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 传奇武器有几星:《清代皇帝传略》之宣统帝溥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04:20

《清代皇帝传略》之宣统帝溥仪

孙思源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二1908年12月24日,在紫禁城太和殿内,文武百官三跪九叩,朝贺坐在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小皇帝溥仪。这里正在举行新皇帝的登极大典,刚刚年满三岁的小皇帝哭喊着要回家;其父摄政王载沣急得汗滴淋漓,双手扶稳他哄着说:“别哭,快完了。” 

    典礼匆忙结束,文武百官忧心忡忡,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的确,这不是一次留名青史的隆盛帝业的开端,而是统治中国长达200多年的爱新觉罗氏王朝帝位更替的最后一幕。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后海北岸的醇王府。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兄奕詝即咸丰帝。奕譞的第二子载湉是光绪帝。载沣是奕譞的第五子。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因而,慈禧是奕譞的姻姊,光绪帝和载沣的姨母,也就是溥仪的姨奶奶。 

    奕譞最初封郡王,在咸丰帝死后慈禧发动的“祺祥政变”中,他在半壁店拿下护送梓官返京的肃顺,也算立了一功。以后平步青云,接连升迁。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正式晋封亲王。光绪帝即位后,加封亲王“世袭罔替”。死后谥法“贤”,称醇贤亲王。载沣袭了王爵,溥仪便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 

溥仪的外祖父荣禄,在“戊戌政变”中为慈禧通风报信,以此深得眷顾。他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权倾举朝,是慈禧的宠臣。经慈禧指婚,荣禄的女儿嫁给载沣。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崩,慈禧同时病笃,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承继同治帝载淳,兼祧光绪。消息传来,醇王府顿时发生一场大乱。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 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错阙过去。未来的皇帝溥仪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用奶水止住了三岁孩子的哭叫,并由她抱着一起进宫,再交内监去见太后。溥仪被阴森森的帏帐和慈禧的那张病脸吓得直打哆嗦,掩面大哭。慈禧吩咐拿串糖葫芦来哄哄,却被溥仪一把摔在地上,嚷着要乳母,使重病在身的慈禧很不痛快。 

溥仪入宫第三天,慈禧去世。一个月后,溥仪登基,做了清皇朝入关后第10位皇帝,改元宣统。其父载沣监国摄政。 

懵懵懂懂当了末代皇帝 

宣统年号的意思,是要宣扬光大列祖列宗的文治武功,使清朝得以万世一系,长治久安。但是,进入20世纪,要求改革、鼓吹革命的呼声响彻中国大地,腐朽的清王朝再也不可能安宁了。 

早在溥仪出生前12年,即1894年,孙中山便组织兴中会,倡言反满。1905年又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接连发动武装起义,屡败屡起,奋斗不止。溥仪登基后,全国革命潮流更加高涨。宣统元年1909年各地群众反抗斗争149次,宣统二年跃升到 266次。这年4月,湖南长沙饥民风潮,数万人焚烧抚署和洋行。5月,山东莱阳农民抗捐,五、六万人围困县城。震动全国的收回利权运动,逐渐发展为粤、湘、鄂、川四省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前夕,清四川总督屠杀请愿民众,造成血案。全川人民组织保路同志军发动起义,二十万人围攻成都。清廷从湖北调兵入川镇压,造成武昌空虚,革命呈一触即发之势。 

    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清廷在慈禧去世前,从光绪三十二年起便下诏“预备立宪”,其目的是为了消弭革命,应付舆论,以达到“皇位永固”。清廷借改革官制之机把政权集中在满族贵族手中。溥仪即位后,载沣继续加强亲贵集权,罢斥了北洋军统帅袁世凯,理由是让他回河南彰德治脚病。载沣自任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其弟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为军谘大臣相当于参谋总长,弟兄三人总揽军政大权。立宪派先后发动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遭到清廷镇压。1911年5月,清廷颁布内阁官制并公布内阁成员名单。内阁只对皇帝负责,议院无权监督内阁。包括总理奕劻在内的阁员13人中,满蒙贵族占9人,其中皇族又占5人,实际上是皇族内阁。汉族官僚、军阀和立宪派强烈不满。清朝亲贵统治集团完全孤立了。 

    溥仪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成立军政府,由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各省纷纷宣告独一个月后,除直隶、河南、山东、东三省尚能由清政府控制外,民军已“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包括一些旧官僚,也都卷入了革命浪潮。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两镇南下,同时命海军驶入武汉江面配合陆军作战。但荫昌指挥不动北洋陆军。在“养病”的袁世凯,一直密切注视局势的变化,同在北京官场和北洋陆军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着联系,对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义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的仇视,各国公使一致促请清廷起用袁世凯。清廷不得已任命袁为湖广总督,令其督师南下。袁以脚病未好为借口,不肯应命,暗中却操纵北洋军怠战,并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给他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等条件,要挟清廷。清廷被迫召荫昌回京,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和节制水陆各军。袁在彰德“遥领圣旨",下令北洋军向革命军进攻。11月2日攻下汉口后,即按兵不动,而后带卫队抵京。16日组成责任内阁,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袁世凯总揽政府大权,接着便下令北洋军猛攻汉阳,炮击武昌。 

