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广州话怎么读:散文阅读训练新编(4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19:34
语文阅读训练新编(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从维熙
  思念是一种享受。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春天,都会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一丝慰藉。如果把春夏秋冬比作人生四季,那么思念是人生四季精神上的彩虹。
  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无所不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可以载人登上月球,一台笔记本电脑,任你访问世界的名山大川,天与地之间距离浓缩到方寸之间,固然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但是将其放在感情的天平上去衡量,却也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不久前,友人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你在电脑上安上一个出像设备,我们通话时就可以面对面地看见彼此的形影了。”我说:“别,还是让我留下点想象和思念的空间吧!”之所以这么回答,因为我不想让电子光波破坏了思念的情怀。如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他的肖像,那固然有瞬间面对面的快乐,但是思念与想象之苦与乐,便会随之化为泡影。人类生活———包括亲情在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假如溶解了这种距离,感情的天平永远在平衡点上,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更何况,我刚回来探亲不久,朋友们的音容笑貌,还鲜亮地活在我的记忆库中呢?!
  古代诗词中的“长相思”,来自于“久离别”。余光中一首《乡愁》的诗章,所以那么撕裂肝肠,就是因为“久离别”而后孕生出来的“长相思”。当然作为民族统一大业来讲,除非一小撮“**”,没有人会希望民族长期分割,但是这种《乡愁》点燃起的思念之火,将是海峡上架起飞虹的力量。不是吗?民族情愫如此,亲情与爱情的真谛,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民谚中“久别胜新婚”的成语,不就是对思念的最好诠注吗!常常见到一些时尚中的人,像蜜蜂巢居那般形影不离,殊不知没有空间没有思念,没有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感情田园中的绿阴会褪色的,没有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是会变质变味的——虽然伊人仍旧,但实质上是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了。
  古人说的“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不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而是实对实的感情界定。记得,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人类感情世界的精神数码有含金量,是难以跟随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的动作翩翩起舞的。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的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到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
  当然,电子时代给予我们许许多多前人无法想象的方便,因而我们常为生在这世纪而庆幸,天上的飞机,地下的地铁,一直到笔记本电脑和无所不能的飞机,给了我们生活“直达车”的快捷,但这些生活载体的飞跃进步,不仅无法取代人间感情的价值定位——正好相反,越是飞船上天人们更要警觉人类的真情坠地。因为太多的方便和直达,致使将真情的思念与肝肠寸断的牵挂,化为宇宙间之乌有。看看春运时人头攒动的车站吧,那是思念井喷的绝妙写照,如果人间死了这种思念,还会有这种精致的画面吗?
  保留一点思念与想象的空间吧!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所独有的精神彩虹。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7年2月17日)
  1.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说“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下面两句话。
  ①为什么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现代化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上的思念形成了一种撕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构思立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既写到古诗词,又谈到余光中的《乡愁》诗章,还提及中国民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段中,作者对“时尚和古典”的态度如何?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社会怎样的现实状况?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望戈壁         赵 炜
  见惯了中原大地麦苗青青的柔美、梧桐树叶的繁茂、月季花开的耀目——猛一看到碎石满地的戈壁滩,我的视线不由得变得高远起来,西部特有的辽阔苍茫一下子就印在了脑海。
  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村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强烈的紫外线把大地照射得焦灼难耐,使沙砾镀上了金色,随风翻涌,如叠浪,似瀚海。然而这里也不时有绿色的小植被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戈壁上盛开的青青的骆驼刺。随处可见的还有粉红色的沙枣花,瘦瘦的芨芨草等。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在凝望戈壁的眼睛逐渐疲劳的时刻,突然还会呈现出一片如茵绿野,谁都知道那就是绿洲田园,沟沟坎坎,红柳点缀,生机盎然。
  回望戈壁,我不知怎的竟然感到一种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对这里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好像还有更多。这片土地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在昔日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商人带着自己的驼队艰难跋涉,那一声一声的驼铃中,牵系着多少寻梦人的心曲。明代长城最西的起点嘉峪关,古时有多少军队将士和使者在这里通过,踏上漫漫征途。“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关门旁有许多过路客人题写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诸多诗歌都表达了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洒脱豪迈,吟咏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惆怅。同时,这里还有祁连山的回声,有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路军的悲壮之行,有美丽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的英魂……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
