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到抚顺大客: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4:29
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
2010年06月22日 21:19 理论月刊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本文摘自《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作者:钱可威
一、对列宁“名言”字面的传统翻译和解读不符合原义
在当前“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成为革命导师论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最经典最权威的表达,因此充斥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
爱国主义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使命,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和行动的强大力量。因此提倡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是完全正当和必需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涵义的词汇,在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在引用前人之际,要时刻提醒自己牢牢把握住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作者本意,切忌望文生义,犯师心自用和以己度人的尴尬错误。只有吃透经典原著,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的辩证统一。以前我们对“爱国主义”的片面理解和误译,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训,值得加以认真总结。其实,从文本学的角度来看,列宁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对列宁说那番话时本意的误解和歪曲,因此不能成为论证爱国主义合理和光荣的依据(说句题外话,无论列宁还是他的前辈马克思心目中理想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本就不是所谓“爱国主义者”,而是恰恰是摆脱了“爱国主义”在内各种偏见的,有着鲜明无产阶级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列宁的那番话来自1977年版《列宁选集》第三卷第608页的《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这大概就是“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句名言得以风靡的源头所在。早在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上摘录的《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一文中,原文译者“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就已经对这句话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进行纠正了,并在以后出版的列宁有关文集中均加以修正,不再延续原译文的表达了。因此,在时隔21年的今天,我们实在不该为图方便和“权威”而继续沿用已经被正式摒弃的那句话了。列宁那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

关键是从“oóocoóHTb”这个在俄文中意味着“划出”,“隔出”的词转化来的形动词oóocoóπeHHbLX按词典解释,具有“特殊的、孤僻的、孤立的、独立的”诸多消极涵义,在“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句中由于和前半句“爱国主义”和“深厚”两个正面词汇过于不协调而被漏译了,其实这个词恰恰是理解和表达列宁真实意思的关键。
从原文行文分析看来,列宁在前半句确实承认,爱国主义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后半句才是其得以产生的根源。按照中文习惯的表达思维,既然感情深厚,自然值得珍惜,怎么会和孤立、隔绝这种落后愚昧的现象联系起来,并成为这种美好感情形成的原因呢?这大概就是初译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被迫绕过“oóocoóπeHHb”一词的由来。其实这种思维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和想当然,也是作者没有很好地领会和吃透列宁一贯思想,单纯从字面到字面死扣的结果。列宁是怎样看待“爱国主义”这一命题的呢?
爱国主义虽然是深厚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她形成的原因在列宁看来却颇不值得仰慕。她是历史上由于地理隔绝,彼此缺乏沟通和了解的产物,因此爱国主义在资本主义走向全面崩溃、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指日可待的帝国主义阶段,早已蜕变成一种狭隘、偏激、非理性的感情,极易被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掩盖阶级剥削实质和破坏其他民族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反动落后的错误思潮。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对此持警惕和批判的立场。只有这样,“oóocoóπeHHbLX”这个词才能得到符合上下文和作者原意的解释。
因此,修订本中这句话改译成: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这样一来,原文"oóocoóπeHHbX”一词就说得通了,因为彼此隔绝,人们只看见自己的祖国,而不知道还有广阔的世界,才孕育出这种狭隘古老的感情。在世界资本主义力量联合起来压迫无产阶级的今天,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才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妨碍无产阶级联合和解放的落后意识,自然就在必须加以扫除的行列了。
二、列宁对“爱国主义”持严峻批判的态度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背景
在对列宁在内的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的人看来,这样的翻译错误其实是不应有的。“爱国主义”(俄文:IIaTpHOTH3M)这个词,在列宁笔下,从来就是和“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经济主义”、“工联主义”、“非无产阶级意识”、“传统村社”、“小私有者”等一起饱受严厉批判和清算的贬义词。在列宁笔下和他那个时代的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者心目中,爱国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十足反动落后的政治思潮,是小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列宁在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和苏俄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后,对作为小资产阶级情绪的爱国主义作了分析,说:“爱国主义,这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一种情感”,而列宁对于小生产者的态度最鲜明地体现在那句广为人知的“语录”中,“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他还说,“同无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比较,小资产阶级是最爱国的。大资产阶级比较国际化,小资产阶级不太活动,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也没有卷入世界商业周转中”。可见,爱国主义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是比大资产阶级更加反动落后的思想力量,同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此,如果列宁真的象原译文先入为主所认定的那样把爱国主义作为正面话题大唱赞歌,那才是不折不扣的咄咄怪事。
