趸交一年期是什么意思:舍与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1:41:32
 舍与得       舍与得,其实是一种生活中的“禅”,如果能够无相舍且无著得,便达到了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使得我们的思想进入一种无染无垢的清净状态,又令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谐而且幸福。
  曾经我去探望过一对夫妻——妻子因中风瘫痪在床已有二十余年,丈夫为了照顾妻子,自她病后就从单位内退了,之后他在靠近家门口的地方开了一间小小的理发店,只要有空就会回家一趟,给妻子翻身、喂水、擦洗。来理发店的人大多是回头客或者是附近的居民,也都知道这对夫妻的事情,所以当丈夫去护理妻子的时候,顾客就会耐心地坐在店里等候,而左右邻居则主动地帮他看店,招呼客人……
  所以,当我在理发店从左右邻居那里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的心里很感动,并且决定去他们那里看一看。那时在我的印象里,他们的家一定是很温馨的,丈夫善良且细心,妻子的思想也一定充满了感恩和幸福。
  但是,事实和想象总是会有点出入的。当丈夫为我打开门的时候,我正听见他的妻子愤怒的谩骂声,原来是嫌丈夫倒的水太热了,继而妻子便把杯子扔到了地上,她的火气并没有因为有客人来访而有所收敛。
  丈夫略有歉意地低声对我说:“别太在意,生病的人总是脾气不太好。”然后弯腰把地上的塑料水杯捡了起来,并找来拖把拖去水印。
  不一会儿,妻子忽然当着我的面数落起丈夫来,说他没有本事,说他菜烧得不好,说他衣服没洗干净……
  丈夫听着妻子的数落,并没有发火,也没有辩解,他只是嘿嘿地笑了笑,然后坐在妻子旁边给她按摩两条腿。
  妻子说得累了,闭上眼睛睡去。
  丈夫轻轻地起身,给妻子盖好被子,然后和我一起出了家门。
  走在路上,我忍不住感慨地对他说:“你这样的生活真是太不容易了!”
  他看了我一眼,说:“没有什么,我觉得很好。”
  我就问他:“她这样对你,你不觉得难过?”
  他答:“不难过,因为她是我的妻子,有她在,孩子就有母亲,我就有个完整的家,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的幸福生活。”
  我强调:“可你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她还耍脾气,一点也不体谅你。”
  “她病了这么多年,有点脾气也是很正常的,我体谅她的难处,一点也不怪她。我只是希望自己不要生病,能这样一直照顾她到老。”
  他转身走向理发店,那约略有些弯驼的背影和有些蹒跚的脚步,让人感觉出生活的艰辛已经在这个男人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但是在这艰辛的生活中,他无声无息地付出,尽最大努力地给予妻子以照顾和爱护,既不求得什么回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与懊悔,这又让我对他生出了无比的敬意——对于他的妻子来说,他不就是度她出苦厄的那个菩萨吗?!
  世人往往太现实,在有所舍的同时期望着有所得,所以有时候会如我一般会对生活充满疑惑和失望,总觉得生活不够圆满,幸福遥不可及。事实上,如果我们在取舍之中能够摆正位置,如那位丈夫一样能够在舍与得面前无相、无著,其实生活可以很圆满也可以很幸福。
  舍,在佛家即是施,给予、施惠于他人、他物。佛家提倡“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也是舍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相布施: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得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佛家以这样的一则故事来做譬喻:
  有一贫女,生活拮据,但每入寺院礼佛必舍几枚铜钱,每次老方丈必亲迎为之开示,因贫女布施一功,旋即入皇宫为妃,富甲天下。为报方丈之恩,以大车载金银入寺礼佛,方丈仅派一名小沙弥接见。贫女大惑,暗思:当年我只舍几枚铜板,方丈亲自迎接,而今我舍金银一车,为何以小沙弥引接?久久不得其解,入内叩问方丈。方丈言:昔日你布施无相而为,心中不留布施之相,乃大功德,我实不敢怠慢。而今以功德心行布施,以显耀之心行布施,心以著相,金银一车实不抵几枚铜钱啊。贫女羞愧,回宫精进,后证佛果。由此可见,舍要无得相,舍者舍已,莫念有得,如有得,得消业障,得增福慧。
  学佛的人要想成就佛果。就要舍去一切执著贪恋,才能得到清净法身。舍必无相而舍,舍必无著而舍,一旦著相,就是有相布施,就不能得到究竟解脱。佛教认为有相布施是自己布施时,心有分别执著,不平等,有限量,故随其心量所得之福亦有限量。永嘉证道歌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因天福一尽,五衰相现,还要堕下来的。从前有个名叫郁头蓝拂的仙人,修到天上最高的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劫,天福享尽,堕作耕牛颈领中虫。即是住相布施所得人天福果的不究竟。
  无相布施是不求回报而心甘情愿的付出。而那些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都是有相布施。只有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才叫无相布施。
“舍”是奉献,却成了成因,结出了“得”的成果,不舍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经有云:“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 施惠于人而不以为是施惠,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舍,犹如春风化物,润物无声。所以无相舍,无著得意味着奉献,其精神核心是无私、无求。唯有这种不住于相的舍才更能体现人类道德情操的高尚与可贵之处。
  人言“一文喜舍万文收”,舍要存欢喜心,要存感恩心——你舍于人,如没有舍地,你将为谁而舍?想付出而无处付出其实也是很痛苦的。舍还要不为获得利益、享受好处而舍,而是念念为人,念念无我。舍所用的不是金钱,而是菩提道心。如望舍一文钱收万文钱,莫如不舍,舍也不灵。得亦随缘,不可攀缘,随缘者,不在多寡薄厚都会欢喜感激;攀缘者,很难心满意足,随缘自在。舍得,舍得,只有舍才有得,但不为得而舍,才是人生大境界。
  阳光普照,使天地之间一片光明,使谷物成熟,草木开花结果,但阳光自己并不会认为向人类施予了什么,要人类给予什么样的回报。同样的,雨露使得土地湿润,江河川流不息,大海永不干枯,但雨露也不会认为向人类施于了什么,要示怎样的回报。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舍得”之道贯穿期间,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道理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所以,当我们人类在施予他人他物以恩惠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放下那些计较的心,放下自己曾施恩于他的念头,无相而舍,无著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