    这时,光复各省代表经过多次磋商,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临时政府,以这年为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二系列政令和措施,要求全国统一,反对民族压迫与民族分裂,扫除专制弊病和发展资本主义等等。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是,由于立宪党人、旧官僚的加入,南京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极不巩固。 

    英国害怕战火危及它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便由英驻华公使出面与袁世凯商定,利用革命军暂时受挫,诱迫革命党人向袁妥协。英驻汉口领事建议双方停战。接着,南北双方代表伍廷芳和唐绍仪在汉口举行“和议”后移上海。 

南北和议前夕,英、美、日、俄、德、法六国公使举行会议,决定一致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促其向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在和议过程中一味退让。孙中山虽曾力主北伐,反对和议,但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威胁下,抵不住革命营垒内部的妥协压力。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表示:如清帝退位,即宣布辞职,推袁为总统。 

狡猾的袁世凯左右逢源,一面用清朝的武力要挟革命党人议和妥协,一面又借革命势力逼迫清帝退位。在连续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光绪帝的皇后隆裕太后只是抱着溥仪大哭。与会者意见纷纭,战和不定。不久,坚决反对议和、顽固维护帝位的宗社党总头目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皇室亲贵为之丧胆。主战最力的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噤若寒蝉,离开北京。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党人交出保证后,便掉转头来对清廷进行逼官。在这以前,驻外公使联合致电清廷,要求清帝退位。1月26日,2月6日,又指使段祺瑞等47名前敌将领,一反以前共和的腔调,突然从前线发来电报,要求清帝退位,“立定共和政体”,并声言要率军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袁世凯一面施加压力,一面提出优待条件作为诱饵。南北和议代表先后举行了五次会议。除讨论军队停战和政权体制问题,还议定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 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仪,正式宣告退位。退位诏书是状元公张謇的手笔,内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溥仪懵懵懂懂地当了三年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他的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月13日,孙中山宣布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请他在南京就职。袁口头上应诺南下就职,暗中却唆使曹锟等于2月29日发动兵变,以此为借口实现迁都北京的目的。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组成北洋军阀政府,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溥仪和他的皇室按清室优待条件,开始了小朝廷的生活。这时,紫禁城里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已划归民国。挂着皇帝空名的溥仪,只能把他的小朝廷设在养心殿了。 

一中一西两位教师课读 

1912年9月10日,隆裕太后为六岁的溥仪请了师傅,开始读书。 

    书房先设在中南海瀛台补桐书屋。这里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曾是慈禧软禁光绪皇帝的地方。后来将书房移到紫禁城斋宫右侧的毓庆官。毓庆宫最早是乾隆帝的皇子颙琰嘉庆帝的寝宫,后来是光绪帝小时念书的地方。这两间书房和宫里其他房子比较,显得安静、简洁。 

    众多的师傅中,陆润庠、徐坊、陈宝琛、朱益藩和梁鼎芬先后教汉文,伊克坦教满文。在读书的六、七年里,溥仪学的主要是十三经、古诗、古文以及《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之类,没有学过算术,也没有学过地理、历史。从14岁开始向庄士敦学习英文。 

    溥仪读书极不用功,除经常生病不上学外,还不时让太监传谕老师放假。他读书的兴趣远不如对毓庆官外那棵大桧柏树的勃勃兴致。溥仪常常蹲在那儿看蚂蚁,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饭都忘掉。后来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来大批古瓷盆缸喂养这些昆虫。老师们对于这个学生无可奈何,只好采用权宜办法,每天早晨起来后,由总管太监张谦和站在卧室外,把昨天的课文大声诵读几遍给溥仪听;在溥仪到太后面前请安时,则以“见面礼“,让他在太后面前把书从头念一遍,促使他记忆。这样,学了几年,当然背不出几篇文章。满文学得更糟,连字母都没学会,随着师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彻底了结了这门功课。 

老师们为促进溥仪学习,想了个伴读的办法。伴读的学生每月可以拿80两银子的酬赏,另外还赏“紫禁城骑马”,即从东华门、西华门进宫以后还可以在宫内骑一段路程再下马,这是朝廷对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典和荣誉。先是由贝子溥伦之子毓崇伴读汉文,后来又增加溥仪的弟弟、醇亲王次子溥杰伴读汉文。这时溥仪稍有长进,当着老师面能在书房里坐住凳子;老师对溥仪的过失也可以用训斥伴读生的办法加以规劝、训诫。 

