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使用须知: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36:42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 内容简介
  • 便秘
  • 龋齿
  • 牙周病
  • 感冒
  • 肺炎
  • 胃炎
  • 胃十二指肠溃疡
  • 贫血
  • 白血病
  • 附录一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 附录二 家庭用药必备常识
 

便秘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健康检查
  注意这些症状
  □一周排便次数低于两次
  □虽然每天都排便,但仍有残便感
  □便量太少,或是呈坚硬的颗粒状
  □排便的规律突然被打破
  □用餐不规律
  □动物性食品与脂肪的摄取量很高
  □水喝得很少
  □该排便时不排,总是忍着
  如果上面的检查中,你符合前四项中的任一项,那么你大概是已经患了便秘;如果还没到前四项的程度但存在其他几种情况时,你患上便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所谓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的时间异常的长,结果导致粪便的水分减少、粪便变硬、便量减少的情况。一般来说,正常的排便频率约为24~72小时一次,不过也有人在这个范围外,却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粪便在肠内的滞留时间过长,可能在肠内菌丛的作用下,过度发酵、腐败,导致自体中毒。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组织胺等有毒成分,这些成分被送至肝脏后,如果肝脏来不及解毒,就会出现腹痛、恶心等中毒症状。因此,如果患了便秘,切莫等闲视之。下腹部有膨胀感是便秘的典型症状。腹部胀气,肠内累积的气体压迫肠管,可引发腹痛,也可能因感到恶心而呕吐。如果因便秘导致自律神经失调,可能使肩膀与颈部的肌肉紧张、僵硬,引发肩膀疼痛、头痛等症状。此外,由于新陈代谢不佳,皮肤容易出现粉刺或皮肤屑,失去光泽且变得粗糙。下腹部不适、肩膀酸痛与头痛等症状严重时,人可能因此变得焦躁而导致失眠。
  大便的形成过程大便是在大肠处制造而成的,大肠并不进行食物的消化吸收,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制造大便并排泻。大肠最粗部位的直径为5~8厘米,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食物被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黏糊状的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开始蠕动,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把糊状的残渣转变为固态,即大便。食物经消化吸收,送达小肠的末端,大约需要5~10小时,而到达大肠后则需9~16小时以吸收水分。肠内细菌会使食物残渣发酵或腐败,以制造大便。大便形成后通常先积存在乙状结肠中,不久,当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动到直肠时,直肠内的感应器就会受到刺激,产生便意。
  从粪便观察健康状况
  如果粪便像小黄瓜或香蕉,呈细长形,就是健康状态的粪便。这表示肠的状态良好,饮食也十分均衡。如果水分稍多,粪便会比较长,并呈卷曲状。这表示胃肠都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
  如果粪便像小芋头般,呈颗粒状,则是由于在肠内滞留的时间较久,水分被肠过度吸收所致,也可能是水分摄取过少造成的,属于便秘的表现。如果粪便无法成形、变成液态状的话,则是消化不良的表现,也可能是由胃肠疾病所致。如果症状持续,请就医检查。如果外形扭曲、变形,大肠和肛门可能有痔疮或息肉、肿瘤。
  颜色也是重要的信息。如果形状正常且颜色呈茶色,表示胃肠的状况不错。如果有点泛白,表示脂肪的摄取量可能过高。如果掺杂有红色,可能是因胃肠感染性疾病或溃疡、肿瘤等造成。血液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色、发黑。如果频繁出现黑便症状,必须特别注意。
  便秘的种类及症状生活环境变化导致的急性便秘暂时性单纯便秘指平时排便顺畅的人,出现暂时性便秘的情形。通常发生于不吃早餐、摄食量过少、偏食等人群。此外,工作忙碌、水分摄取不足、生活环境变化、焦虑、月经、妊娠等,也都是便秘的原因。只要将上述原因排除,马上就会恢复正常。
  急性器质性便秘主要由胃肠急性疾病导致的便秘,代表性的疾病包括肠梗阻、肠扭转等。其特征是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呕吐等症状。因为是脏器的异常所致,所以称之为器质性便秘,必须尽快去医院诊治。
  长期无法产生便意的慢性便秘可分为由肠功能低下导致的习惯性便秘和由慢性疾病引发的慢性症候性便秘。慢性症候性便秘,主要由腹部脏器慢性疾病引发的便秘。如大肠壁外突、形成袋状结构的大肠憩室症,虽然不会疼痛,但却会抑制肠的活动,导致便秘。习惯性便秘又可依其原因,分为弛缓性便秘、直肠性便秘和痉挛性便秘三种。
  习惯性便秘源于肠部运动的紊乱弛缓性便秘长期卧病在床者多次生产、肌肉松弛的女性当整个大肠蠕动运动疲弱,推出大便的力量不够充分时,就会产生。也称结肠性便秘。
  痉挛性便秘压力大的人肠易激综合征肠管紧张,分节运动异常亢进。常会出现有便意,却无法顺利排便,或排便后仍有残便感的情况;也会感到强烈腹痛,排出硬块状的大便。有些人还会反复出现便秘与腹泻交叉进行的状况。
  直肠性便秘持续抑制便意时有痔疮等肛门疾病者老年人主要原因为直肠的知觉麻痹或排便所需的肌肉有问题,有时候也会和弛缓性便秘一起产生。
  摄取丰富的食物纤维有利于消除便秘便秘最好自行解决,不要依赖药物。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消除便秘。为防止便秘及大肠癌,应积极且有效地摄取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的作用食物纤维简言之就是含于各种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的成分。食物纤维多含于植物性食品与一部分动物性食品中,分为不易溶于水的非水溶性纤维与易溶于水的水溶性纤维两种。非水溶性食物纤维包括形成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或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以及虾、螃蟹等甲壳类表皮含有的壳质。水溶性食物纤维是植物细胞内储藏的物质或分泌物,包括含于果物中的水溶性果胶、作为乳化剂或安定剂的植物橡胶或黏着物、海藻多糖类等。食物纤维从口进入人体,这一点与蛋白质、脂质、糖质等营养素一样。但它经过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却不会被消化吸收,最后作为粪便的主要材料,排出体外。很多人以为,营养学上开始注意食物纤维是最近的事,事实上,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就已提出,吃有麦糠的面包可以预防便秘。剧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也提过食物纤维对胃肠来说是很好的成分。话虽如此,一般人关心食物纤维与健康的关系,是从几十年前才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从事非洲殖民地区医疗活动的英国医师们,感觉到欧洲人与非洲人在疾病表现上有所不同,于是开始重新认识食物纤维。当时,欧洲人便秘、动脉硬化、糖尿病、大肠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非洲人却很少患此类的疾病。医生们认为,这种差异并非源于环境或遗传因素,而是饮食习惯上的不同,尤其是食物纤维的摄取量上的差别。1971年有人提出,若长期摄取食物纤维少的食物,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生率。自此,人们对食物纤维的关心开始急速提升。东方国家也是一样,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动物性食品与脂肪的摄取量开始增加,植物性食品与壳物的摄取量随之减少。饮食生活出现变化的同时,人们患大肠癌、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食物纤维的生理作用因而受到热切关注。食物纤维具有含水膨胀、增加便量、刺激肠壁、促进排泄的功效,因而能将致癌物质从粪便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患癌的风险。促发大肠癌的次级胆汁酸在摄取脂肪时会大量分泌,而食物纤维能够促进次级胆汁酸排出体外。因此吃肉食时,同时摄入富含食物纤维的食物就很重要。食物纤维的摄取要求为,每千卡能量摄取10克即可。成人一天须摄取20~25克的食物纤维。
  摄取食物纤维,便量会增加吃没有碾臼的谷类、红薯、豆类等非水溶性食物纤维含量多的食品,便量会增加,大便会通顺。这个实验是在7天内以51个人为对象,每天给予他们含有23克、37克、47克食物纤维的食物,并观察大便的次数与便量。红色线表示51人的便量,但摄取同量的食物纤维,也会存有个体差异,所以平均值以红点表示。蓝线是红色点的近似值。从图可知,食物纤维每增加1克的量,大便约增加2.7克。
  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作为食物纤维供给来源的,主要是各种谷类、薯类、豆类、蔬菜、果实、蘑菇和海藻类等。尤其是糙米、大麦、小麦等壳物的外皮,含大量的食物纤维,但在精制过程中,多已去掉外皮,不再像以前那样是食物纤维主要的供给来源。但值得庆幸的是,市售的大麦与小麦的全粒粉、糙米或玉米片、燕麦片等含有许多谷类胚芽或麦糠的食品,都可以提供较多的食物纤维。薯类、豆类和蔬菜类食物是食物纤维的宝库,其特征是热量低。其中,又以芹菜、牛蒡等根菜类蔬菜中的食物纤维尤为丰富。此外,裙带菜或羊栖菜等海藻类,含有大量叫藻朊酸的食物纤维,作用与谷类、蔬菜类的食物纤维不同,最好每天坚持吃。
  顺利排便的秘诀
  慢性便秘起床时,在空腹状态下,喝一杯冷水或牛奶,产生的刺激会促进大肠运动。早餐一定要吃。为养成排便习惯,不论有无便意,每天要在一定的时间入厕。再有,一有便意马上到厕所,也很重要。在工作的闲暇时间做做体操,每周做1~2次的全身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肠活动,可消除便秘。经常泡澡,血液循环会变好。在浴缸中按摩下腹部,产生的刺激有助于引起便意。急性便秘而有腹痛时腹部胀且硬,出现剧烈疼痛,伴有恶心或呕吐时,应松开皮带,以舒适的姿势躺下。这种情况有发生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或阑尾炎的可能,要尽快到医院接受诊查。若腹部虽有钝痛,但脸色较好,脉搏也正常的话,停1~2餐仔细观察。仍觉疼痛的话,应到医院就诊。
  注意事项
  ◆2~3天没有排便,不必太担心。排便次数易被食物或水分的摄取量所左右。旅行或搬家时环境发生变化,也容易产生便秘。
  ◆尽量避免依照自己的判断去使用泻药。有时消化道等病也会引起便秘。
  ◆有规律的生活,可以说是顺利排便的诀窍。便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与饮食内容、摄食方法、运动或睡眠等生活习惯有关,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加强排便力量的运动疗法运动产生的刺激,可促进肠的活动。运动无需过于激烈,散步就足够了。可以用比平常稍快的速度,步行约20~60分钟。也可以用前屈腿、后屈腿的运动刺激腹部,或是仰卧,将脚高举过头,像踩脚踏车一样进行运动。
  促进肠运动的腹部按摩先躺下来,深呼吸,让腹肌紧绷。再将两手的手掌相叠,以画大圈的方式,缓慢、轻柔地按摩整个下腹部,用力无需过大,按摩1~2分钟即可。接下来则要按摩积存粪便的乙状结肠的周边位置。左腰部与肚脐齐高的部位,有一处突出的髂骨,沿着髂骨稍稍往肚脐方向挪动一点,就是乙状结肠的所在位置。仰卧时比较容易确认位置。以指尖稍微使劲按压,比周围硬的部位就是积存粪便的乙状结肠。可以先用指尖慢慢按压约10次,接下来用掌心按压乙状结肠所在位置。结束后如果再喝上一杯水,效果更好。排便需靠多项脏器的配合,才能正常运作。正因为如此,整个过程十分敏感,生活的节奏稍有变化,立刻就会表现出异常。便秘除了造成胃肠的不适之外,也可能导致肩膀酸痛、情绪焦躁,对于容貌也有不良的影响。一旦转化为慢性便秘,就很难治愈,最好能在发展为慢性便秘之前,排除病因,早日恢复正常排便。如果便秘已经转变为慢性,则尽量不要依赖药物,通过改善饮食与生活习惯,减轻胃肠的负担,并充分摄取可成为粪便原料的食物纤维。如果再配合适度的运动,每天应该可以顺利排便。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冠状动脉疾病学会会长阿部博幸在他的的著作《食物是最好的医药》中,还有比较详细的关于消除便秘、预防疾病的方法,读者可以参考。
  泻药的基本知识泻药分为缓泻药和刺激性泻药。缓泻药副作用小,可在治疗慢性便秘时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比缓泻药的效果强,但容易产生依赖,有时会妨碍自然排便反射的恢复。因此,刺激性泻药一般在手术前排出肠中的内容物或治疗慢性便秘用缓泻药没有效果时使用。泻药按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借助药物吸收水分,增加便量;在大便的形成过程中作用于肠管壁,使大便的水分不被吸收;刺激肠管黏膜以促进肠管的蠕动。便秘时可使用医院的处方药物。要使用市售药的话,可以选择甘草、番泻叶等中草药,作用比较缓和,不易发生腹泻或腹痛,依赖性也不会太强。服用泻药时,先要少量服用,能使每天或隔天通便。等排便有了规律以后,减少服用量,最后要习惯能够不借泻药的力量排便。总之,在饮食疗法或运动疗法没有效果时,才可以借助泻药辅助排便。
  Q&A
  Q听说大麦比米所含的食物纤维更丰富,是真的吗?
  A大麦含有的食物纤维约为精白米的10倍,但二者纤维的性质则大致相同。现在人们食物纤维的摄取量骤减的主要原因是谷类摄取不足。精米所含食物纤维的量较少,若仅从米饭中获取足够的食物纤维的话,必须吃大量的米饭。相比之下,大麦不但食物纤维含量多,还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因此,有时要吃精米混合大麦的麦饭。
  Q一天所需食物纤维的量大致是多少?
  A食物纤维的摄取要适量,并不是越多就越好。实际上,若长期大量摄取富含食物纤维的食品或饮料,有时会引起腹泻。腹泻时,钙、镁、铁、钾、磷等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矿物质(无机质)会被排出体外。食物纤维一天的目标摄取量,成人是20~25克,但是目前平均摄取量约为16克左右,并没达到目标值。血液中胆固醇或血糖值高的人最好摄取到25~30克的量。
  

龋齿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健康检查
  注意这些症状
  □是否嘴里含着冷水时,牙齿就会酸痛?
  □是否有一吃烫的食物牙齿就酸痛的情况?
  □食物是否会塞在牙缝里?
  □咬东西时会牙痛吗?
  □有松动的牙齿吗?
  □嘴里有臭味吗?
