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保全后多久能提车:“中国”古今称谓的来源与含义(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7:12
“中国”古今称谓的来源与含义(三)
  • 那么中国这个名号起源于何时呢,什么时候出现的?
  • 那么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那时候还是宝鸡县,贾村出土了何尊,一个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何尊的铭文说,“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
  • 那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说周成王迁到了成周,成周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然后写了一段回顾性的文字,说武王克商以后,在庙廷祭告天说。祭天说,说“我将住在这个中或在这里地方治理民政”,来治理老百姓。
  • 这是目前考古所见,最早出现中国这个词的青铜铭文,它的证据 。
  • 我们再来看文献。《尚书》的《梓材》篇里面说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 先王指武王。那么何尊是周成王时候的器物,但由于追述武王祭天 ,而说到了中国。那么《梓材》这一篇,也是成王时所作。但由于追述皇天把人民和疆土交付给周武王,而提到了中国。
  • 与考古的金文和文献的典籍相互验证,那么中国名号已见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武王时期,是可以肯定的。
  • 我们再向前追溯的话,从殷商甲骨卜辞中可以知道,那时商人称他们的国为中商,中间的中, 夏商周的商。中商是什么意思?
  • 中是相对于四方和四土而说的,东西南北四方。我刚才说没有四方,就不会有中央。中这个概念,肯定有了方位概念以后才会出现的。在殷商的甲骨文中间,我们经常看到占卜各地的年成情况的,作物的收入、收成情况。说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北土受年、西土受年,就是说这个收成好不好 ?
  • 中商是中间的商,那么著名的商史专家胡厚宣先生说,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由中商变成中国,是把商变成了国。也就是把专有名词变成了普通名词。国 是一个普遍名词,商 是一个专有名词。
  • 那么所以我们认为,商代所形成的东南西北四方和中央的地域概念和文化概念,是中国一词产生的关键。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名号起源于商代,也不为过分。
  • 但是不是如此。我这种推测是不是站得住,那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地不爱宝。把宝贝献出来我们才能知道。
  •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1世纪,已经有中国这个词。那么到今天已经三千多年了。
  • 下面我们来谈第三个问题。地域概念的中国及其地域范围的扩大。
  • 三千多年了,中国这个称呼一直到现在。它怎么变化的?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梳理。一个方面地域概念的中国,也就是地理上的。第二个是文化概念的中国。第三个是政治概念的中国。这跟我们上面的,对中和国字的解释,是一脉相承的。
  • 我们先看先秦时代地域概念的中国及其地域范围的扩大。
  • 那么中国名号,自从西周初期出现以来,到秦王朝统一之前,依据当时人以及后来人的说法 ,所指的地域随着对象和时代的不同也不尽一致。我们梳理一下、归纳一下,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前后有六个含义。
  • 第一点 或者说第一点含义,指京师。那么《诗经·民劳》篇里面说,“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惠此京师 以绥四国”。也就是把中国和京师互称,这正表明中国和京师的含义是相同的。京师是什么?京师就是我们后世所习称的首都。首都 是中央之都城,是周天子所住的都城。在中国传统的择都的理念中间,王者之都居中,首都应该居中。居中的好处是什么?到四方的路程都差不多,四方来贡赋的话,路程差不多、比较平均 。而且王者居中,那有一种端正的意思。
  • 那实际上中国的古都里面,真正居中的是不多的。如果从汉地来说,比较居中的都城是洛阳。那么我曾经写过篇文章叫《洛阳首称中国考》,洛阳是最早称中国的。刚才我说到,武王克商以后,那么洛阳是介于东面的商和西面的周之间,它是一个中。
  • 那么如果都城不居中怎么办呢?那就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便利了,那么不居中也就算居中。所以都城无论地理上在中间还是不在中间,在观念上它都是中间。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概念,指京师、中央之都、天子之都。
  • 那么第二个概念,指国中。我们把中国倒一下子,中国指什么?指国中,指国都。这是什么意思呢?
