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舌脉之别举例1,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8:06
夜航船19舌脉之别举例11楼 发表于 2008-10-16 23:1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夜航船19舌脉之别举例1
  2008-10-16 21:48:
先看转来的帖子.1  程门雪谈阴虚见腻苔之治法 ,时病重苔,杂病重脉,如肺痨病而见腻苔,并不妨碍用清养肺金的方法来治疗.但在用药时要清灵一些,避免过于滋腻,或在清养剂中,稍加陈皮竹沥半下等调理,如见腻苔而用术.朴之类苦温燥温就不妥了.

2  日前苍天版主发腻苔主阴虚一文,提出如下见解:
1,阴虚不必夹痰湿食浊之邪即可见腻苔.
2,阴虚出现腻苔多见内伤杂病,且为阴虚火旺,临床表现以阴虚为主,而少有痰湿食浊内侵的表现,甚则无,仅见舌苔腻,
3,通过治疗可以帮助修订诊断,若按常法治疗无效, 腻苔不退, 改用滋阴法治疗后, 腻苔反而消退者,可以认为是阴虚所见之腻苔。
近日翻检读书笔记,有一段摘记可印证此说,录之如次:
大凡内伤久病,苔脉相比,脉尤重要,曾治一气喘病人,七八日但坐不卧,喉中痰声吼鸣,舌苔厚腻满布,前医迭进小青龙.三子.平胃之属无效,势已濒危,切脉时右尺动滑如驶,搏动很特殊,而且看到化痰定喘药遍投无效,因投大剂复脉法,如阿胶,龟版.二地.五味类养阴纳肾以治下,参以肃肺化痰之品以治上,初也缺少把握,不料当夜喘平得安卧,第二天腻苔全退,转为花剥,舌露光绛,始悟其人本质原属阴虚火旺,由于平素吸烟过多,又因连日张口呼吸,浊气上逆,以致出现腻苔.如不细加审察,必作一般痰湿论治矣.

按:腻苔可见于阴虚证,已如上述,但终是变而非其常也.既非其常而曰主之.恐无指导意义.不若说阴虚也可见腻苔较为准确,(或曰腻苔非必皆主痰湿)正如文中所言阴虚见腻苔)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医识症的“常”与“变”, 即在分析症的临床意义时, 既有一般规律为“常”,又有特殊变化为“变”。
                            我直接了当的写几句.1我对阴虚见腻胎,实践是有一定体会的,而且确实多出现在中医喘病和一般外感后期或特殊外感(主要指传染性肝病或涉及其它传染病,出现一定程度的肝肾损害)中后期见到.前人经验,主要是张聿清的典型案例和程门雪高弟,名叫何什么的,谈重用熟地时提到.2就时病,杂病而言,脉于时病,肯定较舌反映及时,准确度则看医者水平了,但是舌象相对稳定,也很直观,程氏所指就是此意.3说痰湿胎腻为常,阴虚为病,是片面的,至少很不准确,我们深思一下,脉象在先天就有(心跳脉搏),舌象在后天才来(出娘胎,吮母乳),也许同先天之气有极大关系.而且,阴虚腻胎,张氏湿温记得是重用了生地,配伍龟板麦冬之类,何氏程氏则重用熟地,应该有其必然.4我的师傅曹新志是毫不在乎胎腻不腻的,熟地200克也有胎腻的(当然也偶有脘膨痞满的反映),脉指针吻合就用.5一点心得,脉示全局和主机,不拘宏微,但是微观化,必然有专门手段和相当水平.舌诊直观简易,对消化代谢,慢性血动力,血流变和部分感染原因,急性循环异常等等,可以作较准确具体的提示,相比之下,弱于全局性和及时性.
,脉论 1楼 发表于 2008-10-19 22:3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六气脉象论

本节所述为六气之脉象,六气者:三阴三阳之气也,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又称六淫,或六邪。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故此六气即为人之所以生成之本,如此六气略有偏胜,则又亦为病之本也。四时六气发生太过,必直接中于人而为病,古称六气淫胜。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若疏于摄生,正气减退,则此六气亦必乘虚而作,而成致病之外因,此六气以现代医学之论点观之,除物理机械性之伤寒外,亦包括一切传染性之因素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因。

此六气之病理机转为中医临床诊断之重点,其脉象亦有特殊之处,现分段论述如下:

(一)厥阴为风,素问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其气终岁常在,四时皆有。「风」者,并非自然界空气之流风,而为某种致病之因,医学中「病毒」类之感染,即可归为风邪。

风性善动,变化无常,邪之中人,常留于皮毛,肌腠久之必窜入经络脏腑。风性又曰轻扬,故常侵害人体之外经及上部。此为「外风」。

厥阴之气化为风,厥阴者,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为六气之终,阴气之始生,乃阴尽阳生之气,四时相应为「春」,主生发之能,其平脉为「弦」,其有余不及之变化已于前章述及,此段再论风气中人之病理变化,及相应之脉象。