  画家张大千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这里都是画画的好素材。”从中原地区千里迢迢来到戈壁,的确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机遇。这里的苍茫天地、血色残阳、漫道雄关等都能使艺术家找到新的题材。作为一名旅行者,我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了这片土地中,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像火焰一样的激情。看着戈壁滩上的一队队骆驼、一丛丛骆驼刺、一片片芨芨草,感觉是那么亲切,它们是戈壁的生灵,是生命的甘泉,也是一代代大漠人坚强不屈的灵魂所在。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而我在戈壁滩上,则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6.文章写戈壁,开头却从中原的麦苗、梧桐、月季写起,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解释“它们就如这里的主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家园”这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末尾说“有太多不朽的篇章和历史的记忆”,这里的“篇章”和“记忆”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我明白了,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想有一个精神的栖息地,有一个放置灵魂的场所”这样的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这句话运用暗喻,既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启示人们对自身的精神生活进行反思,给人带来精神的希望和慰藉。
  2.①人类生活,包括亲情,是需要一点距离的,没有了这种距离,会让人们之间的感情淡化,更有甚者,会使感情霉变而生菌,继而发生病变。
  ②现代化的东西虽带来方便和直达,但空间距离渐趋于无,也使人失去了思念,失去了彼此守望的情感田园,失去了精神空间的人生厮守,久而久之会带来生活的变质变味。
  3.文章开篇点明题旨,一句“思念是一种享受”让人刮目相看,人常说“思念是一种病”、“思念是一种痛”,但作者反其道立意,认为“思念是一种享受”,一下子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接着,作者说:“思念有个前提:那就是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是构思的纲,下文就围绕这句话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结尾回应标题,再一次表明观点,言尽而意无穷。
  4.①多处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促使读者去思考。②为了说明“久别离”后“长相思”的动人魅力,启示读者“思念”必须以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为前提。
  5.借王安忆的回答表明自己对古典的向往,因为古典有曲径通幽之美,讲究含蓄而深邃,而时尚中人则少了曲径通幽之美,凡事讲快捷,于是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作者借此话题贬斥了人们不再追求“大爱无形”与“挚爱无声”,凡事讲快捷方便的后果是真情缺失,感情变成了装点或游戏,而文化则崇尚“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导致“肥皂剧”般的精神墓场。
  6.和后文所描写的戈壁形成对比,突出了戈壁的辽阔苍茫。
  7.这句话表面赞美戈壁上的小植被和生灵,实际上赞美了生活在这里的默默坚守自己家园的人们。
  8.①商人的驼队艰难跋涉;②军队将士和使者的慷慨悲歌与家国情怀;③过路客诗词中的洒脱豪迈和惆怅之情;④西路军的悲壮之行与红军女战士的英魂。
  9.因为艺术家在这里找到新的题材,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旅行者(我)将自己的情感与渴望融入到了这片土地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涌动的激情及戈壁生灵和大漠人不屈的坚守精神,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放达旷远的人生滋味。






语文阅读训练新编(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寒山寺悟禅   王本道
    少时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还以为这寒山一定是个古木参天、风景佳秀的名山。许久之后,才得知寒山乃唐代一位高僧的名字。平心而论,《全唐诗》中所收张继的40余首诗中,其他诗作称不上是上上佳品,惟独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唐诗中的精品。诗使寒山寺更加名重禅林;寺又使张继和他的诗远播重洋。今年暮春的一日,我有幸造访这千年古寺。
    大雄宝殿的香火很旺,身着各色服装的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着,众位高僧也手持木鱼,双目紧闭,肃穆地为膜拜者口诵经文。据说,寒山寺的古钟只有午夜时分才可敲响,千余年来,那108下钟声不知震撼过多少人的心扉。然而让我奇怪的是,眼下还是正午时分,伴随着大雄宝殿庭院里的袅袅青烟,钟楼里的钟声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寺内碑廊陈列的碑刻闻名遐迩,有《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张继的这首诗,历来的注释一直比较低调,称其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绪的七绝。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特别是三四两句,以往普遍认为是凄楚的钟声使旅人的愁情更加浓烈。而我却以为,恰恰是这钟声使作者自省自警,从一腔愁绪中得到了解脱。按佛法的说法:“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当年张继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羁旅枫桥,冷月西斜,栖乌惊噪,难免悲从中来。但作者的情绪并没有只限于此,当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来,他深受启迪,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这千古绝唱。或许也正是这钟声才清除了他不第的烦恼,促使他继而刻苦攻读,再次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果真如此,我想,那《枫桥夜泊》大概应该归于禅诗一类了。
  本人并不信佛,也不谙禅事,但进得庙来也想体会一下个中的滋味。要学禅事进入禅的境界还真是件难事,只有靠自己的灵性去认识或领悟。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名句,意思是到了水穷之处不但不烦不恼且产生了观云的兴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被罢官后贬到边陲的心境,尽管孤独寂寞,却仍有“寒江独钓”的兴味。而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超脱。正由于这样,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知识分子尽管一生之中在宦海几经沉浮,但大多都能虚怀若谷,安之若素。