    对溥仪影响最深的老师是陈宝琛和庄士敦。 

    陈宝琛,福建闽县人,有“福建才子”之称。同治朝进士,20岁点翰林,清末曾任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入阁后以敢于向太后进谏出名,与张之洞等人同被称为清流党。光绪十七年被借口没有办好南洋事务连降五级,从此回家赋闲。辛亥革命前夕才被起用,原放山西巡抚,未到任,就留下做溥仪的启蒙老师。他为人稳健谨慎,反对太监们给溥仪讲“怪力乱神”故事,对溥仪学习比较尽心。每天除教读书、念圣训外,还给溥仪讲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要他自幼立志读书,奋发有为。他敌视民国和革命,终不忘遗臣之志,梦呓“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也很相信卜卦。他为溥仪求签,卜测清室和溥仪的未来命运。 

    陈宝琛教溥仪的时间最长,所以溥仪很信任他,事无巨细都要问一问这位智囊。皇室给陈宝琛待遇优厚,每月有1000圆折银720两酬金,还经常赏赐古董字画、御笔联匾。 

    庄士敦,是英国苏格兰人,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到亚洲20多年,曾任香港总督府秘书、威海卫行政长官等职。走遍中国内地各省,通晓中国历史,对儒、墨、释、老都有研究,特别欣赏中国古诗。庄士敦经洋务派李鸿章之子李经迈推荐,由徐世昌代向英国公使交涉,正式被清室聘为溥仪的英文老师。1919年3月,庄士敦到养性斋开始教授英文。 

    庄士敦教溥仪英文,同时也注意向他灌输西方文明,使他潜移默化,培养其绅士的气质。庄士敦给溥仪起了一个英国人的名子叫亨利。他常常带外国画报给溥仪阅看,给他讲坦克、飞机,给他品尝带水果香味的外国糖果,同时给他解释如何用化学方法制造香精,如何用机器生产漂亮包装的糖果。也讲如何穿着西服、注意仪表,参加茶会等等。这些,溥仪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不能不说是已经成功地渗入他的心田。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士敦在溥仪心目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庄士敦和溥仪经常谈论各国政体国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列强实力,世界各地风光,英国王室生活,中国内战局势,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明的关系,甚至还谈到复辟的可能性和不可靠的军阀态度,等等。经庄士敦介绍,溥仪在紫禁城里接见过英国海军司令、香港总督。 

    受庄士敦的影响,溥仪醉心于生活欧化,不惜违反祖宗家法,剪去曾经象征清王朝统治的长辫,轰动了整个宫内。他像庄士敦一样穿西服,吃西餐,骑自行车,打网球,戴眼镜,安电话,甚至在和伴读生交谈时还模仿庄士敦那种中英文夹杂着说的方式。庄士敦的薰陶,也使溥仪产生了赴英留学的念头和逃离紫禁城去西方漫游的幻想。 

    庄士敦对溥仪谈到过胡适和他提倡的白话文。庄士敦不无嘲笑之意地品评胡适的半中半洋的“匹克尼克来江边’,的诗句,又颇为赞许地说:“不妨看看他写的东西,也算一种知识”。溥仪抱着好奇心,打电话给胡适。在电话里,一个称呼“胡博士”,一个连忙叫“皇上”。溥仪约胡适到官中来玩。不久,胡适果然进官晋见溥仪。事后,胡适写信给庄士敦,毫不掩饰地流露了一种近乎遗老的莫名其妙的心理。信中说:“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历代最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面前,占一席位!”他确实有些受宠若惊了。 

“皇额娘”、生母、乳母 

    溥仪入官过继给同治帝和光绪帝为子,同治帝的妃子和光绪帝的后妃自然都成了他的母亲。隆裕太后在世时把同治帝的瑜、殉、曙三妃打入冷宫,光绪帝的瑾妃也得不到庶母的待遇。直到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才明确了同治帝的三个妃和瑾妃的太妃身份,溥仪叫她们为“皇额娘”。 

    溥仪虽然有那么多母亲,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他们只是每餐给溥仪送菜,听太监禀报皇上“进得香”。溥仪每天早上向太妃们请安,生病时太妃们来探望,照例都是说几句枯燥无味的礼节话。溥仪三岁时离开生母瓜尔佳氏,到11岁,清室恢复“会亲”,  才见到生母和祖母。但大学士府千金小姐出身的生母,只会挥霍金钱尽情享受,对儿子溥仪却少有母子之情,她总是冷冰冰的板着脸说一些官话。瑾妃是珍妃的姐姐,晋封为端康皇贵妃后,成了溥仪的首席母亲。她对溥仪管教很严。在陈宝琛师傅授意下,溥仪借口太医范一梅被瑾妃辞退,跑到永和宫与她大吵大闹。瑾妃召溥仪生母和祖母入官,逼溥仪认错。溥仪生母自幼娇惯,个性极强,受不了刺激,两天后,吞鸦片自杀身死。 

    宫中只有乳母王焦氏给溥仪一点温暖。是她婉转地告诉溥仪,别人和他一样是人,也要吃饭,也有感觉,被打以后也会疼,劝阻少年不懂事的溥仪,不要干恶作剧的事情。王焦氏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一户贫农焦家,灾荒年间投靠亲戚来到北京。16岁时,半嫁半卖给王姓差役为妻。刚生一女,丈夫便故去。为养活公婆和女儿,到醇王府应选乳母,以体貌端正、乳汁稠厚而中选。她忍痛接受不许回家看望孩子的条件,换取每月二两银子的血汗工钱。在微笑、凝视、沉默中度过九载,出官后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在六年前因营养不良死去了。 

