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脱肛多久恢复:【已编】唐代诗人花边(六)发愤蛀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8:41:39

 

唐代诗人花边

作者:发愤蛀书



 37、柳宗元:其实男人也可以很林妹妹
  (代表作)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首《江雪》,恐怕识得几个字的国人均能背诵。蛀书记得,小学课本里的《江雪》按照教学进度来说正好安排在隆冬时分学习,那时候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吟诵 此诗,思想一溜号,兀然看到窗外白茫茫的一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几句。散了学,踏着深深浅浅的雪回家,看着长江风浪中隐没的渔舟,觉得自己对此诗的体会 更深了一层。当然,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柳宗元;儿时懵懂,也未必真的懂它,单是觉得它好而已。成年后再读这首诗,渐渐从里面昧出一丝苍凉和无奈。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城镇)人,亦是唐代著姓。唐之河东,如明清之苏州,的是人文荟萃之地。河东三姓,裴氏、薛氏、柳氏,再加上太原王氏的河东旁系,组成了河东的“四大家族”,声名煊赫。当然,最牛的是裴氏,历史上曾出过59位宰相和61位大将军,实在让人咋舌。柳氏在唐代虽然只贡献了3位宰相,但这个家族文化名人众多。它的初祖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后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数得着的名人有柳公权、柳宗元、柳开、柳亚子等,据说“奉旨填词”的柳七郎也是这个家族的旁支。柳宗元的曾伯父柳奭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宗元之父柳镇曾为汾阳王幕僚,官终殿中侍御史。柳氏虽然势大,但遭受过武则天的打压之后,颇沉默了一段时间。所以,到柳宗元这个时候,就完全得靠自身的能力出人头地了。
  柳宗元年少时就以聪慧闻名,善《诗》明《骚》,写诗作文,古意盎然,所以甫一登上文坛,就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人称其文“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贞元九年,21岁的柳宗元参加了第四次科举考试后终于登第,几年后又举博学宏辞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迁蓝田尉,至贞元十九年,升任监察御史。
  顺宗处东宫时,柳宗元就与刘禹锡一起为王叔文慧眼所识。顺宗一即位,刘、柳即受重用,常被召入宫禁问对,超迁为礼部员外郎。顺宗在即位之前就已患偏瘫, 无法亲理朝政,他的施政意见是通过牛美人告知宦官李忠言,再由李忠言传达给王叔文。王叔文与柳宗元、刘禹锡、韩日华、吕温等商议之后,再给中书省发文,最 后让韦执谊付诸实行。这些小字辈们在官场上搅起了轩然大波,政治气象也为之一新。可惜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仅进行了一年,便因顺宗驾崩、宪宗登基而归于失败,“二王”被 杀,其他八名革新主将都被贬蹿远州。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行至荆州,又被追贬为永州司马。您别看官员们一个个人模狗样的,其实搞起政治斗争来一点风度都 不讲,非得分出个你死我活。很不幸,柳宗元属于官场上的失败者,他在政治舞台的风口浪尖上风光了一年,付出一辈子坎坷的代价。永贞元年年底,柳宗元携母亲 卢氏、表弟卢遵和堂弟柳宗直等到达永州。
  柳宗元这一贬,像一棵树一样被种在永州,十年 未曾挪窝。古代的官场失意者,照例是要被送到边远地区监督改造的;以唐代为例,首都长安是圆心,罪行越大,被贬得就越远。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距长安三千五 百里左右;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教子不严,被撵到六千多里之外的交趾去跟野人为伍,柳宗元跟他相比,似乎要山呼万岁才对得起朝廷的恩典呢。但是不管怎么样,一 个中央部委的司局级干部,一下子被发配到边远地区监督劳动,其中巨大的心理落差谁也承受不了──那个时候可没有下乡锻炼、支援老少边穷地区这样的说法。再说,自从三闾大夫客死此地之后,湖湘地区便带上了一丝哀怨和感伤的情调,迁客逐臣,过此无不下泪。柳宗元此时的官职全称叫“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员外置”,表明这个“永州司马”位置本来是有人坐的,他只是个编外人员;后面用括号加一个“同正员”, 也就是说享受司马的待遇。至于事情嘛,你就啥都甭干,每天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反省就完了。在永州,柳宗元是个彻底的闲人。还好永州刺史比较厚道,虽说不愿意 与这样一个罪人深交,却也不过多地干涉他的行动。老柳无事可做,天天游山玩水,成了中国旅游史上最早的旅游线路开发者,发现了不少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湘南风景清幽,跟柳宗元生活的北方地区完全不一样。柳宗元的孤独寂清,只能在与自然景物的契合中得以暂时缓解。无事可做的柳宗元,天天拄着棍子钻山沟 沟,发现了奇异的景点,便美美地欣赏一番,再写下一篇游记,权作到此一游的纪念。这样的作法跟阮步兵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阮籍喜欢“自驾车游”,驾车到了没路的地方,恸哭一场便回家洗洗睡,而柳宗元属于“背包客”一类,随遇而安。在永州十年,柳宗元“开发”了钴鉧潭、小石潭、西山、袁家渴、石涧等著名景点,为永州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这只是他的副产品,他的游记《永州八记》彪炳史册,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张岱评曰:“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其实在蛀书看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就绝不在郦道元之下,只是郦道元开风气之先,所以赢得了不少印象分而已。
  没有政务的羁累,柳宗元在永州专心作文写诗,或者跟一些命运相同的官员如吴武陵等以及和尚道士们交游。他写下楚辞体的文章数十篇,哀哀切切,使读之者为 之泪下。《三戒》、《捕蛇者说》之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人哭完、笑完后不得不掩卷沉思。他试图忘怀官场的纷争,也写了少少澹泊简古的诗歌。《渔翁》 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把 渔翁的生活写得多么有诗情画意,真让人恨不得挣脱了俗世的羁绊,去做个与世无争的渔翁。唐代的湖湘还属于文化沙漠,几乎没有人能考上进士。天上掉下来一个 大才子柳宗元,简直让这里的读书人欣喜若狂。可以说,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使湘南的文化状况一下子进步了数百年,这里渐渐成了政府的人才输出地了,时不时会 有一些人考上进士。史载“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子厚之不幸,乃我湖南之大幸也,永州今天仍有“柳子庙”、“柳子街”,人们恭敬地称他为“柳子菩萨”,这无不彰示着永州人民对这位名人的爱敬。
  当然,柳宗元并没有完全忘怀政治,他仍然希望有一天能重新回到天子的身边,让自己经世治国的才能得到发挥之地。为此他曾向在朝官员们写了不少信求助,裴 度等人也确实想帮他。可是他在永贞革新中曾经打击过武元衡,武氏秉政,自然不会放过他。更重要的是,朝士都怕他才华太高,要是把他弄回来,说不定哪天就对 自己的位置构成威胁了,所以没有人愿意为他出头。就这样,别的地方官员都是三年一换,他却在这里呆了整整十年。
  元和十年,朝廷将“八司马”召回京城,终于决定给他们挪挪窝了,但指导思想却仍是不让他们好过。这次,名义上是将“八司马”从 司马提拔为刺史,可是他们新的任职地点,却离长安这个圆心更远。所以,名义上是升迁,实际上是贬谪、是进一步的打击报复。柳宗元被安排在柳州,他的好朋友 刘禹锡被安排在更远的播州(今遵义)。柳宗元怕刘禹锡的老母经不起舟车劳顿,上疏请求用自己的柳州交换刘禹锡的播州。在裴度的斡旋下,刘禹锡被另外安置到 连州。这对柳州人民来说是件幸事,不然后世的“柳柳州”就得改叫“柳播州”了。
  在柳州,柳宗元唯一的好处是终于成了地方主官,可以放开手脚做点实事了。柳宗元之才本堪治国,但是朝廷只给了他一个小州,“治大国如烹小鲜”,现在是他烹好这盘“小鲜”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了。柳宗元初至柳州,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治安状况直追当今的广州。柳宗元下车伊始,便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他的改革。首先是兴文教。他到任后的第二个月即主持修复孔庙,提倡读书,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这时,除了湖湘和柳州子弟之外,岭南士人都不远千里负笈来学,史载“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虽然有点夸张,却反映出了他在南方文化界巨大的影响力。第二是破迷信。柳州人信巫,跟练某某功的差不多,有病就跳大神,大神都救不了,他就躺在棺材里等 死。是柳宗元渐渐地让柳州人开始相信医术。第三是革陋习。当时南方盛行债务奴隶,借了钱到期还不起的,他本人或者子女就得给债主做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 陋习,有没为奴婢者,令以时间计算工钱,工钱跟债务冲抵后,奴婢即获得解放。解放奴婢之事在广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上司命令各州推广柳州经验,每年得以解 放奴婢数千人。第四是事生产。他组织人力种植柑桔、柳树、竹子,大大发展了柳州的经济生产。他自己“手种黄柑二百株”,使得柳州“香柑遍地,绿柳成行”。他还千方亲近柳州土人,《柳州峒氓》曰: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州土人“异服殊音”,连交流都很困难,只能“愁向公庭问重译”。不过,柳宗元对柳州土风十分好奇,在诗中比较详细地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欲投章甫作文身”,是说意欲改换礼服,与土人一样剺面纹身,以便与他们融为一体。
  柳宗元的治国之术,在小小的柳州终于得以施展。中国的老百姓其实是最好治理的,德国农民为了一点拆迁费,敢跟皇帝叫板,中国农民呢可没有这么大的胆子。中国百姓就像一群绵羊,任劳任怨,所以古代管理百姓的政治术语叫作“牧”,极其形象。从这个意义来说,如果在中国连一个直接管理老百姓的基层官员都做不好,那绝对是这位官员的人品问题。柳宗元在柳州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把百姓的事情当成事情──其实用不着把老百姓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那太夸张了。柳宗元治柳州,是举重若轻、是用牛刀杀鸡。他的能力,不应该仅仅在这个边远小州得到施展,更应该植之庙堂、惠泽天下。
  柳宗元将柳州的政务处理得漂漂亮亮之外,还有很多时间写诗作文、思乡念亲。《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曰:“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好个“欲采苹花不自由”!一条蟠龙蜷缩在小小池塘中,它当然心怀怨望;可是柳宗元是戴罪之身,他想做大事业而不得,甚至想弃官“采苹”自娱亦不可得。心中郁积已久的思乡念头,也只能通过“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方式抒出。当年同时被贬出京城的几位同道,如今也和他一样在蛮夷之地苦熬日子。登高望远,他写下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每每读柳诗至此,我都会长吁释卷。“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样秋雨凄凄的景象,如何能不拔动诗人敏感的神经啊。究竟是坎坷的人生造就了诗人的天才,还是诗人的天才遭致了上天的妒忌?数百年后,六一老人在小笺上题下“诗必穷而后工”的时候,体会到的可是柳侯式的伤感?
