完整的日美关系,特别是1978年以来,以“日美防卫协助指针”为基点的“日美共同防卫体制”不仅强化了日美军事关系,形成了日美军事同盟,成为美国向日本寻求经济利益的砝码。例如,美国政府曾借口安全保障方面的原因日本政府实施超低利率、介入美元买卖以及购买美国国债等都产生过影响。
由于还不具备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的能力,加之日美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日本政府在日元国际化这种牵涉美国利益的问题上,只能采取国际协调政策,甚至盲目迎合美国霸权,曲意迎合西方盟国的要求。曾历任日本大藏省国际事务次官、东京银行董事长的日本国际货币问题专家行天丰雄对此感同身受地说,“尽管我们愿意置身于主要舞台之上,但我们还没有做好扮演主要角色的准备,……不敢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动、显眼的角色。”[1]
(二)欧元对日元国际空间的挤压
1985—1990年的5年间,日本和欧盟的贸易额由307亿美元急增至898亿美元,增加了1.9倍。同一时期,日本对欧盟直接投资从19亿美元增加到140亿美元,增加了7.4倍。但是在欧元启动后,日本在欧盟的影响力却开始下降。2009年,日本和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为1324亿美元左右,仅比1990年增加47%,年均增长率仅为2.1%,其中出口和进口总额还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33%和16%。目前日本对欧盟投资总额约为为130亿美元,还不及1990年的水平。有限的贸易和投资规模限制了日元在欧盟的交易使用,不利于日元在欧洲的国际化。
从货币的国际竞争看,由于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和美国接近,因此欧元是比日元更具竞争力的国际货币。比如在欧元诞生前夕的1998年,欧元区12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6.9万亿美元,略低于美国的7.8万亿美元,但远高于日本的4.6万亿美元,同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9%,欧元区为2.8%,而日本为负2.8%。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以及明显的国际政治实力差异,使欧元在诞生伊始就对日元在国际货币格局中的地位造成了冲击。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1999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上以欧元计价的资产比重迅速从上一季度的296亿美元增加到1089亿美元。同是以日元计价的资产持续减少,1999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减少125亿美元。可见,欧元的出现对日元的国际货币空间造成了严重挤压。
表2 国际债券市场的净发行量
1997
1998
1999
年度
年度
三季度
四季度
一季度
二季度
美元
329
409.3
85.4
55.4
138.2
151.8
欧洲货币
135.2
221.5
60.4
29.6
108.9
133.5
日元
32
-27.2
-3.4
-6.3
-12.5
-3.4
数据来源: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August 1999.
(三)日本的经济贸易实力仍然有限
尽管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自70年代中期以后,就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图5)。
图5 日本国际贸易收支的长期走势(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
但总体而言,其经济特别是贸易影响力仍有不足,无法在日元国际化,特别是促进日元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特殊的贸易结构。从进口方面看,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大量生产所需原材料都从海外进口。2008年,日本对木材、铁矿石以及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占到总进口规模的42%(图6)。由于原油等产品是差别化比较困难的生产资料,传统上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多以美元计价(Mckinnon 1993),即便是贸易大国,倘若进口中原材料的比重较高,那么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比重也会较高。
此外,与欧美企业重视利益不同,日本企业重视的是市场份额,在日本企业出口过程中为了确保市场份额,更倾向于使用当地的货币标价来稳定价格(Krugman 1987),因此日元很难成为结算货币[2]。
图6 日本原料进口比重趋势图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第二,东亚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亚国家经济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外需拉动对经济增长格外重要。1990年之前,美国一直是东亚重要的最终产品市场。自1991年以后,东亚区域内提供的最终产品市场超过美国,但美国仍然是该地区最大的外部最终产品市场。相比之下,日本作为最终产品市场的比例很低,从未超过10%(表3);二是出口价格稳定尤其是对美元的名义汇率稳定对这些国家十分重要(麦金农 2005)。从某种程度看,从“市场提供”到汇率稳定,东亚各经济体必须持有美元并支撑“美元体制”[3]。因此,尽管目前日本同东亚各国/地区间的贸易比重已分别占到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51%和42%,但在出口贸易中,日元和美元计价比例多年来没有出现实质变化,二者基本各占50%;在进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从80年代中期的10%上升到近30%,但是和美元70%的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3 1982—2007年东亚地区各最终产品出口市场的比重(%)
年份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美国
35.8
37.7
42.6
47.6
46.0
42.1
39.0
36.9
34.0
31.3
31.0
31.6
31.5
EU15
23.9
23.2
20.3
19.9
23.3
26.0
23.3
21.7
23.8
24.3
23.2
20.3
18.7
东亚
20.5
19.7
19.1
17.4
16.9
19.2
25.0
28.2
29.3
31.7
32.1
35.0
37.7
日本
3.9
3.8
3.3
3.4
3.2
3.6
4.4
5.4
7.1
6.4
6.7
6.8
7.3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美国
29.7
28.9
