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域之城下载:“湖北王”何成浚宦海沉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45:10
         国民党统治时期,何成浚在湖北任职时间最长,官衔最多,可以说集湖北的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被称为“湖北王”。他是怎样成为“湖北王”的?其结局又是如何?
   
  游说张学良归顺“南京政府”
  何成浚,字雪竹,湖北随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何成浚在日本求学时,经黄兴介绍,秘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做过黄兴的重要助手,是国民党元老。后投靠蒋介石,1926年被蒋介石任命为总司令部的上将总参议,受到蒋介石重用。
  1928年6月,张作霖从北京回沈阳时,被日本人炸死。从此,他的儿子张学良掌管了东北军政大权。这时,蒋介石想采取和平手段,派人跟张学良谈判,劝说张学良归顺南京政府。派谁去呢?蒋介石想到了他的老朋友何成浚。何成浚接受任务后,向蒋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往东北的一切活动费用不受限制。”蒋介石同意了这一要求,并先给他10万银元,让他带到东北,如不够用,可随时增加。
  何成浚携带蒋介石致张学良的亲笔信到达沈阳后,并不急于会晤张学良,而是与张学良的亲信们周旋,每天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表面上无所事事,私下却广泛地开始了活动。
  当日本人知道何成浚来东北的意图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也立即选派“中国通”林权助为专使到沈阳,以吊唁张作霖为名,实则趁机促使张学良搞“东北独立”。
  林权助和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他们联名宴请张学良。席间,林权助用甜言蜜语劝说张学良,而林久治郎则以威胁的口吻警告张学良,“东北是日本的利益所在,不许易帜”。
  张学良听到这样的话,气愤地说:“友邦的利益我们一向是很重视的。至于易帜一事,则是我们家里的事,外人不应干涉。”
  何成浚的办事方法与日本人不同。他对张学良投其所好,百般逢迎,每日专以烟、牌两事与其周旋,时刻不离左右。每当张玩到高兴时,就转入“易帜”问题。
   看到时机成熟,何就面交蒋介石致张学良的亲笔信。张学良跟左右商讨后,当着何的面表示“同意易帜”,但此后却无实际行动。何成浚并不着急,一面继续陪张玩牌,一面用重金买通张的左右。
  一天,张学良玩麻将和了一副“满贯”,正高兴时,何成浚用眼色要张的部下把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挂出,降下五色共和旗,在场的人都向张学良道喜说:南北如今统一,少帅功勋盖世。张学良见已成事实,也满面笑容。
  当日,何急电蒋介石报捷。蒋大喜过望。情况十分复杂的东北,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如此顺利地归顺了“南京政府”,何成浚为蒋介石立了大功。   帮助蒋介石打败桂系
  1928年初,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身份,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准备重新北伐。蒋、冯、阎、李分别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
  北伐军光复北平后,蒋、桂之间表面上还算平静,但内讧之象已显,矛盾日益加深。蒋想消灭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但他考虑到李、白的势力雄厚,决定智取而不硬拼。
  当时,作为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的白崇禧,在北伐胜利后任北平政治分会主席。白崇禧表面上掌握着军政大权,但驻在北平的部队不是桂系的嫡系部队,而是李宗仁改编的唐生智的旧部,拨归白崇禧指挥。唐部表面服从桂系,骨子里实怀二心。
  这时,蒋介石又想起了何成浚。他先派何为“北平行营主任”,撤销北平政治分会。在未公布之前,先由何秘密前往香港,拉拢唐生智合作。
  何成浚携带巨款到香港见到唐生智后,先送上“活动费”,又介绍当时政治形势。唐闻言心动,立即致函原唐部驻北平将领刘兴、龚浩、廖磊,要他们“拥护中央”,大力协助何主任。
  何成浚回北平后,又向刘兴等将领送巨款,进行拉拢。事情商洽妥当后,何才公开宣布就职,并宣布撤销北平政治分会,驻京将领刘兴等人同时通电拥护。
  白崇禧按到电报后,知道大势已去,黯然离开北平。至此,孤立于北方前线的桂军军事据点,在何成浚秘密进行的糖衣炮弹战争中,不损一兵一弹就拔掉了。何成浚为“蒋桂之战”立下首功。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桂系就全面溃败。桂系主力退回广西。桂系被打败后,由于何成浚立了大功,蒋介石就任命他为湖北省政府主席。这是他第一次担任此职,从此,他成了“湖北王”、“湖北家长”。   助蒋介石获得“中原大战”胜利