  □牙齿是否有洞?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那么你十有八九患有龋齿。龋齿也称为龋病,就是俗称的蛀牙或虫牙。龋齿是指牙体硬组织逐渐毁坏崩解形成缺损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高。有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龋齿发病率高达80%~90%;35~44岁的中年人中,63%患有龋齿;65~74岁的老年人中,65%患有龋齿。然而,由于龋齿的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一旦龋齿发生,不仅不会自然痊愈,如果置之不理,龋洞还会越来越大,并开始伴随剧烈疼痛。如果继续发展,牙齿将逐渐遭受破坏,并逐渐失去原有的形状,进而丧失牙齿咀嚼食物的功能。龋齿不仅使牙齿崩溃缺损,还能继发牙髓组织和根尖周围组织的疾病,并引起颌骨炎症或成为感染病灶,影响整个机体的健康,对人类危害极大。龋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除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外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时,应该及时治疗,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并发症。
  牙齿的构造
  牙齿的功能主要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人的一生中共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乳牙共20颗,成年后的恒牙有28~32颗,8颗门牙(切牙),4颗犬牙(尖牙),8颗前臼齿(前磨牙),8~12颗臼齿(磨牙)。长在牙槽窝内的部分叫牙根,露在口腔的部分叫牙冠,牙齿内部有牙髓腔,中间有神经和血管通过。包围住牙冠部分的牙釉质,是身体中最硬的组织。结合牙骨质与牙槽骨、固定牙齿的强韧组织,叫做牙周膜。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牙龈总称为牙周组织。
  四大因素导致龋齿的发生龋齿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古人认为龋齿是由于牙齿被虫子腐蚀而造成的,这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所得出的错误认识。自公元前2世纪至现代,对龋齿的认识有很多学说,包括化学细菌学说、蛋白分解学说、蛋白分解-螯合学说、糖原学说、四联因素论。目前公认的多为四联因素论。它指出,龋齿的发病与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这四大因素有关,即敏感的个体、口腔致龋菌丛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存在足够的时间。首先,细菌的存在是龋齿发生的主要条件。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上产生龋齿的重要环境。口腔卫生较差也是龋齿发生的条件,良好的口腔卫生使牙菌斑形成受到抑制,从而防止龋齿的发生。二是食物。摄入粗糙的食物有一定的自洁抗龋作用,这是因为食用粗糙的食物时不易产生较丰厚的牙菌斑和积聚较多的酸,从而不易形成患龋齿的条件。而精制食物中蔗糖的含量较高,糖进入菌斑,菌斑内的致龋菌使糖发酵,形成各种酸,这些酸在牙面停留的时间较长,将牙齿硬组织溶解破坏而产生龋齿。在牙齿发育期间、两餐之间及临睡前吃糖更为有害。三是宿主。即某个人对龋齿的易患程度、敏感性。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牙齿的形态与结构,机体的整个状况。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等情况下均易患龋齿。唾液有清洁牙齿的作用,唾液的某些成分对龋齿和牙周病能起到抑制作用。其他如遗传、营养、矿物质、内分泌,对个体的抗龋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四是时间。龋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慢的过程,碳水化合物滞留于牙面上所需的时间、牙齿萌出所需的时间、菌斑从形成到具备致龋力所需的时间,均是影响龋齿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细菌、宿主、食物和时间这四大因素的共同作用,成为龋齿发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
  牙菌斑、牙垢与牙石牙菌斑是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中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菌斑的形成很复杂,首先口腔唾液中的蛋白质靠静电的相互作用选择性地沉淀在牙面上,之后各种细菌很快附着上去,开始进行一系列物质代谢活动。牙垢是附在牙表面和牙龈边上的污物,呈黄色或灰白色乳酪状,是由食物碎沫、脱落上皮细胞、唾液中的一些成分混合组成。它有臭味,易除去,又称软垢。牙垢对牙齿的刺激是由于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细菌产物,引起口臭、牙龈炎,通过漱口、刷牙可以清除牙垢。牙石是黏附于牙齿表面的钙化团块,是矿化了的菌斑和其他沉积物。位于牙冠上的称为龈上牙石,位于牙龈边缘以下的为龈下牙石。
  龋齿发展的程度与相应症状龋齿容易发生于牙面的隐蔽部位,导致牙齿的颜色、形态、质地发生变化。龋齿早期仅有色的变化,不容易被发现;如不能被控制,便从牙齿的浅层向深层不断地发展,发生牙齿缺损,严重时发生牙冠大部分缺损,这是形态的改变;牙齿发生硬组织变软,也就是脱钙,这是质的改变。根据牙齿被破坏的程度,龋齿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蛀牙的发展状态与症状浅龋,即牙釉质龋,牙齿上未形成龋洞,病变仅限于牙釉质内,牙齿病变部位多由半透明的乳黄色变为浅褐色或黑褐色,此时不会产生什么自觉症状,因此很难自觉发现龋齿。中龋,病变破坏到了牙本质浅层,牙齿已有龋洞形成,牙齿对酸甜食物较为敏感,特别是冷刺激尤为明显,刺激祛除后,症状消失。有时会出现塞牙的情况。深龋,病变破坏到了牙本质深层,牙齿有较深的龋洞形成,温度刺激、化学刺激以及食物进入龋洞均可引起疼痛,但此时一般不产生自发性疼痛。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将会侵犯牙髓,引起牙髓炎。此时则有自发性剧烈疼痛。
  不同人生阶段的龋齿状况
  牙齿从出生后6~7个月开始萌出,大概2岁半~3岁之间,乳牙会全部长齐,上下各10颗,一共20颗。5~6岁左右,恒牙的第一磨牙开始萌出,接下来萌出的是中切牙。从这个阶段到12岁左右,口腔内的乳牙和恒牙交互混杂。直到20岁左右,恒牙全部出齐。
  幼儿期2岁左右开始,龋齿就逐渐增多,不过,大部分都发生在上门牙(切牙),很少出现在下门牙。与恒牙相比,乳牙中的有机物多于无机物,因而更容易受到酸的腐蚀。
  奶瓶性龋齿有一种龋齿常见于长期使用奶瓶的孩子身上。这种早期龋齿称为奶瓶性龋齿,其特征为龋齿主要发生于上颌的门牙和第一乳磨牙,同时与此成为对比的是,下颌的门牙却很少看到龋齿。使用奶瓶时,由于是吮吸,饮料容易直接附着在牙齿表面,产生停滞。此外,幼儿使用奶瓶时还常常会长时间拖拖拉拉地边玩边喝,这样容易使肚子饱胀而引起睡意,导致唾液分泌量减少,使得附着在牙齿上面的饮料更难去除。要想预防奶瓶性龋齿,应该让孩子从1岁左右即开始慢慢养成用杯子喝饮料的习惯,1岁半左右时停止使用奶瓶。
  儿童期被称为六龄齿的第一磨牙从开始萌出到完全萌出为止,耗时甚久,因此,一般认为第一磨牙最容易发生龋齿。对于恒牙来说,越是刚萌出的牙齿越容易发生龋齿,同时恶化速度也极为迅速。
  青少年期第二磨牙大约在12岁左右萌出,此时恒牙已基本出齐。由于牙齿在生长后两三年内容易发生龋齿,所以,青少年期可以说已经过了龋齿的高峰期。但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出现因龋齿的发展、恶化而引起的牙齿脱落等问题。
  成年后和在儿童中常见的牙冠龋齿相比,成年人的牙根龋齿更具杀伤力,甚至可能导致牙齿脱落。有调查显示,我国82%的成年人有牙龈萎缩现象,而牙龈萎缩正是导致根部龋齿的元凶。根部龋齿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后期危害大,严重的将直接导致牙齿脱落。根部龋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发病率高。牙齿根部质地柔软,矿物质含量低,比牙冠部更容易形成龋齿。随着年龄的增大,根部龋齿的发生率会逐渐增加,病变也会逐渐加重。不易修复。根部龋齿出现于牙根部的侧面,多呈浅盘状,蛀斑面积大而深度浅,不易修复。而且由于牙根部的有机物含量高,修复材料很难牢固地粘附,因此修补以后也易患继发龋齿。危害性大。成年人的根部龋齿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加重的,当出现疼痛感的时候往往已经伤害到牙本质甚至深部牙髓,并引起牙髓炎了。严重的根部龋齿将导致牙齿脱落。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是成年人,就有可能正在受到根部龋齿的威胁。
  龋齿可使老年人患肺炎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在龋齿上发现的细菌能够进入人体的肺部,使老年人患上可能会致命的肺炎。尽管这次研究的规模很小,但研究人员说,他们在8名病人身上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的肺炎是由牙病引起的。纽约布法罗大学的研究人员对49名居住在一所老年公寓的病人进行了检查,这些老年人经常去附近的一所医院看病,这所医院属于肺炎高危险区。在这些老年人患上肺炎之前,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口部细菌采样后发现,其中28份样本中含有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然后他们对这些老年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密切观察他们是否会感染上肺炎。最后,有14位老人染上了肺炎,其中10位的口部细菌样本中含有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菌。对肺部细菌的检测显示,有8位老人的肺部细菌DNA与其口腔细菌DNA相吻合。研究人员认为,此结果说明龋齿是呼吸道病菌的温床,能使生活在医疗区域中的老人患肺炎。因此,老年人应该保持牙齿和假牙的清洁。
  主要以填充补缺的方法治疗浅龋、中龋、深龋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浅龋:未形成龋洞的可涂以防龋药物,如75%的氟化钠甘油糊剂或氨硝酸银,已形成龋洞的可制备洞型后直接充填。中龋和深龋:首先判断牙髓有无充血症状,牙髓情况正常者,消毒窝洞,用垫底材料(如磷酸锌黏固粉)垫底充填;有充血病状的,做安抚治疗(如以氧化锌丁香油黏固粉封闭龋洞),观察1~2星期,无症状的可去除一部分氧化锌并做永久性充填。如有牙髓炎症状的就需要做牙髓治疗。重度缺损时,须在牙根插入金属钉,再于上面套上人工牙冠。牙冠通常使用金合金、金银钯合金等制作。充填龋洞时,可根据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能,使用银汞合金、玻璃离子水门汀、复合树脂等多种材料。
  突然牙痛时的紧急处理一阵一阵痛时龋齿突然开始痛时,首先要彻底刷牙,清除口中残留的食物残渣等。以温水或漱口液等充分清洗口腔,然后向疼痛的龋洞中塞入清洁的脱脂棉。因龋齿导致发炎,下巴或脸颊肿胀时,可敷上冷湿布消肿。牙齿疼痛证明龋齿刺激神经,病变已进展到牙髓。请尽快去口腔科诊治。遇冷水酸痛时冷饮或冷空气等有时会造成牙齿酸痛,这说明牙齿的牙本质受到侵蚀,引起感觉过敏,可能患有龋齿,要采取以下处理方式:首先,把口中的冷水吐出,如果还是感觉牙齿酸痛的话,含温水看看。另外,饭后要彻底刷牙,注意保持口腔中的清洁。如果牙齿只是感到轻微的酸痛,表明尚在龋齿的初期阶段。在没有继续侵蚀恶化之前,应尽早到口腔科进行治疗。注意事项龋齿疼痛有时突然出现,可使用药店里买来的牙痛丸等塞入龋齿中,可暂时抑制疼痛,但不会痊愈。因此出现疼痛,还是要尽快去口腔科治疗。民间疗法中流传的种种止牙痛的方法,例如,棉花泡白酒、大蒜磨碎或花椒等塞在龋齿上,这些方法虽没有什么危害,但也都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采取防龋措施龋齿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预防也要从多方面着手。
  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糖是牙齿龋坏的“祸根”,这是人所共知的,要预防龋病必须控制食糖量。同时饮食要讲究粗细搭配,适当多吃些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尤其应多吃些含有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例如豆类制品、肉骨头汤、海带、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对牙齿的发育、钙化都有很大的好处。儿童还应改掉两餐间吃甜食的习惯,特别是睡前吃糖的习惯(对牙齿的危害最大),也不要让幼儿含着奶头或糖果睡觉。少吃黏性甜食,如奶糖、蛋糕等。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或使用牙线,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母亲应在每次喂养后,将食指用清洁的纱布包好,蘸温开水擦洗孩子的牙面,以保护新萌出的乳牙。幼儿可先由家长帮着刷牙,以后逐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正确的刷牙方法
  将牙刷毛放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度角,顺着牙缝竖刷。刷上牙时,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从下往上刷;刷咀嚼面时,前后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早晚刷或餐后刷,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平时要注意经常自我检查口腔,每半年至1年可请口腔医生检查一次,以早期发现龋齿,及时治疗。由于儿童的乳牙龋病发展得很快,家长要经常查看孩子的牙齿,发现情况,及时就医。在家庭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龋坏呢?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自我检查或相互检查自我检查的方法是在光线好的条件下,面对着镜子,张口检查牙齿的咬合面等。正常牙面为洁白或淡黄色,且有光泽。凡牙面呈白垩色无光泽就是龋病的早期表现。此外还应注意牙齿有无形、质的改变。由于自我检查难度较大,有些牙面看不到,看不清,很容易遗漏,因此,两个人相互检查比较好。一个人使用筷子暴将另一个人的颊、舌侧牙面暴露出来,就能看清大部分牙面有无龋病了。
  如有食物嵌塞或牙对冷、热食物敏感时,应警惕塞牙常是龋洞引起的。此时应该及时检查,否则龋齿会继续发展,不应该“等着瞧”。当龋齿发展到一定深度时,对冷、热性食物比较敏感,也就是接触到冷、热性食物时,即产生疼痛。因此,可根据有无食物嵌塞或牙对冷、热是否敏感来判断有无龋坏。
  采取防龋措施氟素可以预防龋齿,这在科学上已被证明。不论是在牙齿表面涂氟化物,还是控制饮水中的含氟量,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但儿童时期要防止氟素过多,否则不仅会妨碍牙齿的发育,甚至还会引起全身氟中毒现象。近年来应用窝沟封闭剂涂擦于儿童的牙齿表面,封闭容易发生龋齿的窝沟,起到了很好的预防龋齿作用。家长可带孩子到口腔科向医生咨询。因为茶水中含氟量比较高,成人可经常饮用茶水预防龋齿,也可用含氟牙膏刷牙(幼儿不宜自行使用,以免吞下过多的氟,引起氟中毒)。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为了保护牙齿,用一些对身体无害的物质填充在牙齿的窝沟中,以避免由于刷牙不彻底,造成细菌在窝沟中生长,进而影响口腔的健康。这就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牙齿免受食物侵蚀。窝沟封闭主要适合恒牙成长期的儿童。6~8岁是孩子最适合做窝沟封闭的年龄。因为此时儿童的窝沟较深,加上对刷牙技巧不能很好地掌握,也不能用心去刷牙。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已入学,也懂得配合医生。窝沟封闭所用时间不长,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没有任何痛苦。
  Q&A
  Q 孩子不太会刷牙,是否用电动牙刷比较好?
  A 电动牙刷的节奏固定,不会有动作太大或太小等麻烦,刷牙时间也可以缩短。因此,只要正确地把牙刷放在牙齿表面上使用,对于无法很好控制牙刷的孩子来说,相当有效。不过,如果不会使用手动的普通牙刷刷牙,用电动牙刷多半也不会刷得很好。
  Q 听说木糖醇有预防龋齿的功效,是真的吗?
  A 是的。木糖醇是从白桦树和橡树等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有着和砂糖同样程度的甜味,但是热量只有砂糖的3/4。而且它不会产生引发龋齿的酸性物质,能够减少牙菌斑和牙石。研究表明,木糖醇具有预防龋齿的作用,并对早期龋齿有一定的修复功能,坚持使用能使龋齿的发病率减少85%。因此,时常咀嚼含木糖醇的口香糖对牙齿大有裨益。但是,使用木糖醇防止龋齿只是一种补充方法,不可完全依赖它。日常的刷牙和正确的饮食习惯仍然很重要。
  Q 如何预防婴幼儿龋齿?