  是的,伤感。宦海浮沉、命途多蹇,哀己之才、悼己之不遇,柳宗元无法不伤感。《旧唐书:柳宗元传》曰:“(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他是蘸着自己的血泪写成的诗啊,使览者“凄恻”并非他的本意,只是他的生活中实在没有多少亮点可以抒写。即使是曾经带给他很多欢娱的纵情山水,也只是“暂得一笑,已复不乐”而已。幽愤、清高、简傲,他的身上带有太多的不合时宜,这使得他总是无法快乐起来。不同于刘禹锡性情的刚毅豪放,柳宗元执著、孤峭到了褊狭的地步,难以从政治悲剧中超拔出来。所以他的诗文总给人一种悲清冷峭的感觉。人们说“柳文似泉,韩文似潮,欧文似澜,苏文似海”,柳宗元的诗文的确是一掬清泉,泠然刺骨、甘冽逼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虽然无法看清那位渔翁的表情,但那个淡定的背影,却让人感受到了一股从足底涌上来的的寒意,使人手足冰凉。
  其实男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也可以像林妹妹一样敏感细心。您看柳宗元满纸伤感,林妹妹也不过如此啊。柳侯与黛玉,都是至情至性、敏感多思之人。长期的郁郁寡欢,极大地损害了柳宗元的身体健康──别忘了,林妹妹也是这么早夭的。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卒于柳州,时年47。这一年,朝廷本来是要重新叙用“八司马”的,可惜,柳宗元没有挺到这一天。其时,他的儿子柳周六、柳周七,都才三、四岁。孤儿寡母,仰赖他的好心上司裴行立为之治丧。次年,客死远方的诗人的灵柩被运 送回京,葬于万年县栖凤原柳氏祖茔。柳州父老思念不已,特意为之立衣冠冢。又,柳州士民说,柳侯殁后,其灵曾降临州堂,“人有慢之者辄死”。这明显是个不实的传闻,柳侯爱民如子,怎么会随意责人以死呢?但是这个故事迎合了柳州百姓对柳宗元的思念,人们便在罗池立柳侯祠,请文豪韩愈撰写碑文。北宋时,石碑仆踣,东坡先生应柳州父老之请,重新为柳侯祠碑书丹,“柳事、韩文、苏书”,此碑因而被誉为“三绝碑”,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韩柳”,其文峻洁纡徐,大异于韩之奔放。在诗歌上他与刘禹锡合称“刘柳”,东坡先生誉其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确是的评。唐末司空图论柳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
  “一唱三叹”,信哉!
  

  38:李涉:遇到了有文化的好贼
  (代表作)听歌
  飒飒先飞梁上尘,朱唇不动翠眉颦。
  愿得春风吹更远,直教愁杀满城人。
  
  今天要介绍的李涉,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读 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 了也不怕。是啊,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 逗人喜爱。
  李涉,洛阳人,生平不详。李涉家兄弟五个,全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年轻的时 候,李涉与弟弟李渤一同在庐山五老峰南麓隐居读书,哥俩养了一头白鹿做宠物,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巨威风。鹿这东东本来就非凡品,何况还是一头基因变异的白 鹿呢?相传很多神仙都以鹿作坐骑,比如南极仙翁;李太白学仙,也曾经起过“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念头,不过估计他老人家最后连白鹿长啥样都没见过。您想想,哥俩领着头白鹿东逛西逛的,能不引人注目么?贵妇人喜欢抱条京叭,因为温驯;泰森同志则喜欢牵着老虎溜弯,那叫一个猛呀。但是,跟李涉兄弟比起来,贵妇人和泰森都显得俗不可耐。至于养蛇养蜥蜴养……算了,俺都不稀说你。却说这头白鹿极其乖巧,哥俩在深山里苦读,没有时间去超市购物,什么时候缺纸缺笔缺食物了,便在白鹿的角上挂上一个袋子,将钱与购物清单放在里面,让白鹿跑到星子镇替他们买回来。因了这头标志性的白鹿,人们便把哥俩称作“白鹿先生”,他们也把自己读书的地方取名“白鹿洞”。后人在这儿正式建起一个书院,这便是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蛀书上次独游庐山,因为行色匆匆,跑了西边的东林寺,南边的白鹿洞书院就只好割爱了,郁闷至今啊。
  跟李涉兄弟在一起读书的还有崔膺兄弟。这崔膺不是什么好鸟,虽然出身于博陵崔家,却从小就爹不疼、娘不爱的,扔在外公家里养着,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差不 多。偏偏这娃儿不听话,外公家的人也不待见,所以就养成了孤僻乖戾的脾性。都是缺乏父爱母爱惹的祸呀。崔膺长大后学到了写文章的本事,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 《道旁孤儿歌》,骂他外公、外婆、舅舅、舅妈的。就这样一个人,著名美女关盼盼的老公张建封同志还把他当成宝,恭恭敬敬地请到自己统率的军队中做参谋。崔 膺在夜里一惊一乍,几声大喊差点把张建封的军队搞崩溃,您想想他的嗓门会有多吓人。将军们气愤至极,要把他抓起来,割他的肉吃,幸亏张司令将他藏起来了。 第二天,将军们摆了一桌酒席,席间监军大人操着鸭嗓子对张司令说:“老夫有个不情之请,请你把崔膺那王八羔子交出来治罪。”张建封笑着说:“好的,好的。”过了一会儿,张建封对着监军举杯道:“公公,我也有个请求,请求大家放崔膺一马。”众人大笑,这事儿才不了了之,要不然狂放不羁的小崔还真得光着PP下油锅。
  有崔膺这样的品行不端的狂人做同学,您想李涉哥俩能学到啥好东西?日后李涉犯下不少错误,俺觉得跟崔膺这个不良少年的影响大有关系。史载李涉“性狂险,宰臣恶其为人,久不得用”,真是近墨者黑呀。宪宗元和六年,李涉被任命为试太子通事舍人,“试”的 意思是说他本来不够格,先干着,干得好再转正。这年十月,宦官刘希光接受将军孙璹二十万贯钱的贿赂,答应替他向皇帝说情,谋求一个节度使当当。事情被他们 的政敌揭发后,刘希光被迫自杀。跟刘希光过从甚密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也被怀疑与刘希光有染,所以各位言官联手上书,参了他一本,将吐突承璀逐出长安,撵 到淮南做监军。前面不是说李涉“性狂险”么? 现在体现出来了。他想搞一场政治投机。李涉觉得吐突承璀仍然深受皇帝宠信,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才被外放。如果他能通过上书将吐突承璀留在皇帝身边,皇帝与吐 突都会对他感激不尽的。于是他赶紧写好奏折,投送到匦院。现在的党政机关门口大多挂着一个用来接受群众意见的小匣子,这个东西搁在唐代就叫做“匦”。匦院,是朝廷为了方便吏民上书而设的机构,由匦使(玄宗时一度改名“献纳使”) 负责管理,跟现在的信访部门差不多。当时主管匦院的官员是李太白的老友孔巢父的侄儿孔戣,孔戣很讲原则,看了李涉的上书后,拒不接受。李涉无奈,只好贿赂 宦官,直接将上书交到皇帝的手里。孔戣一怒之下参了他一本,说李涉不但居心险恶,而且还越级上访。这个罪名可就大了,于是李涉被放逐到峡州(今湖北宜昌) 做司仓参军,这场政治赌博以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告失败。做逐臣的日子那是相当不舒服呀,若干年后他遇赦归来,写了一首《峡石遇赦》:“天网初开释楚囚,残骸已废自知羞。荷蓑不是人间事,归去沧江有钓舟。”诗中表现出悔意,似乎要改改过去的脾气了。可是不久以后,他又被贬到峡州夷陵县任县令,原因不明。这次他写了一首《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比上一首诗流露出更多的出世之意。也难怪,被流放到南方做官,滋味确实不怎么好受。《岳阳别张祜》诗云:“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又曰:“山疟困中闻有赦,死灰不望光阴借。”满纸血泪,觉得生活一点希望都没了,真可谓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约在这时候开始,李涉沉迷于宗教,前面两首谪诗里已经流露出了这个苗头。他不但自己信佛,跟着和尚讲经论道,还把夫人送进庵里做尼姑。《送妻入道》诗曰:“人无回意似波澜,琴有离声为一弹。纵使空门再相见,还如秋月水中看。”唉,闹到这般田地,早知如此,当初为何不走正道呢?
