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好矮好自卑:迷一样的96岁华山派传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48:47
认为修行就是摒除杂念,回归本心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龙潭山,还笼罩在一片浓浓的雾气中。在山坳深处,一座名为“龙华宫”的道观里,已经有了人走动的声音。龙华宫的住持张礼矩,是华山派第十八代传人,今年已96岁高龄。每天早起后,张礼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气定神闲地站在屋子中央,认认真真地梳理自己的发髻,然后整理颌下的白胡须,再戴上道士专用的帽子“混元巾”,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

  在很多人看来,年近百岁的张礼矩全身都是谜:传说他精通炼丹术,会使金庸武侠小说中提到的神奇武功“六脉神剑”,还通晓古今……这个本该在深山老林中修身养性的道士,近期在网上被热炒,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这难道是继“神仙道长李一”之后,又一位被推上“神坛”的道长?带着疑问,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找到了张礼矩和他的弟子、大连道教协会理学王智广。


  “师父很不喜欢接受采访,他更少谈及武功”。王智广说。的确如此,面对记者的问题,张礼矩多数时候笑而不答,再三追问下,他才平静地开口,说出的话意味深长:“我不是神仙,也不在意外人如何看我。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境界都和自己的人生历练分不开。”

  为摆脱痛苦出家修道


  说到华山派,很多人会认为它只是武侠小说中才有的武林门派,更多的人会以为它就产生于华山,其实不然。“华山派”属于道教中全真教的支派,“它是以华山《无极图》为依据,糅合采集了各派之长,以内丹为根基,借宇宙之力,进行修炼。并不是说这一派就在华山。”王智广向记者介绍。

  令记者好奇的是,从外表看,张礼矩并没有任何传奇之处,就是一位留着长胡须的平凡农家老人,每天做的事情也无非是诵经、吃饭、干活、睡觉。他的弟子也感慨:“平日师父和我们在一起,觉得他和山上做农活的老人差不多。师父话很少,对于来访香客的提问,多半都以笑容回应,不多言语。但他给我们讲道时,却变了一个人,坐在那里气宇轩昂,很不凡。”

  1915年10月,张礼矩出生在大连长兴岛。在他很小的时候,祖母提出了分家,“父母带着我们4个孩子,只分了一间房,我在家中排行老大,从此担起家庭的重任。”张礼矩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一边外出找活。“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只要能挣到一点生活费。”

  张礼矩开始接触道教,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东北军阀割据,人心惶惶,百姓以各种教义为精神寄托。“我姨妈信奉道教,天天打坐,我就跟她学。那时对道教的认识,就是修道后能成神仙,能够超脱。”张礼矩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张礼矩自己也经历了丧母之痛,“看到那么多的生老病死,很无奈,我一心就想出家,做神仙,觉得只有神仙能够过得快活。”张礼矩不顾亲人的规劝,于1935年踏上了出家修道之路。那时的道教,在他心中,是摆脱疾苦的唯一出路。        从不热衷占卜法术

  虽然在山上念经、修行的日子非常平淡清苦,但张礼矩坚持了下来,没有任何杂念。后来,他先后拜全真华山派王义精、沈阳房理家大师为师。他至今还记得房大师勉励自己的话:“清静自然是本真,静到极处见天心。”从那时开始,张礼矩决心要修真正的道——摒除杂念,回归本心。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很多道士开始从单纯的修道转为研究占卜、法术等一些看似玄妙的手段,以此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但张礼矩却丝毫不为所动。王智广说:“师父从没有把心思放在占卜和法术上,除了念经,就是坚持打坐。”

  1948年辽沈战役全面展开,为躲避炮火,张礼矩和道友们翻山越岭,从东北步行到北京,在白云观继续修道。白云观是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那里高道云集,张礼矩得到了不少道长的指点,功力大长。王智广告诉记者:“就在那时,师父学会了华山派秘传的六脉神剑(道教叫三皇剑),即用手指发气来击倒对方,他曾用这种功夫击倒过土匪。”

  上世纪50年代,张礼矩响应政府还俗的号召,回到老家务农。当时国内认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一切宗教活动都被禁止,张礼矩冒着极大的风险保护戒经,每天在家中打坐、诵经,一念就是20多年。“文革”结束后,被关闭的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张礼矩不顾家人的反对,再次出家。当时,整个大连地区没有一个道教活动场所,地方政府聘请张礼矩修缮始建于唐代的重要道观金州大黑山响水观。“师父没有找工匠,也没有用图纸,全靠自己一手设计和重建。其实他从来都没有学过建筑,大家这才发现,这个农村老头是有真本事的。当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身体非常好,噌噌两下就上了脚手架。”

  如今张礼矩修道的龙华宫,也是他骑着自行车,来回十几里,采购砖、瓦、石头,一点点重建起来的。

  为“80后”徒弟苦恼

  谈起张礼矩的“神”,周围不少人都啧啧称奇:“他能站在四五米远的地方,用手一指,熄灭蜡烛”;“他有一个徒弟,肚子里长了个瘤子,跟他学了功,瘤子就没了”;“他打坐的时候,你摸不到他的脉,没有脉搏”;“那可是位老神仙啊”……而当记者向张礼矩道长求证这些时,老人笑着摇头,“没有,不会,我没有那么神。我只是长期修炼内力,那些功夫不值一提。”

  张礼矩如今虽已96岁,但走起路来步伐矫健,说话声音洪亮。“您是怎么养生的?”记者好奇地问。对这个问题老道长并未回避,“很简单,吃饭就是粥、面条,简单的小菜。重要的是你心要静,把心放平了,心静了,气也就平和了。”

  每天,从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张礼矩就开始给弟子讲道。王智广说:“我们每天都坚持上早课和晚课,寺院也贴着清规戒律,但师父还没有用条规惩罚过哪个徒弟。他都是言传身教。”特别是对于道教中讲求的“十方供养,来之不易”,王智广在师父身上得到更深的理解。“有一次,我吃饭掉了一粒米在地上,没有捡,师父看到了,捡起来放进了嘴里。他那个举动让我现在都无法忘记。从那以后,每一次吃饭我都会把饭碗清理得干干净净。”

  张礼矩不用手机,对寺院里的“80后”徒弟,老人也感到为难。王智广说,“我们这里的‘80后’也与时俱进了,走到哪里都背着电脑,会上网,也会用QQ,师父当然接受不了。他希望他们留出更多的时间打坐,清修。但他的思想也是很开通的,鼓励我们接触社会,去传播道教文化,晚上常组织我们一起看新闻,看国家大事。”

  “对之前热炒‘仙道’李一这样的事,老道长怎么看?”记者问。“师父以前也教育过我们,他说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就应该做好本职的事情。社会上不缺商人,如果想做商人就到社会上去认认真真做一个商人。是道士,就做好道士的本分。”王智广代为回答。

  结束采访时,张礼矩道长送给记者两句话:“管理自己的思想,不要管别人,把杂念放下,自然就愉快了,身体自然就健康了。”“善恶就像你的影子,你想扔也扔不掉,想给别人也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