30.4
32.7
38.0
32.8
32.7
32.9
30.3
28.8
28.8
28.6
26.5
EU15
18.8
19.0
19.4
21.4
19.6
19.4
19.3
18.6
20.4
21.1
21.2
21.5
21.3
东亚
39.7
40.2
37.2
31.6
29.8
34.3
33.4
33.5
33.3
32.8
31.6
30.7
29.7
日本
9.7
10.0
8.7
7.9
8.0
9.0
9.3
8.5
8.1
7.6
7.4
7.0
6.4
资料来源: RIETI-TID 2008
第三,进出口企业定价谈判能力不强。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调查,日本企业不仅在纺织品和某些化学产品等传统贸易产品上议价能力弱,而且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贸易产品上,比如电脑和配件,在亚洲国家的竞争下,也存在议价能力不足的问题。进口方面,如上所述,在原料和石油进口贸易中,美元具有绝对的优势。日本只在金枪鱼和钢铁等产品上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总体而言,日本进出口企业交涉能力弱小也是阻碍日元国际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中条诚一 2002)。
(四)日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使用程度较低
1.日元的迂回流动及其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后,日本于1986年建立了“日本离岸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简称JOM),此后日本与东亚之间的资金流动急剧扩大。1985年,以香港对海外银行计的负债看,日本金融机构只占10%,但1986年JOM建立后,日元资金大量流入香港,香港对日本银行负债规模不断增加。从香港对海外银行总负债的比例看,日元资金的比例出现了迅猛上升,到90年代中期一度接近70%(图7)。
图7 日本和香港资金流动变化趋势图
(左:香港对日本银行业的负债;右:此负债在香港全部海外银行业负债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香港金管局
尽管大量日元资金从日本流向了香港,但却没有迹象表明巨额的日元资金直接流向其他亚洲国家,而且这些日元资金也没有沉淀在香港参与资本交易,而是大部分又通过日本的海外分行回流到日本总部或者直接借贷给了日本企业(中条诚一 2002)。从图8不难看出,在日本资金大规模流向香港金融市场的20世纪90年代,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资金通过日本金融机构的海外分行迂回至日本。比如1994年,由日本流入香港的资金为2.7万亿港元,但是同时也有1.5万亿港元回流到日本金融机构。除了日本总部和香港分支机构间存在大量迂回资金外,在香港的日本金融分支机构也同时向日本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在香港以外币向海外非银行客户的贷款中,对日本非银行客户的贷款比例最高时曾达到81%,并在整个90年代平均维持在75.5%(图8)。换言之,从日本流向海外的金融资金并没有被亚洲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用于各类交易活动,而是大量迂回至日本,香港不过是日本银行从事“迂回交易”的场所(图9)。
图8 香港金融市场对日资金流动趋势

数据来源:香港金管局
图9 日元资金迂回交易流程图

日元的国际流动形成迂回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采取的被动式“日元国际化”战略。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有两股力量发挥着决定作用:一个是美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压力,另一个是“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压力。为使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免受国际压力影响,日本政府推行“日元国际化”的各种努力都是在确保不破坏或者不影响国内金融秩序和税收体系的前提下开展的。美国要求“日元国际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迫使日本开放东京金融市场、增加美国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所以美国实际上也需要日本消极地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双方的观点出奇地一致。由于日本国内金融改革滞后,存在着各种金融规制,对国内贷款的制约较多,JOM的成立便为国内资金经JOM向在香港的海外分行转移并返流至国内分行,满足国内非银行顾客的日元资金需求创造了条件[4],就此形成了日元的国际迂回流动。
2.迂回流动阻碍了日元国际化进程
新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远远快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了一个由金融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从1986年到2008年,全球GDP的增长平均速度是3.23%,全球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是6.48%,全球资本市场增长的速度,平均每年是13.67%。也就是说,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物流、贸易流的增长速度是生产流增长速度的一倍,资金流增长速度是贸易流增长速度的两倍、是生产流增长速度的四倍,全球金融一体化速度远远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与此同时,资金的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1998年,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即衍生品对应的基础资产的金额)存量为80.3万亿美元,总市值(即衍生品交易的实际市场价值)为3.23万亿。而到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为630万亿美元,为同年全球GDP总量的11.81倍(图10)。
可见,能够在全球金融市场成为主要的投资交易货币,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日本采取的被动式日元国际化战略带来了日元的迂回流动,导致在海外金融市场上日元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图3得知,在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美元在投资交易中具有绝对的优势,日元在衍生品交易中的占比甚至不及美元的5%,即使和欧元相比,也仅是前者的1/6,日元在国际投资交易货币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严重影响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图10 全球衍生品名义价值/GDP倍率