  A 婴幼儿也应该清洁牙齿,其主要目的是去除牙菌斑。了解替小孩清洁牙齿的方法,可以使刷牙成为一种享受。刷牙的姿势以父母可轻易看到孩子口腔内各个部位为主,大人应站在孩子后侧方的位置,让孩子头微仰起;或坐在椅子上而让孩子斜躺在大人腿上。如果宝宝年纪太小,可由两个大人膝靠膝对坐,孩子躺在两人大腿上,一人固定孩子,另一人做清洁工作。刷牙时务必以一只手的手指将孩子的脸颊拉开,清楚看到口内情形,再以另一只手持牙刷刷牙。因乳牙型态比较矮胖,以水平横刷即可,但牙齿每一面都必须刷到。刷牙时机为饭后及睡前,尤其睡前一定要彻底清洁。牙刷的选择以软毛、刷头大小适合、刷柄易握为原则。小朋友会漱口即可使用牙膏。对于刚出生~7个月大的婴儿,父母应以手指卷纱布或用棉花棒蘸以温开水,轻拭舌头、牙龈上的食物残渣,养成喂食后即清洁的习惯;对于7个月~1岁半的小儿,乳前牙开始萌出,每次进食完毕都应擦拭牙面污物;对于1岁半~3岁的幼儿,乳后牙已陆续长出,可用牙刷开始帮他刷牙。


 

牙周病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牙周病是牙周组织发生各种病变的总称,主要包括牙周炎和牙龈炎。它的直接后果将会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牙周病容易造成牙齿脱落牙周病患者的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统计资料中可以了解,年轻人多患牙龈炎,中年以后则多半恶化成为牙周炎。65~74岁的人中约有40%、75岁以上的人中约有60%的人牙齿完全脱落,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与龋齿相比,牙周病更容易造成牙齿脱落。
  牙周病的主要原因是牙菌斑、牙垢和牙石牙齿周围是否清洁,是患牙周病的一大关键。如果不认真刷牙及使用牙线,牙齿表面就会有牙垢和牙菌斑附着。用牙签或牙线清理牙缝时,牙签尖端或牙线表面会附有黄白色、略带黏稠的块状物质,这就是牙垢。牙齿与牙齿之间、牙齿与牙龈之间(牙龈沟)等部位,最容易附着牙垢。牙菌斑是由牙齿或口腔其他硬组织上的细菌堆聚形成的,最常见于牙齿表面及牙龈沟上,为黏黏的糊状物。它不易用肉眼看出,通常借助牙菌斑染色剂在牙齿和牙龈上染色,然后让病人漱口,漱不掉的染色部分就是牙菌斑所存在的位置。聚集于牙菌斑和牙垢中的细菌,会分解食物残渣,并释放出造成牙龈发炎的毒素。牙龈发炎后,牙龈沟就会失去弹性,使食物残渣与细菌容易进入,这样更加速了牙龈炎的恶化。此外,牙根的部分常会出现牙石(牙结石)。牙石是由于唾液中的钙质沉淀于牙菌斑和牙垢中,固化后形成。虽然其本身无害,但由于表面粗糙,容易附着牙垢,因此会成为细菌的温床。牙石也会在牙龈沟中扩散,加速病情的发展。牙龈炎一旦恶化,牙龈沟就会越来越深,这种状态称为牙周袋,其中充满细菌、食物残渣和牙石。如果细菌在牙周袋中继续繁殖,牙龈炎进一步恶化,就会使得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等部位产生炎症,形成牙周炎。呼吸时将嘴张开的人,口腔较为干燥,会使牙垢更容易附着于牙齿;牙齿排列不整齐或咬合不佳的人,对于特定牙齿的施力较强,因此也容易伤害牙周组织;龋齿的治疗不完全、补牙的填充物不适当等情况,也会对牙龈造成负担,成为牙周炎恶化的原因,必须特别注意。此外,糖尿病、内分泌异常、肝功能障碍、维生素C缺乏症等全身性疾病,也都可能诱发牙周病或加速牙周病的恶化。
  导致牙周病恶化的原因牙周病是牙菌斑、牙垢和牙石内的细菌增生,引起的牙龈等组织发炎。饭后懒于刷牙造成口腔内不洁,为引发牙周病的主要原因。不过,假牙不合适、牙齿排列不整齐等因素,也易引起发炎。除了这类局部原因之外,当缺乏维生素C、患有糖尿病或压力太大等全身健康状态不佳时,牙龈的抵抗力也会衰退,从而造成牙周病恶化。
  口腔内的诱发因子:龋齿、假牙、填充物或假牙不适合、牙齿排列或咬合不佳、口内干燥、不洁等
  ↓牙垢、牙石内的细菌增生→牙周病
  ↑全身的诱发因子:糖尿病、内分泌异常、维生素C缺乏、肝功能障碍、血液疾病、压力、妊娠等
  牙周炎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利时科学家对108位受试者进行了心脏病与牙周炎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发现,牙周炎增加了人们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研究中发现,在心脏病患者中,91%的人患有中度或重度牙周炎。而在没有心脏病的人中,只有66%的人患有牙周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关联,目前还没有肯定的答案,而此项研究对这种相关性提出了两种假设:其一,牙周的致病菌能够进入血流,侵袭血管壁,最终引起动脉硬化症,从而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其二,根据几项研究结果,牙周感染能增加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而纤维蛋白原的增加会引起血栓,从而导致心脏病的发生。此项研究提示人们,对牙周炎不可掉以轻心。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症状恶化后牙齿会松动正常的牙龈是粉红色的,发炎后则会变成暗红色。最初不会疼痛,但刷牙或吃东西的时候,牙龈会出血。这是由于发炎导致血管扩张、充血,因此稍微施加外力就会出血。牙齿与牙齿之间的牙龈(龈乳头),也会由正常时的三角形变成圆形。这种状态属于牙龈炎,恶化成为牙周炎以后,肉类、蔬菜等食物纤维就容易卡在牙缝里。有时会感觉牙齿向前突出或变长,其实牙齿并没有变长,而是牙周袋变深,而且长期的炎症造成牙周组织萎缩,所以才有这种感觉。由于炎症破坏细胞,以及死亡细菌的分解,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造成口臭。发展为牙周炎时,仅用手指按压牙龈,就会流脓或出血,口臭也会更严重。此外,由于牙周袋加深,牙根部位外露,所以牙齿会松动、摇晃,导致咀嚼无力。特别是在疲劳的时候,牙齿松动得格外明显。当牙周脓肿加重时,会造成全身不适、发热、患牙剧烈跳痛等症状。
  牙周病的进展轻度牙菌斑、牙垢增加后,牙龈部位发炎、红肿。刷牙或咬东西时会出血,但不会疼痛。中度炎症恶化,出现牙周袋。虽然很容易出血,但牙槽骨尚未被破坏、吸收。这个阶段仍属于牙龈炎,仍然可能治愈。重度炎症继续恶化,牙周袋更为深入。用手指挤压就会出血、流脓。牙槽骨与牙周膜都被破坏,已发展为牙周炎的状态,须接受治疗。
  孕妇患牙周病易早产医学界近年发现,孕妇患牙周病而又未治疗时,产下早产儿的几率是一般人的3倍。牙周病是感染细菌所致,受感染的牙周组织是细菌毒素和发炎媒介物质的储存场所,这些物质的浓度一旦升高,会引发分娩的反应,而导致早产。研究发现,早产儿的母亲口腔内的牙周病致病菌明显比一般母亲多,牙周组织的损害程度也较严重。因此,孕前应接受彻底的口腔检查和治疗。
  祛除牙石,预防症状恶化
  检查与检查值牙周病的检查口腔内摄影:以彩色照片拍摄牙龈的状态。通过照片可以了解在治疗前后,牙龈状态的变化程度。牙菌斑检查:借助牙菌斑染色剂在牙齿和牙龈上染色,然后让病人漱口,漱不掉的染色部分就是牙菌斑所在的位置。探针检查:使用探针检查牙周袋的深度、牙根的清洁程度,以及牙槽骨的状态。X光摄影:可确认牙槽骨的状态。可分为拍摄整个口腔,以及只拍摄接受治疗的患部牙齿这两种情况。出血检查:出血可以反映出炎症的程度,因此可通过这项检查,了解炎症状态。松动度检查:用镊子在牙齿上施力,检查牙齿摇动的程度。正常情况下,摇动的范围仅限于1毫米左右。
  患牙龈炎时,如果没有牙石,只要正确刷牙,祛除牙垢和牙菌斑,就可以抑制发炎的症状。在这个阶段,仍然可以完全治愈。如果已经有牙石,由于无法自行清除,则应到口腔科由医生处理。口腔科有专门洁牙的器具—洁治器,还有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超声波洁治器。牙周炎的治疗,同样也是以祛除牙石及正确刷牙为基本原则。虽然无法使被破坏的牙槽骨复原,但却可以预防牙周炎的继续恶化。如果症状严重,除了祛除牙周袋中的结石,还需施行手术,将牙周袋中的肉芽组织刮出,或切除被炎症破坏的牙龈,将牙周袋彻底清除。若牙齿松动,可用不锈钢丝将患部牙齿与临近牙齿联结固定,或用固定桥固定,使牙齿不再摇晃。过去只要牙周炎的症状严重,通常是直接拔牙,不过近年来却主张尽量不要拔牙。因为即使牙齿松动,咬合力量还是与健康牙齿相近,但如果装上假牙,咬合的力量会减弱许多。不过,如果牙周炎恶化,牙槽骨已有2/3以上被破坏时,还是必须拔牙。此外,假牙或治疗龋齿使用的牙冠等不适合时,必须更换。牙列不整齐或咬合不佳等,必须接受矫正。当发炎症状突然加剧,或牙龈肿胀时,也可施行药物治疗。在抗生素中加上甘油等,涂敷于牙龈上,大约可维持1周左右的疗效。不过这样只能暂时抑制炎症,并无法治疗牙周病。目前虽然有针对牙周病研发治疗的药物,不过因为副作用等因素,在推广使用上还有不少困难尚待克服。牙周病的预防,除了调整饮食、注意刷牙等口腔卫生习惯及定期检查等与预防龋齿相同的方法外,尤其要注意祛除牙石。牙石一旦形成,就不可能用刷牙方法祛除,不祛除牙石,它表面就永远有菌斑,牙龈炎症就不会消除,牙龈出血就不能停止。因此,要每半年至1年去口腔科进行一次洁牙,彻底去除牙石。
  牙刷的选择刷牙可以保持口腔清洁,促进牙周组织健康而不损伤口腔组织,故选用适合的牙刷非常重要。刷头要适合口腔的大小,不宜过大。刷毛不宜过硬,少年儿童、老年人或牙周病患者宜选用较软的牙刷;吸烟或容易沉积牙石者可选用中等硬度的牙刷。戴固定矫治器或口腔中有固定修复体者,则需在口腔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特制的异形牙刷。活动修复或全口假牙也应有特制的牙刷。戴固定矫牙器者所用牙刷的毛束排列呈V形。另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牙刷,不能两人或全家共用1把牙刷。使用后要彻底刷洗凉干,并且应每3个月更换1把牙刷。
  儿童的牙周病容易恶化儿童如果患牙周病,恶化的程度会比成人更加严重,必须特别注意。有时在牙龈的发炎症状还未显现出来之前,牙槽骨就已经被吸收、破坏。儿童患牙周病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刷牙清洁不够,而是由于体质上对于引发牙周病的细菌的抵抗力较弱所导致。由于14~18岁的青春期孩子发病率较高,因此也有人认为与性激素有关。除了正确刷牙之外,少吃甜食、细嚼慢咽等饮食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此外,父母也应随时留意,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并避免过度疲劳。
  Q&A
  Q 牙膏或牙粉对于预防牙周病有效吗?
  A 预防牙周病之所以要刷牙,是为了清除牙垢。即使不挤上牙膏、仅用牙刷刷牙,也可以清除牙垢。不过,如果不用牙膏,来自于食物的颜色,可能会渗入牙齿表面的蛋白质薄膜,造成牙齿变黄、泛黑。而牙膏就具有祛除颜色、保持牙齿洁白的功效。有些牙膏产品宣称具有预防牙周疾病的功效,不可过于相信。与其将重点放在牙膏上,还不如正确做好刷牙的动作,这才是最有效的牙周病预防之道。
  Q 口臭与牙周病有关吗?
  A 除了明明没有口臭,却总是觉得自己口气熏人的精神性因素外,约有8成的口臭原因与牙周病有关。收集口腔内气体分析的结果显示,挥发性硫化物是造成口臭的原因之一。当被炎症破坏的细胞或死亡的细菌分解时,就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
  Q 听说糖尿病患者容易患牙周病,这是真的吗?
  A 糖尿病患者的持续高血糖状态,使保护身体不受细菌侵害的白细胞的功能降低,因此容易患感染症。牙周病也属于细菌的感染症,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特别注意    

感冒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健康检查
  注意这些症状
  □流鼻涕吗?
  □鼻塞吗?
  □常打喷嚏吗?
  □喉咙痛吗?
  □咳嗽或有痰吗?
  □发烧吗?
  □头痛吗?
  □身体感觉疲倦吗?
  □发冷吗?
