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基本动作分解图:黑龙江新闻网-产业结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7:43
关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辩证思考
□贾惠媛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如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建国以来,我省经历了由“十大军工”、“三大动力”构成的装备产业体系的一枝独秀,到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的确立,再到十大重点产业的兴起,走出了一条由单一到全面、由传统向新兴的产业发展之路。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一深层次矛盾始终在困扰、制约着我省发展。导致我省在全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经济发展大潮中节节败退,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8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16位。
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省委省政府确定将“十二五”前三年作为产业项目建设年,着力建设一批起点高、成长性好、牵动力强的产业项目,从源头上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但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的确立和形成,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世情国情省情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的变化而调整。只有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在于优势主导产业的数量,关键在于规模和质量
传统的思维理念认为,数量占的多就是优势的占有。但在发展主导产业上,这一点并不适用。瑞士的钟表、荷兰的花卉、德国的机械制造,看似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但其产业均能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并以此不断巩固着自身作为发达国家的地位。改革开放后由滨海渔村迅速成长为全国计划单列市的深圳,2010年GDP达到9510亿元,与我省接近,仅电子信息产业一项产值就达到1万亿元,超过我省全部工业总量。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即使只有一个核心产业,只要有规模、有质量,一样能够抢占市场、创造效益,支撑地区经济的发展。
我省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其中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医药等几大产业,始终占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多年来却没有承担起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追究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省确定的这些主导产业数量少,而是规模不够大,如号称装备制造基地,而装备工业规模只排在全国二十几位。其它支柱产业也始终在资源初加工、粗加工的领域徘徊,附加值不高、效益不好,造成了“人进我退、人优我劣”的尴尬局面。
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做大,就是通过扩建、新建项目,实现内生裂变,扩大主导产业的整体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体现规模效益。做强,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大搞精深加工、“吃干榨净出精品”,实现多层次开发、多层次增值。如变原油输出为发展石油精细化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下游配套;变原煤初加工为煤炭“四转一开发”,实现煤电一体化;变商品粮输出为发展绿色食品和粮化工;变原木初加工为扩大终端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在于跟风“赶潮流”,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总结历史上几次后危机时代的产业发展规律,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美国今后10年内将投入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宽带网络和生物工程产业,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欧盟计划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日本将重点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两大产业,到2020年创造100万亿日元的新资产。为把握战略机遇,国内的江苏省、陕西省,以及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市,均陆续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热潮。
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的那样:“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不能“赶时髦”,而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
我省拥有哈工大、哈兽研、703所、东轻、哈飞、哈电站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年产五千吨太阳能级多晶硅、齐重数控机床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即将陆续投产或投入使用,石墨等矿产资源和农林畜产品资源丰富。这些都将为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新能源装备、新材料、光伏、生物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全力出击,抢占制高点;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投放上向这些产业倾斜,才可能使这些新兴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气候”,迅速抢占一席之地。
第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在于个体产业“一尊独大”,关键在于集群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说,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出来的。产业集群在创造经济奇迹方面的魅力罕有其匹。二战以来,在英国、德国、美国的一些发达地区日渐衰落的同时,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德国的巴登符德堡、美国的硅谷等许多落后地区却依托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江苏省的昆山连续几年排名全国百强县首位,靠的也是产业集聚的“榕树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方面,我省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兰西的亚麻产业,其汽车凉垫编织业遍布城乡,辐射邻县,占全国市场2/3的份额,成为富民强县的产业集群。但总体看,我省的产业集聚能力还不强,很多产业仍处于分散发展、各自为战的状态。如装备制造业省内加工配套量不足50%。
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把产业项目建设与专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科学定位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上下游吃配项目,搞好生产要素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产业,促进特定的企业群、产业群向专业园区集中,拉长产业链条,以集群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在于以资源优势增加供给,关键在于扩大市场需求
日本没有什么资源,却是世界经济强国;沿海地区缺少资源,却成为发达地区。他们主要是靠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而我们往往是看自己有什么资源就干什么,好不容易上了项目,但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结果是“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形成了“资源诅咒”。
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市场牵动资源”、“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要着眼于项目的内生动力和长远发展,从研究市场需求入手,看看市场现在缺少什么,潜在需要什么?然后从全国、全世界找资源、引资金、招人才、拓市场。这样,项目才能很快建起来,产品才能广泛吸引社会需求,企业才能越做越活,产业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比如农机产业,我省需求占全国的20%,自己现有产能只有20%。把它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一拖”等一些农机大企业纷纷来我省投资。
综上所述,我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定要根据市场需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竞争。既不可抱残守缺,又不能好高骛远;不求产业门类齐全,但求把几个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不能盲目跟风单纯追求“最新最好”,要量力而行,在能有所为的产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