  可是李涉仍不悔改,他要一条路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李逢吉入相,推荐他为太学博士。国立大学的教授当得好好的,他却偏偏要跟着李逢吉冲锋陷阵。当 宰相的有几个能全身而退、不被政敌扳倒的?所以李逢吉一倒台,他也跟着倒霉了,被流放到康州(即今广东德庆),不知道有没有揣上两方上好的端砚回家。
  憋到最后,蛀书再给大家讲一个好玩的故事。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世上如今半是君”,看来唐代还远远没有达到和谐社会的标准呀。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他不少。当然,李涉也不好意思拒绝──人家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呢,可不敢惹大王生气。再则,肥猪拱门,居然把它往门外撵,这不有病么?
  这位山大王要诗不要钱,真是个有文化、爱学习的好贼。想想当今社会,著名作家戴厚英好心帮助一个小同乡,最后却惨遭这个烂人的毒手。呜呼,人心之不古,观贼之行可知矣!
  
  39、韩翃:君子之美,赖人成全
  (代表作)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朝最不缺乏的是才子,才子最不缺乏的是风流故事。当年大帅哥崔护什么故事都没发生,只因为明眸善睐的美女多瞅了他一眼,一冲动便写了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引得多少旷男怨女夜不成寐。这叫一见钟情,据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向往的一种类型。而韩翃与柳氏的爱情故事,却让我们见识了才子们爱情无奈的一面。
  韩翃,字君平,河南南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人许尧佐说韩公子是昌黎人,这与韩文公自署“韩昌黎”一 样,不足为据。韩翃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及第,这时候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韩公子,结识了一位姓李的大人物。李大官人敬重韩翃的才华,赠给他一位美丽的歌女 柳氏,两人情意缱绻,颇过了一段浪漫的日子。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相继陷入敌手,唐玄宗仓皇出逃,两京士女皆不能自保,有门路的就随皇帝跑到四 川去了,没门路的,就只好留在城里,死生由命。这时的韩翃正在哥舒翰军中,潼关兵败后不知所踪。柳氏独自呆在长安,无人照顾。她恐怕自己年轻貌美,难免会 被一身羊臊味儿的胡兵看上,所以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很难看,还一狠心把一头秀发剪了,跑到法灵寺做尼姑。就这样,两人天各一方,相见无由。
  肃宗乾元元年,侯希逸出任平卢、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虽然是位赳赳武夫,却一直仰慕韩翃的诗名,将他请来任掌书记,也就是军区参谋长。代宗永泰元年,淄青 兵马使李怀玉趁着侯希逸在外打猎,拉起自己的亲兵夺取青州。于是,原本深受器重的韩参谋长光荣地失业下岗了,只好随侯希逸一同返回长安。经过了好些年残酷 的战乱,柳氏还好么?还像以前一样美丽么?多年前宋之问渡汉江返洛,那种“近乡情更怯”、于心惴惴的感觉与现在的韩翃正好相似。路上,韩翃特意派人带着一袋黄金和一封书信,先期回长安打听柳氏的行踪,信封只有一首《章台柳》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长安旧有章台宫,宫前有章台街,街旁柳树成荫;另外,“章台柳”之“柳”又谐柳氏之姓。“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路旁柳枝任人攀折,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柳氏风华依旧,恐怕也早已成了别人的妻室吧?看得出来,这时韩翃心情无比复杂,他既急切地想见到柳氏,却又担心柳 氏已经易嫁。可是他没有想到,其实柳氏一直都在思念着自己。柳氏以为叛乱平息之后,她的情郎会骑着白马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的,可是却等来了这样一首无端猜 疑自己的诗!于是柳氏含泪写下答诗:“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古 人离别,常常折杨柳相赠。柳氏此诗的意思是:我就像一棵杨柳,在春光大好的时节,却总是面临离别;我现在已经年老色衰,恐怕您已经看不上我了吧?韩翃得 诗,非常羞渐,知道自己误解了柳氏。可惜的是,当他赶回长安时,情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参预平定安史之乱的蕃将沙吒利,听说柳氏美艳,将她抢回家做了押寨 夫人!
  韩翃回京,遍寻柳氏而不得,成天像条蔫茄子。忽然有一天,他偶经龙首岗,遇到一个仆人模样的汉子赶着一辆犍牛拉的大车,车子装饰得很豪奢,后面还跟着两位婢女──显然,这是某位贵妇人座驾。此时的韩翃正心烦意乱,骑在马上,心不在焉地想着心事,根本没有注意到这辆车,直到车中女子问话:“敢问前面郎君可是韩员外?”韩 翃定睛一看,居然是多年未见的柳氏!久别重逢,两人恨不得抱在一起痛哭一场,可是旁边都是沙吒利的耳目,两人不得不把心中如潮涌起的情感压抑住。还好,柳 氏让自己的贴身侍女向韩翃详细说明了分别之后的情况,相约第二天清晨在长安道政里小区的牌楼下见面。第二天,两人匆匆相见,柳氏送给昔日情郎一个亲手做的 荷包,荷包里装着她自己平素使用的香粉。柳氏哭道:“这次我们恐怕是永远也无缘会面了,希望韩郎好好保存这个香囊,就当妾身还在身边侍奉着。”说完便挥手乘车离去──她知道,沙吒利这个杀人如麻的武夫要是知道了韩翃与她的事儿,肯定会一刀把她深爱的韩郎剁翻在地的。
  韩翃目送柳氏所乘的小车辚辚而去,悲不自胜。这天正是曾在淄青节度使府任过职的同事们在酒楼小聚的日子,席间大家都谈笑风生,唯有韩翃神色沮丧,说话都 带着哭腔。韩翃平时可是个外向的性子,在众人间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惯了的,大家见他这个样儿,知道必有原委。于是有一个叫许俊的小将站起来,手按宝剑, 说:“您肯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儿,说出来吧,我愿意为您效劳。”韩翃不得已,将事情经过和盘托出。许俊说:“这事情好办,您给写个字条吧,我好拿去给柳氏作信物。”于是许俊穿上胡兵的服装,腰佩双剑,带着一个随从直奔沙吒利的府第。他躲在一旁,等沙吒利出门之后,骑着快马直冲进门,大呼道:“沙将军从马上摔下来,快不行了,柳夫人何在?将军让我接你去见他最后一面!”沙府仆从吓坏了,谁也不敢阻拦他。许俊直奔后堂,找到柳氏,向她出示了韩翃写的字条后,将她拦腰抱起放在马上,绝尘而去。可怜沙府的人威风惯了,何曾想得到会有人如此胆大包天,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敢来“抢”沙将军最宠爱的柳夫人呀?想想沙吒利回家后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吧,一定很好玩,呵呵。
  许俊的快马驮着柳氏,直奔酒楼。举座大惊,纷纷赞扬他的义举。韩翃、柳氏相见,执手对泣,众人也深受感动,抽抽咽咽的,酒也喝不成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 地步,得考虑一下如何解决后遗症了。沙吒利军功赫赫,是皇帝跟前的红人,现在惹恼了他,恐怕得找一个地位更高的人才能摆平这事。于是大家一齐跑去见他们的 旧主,左仆射侯希逸。侯希逸听罢大吃一惊──不是怕沙吒利,而是怪自己平时没有认识到小将许俊有如此胆略。他夸奖许俊道:“这样的事情我以前也干过,想不到今天小许也能做到这样,实在可嘉!”众 人见侯希逸是这样的态度,知道事情好办了。第二天,侯希逸向皇帝上疏,报告了韩翃的劳苦功高、沙吒利的骄奢淫逸以及许俊的路见不平。唐代宗还算是个明白 人,马上下诏,命令将柳氏归还韩翃,官府支付给沙吒利两百万钱,作为对他的补偿。从此,就像童话里说的那样,韩翃与柳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韩翃小两口的爱情故事,后来被许尧佐写成唐传奇《柳氏传》(也叫《章台柳传》),这个故事在后世颇受欢迎,元人乔吉的《金钱记》、明人梅鼎祚的《玉合记》和吴长儒的《练囊记》,都是依据这个动人的故事改编的。至于“章台柳”,更是成了一个常用的词,只是后人一般用它来指代歌舞厅里的坐台小姐,韩翃夫妻泉下有知,不知是否会不高兴。
