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交易法 pdf:TuGus--途加网--伤城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5:27
伤城南京

在我看来,具有奥尔罕·帕慕克笔下伊斯坦布尔“呼愁”气质的国内城市,是西安和南京。西安苍凉沉郁,如贾平凹《废都》中厚厚古城墙上飘来的埙声 ;南京不同,它是古城中略显活泛的一座。城市气质的差异在作家的笔下更见分明,在 《西安这座城》中贾平凹说西安“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护城河上的调板桥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女墙垛口,再怯弱的人也要豪情长啸了。大街小巷方正对称,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开过来的境界里去”,一句话,这是一座埋葬于煊赫历史烟尘中的“废都”,落败却不失豪壮。同为古都,同样历史悠久,南京在叶兆言在《诗人眼里的南京》一文中则是这样的面貌:“除了迁都北京前的明朝还像回事,都是不景气和没出息的小朝廷,不仅偏安,而且短寿。南京这地方更出名的是后主,什么陈后主,李后主,统统都是历史的笑柄。没有一个古都会像南京这样始终充满着一种亡国的气氛??”南京是废而又兴,兴而又废,往来于繁华与落寞之间,常驻的倒是文人的幽情,带一丝妩媚。

叶兆言十四年前的《老南京》再版,更名《旧影秦淮》,更准确了,因为文中谈的多是民国时期的南京,百年尚且不满,哪里谈得上“老”!书里配了三百多张老黑白照片,按照作者的说法,其实是先看了这些照片,才产生表达的欲望,所以照片也是主角,与文字一起,更生动、具象地呈现晚清和民国期间的南京风貌。

近现代史上南京又做了两次短暂的首都,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 ,这个由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仅仅支撑了十三年,1864年被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剿*灭”,带给南京的是一场浩劫;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都,十年之后这座首都被日本侵略军攻陷,一次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南京至今没有走出这场噩梦的阴影。

政*权的更迭和现代化的演进反映在很多城市生活的细节中,叶兆言对照老照片,历数秦淮河的禁*娼和开禁,道路的修葺和被毁,学府的建立,邮政的兴盛,官邸别墅的林立和陵墓、寺庙、纪念塔的兴衰等等,他的感慨是五味陈杂的:叹息秦淮河的繁荣“娼盛”,又申明 “谈到近代上海经济史,有一点不该回避,这就是太平天国的革*命,把南京的有钱人,都吓到上海租界去了”,为它抱不平;自豪于南京的马路绿化,绵延十几里的法国梧桐树“是国内任何城市都不曾有过的奢侈和豪华”,惋惜市内小铁路的拆除;赞美民国一代学人为中央大学塑造的良好学风,紧接而来的却是国*民*党政府抗战不力,令人民惨遭屠戮??

百年的近现代历史对待南京,似乎是太过苛刻了,给予发展机遇之后迅速剥夺,再反手致命一击。呈现在《旧影秦淮》文字与照片中的南京,就是这样一种繁荣与废墟、伤痛与喜悦、历史和现代并存的面貌。或许是有了这些经历,今天的南京才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中保留着相对的宁静,适合读书和生活。

书翻到最后一节“民间的相册”,人仿佛从硝烟炮火中走出,氛围变得平和舒缓。南京的城市遭遇是戏剧性的,它曾经被拆毁被重建,被追捧也被遗弃,倒是这些老黑白照片中一个个平凡的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俱已随时间湮灭——与它同在,恰是他们的伤痛渗透进了南京的兴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旧影秦淮》,叶兆言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定价28.0元。



句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