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荒月by黯然销魂蛋:不得不看的人生哲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2:34:55

人  生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人人都有各自的一份空间,每份空间都有无尽的故事;

    人人都有一片舞台,各自扮演着种种角色。

一种角色就是一种人生,每种人生都有自己说不清、道不尽的话题。这些话题从古说到今,就像房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是今年的收获,又是明年的种子。有人用两个字来涵括,把人生比作“做人!”

人生下来本来就是人,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年年、月月、天天、时时都在“做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前人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悲叹----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难怪唐僧去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难怪人死亡之前总要留下一件遗憾;难怪“人”字没有横、竖支撑,全靠自己承担……

做人难,难于上青天。

有人说,“做人”是一道家常菜,比萝卜甜,比生姜辣,比苦瓜苦,比泡菜酸。然而天天少不了,多了受不了----

越是平平常常,越是难。

有人说,“做人”是一件日杂活;像扫地,扫了脏,脏了扫。像洗脸,洗了擦,擦了抹。像吃饭,不可乱吃,吃错了药可就要命;不能多吃,吃多了撑死人;不得少吃,吃少了营养不良;鸡蛋营养丰富,吃多了会增加胆固醇;胡萝卜维生素含量最高,吃多了像闹黄疸病----

越是简简单单,越是难。

有人说,“做人是一种修养的功夫”。人活一天就得做一天人,担一天忧,尽一天责,就得讲一天修养。只要有一息尚存,修养就一刻不能松懈。做人不但是一件大难事,同时也是一门大艺术。从一个普通平凡的人,要提升到一个不普通、不平凡的人;从不普通不平凡提升到超凡脱俗;再从超凡脱俗,提升到鹤立鸡群,独特独造,入圣登真。这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标准,最高艺术境界。也就达到了佛家所说的“究竟圆满”,道家所说的“真人”,儒家所说的“圣人”。在这些高品位最高境界的人与凡夫俗子之间,还有贤人、君子、英雄豪杰等品位和层次。

然而,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无不是从凡夫俗子一点一滴、一日一日地做起的。人们从最低处爬到最高处,从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一个无限的生命,在没有取得巨大成就、得到盖棺定论之前,不能有半点的疏忽马虎。只要有一口气在,都得老老实实地做人。古人把“做人”总结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三立中又以立德最难。可见“难做人”就难在“立德”。“德”是人生的主体,无所得(德)即无生命,无生命即无人生之本。

人人头上一块天,人人脚踏一方地。惟有能开创一性,因而由此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和老子的思想完全一致。

在《皇帝第二》里,借用皇帝的故事来说明无为而治的道理。

皇帝在位的前15年,每天精心地保养身体,用优美的音乐,迷人的女色娱乐自己,结果却搞得面目焦黄,憔悴不堪。第二个15年,皇帝竭尽聪明治理国家,结果还是和以前一样面目焦黄,头昏脑晕。于是,他放弃了一切杂务,离开宫殿,在简陋的小屋里精心反省。结果,在梦中领悟了修身治国的真谛,即:“顺其自然”。在《仲尼第四》里,再次借孔子的故事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孔子编纂《诗》、《书》,订正《礼》、《乐》,想用它来治理天下。但是,鲁国的君臣们却一天天破坏了应有的秩序。仁义日益衰落,人情越来越淡薄,使孔子十分忧虑。宋国的太宰问孔子谁是圣人?孔子说他自己不是圣人,只是博学多识的人。孔子认为,三王是善于用自己智慧和勇气的人;五帝是善于推行仁义的人;三皇是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至于他们是不是圣人就不知道了。但是,西方有一个人,不用治理国家就自然安定,不用表白就自然得到信任,不用施行教化政策就自然流行,真是伟大啊!孔子怀疑他就是圣人,只是还不能断定他就是真正的圣人。这个故事所表述的圣人观念,和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在同一篇里,还有一个尧治理天下的故事,也是表述同样的思想。尧在位50年,不知道天下安定还是不安么事都不能做得太绝,什么话也不能说得太白。该说的话只能点到为止。把各种人生说的像模像样,唯有各人自己。然而,想做到这一点都是非常之难,要想创造自己新的人生更是难上加难;而想要超脱人生,恐怕算得难中之难了。

书写的人生是在写人生,读书的人生是在看人生,让写的和读的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更完美的新的人生,虽难,也其乐无穷。

 

  

 

摘自《虚静人生·序》   ※标题后加上的

 

作   者:童  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