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老膏方 中药动态苏:玩扑克的“大头神童”---邵亦波-首席执行官ceo.icxo.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7:42
用扑克牌训练出来的数学神童,哈佛 MBA,新经济时代的IT精英,73年出他从来就不是个勤奋的学生,但却出类拔萃。聪明的孩子必然由聪明的家长来塑造。

  良好的家教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初基石,他的成长证明了这句话。

  培养孩子的三大硬件:能力、独立性、自信

  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关键的

  1973年9月1日,邵亦波降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学老师,父亲教的是数学,母亲教的是语文。他们的收人虽然不高,却过着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父亲热爱数学,母亲喜欢文学。工作之余,他们就沉浸在各自的爱好中,父亲伏案演算数学题,母亲捧着文学著作阅读,琴瑟和谐,其乐融融。童年邵亦波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耳儒目染,小邵亦波也爱上了学习与思考。

  等到小邵亦波长到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了。从邵亦波对童年的回忆中我们知道,父亲充当了对他进行启蒙的主要任务。每当他回忆起少年苦学的情况时,总是深情地说:“我爸从我懂事起,给我的教育、督促,以及对我的精心设计,是我成长的关键。”

  父亲对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启他的智力,这一点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大脑的绝佳途径,因此父亲给他营造了一
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他精心收集了各种锻炼头脑的趣题,每天要邵亦波做几
道,变着花样训练儿子的思维。

他着重训练孩子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自己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二是通过给孩子做备种有趣的应用题来开孩子的分析能力;三是通过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来锻炼他的自学能力,比如说邵亦波就是从小看着比他高三届的姐姐的课本长大的。

  父亲知道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讨厌枯燥、重复和死记硬背。所以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数学变得有趣,他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讨厌数学。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对此,邵亦波至今记忆犹新。对于父亲小时候教给他的趣题,邵亦波如数家珍。

对于父亲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他更是印象深刻。父亲主要是利用加扑克牌来锻炼他们的口算心算及记忆能力:54张扑克牌,去掉两张怪,剩下52张,问它们的总和是多少?这个题目有点类似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的题目。高斯要算的是从I加到100的总和。算法是一样的。扑克牌有四种花色,每种花色13张,将1和13相加得14,将2和12相加也得14……,直至6加8得14,余下7。共有6对数字相加得 14,于和是 (l+7)* 4=364。

  然后循序渐进,用扑克牌来演算更难的题目。比如随意从牌中抽去一张,让小邵亦波通过数学计算,算出这一张牌是什么。发明这种方法和邵爸爸当时所看的心理学书有关,他看到心理学书上总结人的记忆功能时声称人有三种记忆方式:

长期的一短期的和瞬间的。而这种扑克牌加法强化训练着重培养的就是瞬间记忆,这对

  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挖掘大脑的记忆潜力是一条绝对捷径。而且邵爸爸还总结出了忘

  得越快一记得越快的忘却式记忆法,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大脑而言,忘记也是记忆的

  一种形式,当你算牌的时候,你需要尽快忘记前面所加的数字,才能更快记住接下

  来要加的数字。到后来,小邵亦波忘记一个数字和记住一个数字中间的“时差”只

  需0.2秒,难怪他以后会成为数学神童。

  他父亲费尽心血的训练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后来邵亦波中学的一个学弟的家长

  听了邵爸爸的介绍也采用了这个方法,结果那孩子也成了数学神童。

  在训练孩子能力的同时,父亲还注意培养孩子自觉、诚实的品德。父亲往往

  并不把这张牌拿走,就把它放在桌上,让小邵亦波独自一人呆在房里计算;等他算

  出了这张牌是什么,就可以出去玩。小邵亦波如果想偷懒的话,完全可以不用苦算,

  只要翻开放在他手边的牌看一下就行了。但是他想到父亲这样信任自己,觉得自己

  不能辜负父亲,加上小邵亦波很爱数学,这种算牌的游戏又很有趣,所以小邵亦波

  从来没有作弊过。

  不过邵亦波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每次他犯了什么大错;邵爸爸都决不会对此

  姑息,而是狠狠地痛打他一顿。邵爸爸笑着回忆说:“邵亦波小时候算是很听话的

  孩子了,而且也特别聪明;所以我很少很少打他,不过一旦打起来我就会打得他再

  也忘不掉。”有一次,邵爸爸实在打得太厉害了,邵妈妈在一旁看着又哭又喊泪流

  满面的小波波,心疼得不行,连连劝他住手,并说:“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你何

  必下这样的重手呢?”到了下一次,邵爸爸再打邵亦波时,波波就用这个理由来为

  自己开脱了,他委屈的说:“爸爸,我还小,还不懂事,你就饶了我吧!”邵爸爸

  严肃地回答道:“你既然知道说这句话了,就说明你已经懂事了,更不能原谅。”

  邵爸爸后来总结经验时说道:“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我要让他知

  道必须为自己的每次言行负责任,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长期以来被现代教育思想给全面否

  决了。其实有时辨证地看待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是一条获取经验教训

  的捷径。一味崇尚棍棒确有问题,一味抛弃棍棒也未见高明。在孩子意识观念还未

  形成的幼年,仅仅通过说理规劝的方式未必能给孩子留下印象。而一些会对孩子未

  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的习惯或错误是万万不能姑息的,比如说谎等等,这时候适当

  地给孩子一定教训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

  但总的来说,邵爸爸还是个相当开明的父亲,他更多的时候是邵亦波的良师益

  友。他每天都给邵亦波做各种各样的数学趣味题;特别在吃饭、洗澡、散步时,都

  会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开扈"儿子的思维机器。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大脑越是放松的

  时候能够吸取的知识就越多;就像松软的士地好施肥一样的道理。以致于邵亦波小

  小年纪就锻炼了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方面更是显示出了天才。

  父亲教给邵亦波的另一个终生受用的东西是自信。还在邵亦波牙牙学语的时候;

  父亲常常把他扛在肩上,带他一起出去散步。一路上,父子俩常练习这样的对答:

  “波波2你长大了干什么?”“我长大了干大事!”楼道间、弄堂里回荡着小邵亦波

  童稚的声音。父亲让邵亦波从小就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与

  众不同的。邵亦波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自己将来能做大事;也注定要做大

  事,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辜负了自己,对不起自己。有了这种想法的人,为将来

  计,他们就会一直努力,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锻炼自信方面,邵亦波的父亲有一个决窍,那就是采取心理战术。他让邵亦

  波每天早晨起床时,都对自己说两遍:“我是优秀的,我必须做得优秀!”父亲也

  深知孩子的心灵特别的敏感,平时在很小的细节上都注意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

  尊心。在为小邵亦波选择数学趣题时,他总是非常慎重。如果选的题太容易,就达

  不到开日孩子思维能力的自的,如果选的题太难,又怕孩子做不出,会伤了他的自

  信心。正是在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重重顾虑中,父亲进行着他对邵亦波的训练,幸

  亏邵亦波聪明过人,总是能给父亲正确答案,不致使父亲过分为难。有时候邵亦波

  答错了,父亲也能处理得很好,不会给邵亦波留下任何不良影响。

  在邵亦波刚会数数和一点加减法时,有一天,父亲把邵亦波扛在肩头出门散步,

  正好路边的梧桐树上有很多麻雀叽叽喳喳。父亲指着树上的麻雀问他:“波波!假

  如树上有100只麻雀,现在你捡了一颗石子砸过去,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还剩多少

