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管理局网:不应忘却的土城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33:06
不应忘却的土城战役 2007-11-08 15:30:50 来源: 作者:狄赫丹 浏览次数:1656     从遵义出发后,这几日我们天天冒雨在连绵起伏的大娄山山脉中穿越。此刻,我们冒雨由习水县城赶往近30公里处的土城镇。出城就见路边竖一大牌,上写“三元坡下坡15公里,注意刹车……”眼前斜雨横飞,山腰白云缠绕,崇山峻岭似无尽头,这样的天气、这样的路况能不让人心惊肉跳!
   
    位于赤水河边的土城镇,是四渡赤水发端之地。由于土城战役主战场青杠坡战斗的失利,因此,在有关红军长征的记载中,很少有文字提及这个地方曾打过一场恶仗。只寥寥记述着一渡赤水由土城的浑溪渡涉过赤水河。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他的名著《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说:“青杠坡这一仗不会被载入史册”,因为“红军的伤亡数字太高,容易造成错觉。”
   
    土城战役,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为了寻访当年的战斗遗迹,我们向位于土城上方7公里处的青杠坡艰难爬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山路如此难走,连日的大雨,将曲折的山道淋得泥泞不堪,途中几次陷车动弹不得。过路的山民得知我们是沿长征路采访的记者,二话不说,扔掉身上的背篓,跳进泥泞中帮我们推车,这举动我们好生感激。
   
    青杠坡的银盘顶,这座当年红军与国民党部队反复争夺、几易其手的制高点,建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拾级而上,高耸的碑体直刺天空,四周高台石栏,在苍黛的群山和漫山遍野的青杠树中分外夺目。站在纪念碑下,目力所及,逶迤的群峰连绵起伏,土城西北面的主山白马山和对面的莲花山如同一个平放的葫芦,环抱着赤水河缓缓向北流去。
   
    雨中,透过赤水河的迷雾,我们仿佛嗅到了70年前青杠坡翻滚的恶战硝烟———
   
    青杠坡,是大娄山的一支山脉,山势陡峭,是土城通往东皇店镇(今习水县城)的交通要道,过去是川黔步行大道。由于地形如同一个平放的葫芦,故这里是一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
   
   1935年1月2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主力来到土城镇,而川军郭勋祺旅也尾追进至土城以东地区。遵义会议后的毛泽东主动求战,想打一个漂亮仗,以振奋军心。他见青杠坡这一带道路两旁皆是山谷,便提议围歼孤军深入的川军郭勋祺旅。以便在林彪率领一军团夺取赤水后北渡长江,然后与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会师。
   
    28日拂晓,彭德怀领导三军团发起总攻,经过连续几个小时苦战,川军不但没有溃退,反而越来越多。毛泽东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情报出了问题,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他发现川军不是四个团六千多人,而是六个团一万多人,跟红军投入战斗的兵力相当。
   
    制高点银盘顶、寒棚坳两军往复冲杀,几易其手,并展开白刃格杀。然敌援军源源不断赶到并投入战斗,制高点还是被号称川军“模范师”的郭勋祺部攻占,并进逼土城,一度进至红军前线指挥所白马坳的前沿,而山后便是赤水河。
    危急关头,为鼓舞士气,朱德总司令不顾毛泽东等人的阻拦,冲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作战。军委急令干部团发起反冲锋。干部团是从江西出发前由公略、彭杨两个步兵学校和红军大学一部分合并而成,成员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连排以上干部,以能打硬仗而著称。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临危受命,率领干部团投入战斗,顶住了敌人的疯狂反扑。毛泽东在白马坳前沿指挥所闻讯后,赞扬说:打得好!打得好!陈赓可以当军长!
   
    然而,战斗伤亡过大,战局对红军不利。毛泽东当机立断迅速渡过赤水河,决定撤出战斗,四渡赤水由此拉开了序幕。
   
    1月29日凌晨,红军兵分三路,由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和北面的猿猴场三个渡河点西渡赤水。
   
    土城战役,是共和国将帅们空前绝后的一次集中搏杀,展现了一幕中国革命史上群英会聚群雄逐鹿的罕见场景———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百名将军全部集中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鏖战,血战青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