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电视台回放:会吃——好体质是吃出来的 -  第一章 决定孩子健康的七个好习惯 - 最好的健康给孩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44:54


  吃是人生头等大事,从刚生下来的婴儿到颐养天年的老人,每天不管是三餐还是五顿,总离不开吃。然而,这个与每个人的一生紧密联系的行为,其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人吃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有人吃得脑满肠肥,命赴黄泉;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却吃得像豆芽菜,有的孩子粗茶淡饭,却生得虎头虎脑。有父母反驳说,孩子的身体好不好,取决于先天,生得壮,自然长得好,与吃什么无关;有的父母却说,家里改变了饮食习惯后,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这些说法究竟谁是谁非呢?想要明白这些,大家必须先了解人的体质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孩子刚出生时,人们说这个孩子长得好,长得壮实,那就是在说这个孩子的先天禀赋好,即遗传自父母的体质好。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按现代生物学的解释,遗传是由基因传给后代的,父母的强弱胖瘦以及性格的类型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出现相应的体型与性格。如儿童的五软、五迟、鸡胸等,大多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发育,以致体质异于常人。人类遗传学研究还发现:人的各种体质如体型、眼型、发型、肤色、眉毛式样、血型、免疫性、对药物的反应、代谢类型乃至智力、寿命等都由遗传决定或与遗传有关。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从先天禀赋而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明白了各种体质如何形成的道理之后,必须强调体质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我们强调体质的遗传性,强调父母亲的体质对子女的影响,每个人的体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但我们必须同样强调体质形成与后天因素的关系。

  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每一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也会因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体质发生变化,表现为与机体发育同步的生命过程。后天生活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人生存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中,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性,必然使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群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体质发生变化。饮食对孩子的体质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好体质是吃出来的,一点也不错。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饮食结构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体质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有人会说,孩子本来生的像“豆芽菜”一样,为什么经过母亲的精心喂养而变得越来越强壮,越来越聪明,而有的孩子却因为长期的偏食显得营养不良了。

  “健康是我们吃出来的,疾病也是我们吃出来的。”“错误的饮食方式是体质变弱的根源。”这些话近些年来充斥在我们的耳旁。聪明的中国老祖宗,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说明了这个事实,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认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肉食不如素食,熟食不如生食,预防胜于治疗。据统计,人类80%以上的疾病都与“吃”有关。

  过去人们知道吃不洁净的食物会引起慢性食物中毒和胃肠道疾病,而对饮食营养不合理造成的其他疾病就不一定十分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饮食习惯的不科学和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很多疾病,特别是与一些慢性病的发病及死亡关系密切,为此,医学专家把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称为疾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想要让孩子吃出好体质,就得让孩子会吃才行。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讲:小孩子在长身体的阶段,不能不让他吃东西。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吃什么就得有讲究了。吃,要吃得有营养才行。但是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认为营养就是大鱼大肉,这就不科学了,大鱼大肉有营养是陈旧的营养观念。在现在这个大部分人营养都很充足的时代,再无限量地吃大鱼大肉,就会让孩子变得营养不均衡了。同样,一些健康专家说吃一些高蛋白饮食就是有营养的,但是,过多的蛋白和脂肪同样让孩子难以吸收,甚至是堆积在体内,使孩子成为肥胖儿。

  再有一点,老一辈的人常说,不偏食对身体是最好的习惯,但是他们说的不偏食也许只是说,自家餐桌上的菜要每一样都吃点,不要拣自己爱吃的吃,不爱吃的不吃,这样虽说是对的,但是吃进去的食物是否是健康的,就取决于父母了,如果父母做出来的饭菜营养均衡,那么孩子肯定吃得营养均衡,那如果父母准备的饭菜本身就不均衡,那孩子再不偏食也没用。比如说餐桌上每一盘菜都是鱼啊肉啊的,孩子虽然每样都吃了,但一样等于是偏食。从这一点上再次说明,父母在孩子饮食习惯上的重要责任,要让孩子吃得营养均衡,父母首先要自己学会做营养均衡的饭菜。也就是说,让孩子养成会吃的好习?,还得父母先养成会做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