  麻雀?”小邵亦波不假思索地说:“还有99只。”“对!”父亲摸着小邵亦波的头

  说,“波波算得又快又准确!100减去1等于99。”刚说完,父亲就弯腰捡了一粒石

  子;递给小邵亦波,让地砸树上的麻雀。小邵亦波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子砸向麻雀。

  一只麻雀也没有砸到,但是树上的麻雀“嗡”地一下子全飞走了。父亲于是问:

  “波波!你一只麻雀也没砸到,麻雀就全飞了,假如你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的麻

  雀会飞走吗!”“会的。”那么树上还剩下多少只麻雀?“0——只。”小邵亦波恍

  然大悟地笑了。

  父亲就是这样既能训练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开发他的多向性思维,还能做

  到不伤他的自信心。

  华师大二附中的“获奖专业户”

  父亲对邵亦波的精心训练并没有白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快就到了收获

  的季节。小学五年级时,邵亦波在全市的小学笔算日算珠算比赛中得了一等奖。稍

  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L了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此时的邵亦波已经小

  有名气了,他已经初步表现出他的数学才华。

  1986年11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真正使他崭露头角。

  当时他13岁,正在读初一,他代表了华师大二附中参加了这次比赛。13岁的男孩也

  算是一个小男子汉了,然而邵亦波却长得纤巧文弱,这就更突出了他的大脑袋瓜,

  给人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当这个大头孩子神定气闲地走进赛场,镇静自如地坐在

  位子上答题时,相信他一定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注目。几天后成绩公布了,邵亦波

  名列全国第三名,获得了金牌奖。要知道,那可是云集了 150万全国少年数学精英

  的重大赛事啊!邵亦波因此获得了“大头神童”的称号,并从此走上了成名之路。

  他晃着大大的脑袋频频出现在竞赛场上,几年里,他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上

  各种各样的数学竞赛中先后得了二十几个第一名,他的名字也因经常获奖而频频在

  各种媒体曝光,真可谓“获奖专业户”。

  父亲对他另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他的独立性。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

  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这在溺爱孩子成风的上海的父母中间,算得上是具有

  远见卓识的。从小父亲就向邵亦波灌输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让他祛除对父母的

  依赖性,锻炼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使他变得果断而有主见。这一点直接决定

  了邵亦波今后性格的形成。也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才使他后来能独立做出出

  国、从商、回国三大重要决定。

  1985年邵亦波读完了小学,即将升入中学;报考什么中学呢?当时由于小邵亦

  波在上海巳经是声明远扬,所以好几所重点中学都主动上门联系。小邵亦波自己倾

  向于上海中学,小朋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小学毕业的暑假,上海中学组织了一次

  数学神童的夏令营,小波波在靠近植物园的景色秀美的上海中学玩得非常开心,所

  以他就想到那儿去读书了。一心望子成龙的父亲想法当然就不可能如此单纯了,他

  左思右想终于挑中了当时的全国重点中学——华师大二附中。选择这所学校的最大

  理由当然是它的教学质量好,而且据校方介绍初中就给学生上新概念英语,在当时

  这还是很罕见的,心中已隐隐萌发了把孩子送出国的念头的邵爸爸觉得新概念是个

  不小的诱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做父母的大部希望

  孩子呆在身边,一般都会为孩子找一所离家近的走读学校,住在家里。但邵爸爸毅

  然作出了让他住读的决定。在邵爸爸看来,这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让儿子尝尝

  真正的独立滋味,并且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对于父亲的这个决定,

  从感情上说,邵亦波是不情愿的,毕竟,乍然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

  对谁来说,都有点难以适应;但是从理智上看;邵亦波知道这是对他大大有益的事,

  所以,他暗自做好了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邵亦波来到宿舍——他的新家。宿舍里有4张上下铺床,住8位同学,邵亦波恰

  巧被分配住在下铺。宿舍住8个人,但空间并不大,箱子摆哪儿,毛巾晾哪儿,脸盆

  放哪儿,盟洗室在哪儿,去哪儿泡开水?邵亦波傻了眼,四顾心茫然。他意识到从

  今天起,真正要全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

  题是他不知道如何与这7位同学,7个陌生人相处。虽然以前邵亦波与同学们相处得

  很好,但那只是在教室里,一放学,他们就各自回家。现在却是与他们朝夕相处,

  连睡也睡在一起。这对一直呆在父母身边,任在自己一个人的小房间里的邵亦波来

  说,又是一个新问题。这当中也确实发生了麻烦。

  睡在邵亦波上铺的同学是个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但颇讲义气;所以在同学中

  有点小头目的味道。因为邵亦波成绩特别优秀,又不断地得奖,老师们都对他青眼

  相加,特别偏爱,这就让班里的很多同学心生妒忌,那个睡在他上铺的同学就是如

  此,所以从一开始就处处和邵亦波作对,还常常联合一个寝室的同学跟邵亦波过不

  去。邵亦波刚开始时很为此苦恼;不知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起初几个月,邵亦

  波每个周末都回去。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就收拾好背包,等下午的课一结束,就立

  即赶回家。星期天晚上坐在返校的公交车上,他就开始期盼下一个周末的到来。

  但这时候父亲又一次充当了他的人生导师,父亲告诉他人一辈子都是在与他人

  打交道的过程中度过的,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所以父亲便劝他多花

  点时间呆在学校与同学沟通,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邵亦波是怎么样的,误解都往往产

  生于不了解,只要你对他人真诚以待就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回报。

  邵亦波听了父亲的教导颇受启发。渐渐地,邵亦波不那么回家心切了,他开始

  多花时间和室友同学聊天玩游戏,而不是只顾一个人埋头读书,渐渐地大家了解了

  邵亦波,也就和他相处很好了。他那位上铺的同学现在是市政府的公务员,成了他

  最好的朋友之一。有时候周末到了,邵亦波也不回家;就呆在学校看看书,要么和

  室友一起出去走走。父亲的“计谋”得逞了,邵亦波通过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增

  强了独立自理能力,而且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这对他未来只身闯荡美国的哈

  佛生活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邵亦波回忆哈佛生活的时候就说道:“我并不是生来就是独立性、判断力都特

  别强的怪才,小时候的我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都很依赖父母。我觉得这种个性主要是

  环境培养成的。初中时,父母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让我一个人独立的生活。在国

  外我又呆了8年,从17岁到25岁,全部是一个人生活的,没有人帮助,也很少回家。

  这就逼着我成为独立的一个人。父母觉得你在国外能生活8年的话,我们就不需要来

  帮你做决定。独立很重要,当然,独立也有风险,让一个人大小就独立的话有风险。

  所以同时也要从小向孩子强调,他这个人一定能做大事,不要辜负了自己。有了这

  样一种想法就不大容易学坏了。”

  交大与哈佛:舍鱼而取熊掌也

  1989年,邵亦波16岁,正在华师大二附中读高一。有一天的早读时间,班主任

  老师把邵亦波叫到办公室,对此,邵亦波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以为又有什么数学竞

  赛让他参加。老师说:“邵亦波,交大的招生老师昨天和我们联系说,愿意接收你

  直接跳读大学,你自己先考虑考虑,再回家和父母商量商量。”。邵亦波的心“砰

  砰"剧烈地跳着,他一路狂奔着回到教室。上海交大,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理科类大

  学之一;这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响亮的名字。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是几亿学

  子心中诵念的名字,无数少年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它竟然主动向一个少年敞开了

  怀抱,呈现在他面前的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上交大,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进

  研究机构。成名成家……就在人人都为邵亦波的光明前途欢欣鼓舞的时候,这个十

  六年来从没有对父母和老师说过一个“不”字的乖宝宝却表现得不那么听话了,他

  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邵亦波没有被机遇冲晕头脑,那时候他已不再是个只会解

  题的好学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等兴奋过去之后,他冷静地问自己:“我现

  在知道自己能做数学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数学还能做什么,我不知道我究竟

  喜欢什么。我是应该按部就班继续下去呢,还是尝试到外面去看看,换一种生活呢?”