风性善动而变,常见动摇弦运,四肢抽搐,强直等证,甚则中风,晕倒不知人。此皆风自内生,实则肝气失和所致,经曰「肝为风不之藏」此之谓也。

肝本体为阴,其用为动,为阳,内风之因,不外二论,一为「阴虚」,二为「阳盛」。

阴虚生风,多见于汗吐泄之后或大失血,或久病卧床,诸阴不足之人,津液亏损,血少筋枯,阴不济阳。亦有肾阴不及,水不养木而风热上扰。其脉左手「浮取弦细燥有力,重取则无,尤见于关尺」。

阳盛者,实火,火热则生风,多见于热病之人,阴阳天调,燥热太甚,木火相煽,鼓动内风上升,「肝阳上亢」其症来势甚急,为害颇烈,脉则见「弦粗,浮大而燥,浮沉皆有力」。详见五脏篇。

(二)少阴为暑,暑者火之热也。热主开泄,热在皮膺则腠理开,汗大泄。热在血脉则脉流薄急,充盈而盛,甚则血逆妄行。热在筋肉则弛绥不收,热盛则为火,火盛则神为之动,气行上逆而见精神异常之状。

火热之气化为少阴,少阴者,二阴也、离也,离为火,其体阳,故热。为君火,火热之病理变化亦分内外二种,其内火为人身之阳气所变。如人气血平和,则阳火可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经络组织以营生,此为「君火」,其脉为钩,已如前述。

如阳气过亢,必致伤阴耗精则气失共正而成病,此亦转为相火,其脉为「钩而燥,极有力」。但亦因相火伤人之部位不同,而略有变化。

如热聚于腠理肌表与血脉凝聚则为痈疽肿痛,其脉「钩,甚而数,浮沉皆有力」。如邪热郁于腹脘肠胃之间,则运化传导之功能失常,可见下利秽浊,里急后重,呕吐、小便黄赤等证,其脉「右关浮燥有力而数」。

亦有外感六淫,内伤积滞郁结生火者,其邪来自伤寒外感渐入阳明,发为壮热、大汗、大渴或实热内结之证,脉则见「浮大而数」,此皆为「实火」。

此外心血不足,精亏血少,阴虚阳亢而生热,则属于「虚火」。常因为劳伤过度,精血亏耗,阳气被扰,虚火上炎之症,脉见「左寸浮取细燥有力,重取则无」,法当滋阴壮水,万不可以苦寒之药伐之。

(三)太阴为湿,太阴者,三阴也,兑为泽,在天主体为湿,在地为土,其用为生化。然太过则淫溃,其气降临,中人为湿,土淖为灾,易伤人之阳气,最易阻塞气机,其性重浊赋滞,为病多缠绵难愈。

湿之形成多因外伤雾露汗出沾夹或涉水淋雨,居处卑湿得之,以为外湿。亦有多食冰冷瓜果,酒浆厚味之物,妨碍中焦运化功能,脾阳不运,则内湿成焉。

如为外湿,多因地之湿气上蒸,故乡起于下部,足跗浮肿,下肢重滞,筋骨关节疼痛,腰背酸楚,其脉为「沉重取之则散」,表为阳气为湿邪阻抑,失其温煦濡养之故也。

如为饮食失节所致则随人之体质而变,如其人素有热邪则中焦之湿多热化为痰,上下流行,其脉则见「滑而有力」。如其人平素体质虚寒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其湿邪必堵于中焦,脉见右关「沉而濡」软故无力,多见下利,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面色痿黄等证。湿邪亦常与其它病邪相合为病,如风湿,其脉「沉,重取弦无力。」寒湿,其脉「沉而细弱无力」,湿热,其脉「沉而缓散」,其人亦必有见证,医者应仔细体会。

(四)太阳为寒,太阳者,序列三阳,干为天,在天为寒,人应之于膀胱。太阳之气至其脉「大而长」,大者强硬而有力,长者远超过尺部数寸,寒性收引为冬季之主气,最伤人之阳,但此处所论之寒为膀胱所受之内寒,不同于前段所论「细紧脉」之外寒。膀胱者实泌尿系统之总称也,如此脉见于尺部则表示肾阳不足,无法蒸运水液故体内新陈代谢之废物无法适当排泄,常见于各种肾炎,古之痰饮水肿多属之,如不及早施治易变为尿毒症。此症初起时全无症状,病者常不自觉,唯脉象中早已显示,如医者早有别觉见此脉时速令病者采取尿液及血液加以检验,及早施治或许能免于洗肾之悲惨结果矣!