    乳母纯朴的语言虽使溥仪有过一点人性的复苏,可惜这一点人性也随着乳母被太妃们赶出官去而消失殆尽。与世隔绝的深宫内廷,呆板乏味的逊帝生活,无时不在改变着溥仪的童年天性。这里没有父母的骨肉之爱,没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只有“君臣”而无天伦。眼里看到的,只有皇帝专用的明黄色,文武百官一律给他下跪磕头;耳中听到的,只有应答响亮的一片“嗻”声。这一切使他确认自己是至高无上、应该统治和占有一切的天子。尽管有儒学仁爱的说教和欧洲文明的薰染,这个愚顽无知的少年,却仍然变成冷酷无情、喜怒无常、孤僻任性、疑心重重。他的一喜一怒,太监们都要遭殃。他可以逼太监们互相殴打,可以命令一名太监把一堆脏东西吃下去,可以用救火龙头向一名老太监喷射冷水激死。他喜欢看狗打架,更喜欢看狗扑咬太监宫女。溥仪养成了拿别人的痛苦取乐的恶习。 

    溥仪也有高兴的时候,这便是在“会亲”的日子,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玩耍,捉迷藏、学唱戏和猜谜语,彼此不分君上臣下、主子奴才。他们在玩耍中也会发生争吵,自然是溥仪取胜,但也有胆大的孩子偷偷写字条骂溥仪“臭狗是万岁爷!” 

袁世凯动了“鸠占鹊巢”之心 

    小朝廷对外的联系,主要还是同袁世凯。袁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对清室也极尽安抚手段。民国二年1913年元旦,袁世凯派礼官朱启钤给溥仪拜年。临到溥仪生日,2月7日这天,袁世凯又派礼官祝贺如仪。2月15日隆裕太后寿日,袁世凯派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入宫致贺,呈上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的国书,国务总理赵秉钧率领全体国务员进宫行礼。2月22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称为“国丧”,要全国下半旗一天志哀,文武官员服丧27天,并派全体国务员到紫禁城致祭。接着,在太和殿举行国民哀悼大会,由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主祭;军界也举行全国陆军哀悼大会,由陆军部总长段祺瑞主持。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引起溥仪对袁世凯的任何好感。在这位末代皇帝的脑海中,没有一天停止过复辟幻想,起初是被大人们指导着,后来便是凭着自己的阶级本能去活动。 

    然而,图谋复辟帝制的还另有人在。皇帝废除了,留下的封建军阀就成为权势显赫的人物。他们觊觎着皇帝的宝座。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袁世凯正是这样的野心家。在窃夺了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他便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向帝国主义借款,用于强化独裁统治,扩军备战,企图复辟称帝。他击败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军阀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后,于1913年10月,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为此,袁世凯还向溥仪呈上一个报告,恭称“大清皇帝陛下”,说自己“经国民公举为正式大总统”,“此皆仰荷大清隆裕皇太后暨大清皇帝天下为公,唐虞揖让之盛轨,乃克臻此。”光绪卅四年十月,光绪帝去世后,清廷在河北易县梁格庄修建崇陵。到溥仪退位时,工程尚未及半,民国政府允诺提供经费修完。袁世凯特派赵秉钧与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等协商,立即拨款赶修。内务府提出工程费用需实银7224842两,袁世凯照拨不误,至1915年崇陵善后工程竣工。对此,紫禁城里的议论是:“袁世凯究竟是不是曹操?” 

    1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设立政事堂,修改总统选举法,定终身连任制,并可指定继承人。通令全国恢复祭孔,并像历代皇帝一样到天坛祭天。采用三卿士大夫官秩,设立清史馆,擢用前清旧臣。恢复帝制的活动越来越明显。 

    袁世凯复辟的野心早为日本政府识破,1915年1月,通过驻中国公使日置益向袁提出作为支持他复辟的交换条件“二十一条”。袁世凯丧权辱国,于5月9日接受了日本的要求。8月,袁的顾问向美国人古德诺F、J、Goodnow发表鼓吹帝制的文章,杨度、孙毓筠等发起“筹安会”,伪造民意,策动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要求改共和制为帝制。接着又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举行“国体投票”,最后由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上“推戴书”,拥袁为“中华帝国大皇帝”。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元“洪宪”。一切就绪,就等1916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那些天,溥仪站在养心殿的台阶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三大殿正在进行油缮工程。老太监告诉他,那是为袁世凯登极做准备。在“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老话中,溥仪不能不悲凉地估计自己日后的命运,他十分害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的历史重演。 