  • 我们先看一条资料。《春秋榖梁传》昭公三十年,有一句话叫“中国不存公”。也就说,按照当时的史实,季孙不让鲁昭公在中国生活,要把他赶走。东晋的范宁《注》解说,中国犹国中也。
  • 这不太容易理解。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下,当时的国家的情况。古代的国是以城圈为限的,就是以城墙为限,或者城墙加上护城河为限。城池以外称为郊,我们今天不还有郊区的这种说法。城池以内称为国,或者称为国中。郊已经不属于国的范围了。那么住在城圈里的人称为国人。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所谓的国人暴动,就是住在城里的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市民暴动,而不是农民暴动。
  • 那么这个概念,西周时已经存在。那么由于西周分封的诸侯,都是这样一些城邦制的国家。所以到了春秋时期,当列国强大起来以后,就以自己的国都为中心,看待境内的其他的邑的时候,以中国自居。不知道说明白没有?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那北京当然按照当时的观念,那就是中国。但是其他这些省份,比如说江苏、广东这些省份,随着它发展起来以后,只有周天子叫中国(中国是个很美的词,我下面要说),有点心不甘,我也这么大了,我也势力也很强了,他们也就纷纷开始称自己的那个都城为中国。比方说北京称中国了,南京、广州相对境内,南京相对于扬州,相对于镇江,相对于徐州,我也是中国。广州相对于什么,相对于什么深圳,相对于韶关,它也是中国。就是这个意思。
  • 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以中国指国中。
  • 那么第三个概念,指王畿。也就包括了郊区了。起先指的是周天子的近畿,逐渐地 也指列国的郊甸。近畿、郊甸是当时的专有名词。
  • 那么这样中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就是从城圈之内扩大到了城圈之周围。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指,上一个概念指北京城里面,这个概念指北京城和它的郊区,以及其他的城和它的郊区。
  • 那么第四个概念,指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我们知道,列国逐渐强大,形势有了变化。那么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也就是中国已经大为缩小了。
  • 那么第五个概念,指诸夏国家。
  • 那么诸夏国家要解释一下。我们知道,中国早期的历史是所谓的夏 商 周。夏是起自西部的,商是起自东部的,周又起自西部。周朝建立以及灭商以后,周国建立以及灭商以后,把自己说成是继承了夏人的事业,周所分封的这些国家也就称为诸夏,也就是许多的夏。
  • 那么周天子的直接统治区,也就是周国,既然可以称中国,我们上面讲了,那么分封的这些诸侯列国、诸夏也不甘落后。况且 诸夏国家的利害,相对于蛮夷戎狄,所谓四夷来说是大体一致的。所以中国也用来指周和诸夏这个总体。那么这是中国的第五个概念。
  • 那么当中国的概念,由周的直接统治区扩展到诸夏的时候,那么就为中国发展成为诸侯列国全境的称号,奠定了基础。
  • 我们上面说了,列国初封的时候,还是一些城邦制国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本来距离比较遥远的这些城邦,逐渐扩大为境界相接并且拥有大片领土的国家 。而当列国疆域终于连成一片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小中国就连成了一体,变成了一个大中国。中国终于扩展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 第六个概念,指地处中原的国家。
  • 那么诸夏国家相对于四夷 ,都统称中国了。但是毕竟位置有远近,文化有高低,因此在习惯上,诸夏国家的内部还是有区分的。那些位置近,比如说黄河中下游两岸甚至到江淮地区,文化高的诸夏国家,往往不承认环列在其外围的国家,也就是位置远,文化低的国家为中国。
  • 但是我们知道,位置的远近、文化的高低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概念的。所以 这一义的中国所涵盖的国家不会凝固,它的对象会越来越多。
  • 我们举几个国家的例子。比如说春秋的时候,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西部的秦国、东北的燕国和南部的楚国,这些国家当时在中原国家看来都是蛮夷。很有意思,都把它看作蛮夷。看作蛮夷的理由很多的。比如说秦国为什么被看作蛮夷,说他这个不分家,这个家太大了,因为这个礼节上面有问题。燕国说为什么是蛮夷?燕国其实它的分封的,跟周天子的关系很密切的,但它比较偏远。
  • 但是随着这些国家的疆域的扩大或者文化的进步,它也逐渐地获得了,或者一时获得了中国的名号。在春秋先后成为霸主的诸侯中,就有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霸主之国是什么意思?就是诸夏国家的中心,诸夏国家的霸主。尊王攘夷的尊周天子,把这些夷,蛮夷戎狄把它赶出去的主角。这样的主角,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其进入中国的行列。
  • 所以发展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也就是魏、赵、韩、齐、秦、楚、燕 ,事实上就都被视为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