(五)阳明主燥:阳明者,序列二阳、一阴不胜二阳的燥,在地为金。阳明之气至其脉「短而濇」,短者其脉上下不及本部,三指之下应手有如驼峯而鼓,亦为气机不畅,上下不通。阳明之用为「金」主收饮,故此脉见于右手则为中焦消化不良,饮食积滞,如以沽导之剂治之而,脉不变,亦可为幽门痉挛而堵塞,有胃癌之可能,医者亦多加小心。如此脉见于左手关部,则为「金克木」,如素问:「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其人必有肝脏之病变,必须配合病理检验,作更精密之分析。

(六)少阳为相火,少阳之至其脉「大而浮」,大者粗而有力,浮者其气在表,在上,此脉常则弦脉同见,表示肝胆之火极旺,临床见症已如前述。

少阳者,一阳也,阴极而阳生,阴阳当位,震而动,故为相火。介于阴阳交会之处,半阴半阳。相火为因相而生之火,有别于君火,为实邪,法当恣惧省修,勿使妄动。

切脉手法辨正

由上述之脉象变化及病理,识者当可明见此三组脉象—「六病」,「五脏」、「六气」脉之综合配法,在临床诊断上实妙用无穷。其深奥之境界,实远超过「叔和十卷脉经」之范围,更远非传统二十八脉可比。

再者,传统医经中所述切脉之手法,亦多有不当,临床时不能与实际相和。故笔者不得不将正确之「手法」,略述如下,以求更精确之诊断:

(一)切诊时,当先以医者之左手切病者之右手,再以右手切病者之左手,不可以单手切病者双手之脉。病者右手之动脉博动应全身「气」之进退,亦主肺循环之状况、属阳、属表,故当先察其外经之病理变化于此。左手主全身「血」气之衰旺,亦为体循环之状况。属阴、属里,故次当察其血分之病变于此。

(二)定位法:医者运用自己之双手时,均应自病者之外(桡)侧切入,先将食指之中心平搭于病者腕后第二道横纹之上,此为寸,再下中,无名二指,使三指务必平按于病者之脉管上,万不可用指尖切脉。此时可用医之大指顶住病者之腕背方可自由施力。

传统之脉法均称腕后之高骨为关,实不知根据何理,临床时百无一验。腕后之高骨实应在本法所述之寸关之间,方为正确。

至于脏腑之分配:应如下述:

(一)右手

(1)右寸之脉象属肺之病理变化。其脉「浮沉皆有力」。肺虽与大肠相表里,但大肠之病脉,应视「短脉」之有无而断之,并非浮取为大肠脉,沉取为肺脉。左右三部脏腑病变之断法皆同此。医者不可不知。

(2)右关属睥,脾胃相表里,「微沉」为脾脉,「短」则为胃脉。

(3)右尺为先天肾气,其脉言「微沉有力」。亦主三焦利水之功能。如见「大而长」之太阳膀胱脉,则主泌尿系统之病变。

(二)左手

(1)左寸属心,其脉「微钩,微浮而有力」,心与小肠表里,如见「大而长」之太阳脉始为小肠之病变。

(2)在关属肝,其脉「微弦」。肝胆相表里,如见「弦大而浮」,有力之脉则为少肠胆之相火。

(3)左尺属后天肾气,主生殖、发育,平脉当「微沉而有力」,如大而长之见膀胱脉,亦主泌尿系统之疾。

以上所述各节,多略与传统脉学相左,但无论脉理或手法均经笔者多般临床印证,千锤百炼,决无疑问。

结 论

中国传统之文化及发明者甚多,而其中最深奥难精者莫如医学,经数千年时间之流傅,其术虽可知,其学则难明。其术虽可治病,其学却流於固陋而无法尽知。笔者尝遍翻古书,见古代各医家论病之理,多喜着眼於症状之变化,长篇大论,辨之不休。殊不知症状者,及正邪交争之表现尔,并非疾病之本体,而论治之际,常为一药之取舍而争论不已,或为一方之选用夸己而非人。言之颇似成理,实则争者不过表面之假象而已。本末倒置,对疾病之本质特性,来龙去脉根本无法深入掌握。究其因者,实乃不明脉理之故也。

中华医学内涵精奥无比,惜医者非流於死板之古文教条,顽固不化。即或挟秘而自珍,至死不传。以至今世医家知脉者百不得一,而以现代精神钻研脉理者,更如凤毛麟角;如此伟大之中医脉学焉得不流於暗味而失传?

笔者多年潜心研究临床脉诊,略有所得,虽不免疏漏,仍不敢藏私,特藉此篇求教於中医先进前贤,望我辈医者能共同集思广义,更透发其性能,认取其价值,以我炎黄子孙之智慧毅力,不难将中医脉诊之精华,光耀於全世界也。

民国七十二年於容平中医脉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