  在他的心底逐渐浮起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邵亦波决定放弃进交大的机会,决

  心是下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向父母开口,他内心不安,生怕遭到父母的反对。

  当天晚上,邵亦波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当时气氛非常压抑、凝重,

  一家三日围坐在客厅里,邵亦波象是犯了错误似的陈说着,母亲喝着茶,不说话,

  父亲更是表情严肃。出乎邵亦波意料的是,父母冷静地听完他的决定和理由后,竟

  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显得很高兴。到这个时候邵亦波才知道,原来他的决定和父母

  的想法正好不谋而合。他的父母正在担心儿子没有大志,贪图安逸,一个交大就让

  他满足了,就把他打倒了。现在听说了邵亦波的决定,支持、赞同还来不及,怎么

  会反对呢?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邵亦波接受了直升;等待他的将是少年大学生……

  完全可能是另一条人生道路了。

  17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想到了出国,去美国的某一个名牌大学读本科;18岁的

  时候,他的愿望实现了。1991年,邵亦波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念高中二年级。也是在

  那一年,他两次参加了美国高中数学邀请赛(此赛系美国向世界各国优秀的数学选

  手发出竞赛邀请),邵亦波在高手如云的各国中学数学精英中,脱颖而出。两次均

  以满分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哈佛“相中”,哈佛愿以全

  额奖学金接纳这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少年。美国哈佛大学,对于多数中国孩子,

  这只是天堂里的一个神话,它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这一次邵亦波没有再矜持、犹

  豫,而是一头扎进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怀抱。这一次,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支持邵亦波的选择、决定。

  多年以后的邵亦波回想起来,还是由衷地感激父母对他的支持和信任,他动情

  地说:“虽然那时候我那么小,但是父母对我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他们自小对我

  的教育、培养,相信我的能力,相信我的品质。相信我一个人在外能应付得了,也

  相信我出去后不会变坏。”

  在我问起邵亦波当初为什么会弃交大而奔哈佛,是不是觉得国内外教育质量相

  差很大时,邵亦波先是谦虚地说:“是不是交大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你就不要再强

  调交大了嘛!”接着就说到了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第一,我觉得一个人太早

  读大学,跳级跳得太多并不是好事。他的智力虽然可能成熟,达到要求,但是其它

  方面,比如身体、感情还没有成熟;把他放在比他大三、四岁的人中间去,和他们

  打交道,我觉得不好。象什么13岁的少年神童去上大学,他的将来很可能不好,畸

  形发展;第二、我并不觉得中国的大学质量或其它方面比美国差,说不定过几年以

  后(现在已经有很多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读大学。大学的质量或者是教学

  其实不是我去国外读书的主要原因。

  我选择哈佛,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去开眼界,去看一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说,我在中国时,委内瑞拉对我来说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我对它毫无概

  念,也不会和它发主任何联系。但是在哈佛,我和一个委内瑞拉的同学同住一室,

  他后来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这就完全不同了。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出

  国求学在开眼界的意义上是无可取代的,它能使人对世界有一份感性认识。其实有

  了这样的开眼界经历,这个人以后肯定会更成功。”

  哈佛的约翰叔叔

  1991年9月1日,正好在他18岁生日的那天,邵亦波孤身一人来到美国。他的18

  生日是在洛杉矾机场上度过的。生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人

  们很容易想起父母,想起亲人,希望和他们团聚在一起。这是令再坚强不过的人内

  心软弱的时刻。然而此时,邵亦波却只身一人呆在机场,等待前来接他的哈佛大学

  中国留学生。在他身边来来去去的都是异乡陌生人,飞机起落的巨大轰鸣在他耳边

  隆隆作响,想到父母一定在家念叼着“波波现在应该到了某处某处了”,邵亦波不

  禁心头一阵发酸。想起高家前,母亲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波波!去了美国会想家

  吗?会觉得孤单吗?”自己总是自信、洒脱,够男子汉地说:“不会。”现在,他

  才算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天涯孤旅的滋味。在机场上打电话回家,他觉得自己很孤独。

  他明白这一次和当年父母送他去寄宿学校可不一样,这一次,他是真正彻底离开了

  父母的羽翼,失去了依靠,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一切全靠自己,到底是不是应该

  放弃中国安稳的生话、光明的前途出来冒险,他有些怀疑了。但是转念一想,也只

  有这一次,他才真正完全独立,真正展翅高飞,他又觉得很兴奋,像个画家准备作

  第一幅画,训练多年;导师手把手地教了他无数次,怎样调颜料,怎样下笔,现在

  终于自己站在空白的画布前,第一次独自把颜色涂在画布上。

  以这样独特的形式,在这样独特的环境里,邵亦波度过了他的旧岁生日,完成

  了他的成人仪式。

  由于父亲自小精心的培养,使邵亦波具备了能力、独立性、自信这三大硬件,

  虽说哈佛乃非同一般之地,邵亦波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虽说初到哈佛,邵亦波

  也遇到了一个困难时期,但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应,这部分是因为从小所受的

  教育;部分是因为邵亦波出国时年龄还小,并没有什么中国经验;既没有难以改变

  的思维定势,也没有养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对于哈佛,他也没有什么畏惧心理,觉

  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所遇到的问题不过是初来乍到的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生活

  琐事;比如在哪里买一条新裤子,怎么挑一条新裤子之类的问题。但小邵亦波不羞

  于向他人请教,遇到再小的问题他都会马上找人来问,这样很多生活上的不适应也

  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在哈佛,邵亦波逐渐变得更加独立,也学会了适应一个新社会。在哈佛的第一

  年,他决定专修物理,因为喜欢分析问题,而物理又比数学接近现实,让他觉得可

  以真的对世界有新的贡献。他的梦想是搞一项发明,改变世界,获诺贝尔奖。他同

  时还兼修电子工程,因为物理和电子工程这两个专业比较相关,也因为他从小打下

  的坚实的理科基础,邵亦波不需怎样刻苦,并不怎么赶,就能轻松搞定。说到在哈

  佛读书的时光,邵亦波风趣地说:“我并不勤奋,有时上课也打瞌睡,也常常逃课

  在寝室蒙头睡大觉。”他还不无自豪地补充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上学时玩得厉害,也不开夜车,但是学得快,学得好。”我问那么与哈佛的美国同

  学相比,他的优势在哪里时,他说:“总的来说;中国人比较勤奋,而且数理化的

  基础比他们好,美国人创造力,动手能力强。但这只是泛泛地说,具体到每个人,

  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就不是这样。”