  以上表现都是感冒的典型症状。我们平时所说的感冒,实际上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指鼻腔、咽或喉部的急性炎症。绝大多数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除了普通感冒,感冒还有流行性感冒,以及咽炎、支气管炎、咽结膜热等多种类型。治疗上,除了对症用药外,充分休息、适当补充营养和水分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觉得感冒是小病,自身体质好,熬一熬就能过去。其实,感冒后人的抵抗力下降,如果不及时控制症状,其他病毒、细菌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而引起感冒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如心肌炎、肾炎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所以发现感冒症状一定要及早医治。
  什么是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等器官。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总称为呼吸道,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而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肺主要由主支气管在肺内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感冒可细分为多种类型感冒有多种分类方法,除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之外,还可包括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等多种类型。
  普通感冒一般称为鼻伤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鼻病毒,以急性鼻炎为主要症状。初期时,鼻子或喉咙感觉干燥,频频打喷嚏,出现大量水样鼻涕。鼻涕逐渐变成黄色、黏稠状,容易发生鼻塞。有时会出现咽喉痛或咳嗽。有些人会发烧,但大部分在38℃以下。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与丙型三种。其中感染力最强的是甲型,大约每10年会出现一次大变异,产生新型的病毒,引发全球性的大流行。乙型则多流行于局部地区,每3~5年会发生一次中度规模的流行。至于丙型病毒,则尚有许多不明之处。流行性感冒发病较为突然,出现寒战、高烧、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腰痛、疲乏无力等明显的全身症状。这是由于流感病毒随着血流循环至全身所致。除了全身症状之外,会同时或稍后出现流鼻涕、咳嗽、咳痰、咽喉痛等呼吸系统的症状。有时还会发生腹泻或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发烧时体温会上升到38℃以上,甚至到39℃~40℃,发病3~4天后体温就会下降,但有时会引起细菌性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感染流感病毒后,体内会对该型病毒产生免疫力,一般应该可以维持数年至10年左右不发病。不过甲型病毒却每年都会发生变异,使得以前获得的免疫力毫无用武之地。流行性感冒之所以每年都可能大流行,就是这个原因。此外,由于甲型病毒的免疫对于乙型无效,因此在同一年的冬季当中,可能会连续发生2次患流行性感冒的情况。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的差异
  项目  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
  发病  急剧      缓慢
  发冷、打寒颤 严重   轻微
  显著症状  全身性症状(发烧、全身倦怠、头痛、腰痛等)  上呼吸道症状(鼻涕、鼻塞、喉咙痛等)
  发烧  高烧(39~40℃)  不会发烧;即使发烧,也在38℃以下
  全身疼痛(腰痛、关节痛、四肢痛、肌肉痛)  严重  无
  重病感  有  无
  脉搏  增加幅度不高;与发烧程度相比,略为缓慢  与发烧程度相当
  眼部症状  眼球结膜充血、流泪  无
  鼻、咽炎  于全身症状发生后出现  先出现,症状明显
  白细胞数量  正常或减少  正常
  病原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主要为鼻病毒
  咽炎主要症状是咽痛。咽部黏膜因炎症出现红肿,颈部的淋巴结也会肿大,触压的时候会疼痛。多伴有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有时会发烧。
  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眼球结膜明显充血。病程为4~6天,常发生于夏季,常在游泳池中传播。儿童多见。
  喉炎表现为声音嘶哑、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伴有发热、咽炎或咳嗽,体检时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压痛,可听到喘息声。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起病急,出现明显的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时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下颌处的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绝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导致感冒的病原体有哪些80%~90%的感冒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病毒是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微生物,侵入人类或动物细胞内增殖,会引起种种症状。引起感冒的病毒中,已经确定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9种。其中每种病毒又可分为许多类型,将引起感冒的病毒加起来共有200多种。各种病毒引起的感冒都会有不同的特征。流感病毒感染会由上呼吸道进行到下呼吸道,而且会导致发烧等全身症状。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或冠状病毒会引起鼻子等上呼吸道的炎症。RS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的感染,往往会演变成肺炎。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除了可导致感冒之外,有时还会导致心肌炎或髓膜炎。感染腺病毒容易出现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等眼病症状。除病毒之外,导致感冒的病原微生物还有可引起肺炎的支原体、可引起性器官感染的衣原体,以及链球菌等细菌。
  感染的途径和诱发原因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多为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形成的飞沫中的病原微生物,被周围的人吸入后感染。因此,人越多的地方,越容易引发感冒。另外,飞散的病原微生物落到地面后,可以随着灰尘飞扬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造成感染。因此,空气干燥的地方容易引发感冒。鼻病毒可以经手指等感染。例如,擤鼻涕时病毒附着于手,经过门把手等沾染到其他人的手上。如果他人不洗手就用餐或者擦鼻子等,则很容易被感染。腺病毒混在患者的大便中被排出,所以可附着于患者阴部等部位。如果患者进入公共游泳池,感染即可扩散至其他游泳者。感冒还有一些诱发因素,例如,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太大、睡眠不足、患有其他疾病;饮食不规律,导致营养不良;有吸烟习惯,使得呼吸道黏膜有慢性炎症;环境寒冷、干燥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抵抗力下降,使得感冒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人体。
  冬天容易感冒的原因每年冬天,都会有很多人患感冒。冬天容易感冒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寒冷。冬天气温下降,病毒开始活跃,而感冒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特别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低温环境下非常活跃,感染力可持续很长时间。受到冬天冷空气的刺激,人容易打喷嚏、流鼻涕,飞沫感染的比例升高,这也是冬天容易患感冒的原因。另外,冬季环境干燥,灰尘较多,落到地面上的病原微生物容易随灰尘飞扬在空气中,被人吸入后造成感染。当然,夏天感冒的人也很多,主要是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造成的。这些病毒有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感染力反而增强的特性。
  哪些人容易患感冒
  偏食者:偏食可引起维生素C和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的杀菌和抗病毒能力,维生素A则能够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当这两种维生素缺乏时,人体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就会被削弱,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不注意双足保暖者:足部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神经联系,如果足部受凉,就会反射性地引起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局部抵抗力降低,病菌、病毒乘虚而入,使人易患感冒。
  喜欢吃糖者:长期吃高糖食物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食用过多的糖,会导致食欲不振,脾胃虚弱,因为糖有利尿作用,会导致体内失水,引起口干舌燥及上火症状,从而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喜吃咸食者:食盐过量会使唾液分泌到口腔内的溶菌酶减少,降低了抗病因子的分泌,病毒就可乘机侵入上呼吸道黏膜而诱发感冒。精神紧张者: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人,鼻咽部抗病毒物质明显减少,免疫功能也会下降而易患感冒。
  警惕感冒并发症
  一般的感冒7~10天就能痊愈,因而生活中有许多人,即使发现自己有感冒症状,也认为是小事一桩,不管不顾。如果仅仅是感冒,倒也没什么大碍,怕就怕感冒并发其他疾病,如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这些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有些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小孩,本身抵抗力就差,更容易出现感冒并发症。
  气管炎与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属于下呼吸道,与鼻、咽、喉是相通的。因此,引起感冒的病原微生物都可直接蔓延至气管、支气管,引起气管炎与支气管炎。这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咳嗽与咳痰。一般先为干咳,或咳少量黏液性痰,以后转为黏液脓性痰,痰量也增多。若咳嗽加剧,偶尔因小血管破裂,可见痰中带血。如果发生支气管痉挛,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气促,并可能伴有胸骨后发紧感。全身症状一般不重,但伴有发热,常在38℃左右。
  肺炎感冒并发肺炎也不少见。表现为高烧不退,咳嗽加剧,呼吸急促,剧烈胸痛。同时还常伴有其他一些症状,如寒战、结膜充血、关节疼痛等。肺炎通常是由链球菌或非感冒病毒通过鼻、喉、支气管而到达肺部引起发炎,继而导致肺泡积水,阻碍氧气进入血液,人会因此而缺氧。
  中耳炎表现为高烧不退、耳朵痛,甚至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感冒时鼻腔黏膜发炎波及耳咽管,使该管发炎肿胀,空气无法进入中耳腔。里面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形成负压,导致血管渗出液体。鼻塞时,过分用力擤鼻涕,也可能把细菌迫入耳道。
  鼻窦炎如果面部或眼部周围疼痛,或鼻塞、流脓涕,伴头痛、发热、精神不振等症状,都提醒你可能得了急性鼻窦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转为慢性鼻窦炎,甚至会引起脑炎或脑脓肿。
  肾小球肾炎一般在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化脓感染后发生,多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如果发现尿色犹如洗肉水,眼睑、下肢水肿,或者同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可得当心,多半是患上了肾小球肾炎。如出现以上症状,必须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先治疗急性症状,再采取具体治疗手段。否则若病情未能彻底控制,容易演变为慢性肾炎。
  心肌炎有些病毒感染可以引发心肌炎,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这类病毒感染一开始往往呈现出感冒症状,然后可能会侵害心肌,引发心肌炎。轻者可无自觉症状,只有在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或化验检查时才发现有异常。有的患者表现为头晕、疲倦、食欲不振、胸闷气促或心前区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症状。病情可以在数小时内急剧变化,引发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儿童感冒儿童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的类型、上呼吸道受累的部位,以及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婴儿感冒时,要特别注意检查其呼吸状态,因为有时候会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如果发现孩子吸气时肋骨与肋骨之间、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出现凹陷(三凹征),说明有呼吸困难的危险,应尽快去医院就诊。婴儿患流行性感冒时,常伴随腹泻或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而且容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危及生命。因此,小孩子,尤其是身体抵抗力弱的孩子患感冒时,要尽早开始治疗,以防感染扩散,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的治疗措施是对症治疗和休养对于支原体、细菌等造成的感冒,抗生素疗法很有效。但是绝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抗生素并不起作用,而目前医学界尚未开发出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感冒的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是轻度感冒,首先可在家中进行一般疗法。如果发烧持续不退,症状恶化、病程延长,则必须就医。不过,婴儿和老人最好刚发病时就去医院就诊。此外,感冒对胎儿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怀孕期间的妇女如果感冒,最好去医院进行用药等方面的咨询。
  家庭中的一般疗法为了发挥自身的抵抗力,应在家中多加休息,保持安静,保证充分的睡眠,防止体力消耗。营养与水分补给也不可少。患感冒时,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所以应吃些米粥或汤等温和易消化、水分多的食物。为补充因出汗所失去的电解质,可以饮用运动饮料来补充水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低,感冒病毒容易活跃。而且,冷空气会刺激鼻腔和咽喉黏膜,导致炎症。可配合使用暖器与加湿器,保持适当的室温与湿度。如果没有发烧,一般来说可以洗澡。但为了避免过度消耗体力,不能长时间洗澡,而且要注意洗澡后不要着凉。发烧时要避免洗澡。外出时,尽量避开人群拥挤的地方,早点回家休息,确保充分的睡眠。为了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回家后彻底漱口和洗手也非常重要。吸烟会刺激咽喉的黏膜,所以感冒期间必须禁烟。另外,如果发病数天高烧不退,出现呼吸困难或胸痛等症状,或者症状持续一周仍未减轻时,必须去医院就诊。
  药物的对症疗法对症疗法的目的是缓解特定症状,减少体力消耗,防止发生并发症等。出现流鼻涕、鼻塞等鼻炎症状时,可以使用抗组织胺或抗过敏药。这类药能够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从而缓解症状。鼻塞严重时,可以点鼻药。但是它的副作用不少,除了口干舌燥之外,还会令人犯困,所以使用鼻药时,要避免开车。对于发烧等全身性症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退烧药。发烧是身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卫反应。体内的温度上升时,病毒和细菌会因无法增殖而死亡。所以不要随便使用退烧药。一般在发烧导致体力消耗太大、无法发挥身体的自然抵抗力时服用定量的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非氨基比林的解热镇痛药,还有消除肌肉疼痛、头痛和关节疼痛的作用。但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很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咳嗽持续剧烈,并出现体力明显消耗时,可以服用镇咳药。咳嗽是由气管和支气管附着异物或发生炎症而引起的刺激,传导至脑部咳嗽中枢,中枢下达指令,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痉挛而发生的反应。镇咳药作用于咳嗽中枢,从而达到抑制咳嗽的效果。痰多的时候,可使用降低痰黏度、使痰容易排出的祛痰药。
  不要滥用退烧药感冒时发烧是常见的现象,尤其是流行性感冒,有时会发高烧。发高烧会对脑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造成体内酶中的蛋白成分变质,导致全身各部位出现异常症状。因此通常使用退烧药进行治疗。但有一种理论认为,退烧后反而会使疾病不易痊愈。因为有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体温从37℃升高至41℃,将会明显抑制感冒病毒的增殖。如果使用退烧药让体温下降,会造成免疫力、抵抗力降低,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增殖。近年来,医学界认为,发烧是在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之后,身体防御功能发挥作用所引发的一种现象。不过,持续39℃~40℃的高烧,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医生虽然会开退烧药,但并不一定要使体温降至正常温度,只需降至38℃以下即可。所以,感冒发烧的时候,切不可自作主张滥用退烧药,应当遵从医生的指导。
  抗生素疗法支原体、革兰氏阴性细菌或其他细菌导致的感冒,以及细菌引起继发感染时,可以应用抗生素。持续干咳,出现黄色的痰,而且发病数日后还持续高烧时,可能发生了继发细菌感染。出没再现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也是判断标准。利用血液检查的结果,也可以确定是否发生了继发感染。此外,细菌的继发感染特别容易发生于小孩和老人。抗生素种类很多,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而应用。
  中药疗法在我国民间常用中成药来治疗感冒,方便易行、副作用小。但用中成药治疗感冒,决不能盲目滥用,必须根据中医理论,辨证选用。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湿滞、表里双感、气虚感冒等。中药用之得当,功效神奇;使用不当,不但无效,甚或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
  患感冒时的10大注意事项1.安静休养。2.就医,针对症状,服用适当的药物。3.将室温保持在20℃左右。4.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70%左右。5.食欲不振时,不要勉强进食,尽量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6.充分补充水分。7.症状改善前,尽量不要外出。8.发烧时暂勿洗澡。9.患其他疾病的患者、儿童及孕妇等,服药时应格外小心。10.出现继发感染症状时,请立刻就医检查。
  感冒重在预防一般预防措施想要预防感冒,首先不要接近容易发生感染的场所。不过实际上,最可能发生感染的公共场所,如公交车、学校、办公室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实行上颇为困难。注意饮食的均衡,在营养方面,应充分摄取蛋白质与维生素。避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不要累积过多的压力。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也能够有效地预防感冒。在卫生习惯方面,外出回家后,应立刻漱口,并以温水洗手。在家时,请注意室内的保温、保湿以及通风。很多感冒病毒喜欢干燥的环境,因此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的湿度。感冒病毒可以穿过口罩缝隙,因此戴口罩并不能完全阻挡感冒病毒。不过患者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的散播,同时让喉咙保持湿润的状态,因此多少具有预防传染的功效。患有其他疾病的老年人以及孕妇、小孩,必须特别注意感染后的并发症。因此在感冒肆虐的冬季,应尽量避免进入人群混杂的公交车、商场、电影院等场所,积极作好预防措施。抽烟会刺激咽喉黏膜,增加对病毒的易感性。一般来说,湿度低、通风不良的酒吧、咖啡厅,不但利于病原微生物的蔓延,再加上香烟、二手烟对咽喉造成的伤害,更增加了患感冒的几率,聪明的人最好敬而远之。
  预防感冒的10大注意事项
  1.不要接触可能会携带感冒病毒的人群。
  2.摄取营养均衡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
  3.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疲劳。
  4.积极锻炼身体。
  5.不要累积过多的压力。
  6.外出回家后,应立刻漱口、洗手。
  7.注意室内保温。
  8.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
  9.注意室内通风、换气。
  10.减少抽烟量。
  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的传染力强,危害范围广,容易出现并发症,定期注射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发生与流行。不过流感病毒会发生变异,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最为频繁,每一年都会出现微妙的改变。因此提前生产的疫苗也只能预测可能流行的病毒形态。如果预测准确,流行性感冒疫苗可以发挥不错的功效,若预测错误,则毫无用武之地。此外,接种疫苗之后,必须经过两个星期才能产生免疫力,如果在开始流感发生之后才接种,在时效上也会发生问题。需要疫苗接种的对象主要是:患流行性感冒死亡率较高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推荐疫苗接种的人群还有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待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经常出差或出国的人员。疫苗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疫苗的功效,必须加强对当季可能流行的病毒形态的预测。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提高病毒预测的准确性,随时在进行着全球性状况的监测与通报。
  不宜注射流感疫苗的情况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
  3.慢性病急性发作期。
  4.急性传染病患者。
  5.精神病、严重癫痫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6.妊娠头3个月的孕妇。
  7.有发热、感冒等症状者。  Q&A  Q 准妈妈感冒了怎么办?
  A 专家指出:孕期用药对胎儿没有绝对安全而言,包括一些中成药。孕妇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在处理孕妇感冒是否用药时,有一个原则:只有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多于对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若有可能,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服用任何药物。
  Q 感冒了还可以洗桑拿吗?
  A 有些感冒患者希望通过洗桑拿,出大量的汗来迅速摆脱病毒或细菌的骚扰,但有研究报告表明,感冒患者最好避免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在平时,桑拿浴确实能让人强壮起来。但当感冒的第一症状表现出来后,再洗桑拿浴就已经晚了,洗桑拿时的冷热交替反而会削弱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感冒患者最好的方法还是休息,或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
  Q 孩子感冒时可以多吃糖吗?
  A 儿童感冒、发热时不要多吃甜食。因为身体不适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消化机能失常,所以常常表现为食欲下降。多吃甜食会消耗掉体内的维生素,而人体缺乏维生素后口腔内的唾液就会减少,使食欲更差。尤其是饭前吃较多甜食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推动饥饿感。同时,过多的甜食不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儿童感冒、发热时应多饮水,这样有利于降温和排泄体内有害物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为主。
   

胃炎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健康检查
  注意这些症状
  □是否觉得恶心?
  □是否觉得上腹部疼痛?
  □是否觉得上腹部不舒服?
  □是否没有食欲?
  □有没有想吐的感觉?
  □是否经常打嗝?
  □是否有呕血的经历?
  □粪便是否变黑或带血丝?
  □是否有胃胀不消化的感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那么你很可能是患了胃病。胃存在于人体腹腔的左上部,胃痛是胃病的典型表现,多种胃病都可以引起胃痛,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胃炎。
  胃炎,即胃壁黏膜发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是生活中常见的病症,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而且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还为数不少。
  急性胃炎是指胃壁黏膜发生急性炎症,通常只要病因消除,在几天内就会好转。慢性胃炎则是因胃黏膜反复发炎,导致分泌胃液的胃腺组织被破坏、减少、消失的疾病,治愈较难。
  在胃炎的治疗上,除了应用药物以外,杜绝暴饮暴食、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身心压力,以及确保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医生常说的“胃病重在调养”。
  有些人认为胃胀、胃痛只是小事情,却不知这些症状的背后可能隐藏着重大的隐患。如果不彻底治愈胃炎,有时会发展成胃溃疡,甚至胃癌。所以,千万别拿胃炎不当病!
  胃壁黏膜是指什么?