    一个为了保住小朝廷的优待条件,一个为了换取清室表示拥护袁皇帝,小朝廷同袁世凯之间秘密进行了交易。小朝廷内务府给袁世凯的正式公文说:“现由全国国民代表决定君主立宪国体,并推戴大总统为中华帝国大皇帝,为除旧更新之计,作长治久安之谋,凡我皇室极表赞成。”袁世凯亲笔所写的保证是:“先朝政权,未能保全,仅留尊号,至今耿耿。所有优待条件各节,无论何时断乎不许变更,容当列入宪法。”袁世凯还让步兵统领江朝宗向载沣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提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当皇后娘娘,小朝廷也欣然答应。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袁世凯称帝阴谋暴露,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12月25日,由中华革命党、欧事研究会、进步党人和西南军阀联合发动了护国战争。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政府。两广、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这时,帝国主义停止对袁世凯的支持,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加深,迫使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要求停战议和。反袁运动进一步高涨。5月8日,滇、黔、桂、粤四省在广东肇庆举行联席会议,组成中华民国军务院,统一指挥南方护国运动。袁的心腹控制的四川、湖南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气急败坏,一病不起。6月6日在绝望中死去。结果,小朝廷的优待条件既没有列入宪法,溥仪同袁世凯女儿的婚事也没有办成。 

    不过,袁世凯的死在紫禁城里也成了喜事一桩,太监们奔走相告,太妃们竟在神前烧香,溥仪也停了一天课。孤臣孽子们的结论是,袁世凯的失败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念,帝制非不可为,百姓要的却是旧主。 

    黎元洪接着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小朝廷派了溥伦前去祝贺,黎也派了代表答谢,并把袁世凯要去的皇帝仪仗送回紫禁城。1917年元旦和溥仪生日,黎元洪也象袁世凯那样,照例派礼官进宫祝贺,载沣也向黎元洪和段祺瑞赠送肴馔。小朝廷似乎更有了生气,竞也开始敢于偷偷地收留优待条件中所禁止的新太监。 

    袁世凯死后,全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分为北洋军阀集团和西南军阀集团。在北洋军阀内部,又分裂为由日本支持的把持着北京政府的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由英美支持的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得到日本支持,控制东北三省,形成奉系。此外,还有割据山西的阎锡山和盘踞徐州的张勋等,他们都和北洋嫡系有一定的联系。西南六省最大的军阀有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为,英、美所支持,因而都与直系有交往。大小军阀依靠着支持自己的帝国主义,为争权夺利连连发动内战。 

张勋复辟又当了十二天皇帝 

1917年春,南北两方军阀矛盾稍有缓和,但北京政府内部矛盾开始尖锐,黎元洪和段祺瑞各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支柱,明争暗斗,围绕着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斗争越来越激烈。段祺瑞暗中派人鼓动张勋用武力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张勋则于同年5月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乘机行复辟清朝之实。 

    张勋在清末多次充当慈禧和光绪帝扈从,官至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他以清朝忠臣自命。他和他的定武军都留着发辫,人们称他为“辫帅”,称他的队伍为“辫子军”。1913年,他任长江巡阅使,驻扎徐州,把辫子军扩充到二万余人。张勋一贯幻想清室复辟,认为黎、段矛盾是他进行复辟的良机。他一面和旧保皇党人康有为联络,一面借加强团结,巩固中央名义,邀清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河南、山西、安徽等省督军到徐州会商,决定由与会各省督军宣布与北京政府脱离关系,由张勋出面调解黎、段冲突,以达到复辟目的。 

    1917年6月7日,张勋带领辫子军2000余人由徐州启程,次日到达天津,即向黎元洪提出“调停”条件,限令三天之内解散国会。黎被迫于12日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带兵进京。 

张勋进京后,一面向黎元洪表示支持李经羲组织责任内阁,并通知各省,取消独立;另一面却和秘密进京的康有为等人策划复辟。6月30日晚,张勋偕其同党潜入清官,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当晚发动复辟政变。深夜,辫子军占领车站、邮局等要地。同时派梁鼎芬为代表赴总统府劝黎元洪“奉还大权”,遭黎拒绝。1917年7月1日晨,张勋身穿清代朝服,带领文武官员300余人,进入紫禁城。溥仪在养心殿召见他,张勋呈上奏折,跪请“圣安”,奏称“代表”22个省军民真意,恭请皇上收回政权。于是,12岁的溥仪再次“登极”,  接受了文武官员的朝拜,然后发出第一道上谕“即位诏”,宣布自宣统九年五月十三1917年7月1日,“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接着连下谕旨,授官封爵,恢复前清旧制,易五色旗为黄龙旗。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张勋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勋则另自封为议政大臣,掌握军政大权。一时北京街头巷尾出现了纸糊的黄龙旗,遗老遗少都穿起清朝的服装。紫禁城里到处是蟒袍补褂、红顶花翎,有些人脑后还拖着一条用马尾做的辫子,一派复辟景象。 

    封建顽固派的复辟活动,在溥仪退位以后其实不止一次。早在1913年和1916年6月就发生过两次复辟活动。在溥仪和他的皇室看来都是“恢复祖业”的希望,自然感到极大兴趣。 