  哈佛的学习是多彩的:曾在尖端物理买验室研究物质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动态;

  曾为美国航天局分析卫星望远镜的数据;也曾在爱尔兰的美丽的海岸上长途自行车

  旅行。哈佛的人也是多彩的。就是在这里,邵亦波遇到了一个对他的一生有巨大影

  响的人,这个人特别给了他信心与信念。此人叫做John Linslery,是个美国人。哈

  佛有个“外国学生照顾会”,负责为每个外国留学生找一个当地的照顾人,John是

  该会的会员。许多人开玩笑说他是哈佛的“外国学生照顾会”的半个负责人,大家

  都亲切地叫他Uncle John约翰叔叔)。当时他年近7 0;是哈佛法学院40年代的毕业

  生。他每年都负责照顾三四个外国学生,而且与许多已毕业的外国学生也保持联络。

  一年级的暑假;邵亦波遇到John。John成了他的照顾人,并要邵亦波叫他Uncl

  e John,而非Mr.Linslery。第二天,他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这个英文名叫BO(波)

  的中国留学生,因为他觉得唯一能使外国学生真的觉得有个家的办法是给他们自由

  出入家的权利。哈佛“外国学生照顾会”的成员和他们要照顾的学生,一般不过是

  经常保持联系,一两个月见一次面,但是UncleJohn却不同,他真正把邵亦波变成了

  他家庭中的一员,以至于邵亦波后来对他以养父相称。

  John极爱骑自行车,曾两次横跨欧洲,第二次横跨时他已经67岁。John经常与

  他一起骑车去旅行,在洛基山的雪地上、在新苏格兰的荒野中、在伦敦的小街里,

  在爱尔兰的平原上。骑车使他们欣赏了自然,清醒了头脑,锻炼了毅力。一次,他

  俩从SanDiego到SanFrancisco骑了1000多公里。他们俩都喜爱、崇拜莎士比亚与拜

  伦,很多次会在深夜里读诗。John虽然年纪大,还能一章章地背诵莎士比亚。在加

  州的一号公路一边骑车一边背诵诗词,在爱尔兰的海边张大了嘴果看着不可置信的

  风景,或是两人比赛冲下坡路,邵亦波被John的精力所震惊。John的平常心和宽广

  胸怀、对别人的无私关心、对自然的深情热爱,给BO的生活增添无数快乐与感动。

  他俩很快成为最好的朋友。

  我曾问过邵亦波John对他最大影响是什么,邵亦波说:“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宽广的胸怀,他这个人不是很小心眼,也不是说大方,大方是很大方,不单单是大

  方;他每天高高兴兴,反正我就是我,根本不担心人家会说我怎么样,我就是我,

  我只要对人好,心里安心就够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安全感很强,不是整天

  担心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完全不管这些,大大……,也

  不能说是大大咧咧,仔细也很仔细,是个心胸很开阔的人,不是小心眼的人,他这

  个人就是小心眼的反义词。”在描述自己敬爱的Uncle John时,邵亦波发现了语言

  的苍白,词不达意,根本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万一。但我还是能体会他对Uncle Jo

  hn的敬仰、爱戴、感激。

  哈佛四年使邵亦波成了一个全面的人。邵亦波说:“我觉得在进哈佛以前,我

  还是一个片面的人,知识面比较狭窄,看东西的角度也比较片面,做事待人都比较

  简单、片面、粗糙。在哈佛读了四年书以后,我成了一个全面的人,各方面的知识

  都比较多,做人的基础也打得很不错,我觉得我做人的基础就是在大学里面打下来

  的。我碰到了很多对我影响蛮深的人,老师、同学、朋友,包括养父Uncle John,

  虽然说我的世界观是早就定了的,但是怎样待人接物的基础是在哈佛定下来的。”

  1995年,邵亦波从哈佛毕业,他在物理和电子工程两方面都获得了最高荣誉。他的

  总成绩,在当年的1600名哈佛毕业生中名列第四;进入了哈佛毕业生“最高荣誉会”。

  这是每届毕业生中名列前12名的优秀生才能进人的,他也是12名优秀生中唯一的一

  名外国人。

  最重大的选择——经商

  1995年邵亦波以骄人的成绩从哈佛毕业时,美国有8所著名的物理研究院,都向

  他敞开大门。

  这时,他又做出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选择——从商。这个选择看似突兀,其实

  却是邵亦波考虑了很久的深思熟虑的决定。邵亦波起初决定专修物理是因为物理比

  较接近现实,可以让他对世界有实在的贡献。学了3年后;他慢慢地发觉现代物理与

  现实高得很远,对社会的贡献需要到几十年以后,邵亦波有些失望。在哈佛的日子

  里,通过和形形色色、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交往,邵亦波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挺

  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对于一生从事理论研究,自己似乎没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耐心。

  大三那年暑假,邵亦波把自己关在尖端物理实验室里,研究物质到接近绝对零

  度的动态。放假后,同学们大都回家去了;往日热闹的校园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

  校里显得空空荡荡,寝室楼里更是人去楼空。这个暑假,邵亦波白天都在实验室里

  做研究,晚上回寝室睡觉,寝室里只有他一个人。邵亦波象台机器似的,差不多整

  整一个暑假没有和人打交道,他感觉自己很不开心。这件事让邵亦波想了很多,并

  使他最终放弃了做科学家,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他发现虽然他的逻辑性思

  维能力强,喜爱数学、物理,也很喜欢钻研;叫他几天,几个星期钻研一个问题,

  他很开心。但是让他一辈子关在实验室里,研究一两个课题,他觉得这不是他最想

  做的事。

  6年以后的邵亦波,跟我谈起了当初为什么放弃学术选择毫无经验的从商时;

  他总结道:“第一,我喜欢逻辑性强的数学、物理,但是也喜欢与人打交道,如果

  单单做学术的话,与人打交道就比较少,我不喜欢一个人被关在实验室里,天天埋

  头做研究;第二,就我的能力来说,逻辑性强、分析能力强是一个方面,同时我对

  整个事物的感觉能力也比较强,不是完全理性的人,而是常识也不错。我觉得一个

  人如果逻辑性强,对一般的事物常识也好,也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的话,这个人单单

  做学术的话,就有点浪费了;第三,我觉得中国更需要学管理的人才。有人说中国

  每年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是10几万,而新增的管理人才只有几千,所以差得很多很多。

  管理者在中国更有用武之地。”我问他,当初选择了商业,而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

  数学、物理,会不会有时候也有后悔的想法。邵亦波说:“有时候是会想如果我数

  学学下去会怎么样,会不会成为陈景润第二,物理学下去怎么样,会不会拿诺贝尔

  奖什么的,但是到最后选择商业,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我不后悔。”