  唐代宗大历年间,是韩翃诗名最盛的时候。他与钱起等人合称“大历十才子”,成了达官显宦们的座上客。可惜的是,“十才子”名满京华,却没有一个做官得意的。大历十四年,韩翃赴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幕府任职。这个时候韩翃已经比较年老了,他的同事都是新晋进士,这些刚刚成名的小青年,满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的了,不大看得上韩翃这个老家伙,甚至敢把他的诗称作“恶诗”。在李勉幕府,韩翃的唯一知己是一个姓韦的巡官。因为做官很不得意,他大多数时间都托病在家闲居。第二年,唐德宗即位,改年号为“建中”,韩翃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一天午夜时分,韦巡官突然叩门贺喜,声称唐德宗已经钦点韩翃任驾部员外郎兼知制诰。所谓“知制诰”,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专门负责起草诏书,一般都是特意挑选文采出众者充任。韩翃很惊讶但又很平静地对韦巡官说:“你肯定弄错了,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实 际上,他不相信唐德宗会挑选自己待诏宫掖是有理由的,他年纪一大把了,年轻的时候都没有人重视他,哪敢企望现在会突然时来运转呢?韦巡官解释道说,他刚看 到邸报(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内参),上面说,当今皇帝缺乏一名贴身秘书,中书省长官两次拟定人选报上去,德宗都嫌人家文章写得不够好,不肯用。中书省只好直 接上折子问皇帝打算让谁掌制诰,德宗御笔批曰:“韩翃。”中书省官员一翻在籍官员的名册,发现有两个韩翃:一个在永平军节度幕府供职,另一个现任江淮刺史。这下可麻烦了,皇上看中的究竟是哪一个韩翃呢?无奈,中书省只好把两个韩翃同时报上去。德宗看了奏折,这次在上面批了一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下写道:“与此韩翃。” 听罢韦巡官的一番解释,韩翃这才欣喜地相信了。大清早,节度使李勉带着其他同僚前来贺喜,祝贺他因诗而得升迁。
  这首被深受唐德宗欣赏的诗,题作《寒食》。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时间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相传介之推辅佐晋文公成大事业后,看见大臣们 为功大功小争得面红耳赤,耻于与他们为伍,于是携母隐于绵山。晋文公当年饿得发昏的时候可是吃过人家的大腿肉的,现在做国王了,可不能忘了他的恩情。可是 绵山太大,他想找介之推也找不着。某个衰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纵火烧山。这个主意妙吧?大火一起,用不着找,介之推就得自己跑出来。可这介之推是个犟 种,说不出来就不了出来,最后背着母亲抱树而亡。晋文公悲伤难抑,命令每年的这一天开始,全国禁火三天,以表达他的无限哀思。因为禁火,人们只能吃冷东 西,所以叫做“寒食”。韩翃此诗,写景极生动。您看,长安的御街上,杨柳的枝条在随风摇摆,杨花漫天飞舞,正是一幅春风骀荡的胜景。不过,真正让唐德宗喜欢的是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诗习惯以汉喻唐,寒食节结束后,宫中以新火赐予幸臣,五侯因为是皇帝近侍,所以最先得到赏赐。在这里,“五侯”实 际上是隐指敢于跟皇帝作对的权贵。当年汉桓帝诛跋扈将军梁冀,单超等五位宦官居功至伟,同日封侯。后来这五人却动不动就欺负小皇帝,让皇帝如坐针毡。唐德 宗这年刚当上皇帝,正为宦官势力太大而挠头呢,韩翃这首诗,本来就写得好,而且还道出了他的心里话,他能不喜欢么?所以他才会钦点韩翃知制诰。后来,德宗 更是将韩翃提拔为中书舍人,使他成为“大历十才子”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
  其实韩翃的其它诗作也都不错,在十才子中颇有个性。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评价他的诗“如芙蓉出水,未足多也。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成于皇甫冉”。意思是说他的诗委曲深隐而又不乏矫健气势。从上面所举的这首《寒食》来看,诗中对于皇帝宠信“五侯”的讥讽,含而不露、委婉有致,颇合中庸之道。
  不过,说起来韩翃的幸福生活完全是靠别人成全的。要没有许俊拔刀相助,他就不可能得到自己挚爱的柳氏;若没有“五侯”的飞扬跋扈,他也不会因为一首《寒食》而得到唐德宗的提拔。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靠别人成全自己的幸福确实有点窝囊。怎么说他呢?对了,就是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40、张巡:一身勇当千万军
         守睢阳作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最初知道张巡其人,是从读文山先 生的《正气歌》开始的。张巡并不以诗名世,存诗仅二首,从质量是来说也完全无法媲美唐代另一位存诗两首的诗人张若虚。但张巡是一个使人无法忘记的传奇,将 张巡写入这个系列,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故事,更是因为他的精气神让人慑服。蛀书漫无目的地写了四十个唐人,现在终于想明白了:我真正想做的并不是拿着放大镜 在故纸堆里找来唐人偷香窃玉的花边新闻来博得网友一笑,我之所以写他们的故事,是因为我钦羡他们的盖世豪气、爱慕他们的精神气质。
  张巡(709-757),佚名,以字行。《旧唐书》谓其为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新唐书》则称其为邓州南阳(今河南沁阳)人,未知孰是。张巡自幼即有贤名,博览群书、文武兼通,砥砺操行、捐弃小节,遇人困厄常倾财相助。开元二十四年(736)以第三名登第,之后多次以书判拔萃预选,释褐太子通事舍人,与其兄监察御史张晓俱负重名。天宝年间张巡任清河县令,在全国地方官员考核中名列第一,前途一片光明。任满后返京待选,有人劝他拜见炙手可热的权奸杨国忠,以期获得美官,张巡答道:“杨国忠横行不法,是国家大害,即使他能给我高官,我也不会向他屈膝示好。”因为张巡不乐结交权贵,他的政绩再出色也难获升迁,被平级调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真源地处中原腹地诗礼之乡,县中乡绅势力庞大,尤其是一个名叫华南金的家伙,弄权枉法、无恶不作,县中民谚说:“南金口,明府手。”意思是如果华南金开口让县令做什么,连县令都不好意思拒绝。多行不义必自毙,张巡下车伊始,华南金就迎来了自己的末日。不过,张巡还是很有政治手腕的,他只诛首恶,并不追究余党,而是给了他们一个弃恶从善的机会──这样就不会因打击面过大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在真源任上,张巡的政绩仍然非常出色,史载其“政简约,民甚宜之”。
  如果世事一直像温吞水样不愠不火,耿直的张巡可能就只能在一个小地方寂寞地终老了。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于范阳。第二年,叛军遣大将张通晤攻陷宋州、曹 州,河南东部大都沦于敌手。张巡的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向敌军树起了白旗,同时任命张巡为长史,派他迎接叛军进入自己的属地。张巡不甘心从贼,前往老子庙 (唐廷尊老子李耳为祖,各地均建有老子庙)大哭,观者无不动容。于是张巡将不愿投降的千余人集合起来,组织成一支义军,加入吴王李祗(时任灵昌太守)的军 队,一同进攻盘踞宋州的张通晤。通晤败死,张巡与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的义军合军追击,直至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县令令狐潮这时已经决定投敌, 将从淮阳北上增援雍丘的将士们捆绑起来,准备杀掉。张巡、贾贲率领二千军马来到,令狐当然闭城不纳。这时,前来接应的叛军已经来到,令狐潮亲自出城迎接。 被绑的将士乘机挣脱束缚,杀掉守军,大开城门迎入张巡、贾贲。义军杀死令狐潮全家,暴尸城楼,作为他降贼的报复。收复雍丘,贾贲功高,吴王李祗将他擢升为 监察御史,令其守雍丘。令狐潮气愤难抑,纠合人马进攻雍丘,激战中贾贲战死,张巡虽受重伤,仍指挥义军奋力击退令狐潮。于是李祗正式委任张巡为雍丘守军的 主将,将雍丘以东至兖州的地方全交给他管理。
  虽然击退了令狐潮,但是张巡所部损失也非常严重,几乎人人挂彩。更致命的是,张巡的孤军与朝廷失去联系已久,无法知晓外界的情况。军中六名大将认为:己 方与叛军力量悬殊,而且现在连皇帝的音讯都不知道,如果皇帝都做了安禄山的俘虏,雍丘的抵抗还有什么意义呢?张巡无法说服他们,只好佯装答应投降。第二 天,他在县衙大堂设置唐玄宗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当众公布六人的罪行然后就地正法。清除了不稳定分子,张巡的部队空前团结起来了。