  胃壁自外而内可分为浆膜、肌膜层、黏膜。
  浆膜为一层坚固的膜,覆盖于胃的外部并给予保护。
  黏膜则占有胃壁厚度的一半,表面相当于胃的内壁,布满细小皱褶。这些皱褶部分叫做胃腺,分泌胃液的分泌腺也位于黏膜。
  胃为了消化而不断重复进行收缩和舒张,掌管此运动的是肌膜层。肌膜层由纵层、环层、斜层这三层不随意肌构成,以适应胃的复杂活动。
  急、慢性胃炎的病因有所不同
  胃炎的种类
  急性胃炎
  急性外因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
  急性内因性胃炎  急性感染性胃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
  过敏性胃炎
  慢性胃炎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
  神经性胃炎
  急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是暴饮暴食
  急性外因性胃炎
  急性外因性胃炎可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两类,而前者根据原因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成数种状况。
  急性单纯性胃炎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摄取了大量过热或过冷的食物、饮料等,比如在吃过大鱼大肉后,又吃了很多刨冰、冰激凌等冷食。
  食用过多的辣椒、咖喱等刺激物,或饮用过多酒精类、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也会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
  药物的副作用有时也会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退烧用的阿司匹林、强心药毛地黄、部分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都很容易引起胃炎。
  除此之外,精神上、生理上的压力、过度劳累或睡眠不足、放射线的照射等,有时也会引起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则主要是由误吞农药或毒物等强酸或强碱剂所引起的。  急性内因性胃炎  急性内因性胃炎可分为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以及过敏性胃炎三种。
  由细菌或病毒所致疾病引起的急性胃炎,叫做急性感染性胃炎。这类胃炎以流行性感冒引起的为多。病毒性肝炎、伤寒、肺炎等疾病,也常并发这类胃炎,病原体除侵犯胃部外,也常侵入肠黏膜。
  急性化脓性胃炎则是由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入侵胃黏膜下层所致。通常是因胃的周边脏器等产生的细菌,侵入胃黏膜下层而引起化脓。
  此外,因食用鱼贝类等食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叫做过敏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红肿、呈现糜烂状态,如果状况恶化,有时会演变成溃疡。
  儿童胃炎
  儿童胃炎中最常见的是急性感染性胃炎,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较为常见。另外,在患流行性感冒的时候,除了会出现发烧、头痛、咳嗽、流鼻涕等特有的症状之外,也常会引起恶心、胃部不舒服、胃痛、食欲不振、呕吐等胃炎的症状,以及腹泻等肠道症状。
  此外,因为食用过多生冷食物而引起的急性胃炎,也是儿童常见的疾病。所以,切莫让孩子一口气吃太多的冰激凌。
  慢性胃炎与多种因素有关
  慢性胃炎的病因
  长期有胃部不舒服、烧心等症状,而又排除了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疾病,则可能是慢性胃炎的表现。造成慢性胃炎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与以下因素有关。
  1.急性胃炎的遗患。患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2.刺激性食物和药物。长期摄入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食物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食物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吃东西时不充分咀嚼,导致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黏膜;或过度吸烟,刺激胃黏膜所致。
  3.十二指肠液的反流。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出现十二指肠液反流,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4.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的改变对慢性胃炎发病的影响已受到普遍重视,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
  5.感染因素。现代研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
  慢性胃炎的分类
  根据胃镜检查胃黏膜的结果,可将慢性胃炎分成三种。
  1.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附着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有局部性的糜烂和出血点。
  2.萎缩性胃炎: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胃腺萎缩、受到破坏。萎缩的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3.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它常伴发于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也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隆起,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
  另外,因长期的精神压力等因素导致的胃部不舒适、烧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持续存在,有时称之为神经性胃炎。
  引发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长约3微米的细菌。1983年,澳洲研究人员马歇尔成功地将幽门螺旋杆菌从人的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由于这种细菌最早是在胃的幽门部被发现的,而且形状为螺旋状,因而得名为幽门螺旋杆菌。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会产生氨。有各种研究指出,这可能是其伤害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原因。
  有报告指出,将幽门螺旋杆菌去除后,不断复发、难以治疗的胃溃疡等疾病,将可以治愈。目前医学界正积极研究此菌和胃部疾病的关系。
  不过,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都会患有胃炎或胃溃疡等疾病。研究认为,患相关疾病的人最多只占10%。
  因此,研究人员推测,除了幽门螺旋杆菌之外,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或黏液分泌等方面的障碍,也可能和各种胃病的发生有极大关系。
  幽门螺旋杆菌是经口感染的,不过,由于目前尚不清楚是通过何种方式感染,因此还无从预防。
  胃炎的诊断有赖于症状表现和胃镜检查
  胃炎的症状
  急性胃炎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的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细菌感染的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个别伴有黏膜糜烂的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胃炎的检查
  胃镜检查结合直视下活检,是确诊胃炎的主要方法。
  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90%,可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检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还可以在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前后检查,作为追查指标之一。
  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萎缩性胃炎可在血液中检测出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此外,X射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由压力引发的神经性胃炎研究发现,当人承受压力时,胃酸会大量分泌,呈现胃酸过多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引起烧心、打嗝等症状。另外,胃部的蠕动运动是由自律神经所控制的,自律神经则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个系统所支配。但是,当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压力加在身上时,这两个系统将会失去平衡。这样一来,胃将无法进行正常的蠕动运动,从而造成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神经性胃炎的症状。不仅如此,自律神经失调还会造成失眠等症状,而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生活节奏的紊乱,会进一步导致胃炎的恶化。有些人个性勤勉而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种人在生活中就容易感到压力。此外,争强好胜也会增加人的心理压力。这样看来,治疗神经性胃炎时,只进行胃炎的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探讨压力的成因,进行缓解压力等治疗。当自己无法解决时,应该去心理门诊进行心理咨询,并学会如何避免压力、解除压力。药物治疗上,有时会根据症状的不同而将镇静药和胃肠药合并应用。
  胃炎的治疗和预防重在调养
  断食疗法可有效治疗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因病因的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对于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炎来说,断食疗法相当有效。这种疗法就是指禁食一天,只补充水分。轻症的仅用这种方法即可消除大部分症状。待症状消除后,即可逐渐吃点稀饭或容易消化的食物,大约从第三天起,就能恢复正常饮食。
  如果造成急性胃炎的原因在于药物的副作用,那么首先应停止服用这种药物,并注意摄取无刺激性、易消化的食物。这样一来,症状自然会消失。不过,如果为了治病,不宜停药的话,应该向医生咨询。可以采用减少药量、换一种药或者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一起服用等对策。
  如果是急性腐蚀性胃炎,则必须立刻去医院进行洗胃。救助不及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急性感染性胃炎须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疗法;急性化脓性胃炎则必须施行手术治疗。
  过敏性胃炎的原因在于个人体质,所以应禁止食用引发症状的食物。
  急性胃炎如果3天以上未改善,要小心其他疾病暴饮暴食和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急性胃炎,只要祛除病因,食用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即可迅速恢复。如果3天后症状依然没有改善,就必须考虑是否为其他的疾病,并去医院检查。下面的表格可以帮助你将急性胃炎与其他的疾病区分开来。
  可在家中进行的疗法
  对于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炎,一般断食一两天即可有效治愈。但是,对于慢性胃炎来说,必须一方面适当摄取富含营养的饮食,一方面逐步治疗。即使同样是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的情况和胃酸分泌不足的低酸症、无酸症的情况,在饮食方面所需注意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属于胃酸过多型,应该避免食用大量辛辣食物,酒精类饮料,咖啡、红茶、绿茶等含有较多咖啡因的饮料,以及用肉或鱼提炼的高汤等增加胃液分泌的食品。另外,纤维多的坚硬食物和碳酸饮料也不宜摄取。口味过重、过冷过烫的食物也应少吃。而对于低酸症或无酸症来说,则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此外,摄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也很重要。香辣调味料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因此可以适当食用。
  慢性胃炎的治疗以祛除症状为主要目标。
  胃黏膜一旦萎缩,就无法再恢复原状,为此,消除症状成为治疗胃炎的主要目标。
  首先应消除病因,祛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避免或禁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与药物,如烟、酒及碳酸饮料等。
  要加强饮食管理,进食营养丰富而容易消化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粗糙的食物,根据病情变化,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生活要规律,确保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保持乐观情绪。
  药物疗法上,通常使用制酸剂、黏膜保护剂、胃蠕动促进剂等。有时也将这些药物组合使用。
  有效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
  慢性胃炎常用中药进行治疗。慢性胃炎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常为体力虚弱者(虚证)。虚证的人若轻压其心窝部会产生疼痛或反应,适合以人参汤或六君子汤治疗。伴随有口中苦涩症状时,以六君子汤为佳;伴随有腹泻症状时,则以人参汤为佳。如果体力一般(中间证),而有胃胀不消化、用手压心窝部附近会听到啪嚓啪嚓的水声(中医称此为胃内停水)等症状,则以平胃散治疗为宜。体力充沛的人,压其心窝部如有反应或疼痛等症状时,服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将有相当的疗效。此外,对于神经性胃炎患者,虚证者通常以半夏厚朴汤;中间证者以安中散等进行治疗。服药前请向中医咨询,听取相关意见。
  Q&A
  Q 为什么不能不吃早餐?
  A 早餐。这种习惯会对胃产生不良影响。睡眠时胃液的分泌量极少,但是随着一觉醒来,胃液将大量分泌。如果不吃早餐,也就没有可供消化的东西。这样胃液将直接刺激胃黏膜,有时会造成糜烂或溃疡等问题。
  Q 胃的状况不佳,是否可以怀孕?
  A 如果孕期反应严重,将会吃不进食物,因此原本胃就不好的女性,或许会担心不适合怀孕。而事实上,即使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不会对怀孕产生不良影响。只要事先告知妇产科医生自己的胃不好,医生应该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早孕反应期,胃液分泌会下降,因此有时溃疡反而会缩小。
  Q 进行X光检查发现有胃下垂,胃下垂是造成胃炎的原因吗?
  A 在医学上,胃下垂并非正式的病名,而是指胃的位置下移,胃下缘到达骨盆(正常应在肚脐水平)而言。胃下垂好发于清瘦的人,其中尤以经产妇(曾经生育过的妇女)为多。以往胃下垂被视为造成胃炎的原因之一,不过,目前研究已证明两者之间并无关联。胃的位置下降还有可能是胃肌无力,也就是胃部肌张力下降所引起的,饭后会出现胃胀不消化、不舒服等症状,不过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Q 胃炎有可能转变成胃癌吗?
  A 胃炎或胃溃疡一般不会转变成胃癌。但是,如果胃炎等疾病不断反复发生,在这种慢性刺激下,将可能提高引发胃癌的风险。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收藏到360个人图书馆 网上书店 下载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健康检查注意这些症状□是否长时间全身无力或疲倦?□是否有心悸或气喘?□是否脸色苍白,嘴唇和指甲泛白?□是否缺乏食欲且有恶心感?□是否感到头晕目眩?□是否易发低烧?□指甲是否变脆或变形?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你很可能患了贫血。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三种。红细胞担任将氧气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的任务,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结合,进入血液,进而转运至全身。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量比正常少的状态。如果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血色素)减少,无法供给全身氧气,就会导致组织陷入缺氧的状态,出现种种症状。引起贫血的原因颇为复杂,目前已知的常见原因有营养不良、感染、肿瘤、药物、免疫性疾病、肾脏病、胃肠病以及内分泌遗传性等疾病。贫血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型贫血等,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贫血的种类不同,治疗方法也相异。贫血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贫血的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而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某种疾病(有时是较复杂的疾病)的重要表现。因此,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及早治疗。多种原因都可造成贫血血液中的血细胞都是由骨髓制造,然后释放到血液中。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变成幼红细胞,在维生素B12、叶酸、铁等的辅助作用下,细胞分裂,形成成熟的红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合成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脏、骨髓和肝脏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的红细胞进入血液,维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恒定。红细胞无法储存,当红细胞被破坏的数量增多、生成出现障碍或者流失过多时,就会出现不足现象。其中最多见的是血红蛋白的原料——铁的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很多贫血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的稳定,依赖于骨髓制造红细胞的量与脾脏、肝脏中破坏红细胞的量的平衡,如果某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造成细胞总量减少,就会出现贫血。贫血症状出现的方式和轻重程度,会因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与贫血的原因等而有所不同。但由于贫血通常都是缓慢进行的,身体会产生适应,因此有时贫血已经较严重了,可患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由于贫血时发生低氧状态,机体为了维持生命而发生各种代偿反应。例如,为了使内脏拥有足够的血液循环而限制皮肤血管中的血流量,使皮肤看上去显得苍白;血红蛋白不足而需通过增加运输氧气的次数来弥补,使血液循环加快,出现心悸或气喘。眼睑内侧、口腔黏膜、手掌、指甲等,也会反映贫血状态,呈现苍白颜色。中度以上的贫血,在活动身体时会感到呼吸困难或胸痛,而且由于机体缺氧,会出现头痛、头晕、目眩、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倦怠、嗜睡、食欲不振、胸闷、低烧、手脚发麻等自觉症状。如果此时仍然不加以治疗,有时甚至会发展为心绞痛、心力衰竭或昏厥等重症。各种贫血特有的症状,也是诊断上重要的参考。
  自己做贫血检查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大多都没有自觉症状,因此很难察觉到自己患有贫血。长期缺铁的人指甲会出现变形。正常的指甲会呈自然的弯曲,但慢性铁缺乏性贫血的人,指甲会变得扁平,症状严重的时候,指甲中央会凹陷,呈汤匙状,叫做匙状甲。此外,指甲会变薄、变脆且易裂。其他常用的检查方法,还有翻开眼睑,观察眼睑颜色变化等。
  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RBC、Hb和Ht贫血的程度通常以血红蛋白浓度表示。检查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t)三者后,再综合判断。成人男子的Hb低于12克/分升,成人女子的Hb低于11克/分升,即为贫血。Hb9~11克/分升为轻度贫血,6~9克/分升为中度贫血,3~6克/分升为重度贫血,低于3克/分升为极重度贫血。为了确诊是哪一类型的贫血,还需进行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涂片等检查。
  检查与检查值血液的正常值红细胞数(RBC)男400~550万个/微升(立方毫米)女350~500万个/微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血色素)浓度(Hb)男12~16克/分升女11~15克/分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Ht)男44%~50%女40%~45%红细胞压积: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所占的比例。
  不同类型贫血的特点与治疗方法贫血由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每一类贫血又可分为数种,其表现特点与治疗方法也不同。
  因红细胞产生功能降低引起的贫血包括制造红细胞的原料不足与骨髓制造红细胞的功能降低两种情况。原料不足以缺血性贫血为代表。
  缺铁性贫血因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铁不足引起,约占全部贫血的50%,最为常见。铁不足的三大原因是:摄取不足、需要量增大和排出量增加。女性对铁的需要量与排出量均多于男性,所以更容易出现铁不足的现象。食物中的铁在胃中变成二价铁,主要由十二指肠吸收。胃切除术后、胃炎、低胃酸症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人,铁的吸收受到妨碍,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女性一次月经即可损失铁30毫克左右,加上妊娠中铁被胎儿吸取、生产后铁从母乳中流出,因此成熟期女性比同年龄的男性所需要的铁多。成长阶段的小孩,随着身体发育,血液量增多,也容易出现铁不足现象。如果女性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造成出血,缺铁的倾向就更加严重。男性如果有痔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容易出现铁不足。缺铁性贫血除了贫血的一般症状之外,还会出现舌头的黏膜萎缩变粗、吞咽困难、匙状甲等特殊症状。治疗缺铁性贫血时,首先应治疗导致贫血的原发病,同时多采取服用铁剂的方法,如果有消化系统出血,也可采取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一般约2个月贫血症状就会改善,血红蛋白浓度也恢复正常,但此时体内铁的储存量还没有恢复正常,所以还需服药数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上要营养均衡,充分摄取含铁丰富的食物。
  富含铁的食物下列食物中铁含量较高,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多多摄取。猪肝、动物血、大豆、海带、鲜海蜇、桂圆、熟榛子仁、油菜、芹菜、苋菜、菠菜、樱桃、山楂、鲜椰子肉、甘蔗、桃、梨、芝麻酱、小米。
  有机铁与无机铁存在于食物中的铁主要有含在鱼、肉等动物性食物中的有机铁,与含于植物性食物中的无机铁两种。有机铁是由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与铁离子结合而成,呈红色。瘦肉之所以供给的铁多,就是因含有丰富的有机铁。虽然有机铁仅占摄取铁量的1/6左右,但其吸收率高。无机铁以氧化铁的铁盐形态存在于食物中,吸收率低,与动物性蛋白质或含维生素C的食品一起摄取,吸收比较好。可以将有机铁与无机铁巧妙组合,增加铁的摄取量与吸收率。
  再生障碍性贫血制造红细胞的骨髓出现障碍,原因可分为干细胞出现异常,或干细胞分化到各级细胞的过程出现障碍、骨髓形成干细胞的环境异常等。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都显著减少。除了贫血的一般症状之外,还有皮肤、牙龈等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加,很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症状常缓慢进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比较困难,须使用雄激素类的蛋白同化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无效则要使用免疫抑制疗法,有时也使用有增加红细胞作用的红细胞生成素,或增加白细胞的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时还需要输血。但若要进行骨髓移植的话,则应避免输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叫恶性贫血,因红细胞核成熟所必需的营养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引起。这些营养素不足时,会形成巨大的幼红细胞。未成熟的巨幼红细胞无法成为正常成熟的红细胞而崩溃,由此发生贫血。维生素B12存在于各种动物性食品中,饮食正常的人一般不会缺乏。但是全胃切除术后的人或肠胃功能衰退的老年人等,无法顺利吸收维生素B12,很容易缺乏。叶酸存在于蔬菜、蘑菇、肝脏中,偏食的人就容易缺乏。酒精依赖症患者容易发生营养吸收障碍,且酒精也会妨碍叶酸的吸收。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中DNA合成所必需的维生素。缺乏时对全身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骨髓的影响最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除一般贫血症状外,还会出现口腔或舌头疼、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的症状,手脚刺痛与麻痹的感觉及感觉衰减、步行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或血小板通常会减少,容易感染或出血。维生素B12缺乏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制剂,叶酸缺乏时则以口服药或注射补充。
  肾性贫血因慢性肾衰竭,刺激红细胞产生的激素—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所引起。肾衰严重时,贫血症状也相对显著。治疗以给予红细胞生成素为主。合并有缺铁性贫血时,则需合并使用铁剂。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一种特殊的铁粒幼红细胞增加所致的贫血。引发的原因有遗传、药物或铅中毒等,也有原因不明的后天性因素。这种贫血患者,体内铁的储存量会增大,常常发生肝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铁过量导致的病症,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有的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还会转移成急性白血病。因药物导致的贫血,要终止药物的使用。遗传性的则予以维生素B6、左旋色氨酸、叶酸等治疗。有时需要输血,但由于患者体内铁过剩,因此输血时应止于最低限度。
  地中海贫血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链不均衡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贫血。本病是从地中海沿岸到印度、东南亚等大部分地区特有的贫血,因此称为地中海贫血。轻症者只有轻微贫血,没有特别症状,重症者在幼儿期就会发病。除贫血症状外,还会发生铁过剩,恶化时会引起肾上腺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等重症。由于铁过剩,所以输血时必须止于最低限度。有时需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
  转铁蛋白缺乏症将铁运送到骨髓所必须的转铁蛋白减少,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受阻,是一种较罕见的贫血。如果是先天性的,需要补充转铁蛋白。