  邵亦波决定应聘咨询公司,一来在美国的商场上;最具有挑战性、最为热门的

  行业就是咨询业;二来他认为通过在咨询公司的实践,可以接触到各种行业与各种

  策略问题,对他的学业的考验也最为直接,从而使自己学到更多的实践本领。

  但当邵亦波打电话回家和父母谈起自己的决定时,父母都感到很震惊,尤其是

  邵亦波的爸爸。因为在学数学的邵爸爸眼里,以邵亦波的资质和潜力,按照目前的

  发展形势(当时愿意录取邵亦波的8所物理研究所都是赫赫有名的,而且他们都允诺

  让邵亦波直接硕博连读,其中很多博士导师本人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邵亦波

  成为物理学著名教授是指日可待的事,而成为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极有希望的。

  这一切不正是他从小对邵亦波的殷切期望吗?但现在当成功的大门向邵亦波敞开之

  时,儿子反而要选择走另一条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的道路,邵爸爸和邵妈妈都有些

  想不通了。

  而且当时国内不象现在这样讯息发达,大家对咨询公司是什么概念都不太清楚,

  甚至有亲戚问他们咨询公司是不是就是那种在马路上摆摊子回答问题的,邵亦波的

  父母也只能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所以当时他们对邵亦渡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极其

  不理解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们并不理解儿子的选择,但出于对他的信任,

  最后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邵亦波现在回想起来还对父母心存感激:“他们相信我

  能够做正确的决定,相信我的判断力。虽统他们一点也不理解;但是他们支持我。

  我觉得,这就是好父母应该具备的素质。”

  临近毕业时,同学们纷纷为找工作做着准备,整天忙忙碌碌、忧心冲忡。面试

  是找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很多同学为了面试,费尽了心机,他们一面购置新装,

  大做发型,修饰自己的形象,一面对着镜子训练自己,对说话时的眼神、表情、声

  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都刻意求工,务必达到尽善尽美。有的同学甚至来一次模

  拟面试,把自己的表现用摄象机拍下来,仔细观摹,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然后扬

  长避短。而邵亦波呢,他还是一如既往,悠然自得,该看书的时候看书,该睡觉的

  时候睡觉,一点也没有为面试做什么额外的准备。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且他

  始终坚信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关键的。

  邵亦波同时应聘两家美国最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与波士顿。去波士顿面试

  的那天,邵亦波没做什么准备,就这样信心十足地去了。他想,反正我就是我,我

  让你知道我是个怎么样的人,那就好了。我觉得我自己蛮好的,你喜欢就喜欢,你

  不喜欢就算了。在面试中,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笑都显得那样自信、洒脱

  而又单纯。第一轮面试以后,他的感觉越来越好,自信越来越足。不出所料,几天

  后,波士顿咨询公司就给地寄去了录用通知书。与此同时;麦肯锡也向他抛来绣球,

  且均付予相当丰厚的年薪。邵亦波真是够幸运的,最终,他选择了波士顿咨询公司,

  并在其总部工作。

  邵亦波之所以能进波士顿,主要靠的是他个人的魁力。虽说哈佛毕业这个背景

  有一点帮助,但波士顿的位子是每个哈佛毕业生抢着要的。波士顿每年在哈佛才招

  几个人,哈佛一届1500个毕业生中,至少500个人想要这个位子。邵亦波又一次凭借

  他的实力、自信和率性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别人看来轻而易举地得到人人

  艳羡的工作。

  说到面试,邵亦波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不喜欢我,那只能说明我不适合这份工作。没有人应该把把自己修饰成另外

  一个人。你这样去做的话,一方面很容易被人看穿,另一方面,即使你拿到这份不

  适合自己的工作,后来也很难有成绩,而且一定会做得不汗心。每个人适合的工作

  各有不同,你装作“你不是的人,拿到你不适合的工作,对自己决没什么好处。”

  在“波士顿”两年中,邵亦波经历了许多次惊心动魄的“商战”,与高层次的

  决策人士、总裁们一起,成功地参与、策划多次大企业的收购、兼并计划。为咨询

  公司赢得了高额的利润;商战的细节无法细说,但他的能力赢得资深总裁们的高度

  评价,他们一致认为:邵是他们公司“最卓绝的雇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可塑之

  材。他后来跟我谈到,波士顿的工作经验对他创业的帮助其实并不是很大,不像外

  界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丁点罢了。因为无论咨询公司还是MBA ,其实都是纸上谈兵

  的经验,你真正要操作起来,完全不一样。听过再多的理论,如果没有实战经历,

  还是不行。实际做的时候很难照搬理论。这一点和理工科不同;学了一个公式,做

  题时套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在商业上,你学了再多的理论,实际做时还是两眼一抹

  黑。实战时理论的帮助只是在于帮助你更快地总结经验。失败以后如果你没有学过

  理论的话;也许你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你具备理论知识的话,犯了错误就会

  反过来想到原来那条理论说的是这个意思,总结经验后也就不会再犯类似错误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理论是用来更快地总结经验,很难靠理论来避免犯第一次错误。

  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二进哈佛

  正因为“波士顿”的总裁们对他赞赏有加,邵亦波工作两年后才获得公司资助

  9万美元再度进哈佛深造读MBA。

  二进哈佛,邵亦波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子了,这一次他是

  有备而来,有所图而来。我问邵亦波为什么不在咨询公司一直做下去,而要去哈佛

  商学院深造,他说:“这个我觉得很自然。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咨询公司是给你

  开了一个小窗,让你看到商业是怎么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小窗口,因为你可

  以看到很多不同的行业,碰到不同的创业的人。但是透过这个小窗口,你只能看到

  里面景色的很小的一部分,而商学院则是把商业整个地摊开来给你看,很全面,但

  深度不够,比较浅。只有读商学院,你才能全面地了解商业是怎么一回事。打个不

  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商业比作一本书,那么做一件具体的工作是看了这本书的一页,

  这一页你可能会看得很深透,但别的书页就一无所知咨询公司是给你看一章,在咨

  询公司你会看得多一点,但大多数都是浮光掠影,比较浅;而商学院则是让你看整

  本书的框架,让你翻阅整本书,有一种整体感和宏观把握。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

  自己的特色,缺一不可。”

  然后我便接着问读MBA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是不是必需的,邵亦波坦率地回答道:

  “读MBA 不是成为好的管理人员的唯一的途径,其实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成为一个

  很好的管理人员。有很多大公司的CEO都从来没有读过MBA,它不是必须的。对某些

  人来说是个捷径,但某些人在实际操作中做两年的话,可能收获更大。读MBA 什么

  时候读也很重要,不一定早读就好,这和别的学科不一样,读MBA 一定要有了很多

  实战经验以后再读就会更有用,因为51BA是纸上谈兵,如果你从来不知道商业操作

  是怎么一回事;你根本学不到东西,马上就会忘记,如果你有很多实战经验的话,

  就能受到启发。所以其实我还是读早了,我现在去读MBA 的话,肯定比当初学到的

  东西更多。”

  邵亦波还补充道每个人都一窝蜂去读MBA 并不是好事。关键是看这个人想做

  什么事。他指着我说:“象你一心想做编辑的,如果去读MBA 就是很傻的事。但如

  果你要从商的话,那读MBA 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如果我当初想去做科学家的话,那

  去读MBA也没有意义。读MBA需要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时间是人生中最最有用的两年,

  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读的话会有好处,不读的话你去做其他的事也会有好处。

  所以要仔细衡量好,绝对不要去赶这个潮流。但是从长远看,中国需要更多的管理

  人才。”

  在哈佛商学院里读MBA时,有一天上课,邵亦波听到老师在讲台上说:“做生意

  就是做人。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招来怎么样的人帮你做事,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

