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彩妖刀:人来疯魏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38:33

人来疯魏征

字数:2313 字号:大 中 小

  谈到魏征,虽然老百姓也都知道他是个清官,但是因为他不曾断过什么有名的案子,在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下也没有受过多少官场上的打击,所以在市井之中的名气比不上包拯、海瑞。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也知之甚少。
  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先后服务于六个“单位”。这点,后来的冯道与之经历相似,只不过魏征死后留下了美誉,冯道却背上了骂名。
  魏征出身没落官宦家庭,父亲早逝,他为了混口饭吃,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武阳郡丞元宝藏起义时把他请出道观,吸收进了自己的起义军,让他担任机要秘书。元宝藏给李密的信件,大多由魏征负责起草,他也算得上是心腹了。
  由于起点高,元宝藏归降李密后,魏征很快得到了李密的赏识,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来,魏征随兵败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归降李渊后,为了建功立业,魏征自请安抚山东,获准后,他先去河南浚县劝动李密的手下徐世勣归降唐朝。不料不久后,窦建德攻占浚县,魏征被俘,他随遇而安当了窦建德的起居舍人。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二进长安,成为了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魏征最终跟了第六个主人李世民。
  不断的归降,是魏征早期政治生涯的突出特征。“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魏征的频繁跳槽不仅在古代忠臣中罕见,在奸臣队伍里也不易找到可与之比肩者。
  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一是无一例外属于被动跳槽,原“单位”破产倒闭,他就归顺新的领导,这样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最后到了最强的主人李世民手下。魏征跳槽的特点之二是在每任领导手下都尽心竭力。在窦建德手下,他献屯田垦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他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在李世民手下,他更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成为群臣楷模。这点很有现代职场精英的风范,在哪个公司效力就竭尽全力为该公司努力工作,而一旦跳槽到敌对公司,也不会受感情因素左右,以致敌我不分。
  当然,魏征这样频繁跳槽难免被高尚人士所不齿。分析一下,他的前两次跳槽其实无可非议,大致相当于正常的企业兼并,是一种组织行为,不是个人行为。后三次跳槽都去了敌对阵营,这才是为人诟病的关键。为此,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当众发表过鄙视他的言论,大意是说他“有奶便是娘”。对此,魏征做出了自我辩护,比如就为窦建德献计屯田一事,魏征做出解释:“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即窦建德)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仍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
  魏征之所以是魏征,不是别的忠臣,在于他虽然很“直”,然而又直得很有技巧,善于沟通。我国古代的忠臣分两类,一类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这些修养相当部分是从劝谏君王中培养出来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提议或者看法,在这些名臣嘴里要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用寓言、故事等多种手法绕个九曲十八弯,最后才让君王半懂不懂地体悟出一二,上朝议事活像打哑谜。这一方面推动了文学繁荣,形成了中国文学讲究含蓄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办事效率低下的后果。另一类忠臣,则硬着脖子和皇上对着干,最后人头落地,目的也没有达到。
  魏征一生从来不曾创作过九曲十八弯的劝讽作品,他的谏议历来直来直去,表达清楚准确。然而他从未被贬出中央机关,一直保留着“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他的秘诀就是经常与领导沟通,让领导理解他的行事风格。唐太宗与魏征之间有过一次著名对话,唐太宗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唐太宗深表赞同。
  后来魏征又引申出自己原创的良臣理论:“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老实说,以魏征一生的处世风格,他未必有当“忠臣”的勇气,毕竟人头落地甚至株连九族不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他的“良臣理论”多半带有相当部分的私心,意在给李世民洗脑,以减少自己直谏面临的风险。假如让魏征面临方孝孺那样的处境,他多半会选择投降朱棣。从本质上讲,他是贪生怕死的。
  和许多忠臣一样,随着工龄的积累,魏征的直言犯上越来越成为一种职业病。有时候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就拿鸡毛蒜皮的小事说事,比如公主出嫁的礼仪,这纯属李家家务事,他也要脸红脖子粗地出来狗拿耗子。好在李世民是明白人,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来疯”来衬托民主气氛,所以并不计较。倒是魏征死后,一时间朝廷上冷清了许多,这破坏了李世民的生活规律,搞得他一度内分泌失调,很久难以适应。
  有些事可以做不能说,有些事可以说不能做。魏征和冯道都曾多次跳槽,为什么身后名声差距那么大呢?原因就在于,魏征在言论上注意塑造自己的正面形象。魏征死后,有人揭发他将谏诤唐太宗的奏章,都私下录了副本,交付史官褚遂良,以图名垂青史,他并没有像自己说的那样,要维护君主的声誉。而冯道则无所顾忌,留下了满纸小人之言的大实话《荣枯鉴》,彻底将自己推进了反面人物堆里。
  君子外壳里有些许小人之心,这就是魏征;小人外表下,其实是个实在人、厚道人,这就是冯道。按照现代眼光,其实冯道表里如一,人品更好些。不过,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言论毕竟对后世能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可以引导那些还是白纸一张的年轻人树立积极人生观,所以即便有一些“水分”,也比大言不惭地宣扬厚黑学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