    1911年,曾以硕学通儒指派为资政院议员,并任京师大学堂总监、学部代理大臣的劳乃宣写了《共和正解》,1914年又写了《续共和正解》,合印成《正续共和解》,反对共和,主张还政清室。他还写信给既是清室太傅又在民国政府任国务卿的徐世昌,请他劝说袁世凯。前京师大学堂的刘廷琛,写了一篇《复礼制馆书》;国史馆协修宋育仁,发表了“还政于清”的演说。一时复辟的流言传遍各地。 

    1916年。躲在天津租界的铁良,(满洲镶白旗人,曾任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住在日本租借地旅顺和大连的善耆、溥伟、升允等宗社党人,通过日本浪人穿针引线,依靠日本军阀和财阀,从事复辟活动。善耆得到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给的100万日圆,便在内蒙一带招募土匪,编练军队数千人。6月,袁世凯一死,他们就闹起来。其中蒙古贵族巴布扎布率领的一支队伍,一度逼近张家口。 

    这些复辟行径,逆历史潮流而动,都一无例外的失败了。 

    张勋复辟的开头几天,紫禁城里的几位太妃高兴得每天都去神佛面前烧香。溥仪每天在毓庆宫里,在一批孤臣孽子的包围下,书也不念了,看看待发的“上谕”和“内阁官报”,有时溜出去到墙根底下欣赏蚂蚁倒窝,或是叫上驷院的太监把骆驼牵出来玩耍一阵。1917年7月4日,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段祺瑞见到用张勋推翻黎元洪的目的已达,即借全国人民反对复辟之机在日本支持下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在天津马厂誓师讨伐张勋。讨逆军于12日进逼北京,张勋逃往荷兰使馆,康有为逃往美国使馆。讨逆军从飞机上投下的炸弹,落在紫禁城内,吓得宫中上下人等乱成一团。第二天,载沣和陈宝琛面见溥仪,递上拟好的退位诏书。溥仪这一次仅做了12天皇帝,又慎偻惶惶以“张勋盘踞,冲人莫可如何”的内务府声明 

宣告结束。 

    19 19年下半年,小朝廷开始同北洋系外的军阀有较密切的交往,第一个便是奉系首领张作霖。起初,紫禁城收到奉天汇来的一笔代售皇庄的款子,小朝廷为此以载沣的名义馈赠两件古物给张作霖,派专差直送奉天。张又派奉军副总司令张景惠随专差到京答谢,从此来往频繁。张景惠和奉军的师长张宗昌被赐紫禁城骑马。19 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迅速率军掩入关中,助直倒皖。皖系大败。直奉共同把持北京政府,徐世昌成了傀儡。直奉合作期间,北京奉天会馆不仅是奉系将领聚会的场所,也是某些王公们奔走的地方。醇王府的总管张文治是这里的常客,并和张景惠拜了把兄弟。于是在溥仪的耳边又听到了许多关于张作霖活动复辟的传说,一直传播到1922年张作霖败回东北为止。 

    军阀混战的局面给小朝廷带来新的惶恐和不安。1922年6月,曹锟、吴佩孚以恢复旧国会和由黎元洪复任总统为名,逼徐世昌下台。王公大臣们请求庄士敦带溥仪到英国使馆避难。溥仪则认为还不如索兴带他出洋。这位英国师傅却怔住了,几乎不加思索地对溥仪说:“这是不合时宜的,陛下要冷静考虑,徐世昌总理刚逃出北京,皇帝陛下立刻从紫禁城失踪,这会引起联想,说‘徐世昌和清室有什么阴谋’。”时局慢慢地又稳定下来,小朝廷也逐渐恢复平静,一切出逃计议才不再提。 

“大婚”后行为乖张的生活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 

    “皇后”叫郭布罗·婉容,字慕鸿,年方17,与溥仪同年。是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旗人中有名的美女。其父荣源。其母爱新觉罗一陌馨,是皇族贝勒毓朗的次女。早在1921年,溥仪16岁,大臣们就聚议说“皇上春秋已盛,宜早定中官”,在取得溥仪和太妃的同意后进行选后活动。各方玉照雪片似飞来,经过几番淘汰,最后只剩荣源和端恭两家。荣源的女儿婉容得到载涛的推荐和端康太妃的支持,端恭的12岁的女儿文绣得到载洵的推荐和敬懿太后的支持,双方势均力敌,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直拖到第二年春天无法再拖,只好请溥仪“圣裁”。其中曲折奥秘,万难弄得清楚,折衷的办法便是立婉容为后,文绣为妃。 

于是荣宅便升格为“荣公府”,荣源被封为“承恩公”,婉容的两个兄弟润良和润麒得赏护军参领。 

    当溥仪穿着龙袍,仍按皇帝身份举行“大婚’,典礼时,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及外省大吏都遣使送礼致贺,各国驻华使节也都进宫庆贺,盛况仍自可观,好象大清帝国犹存一般。北京城里热闹了好一阵,报纸杂志天天都有新闻花絮。 