  遭受惨败的令狐潮不胜羞辱,纠合了李廷望,很快又卷土重来,这次他带来了四万人马,将小小的雍丘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将士看到叛军兵强马壮,十分惊恐。 张巡知道叛军二十倍于己,肯定非常轻敌,于是亲自率领千余精兵突然出击,打了令狐潮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气势大张。第二天,令狐潮建了许多跟城墙一样高的木 楼攻城,张巡则在城墙上架设木栅,使敌军的木楼无法靠近;偶有能突破木栅的,里面的敌军又被投过来的火把烧死了。在雍丘保卫战中,张巡显示出了超人的军事 才华,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手握数万重兵的令狐潮被只有一千余人的张巡玩弄于股掌之间,疲于奔命。张巡侦知令狐潮运送经养的船队将至,乘夜大开城门排兵布 阵,令狐潮以为张巡要跟他决战了,赶紧调动全部人马严阵以待。结果张巡这一招只是声东击西,暗地里派人将无人护卫的叛军船队抢掠一空,抢不走的一把火烧 了,弄得几万敌人饿着肚子打仗。雍丘城中箭将用尽,张巡便用草扎了千余假人,穿上黑衣,趁着夜色用绳子吊下城墙。叛军以为唐军偷袭,一通乱箭将草人都射成 了刺猬,唐军把草人拽上城楼,轻轻松松收获了数十万枝箭。后来唐军再用绳子吊着黑衣人下城,叛军都指着哈哈大笑,以为张巡又玩鬼把戏骗他们。可是他们没有 想到这次张巡玩起了真的,五百敢死队突然冲上去,一把火把叛军营盘烧个精光。城中缺乏防守的木料,张巡便对令狐潮说:“我们准备突围了,你把军队后撤六十里吧,我把雍丘城让给你。”令狐潮是个老实人,还真退了几十里。结果唐军从城中出来,把城外的房子拆掉,将木头运回城内,加固防守。令狐潮忍无可忍,再次围城。这次张巡军中缺乏马匹,他又打起了敌人的主意,说:“我知道你想得到雍丘城,这样吧,你给我三十匹好马,我有了马就逃跑,这样城池就是你的了。”令狐潮大喜,赶紧着人送去好马,结果张巡得到马之后分给最骁勇的三十员将士,仍然呆在城中不挪窝。第二天,令狐潮见张巡没有守诺退兵,前来责问。张巡说:“我是想走啊,但将士们不愿意弃城,我也没法子。”气 得令狐潮浑身颤抖,摆开阵型强攻。阵还没摆好,骑着良马的三十名唐军突然冲出城门,杀死百余叛军,还活捉了十四名敌将回来。多次被张巡忽悠之后,令狐潮心 灰意冷,带着人马败退,却又被张巡撵着胖揍一番,差点当了俘虏。此役之后,令狐潮躲到陈留城中,以后见了张巡就绕着走。列位看官可能纳闷:令狐潮怎么就那 么蠢呢,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张巡的当?其实张巡跟令狐潮本来就是关系不错的老朋友,张巡知道令狐潮的全部弱点、令狐潮也不想把张巡赶尽杀绝,这样打起仗 来,令狐潮不输才怪呢。
  雍丘保卫战,让张巡名声大振。朝廷下旨,拜张巡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时任河南节度使的虢王李巨驻军徐州,委任张巡为先锋。不久,山东南部的鲁郡、 东平等地相继失陷,济阴太守高承义投敌,徐州门户洞开,李巨被迫退守临淮(在今江苏睢宁)。豫东、鲁南失陷,成为孤城的雍丘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于是张巡 弃城,率军东保宁陵。叛军杨朝宗部进犯,张巡命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在宁陵以北迎头痛击,大获全胜,杀敌万余人,尸首将汴河都堵死了,杨朝宗仅以身免。可是 宁陵城既小又不坚固,不可持久,而睢阳城正被敌军攻击,太守许远求救,于是张巡又主动放弃宁陵,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经过宁陵大胜之后的张巡已 经拥有了三千将士,加上许远的睢阳守军,全部兵力大约是6800人。这次,他们将要遭遇的是悍勇的叛军主力十三万人,形势空前危急。
  唐肃宗至德二载,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自立,正月乙亥,安庆绪派遣大将尹子琦率本部暨同罗、突厥和奚族劲卒十三万进犯睢阳。此时虽然朝廷已任命张巡为河 南节度副使,其实只是个虚衔,并无实际职权。而许远既然是本地太守,理所当然是这支唐军的主帅。但许远自觉军事才能在张巡之下,请求让张巡担任军事主官, 自己则专心负责后勤供给。张巡也不客气,泰然自若地接过了指挥权。从此二人戮力同心,共守孤城将近一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文人出身的张巡绝对是一名天才大将,他用兵不循兵法,完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见机行事。张巡用兵的特点,一是趁敌立足未稳而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气焰、提 升本方的士气。尹子琦初围睢阳,张巡趁敌人阵形散乱,出城突袭,击败敌军,获得辎重无数,更大大地鼓舞了本军的斗志。二是兵不厌诈,先用一系列的迷敌之计 使敌人疲于奔命,等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再出动精兵突然袭击。至德二载五月,麦子成熟,叛军热火朝天地抢收城外的粮食,唐军突然鼓起大作,似乎将要出城作 战,叛军慌忙列队迎战。可是一会儿城内的鼓声停止了,叛军白吓了一回。如此三番,叛军渐渐麻木,唐军猛将南霁云突然率精兵直取尹子琦的中军大营,虽然没有 擒获尹子琦,却将他的大旗砍倒带回来了。三是号令严整,军令如山,将士无不遵从。守雍丘时,站在城墙上的猛将雷万春被叛军暗箭偷袭,脸上中了六箭,仍然屹 立不动。令狐潮还以为射中的是木头做的假人,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中箭的是真人,于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地对张巡说:“看到雷将军中箭而不动,我终于明白了您的军令之严啊。”第 四,张巡每战必先作好充分准备,不战则已,战必能胜。睢阳被围时,叛军有一羯族大将率千余骑兵在城下挑战,气焰嚣张。张巡事先在护城河边埋伏下数十名勇 士,各持长刀劲弩。待敌人靠近,一声号令,伏兵突然涌出,长刀砍翻马蹄,将敌将活捉,然后从容沿着绳子攀上城墙,令敌军目瞪口呆。最后,张巡还擅长使用各 种令人叫绝的小骗术,让敌军防不胜防,前面所讲的三戏令狐潮便是如此。尹子琦围睢阳,张巡欲擒贼先擒王,可是却不认识哪个是主将,于是他心生一计,故意折 了一根蒿杆当箭射出,中了这枝“箭”的敌人大喜──因为这意味着城中的箭已经用尽,赶紧拿着它去向尹子琦报告。尹子琦正拿着蒿杆子高兴呢,张巡在城上觑得真切,命神射手南霁云一箭射去,正中尹子琦左眼。
  张巡还是一位天才的政治鼓动家。李忠义等十余人原来都是叛军将领,在他的感召下弃暗投明,还都能以死效力。每次作战张巡都亲自动员,让人数处于绝对劣势 的唐军奋勇争先、以一当十。作战时他虽然不亲自挥刀上阵,但总是能及时地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哪里的唐军抵挡不住进攻意欲撤退,就发现他们的主帅正站在 身后,和颜悦色却又坚定地对他们说:“老夫没有逃跑,各位不妨镇定杀敌。”于是军心大定。张巡为人真诚谦和,即使是对卑贱的奴婢也会待之以礼。他手下的大将南霁云原本是尚衡部将,一见张巡,慕其为人,固劝不归,从此就随张巡出生入死。张巡之姊此时也在城中尽力鼓舞军心,每天为官兵缝补浆洗,将士们都亲切地将她称为“陆家姑”。
  睢阳是豫东要冲,在太守许远的调度下,原本是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的,光是军粮就够支用一年。可是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强行征用了睢阳的一半存粮来支援 濮阳、济阴,结果济阴高承义一得到粮食就叛变投敌。尹子琦围攻睢阳十个月,睢阳城中粮食早已耗尽,战士们一天才能分到一小勺米,饿极了只能将树皮和纸等所 有能入口的东西混在一起煮着吃,衰弱得连拉弓的力气都没有了。张巡心急如焚,派遣南霁云溃围而出,赴徐州向御史大夫许叔冀请救兵,许叔冀不肯,仅从城上扔 下几千匹布,算是他对睢阳的帮助。南霁云气得大骂,让许叔冀出来与他决斗,许叔冀当然躲着做缩头乌龟。南霁云回睢阳后,张巡得知徐州不救,只好再派他前往 临淮向新上任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助。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再次突围,敌军数万人围追堵截,被他一路神箭射得人仰马翻。到得临淮,贺兰进明也不愿意出兵, 他说:“睢阳肯定已经被攻破了,出兵没有意义。”南霁云回答说:“睢阳防守严密,应该还未陷落。如果您出师相助而睢阳真的已失陷,南某愿以死相谢。”可 是张巡和南霁云不知道,让贺兰进明与许叔冀分兵屯驻,是宰相房琯的歪主意。房琯本是一介书生,完全不懂用兵之道,所以给两人各加御史大夫衔,分兵二处,互 相牵制。贺兰进明一则觉得无法打败睢阳城下十数万如狼似虎的叛军,二则怕自己出兵后许叔冀乘机偷袭,三则怕张巡守住睢阳后功劳高过自己,所以根本没有出师 的念头。不过是他很欣赏南霁云的忠勇,想把他留下来为己所用。于是他摆了一桌酒席款待南霁云,霁云慷慨下泪,说:“昨天从睢阳出发,将士们断粮已经超过一月。我南霁云没有请到救兵,但绝不会抛开睢阳城中的官兵,独自在这里享用山珍海味。我未完成张中丞(此时张巡已被朝廷遥授御史中丞)的嘱托,今天就放一根手指在您这里,好回去向中丞大人交差。”说完便拔出佩刀砍下一个手指放在桌上,满座宾客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南霁云抽出一枝箭射向佛寺宝塔,箭深深地射入砖石中,只露出雪白的箭羽。南霁云发誓道:“南某此去,杀尽叛贼之后,一定会回来灭贺兰进明以报此仇,这枝箭便是我誓言的见证!”南霁云行至真源,真源守将李贲慨然以百余匹骏马相赠;至宁陵,廉坦举所部三千人马相从。至夜,南霁云率三千援军趁着大雾冲破敌军重围回到睢阳,一番激战之后,仅有一千左右成功地进入城中。