  红细胞被过度破坏引起的贫血红细胞约120天就被破坏,由新的代替。当破坏的数目比制造的多时,身体感知到红细胞的不足,骨髓会先做补充性的造血。如果来不及补充或补充得不够时,就会出现贫血,叫做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以红细胞本身为原因的先天性贫血和以包围红细胞的血浆或血流为原因的后天性贫血。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膜异常的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代谢异常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等。由于是先天性,因此多在幼儿期发病。症状有轻有重,表现各不相同,但时常伴随黄疸。当红细胞被带入脾脏等进行处理时,血红蛋白游离代谢成胆红素。发生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被过度破坏,胆红素增加,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未经处理的胆红素则积存在血液中而出现黄疸。患肝炎或胆结石时容易出现黄疸,而溶血性贫血有时会合并胆结石。胆结石也与胆红素的增加有关。黄疸或胆结石现象常被误诊为肝脏方面的疾病,而未被诊断为贫血。因此,有贫血倾向且出现慢性黄疸、胆结石时,应考虑溶血性贫血的可能性。因红细胞制造有先天性障碍,所以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还没有根治的办法。针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则进行脾脏切除术比较有效。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出生时母子间血型不相容所引起的贫血。有ABO血型不相容与Rh血型不相容之分。其症状为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与重度贫血。可以进行光照治疗、药物治疗或交换输血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而引起的贫血。原因多半不明,但有时会因胶原病或淋巴肿瘤等疾病以及药物作用等引起。除了一般贫血的症状与黄疸之外,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发烧、腹痛、腰痛、出血,往往反复发作、时好时坏而演变成慢性。一般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药,或采取免疫抑制疗法。溶血发生于脾脏时,可能要切除脾脏。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干细胞突然发生异常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因在夜间睡眠时发生周期性溶血而得名。偶尔会转移成急性白血病。起床时,尿液因含有血红蛋白而变成黑褐色是本病的特征。其他症状还有容易出血、发生静脉血栓等。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一般在给予有促进造血功能的蛋白同化激素的同时,也会进行预防出血或血栓的治疗。
  脾脏功能亢进症因肝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引起的脾脏肿大、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会出现腹部有压迫感或一般的贫血症状、出血等症状。除了治疗原发疾病外,有时必须切除脾脏。
  镰状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异常所引起的贫血。因红细胞的形状变成镰刀状而得名。除了非洲等热带地区外,常见于世界各地的黑色人种,而中国人的发病率较低。变形的红细胞堵塞血管,会导致胸痛或腹痛等症状的出现。治疗上一般采取疼痛的对症疗法。
  不同年龄的小儿贫血的注意事项小孩的贫血原因也有造血减少与溶血或失血之分。年龄不同,容易发生的种类也不同。
  ●新生儿除了因母子间血型不相容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外,还会出现生产时出血、感染引起的贫血。
  ●出生后1个月左右到1岁的婴儿,相对于身体发育,红细胞的增加跟不上需要而易发生生理性贫血。
  ●6岁以前的幼儿期的贫血,大多是因为偏食而造成的缺铁性贫血,而6~12岁的学龄期则是以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贫血居多。怀疑孩子有贫血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红细胞从血管漏出引起的贫血身体某处出血,丧失的红细胞量比骨髓制造的量还多时所引起的贫血,即出血性贫血。外伤或疾病造成的大出血时,会出现急性出血性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直肠癌、痔疮等消化道的慢性出血也会造成贫血。此外,女性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癌等生殖器持续出血时,也会造成铁缺乏而出现贫血。此时应优先治疗引起贫血的外伤或原发疾病。
  贫血昏倒的急救处理有贫血患者昏倒时,先解开其衣服,使其能够顺畅地呼吸,确认其是否有意识、脉搏、呼吸。如果没有,要做人工呼吸等紧急必要的处理。多数患者表现为脸色苍白或发青、手脚冰冷,应该给其盖上毛毯等,以保持体温。天气太热时要打开窗户,导入新鲜空气。以坐垫等物品,将患者脚部抬高约30厘米,以使血液流向脑部。患者意识恢复的话,用白糖水或温度与体温相当的葡萄酒慢慢喂之,使其保持安静,直到脸色好转。
  Q&A
  Q 怎样预防贫血?
  A 只要日常生活和饮食上注意调整,贫血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在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铁1毫克,生育期妇女每天需铁1.5~2毫克,妊娠和哺乳期需铁量更多。因此,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海带、紫菜、木耳、香菇及豆类等。其次,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餐后饮用浓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铁结合生成沉淀,会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但高温烹调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巧,尽量避免过度烹制食物。同时,要保护好“造血工厂”。许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损伤骨髓。化学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风湿药(如保泰松、消炎痛)等;物理性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等,均可损害骨髓,是造血的大敌。因此,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遵守操作规程,尤其不可滥用对造血功能有害的药物,还应避免不必要的X射线照射。失血也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各种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痔疮、月经失调和子宫肌瘤造成的出血等,应积极进行治疗。
  Q 听说婴儿只喝牛奶容易发生贫血,是这样吗?
  A 是的。新生儿出生时从母体带来了一定量的铁,但4~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铁基本用完了,就需要从食物中补充铁质。可是,市场上出售的配方牛奶,每1000毫升中仅含铁0.5~2.0毫克,而1岁的孩子每天需要摄取6毫克铁。牛奶的含铁量只有母乳的1/3,母乳中铁的吸收率可达50%,而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0%。而且,牛奶中的钙、磷、钾含量很高,这些矿物质都会影响铁的吸收。因此,如果4~6个月后的宝宝还是每天只喝牛奶,没有添加辅食的话,就容易出现“牛奶贫血症”。一般来说,从4个月开始,就要逐步给宝宝添加一些蔬菜泥、水果泥。为了补充铁的不足,还要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黄,它不仅含铁多,还容易消化。可将适量的熟鸡蛋黄碾碎,直接加入到煮沸的牛奶中,搅拌均匀,喂给宝宝。
  Q 什么原因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A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先天性占2.5%,多在10岁前发病。后天获得性再障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占70.3%;能查明原因者称为继发性再障,占16.9%。近年来继发性再障已有明显增加。致病原因中最常见的是药物,如氯霉素、保泰松;工业或生活中接触到化学物质而中毒或过敏也较常见;还有各种形式的电离辐射。较少见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相关性障碍相对多见。
  Q 听说使用铁锅炒菜可预防缺铁性贫血,是真的吗?
  A 是真的。传统中国膳食烹饪使用的炊具多是铁锅。使用铁锅烹调可以增加人体对铁的摄入量,因为用铁锅烹调的食品中铁的含量增多。这也许是微小铁屑的脱落和铁的溶出所致。因而,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来说,用铁锅烹调膳食是有益的。但是,使用铁锅时铁的溶出量的控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无法估计每天通过使用铁锅烹调增加了多少膳食铁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人体对铁锅中的铁的吸收率较低,很难用于铁缺乏和人体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因此,我们在选择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时,虽然可以考虑铁锅的有益作用,但是不应该把铁锅烹调当做唯一的可依托方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应该以调整膳食结构和选择食用铁强化食品为主。

   

附录一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健康体检中常见的问题
  忽视体检前的准备
  为保证体检结果的客观准确,受检者须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晚上应早休息,避免疲劳。若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或维生素C及减肥药物,待停药3天后再接受体检。女性月经期前后不宜作妇科检查。否则,体检的结果就会出现误差,带来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
  采血时间太迟
  体检的化验,要求早上7:30~9:30空腹采血,最迟不宜超过10:00。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血液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检测值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失去化验的意义。所以受检者应按规定时间采血。
  忽略介绍重要病史
  了解受检者的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受检者介绍病史时,务必要客观、准确,重要疾病病史不可遗漏。
  随意放弃检查项目
  体检表内规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有包括针对常见疾病和恶性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检,对发现40岁以上受检者的直肠肿物极为重要。若受检者确有病变,但因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失去及早发现肿物的机会,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体检前停服常用药
  采血要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体检。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体检而干扰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怎样识别化验报告
  到医院就诊或体检时,各种化验检查是经常要遇到的。当然,结果需要医生去分析,但您也可通过识别相关符号,对结果有个初步认识。
  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分为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
  定性检验 检查物质的有和无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POSITIVE、POS”等表示“阳性”;用“(±)”表示“弱阳性”;以“(-)、NEGATIVE、NEG”等表示“阴性”;有时也用“NORMAL、NORM”等表示“正常”或“阴性”的含义。
  有时,(+)的多少,还能表示某种疾病病情发展程度上的严重性,也就是代表数量上的变化。
  例如:得了糖尿病,经常做尿糖试验,(+)、(++)、(+++)的符号,就说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变化:(+)为病情轻,(-)为病情得到控制,而(++)和(+++)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继续恶化和发展;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大便隐血试验(+++)或(++++)则说明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
  但“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验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表面抗体“阳性”或“(+)”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正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保护性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因此,“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定量检验 检查物质的多与少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在一般情况下,超出了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例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计数(WBC)即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其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以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给予着重指出,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
  因此,当了解了这些常识之后,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化验结果心中有数,并可以向医生进行重点询问。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血常规检测(BR)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尿常规检测比重(SG)
  酸碱反应(pH)
  尿蛋白(PRO)
  尿沉渣
  尿其他检测酮体(KET)
  尿胆原(UBG)
  胆红素(BIL)
  尿淀粉酶(AMY或AMS)
  大便常规检测(SR)颜色
  性状
  显微镜检查
  大便其他检测隐血试验(OB)
  胆色素检查
  血脂检测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黏度(BV)
  血浆黏度(SV)
  红细胞比积测定(Ht)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凝血时间(CT)
  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原
  肝胆功能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
  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
  单氨氧化酶(MAO)
  总胆汁酸(TBA)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血氨(BA)
  胆碱酯酶(CHE)
  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STB)
  总蛋白(TP)
  白蛋白(Alb)
  球蛋白(Glb)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血清铁蛋白(SF)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
  肾功能检测酚红排泌试验(PSP)
  细胞外液钠浓度(Na+)
  血清氯(Cl-)
  血清钙(Ca2+)
  血清磷(P3+)
  血清镁(Mg2+)
  血清铁(Fe)
  血清锌(Zn)
  血常规检测(BR)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循环系统之中,与机体的所有组织均发生联系,且参与机体的每一个功能活动。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故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化验项目之一,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确诊的关键。
  红细胞计数(RBC)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其值的高低对于提示累计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 (6.0~7.0)×1012/L(600万~700万/mm3)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
  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此外,高山居民、新生儿等可见生理性增高。
  血红蛋白(Hb)
  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170~200g/L(17~20g/d1)
  临床意义:
  减少:
  ①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白细胞计数(WBC)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细胞数目。白细胞是集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计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儿童(5~12)×109/L(5000~12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减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的败血症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③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①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③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on)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
  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心肌梗塞、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减少:
  某些病毒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提示机体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减少:
  伤寒和副伤寒。较严重的疾病进行期,待到恢复期时可转为正常。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慢性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手术后、某些转移癌等。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结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以及传染病或中毒后的恢复期、淋巴肉瘤等。
  减少:
  传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后和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增多:
  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测  颜色
  尿液颜色除了疾病造成之外,还容易受到饮食、药物等影响。
  正常颜色
  肉眼观察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异常颜色
  ①红色(血尿)见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外伤、肿瘤等,以及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如果用大黄、酚酞、酚红等药物,在碱性尿中呈红色。在正常尿中若含尿酸盐较多时,放置后也可出现粉红色沉淀,尤其在冬季气温低时多见。
  ②乳白色见于化脓性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肾病、挤压伤、血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淋巴管阻塞。在冬季正常尿中含多量磷酸盐时,也可呈乳白色。
  ③深黄色见于黄疸、发热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核黄素、黄连素、甲基多巴、灭滴灵、呋喃类药等。
  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黑尿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服用氨基比林、柔红霉素等药物、误食毒草和化学药物中毒等。
  ⑤蓝绿色见于使用消炎痛、氨苯喋啶、美蓝等药物。
  比重(SG)
  正常参考值: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高热、脱水等。
  降低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酸碱反应(pH):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正常参考值:新鲜尿多呈弱酸性反应,其PH为6.5,有时呈中性或弱碱性。
  临床意义:尿PH值的改变,受疾病、用药和食物的影响。强酸性尿多见于酸中毒、糖尿病、少尿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强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及服用碱性药物等。
  尿蛋白(PRO)
  正常情况:正常尿液中含微量蛋白质(小于或等于0.15g/24h)。
  异常情况:如果尿液中持续含有蛋白质,则为病理现象,主要见于:
  ①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②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③发热性疾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病、肾血管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白血病以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定性试验:尿蛋白定性试验结果化验单上所示:
  (-)无蛋白质
  (±)极少量
  (+)少量
  (++)中等量
  (+++)多量
  (++++)极多量
  尿沉渣:是指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生理或病理的尿沉渣物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有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各种管型(一种在肾脏形成的、以蛋白质为基质的、凝固状圆柱状物质)、洁净、细菌和寄生虫、肿瘤细胞。
  正常参考值:
  尿沉渣镜检(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5个、红细胞不超过3个(妇女经期除外)及少量上皮细胞、盐类结晶,没有管型。
  临床意义:
  ①细胞: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表示泌尿系统有炎症。白细胞增多也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伤以及邻近器官的疾病、血液病、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出血热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若在新鲜尿液中找到瘤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肿瘤,尤其是膀胱癌。
  ②管型:尿中持续性大量出现透明管型,则表示肾脏疾病,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肾病等,在发热性疾病时偶见少量透明管型。出现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表示肾脏器质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类脂性肾病等。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剥离变性,见于肾病、长期高热等。红细胞管型为伴有肾出血的肾脏炎症。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化脓性疾病。
  ③盐类结晶:在尿沉渣内有大量盐类结晶体不能肯定是病理现象,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有无病理意义。  尿其他检测  酮体(KE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酮体在尿中出现叫做“酮尿”,见于严重糖尿病、酸中毒、急性胃肠炎伴严重脱水、妊娠剧吐、中毒性休克、过度饥饿等。
  尿胆原(UBG)
  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中含少量尿胆原,稀释试验1:20以下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如果稀释20倍以上仍为阳性,表示尿中尿胆原量增多,见于黄疸型肝炎、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瘀血等;减少或缺乏见于阻塞性黄疸。
  胆红素(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尿中出现多量胆红素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等。
  尿淀粉酶(AMY或AMS)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等。  大便常规检测(SR)  颜色
  正常颜色:
  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如果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蔬菜时,则呈绿色或菜绿色。
  异常颜色:
  ①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以及服用铁剂、铋剂或进食动物肝脏等。
  ②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以及应用扑蛲灵、酚酞、利福平、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或进食番茄、西瓜等。
  ③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④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以及服钡餐造影后。
  ⑤绿色,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
  性状
  正常性状:
  粪便外观常为条状或稠粥样,便秘者可呈柱状或羊粪状,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虫体等。
  异常性状:
  ①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倾倒综合征(胃空肠吻合术后)等。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
  ②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③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
  ④凝乳块样便,见于婴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等。
  显微镜检查
  正常情况:
  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结晶、细菌、真菌、原虫等,但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等。
  异常情况:
  ①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
  ②白细胞,见于肠道炎症。
  ③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④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
  ⑤肿瘤细胞,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
  ⑥寄生虫卵,常见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等。
  ⑦原虫类,如阿米巴、滴虫、梨形鞭毛虫等。
  ⑧结晶,检测到尖梭形结晶,又称夏科雷登结晶,见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疾病等。