    对于溥仪的婚礼,黎元洪不但亲自送了8件礼物,红帖子上写了“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还让财政部特意从关税款内拨出10万元以助大婚,其中两万元算作民国贺礼。民国政府派出大批军、宪、警为之护卫。溥仪小朝廷对此着实喜出望外。 

    婉容入宫不久便延聘英国人教授英文,后来不但能用英语讲话,还能用英文写信,同每天相见的溥仪互通音问,落款是用溥仪给她取的与英国女王相同的名字伊丽莎白。在婉容的薰陶下,溥仪也学会了吃西餐,当时被称作“洋饭”。 

    然而新婚生活并没有消除溥仪早已形成的对宫中狭隘生活环境的厌倦情绪。溥仪虽然用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消磨时间,但更吸引他的是走出紫禁城,接触高墙外边的天地。溥仪想,结婚已是成人的标志,别人再不能把他当作孩子那样管束。不久,他终于找到一个“探问师病”的理由,尝到了坐汽车逛大街的滋味。从此便一步步扩大访问范围,今天看父亲,明天看叔叔,甚至到颐和园、玉泉山等地避玩。每次出门,一列小汽车队,浩浩荡荡,威风十足,支出的费用自然惊人。这时,溥仪的生活既古怪又荒唐。他有时还能认真读书,也记一点日记,但更多的是在宫中捏泥人、玩石头、骑马、养狗、养鹿。单是中外各种名狗就有100多条,请专门医生给狗看病,每月花狗食费就达300多元。为了养鹿,在御花园中单辟了鹿苑。他还经常颁赐巨额犒赏。小朝廷挥霍无度,1915年开支279万余两,1918年后逐年减少,最低数仍达189万多两。1924年溥仪用1200 0多元在北京亨茂洋行买了三辆最新式的小轿车,未及使用,他便被驱逐出官。 

    溥仪的心中,郁积着一股出洋的冲动。庄士敦认为时机不相宜,他就捺下性子等待时机,暗中进行私逃的准备。忠心帮助他的是弟弟溥杰。他们的第一步行动是筹措经费,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把官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一批批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原为溥仪万一必要时准备安身的一所房子里去。盗运活动连续干了半年多。第二步计划是秘密逃出紫禁城,进入外国公使馆。庄士敦叫溥仪先和公使团的首席公使荷兰的欧登科联系,使其事先有所准备。溥仪通过电话并让溥杰前往联络.同欧登科约定了具体行动日期1923年2月25日和方法。后来由于走漏消息,没有走成。1923年春夏之间,在曹锟操纵下,直系军阀、政客通过策动内阁辞职、军警索饷请愿,围困黎元洪住宅、断水断电等手段,把二次当上总统的黎元洪逼下台。接着,曹锟又以每人5000元贿买议员的肮脏办法,于10月5日当选为“总统”。 

    小朝廷对曹锟的恐惧感消失了,并开始对声望日高的直系首领吴佩孚发生兴趣。陈宝琛的同乡,并为陈宝琛和 

庄士敦所推崇的郑孝胥,来到溥仪身边不久便向溥仪献策说,吴佩孚素以关羽自居,且心存大清社稷,最有希望,大可前去游说。经溥仪允许,郑孝胥带了一份厚礼,给在洛阳做50寿诞的吴佩孚拜寿。吴的态度若即若离。 

    溥仪因见时局不靖,特意订了上海、广州、京内外文言白话报十余种,逐日按次阅读。不过,他兴趣最浓的还是那些野史、小说等,诸如《清朝野史大观》、《西太后全史》、《荡寇志》、《男女新笑话》、“美人千态图》、《中外戏法大观》、《玉生香传》之类,摆满了养心殿后面称作燕喜堂的小书房。 

    不守祖制,行为乖张的溥仪,越来越使王公大臣们惴惴不安。私逃不成,接受庄士敦“励精图治”的建议,溥仪下令整顿小朝廷内部,清查财务。这一举动,尤其使臣下心惊肉跳。 

整顿小朝廷内部 

    宫内表面平静,内里腐败不堪。总管太监阮进寿招摇纳贿,吸食鸦片,每月膳费竟多至3000元。上行下效,宫中盗窃、赌博、放火,乃至行凶杀人,接踵而起。明清两代帝王数百年收集的珍宝文物,被宫中上下人等大批盗走。庄士敦告诉溥仪,地安门街头新开几处古玩铺,店主多是太监、内务府官员或其亲戚。大婚刚过,婉容凤冠上的珠宝全被换成赝品,溥仪价值3万元的一粒钻石也不翼而飞。清点古玩开始不久,宫中突发大火,烧毁珍宝无数,纵火者为的是焚库灭迹。火灾过后,又发生太监行凶刺伤告发人的案件。溥仪吓得让婉容坐在床边为他守夜。 

