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广场舞鞋子:浅谈中美两国的国家实验室 - wsyokemos的博文 - 科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1:57

浅谈中美两国的国家实验室精选

已有 7989 次阅读2011-4-22 05:40|个人分类:乱弹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national laboratory, china, US

    昨天偶然看到方舟子的新的报料:新语丝上的标题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荣光冒充美国教授入选千人计划”,本文无意介入这些是非,只是由于文中的张荣光曾长期在美国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我出于好奇,就中美两国的国家实验室整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我们国家的重点实验室级别可以大致分为:校级/所级-->市级-->省/部级-->国家重点-->国家实验室。其中国家实验室是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中等级最高,数量最少,投资也最大的,代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许多人认为是一码事,我们国家现在大约有2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国家实验室的数量仅仅只有其十分之一。有些网友不明白,为何国家实验室家反而比国家重点实验室还牛呢?!其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那个更牛,从他们的英文译名似乎更能看出端倪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的英文译名分别为“State key Laboratory"(大多数如此,当然也有个别译为National Laboratory的)和“National Laboratory“,从国际上来看,一般而言”National Laboratory“代表着该国最高水平,而对于State key Laboratory,人家可能还以为是州重点呢。什么东西一加上“National"似乎就让人肃然其了敬了,比如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尽管其中文名字并不起眼,英文名字却是:“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参见我的另一博文: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vs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李逵vs李鬼?),简称NIBS,像这类的"National"打头的研究所,在我国并不多见,就连中科院的所有下属研究所还没有一个所是以“National”打头的,当然NIBS并不只是英文名字牛,研究实力确实也牛,应该说是代表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

    目前我国国家实验室已经建成和正在批准筹建的总共只有19所,这个所有名单可以参这个网站,这其中有11个是全部或部分依托10所大学的,这10所大学是:清华、北大,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华中科大,南京大学,中国农大,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只所以说“11个是全部或部分依托10所大学”,是由于中科大一所大学同时有两个国家实验室:即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其中前者也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建于1984年。截止目前,中科大也是我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唯一一所大学。顺便提一下,中科大似乎全国第一的东西还颇有一些,早在1978年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但是正在庆祝百年校庆的清华大学,在自己的网站上说自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点击1984年),在人家举校欢庆的时候,在此发出点不和谐的声音。

    另外,这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比,一般研究领域更宽,投资强度要大的多,比如正在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总投资就近1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是最高的,一些大学科工程,投资更大,比如我国建的最早的两个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和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仅最近结束的二期工程改造的造价就分别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国家实验室后期的运行成本也要远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我国的国家实验室从建立到运作,都很大程度上借鉴、模仿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模式,所以很有必要谈谈美国的国家实验室。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总共有多少个?估计没有人能说的清,因为不像美国的国家公园,有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而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则没有一个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个尽管可以有,但也不应该有)。而我们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则实行理事会管理,国家实验室实行国家相关部门、地方乃至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同支持、共同管理的新体制。目前来看,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样,主要还是由科技部牵头筹建、管理。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中最著名的当属能源部所属的16个国家实验室(具体地理分布见下图),其余的联邦机构所属的国家实验室,比较著名有国际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于2005年升格为国家实验室。Wiki上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6个国家实验室名单如下,除了实验室名字(比如阿贡国家实验室就是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外,还有地点和成立时间,比如成立时间最早的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即: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就是依托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诺贝儿奖得主)曾任该实验室主任。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at Berkeley, California (1931)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at Los Alamos, New Mexico (1943)
  •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at Oak Ridge, Tennessee (1943)
  •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t DuPage County, Illinois (1946)
  • Ames Laboratory* at Ames, Iowa (1947)
  •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at Upton, New York (1947)
  •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at Albuquerque, New Mexico and Livermore, California (1948)
  •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between Arco and Idaho Falls, Idaho (1949)
  • 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 at Princeton, New Jersey (1951)
  •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at Livermore, California (1952)
  • Savannah River National Laboratory* at Aiken, South Carolina (1952)
  • 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at Golden, Colorado (1956)
  •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at Menlo Park, California (1962)
  •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at Richland, Washington (1965)
  • Fermi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at Batavia, Illinois (1967)
  • Thomas Jefferson National Accelerator Facility* at Newport News, Virginia (1984)
  • 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at Albany, Oregon; Fairbanks, Alaska; Morgantown, West Virginia;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and Sugar Land, Texas (1999)

 

    美国的这些国家实验室至少有如下“三有”特点:

    .“有水平”:能源部下属的上述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物理、能源等领域,许多领域都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著名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就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我这个外行就无需多罗嗦了。

    . “有钱”: 和我国的国家实验室相比,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的更有钱,年预算一般都有上十亿美元,甚至更高,如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每年的预算就高达16亿美元,这个预算比美国许多一流大学的预算还要高。

    3. “有人”: 有了上述两点,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美国国家实验室和我国的国家实验室相比,规模显然要大的多,人员规模也大的多,一般至少有几千甚至上万的固定雇员,还有许多临时性的支撑、服务雇员,更有许多来自美国与世界各地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流动访问学者和学生。

    总之,目前来看,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国家实验室水平虽然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准,各方面和美国的同类国家实验室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另外本文标题为“浅谈”,我也未曾在中美任何国家实验室学习、工作过,认为本文太浅的高手请手下留情,期待着您自己的“深谈”。

(王守业写于2011年4月21日,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引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