  走出寒山古寺,日已西斜,毗邻寺庙的古道之上,长街人流,裙带飘香,“人面桃花相映红”。许多人周身洋溢着朝拜之后的虔诚与满足。其实,这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正设置着种种诱人的机遇和恼人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是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既然进庙烧香,就要有个禅的心态,否则,欲无止境,当了皇帝还想成仙,天生的幸运儿总想锦上添花,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导致物极必反,喜极生悲。只是哪得诸般都占尽呢?凡人还是应该调整心态,安心静虑,平和地待人、待己、处事。即使是华盖当头又无力回天,那就学学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还能落得个“知足者常乐”的结局呢!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作者认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上上佳品,该诗的第一、二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历来认为是一首抒发羁旅愁的诗作,但本文作者另有研究。请简要概述作者的观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造访寒山古寺后,是从哪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悟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点,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欷歔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它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沉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为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选自《散文垫高心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作者在游览杜甫草堂公园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杜甫草堂”不只是一个休息场所,更有其深层的文化意义。杜甫草堂的文化意义是什么?(3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细雨蒙蒙中游览杜甫草堂,作者认为这是老天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你理解“文章憎命达”的含义吗?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请你从文中至少选出三个对比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作者的理解与一般传统的认识不同,他认为“夜半钟声”震撼了诗人,使诗人自省自警,解脱了落第的一腔愁绪,转而刻苦攻读,终于中举。
  3.作者是从这样三个方面来悟得禅理的:①从张继写《枫桥夜泊》,领悟其挫折面前不气馁,再接再厉终获成功;②推及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和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超脱现实的心理,领悟其身处逆境不烦不恼,自我超脱的人生;③针对人们朝拜神灵的盛况,以为神灵并不能消灾赐福,“春风得意抑或是厄运当途”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客观现象。
  4.杜甫草堂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点,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是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5.这句诗的基本意义是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就如杜甫,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成为一代诗圣,彪炳青史。但他的凄凉际遇、他的苦寒人生,再次证实了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6.①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形成了对比;②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形成了对比;③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形成了对比。





语文阅读训练新编(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游过一条条河,穿过一片片戈壁滩,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为一幅摄影作品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文中说“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其中“前方”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其根据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联系后文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谈一谈“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前方》一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头的幻语言
                                                ——云台山游记 吴宝玉
  在我的记忆里,以丰富的石头为景点的地方不多。即使有,也是支离破碎的。在我没有游览过河南的云台山之前,我以为江苏境内的以钟乳石为景观的溶洞可以算是我看到的石头之最了。然而,当我看过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云台山的石头之后,我对石头的认识一下子深厚了许多。
  因为它们太深奥了,就像我们丰厚的人生,深奥得让你无法预知。
  因为它们太壮观了,就像我们经历过的人生风景,壮观得不知道该怎样描述。
  因为它们太有魅力了,那魅力无尽的美景让你感到无论用什么语言来描述都显得苍白。
  云台山的色彩是迷人的。单就石头的色彩就变化多姿,令我这支笨笔无法描述。在灿烂的阳光直射下,正面是金色的,而背阴处又是灰褐色的,远看又是一片黑黑的剪影。走到近处,色彩互相渗透融合,一抹青灰,一层赭红,一团蓝绿,一片麻黄,构成了令人称奇、令人感慨的画面。
  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岩石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有不同。
  在这里,丹崖、碧水和蓝天,经过简单的组合,就是一幅经典画卷;在这里,从岩壁里流出来的无论是瀑、泉、潭、溪,都能成趣相欢,蜿蜒通幽,令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任何一块石头,你都可以依形生意,为它们命名,随心所欲。哪怕是一块微小的钟乳石,你都可以称它莲花,叫它玉柱。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给它起无数个名字,就像读《红楼梦》一样,有多少人读,就有多少个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有那五指峰、三秀石、峰丛岭,无不让游人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和功德。
  我喜欢云台山那磅礴的气势,喜欢它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和尊严。
  云台山的岩石,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一层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厚纸装订成的大书。在我看到它的一瞬间,我就有一种想要打开它的冲动。我感觉这石头的书页里一定藏有文字,并且每一页都会有葱郁的绿树和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