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
2010年06月22日 21:19 理论月刊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列宁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仅仅是他个人偏激武断的意见吗?不是,这是有着深刻理论根源的符合其它经典作家在这一问题上立场的看法,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的应
本文原文有结论,是带有他那个时代鲜明特征的基本理论立场之一。
早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宣称:“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既然马克思不承认工人阶级有所谓祖国,那爱国主义自然无从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方面的言论和行动还有好多,后者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起草的两个宣言,其中除了笼统地号召各国工人团结起来,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军事冒险外,作为德意志民族成员的马克思特别强调最好要让普鲁士在这场“王朝战争”中遭到失败,以粉碎俾斯麦用铁血“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的图谋,这样就可以为“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解放运动提供宝贵的机遇。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同高唱爱国主义,不惜牺牲工人运动与俾斯麦取合作立场的拉萨尔等人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列宁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帝国主义战争即将爆发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成熟的历史性关口,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立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高举“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和战争失败主义的旗帜,同采取沙文主义和调和主义的第二国际领袖阶层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直至最后思想和组织上的决裂和清算,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苏维埃共和国和共产国际。
在共产国际成立伊始为阐明其性质和任务而发表的《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中,列宁自豪地宣布:“第三国际承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810页)按这里说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脏东西”就是与国际主义对立的“爱国主义”。
在同第二国际决裂的檄文《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列宁针对考茨基等国际共运领袖无视国际主义原则,在战争问题上向社会沙文主义倾向妥协投降的立场,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什么是国际主义?》)进行了严正的批判:“考茨基把以下两者无原则地‘调和’起来:一方面是社会沙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承认在这次战争中保卫祖国,另一方面是对左派作外交式的表面的让步,如在表决军事拨款时弃权,在口头上承认自己采取反对派立场等等。……他(即考茨基——按)却千方百计地替社会沙文主义辩护和粉饰,并象普列汉诺夫一样,与资产阶级同流合污,讥笑一切革命意图,讥笑一切直接进行革命斗争的步骤”。“工人阶级不进行无情的战斗,来反对这种叛徒行径、这种没有气节、向机会主义献媚、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空前庸俗化的行为,便不能实现它的世界革命的目的”。这里很显然,列宁把是否坚持国际主义,反对爱国主义提高到对工人阶级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世界革命的高度加以着重强调。
针对考茨基、屠拉梯、龙格、盖德等人主张“保卫祖国”的所谓国际主义,列宁无情地加以驳斥:“从理论上说,这是完全不善于同社会沙文主义区别开来,这是在保卫祖国的问题上十足的糊涂观念。从政治上说,这是用市侩民族主义偷换国际主义,这是转到改良主义方面,背弃革命”;“从无产阶级观点看来,承认‘保卫祖国’就是为现在的战争辩护,承认它是合理的……承认保卫祖国实际上就是支持帝国主义的强盗资产阶级,就是完全叛变社会主义”。
第二国际为爱国主义辩护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同时也属于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有权利和义务保卫自己的祖国。列宁在这方面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彻底国际主义的立场,并由此拉开了他同考茨基等人在民族解放、无产阶级专政、世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论战的帷幕,近代国际共运上双蜂对峙、双水对流的格局从这里掀起,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人类历史的走向。
列宁屡次阐明国际主义的意义:“如果威廉统治下的德国人或克列孟梭统治下的法国人说,敌人侵入了我国,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就有权利和义务保卫祖国,那么这就不是社会主义者的推论,不是国际主义者的推论,而是市侩民族主义的推论。因为在这种推论中,工人反对资本的革命阶级斗争不见了,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着眼对整个战争的估计不见了,就是说,国际主义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偏狭的顽固的民族主义。我国受欺凌了,其他一切我都不管——这就是这种推论的结论,这就是它的市侩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假如一个法国人、德国人或意大利人说:社会主义是反对对民族使用暴力的,因此,敌人侵入我的国家,我就要起来自卫,那就是背叛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因为这种人只看见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资产阶级看得高于一切,而没有考虑到使战争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使他的资产阶级成为帝国主义掠夺锁链的一环的国际联系”。