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数字报:浅谈地理区位分析中的思维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45:32

浅谈地理区位分析中的思维误区

     地理学科的两个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区位分析类题目能够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联系起来,以体现综合性;能够将空间思维构建与区域综合考查结合起来,以彰显区域性。因此,这类问题逐渐成为高考命题和模拟训练的既定模式。应对考查的策略是建立高质量的答题模式,结合区域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同学们在实际答题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失分现象。下面通过实例就失分原因进行分析。

一、审题时不注重条件的变化、不能区分有利和不利因素

    区位因素考查一般在设问中有明显的提示信息,这就要求同学们做答时,关注问题指向。例如就某一城市发展纺织工业而言,考查区位分析可做出如下设问:①指出该城市发展纺织工业的优势条件;②简述该城市发展纺织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③扼要说明该城市发展纺织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注意考查指向会因设问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决定了同学们思维的方向。高考测试环境下,同学们很容易陷入固有模式,而不注重条件变化,造成缺失要点或方向误差。

    【例1】(2006年江苏地理卷)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下图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

答案

(1)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2)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误区分析:试题由两小问构成,着重考查影响钢铁工业和炼铜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这两种工业都是重工业,前者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后者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但就考查来看,两问题考查的侧重点不同,第(1)问是区域综合分析,不但要答出影响钢铁布局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还要区分影响钢铁布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学们极易陷入思维定势,只答优势区位因素,而不答限制性区位因素。在高考阅卷抽样统计中,“地形起伏大,平地少”这一要点考生几乎都丢掉。造成失分的原因,不仅有审题上的原因,而且有思维结构的问题。第(2)问虽同属于工业区位考查,但突出的是优势区位考查,难度不大。同学们只要抓住“优势”两字,就题图获取区位信息即可答出要点。思维上,要求先明确炼铜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有一个火电站或水电站支持,回归题图,发现有水电站的信息,因此具备这一优势;然后再考虑原料,图示区域到底有没有发展炼铜的原料(铜矿石),正好有这一信息,即本区也具备原料丰富的优势。同学们在答题中,由于思维上的混乱,往往会出现答题上的混乱,表现在卷面上的要点很多,重复,非主要的。

二、答题时不能从问题的实质出发拓展知识、抓取主要特点

考场答题因氛围影响,思路难免会受到限制。解答问题关键是洞悉考查意图,抓住问题实质。区位要素中有很多是一致的,其影响也是相似的。例如交通可以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旅游、商业等产生影响,都会使地域联系扩大,利于各种商品的运输。影响城市、人口、工业布局的因素中都有农业基础的好坏。影响人口布局的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因为城市的分布也是人口的分布。

【例2】(2006年全国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下图为世界某一地区城市带位置图。据此回答问题。

试分析图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

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完善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港口优良,海运发达;有铁路、公路与东、中部地区联系;航空运输发达);科技水平高;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误区分析:很多同学一看到影响城市带的区位因素,就乱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平时学习时缺少变通,灵活性不够,不能熟练应用教材知识。教材中对“城市带”的提出是在讲影响城市布局的地形因素中提到的,并指出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列举了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带,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和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三大城市带。题目中的阴影响部分所示城市带不就是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这一城市带吗?从另一意义上讲,城市带就城市的集中地带、密集区,影响城市带形成的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只不过和城市相比,它的各种区位优势更明显一些。该城市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沿海、铁路、公路信息),科技发达(美国“硅谷”所在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最后一个要点很容易丢掉,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城市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