  四方诸侯皆见死不救,睢阳危如累卵。叛军得知,更是将睢阳围得铁桶一般。城中将士建议弃城突围,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门户,若放弃睢阳,则 江淮不保,朝廷将失去抗击叛军最重要的财赋和兵员来源;再则,这样一批面黄肌瘦的残兵即使能够突围,也不可能在强敌的追击下幸存。于是还是决定死守。叛军 用云冲、木马、钩车等工具攻城,均被张巡化解,最后干脆不进攻了,就驻扎在城外等着唐军饿死。此时唐军断粮多时,树皮、纸张也吃完了,便张起罗网捕捉鸟 雀、老鼠充饥,最后发展连皮制的铠甲都被煮熟吃掉。鸟雀、老鼠和铠甲也吃完了,城中只好吃人。张巡首先杀死爱妾,强令官兵吃下;接着,许远也杀掉自己的奴 仆当军粮。吃完主帅的家人之后,然后是城中的妇孺老弱。睢阳城中战前有户口四万,至城破,仅剩四百活人。惨烈啊!
  至德二载十月癸丑,叛军大举攻城,将士们已经衰弱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张巡西向遥拜皇帝,说:“睢阳无法保全,微臣活着不能为国家效力,愿死后做厉鬼继续杀敌!”城池陷落之后,张巡、许远、姚訚、南霁云等人被俘,数十人被绑在一个屋子里,张巡起身上厕所,部下以为他将要赴刑,都大哭起来。张巡从容告慰说:“各位不须害怕,死生,命也!”尹子琦对他说:“我听说您督战时总是咬牙切齿,以至于连牙齿都咬碎了,有这回事么?”张巡骂道:“老夫想将你这个逆贼一口吞下去,只可惜现在没有力气了!”尹子琦大怒,命人用刀撬开他的嘴一看,果然只剩三四颗牙齿了。尹子琦被张巡的气节打动,想将他释放。叛军中有人说:“张巡节操高洁,肯定不会为我所用。而且他深得人心,留着迟早是个祸患。”于是叛军持刀一个个地逼迫唐军官兵投降,张巡当然不会屈服。轮到南霁云,南霁云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是有投降的打算。张巡大喝:“南八(霁云行八)!男子汉死则死也,绝对不能投降!”南霁云笑道:“末将本来打算先投降敌人保住一条命,等以后有机会了再杀贼的。中丞大人是我的知音,既然您这样说了,霁云岂敢偷生!”于是与姚訚等三十六人同日遇害,遇害时,张巡脸色如常,慷慨赴死,毫无惧意。太守许远没有立即遭到杀戳,尹子琦打算将他押送至洛阳向安庆绪邀功,行至偃师,也因不屈而被杀。
  睢阳之战其实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可惜转机来得太迟了。至德二载十月,朝廷以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统领豫东、苏北唐军。张镐三年时间即从布衣升 至宰相,也是一位才华盖世的英雄。他一上任就率临淮驻军兼程援救睢阳,同时发急令命更近的濠州刺史闾丘晓立即发兵。结果闾丘晓畏葸不前,贻误军机,等张镐 大军进至淮口,睢阳已告失陷。张镐大怒,一通乱棍将闾丘晓打死。闾丘临死,以家有老母幼子为由乞命,张镐冷笑道:“王昌龄也有母子,谁来养活他?”在此之前,诗人王昌龄北归,在濠州被闾丘晓杀死,张镐此举,既是为王昌龄也是为张巡报仇。让人痛惜的是,张巡死守睢阳十个月,睢阳城破后仅三天援军就赶到了,十天后更是全歼这股叛军。要是张镐的任命再早三天,要是闾丘晓不敢违抗军令,要是睢阳城再多几天的粮食储备……可 惜,一切都是假设。张巡以数千之众,与令狐潮和尹子琦两支大军先后接战四百余次,杀死敌将三百余人、士兵十余万,兵锋所指,战无不胜,最后却因内耗而饮恨 疆场。唯一可以告慰天下的是,因为睢阳沮遏贼势,江淮才没有陷入敌手,唐王朝才赢得了转败为胜的机会。张巡因其盖世之功,死后被追赠扬州大都督,唐末大中 年间,更是与许远等三十七人图像凌烟阁。睢阳本地也专为祭祀而建有张巡、许远庙堂,人称“双庙”,连如今台湾都有不少地方仍在供奉张巡。
  根据史籍记载,张巡是个关公式的美男子: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不怒自威。作为文士,张巡记忆力超群,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记载了他的部下于嵩讲述的一个故事。张巡见于嵩读《汉书》,问他:“你为什么总读这本书?”于嵩答道:“因为读了好久,觉得未熟,只好反复地读了。”张巡说:“看来你的记忆力不太好,任何一本书我只要读过三遍,就能终身不忘。”于 是一字不错地将于嵩所读的那卷《汉书》一口气背完。于嵩大吃一惊,以为张巡只是偶尔熟读这一卷而已,但是随便拿起另一卷来问张巡,张巡都能对答如流。可是 于嵩跟随张巡那么久,却并没怎么看到他读书。守睢阳时,城中军士、居民数万人,张巡知道任意一个人的姓名之后,再次见到都能随口叫出。
  也许有人会说,吃人是张巡彪炳史册的功业中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张巡吃人,因为吃人毕竟不是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所能坦然做到的。但 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是坐视自己的国家灭亡于不顾,还是含泪吃人杀敌?千年之后,我们仰望那些吃人的英雄的时候,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占据着尽忠报国的 道德制高点。人的观念是变化的,我们以现代的人本观念去衡量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时代的古人,是否合适?鲁迅先生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即使张巡有缺点,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记住他一身勇当千万军的壮举,记住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猛,记住他以身许国死而后已的忠诚。
  

41、韩愈:“好奇”的圣人
  (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县人。文公常常自称“韩昌黎”,这是攀亲戚用的,术语叫“郡望”,其实他跟渤海边上的昌黎县八杆子打不上关系(后来宋神宗追封他为“昌黎伯”,追封嘛,还是没关系)。韩愈小朋友忒命苦,其父韩仲卿做过武昌县令,在他三岁的时候就鹤驾西去了,所以韩愈只好投靠堂兄韩会。可是不久韩会又被贬到岭南做官,然后就死在那里了──看 来这小朋友的命不是一般的硬啊。不过韩愈运气还没衰到头,他有一个好嫂子郑氏。韩会去世之后,郑氏将韩愈养大,教他读书识字(后来郑氏去世,韩愈还特意为 嫂子服了三年孝)。小朋友非常争气,念书也特刻苦,几年功夫便将经史背得滚瓜烂熟。年轻的韩愈常常追随独孤及、梁肃等人的弟子,最后成长为古文运动的主 将。贞元八年,韩愈在故相郑余庆的帮助下出名了,顺利地考上进士。
  韩愈性情戆直,口无禁忌,所以做官不顺利。他先是在董晋、张建封等人的幕府中效力,然后回京做了一段时间国立大学的教授,慢慢升到监察御史。御史的职责 是弹劾做坏事的官员,这正好符合韩愈喜欢放炮的个性。可是我们可爱的韩大炮并不满足于批斗脑满肠肥的大臣,他更喜欢挑战皇帝老儿的权威。当时的皇帝唐德宗 因为很多地方节镇不肯向他交纳贡赋,快穷疯了,于是想出一个缺德的办法──宫市──来敛财。“宫市”这东东,跟山大王拦路打劫的性质基本相同,只是山大王抢劫之后需要自己哼哧哼哧地把战利品扛回山寨,也算是“劳动所得”;而用“宫市”的名义打劫,倒了霉的那位还得忍气吞声地将自己的财物送到打劫者家门口。两相比较,可见“宫市”更生猛。读过白居易同志的《卖炭翁》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宫市”的厉害了;要没读过《卖炭翁》也不打紧,如果你年收入超过12万你就会隐隐约约明白一点儿。韩愈认死理儿,他觉得年收入超过12万 的人应当纳税不假,但再怎么着也应当是税务局上门来收而不应该让俺亲自赶着马车送到您家门口吧?可是唐德宗不打算跟韩愈讲道理,反正你想断朕的财路,就休 怪朕不客气。于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做县令。韩愈心里那个郁闷呀,就跟褒姒嫁给了周幽王似的,接连几年都哭丧着脸;可是阳山百姓都乐开了花,为啥?来了个 爱民如子的好县令呗。百姓得了韩县长不少恩惠,所以大家都喜欢将自家孩子取名为“韩”,以资纪念。现在的人还这样,据说有位哥们就把领导的名字拿来用在儿子身上,每次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回到家就把儿子胖揍一顿,一边揍一边骂:“死╳╳,叫你给老子穿小鞋!”