  云台山是一座用石头史书砌成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难怪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游完云台山,感触自己亲手抚摸过的每一块石头,一股从脚下升起的雄壮之气直灌头顶,给我一身伟岸、一身傲骨、一身勇气和一身力量。我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岩石的固执与坚硬,读出了天空的宽容,读出了时间的永恒。但是,也有那么一刻,当我听见风声翻动沉重的书页,我仿佛听到了沙砾崩溅、地壳巨变时的悲壮吟咏。这就是我对石头语言的认识,是我游览了云台山以后的感觉。
  6.为什么说我对石头的认识一下子深厚了许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云台山的色彩是迷人的”。“迷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八段中所说的“傲慢和尊严”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全文,概括我浏览了云台山以后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第一个“前方”是指人实实在在地面对着的方向,第二个“前方”是既实指前面的远方,更指目标、追求、理想等。
  2.①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②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人会走出家门;③出于无奈,人会逃离家园;④为了追求理想,人会不断前行。
  3.①人生总是在漂泊、流浪,自然免不了有颠簸的皮肉之苦和内心的不安、无奈,焦躁不宁与索然无味;②人在走向前方,却又摆脱不了浓浓的乡愁,少不了对故土、对家园的思念,这是一对永久的矛盾。③人一生总在追寻精神家园,但它们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很多人终其一生精神也无所归依。
  4.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人类对前方的追寻转入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说明人虽身在家中,心灵却往往没有归宿,并暗示了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之漫长、艰难和痛苦。
  5.赏析要点:
  (1)简析《前方》一文新奇的立意。
  《前方》一文立意新颖,含义隽永,意味深刻。一是面对一车旅人,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而是在离家上着笔,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
  二是赋予家以新的含义,抒写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面上写离家,实质是着眼于归家。
  三是由一幅摄影作品,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对人类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悯之情和深切关怀。
  (2)简析《前方》一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前方》一文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扩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表现力。
  一是由一辆破旧的汽车,想到人类的离家远行,再想到人生苦旅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由此铸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二是由离家远行,想到电视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通过类比,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远行的习性。
  三是由照片上的汽车,想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汽车和丰子恺笔下的汽车,将旅行中的“苦”味含蓄地抒发了出来,给以人生苦旅的形象的解读。
  四是由旅人思乡,想到崔颢等人的诗句,揭示了远行与思乡这一人类永恒的矛盾,并引申到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之苦,从而深化了主题。
  (3)简析《前方》一文精巧的结构。
  《前方》一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十分精巧。
  一是以“一辆破旧的汽车”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首尾呼应,过渡自然。
  二是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及情感,然后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最后谈及“人的悲剧性实质”,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层层深入,级级递进,主旨不断升华。
  三是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虚实相间,虚实相生,最后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浑然一体,结尾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
  6.因为它们太深奥了,太壮观了,太有魅力了。
  7.“迷人”具体体现在两方面:①石头的色彩变化多姿,而且各种色彩互相渗透融合,构成了令人称奇、令人感慨的画面。②每一座岩石的姿态各具美态。
  8.“傲慢和尊严”含义:云台山是一座用石头史书砌成的城堡,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
  9.①云台山给我一身伟岸,一身傲骨,一身勇气和一身力量。②读出了时间的永恒和历史变迁的悲壮吟咏。






语文阅读训练新编(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雨街小景    柯 灵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寥廓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狭窄的斗室。
  谁家的无线电,正在起劲地唱着。——像是揶揄。
  气压低得叫人窒息,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粘性的丝缕上。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漏出一角石青的天,洒下一片炙人的阳光。是羞于照临这不洁的都市吗?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刚探出头就又下了窗帘。于是留下了阴暗——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暗。且多了一种湿腻的燠热,使人烦躁。
  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
  傍晚倚窗。新晴的天,西边红得出奇。我忧郁地记起乡间老农的传说:这是“大水红”,预告着水灾的。
  满地积水,将一条街化装成一道河,只是中间浮着狭窄的河床。这虽是江南,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一滴足以润泽灵魂的甘泉,有如置身戈壁;眼前的一片汪洋,就得到了许多孩子的喜爱,他们跣着双脚,撩起裤管,正涉着水往来嬉戏。
  一个赤膊者伫立在人行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似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另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人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
  晚间,有撩人的月色。云鳞在蓝空上堆出疏落有致的图案。
  积水似乎浅一点了,人行道上已经可以行人,只偶有汽车从水中驶过,还受着浪花的侵蚀。
  从未有过的宁静。风吹起一街涟漪,迎月光闪耀着银色,远处的微波摇动街灯的倒影。是这样奇异的幻觉的水国风光,缺少的只是几只画舫,一串歌声了。
  转过街角,我解放了几天来拘羁的脚步。