  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怎样和别人打交道。人决定了公司做什么事情,如果人诚实,

  公司也就会诚实。人不诚实,公司也就不会诚实。”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的邵亦波

  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是要真正理解、吃透这段话却要到邵亦波自己回国创业以后。

  1999年,邵亦波从哈佛商学院毕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摆在他面前有两项

  选择:一个是回波士顿咨询公司,他将拿到15万美元的年薪和“绿卡”;一个是负

  债9万(偿还波士顿为他付的MBA学费);放弃“绿卡”返国。去年6月,邵亦波毅然

  选择了后者——回国。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回国,一个比当时放弃直升交大、放弃美国物理研究所更大胆的决定,放着

  令人羡慕的平坦的大道不走,却选择具有风险的预见不了后果的羊肠小道,25岁的

  邵亦波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从报纸、电视、父母的来信来电中,他发现,中国的变化速度之快令人不可

  思议,然而中国的商业贸易领域;还有那么多的空白可以填补,比如互联网上的商

  品交易,至今未有大的起色,而美国,这一块市场的容量目前已经达到每年1000亿

  美元。这从某种程度上触发了他回国搞电子商务的念头;当然从萌发想法到下定决

  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的催化剂是朱港基总理的访美演说。

  1999年4月的一天,他从哈佛步行到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聆听朱总理的演讲。

  朱总理在讲话中,鼓励在美国的学生返国报效祖国:“中国需要你们!中国的机会

  很多!”言辞恳切、热情,使他受到很大的震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想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他知道在美国工作;可以有丰厚年薪、汽车房子;但年薪再

  高,也是为别人“打工”,几年下来;优裕的生活当然不愁,但有可能从此滋生了

  “惰性”,他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也成了泡影。“你一生中最怕的是什么?”

  女友曾经问他。他回答说:“年老后,回想往事;发现自己没有做成小时候梦想的

  大事。”他记得一位老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找到一个工作,使你每天早晨都很

  高兴地起床!”为了愉快工作,为了做自己喜爱的事,为了将来回首往事不后悔,

  邵亦波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国创业!

  这一次父母对他的决定是彻底不理解了;尤其是邵妈妈。老人家想不通,放着

  20多万美金的年薪、舒适的国外生活不要,却要负债9万美元回到一切都比美国落后

  的中国来,孰优孰劣谁都能一眼分辨,为什么一向聪明的儿子却好象鬼迷了心窍一

  样呢?邵爸爸虽然也不是很理解儿子的选择,但他想儿子都25岁了,应该知道自己

  在干什么,而且鉴于儿子以前几次正确的判断力,为他填充了信心,但他还是劝儿

  子在美国干两年再回国,这样更稳妥一些。但邵亦波不愿久留,现在他依然血气方

  刚,两年后就说不定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勇气了。说走就走,他把自己在美国的东西

  全都卖掉,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尽管,网上交易在目前的中国还仅仅是初见端倪,

  但 BO认为这是 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之一,邀请合作伙伴;吸收风险资金,

  新的一轮挑战正在等着他。

  最佳拍挡谭海音

  邵亦波还没回国就已经邀请了一位同等资历的合作伙伴,她就是谭海音,是邵

  亦波中学里高年级的同学,又是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

  相对于邵亦波,谭海音的求学、工作经历算是“循规蹈矩”的了。从华师大

  二附中毕业,以上海市高考第三名进入交大,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商的麦肯锡咨询公

  司,工作三年后考取MBA。两年美国生活后获得硕士学位,并巳得到了美国某投资银

  行的录用,起始年薪为10多万美元,三、四年后可望为50万美元。她的学业、事业

  可谓一帆风顺。但当她即将向着生活无忧的高级白领目标迈进,邵亦波向她发出了

  回国创业的邀请,激活了她心中的不安分元素。直到去年夏天,本来打算回上海过

  暑假,邵亦波认真地对她说:“海音,我们一起做网络公司!”就这样,谭海音决

  定放弃投资银行和数十万年薪,突然决定不走了。做出留下来创业的决定时,不仅

  把父母、朋友吓了一跳,连她自己都说:“也许这是我这辈子最Crazy的事了!”

  当我问起邵亦波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海音做创业伙伴,是不是因为他们是校友时,

  邵亦波回答道:“校友的身份固然是一个因素,因为哈佛MBA大多数都是很优秀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觉得我们之间各方面都能互补。因为我年纪很小就出去了,

  对中国的了解绝对没有我的伙伴海音多,海音读完大学,工作了三年以后再到美国

  去读MBA的,她对中国人情世故的了解比我多得多。这样在公司里,我和海音的分工

  就不一样,和美国投资者打交道,我比较多,和国内打交道包括员工管理,海音做

  得多一点。有人把公司简单地归类,说有“海归派”和本土派。我觉得这是一种很

  简单的说法,作为一个公司;需要不同的人。我们公司需要对中国本土很了解的人,

  也需要与国外打交道的人,关键是要知人而用。”

  决定建立一个商务网站,通过在美国已有的经验和声誉争取足够的风险投资,

  是他们首先要做的事。尽管,当时有些人并不理解,并劝他们别冒险,但他们已下

  定决心干一番事业。踏踏实实的筹资工作己经开始:邵亦波起草了一份长达30页的

  计划书;在硅谷高科技区寻找合作伙伴。那些与他们并不相识的投资商,就是看中

  了他们的构想,以及他们在中国开创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的前景,给了他几十万美

  元的投资基金。也有邵亦波的好朋友,甚至不问清他的商业计划;给了他十几万美

  元,说:“你不管做什么,我都相信你会成功,就算这一次不成功,下一次一定能

  成,很高兴你能让我对你投资。”

  放弃了安逸的既定生活,谭海音和邵亦波选择的是作为“创业者”的艰辛。公

  司前两年的运作主要依靠最初筹得的资金;在网站业务经营方面以树立品牌形象为

  主,不收取网友的任何费用,因此这两年可以说是要“熬”的。但是,像他们这样

  眼界、才识都已经得到拓展的人,不会退缩于挑战。从他们这些MBA的中国留学生合

  著的书《哈佛MBA》里,已经可以看出他们共有的特质:挑战自我。

  中国“eBay”诞生

  “网上电子商务高中国人并不遥远,我们已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居民

  以及商家手中有大量的老旧和闲置物品,而另有一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或临时性的

  需求,迫切需要以较低价格买到二手货。因特网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

  平台,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交易的范围、时间与对象。”邵亦波在深入调查的基

  础上注册了“易趣网”(www.eachnet.corn)——中国第一个中文竞标网站。

  “易趣”的意思就是交易的乐趣。

  在现在这样网络行业风起云涌、网站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环境下,一开始打

  响网站牌子,保持一定数量的点击率就需要一大笔资金的投入,有人说,网站花钱

  如流水,简直就是在“吃”钱。而且现在国内还没有听说哪个网站是有盈利的,那

  么网站的前期投入必定要靠风险资金;不但投资方担着风险,CEO也担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易趣”对风险投资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第一期的投资公司都经过

  了严格的筛选,金额也控制在一定的数量,防止资金大量涌入造成“泡沫”。两位

  总裁都认为还是要在网站基本建设上作文章,等网站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再吸入第二

