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金静专辑英台哭灵:“三公”公开离透明还有多远 今日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0:50
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窦灏洋 编辑:周继坚


地方政府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经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中央财政预算部分重点支出的公开要细化到“项”级科目……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三公”经费公开议题,而且明令要求地方政府比照中央做法公开“三公”经费,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详细]
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具标杆意义
从近年来民众迫切要求公开“三公”消费以增加财政透明度,到中央为公开“三公”消费确定时间表,再到中央及地方即将公开 “三公”经费,可以说,众所瞩目的公开“三公”消费目标,已距我们愈来愈近。这种契合民意的政府行政公开,不仅是现代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更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必需之举。特别是,对于久为民众所诟病的“三公”消费来说,有了中央部门的率先垂范,必然对地方政府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促进公共财政、阳光财政的时代理念业已成为政府的广泛共识。…[详细]
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预算,此前科技部已率先做出了榜样。上个月,科技部“2011年部门预算”显示,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数字虽然稍显粗糙,但毕竟走出了这一步。中央各部门“三公”消费要公开,地方及其部门的“三公”消费也不能例外。把地方“三公”经费晒明白,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然而,之前有不少地方以“没有先例,内容太敏感,涉及国家秘密不便公开”等各种借口,迟迟不愿公开“三公”经费。因而此次把地方“三公”消费纳入到财政公开范围,让公众的期待有了着落。…[详细]
“三公”经费公开 成败在于细节
从目前来看,“三公”经费公开的规范化至少应满足细化性、科学性等要求。就细化性而言,“三公”经费的公开不仅应当明确每一笔花销的数额,而且应当解释每一笔花销的用途,以利公众判断其合理性。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时代,这样的公开成本其实十分低廉,关键就在于有无制度化的强制约束。再说科学性要求,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我国财政预算分类中并没有专设“三公”经费这一科目,一些不合理的“三公”消费极易隐身于“其他行政经费支出”的羽翼下暗度陈仓。…[详细]
2007年施行的监督法,将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具体化;2008年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建设阳光政府提供了制度支撑。公开已成大势所趋,特别是现在,中央明确要求,地方和部门只有具体落实的问题。需要防范的是,可能会有一些基层,在“如何公开”上动足脑筋,对公开的数据做“技术处理”,比如把“三公”经费调到其他支出项目里,使公布的数字远远小于实际支出。某县前几年搞办公经费厉行节约,在内部公开过包括“三公”经费的数字,有的乡上年支出了二三十万元,却只报了3万元。如何确保基层政府公开的数据真实、具体、全面,是“三公”经费公开提高公信力必须解决的问题。…[详细]
监督“三公”经费还是要靠同级人大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天文数字的“三公”经费不透明,其中隐藏了大量的浪费和腐败,这已经是一种公开的秘密。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如科技部等,不仅率先公布“三公”经费,为各地方政府作出表率,这次国务院更明令地方政府向中央部门看齐,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失去了拒不公开的任何借口。毫无疑问,这一举措对落实公众和舆论的监督权,对于防止腐败和浪费,都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具体就看怎么落实执行了。公开即谓阳光,阳光之下,乱花乱动乱伸的手总是会收敛,否则立马被发现,势成众矢之的,一些人一些部门不会那么犯傻。所以,总是会想方设法地规避一些东西,变着花样地不落实一些要求。因而,实打实的、不折不扣的、完完全全的公开,将会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阻力。这一点,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继而通过制度建树促其干净地、彻底地、完全地公开。否则,这第一步总是在想伸又想缩之间,第二步还怎么迈得出呢?…[详细]
投票与调查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9011
扩展阅读
·公开“三公”支出只是第一步
·三公支出公开距离节俭有多远

基层“晒账本”要防“技术处理”

挤干“三公”经费的水分
话中音
“每年财政支出的“盘子”就那么大,用于“三公”消费的多了,用于改善民生,提供其他公共产品的肯定就少了。 ”
——《齐鲁晚报》 郭松民
“但无论“三公”消费公开乃至预算公开的阻碍有多大,将其强力推进都是构建责任政府、阳光政府的必由之路。 ”
——《燕赵晚报》 屈正州
“把庞大的三公支出降下来,让节俭成为三公支出的理念,把腐败的、浪费的、铺张的支出堵住,怎么开始?就从监督开始。 ”
——《京华时报》 李光东

把庞大的三公支出降下来,让节俭成为三公支出的理念,把腐败的、浪费的、铺张的支出堵住,怎么开始?就从监督开始。支出的公开数字不对头,质疑有没有猫腻;支出的数字太庞大,质问为什么花这么多;支出的数据太含混,质询表述得更清楚一些。这是公众的权利,没有这个权利的充分主张,就不会有纳税人的钱被充分节俭。有关部门和官员应当习惯于这种监督,接受这种监督,进而主动自觉地规约自己的公款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