数据来源:BIS、IMF
(五)汇率的被动、频繁波动阻碍了日元国际化
汇率经常性的大幅波动无疑是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指出,日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被迫的。比如,历史上日元大幅度贬值主要源于两次石油危机爆发、里根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因东亚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对日本经济、金融的信心不足等;日元的过度升值大致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滞胀”期、“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导致的对美元的信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后由美国政府主导的美元贬值、新经济泡沫崩溃以及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等时期出现的。总的来说,日本政府几乎不能实现对日元汇率变动的控制。1973-2009年间,日元兑美元汇率年均变动超过10%的情况出现过17次,1985至1986年曾出现过日元升值40.5%的波动记录。
为了防范外汇风险,很多日本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集中式外汇风险管理体制,利用专门的技术人才、灵活运用外汇风险回避手段,降低管理成本。以索尼公司和SES[5]为例,索尼的财务管理除一部分由总部以及马来西亚金融子公司管辖外,日本方面与亚洲第三方工厂以及海外分支机构间的交易都是通过SES进行,交易中的汇率风险也由SES集中统一管理。例如,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第三方工厂进口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出口给泰国的子公司时,如图11所示,每笔交易均以出口国当地货币标价和交易,各个企业不承担汇率风险,而是通过SES的美元一元化管理,即统一承担美元和本地货币之间的汇率风险。如果SES介入日本总部和亚洲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则外汇风险上交至总部承担。可见,这一体制的确立,不仅夺走了日元国际化的机会,而且对美元的规模经济扩展、提高其惯性效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换句话说,日本对海外的直接投资越大,日本企业在海外所形成的生产贸易网络越发达,反而越不利于日元的国际化(中诚条一 2002)。
图11 索尼在亚洲地区的汇率风险管理体制

四、对一国货币国际化基本条件和模式的探讨
通过对日元国际化的研究,我们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只有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并相应地遵循一定的模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像日元一样,只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取得有限进展。
(一)一国货币国际化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一国的国际地位决定着该国货币国际化的主导权
首先,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地位存在着相当大的相关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往往就是该国经济实力的一种反映。历史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0%的时候,该国货币就具有了成为国际主要货币的可能。比如,英国经济在1870年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9.1%,这既是英国经济的顶峰时期,也是英镑国际地位的顶峰时期。美国经济在1950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例达到27.3%,超越了历史上其他西方国家曾经达到的份额,而这也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达到登峰造极的时期。1973年,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分别为7.7%和5.9%,这一时期,德国马克和日元也开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政治和军事实力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作为近代产业革命的先驱者,英国不仅在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发展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而且政治和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从1826年到1913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从90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286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从1.9亿增加到3.9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宗主国。英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确保了英镑的国际地位。同样,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元的国际地位与此相匹配,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观日本,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后就成为了经济大国,但由于其在世界政治、军事和外交舞台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并且受制于日美同盟的制约,因此始终无法获得在货币国际化上的主导权。实际上,日本所遭遇的这一情况在世界历史上也曾反复出现。比如,1870年的荷兰、比利时、瑞士;1950年和1973年的瑞士、丹麦、瑞典,都是和英国、美国一样发达的国家,但由于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总体实力较弱,没有强大的话语权,因此其货币和日元一样,都很难取得在国际货币领域的主导权(图12)。
图12 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人均GDP规模(国际元[6])