“社会主义者、革命的无产者、国际主义的推论则不同:战争的性质(反动战争或是革命战争)不取决于是谁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而取决于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这个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如果这个战争是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说,是由帝国主义的、强暴的、掠夺的反动资产阶级的两个世界集团进行的战争,那么一切资产阶级(甚至小国的资产阶级)都是掠夺的参加者,而我的任务,革命无产阶级的代表的任务,就是准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这是摆脱世界大屠杀的惨祸的唯一出路。我不应该从‘自己’国家的观点来推论(因为这是民族主义市侩这类可怜的笨蛋的推论,他不知道他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手中的玩具),而应该从我参加准备、宣传和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来推论。这才是国际主义,这才是国际主义者、革命工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任务。这也就是叛徒考茨基‘忘记了’的常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三卷668-678页)。按这里说的“民族主义市侩”就是“爱国主义者”。我这样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引用列宁原文,正是为了引到对列宁思想中至关重要而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列宁的民族思想和世界革命理论。
三、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是列宁思想和行动的圭臬和纲领。也是理解苏俄初期历史的一把钥匙
作为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信徒,列宁把世界革命作为无产阶级战胜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体系的决定性环节。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作为引爆世界革命(当时列宁以为西欧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的第一环节而发生的和胜利的,怎样才能实现世界革命的爆发呢?列宁的武器就是国际主义的路线,通过革命的输出最终诱发世界资本主义后园——西欧的冲天火光。因此,在列宁那里,国际主义就是世界革命的同义词,世界革命的路线就是而且只能是国际主义的路线,而“爱国主义”或民族利己主义的路线恰恰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死敌,是国际资产阶级欺骗和涣散国际无产阶级阵营的有力武器,因此是必须加以无情克服的错误思想。他不厌其烦地告戒全党国际主义的重大意义:“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为此必须时刻警惕“爱国主义”的危害并同其作不调和的殊死博斗:“把无产阶级专政由一国的(即存在于一个国家内的,不能决定全世界政治的)专政转变为国际的(即至少是几个先进国家的,对全世界政治能够起一定影响的)专政的任务愈迫切,同最顽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这种祸害的斗争就愈会提到最重要地位。”按这里说的“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就是“爱国主义”。
正是在世界革命理论的照耀下,列宁不顾第二国际中右各派领袖(如盖德、考茨基、伯恩施坦、王威尔德、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的阻挠,坚持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痛斥他们的叛卖行为,并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决裂;同样,列宁不顾考茨基、罗森堡等人的大力非议和反对,坚持果断抓住和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局势,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率先发动十月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也是为大战带来的革命形势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列宁才在与经典作家认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发难,而决不是列宁当时就意识到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俄国)直接建成。列宁始终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最终巩固寄托在世界革命胜利后的欧洲对俄国援助的设想上的。这一点,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在列宁葬礼上的悼词明确无误地阐明了这点:“……列宁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看作最终目的。他始终把它看作加强西方和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必要环节,看作促进全世界劳动者战胜资本的必要环节。列宁知道,不仅从国际的观点来看,而且从保全苏维埃共和国本身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因此,世界革命的思想是理解苏维埃早期历史和列宁建国初期(直到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前)思想的一把钥匙。
在一系列深刻影响当时和后来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几乎都能找出受到“世界革命”战略支配的轨迹。比如:为什么列宁不惜得罪几乎整个俄罗斯民族甚至险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于分裂境地而以辞职相威胁坚持签定对俄国极其不利、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为什么不顾自身力量薄弱和环境险恶,毅然发动和支持位于通向西欧心脏的枢纽位置的德国11月革命和汉堡、慕尼黑等武装起义和匈牙利、意大利等国苏维埃运动,而不惜为此冒巴黎和会列强制裁和干涉的危险;在战后革命浪潮迅速失败的废墟上,苏俄为什么不顾拉狄克、托洛茨基等人的坚决反对坚持进军波兰,将革命的战火引向西方;为什么列宁冒着工农联盟破裂和与社会革命党从合作走向内战的危险,坚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拧紧螺丝钉”,采取“余粮收集制”、“贫民委员会”、“征粮队”、契卡等非常制度坚持最大限度地剥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凡此种种似乎各不相关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都能在“世界革命”这一思想体系和行动纲领中找到符合逻辑的答案,也只有在这一体系中才能得到合乎历史真相和时代背景的圆满解释。答案很显然:为什么非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列宁为首的主签派和布哈林等反对派争论和斗争的实质是什么?让我们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明吧:“谁把同德国帝国主义进行的战争称作防御的正义的战争,而实际上却得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支持,并且对人民隐瞒同这些帝国主义签订的秘密和约,谁才是背叛社会主义”。“……现在我们策略的基础,不应当是现在帮助两个帝国主义中的哪一个较为有利的原则,而应该是这样的原则,即如何才能更加稳妥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能够巩固起来,至少可以支持到其他国家也起来响应”。
