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传奇百鬼夜行桥:“线装”的月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38:31
个写中秋月的短文,已分别发表于《现代教育报》和《人民权利报》)

宋词中秋月

路来森

 

宋词中,写中秋的不少,但感人至深,影响至大的不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它无佳词?如晁次膺《鸭头绿》,殊清婉。”可见,中秋词,冠绝古今,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词人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出任密州知州。上阕写“对酒赏月”,但词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直接去描写月光,而是起笔境界大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展开对明月的追问,探究人与时空、宇宙的关系,进而宣泄自己内心情怀的激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纯是虚笔,却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超越。也正是这种心灵的超越,才出现了全词的经典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残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的思念,是放得开的思念,是人类共有的思念。他笔下的中秋月,是现实的,更是心灵的。是皓洁的、深邃的、飘渺的,又是永恒的、理性的。

晁端礼,字次膺,熙宁六年进士。他的《绿头鸭》是一首“咏月兼坏人”的词作,胡仔评价该词“殊清婉”,可谓至语。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自海底,皓月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同样是写月,晁次膺的月,更具象。晚云散去,为秋月的升起,提供了一个空明、清新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轮明月,皓如银盘,从海底升起,洒下千里澄辉。夜空明净如洗,明月高悬空中,四周萧然宁静。作者笔下的中秋月,是浩阔的,是清澈透明的;又是安逸静好的。“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几句,则写了赏月的情状。明月浩然,虽然秋露已降,但仍不忍睡去,而是久久地坐在夜空之下,看夜空中时有流萤飞过,乌鹊南飞。真是静谧、安逸,婉约之至。

这样的一种中秋之月,与词人表达的感情是密切相关的。同样是月下思人,他思念的是“念佳人、音尘别后”。所以,晁端礼的中秋月,明洁、清婉中,有一种文人的自恋情调。

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对苏轼执弟子礼。他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也是一首中秋词。此词作于大观四年(1110),系词人的绝笔之作。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落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作者笔下的中秋月,是在淡淡的袅袅青烟中升起的,明月像一面金光潋滟的镜子,飞将出来,出现在澄碧似海的朗朗夜空之中。亦实亦虚,亦幻亦真,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明丽而虚远的世界。何以有这样的中秋月?因为作者“神京远”,被贬泗州,前途迷茫。只好“惟有蓝桥路近”,一片愁心寄明月了。

境由心生,情感不一,秋月自不相同。宋人笔下亦是如此。

 

中秋“拜月祭”

路来森

 

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

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

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而且此风延续至今。

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这一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在有的地方,还有众人出外游赏的习俗。南宋《新编醉翁谈录》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拜月”的盛况,还指出了“拜月”的目的。其实,“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如《琐碎录》就记载了民间“占荞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荞麦得月而实。”这虽然没有科学道理,近于无稽之谈,但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

因月属阴性,主生育,所以古代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甚至于“乞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辞,谓之请月姑。”她们希望“月姑”送子。到了清代,“拜月求子”又和“摸秋”联系在了一起。道光安徽《繁昌县志》叙说当地的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这一些,都体现着人们“拜月”求子的美好愿望。

时至今日,中秋拜月,仍然是人们的清赏佳节,只是其文化内涵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月圆,人亦要圆,只要明月不息,拜月之俗也就绵延不绝。

《尔雅·释天》:“秋祭曰尝。”“尝”是一种泛称,它包括了所有的,在秋天举行的祭祀活动。而今,虽然有一些祭祀活动,已随历史的流转而逝去,但我们披简执策,追怀古人容仪法事,犹觉古韵悠扬,醇煦之风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