数据来源: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一国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决定着该国货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价权
国际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为国际经济活动作交易媒介。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对外贸易是最传统的对外经济活动,因此一国的进出口规模与该国货币是否能够成为国际货币关系密切。1870年,英国出口贸易总额占到主要发达国家出口总额的40%以上。1948年,美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到世界进出口额的21%和12%。较大的贸易规模无疑对英镑和美元掌握定价权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还注意到,近些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贸易逆差大国对世界经济定价权的影响力也很大。以美国为例,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大,2000年突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6000亿美元,2005年突破7000亿美元,2006年又达到历史最高的7533亿美元,2007年和2008年,美国贸易逆差虽然分别减少为7003亿美元和6811亿美元,但仍然是历史上第三、第四个逆差规模最大的年份。美国是贸易逆差大国,但却通过贸易逆差扮演了全球最终消费市场的角色,在世界经济中依然具有绝对的定价权,目前美国进口贸易中85%是以美元计价的(表1)。相反,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看,尽管日本也是贸易大国,但如上文所述,由于在对美贸易和东亚区域贸易中的影响力较弱,因此日元也就无法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较大的定价权。
3.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货币国际化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后,各界对虚拟经济提出了质疑,但是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这也意味着,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离不开该货币发行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发达的金融市场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也有助于进出口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只有拥有了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金融市场,才能真正提高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对促进美元、英镑成为国际货币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日本由于在金融体制改革上不够彻底,东京始终没有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据统计,截至2007年,从全球的外汇交易比较看,伦敦和纽约分别为13590亿美元和664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34.1%和16.6%,而东京仅为2380亿美元,占比为6%,与新加坡和香港接近。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也差不多。2007年,伦敦和纽约的交易量分别为21050亿美元和959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40.9%和18.6%,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的交易量分别为2260亿美元、210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占比在4%左右(图13)。
图13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情况
(上:全球外汇交易额成交占比;下: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额占比)


数据来源:BIS
4.外汇储备的多少不是决定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力量
从理论上看,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确保一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克服外汇短缺的制约,而且可以防范世界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冲击,对稳定国内经济,提升一国的国际声誉有极大的好处。然而,历史经验却表明,外汇储备的规模并不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从图14可以看出,和1980年相比,到2009年末,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分别从268亿美元、275亿美元、528亿美元和310亿美元增加到833亿美元、839亿美元、1840亿美元和1264亿美元,在30年的时间里平均仅增长了3-4倍,且整体规模较低。相反,在这一期间,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却从252亿美元增加到10190亿美元,增幅为40倍。尽管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积累的外汇储备最多,但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却没有相应地提升,反而还出现了下降。
实际上,越是外汇储备规模大的国家,其货币国际化程度反而越低。截至2009年末,外汇储备规模排在前十位的国家中,除德国外,其他国家的货币国际地位都不高。从表4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外汇储备规模较高的国家都是以出口导向作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对这些国家而言,汇率稳定甚至低估,无疑对扩大出口和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随时对外汇市场出现的波动进行干预。可见,外汇储备规模大不仅不能支撑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相反,由于这些国家积累的储备货币大多是美元和欧元,这实际上支撑了这些核心货币的国际地位。
图14 主要发达国家外汇储备规模(1980-2009)
 
数据来源:IMF
