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踩馆淤泥靴子踩踏:小童谣大历史 小焦点大主题——评《卢沟谣》-唱响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0:20:38
小童谣大历史 小焦点大主题——评《卢沟谣》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1日 17:04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首播
重播
  (文/李明圣)《卢沟谣》是一首历史童谣,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洞说教,力图用简单深刻、清新质朴的语言,再现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力图聚焦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这些特殊的深深打着中华民族烙印的具体载体,折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首写给小朋友、唱给全国听众的歌。
一、《卢沟谣》是一首长期积淀、偶然激发的歌
《卢沟谣》在我心里积淀了很久。我在永定河边住了19年,永定河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些年,我经常去看永定河,去看卢沟桥,去看宛平城,去看暮色中的西山,去看美丽的卢沟晓月,去看七七抗战时宛平城头留下的累累弹孔,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卢沟谣》是我心里的歌。
《卢沟谣》有我老家的影子。我是湖北人,老家有许多河,有许多渡口,有许多船,那里的山山水水留给我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太多太多的思念。看到永定河,我就想起老家的长江和老家的河。看到卢沟桥,我就想起老家的桥。《卢沟谣》也是一首在我心里积淀了四十年的歌。
《卢沟谣》是被月亮点燃的歌。去年中秋节前夕的一个晚上,我夫人拉着我去卢沟桥头看月亮。那天桥上的人不多,有三三两两的少男少女,也有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玩耍。看着远处的西山、天上的月亮、脚下的永定河和身边的孩子,我夫人突然说:“你不能给孩子们写一首童谣吗?”这句话突然让我产生了灵感,回到家后,我用了近两个小时,写出了这首《卢沟谣》,这首积淀很久的歌就这样被点燃了、引爆了。歌词的最早听众是我的夫人和女儿。那天,她们第一次赞美了我,我夫人还破例主动让我喝了一杯酒,说是奖励。
二、《卢沟谣》是一首写给孩子们的歌
最近一些年,创作的歌曲不少,但写给孩子的歌不多。三贴近,不能不贴近孩子。孩子们需要那种能够扎根他们心灵的歌。
孩子是最需要歌的群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弘扬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用主流文化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我们的责任。孩子,是一个最需要歌,最需要好歌的群体。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很小的孩子唱着与他们年龄极不相称的流行情歌。这是我们大人的尴尬。我们要帮孩子们找回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童真。
孩子需要快乐。记得小时候,在宁静的夜晚,爷爷、奶奶教我们一帮小朋友望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童谣:“月亮粑,跟我走,一走走到黄金口,你割肉,我打酒,吃了我们交朋友”,非常快乐!现在,孩子们肩上的书包太重,都快压弯腰了,每当我看到背着沉重书包,边走边背外语单词的小学生,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现在的大街小巷,很少看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唱童谣的情景,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快乐?应该有快乐的童谣,陪伴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孩子不能唱大人的歌。童谣是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歌谣。童谣应该简单纯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这样的童谣才能让孩子好记、好听、好唱、好游戏,才能扎根孩子的心灵。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童谣还应该有内涵、有哲理,便于孩子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不能给孩子们写那种成人化、程式化的东西,不能用大人的感觉、大人的语言给孩子写歌。孩子们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歌。
写给孩子的歌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创作《卢沟谣》时,我曾经多次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第一稿时,第一句是“永定河,出西山,冲出平原北京湾”。第二天,我读给同事的孩子听,她说“冲出平原北京湾”不好懂,我便改成了“碧水环绕北京湾”。后来,有几位好朋友觉得第二段的“晚清衰,民国乱,列强践踏毁家园。卢沟桥,狮子吼,宛平城头浴血战”过于沉重。我反复征求小学生、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意见,他们普遍要求不改,有一位家长说,历史是不可以改变的,尊重历史对教育孩子有好处。最后,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三、《卢沟谣》是一首唱给全国听众的歌
《卢沟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百万年的永定河,800多年的卢沟桥,近400年的宛平城,美丽的卢沟晓月,震惊世界的卢沟桥抗战,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中国历史的见证,中国精神的象征。我写《卢沟谣》一是为了挖掘这种精神,二是为了传播这种精神。我认为,空洞的口号和枯燥的说教产生不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应该是动人心弦、深入人心的。我希望通过《卢沟谣》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希望这种爱国情怀能够扎根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斗志,希望这种爱国情怀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