  因为在阳山做出了成绩,不久韩大炮就被调到发达一点儿的荆州做江陵法曹参军。唐宪宗元和初年,韩愈被调到东都洛阳做大学教授,再后来就升到河南令了。升?对,是升官。您别看这“河南令”说起来只是个县令,但河南是京县,河南令秩正五品上,差不多赶上一个下州刺史(从四品下)了呢。
  后来韩愈又回到京城做官了,这次是职方员外郎。可是不久他又因为乱放炮吃了亏。当时华阴令柳涧犯了事儿,刺史要把他“双规”掉,可是还没等到朝廷的处理结果批下来,这位刺史却被罢官了。柳涧落井下石,故意给刺史难堪,组织了很多百姓将刺史拦在半路,向他索要建设国防工程的尾款。大 家都知道,中央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所以搞得这位前刺史很被动。下一任刺史讨厌柳涧玩小动作,于是调查了柳县令的问题,将他贬为房州司马。当时 韩愈正好从华阴经过,听说过这事儿之后,认为现任刺史庇护前任刺史,一冲动就向皇上参了一本。朝廷派御史继续调查此案,最后发现柳涧确实有问题,贬为房州 司马实在太便宜他了,决定将他贬到穷山恶水的封溪县做公安局长。而韩大炮因为管了不该管的事儿,他的职方员外郎的乌纱帽被褫夺了,仍旧回国子学做教授。
  史载韩愈“好奇”,不过这个好奇不是那个好奇,跟长舌妇们家长里短地打听别人的隐私不同。韩文公的“好奇”,乃是“喜欢不寻常的事物”。当然,“喜欢不寻常的事物”也有境界高低之别,比方说,有人喜欢用裸奔的方式向某个名女人求爱,以为这样很特立独行,却不知道自己很欠揍。这是境界低的。韩愈的“好奇”境界就高,他喜欢雄奇挺桀的物什。有一次他来到了华山,心里痒痒的──这 么帅的山可真是少见,要是爬到顶上极目四眺,估计感觉会更爽吧?于是他爬了上去。可是那时候的华山还没开发,甭说铁链子,连路都没一条。韩愈往上爬的时候 觉得高兴,爬到顶上了,还高兴地作了一首诗。可是抒发完诗情之后望山下一看,云海茫茫、松风嗖嗖,腿肚子一哆嗦,没胆儿下山了!唉呀呀,这可如何是好,俺 老韩一世英明,咋就没想到上了华山就下不去呢?完了完了,这一百来斤看来要交待在这里了。想到这儿,韩愈禁不住悲从中来,号啕大哭。哭完后又挥笔写了一份 求救信兼遗书,顺着山风扔了下去。说来也是韩愈命不该绝,他投下的遗书被一位药农拾到,药农将信交送到华阴县政府。华阴令一看吓了一跳:要是在自己的属地 挂掉了一位朝廷命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他赶紧组织了一支专业登山救援队,想尽办法才将吓得腿都软了的韩愈背下山来。各位看官要去华山旅游,千万不要 错过“韩愈投书处”,因为蛀书知道,看名人出丑露乖可是件特别爽的事儿。
  除了脾气有了倔之外,韩愈的学问实在是没得说。他做大学教授,虽说是公务员编制,其实很穷,以至于某些刺头儿学生嘲笑他“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教授并不生气,先谈屋上的梁啊柱啊椽啊之类的东西,把学生侃得晕头转向了,再摆出大道理来教训他们:“咱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哪里能太在乎收入的高低和官位的大小呢(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那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没有被韩教授的大道理感动已经无从考证,反正宰相是被感动了的。史载“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这就行了嘛,反正大道理这玩意儿,本来就是说给相信它的人听的。
  唐宪宗号称“小太宗”,是个要强的人,打算全国一盘棋,做出点大事业来。可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同志以为自己很牛B, 非要跟中央政府唱对台戏,宪宗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起了收拾吴元济的念头。他先把御史中丞裴度派到江淮一带视察了一番,让他判断一下敌我形势。裴度跑了一 趟,回来向宪宗密报说:吴元济易与耳。可是宰相不想冒这个险,因为他觉得东方的节度使们互相勾结,如果搞不定吴元济,说不定中央政府的权威就彻底丧失了, 所以他要投反对票。韩愈赞成裴度的意见,特地上疏支持他,强调不能纵容地方诸侯胡作非为。宰相见韩愈又不合时宜地放炮,心里很不高兴,找人翻他的老帐。韩 愈以前做江陵法曹参军时曾经跟荆南节度使裴均关系不错,但裴均的儿子裴锷名声极差,士大夫都不屑于跟他交往;可是韩愈饯别裴锷时写的送别书信里居然亲热地 称呼裴锷的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人们说韩愈跟裴锷这样的烂仔交往,他自己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就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理由,韩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看来 那个时候官员们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嘛,不像现在的人,不管美名臭名只要有名就能成为官老爷的座上宾。还好这事儿对韩愈的仕途的影响并不大,宪宗下定了决 心要搞掉吴元济,提拔裴度当宰相,让他带兵出征。裴度当然要对支持自己的韩愈投桃报李,便把他请来做行军司马。韩愈也高兴有人赏识,自告奋勇先去说服开封 的韩弘站在朝廷一边,为平定蔡州扫平了障碍。平定吴元济之后,韩愈因功被提升为刑部侍郎。班师回朝后,因为韩愈的文章天下闻名,唐宪宗下诏命韩愈撰写《平 淮西碑》,以纪念这件标志着唐朝中兴的大事。韩愈跟裴度是哥们,难免会在文章里替裴宰相多说几句好话,结果惹恼了名将李愬。李愬心想,雪夜入蔡州,老子是 第一个,怎么裴度的功劳就比我要大呢?不公平!后来李愬夫人进宫走亲戚,托她的闺中密友向宪宗吹了一阵枕边风。宪宗心一软,马上让人把韩教授写的文采斐然的《平淮西碑》砸了,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这次当然是重点突出李愬同志的功绩了。
  前面所讲的故事里,韩大炮曾经放过很过炮,大大小小的官员也得罪了不少。不过,这都是小打小敲,一点都不过瘾。后来韩愈放了惊天动地的一炮,这一炮使他一下子声名远扬。事情是这样的,“小太宗”唐宪宗与“老”太宗一样,都崇信佛教;不过“小太宗”信 佛信得死去活来的,不如老太宗那样克制。当时凤翔府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里面供奉着舍利子,据说是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 杜英奇率人前往法门寺将舍利子迎入宫中,供养三天。当时达官贵人见皇帝如此,都争相施舍金钱,比现代人往股市里投钱都疯狂。就是普通百姓,也有很多人倾家 荡产向寺庙布施,甚至用火烧脑袋和手臂的变态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的虔敬──呜呼,让人想到了轮子功及其它……韩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知道他是一个极端激进的儒教信奉者,哪里能容忍佛教误国害民呢?于是他一连好几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搞了一番考证之后他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帝王都非常长寿──黄帝活了110岁、少昊100岁、颛顼98岁、帝喾105岁、尧118岁、舜和禹100岁,后来的周文王也活了97,周武王93。可是自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皇帝的寿命就明显减短了,唯一一个做了48年皇帝的梁武帝还死得冤哉枉也。最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皇帝不能信佛教,否则会早死!