表4 世界前十大外汇储备国
排名
国家/地区
规模(十亿美元)
1
中国
2400
2
日本
1019
3
俄罗斯
441
4
中国台湾
382
5
印度
277
6
韩国
271
7
巴西
245
8
中国香港
240
9
德国
184
10
新加坡
182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的诞生及其地位,从根本上是由许多客观条件决定的,只有当客观条件具备时,国际货币或货币国际化才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二)一国货币国际化可能遵循的模式
从定义上看,国际化的货币必须具备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的功能。但从几者的关系上看,只有该种货币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被广泛使用,并同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各种金融交易,实现套期保值或投资盈利,该货币才能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可见,前二种功能对于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日元国际化的历程中我们也发现,正是因为在贸易结算和金融投资交易中的使用程度较低,所以日元始终无法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并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因此说,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已经取得一定经济贸易实力、想要实现本币国际化的国家而言,一定要首先在贸易和金融投资领域取得货币的结算和交易地位,才能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目标。
1.分阶段推进货币的国际化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多种因素和条件的支撑。在日元国际化的头二十年,其战略及措施都是以“日本对世界”为出发点的,直接谋求实现日元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贸易计价结算、金融投资交易货币的地位,以及作为外汇储备资产的功能。但由于日本在国际政治影响力、经济贸易实力、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限制和制约,因此日元想要直接取得国际货币的地位是极其困难或不可行的。与日本类似,历史上美国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19世纪末,美国就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了(表5)。到1913年,美国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1870-1913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率超过英国的一倍,生产效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从出口看,虽然美国仍不如英国甚至是德国,但美国的贸易增长率却是最高的,1870-1913年间年均增长4.9%,同期英国仅为2.8%。尽管美国经济已经赶上甚至超过英国,但美元却没有取代英镑的地位。1899年,世界的储备货币中,英镑占到2/3,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各占到15%,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可谓少之又少。
可见,一国货币要想发展成为国际货币,需要依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条件,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事实上,日本政府已在21世纪初制定了以区域合作为基础的日元国际化新战略。尽管目前仍未取得成功,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表5 主要国家经济指标比较(1870-1913)
GDP
(百万国际元)1
在世界经济中占比(%)
GDP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国际元/小时)
出口规模
(百万美元)2
出口增长率3
(%)
1870
1913
1870
1913
1870-1913
1870
1913
1870
1913
1870-1913
美国
98374
517383
8.9
19.1
3.94
2.25
5.12
2495
19196
4.9
英国
100179
224618
9.1
8.9
1.90
2.55
4.31
12237
39348
2.8
德国
71429
237332
6.5
8.8
2.83
1.55
3.03
6761
38200
4.3
法国
72100
144489
6.5
5.3
1.63
1.38
2.88
3512
11292
2.8
注1:国际元的概念是由Angus Maddison利用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换算得到的,以方便统计、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规模
注2:按照1990年汇率折算而成
注3:为年均复合增长率
数据来源: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扩大本币在贸易领域的使用
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看,一国想要扩大本币在贸易领域的使用,除了要有较大规模的贸易交易量以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鼓励本国企业扩大本币计价结算的规模。从日本的经验看,国内企业议价能力弱,在海外使用日元的成本高,是日元无法在贸易结算领域提高比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一国政府而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根据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际特点,着重选取资信等级高、出口规模大、竞争力强的行业企业,通过向这些企业提供特殊诱因的方式,比如给予采用本币结算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等来促进本币在区域内使用,从而将更多的企业纳入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体系之中,实现网络效应,并降低交易成本。
第二,建立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机制。通过区域合作无疑有助于将区域网络优势变成货币的使用惯性,在对外贸易中提高本币计价结算的比重。在此过程中,应以双赢和多赢为基本原则,寻求本国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平衡,使他国政府能够有热情和积极性参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3.扩大本币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使用