  期资金。这样网站才不会昙花一现,也对得起这么多信赖他们的投资公司。

  当我问起他为何网站两次融资都如此顺利,去年在网络低迷期还能成功融资20

  50万,成为当年之冠,哈佛MBA的身份有没有起到作用时,邵亦波说道:“投资者一

  般会看三个东西:一是你这个人怎么样,有没有能力,值不值得我信任。最重要是

  他可不可以相信我不会拿着钱跑掉,因为他在美国给我钱,明天我就可以上飞机跑

  到巴拿马去,拿着几千万,他也没办法找我。所以关键是看我这个人的品质,然后

  是我的能力。第二个,他要看这个公司做的事情,也就是商业模式怎么样。第三个

  如果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不错,人也很好的话,就要看到现在为止这个公司做得怎

  么样。也就是它的业绩怎么样。第一轮融资,在我们获得“种子资金”时,和哈佛

  MBA 是绝对相关的,这就象给人盖了个信用章一样。而且他也相信我的能力。第二

  次融资这三点就各占1/3。第三次融资业绩就占主要比重了,我是否是MBA 已经不

  重要了。”当我问他在合作过程中和资本意志有没有冲突时,他想了想回答:“小

  的当然有,但大的没有。这和你选择怎么样的投资商很有关系。如果你的投资商是

  那种只图眼前利益的,属于盲目投资者的话,那肯定会有冲突。投资一定是为了要

  赚钱,但赚钱应该通过做一个好的企业而不是投机。所以寻找投资商的眼光很重要。”

  可以说,“易趣”的高速发展连创办人邵亦波、谭海音也始料不及,99年8月1

  8日正式开通的网站,本来预计到年底能有五千注册用户,没想到一个月已超额完成

  了这个预定计划,到年底用户数更是阳升到了30万,发展势头令人瞠目。而到2000

  年7月,公司成立还不到一年,注册用户竟突破120万大关,在线商品高达3.4万件。

  以网上活跃竟标数计算,易趣网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以上。日新月异的

  速度连易趣人自己都吃了一惊。

  至今,易趣始终保持了国内第一竞标网站的地位,无论在用户人数、在线商

  品数量还是成交额等各方面都位列榜首。多次全国性的调查评比表明,易趣是国内

  竞标网站中无可争议的领先者,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易趣得票数高居国内竞标同站之首,成为最受欢迎的

  竞标网站。2000年7月中,易趣网注册用户超过1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拍卖

  第一网”,而他们进一步的目标,当然是中国第一电子商务网站。

  第一个收费的拍卖网站

  当我就易趣从 2000年8月开始正式全面收费的问题询问他时,他回答道:

  “原因很多,第一、大环境慢慢向收费走,我们不是第一个收费网站,很多EMAIL、

  个人主页都开始收费。大家觉得网上的服务不应该收钱,应该免费,这是不对的。

  网上服务免费时间越长,用户越感觉这东西应该免费。第二、在免费的时候,我们

  很难发现哪些用户觉得我们的服务有价值,这样导致我们花了很多钱下去,对真正

  的用户服务反而不好,因为我们注意力太分散。收费后我们知道留下来的都是真正

  想做交易的,这样我们的服务就会更好。第三、我们网上的卖家,有的严肃,有的

  不严肃,造成买家要买东西的话,不知道该找谁去,鱼龙混杂,买家不高兴,直正

  要卖东西的也不高兴。收费以后;就很清楚了,一半不是真正想交易的人不交费,

  走了,另外一半剩下的人都是真正要做交易的,买卖渠道就会畅通得多,交易的信

  用度也会大大提高,我们是向卖家收费的,卖家既然交了费,肯定要把东西卖出去,

  不象以前搞不清他是不是真想卖。买家和卖家都会高兴,买家买得快,卖家卖得快。

  收费对网站整个交易氛围是有好处的。”

  “但选在现在这个时候你觉得合适吗,很多人都因为网络泡沫的破灭对电子商

  务失去了信心?”我忍不住问,他马上回答我:“网络改变生产和生活,这是勿庸

  置疑的,接下来的10年20里它肯定会天翻地覆地改变人们做事情的方法,但这是很

  慢的,不是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就会发生的事情。前一段时间网络大热了,现

  在又太冷了;其是网络一直都在这样发展,我们只要把这件事做好,就会成功,不

  要太管别人怎么说。IT行业是机会最多的行业;对于一个年青人,如果你在传统行

  业的话,你就要慢慢一步步往上爬,需在很长时间,在一个变化比较快的地方的话,

  需要新鲜血液的地方,机会就会多得多。”“但是你们这样做还是挺冒险的吧?”

  “冒险当然冒险,绝对冒险。我们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全民收费的网站。其他同站

  收起费来都畏畏缩缩的,但我觉得要走这一步就走得干脆些,畏缩不前是成不了大

  事的。虽然我们是第一个收费的拍卖网站,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一个卖家要卖东

  西的话,他肯定到最容易成交的地方去,如果一个手机在易趣是能卖掉 800块钱,

  在别的地方它卖不掉,或者只能卖 750块钱,因为买家少,价钱也就上不去,那卖

  家就愿意给易趣10块钱,因为他还多赚了40块钱,他一定肯的。即使我们收费,卖

  家在易趣比在其他免费网站还是有利。”

  “那收费以后情况如何呢,有没有大量用户流失?”“比我预计的好得多”,

  邵亦波停顿了一下,又强调道,“好得多得多了,虽然收费并不就意味着盈利,盈

  利最快也要一两年之后,但现在的发展形势令我非常乐观自信。”说到这里,BO还

  举了一个自己的切身例子,“我最近就刚在网上买了一副网球拍,还买了一个网球

  教练呢!他已经教过我们一次了。我一开始是要买一副网球拍,结果看到一个商家,

  有个牌子的网球拍,市价要1600,网上只卖1000,那我当然在网上买了。我再看别

  的东西的时候,发现有个栏目叫网球教练,75块钱一个小时,是从前的国家队教练,

  我觉得这不是蛮好吗,就请他来了。结果还真不错。”谈起他心爱的网球运动和成

  功的拍卖经历,邵亦波露出了他阳光的笑容。

  于是我趁势问到了敏感的上市问题“易趣有没有将上市放入最近的考虑日程?”

  “上市一直都在我们的计划中,但目前还没有具体操作。很多人觉得上市是一个网

  站的终点,好象一个网站只要上市了就行了。其实我觉得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是

  这样,但对于创业者来说,绝对不应该如此,上市只是一个网站的里程碑,而非最

  终目的。”

  最后我问他十年后的理想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想退

  休在中国办一家商学院。上次朱总理到麻省理工学院演讲,提到国家要大力培养管

  理人才。借这个东风,办商学院会对社会有很大影响。而且我也热爱教书。教育本

  身也是一种投资,国内有很多人想上哈佛但做不到,如果中国有很好的商学院;他

  们就会愿意出钱在国内念书,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没想到易趣CEO 目前最

  大的志向竟然是做MBA老师;真是让人想不到。

  邵亦波结婚了

  正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邵亦波给我来了个电话,说他8月11日结婚,邀请我

  去参加。通完电话,我不由心头一乐,一来是为BO高兴;这个以家庭幸福为毕生追

  求的大男孩终于可以如偿所愿,在自己的小巢里和爱妻甜蜜厮守了;二来是出于私

  心,一想到能以邵亦波婚礼的独家报道给这篇文章划上个圆满的句号,我就挺满意

  的,赶早不如赶巧嘛。

  8月11日晚上,连下了几天暴雨的上海空气湿润新鲜,浦东华灯初上的夜色里飘

  着蒙蒙细雨,使这个夜晚显得格外富有情调。在香格里拉坐电梯前往邵亦波设宴的

  长安厅时,站在我身旁的恰好是两位易趣的员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姑娘正兴奋

  地议论着:“今天香格里拉三楼可有得热闹啦!”