    溥仪感到太监偷盗、杀人行凶的可恶,更感到这些被他任意打骂凌辱的奴隶对他有人身威胁,不顾太妃们反对,主张驱逐太监出官。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令除留175名太监在太妃等处侍候以外,其余太监全部遣散。那天正值大雨泥泞,被逐太监被内务府大臣绍英带领军队押在神武门外,其状十分凄惨。 

    清帝退位以后,小朝廷官内执事人员照旧不变。皇室经费有限,入不敷出,开支困难;且内务府官员贪污中饱,营私舞弊,内外尽知,于是溥仪在1914年7月9日下了一道“谕旨”,决定裁减内务府的官员。任命贝子溥伦等负责裁减事宜,首先将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裁饼内务府堂管理,圆明园裁饼颐和园管理。这次共裁272人,实留709人。因小朝廷生活挥霍,民国政府又逐年减少供给经费,溥仪不得不在1922年7月再次下令将内务府官员裁减一半。 

    积弊既深,整顿并非易事。1923年夏,郑孝胥任“懋勤殿行走”后,屡次向溥仪建议:要成大业,必先整顿内务府。次年3月,溥仪破格授郑为总理内务府大臣,全权整顿内务府。郑的计划是开源节流,为复辟取得财政保证。开源的办法是把清官《四库全书》运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但被北洋政府扣留。在内外掣肘和非议之下,郑孝胥上任三月,一事无成,于6月间辞去内务府大臣职务,回到“懋勤殿行走”。溥仪的“励精图治”,只好偃旗息鼓,匆匆收场。 

    溥仪为了维持他的小朝廷,不惜大肆拍卖和抵押宫藏珍贵古物。1922年曾公开用投标的办法拍卖古物。1923年清室向银行借款,一次就抵押80件金器制品,最后无力赎回,只好估价卖给汇丰银行。 

    溥仪虽然几次裁减官员,但是机构仍然臃肿,官员照拿俸饷。1924年7月溥仪决定将内务府七司三院裁为总务、 

文书、会计、采办四个科,然而改革不久,溥仪便被驱逐出官。 

    1924年9月,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重整旗鼓,再次挥师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接曹锟急电,由洛阳驰返北京,就任讨逆军总司令,以彭寿莘、王怀庆、冯玉祥分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分三路阻击奉军。吴亲到山海关督战。战斗正酣,冯玉祥由热河回兵,于10月23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成立国民军,反戈讨吴。吴佩孚因此大败而逃。 

被赶出宫 

    政变消息传到宫里,在御花园用望远镜观察景山驻军动静的溥仪,立刻觉出情况异常。接着,紫禁城守卫士兵的被缴械并调出北京,国民军的接管营地和占领神武门岗哨,都使溥仪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国中之国”的状况既然不正常,必然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带着20人的手枪队,闯进宫内,要溥仪在“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的修改了的优待条件上签字,并限三小时内全部搬出紫禁城。 

    溥仪一行丧魂落魄地被国民军赶出官后,到了后海醇王府,发现载沣的惊慌比他更甚。庄士敦在傍晚时分带来的消息,稍稍缓和了紧张气氛。庄士敦说经他奔走,公使团首席公使荷兰的欧科登、英国公使麻克类、日本公使芳泽已经向摄政内阁外交总长王正廷提出抗议,王向他们保证溥仪生命财产的安全。接着郑孝胥和东交民巷的竹本多吉大佐定计,由竹本的副官中平常松大尉穿上便衣,带一位医生,假装送溥仪进医院,把他带出醇王府,送进日本兵营。因为太冒险,被载沣等人禁止。在挨过惶恐不宁的日夜后,由庄士敦、陈宝琛和溥仪商定了一个脱逃之计。12月10日,溥仪由陈宝琛、庄士敦陪同,出醇王府到东交民巷乌利文洋行购物,借口有病避进德国医院。随后,在郑孝胥与日本使馆安排下,由医院逃入日本使馆。1925年2月23日,在罗振玉和日本使馆策划下,由池田书记官和几名日本便衣警察护送,溥仪秘密地转移到了天津张园。 

    原来打算出洋的溥仪,结果在天津一住七年。在遗老们的包围下,梦想复辟的溥仪,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相勾结而越陷越深,终于被日本侵略者玩弄于股掌之中,平添了一段罪恶史。 

    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1日改称满洲帝国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退位,16日被苏联军队俘获,转入伯力监狱。1950年8月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被监禁于抚顺。1959年12月特赦释放。1963年起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lO月1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l岁。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有英、德等文字译本。 

    编者按:溥仪出宫后的经历,已超出本书的范围,因此只简要介绍,不详述。 

主要参考书目: 

    清废帝溥仪档案资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胡平生:《民国初期的复辟派》。 

    溥仪:《我的前半生》。 

    溥杰:《醇王府的生活》。 

    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回忆:《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 

    李玉琴、李淑贤、王庆祥:《末代皇后和皇妃》。 

    秦国经:《逊清皇室轶事》。 

    赵尔巽等:《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 

    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 

    作者孙思源,194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