  ⑨食物残渣,检测出大量脂肪颗粒、肌肉纤维,见于消化不良、胰腺疾病等。  大便其他检测  隐血试验(OB)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持久性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需要警惕胃肠道溃疡和肿瘤。
  胆色素检查
  正常情况:
  健康人粪便内含粪胆素,升汞试验呈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在胆总管阻塞时,粪便中粪胆素试验随着阻塞程度的不同,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呈阴性反应时大便常呈陶土色,有助于完全阻塞性黄疸的诊断。在溶血性疾病时,粪便中粪胆原、粪胆素含量增多,大便常呈深黄色,留3天粪便作粪胆原定量检测有助于诊断。
  血脂检测
  主要是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下。
  总胆固醇(TC)
  指血清(浆)中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量。TC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含量越高;女性稍低于男性,月经后超过男性;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TC含量上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正常参考值:2.8~5.7mmol/L(110~220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肿、高脂血症等。
  降低: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0.56~1.70mmol/L(50~15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积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低下、恶病质等。
  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1.68~4.53mmol/L(64~174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的危险性增加,亦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降低:
  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塞、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
  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
  女性0.85~2.00(34~80mg/d1)。
  临床意义:
  有的临床工作者认为,HDL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其含量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估计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中其临床意义比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降低。
  降低:
  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慢性贫血、慢性肝病、吸烟者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血黏度是指血液流动时临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正常参考值:
  男性3.43~5.07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BV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血流量减少,不利于组织灌流,造成组织缺血,对静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综合征。
  ⑤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肝硬化、尿毒症等。
  血浆黏度(SV)
  正常参考值1.4~1.8
  临床意义
  增高:大于4时,可考虑高黏滞综合征;达到6~7或以上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其余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检测。
  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正常参考值
  男性  40%~54%
  女性  37%~47%
  新生儿  48%~68%
  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常作为贫血诊断和分类的指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脱水、严重烧伤等,也可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
  降低:各种贫血等,也见于正常孕妇。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血液加抗凝剂后,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参考值(魏氏法)
  成人男性  0~15mm/h
  女性0~20mm/h
  儿童12mm/h以下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常提示疾病状态,但没有特异性。反之,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疾病。
  增快:
  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⑤贫血时,血沉可轻度增快。
  ⑥生理性增快: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年幼小儿、60岁以上老人。
  减慢: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测项目。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9/L(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有助于临床上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中毒、放射损伤、化疗等。
  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化脓性感染、缺铁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
  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表面,是血小板的一项重要止血功能。通过检测黏附于异物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可反映血小板的黏附功能。
  正常参考值(玻璃球法)
  男性34.9%±6.0%
  女性39.4%±5.2%
  临床意义
  降低:
  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红斑狼疮、异常蛋白增多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增高:
  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肾小球肾炎、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脂血症及手术后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也是血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
  正常参考值
  ADP(血小板聚集诱导剂)1.0μmol时,最大聚集率为62.7±16.1%。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
  降低:
  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保泰松等)。
  增高:
  静脉血栓、心肌梗塞、脑梗塞、糖尿病等。
  凝血时间(CT)
  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法:15~32min。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有无缺陷。
  延长:
  ①凝血因子Ⅷ、Ⅳ、Ⅺ明显减少,如甲、乙、丙型血友病。
  ②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等。
  ③纤溶亢进,应用抗凝药物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等。
  缩短:
  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等。  凝血酶原时间(PT)  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正常参考值
  奎克一期法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有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B)为1±0.10,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时,此比值增大。
  临床意义
  延长:
  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不足,或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等。目前PT在临床上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做为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的监测指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如安装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一些病人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但后者最重要的副作用是出血,为使抗凝作用最佳而不出血,需要对口服抗凝剂进行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指标。
  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妇女口服避孕药等。  纤维蛋白原  正常参考值
  2~4g/L(0.2~0.4g/dl)
  临床意义
  增高:
  ①感染及无菌性炎症:如肺炎、肺结核、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②其他:放射治疗、脂肪肾。
  降低:
  ①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②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胆功能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也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在心肌、骨骼肌及其他组织中的含量较低,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
  正常参考值
  0~40U/L
  临床意义
  人体内肝、心、肾、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ALT,当这些器官、组织或细胞有炎症或受损时,ALT就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使之明显升高。ALT的活性以肝细胞中最高,是肝细胞受损时最敏感指标之一。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囊炎、胆管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胰腺疾患、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感冒、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药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剧烈运动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也称谷草转氨酶(GO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测定该酶对心肌梗塞、肝病及肌营养不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正常参考值
  0~40U/L
  临床意义
  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肝脏次之。AST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指标,在发病6~12h内开始升高,24~48h达高峰,至4~5日降至正常。AST活力升高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的范围和损伤程度平行。
  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胆道疾患、内分泌疾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
  降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
  正常参考值1.15左右
  临床意义
  在检测肝功能的酶学实验时,最好AST、ALT同时测定,因为两者比值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情变化,都有一定价值。
  ①正常人的比值大于1,平均为1.15。
  ②急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其比值下降至0.5左右;至恢复期,比值逐渐上升,其恢复正常的时间较转氨酶绝对值恢复时间为迟。
  ③阻塞性黄疸时常小于1。
  ④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比值常升高。
  ⑤肝癌患者病程愈长,比值愈高,很多患者临终前此比值超过1.5。
  ⑥有助于鉴别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性常大于ALT活性,而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小于ALT。
  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
  旧称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或GGT)。
  正常参考值8~50U/L
  临床意义
  γ-GT在肝脏的活性较高,仅次于肾、胰,在肝脏内广泛分布于肝细胞微细胆管和胆管系统。当肝内外阻塞或胆汁瘀积时,肝内γ-GT合成增高,对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增高:
  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胰腺癌、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及心力衰竭等。
  单氨氧化酶(MAO)
  正常参考值12~40U/L
  临床意义MAO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以肝、肾、脑等组织为最多。临床上常用来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在腹腔镜观察下肝脏表面的结节形成与MAO活性呈平行关系。80%以上的肝硬化患者,MAO增高。急性肝炎或暴发性肝炎有肝坏死时,肝细胞线粒体被大量破坏,MAO血浓度上升。MAO增高还见于严重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右心衰竭伴有肝脏淤血时间较长者及各种胶原疾病等。
  总胆汁酸(TBA)
  正常参考值0~10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等肝实质性损伤。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正常参考值
  成人30~110U/L
  临床意义
  增高:
  ①阻塞性黄疸、肝硬化、肝坏死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升高不明显。
  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时明显升高,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肉瘤等ALP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
  ③许多药物可使ALP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贫血等。
  血氨(BA)
  血液中的氨主要来源于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和将氨基酸脱氨所产生。此外,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脱氨酶,能使氨基酸、核苷酸脱氨而生成氨。生理情况下,氨在肝脏中转变成尿素。
  正常参考值18~72μmol/L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反映机体对氨的代谢情况。
  增高:肝昏迷、重症肝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有机磷中毒、尿毒症、先天性高氨血症等。
  降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
  胆碱酯酶(CHE)
  正常参考值130~310U/L
  临床意义
  增高:脂肪肝、肾脏病变及肥胖症等。
  降低: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严重消耗性疾病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STB)
  胆红素是各种含血红素蛋白中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其中约85%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其余来源于骨髓中被破坏的幼稚红细胞及全身组织中相似蛋白质(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转换。
  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0.2~1.0mg/d1)
  临床意义
  能正确反映黄疸的程度。
  增高:
  ①肝脏疾病: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②肝外疾病: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胰头癌、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总蛋白(TP)
  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物质,具有维持血液正常胶体渗透压和pH、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等多种功能。
  正常参考值60~80g/L(6.0~8.0/g/d1)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质丢失的情况。
  增高:
  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TP浓度相对增高,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等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
  降低:
  ①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以白蛋白降低最为明显。
  ②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肾病综合征等。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输入过多的低渗溶液等。
  ④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等。
  白蛋白(Alb)
  由肝脏合成,是正常人体血清总蛋白中的主要蛋白质成分。白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运输、营养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白蛋白半衰期约为19天。所以肝脏病变往往要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血清白蛋白的改变。
  正常参考值35~50g/L(3.5~5.0g/d1)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
  降低:降低的临床意义同总蛋白,尤其是肝脏病变(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严重损害等)、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等)的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
  球蛋白(Glb)
  血清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包括具有防御作用且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酶类等。
  正常参考值20~30g/L(2.0~3.0g/d1)
  临床意义
  血清球蛋白增高常以γ球蛋白为主。
  增高: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感染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恶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降低: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等。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正常参考值1.5~2.5:1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白蛋白和球蛋白量的变化关系。比值小于1者,称A/G比值倒置,提示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对评估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若A/G比值下降,白蛋白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在恶化。A/G比值持续倒置,说明预后较差。
  血清铁蛋白(SF)
  铁蛋白是铁储存于人体的主要形式之一。
  正常参考值
  男15~200μg/L
  女12~150μg/L
  临床意义
  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也是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
  增高:各型肝炎、肝硬化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感染、血色素沉着症、反复输血,以及白血病、淋巴瘤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失血等。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检测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可证实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存在。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本项目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阳性:见于甲型肝炎潜伏期和发病后几天之内。此时,血液及粪便均有传染性。粪便为主要传染源,其甲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可始于发病前1~2周,发病时达高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达高峰前停止排泄病毒。一般50%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住院后1周可于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意义大于临床。特别在幼托机构发现甲型肝炎后,收集同一人群粪便送检能及早发现潜伏期及亚临床感染的个体从而尽早隔离,切断传染源,对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有重要意义。甲型肝炎病毒及其RNA检测可用于食品检疫、追踪传染源,如对流行区河海口水源及贝壳类食品检疫可及早确定传染源。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
  指甲型肝炎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它是甲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分为IgM型抗体和IgG型抗体两种。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本项目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急性甲型肝炎发病后3周,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前2~3天,IgM型抗体升高,持续12周以上,最长可维持低滴度1年。因而,它是甲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IgG型抗体出现较IgM型抗体晚1周,可持续几年或终身。在急性甲型肝炎时,IgG型抗体与IgM型抗体同在,其检测的意义在于流行病学调查。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
  指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小球形颗粒与管型颗粒,现分为八种不同亚型和两种混合亚型。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出现于病人的血循环中,可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身,是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但在所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可以阴性,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等血清学标志则可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有清除病毒、防止再感染的作用。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主要的保护性抗体,说明病毒基本被清除。对病人而言,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表明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痊愈的临床标志。对疫苗注射者而言,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是免疫成功的标志。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是以隐蔽形式存在于核心颗粒中的可溶性蛋白,分布于细胞间隙,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是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在潜伏期乃至整个病程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均可检出;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相应抗体,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消失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出现是病情趋于好转的征象,但并不意味着乙型肝炎病毒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是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保护抗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出现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有一定免疫清除能力。临床上部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合并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病人的生化指标趋于正常,但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可单独存在或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合并存在,仅表明既往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仅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靶细胞内,在血清中不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包括IgA、IgG及IgM型。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①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lgM在感染早期出现,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暴发性肝炎有确诊意义。对急性乙型肝炎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也有价值。