货币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不仅在于让其成为贸易结算货币,而且还要创造条件让货币成为境外机构和居民进行投资交易的货币。债券市场是货币交易和储藏的主要载体,其国际化程度如何,对货币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只有当本国国债发行实现市场化之后,才能确定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其他债券发行才能据此定价。而只有本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市场化,才能出现有深度和广度的外汇交易市场。有了这样一个外汇交易市场,投资者才能互相匹配其不同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最终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建立高度发达的本国国债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增加可投资国债产品的种类,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方式提高非居民投资国债市场的积极性。二是放宽非居民在国内发行债券的条件,降低发债成本来扩大非居民在国内市场有效筹集和运用本币资金的规模。三是通过区域合作发展区域债券市场,使其成为区域内国家投融资的主渠道,从而打通区域内各国之间本币资金流通的管道,为区域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金融资产提供本币计价基准。
4.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国际化和一个较为成熟、开放的资本市场密不可分。如上文所述,纽约和伦敦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和发达的金融中心在美元、英镑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类似作用,东京虽然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由于日本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制约了日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建立一个制度完备、运行高效的国际金融中心,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大力发展标准化场内产品、积极发展个性化的场外金融产品,使国际金融中心逐步成为本币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结算中心。二是要推进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通互动,推进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票据融资等多品种、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让资金在各市场间流动起来。三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发达的本外币支付系统可以为境内外投资者的金融投资提供支付清算通道,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需大力发展境内银行间外币清算系统,提高境内外汇市场交易、银行间跨行外币清算等各类交易的效率,降低外币清算风险,进而推动本币国际化进程。四是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不仅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大力推进金融人才国际化,推动金融人才的跨国活动,形成双向交流格局,将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要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法规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信用评价体系标准的国际化,管理体制的国际化,金融监管标准的国际化以及产权制度的国际化等。
注:
[1][美]保罗•沃克尔,[日]行天丰雄,贺坤,贺斌译,《时运变迁——国际货币及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2]目前日本对美出口贸易中只有11.5%以日元计价。随着欧元崛起,日本对欧出口也多以欧元计价。目前日本对欧出口中日元计价比例也只为27.4%。
[3]欧元出现后,东亚各国在与欧元区贸易中实际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换句话说,日元在东亚的使用空间同时受到美元和欧元的挤压。
[4]进入新世纪,随着日本向企业贷款的“窗口指导”等限制性措施的废除,日本流向海外的资金规模和香港向日本非银行客户的贷款规模双双出现下降(图8),印证了日本金融市场开放的主要作用在于开拓了日本银行和企业筹措资金的主渠道,而非扩展日元的国际使用。
[5]Sony Electronics Singapore,亚洲地区索尼集团的金融子公司。
[6]国际元的概念是由Angus Maddison利用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换算得到的,以方便统计、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规模,详见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2005(6).
2.徐平,金明善,“赶超后”现象: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原因的另一种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
3.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4.中条诚一,亚洲的日元国际化[J],经济资料译丛,2002(2).
5.保罗•沃克尔,行天丰雄,时运变迁——国际货币及对美国领导地位的挑战[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6.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Ronald I. Mckinnon,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3(31).
8.Paul Krugman,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 Theory and Prospect[A], Exchange Rate Theory and Practice[C],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