  何成浚当上湖北省主席不久,又当上了“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他对蒋介石更加感激了。
  蒋介石击败桂系的第四集团军后,想乘战胜之余威,把当时并存的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也消灭干净。因此,不久,又爆发了蒋、冯、阎大战。在这次关系到蒋介石成败关键的大战中,何成浚决定再倾力助蒋,以报蒋的“知遇之恩”。
  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国民党内其他地方军阀如李宗仁、白崇禧等共同对蒋,战争再起。双方在河南、山东交战,使用兵力达100多万,揭开了中原大战的序幕。
  在这场大战中,何成浚被蒋介石委任为第三军团总指挥。第三军团为“杂牌”军组成,何成浚去统帅这支部队,却能指挥自如,是因为何成浚平时慷慨疏财,有“江湖义气”。凡同乡、同学、同事以及各路军人、政客、党棍,有求必应,给以小恩小惠,以此笼络了很多人,为他奔走效劳。
  为了让这支杂牌军更好地为自己卖命,何成浚在自己第三军团总指挥部驻地——漯河设立了“军人之家”,作为团级以上军官的俱乐部。特地从武汉调去中西名厨、高级妓女、云南烟土、高级食品等供他们尽情享受。这些杂牌军将领对何真是“感激涕零”,他们说“我们只认识何雪公”,“只要何雪公一句话,我们干什么都可以”。
  何成浚的第3军团的主力48师徐源泉部,原系军阀张宗昌的旧部,其中许多人与冯玉祥、阎锡山有旧交,冯阎派人策动徐源泉倒戈反蒋。何成浚得知消息后,马上对徐源泉进行拉拢,稳定军心。他每天陪徐饮酒打牌,并从汉口雇名妓和京剧演员到漯河慰劳徐部,对徐优礼有加。徐源泉深受感动。
  冯、阎的策反没有成功,相反,何用金钱和高官收买了冯部的高级军官,使他们各自“保本”、互相观望,冯玉祥的指挥失去了作用。
  由于何的策反获得成功,杂牌军又愿意为何卖命,使本来处于劣势的何成浚竞取得了开局的胜利,为“中原大战”又立下功劳。不久,蒋介石指挥的部队攻下了济南,主力转到平汉线,跟何成浚会师,向冯玉祥发动了总攻。冯部二号将领已被何收买,内部分化,力量大为削弱,只好撤退。阎锡山还想挣扎,也感到孤掌难鸣。
  这场大规模的“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冯、阎的失败而告终。
  “西安事变”中聪明反被聪明误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当时,国民党一些大人物纷纷打电报到西安,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张学良都置之不理。相反,却专门向汉口发来急电,邀请何成浚速赴西安“面商大事”。
  张与何在“东北易帜”中打过交道,深知何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以及何在蒋面前讲话的分量,故想借助何的力量,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何接到这份电报,惊喜交集。喜的是张学良如此看重自己,正可借此抬高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捞到一大笔政治资本。惊的是“西安事变”前途吉凶未卜,如贸然前去,万一有所失误,则名誉、地位乃至身家性命都难以保全。究竟如何处理,何成浚举棋不定。
  何成浚与南京的何应钦关系密切,他向何应钦讨教,何应钦不同意他去西安,要他负责华中方面的事务,跟自己“合作应变”。
  何成浚对蒋介石在军事上重用陈诚,在政治上重用政学系的张群、杨永泰等人在湖北当省主席早已不满(当时何已不当湖北省主席,只担任“湖北绥靖公署主任”),此时他正想改换门庭,投靠何应钦,便听了何应钦的话,并致电刘湘、刘文辉,大肆联络,为可能出现的事变做好准备。
  何成浚的电文在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不同的反响:有的认为他见死不救,不忠于蒋介石;有的骂他无胆无识,只有鬼鬼祟祟之能,无堂堂正正之举……总之,何成浚不去西安,又公布电文,是他的严重失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回到南京。同蒋介石一起被关押的文武高级官员如陈诚等对何颇多指责,攻击何成浚“只共安乐,不共患难”,骂何成浚对蒋介石“忘恩负义”。从此,何成浚在蒋介石面前失去了宠信,原职虽未变动,实权则逐步削弱了。“湖北省主席”的宝座在这段时间连续换人,但却没有何成浚的份。
  抗战时期,何成浚曾再度出任湖北省主席,但只一年多就被蒋介石借故赶下台。以后,在重庆任闲职。日本投降后,曾当上湖北省参议会议长,因与白崇禧不和,他不得不出走上海,以后又移居香港。解放前夕,何成浚逃到台湾,在“总统府”挂个闲职吃闲饭。1961年病死异乡。(据《档案天地》)
  
       链接
    民国十大“地方王”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加上由于日军入侵,中央政府几乎无力有效辖及各地方,于是,各地方借这个时机,纷纷拥兵自重,以省为单位俨然一副“地方王”的姿态,于是出现了“山东王”韩复榘、广东“南天王”陈济棠、“湖南王”何键、“四川王”刘湘、“云南王”龙云、“贵州王”王家烈、“青海王”马步芳、“宁夏王”马鸿逵、“新疆王”盛世才,以及“湖北王”何成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