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运动员刘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4:00

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根据这一课程标准,我们认为,本节课主要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剖析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是基础,有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社会才发生了巨变。教材主要是从“城市化”(即城镇化)、信息化、人们“吃”、“穿”、“住”、“行”发生的变化来反映中国的巨变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城市化”(即城镇化)、信息化、人们“吃”、“穿”、“住”、“行”发生的变化等方面的分析、探究,使学生深度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尤其感悟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道路的正确性。

体现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特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觉的改革开放意识、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了上册《政治文明的历程》和本册的改革开放的宏观知识后,已经掌握初步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并可由此及彼,引发思考;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感悟中国的快速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变化;城镇化的概念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深刻意义,感受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触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建国后,尤其是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巨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自己家庭和家乡的调查访问,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加深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教学难点: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课时:2课时

八、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标题:两个轮回三张“猴票”记载的中国巨变

展示三张“猴票”图片。

导入语:1980年中国首张“猴票” 发行。和中国GDP从1980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398亿元一样,首张“猴票”的价值也扶摇直上,原本8分钱的价格现在涨了2万倍。中国的生肖是12年一个轮回,从首张“猴票”算起,24年过去了。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第三张“猴票”发行时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大变化……

一、从GDP看沧桑巨变

课堂设问: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

引导学生看书总结: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应指明两点:国内生产总值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

展示图表如下:

课堂设问:根据上图,指出我国国民收入从1949年到1998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说明原因?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前,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及许多发展中国家。1978年,GDP 3624.1亿人民币,人均GDP 230美元,有进步,但仍较落后。 设问:根据上图,说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请在课本中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后,GDP的发展情况:A.1978至1995年:平均GDP增长率9.9%B.1990年:世界第十,发展中国家第二C.2001年:GDP 95933亿,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2)发展主要原因:改革开放。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国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什么方面?

引导学生回答: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

组织学生讨论,并展示相关图片。

小结:

练习:

展示小榄菊展的“中山”造型及中山市西区夜景图片,

教师:中山古称香山,由县到县级市,再到地级市,中山的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可以把它视为中国城镇化的缩影。今年正好是中山设立地级市二十周年,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共同来学习一下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城镇化的定义:

根据材料及课本知识,总结城镇化的定义。

材料一:中山市2002年镇村劳动力70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21万人,占镇村劳动力总人数仅3成,其余7成的农村劳动力已向非农产业转移。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中心城区的面积从5.6平方公里增至27.02平方公里。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

设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改革开放之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之后,进程加快,水平提高。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多种途径道路;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海)、大北京城市群(京津)三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

小结: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