  ②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lgG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常规检测项目,其阳性表示机体曾有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必须与其他各抗原—抗体系统协同分析,才能得出其确切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成分。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DNA是直接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及传染性的最佳指标。由于检测方法灵敏,因此许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的病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可为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病人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常提示肝损害严重。例如,50%以上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平均经过4.5年即发展为肝硬化,常与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阳性有关。另外,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可用于观察免疫受损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
  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存在证明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说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保护性抗体。有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在急性局限型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消失,但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甚至丙型肝炎病毒型肝硬化及肝癌病人中,此型抗体可持续存在,故测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仅可作为预示疾病慢性化进程及指导抗病毒治疗的标志。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
  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成分。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丙型肝炎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以从阳性转为阴性,而多数慢性感染者,其RNA可持续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偶有与丙型肝炎病毒不平行的情况,可能与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释放的连续过程有关。
  肾功能检测
  酚红排泌试验(PSP)
  酚红亦称酚磺酞(简称PSP),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酸碱指示剂。注射到人体后,除小部分滞留于肝脏和经肾小球滤过外,大部分从近曲小管分泌排出,经肾循环时约60%从肾脏被清除,故其试验结果主要反映肾血流量,其次反映肾小管功能。
  正常参考值
  成人注射后15min内PSP排泄量为28%~51%,平均35%;2h排泄总量为63%~84%,平均70%
  儿童注射后15min内PSP排泄量为25%~45%;2h排泄总量为50%~75%
  老年人PSP排泄量偏低
  临床意义
  以15minPSP排泄量
  细胞外液钠浓度(Na+)
  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细胞外液钠浓度的改变可由水、钠任一含量的变化而引起,所以钠平衡紊乱常伴有水平衡紊乱。水与钠的正常代谢及其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增高:
  ①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烧伤、糖尿病性多尿。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性高钠血症等。
  降低:
  ①肾性失钠,如肾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等。
  ②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幽门梗阻、呕吐及腹泻。
  ③应用抗利尿激素过多。
  ④心力衰竭、肾衰竭时补充水分过多。
  ⑤高脂血症。
  ⑥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塞等。
  ⑦脑部疾病,如脑炎、脑外伤、脑出血、脑脓肿、脑脊髓炎等。
  血清氯(Cl-)
  氯离子是人体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在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渗透压和水分布方面起重要作用。
  正常参考值96~108mmol/L
  临床意义
  氯在人体内的变化基本与钠平衡。
  增高: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呼吸性碱中毒、库欣综合征、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渗性脱水等。
  降低:消化道液体大量丢失,如呕吐、腹泻等,以及多尿症、糖尿病、肠梗阻、幽门梗阻、肺炎等。
  血清钙(Ca2+)
  指血清中总钙的浓度。钙盐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无机盐。血清中的钙离子有减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和节律性,参与肌肉收缩、凝血过程,组成骨骼肌和牙齿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正常参考值
  成人2.25~2.75mmol/L
  儿童2.50~3.0mmoL/L
  临床意义
  男性的血清钙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女性则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或维生素A摄入过多、多发性骨髓瘤、肿瘤骨转移、急性骨萎缩等。
  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远曲小管性酸中毒、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严重肝病等。
  血清磷(P3+):
  指血清中的磷浓度。磷是构成人体细胞多种重要成分的原料,也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之一。血清磷通常指血清中的无机磷。
  正常参考值
  成人0.97~1.45mmol/L(3.0~5.0mg/d1)
  儿童1.45~2.1mmol/L(4.0~6.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骨折愈合期等。
  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软骨病、严重糖尿病、原发性血磷减低、遗传性低血磷佝偻病,食物中磷不足或吸收障碍,以及服用合成雌激素、避孕药、苯巴比妥类药等。
  血清镁(Mg2+)
  指血清中镁浓度。镁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阳离子之一,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与体内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代谢与功能都有密切关系。
  正常参考值0.67~1.04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镁增高常由于硫酸镁治疗或应用过量所致,而其降低常与低钙血症或镁流失过多、摄入减少等有关。
  增高:
  ①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脱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②在心肌梗塞时,应用镁盐可减轻疼痛并降低猝死率,但镁剂用量过多也可引起镁中毒,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
  降低:
  先天性家族性低镁血症、佝偻病、镁摄入不足、长期腹泻、消化吸收不良、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血清铁(Fe)
  指血清中铁的含量。铁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正常参考值
  男性11~30μmol/L
  女性9~27μmol/L
  临床意义
  血清铁测定主要用于鉴别贫血的原因。
  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急性肝炎、肝坏死、肝癌、铅中毒、维生素B6缺乏症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感染或炎症、恶性肿瘤、长期慢性失血(胃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以及铁吸收障碍等。
  血清锌(Zn)
  锌是细胞生长和繁殖以及许多酶的活性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体内缺锌将影响物质代谢及各脏器功能的发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裂。
  正常参考值8.4~23μmol/L
  临床意义
  测定血清锌可知体内是否缺锌。
  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锌中毒、创伤、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严重急性组织损伤,如烧伤、发热、营养不良;慢性肝损伤,如酒精性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味觉障碍、生殖机能减退、皮质类固醇治疗、肺癌等。

   

附录二 家庭用药必备常识

 

听听老歌 好好生活收藏指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医药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防病健身的意识加强了,许多家庭都备有药品,使得一些小毛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但是,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既可治病,又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应根据家庭人员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准备少量比较安全有效的常用药物,并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和保管。
  何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所谓处方药,是指有处方权的医生所开具出来的处方,并由此从医院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物。这类药对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有些药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所谓非处方药,是指患者自己根据药品说明书,自选、自购、自用的药物。这类药毒副作用较少、较轻,而且也容易察觉,不会引起耐药性、成瘾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小,在临床上使用多年,疗效肯定。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病情较轻、稳定、诊断明确的疾病。一句话,非处方药属于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的药品。但非处方药要遵循见病吃药、对症吃药、明白吃药、依法(用法、用量)吃药的原则。
  处方药非处方药
  疾病类型病情较重、需要医生确诊小伤小病或解除症状疾病诊断者医生患者自我认识和辨别,自我选择取药凭据医生处方不需处方主要取药地点医院药房、药店(甲类)超市、药店(乙类)剂 量较大较小,剂量有限定服药天数长,医嘱指导短,有限定广 告不可上广告批准后,可上大众媒介或广告。
  家庭应贮备的常用药品
  家庭中应该贮备一些常用、安全、使用方便、便于存放、易于掌握的药,目的是使一些小毛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尽早控制,或至少能在去医院前做一些临时处理。但要注意,对自己不能确诊或症状较重、变化较大的疾病,不能擅自用药,尤其是小儿生病时,常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小儿自己也难以言表,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对成年人突发的各种病痛,老年人原有慢性病的突然变化,也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家庭贮备的常用药品可分三大类:内服药、外用药和基本医疗用品。表中所列的药品不一定全部备齐,但每一类中应贮备几种。
  内服药外用药基本医疗用品
  (1)感冒类药:如感冒清、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新康泰克、白加黑感冒片、小儿感冒灵、银翘解毒片、柴胡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1)外用止痛药:如伤湿止痛膏、关节镇痛膏、麝香追风膏、红花油、活络油等。体温计、剪刀、镊子、消毒药棉、消毒棉签纱布、胶布、绷带等。
  (2)解热止痛药:如去痛片、扑热息痛、阿斯匹林等。
  (3)抗菌素:如复方新诺明、氟哌酸、环丙沙星、乙酰螺旋霉素、黄连素、头孢氨苄胶囊(先锋Ⅳ号)等。
  (4)消化不良药:如多酶片、乳酶生、山楂丸、复合维生素B、吗丁啉等。
  (5)胃肠解痉药:如654-2片、复方颠茄片、普鲁本辛等。(2)外用消炎消毒药:如2%红汞、75%酒精、2.5%碘酊、双氧水、高锰酸钾粉、氯霉素眼药水、四环素眼膏等。
  (6)镇咳祛痰平喘药:如咳必清、心嗽平、咳快好、舒喘灵、蛇胆川贝液、复方甘草片等。
  (7)抗过敏药:如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苯海拉明等。
  (8)通便药:如果导片、大黄苏打片、麻仁丸、甘油栓、开塞露等。(3)其他外用药:创可贴、风油精、清凉油等。
  (9)镇静催眠药:如安定、苯巴比妥等。
  (10)解暑药: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常用药的最佳服药时间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专家们发现许多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昼夜节律波动现象有关。因此,应根据疾病的昼夜波动规律,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
  1.铁剂:贫血患者晚上7时服用铁剂,血液中铁的浓度是早上7时服用时的4倍,疗效最好。
  2.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故临睡前服用钙剂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3.降血压药物: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降血压药,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三次服用,早晚两次的用药量比下午用量要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致脑血栓形成。
  4.抗菌素及消炎类药物:抗菌素药物排泄较快,为了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每隔6小时应服药1次。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每天清晨和上午关节疼痛较重,如服消炎止痛类药物,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最好,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药。
  5.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宁(D860)宜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6.强心药:心脏病患者对洋地黄、地高辛和西地兰等药物在凌晨时最为敏感,此时服药,疗效倍增。
  7.抗哮喘药:氨茶碱宜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效果最佳。
  8.抗过敏药:赛庚啶于早上7时左右服用,能使药效维持15~17小时,而晚上7时服用,只能维持6~8小时。
  9.激素类药:人体对激素类药的反应也有时间节律。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在上午7时左右,故在每天上午7时一次性给药疗效最佳。
  10.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疗效高而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效果较差。
  11.降胆固醇药:由于人体内的胆固醇和其他血脂的产生在晚上会增加,因此,病人宜在吃晚饭时服用降胆固醇的药物。
  12.催眠药、驱虫药、避孕药:一般宜在晚上临睡前半小时服用。抑制胃酸的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以选择每晚睡前服用,因为胃酸的分泌有昼少夜多的规律。
  十种常见的服药禁忌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500万人因服药方法错误而住进医院,其中20万人因此丧命;每年500万聋儿中也有50万是此原因所致。此外,还有很多根本不知道是由于服药方法错误而导致的危险,时时在我们身边发生。以下就是最常见的十大错误服药方法。
  随一日三餐服药
  药品说明书上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而“饭前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如果你刚吃进一堆零食,那此时即使是在“饭前”,也不等于“空腹”。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药。
  躺着服药
  躺着服药,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隐忧。所以,最好取坐位或站姿服药。
  干吞药
  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干吞药一方面可能损伤食道,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掰碎水溶后吃
  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药或怕孩子被药片噎住,就自作主张地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这样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要这么做。不过如果是中成药,对于常见的大粒丸剂可以用清洁的小刀或手将药丸分成小粒后用温开水送服,还可以用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用饮料送药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用温度适中的白开水送服。牛奶、果汁、茶水、可乐、咖啡、酒精等各种饮料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危险。
  牛奶不宜和肠溶剂同服
  有些药物不会在胃中溶解,而只在肠道中溶解,被称为肠溶剂。这是因为肠溶剂的表面有一层包衣,能够抵抗胃的酸性环境,而溶于碱性环境。当牛奶和肠溶剂一起服用时,由于牛奶中和了胃酸而使其成为中性环境,使得肠溶剂在胃内被中和、溶解掉,从而失去疗效。绿茶不宜和铁剂同服绿茶和铁剂同服时,绿茶中的单宁酸会吸附铁,且抑制柠檬酸铁的吸收,从而降低药效。解热镇痛药不宜和可乐等碳酸饮料同服可乐等碳酸饮料的pH值介于2.5~4.2之间,属于酸性饮料,而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在碱性环境中容易溶解。可乐与阿司匹林同服时,会抑制药物的溶解、吸收,延缓效果出现。
  对着瓶口喝药
  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喝糖浆或合剂。这样做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要么达不到药效,要么服用过量而增大副作用。
  多药同服
  多药同服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很难避免,甚至还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例如,服用避孕药的同时如果服用了抗结核药物或防止脑溢血的药物,就可能导致避孕药失效。如果你怀疑自己正在或即将服用的几种药物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一定要主动向医生或药师咨询,但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或换药。
  喝水过多
  因为这样会稀释胃酸,不利于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来说,服固体药物时,喝1小杯温水就足够了。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建议喝完糖浆5分钟内不要喝水。
  服药后马上运动
  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而发挥作用,其间需要充足的血液参与循环。而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等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服药期间随意饮食
  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服药期间不合理的饮食会降低药效,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例如服用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期间应该忌喝西柚汁、忌吃含盐高的食品;服用治疗头疼的药期间忌饮酒等。具体可以咨询医生。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不宜和酸奶等乳制品同食
  酸奶和骨质疏松症治疗药双磷酸盐类并用时,酸奶中所含的钙会吸附药物,造成药物的吸收不良,丧失药效。解热镇痛药不宜和卷心菜同食卷心菜与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镇痛药或者感冒药同食时,会加速对乙酰氨基酚的排泄,降低药效。
  自行购药需谨慎
  人们自己去药房购买药品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当你走进药房看到琳琅满目的药品时,是否知道应该注意些什么。有关专家提醒人们,在购买药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买药以前要咨询医生
  不少患者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买药,或者是跟着广告去买药。这样去买药,有的也许对症治好了,有的却会因为不对症而出现不良的结果,轻则无治疗作用,浪费了钱,延误了病情;重则会损伤身体。因为一些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一些药物对特定的患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这种盲目买药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患者在药店买药时,要先去询问医生,请医生看病后,再去买药。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注意使用者的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具有特殊性,因此,在为老人和儿童购买药物时必须格外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使用时也要周密考虑药物的剂量,不能与普通成年病人同等对待。
  注意病人的身体状况
  有些药物对体弱或产后、哺乳期等不同情况的人不太适用。因此,在购买药物时应根据病人身体的不同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尤其是哺乳期的妇女,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对孩子产生影响。
  注意有无怀孕
  当你为生育期(尤其是准备怀孕)的妇女买药时,应考虑到妇女是否怀孕,因为许多药物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已经怀孕或很可能怀孕时,最好请医生为孕妇选择药物。这样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而且还可保证腹中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注意是否有药物过敏症
  有的人对某些药物过敏,因此,购买药物时,一定要避免购买。同时,还应向药房销售人员加以说明,以免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出建议,使你买错药。
  注意是否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病
  当你同时患有高血压、肝病、肾脏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青光眼等慢性疾病时,买药时一定要选择对这些疾病副作用小的药物,以免通过用药加重伴发疾病的症状。
  防买假冒伪劣药近年来,药店愈开愈多,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极个别药店不是从抓内部管理入手,而是打起了歪主意,以假冒伪劣药品来坑害患者。因此,在购药时要特别留意。首先,尽可能到一些正规的大药店去买药,因为大药店比较重信誉;二是要认真查验药物的有效期,看是否过期;三是细心观察所购药物是否有假冒伪劣的嫌疑;四是用药时,不要全部用完,有意识留下一点,作为被坑害后投诉的依据;五是买药后一定要开具购药发票;六是不要贪便宜。家庭贮药的注意事项注意药品的标签购进的瓶、袋、盒等原装药品,最好保留原标签。非原装药,没有标签的药品,应装在深色玻璃瓶中,外贴纸片,标明药品的名称、用法、用量、药的作用和慎用情况、禁忌症。另外,还要把装入日期、出厂日期、药品有效期注明。外用药品,最好用红色标签或红笔书写,以便区分,防止误用。
  注意药品的存放药品应该存放在比较避光、干燥、阴凉处,不要放在潮湿、高温和阳光直射的地方;内用药与外用药不要混合存放以免错用;属于消毒、杀虫、驱虫类的药物,不能与内服、外用药放在一起,以免误用中毒;中药材不宜放在冰箱中贮存,因冰箱内潮湿,久置易发霉。
  注意药物的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仅失效,而且许多药物还会产生或增加毒性和副反应。如贮存一年的维生素C,不仅药力会减少一半,而且还可以导致糖尿病或肾结石。为此,家庭在贮备药物时应注意是否失效。
  注意药品的清理
  家庭药箱应经常清理,将那些国家明文规定的淘汰药品、过期药品、霉变药品、劣质假冒药品、包装破损的药品以及标签不全的药品及时丢掉,补充新药。错服药物的家庭急救病人因种种原因服错药后,家属千万别慌张。首先要弄清错服的是什么药,以便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错服的是大量安眠药、止痛药,可用手指、筷子、家禽的羽毛等刺激咽喉,引起呕吐,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如果错服的是“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除了催吐外,必须立刻送至医院进行洗胃。用1%食盐水或1%碳酸氢钠洗胃或服大量盐水催吐。如果错服了碘酒,应赶紧喝浓米汤、面汤或其他含淀粉的流质,然后催吐。淀粉与碘结合后能生成一种蓝黑色的化合物,错服后要反复喝,反复吐,直到吐出物不再呈蓝黑色,这就表明胃中的碘已基本吐尽。如果错服的是腐蚀性很强的来苏水或石碳酸,应尽快让病人喝牛奶、豆浆、生蛋清、稠米汤等。这些饮料可以附着在食道和胃黏膜上,起到保护作用。待急救处理后,要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并带上错服药瓶、药袋等,供医生参考。
  对孕期存在危险的药品举例
  种类对胎儿的影响
  怀孕前
  期抗癌药腭裂、脑积水、无脑症
  激素(黄体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女胎男性化
  阿维A酯(银屑病治疗药)四肢短缩、心脏畸形、肾畸形、颜面畸形
  抗癫痫药腭裂、心脏病等
  华法令(抗凝固药)鼻形成异常
  维生素A骨成长抑制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牙齿或骨骼等色素沉着
  肾上腺皮质激素腭裂  怀孕后  期镇痛消炎药分娩超过预产期、分娩时出血量增加等
  镇静催眠药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高胆红素血症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胎儿肾上腺不全等
  尿路感染症用药骨生长抑制等
  糖尿病药新生儿低血糖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听觉障碍、耳聋
  利尿降压药胎儿发育迟缓、胎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