  很少行路人,除了我前面的两个:一个挟着蓝花布的破棉被,一个拿了席子和扫帚。是找寻什么的?他们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就四处察看,沉默如同一块顽石镇在他们身上。到一处比较干燥的地方,他们停步了,一个用扫帚轻轻扫了几下,就在地上摊开了卷着的席子;另一个也就铺上棉被。
  “今晚还露宿吗?”我不禁吐露了我的疑问。
  “唔,在屋子里就得饲臭虫。”拿扫帚的咒诅似的说。
  我看了他一眼,是胡桃似的多皱而贫血的脸。天上的云在厚起来,月亮一时隐没在云里了。我低低地说了一句,近乎自语:“天恐怕要下雨。”
  他自始至终连正眼也没有看我,“下了雨再进屋里去吧。”咕噜着算是回答,身体却已经在潮湿的地上倒了下去。
  “要生病的。”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口了。病魔对他们算得了什么呢!
  我这才看见,不远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已经完全湿透了,入梦的该是一身稀有的清凉吧?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个,蜷缩着挤作一堆。——上面有遮阳,底下是石阶,那的确是燥爽的高原地带,不会有水灾的。什么幸运使他们占了这样的好风水!
  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并且还要生存下去……
  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声。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提到雨中的江村和乌篷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请解释“气压低得叫人窒息,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粘性的丝缕上”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街小景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并且还要生存下去……”这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断爱近涅槃 林清玄
  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着那岁月的河流往前推移,旧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势中没顶了。
  每当年节一到,我就会忆起幼年过年的种种情景。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到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地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异,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
  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台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地在消失。
  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想起去年的过年,我吃过年夜饭,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找一本书看,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拿起一本佛经,读到了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其中有一段讲到“渴爱”的,竟与过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说渴爱有三:一是欲爱,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爱,是生与存的渴求;三是无有爱,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觉得二十岁以前过年是前两者,二十岁以后是第三者。
  那本佛经里当然也讲到“涅槃”,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净、皈依、彼岸、和平、宁静来正面说涅槃,而说了一句“断爱近涅槃”。这是何等的境界,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绝处逢生,涅槃自然就在眼前,旧年换新恐怕也是一种断爱吧。
  释迦牟尼说法时,曾举了一个譬喻来讲“断爱”,他说:“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这边岸上充满危机,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无险,无船可渡,无桥可行,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自做一筏,当得安登彼岸。’于是那人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达对岸,他就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举了这个例子以后,释迦牟尼指出这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断爱,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应该将筏拖到沙滩,或停泊某处,由它浮着,然后继续行程,不问何之。因为筏是用来济渡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涅槃真的不远,如果能在年节时候,少一点怀念,少一点忆旧,少一点追悔,少一点婆婆妈妈,那么穿过峭壁,踩过水势,开阔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5.第五段“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句中“清亮或者低沉”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部分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回忆二十岁以前、二十岁以后过年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概述作者对“断爱近涅槃”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欲抑先扬,以雨中江村和乌篷船朦胧、诗意和清新的景色反衬雨街小景的灰暗、悒郁。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阴雨绵绵下人们湿腻、燠热的感觉和压抑、烦躁的心情。
  3.乐观(如许多孩子涉着水往来嬉戏),平和(如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坚忍(如两个人席地而睡);悒郁——烦躁——轻松——震撼。
  4.对残酷的生活下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同情;赞颂人民不畏困难、坚强乐观的品质。
  5.不矛盾。心情不同,钟声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二十岁前怀着亢奋的心情过年,钟声听起来清亮;二十岁后怀着忧虑的心情过年,钟声听起来低沉。
  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二十岁以前“我”过年时亢奋、快乐的心情和渴望长大、希望远行的心思。
  7.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铺垫,引出“断爱近涅槃”的主旨;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过年时心情的强烈对比,突出“断爱”的重要性。
  8.一个人如果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就会绝处逢生;过年时如果能少一些怀念、忆旧、追悔和婆婆妈妈就能感受到快乐;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勇于断爱就有可能取得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