因此,是否坚持国际主义,是否愿意为了这一目标暂时牺牲俄罗斯民族的利益而使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继续厮杀而互相削弱,从而通过战争的继续促使欧洲革命形势的进一步成熟和早日到来,并保住新生的滩头阵地——苏维埃政权,迎接未来的世界性革命浪潮,这就是列宁和布哈林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所在。列宁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坚持和发扬了国际主义,强调必须为即将到来的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协和牺牲;而布哈林及社会革命党成员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强调俄罗斯利益和荣誉的不可侵犯,认为这种牺牲过于昂贵因此不值得付出,这就沦为列宁再三痛斥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毒素的俘虏。显然,这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之争。可是有些历史学家对和约得失的评价往往离开这个世界革命的历史背景,陷于就和约本身谈和约,把和约之争理解为一般的外交和军事危机处理方面的策略之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得失,因此不可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正确看待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的对策
当然,在列宁波澜壮阔的革命理论和实际生涯中,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他的笔下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下表达的意思也有不小出入,这同样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本文限于篇幅,不拟详加论述。但作为一名忠实践行经典马克思学说和世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只能是否定和批判倾向占据主流地位,这是任何具有时代烙印又深刻影响那个世界进程的人所不能完全避免的。我们当然不应该为此苛求前人,但同时也不必为尊者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对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巨大贡献和成就作出应有的历史性评价。
列宁之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视“爱国主义”为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不共戴天的仇敌,除了思想上深受传统理论的束缚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同当时严重危害国际工人阶级前途的弥漫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作斗争的需要,也是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国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展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的需要。他旗帜鲜明地高举国际主义的伟大红旗,就是为了反对战争,提倡和平,避免各国无产阶级和进步力量在为各国垄断集团的争斗中自相残杀和消耗,使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获得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列宁并非无原则地反对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因此,列宁当时对被无情玷污的“爱国主义”持激烈反对的立场,不但可以理解,而且是完全正当和应该的。而列宁对卢森堡等无视民族主义传统的“左”倾论调的反对和十月革命后对波兰、芬兰等弱小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支持,恰恰说明列宁是完全理解和全力支持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斗争的,并认为殖民地民族的解放是国际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途径,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列宁对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右倾领袖的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和对“爱国主义”的批判,体现了在涉及工人阶级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毫不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也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高度统一和不可分割。因此,列宁的“爱国主义”观是和当时国际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是列宁光辉理论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天,当我们运用“爱国主义”一词时,一方面要注意对列宁在不同场合的表述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要在列宁的整个革命理论实践中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词句的原意,反对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上下文的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这样才能忠于原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对于工人阶级已经建立政权,国内外情形与列宁当年有着根本不同的今天,特别是中国这样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而言,只有大力提倡和宣传爱国主义,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和谐共处、同心协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也为列宁为之奋斗终生的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词解释: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维护共同利益、反对共同敌人而实行国际团结的思想;处理民族之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基本准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首先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根本利益和最终目的的一致性。K.马克思和F.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精神。
到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冲击帝国主义体系的两股巨流。因此,В.И.列宁肯定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战略口号,扩展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间平等互助关系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