  唐宪宗看了韩愈的研究成果,气得半死。他把韩愈的奏章拿来给宰相们看,定要宰相将韩愈处死。宰相裴度是韩愈的哥们,当然会为他说好话:“陛下,韩侍郎话说得是难听了点,但念在他一片赤诚上,希望您饶了他的死罪,否则大臣们都不敢强谏了。”唐宪宗正在气头上,哪里肯听呢?他说:“韩愈指责朕信佛太过倒还罢了,他居然敢咒朕活不长,哼,绝对不能轻饶了他!”朝廷大员们虽然也怕宪宗发火,但大家还是明白事理的,觉得宪宗佞佛过头,韩愈只不过是说出了大家不敢说的话而已。所以大家都为他求情,最后板子高举轻落,将韩愈发配到潮州做刺史了事。
  被贬潮州,是韩愈一生的最低谷。这一年韩愈已经52岁了,他以为自己这一把老骨头再也没有机会重返长安了。在大雪纷飞中踽踽南行,行至蓝关,韩愈遇到了前来送别的侄孙韩湘──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心情沉痛地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至尊除弊事,肯将衰骨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虽然有“肯将衰肯惜残年”的豪气,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连后事都安排了,可见那股豪气不过是强自安慰罢了。伴君如伴此,龙鳞哪里是那么好批的?
  虽然心中郁闷,但韩愈毕竟是个干实事的人。到得潮州,韩愈听说那里鳄鱼为患,个头大得跟船似的,吃牛吃羊,把老百姓都吃成了穷光蛋。韩愈只是个书生,只 能用书生的方法来驱赶鳄鱼:跟鳄鱼讲道理。他命下属秦济往河里扔了一头猪、一只羊,算是送给鳄鱼的见面礼,然后写了一篇《祭鳄鱼文》烧化。他在这篇文章里 警告鳄鱼道:老夫是潮州父母官,不能坐视你们为害百姓。你们要是胆敢再吃潮州百姓的牛羊,别怪老夫命人将你们开膛破肚!鳄鱼们不知道是被韩大人的爱民之心 感动了还是被韩大人的威胁吓坏了,反正它们流着眼泪纷纷离开潮州,去别的地方安居乐业,从此潮州就再没鳄鱼之患了。真是奇怪,这鳄鱼居然比人有通灵,韩大 人一句话它就老实了;联想到现在政府再三告诫房地产商不得牟取暴利却无见效,看来房地产商一个个比鳄鱼还贪婪啊。可惜不能起韩文公于地下,不然让他写一个 系列:《祭贪官文》、《祭房地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文》和《祭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文》等等,那咱全中国的老百姓就都得救了。
  在潮州,韩愈给皇帝写了一篇检讨,措辞哀切。宪宗看了后很感动,跟裴度说:“朕明白了,韩愈确实是想匡正天子之失才上那篇奏疏的,只是他不该咒朕短命而已。”裴度还没来得及答话,一个叫皇甫樯的人很讨厌韩愈(哪个当官的都不喜欢身边有个正直的同僚,不然岂不要累死?),马上跟皇帝建议说:“韩愈心是好心,不过这个人太狂妄了,还是得让他受点挫折。要不给他安排一个近点的地方做官吧?”皇甫的话都说出来了,裴度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朝廷将韩愈调到近点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做刺史。这一年,韩愈的诅咒终于应验:唐宪宗信佛过甚,果然死翘翘了。穆宗即位,改年号长庆。
  穆宗一直比较欣赏韩愈,他即位后将韩愈调回长安任国立大学校长,之后又转任兵部侍郎。这时镇州兵变,兵士们杀死节度使田弘正,拥立王廷凑为帅,将牛元翼统令的唐军围困起来。穆宗非常重视此事,派韩愈前往调解。大臣们都替韩愈捏了一把汗,元稹得知,在穆宗面前叹息道:“可惜了,不知道韩大人能不能活着回来?”穆宗听了,也觉得不应该把韩愈派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要是王廷凑脑筋一短路,像李希烈缢杀颜鲁公一样,损失岂不大了?于是赶紧派快马命韩愈回朝。可韩愈胆子大,并不怕杀人如麻的军阀。到得镇州,王廷凑故意让很多人端着明晃晃的刀站在一旁吓唬韩愈,说:“围困牛元翼的事儿闹得沸反盈天,其实是兵士们自作主张干的。”他的意思是:韩大人别怪我谋反,老夫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韩愈才不吃这一套呢,一落座他就大声说:“皇上觉得你王大人有将帅之才,所以才让委任你做节度使。却没想到你会勾结这些叛贼,一起谋反!”底下兵士听了,提着刀就跳出来:“姓韩的!我们跟随田太师平定朱滔之乱,于国有大功,你居然敢指责我们是谋反的叛贼?”韩愈微微一笑:“老夫还以为你们早就忘了被你们杀掉的田太师了呢,记得就好。你们想想,安禄山、史思明和李希烈等人当年比你们的兵力强大得多吧?可是现在且不说他们没有子孙在朝廷做官,你们看见他们还有子孙活在世上么?”众人说:“没有。”“这就对了,如果你们一定要逞一时之快,灭掉牛元翼,跟朝廷为敌,将来你们的下场也会跟安禄山他们一样。”众人听了,背脊一阵发凉,都不说话了。王廷凑顺坡下驴卖了韩愈一个面子,将牛元翼的唐军放出包围圈。韩愈搞掂王廷凑后回京覆命,可把穆宗可高兴坏了,马上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之后韩愈的官运终于稳定下来了,只经历过一些小风波。当时宰相李逢吉与李绅不和,李逢吉想利用韩愈把李绅搞掉,于是任命韩愈为长安市委书记兼御史大夫, 特意给予他毋须按时上朝的待遇;同时任命李绅为御史中丞,做韩愈的直接领导,让他们俩自己斗去。李绅果然上当了,他做御史中丞还每天辛辛苦苦上早班,可他 的手下韩御史却躺在家里睡大觉,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李绅参了韩愈一本。韩愈很委屈:我不用上早朝,可是皇上特命恩准的,这样批评也太不讲理了吧?于是又上 疏为自己辩解。这李绅、韩愈都是文才出众的家伙,两人你一篇我一篇互相指责,极其热闹。李逢吉见时机已到,于是借口御史台与长安市政府关系不和,两者都有 责任,所以各打五十大板,改韩愈为兵部侍郎、李绅为江西观察使。李绅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去拜会了一下皇帝,把自己的事儿搞定了;李绅没事,韩愈当然也没事 了,仍旧做他的吏部侍郎,直到长庆四年去世。
  韩愈谥“文”,在文学上当然有过人之处,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宗师。韩愈以复古相标榜,所谓复古,从政治上来说就是要严守夷夏之防、重建君臣之义,从文学上来说就是要弃“时文”而取“古文”。 复古运动的政治目的与文学目的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习古文就是要复儒礼、复儒礼则必学古文。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派聪明地将文学利益与政治利益捆绑在一起,搞 了个买一赠一的把戏。皇帝想借重儒学树立中央政府的权威,那么对不住,文学是下层建筑、政治是上层建筑,您要想住舒舒服服的二楼,麻烦先把一楼建好。为了 让皇帝和知识分子们接受他的理论,他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先是“文以明道”,接着是“不平则鸣”、“文如其人”、“文从字顺”、“务去陈言”,说来说去就说到了“师其意不师其辞”这个关节点,最后就成了以复古为名行变古之实。蛀书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理论家就是忽悠专家。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理论体系,可不是用来玩的,他要用理论体系来把你忽悠得晕头转向,然后趁机向你贩卖他的观点。至于理论本身嘛,who care it?当然,某些砖家居然敢得出“自行车造成的污染比汽车大”的怪论,这明显是侮辱全国人民的智商,活该他们混不到饭吃。
  在散文方面,韩文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气势奔放,号称“韩文如潮”;在诗歌方面,韩愈与孟郊一起建立起了“韩孟诗派”,充分发展了杜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沾溉宋诗甚多。不过“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却导致某些韩诗不堪卒读,特别是《南山》,蛀书捏着鼻子也未能读完,觉得读《尔雅》都比读这玩意儿来劲儿。因为韩愈在儒学重建中的重大功绩,宋神宗元丰七年,他与荀子、扬雄配享孔庙,吃上了冷猪肉,从此就成了一位板着面孔的圣贤了。
  其实韩文公对朋友甚至后生晚辈非常亲切,除了教训皇帝,他基本上不板着面孔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