  香格里拉三楼确实很热闹,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各界名流济济一堂。不过有趣

  的是,原本我以为会遇到许多业内知名人物,结果那些熟悉的面孔大多没有出现,

  我只看到了新浪、网易和上海热线的几位高层人士。这倒是印证了邵亦波自己的那

  句话:“我现在巳经忙得连朋友都没时间交了”。参加婚礼的一大半都是易趣员工,

  除此之外邵亦波各个求学时期的校友占了很大比重。许多哈佛MBA都对我说过,哈佛

  带给他们的最大财富除了知识理论、思维方式之外,还有就是在各行各业叱咤风云

  的同学校友,看来邵亦波也不例外。

  我恰好坐在邵亦波中学时班主任的身旁,便好奇地问起了BO小时候的情况。老

  先生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了,但提起邵亦波的少年往事,他立刻神采飞扬了起来,据

  他说,BO从小就不是个调皮捣蛋的男孩,而是相当自觉自律的学生,从来用不着老

  师操心,不过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父母的精心裁培和独特的教育方式。他对邵亦波能

  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点儿也不感到奇怪。谈起邵亦波,老先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

  表,BO也确实值得他如此自豪,不仅是因为他一路走来留下的光辉足迹,更重要的

  是一个人在功成名就后还能记得当初培养自己的中学老师,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邵亦波的婚宴来宾中,你都可以窥见BO的成功秘诀,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人,人情

  味往往比精明更重要。《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极讲究人情的中国,感情投资有时甚至比金钱投资更吸引人。这也许就是被谭海

  音称作“人情味同站”的易趣为什么在网络泡沫破裂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良好发展

  形势的原因所在。

  整个婚礼仪式,邵亦波虽然是当天独一无二的王子,但因为他表现得较为低调,

  话也不多,所以理所当然被两位女士抢去了风光,一位肯定是婚礼的女主角—一娇

  巧美丽的宝岛新娘Jenny,另一位则是邵亦波多年的合作伙伴兼”绯闻女友”谭海青。

  新娘Jenny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比照片上还要可爱动人。她和B0被称为哈佛的金

  童玉女。Jenny的经历和邵亦波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当年她以全台湾托福最高分

  考人哈佛法学院,读书也是哈佛的优秀生,现在则是著名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婚礼当天穿着一袭白色露背婚纱的新娘依仍在高大英俊的BO

  怀中,每个人都喷喷称赞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实在另人羡慕。更令人羡慕的是,

  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邵亦波生活中却是个百分百“新好男人”,他和女友每天一小

  时通一次电话在圈中是出了名的。我就好几次亲耳听到他在电话里跟女友嘘寒问暖,

  有次就听他反反复复地叮嘱senny胃疼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还Honey、Darling叫个

  不停。难怪当婚礼主持人问邵亦波的最大爱好时,就有BO的朋友在下面笑喊:“煲

  电话粥!”不过邵亦波的丈母娘似乎对他们这种甜蜜恩爱颇有微词,当主持人问Je

  nny的母亲两人的共同爱好时,她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说:“他们俩就知道

  整天亲来亲去,抱来抱去,真讨厌!”只见当时我们的年轻CEO脸色排红,颇有尴尬

  之色,但在当天也并未因此就稍作“收敛”,还是一直牵着新娘的小手,不时轻吻

  她的耳鬓或轻抚她的后背,并在众人的起哄下,充满激情地深吻了他的小娇妻。看

  来,邵亦波依然奉行着他那个“我就是我”的本色原则,即使当了CEO也是一样。

  另一个在婚礼上光芒四射的女士则是邵亦波的创业伙伴——谭海音。她的美丽

  和口才一向都是在圈中有名的,也正因如此,许多人都觉得她和邵亦波是天生一对,

  再加上他俩的同窗往事、创业经历,使外界一直流传着这对易趣总裁的排闻逸事,

  说他们是“夫妻老婆店”。直到今天,谜底才终于揭晓了,原来邵亦波心中的公主

  另有其人,难怪谭海音一上台发言,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很高兴,和BO一样高

  兴,因为明天我就可以对所有人高声宣布‘邵亦波结婚了,新娘不是我!’”,全

  场顿时一阵哄笑,聪明幽默的海音就是这样善于调节气氛。所以当后来她出了个

  “馊主意”,让新娘通过摸七位男士的小腿来找出新郎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

  不过新娘这下可被捉弄到家了,因为最后她找到的“新郎”是一名易趣的员工,而

  非邵亦波,搞得邵亦波只能在一旁苦笑。海音在随后的“正规发言”中寄语自己的

  亲密伙伴邵亦波“平衡、惜福”。她说,生活需要平衡,物质和精神、家庭和事业,

  懂得平衡,才能心境旷远;珍惜幸福,才会相守终身。引来数百位来宾的热烈掌声。

  婚礼临近尾声的时候,易趣技术和市场部几位骨干联合创意制作了一份特别的

  结婚礼物。代表全体易趣职工送给他们可亲的老总的礼物。这是一份颇具网络色彩

  的礼物——flash。其中,不少镜头生动而有趣,比如一个大头娃娃;刚出生,手指

  一捻。撤出好多张纸牌,即描绘了邵亦波小时候,父亲用扑克牌训练地的算术能力

  的情形;还有戏拟泰坦尼克号的场景,BO从背后抱拥着Jenny,站在自由女神像手举

  的火炬座上,深情陶醉的模样,对他们在美国相识相爱的经历以及两人的留美背景

  都通过一个画面做了交代,非常有趣,而且言简意赅。

  在网络界充斥着低迷气息,不时冒出辞职消息打击着人们对互联网热情的时候,

  参加一个IT精英如此轻松愉快的婚礼,你不由会体会到一种“别样的滋味”。今夜

  的香格里拉,不只是见证了一位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人生大事,还让我们瞥见了中

  国互联网未来希望的一抹曙光。

  2001年8月,对于邵亦波而言,无疑是他人生的第四大转折点。易趣从8月l日开

  始全面收费,这也许是同站走上盈利坦途的一个全新起点;而对他个人来说,从单

  身到已婚所改变的不止是形式和身份,更重要的是内在。在网络界衷鸿遍野、四面

  楚歌之时,许多曾经的IT英雄都纷纷辞职下课或改弦易辙,而邵亦波却站在一个新

  的起点上准备新一轮长跑,他将面临怎样的前景,我们拭目以待。

  星心资料:

  姓名:邵亦波

  英文名。BO

  出生年月日:1973年9月1日

  血型:O型

  星座:处女座

  爱好:旅游,户外运动

  自认为的个性:开朗,真诚

  最常做的运动:网球(虽然打得不太好)

  最喜欢的电影:无

  最难忘的书:无

  最动听的歌:无

  最敬仰的人:无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无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无

  最开心的事:和妻子在一起

  最尴尬的事:无

  最讨厌的事:无

  最震撼的一件事:无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