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虎柴油车好吗:记叙文阅读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3:19

记叙文

阅读指导

一、中考要求: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要素” 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2、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和结局写。    

倒叙: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中断原先叙述,插入有关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 “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4、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紫藤萝瀑布》的最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②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驿路梨花》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它既是文章的点题句,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这“驿路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的梨花姑娘,更是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品质和雷锋精神的象征。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概貌)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

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常用的肖像描写,它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性。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记叙文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记叙文答题技巧点拨

1、仔细审题,把握要领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突出人物身份地位,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要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

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语境”指语言环境。

①它与前后的语句相关,在内容上既承上,又要启下;

②补人物的话,所补句子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口语化;

③要符合当时说话的情境、情调;

④尤需注意文中与补句有直接关系的词语

2、联系旧知,准确作答

3、语言运用,具体分析

词语的解释,特殊句子(过渡句、主旨句、双关语等)的确认与作用,写作手法的分析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空泛笼统。

4、关注生活,勤于积累(开放性题目)

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开放性题目

考查角度比较灵活;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等,内容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应该说,每个考生都有的可说,但要说好却不容易。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 四步阅读法

四步阅读法是根据语文结构教学法的理论,把阅读文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一种语文阅读方法。它由基本理解、内容理解、技巧理解、主题理解四部分构成。

1 基本理解是从语文知识的角度出发,弄清“字、词、句、语、修”等方面的内容。这是进行文本阅读的前提,也是进行深层次阅读活动的基础,

2 内容理解是从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弄清文章的题材,是对“篇”的理解。一个文本,一般有多个段落,每个段落的内容是什么,全文的内容是什么,可以用几个,十几个字进行概括,这是获取文本内容信息,概括能力的过程。

3 技巧理解是从筛选信息、积累方法的角度出发,这是对于“逻辑”的理解。一个文本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语言有什么特点,是这一步阅读的训练重点。不同的文本体裁有不同的方法,理解时,要按不同的文本特点展开。

4 主题理解是从反馈信息、人文精神感受的角度出发,是对“文”的理解。这一步是对上面三步理解的总结深化:题材的典型性?技巧的合理性?

四步阅读法,把阅读的目标分解了,但每一步都是通过“读”来实现的。第一步基本理解用默读,理解字、词、句,可读读停停,不求一气呵成,关键在于弄清字音、词义、句意。第二步内容理解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提取精华要领,把概括内容作为目标,用笔划出中心词、中心句或概括层意作旁批,“动口,动手、动脑?三位一体,一气呵成。第三步技巧理解采用精读与比读相结合的方法,读出思路,读出方法技巧。第四步主题理解采用诵读。

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制整体。

1、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时间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1点钟——3月2日——3月21日——3月29日。

2 、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由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3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和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有时又是交叉不可分割。如《登上地球之颠》

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在8500米——第二台阶处——要“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4 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5 以一件事情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就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6 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围绕“羚羊木雕”来展开的,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一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种的花落了,又指爸爸的生命。

7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一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倦地赶走——没有耐心的拍打——内疚的观察——由衷的敬佩。《阿长和三海经》一文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憎恨、讨厌——敬重、爱戴(阿长)。

7 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就是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线索。

8,另外,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的,巧妙的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明线是,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1 记叙文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如《第一次真好》的结尾就是这样。

(3) 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记叙文中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A 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直接用文字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最后一课》中我说的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即是直接抒情。再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直接抒情。

B 间接抒情,即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1 寄情于景,如朱自清的《春》

2 寄情于事,如《安塞腰鼓》

3寄情于物,如《紫藤萝瀑布》和《珍珠鸟》

C 在议论中抒情,如《斑羚飞渡》中的句子。

(二)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如《安塞腰鼓》的开头部分。

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四:怎么样分析记叙文里的描写及其作用

首先,描写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它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另一类描写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人物描写

A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等的描写。

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对贝多芬的描写,《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的外貌,服装的描写。B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行动的描写,来提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的动作:他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