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光宝盒 所有歌曲: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王训练谈地质灾害防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01:37
编者按:三年前,汶川地震波沿龙门山断裂带恸彻大半个中国,接下来意大利地震、印尼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玉树地震,直到刚刚过去的日本大地震,接二连三的强震不断击碎人类对于灾难的所有想象。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使命。那么怎样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5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王训练做客强国论坛,以地质灾害防治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加强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主持人】:有网友对地质灾害也不是太了解,请王校长给我们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地质灾害?加强地质灾害有哪些重要性?【王训练】:地质灾害这几年对中国来说越来越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我们一般讲地质灾害,一种是自然因素,一种是人为因素。这两种因素的任何一种因素的触动下,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存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造成破坏的这么一些不良的地质现象,都可以称为地质灾害。从因素上有两个,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它破坏的是三类,生命财产安全、生存环境和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比如说地震、火灾、泥石流、地面沉降。灾害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理解为急速的,有些是缓慢的,比如滑坡。地质灾害的保护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建设,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也会给社会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再加上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而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能源和资源的成本比较高为代价,所以这几年中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是越来越高了。所以,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非常迫切的。【主持人】:泥石流感觉云南那边比较多。【王训练】:整个西部,包括新疆、甘肃舟曲、云南的泥石流,由于海拔高度大,地形切割很厉害,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比较厉害,岩石松散,在暴雨期特别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和建筑物的关系不大。第一,泥石流多数形成在高差分域影响比较大,另外就是植被不发育,还有岩石长期暴露,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发生风化,非常的松散,遇到强暴风雨,松散的岩石在雨水的作用下容易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破坏强度非常的高。中国的东部这种情况不一样,第一,地形比较平缓,中国的东部面临的问题是人口密度大,超强度的地下水开采,地面的塌陷很厉害,这也是一种地质灾害,所以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两个带上的地质灾害表现方式不完全一样,如果预防地质灾害的话,采用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还有中部,中部是借于二者之间,比如华北、西北这个地方。在西北这个地区,更接近于西部,以滑坡为主。但是在中部的话,人口密度比较大,都存在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比较厉害。如果中国讲到地质灾害,有这么三个带。【主持人】:除了这些自然的因素,有没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呢?【王训练】:地质灾害是以自然因素为主体的,如果没有一个地质构造因素的话,人为的因素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特别的大。但是从地质这个角度来讲,人为因素也可以触发地质灾害,比如说过渡的采伐,过渡的放牧,过渡的采矿,都会使地标的岩石暴露、风化。另外,岩石暴露风化以后,大量的岩石涌入河流里面,河流里面的负载大大增大,增大就由原来的流动流体变为非流动流体,当固体颗粒和液体的介质中间的比例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变成泥石流。【主持人】:环环相扣,本来发生地震了,另外一块发生泥石流,另外一个地方发生洪灾。【王训练】:是的。汶川地震,首先是形成了堰塞湖,堰塞湖决堤就会形成洪水灾害,自然界是非常严密的一个链条。政府每年投入百亿元以上来开展防治工作【主持人】:地质灾害在防治工作中有很多投入的机制不太完善,尤其在防治资金上,请问现在一般防治资金的规模大概是多少?【王训练】:最近几年,中国进入地质灾害频繁期,中国政府最近几年每年投入百亿元以上的资金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比如0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100亿,2010年由于地质灾害,一是频繁,二是损失严重,政府用的防治资金就更多了。仅是去年,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一项,政府拿出资金就8亿以上,这是非常大的数量。我在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环境的承载力的负担是越来越重了,政府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变成一个常态的工作,应该是以防为主,而不是等发生以后再治。【主持人】:在加强对易灾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在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中有哪些作用呢?【王训练】:中小河流的话,第一是要加强中小河流流域的植被保护,只有保护好植被后,让进入河流的泥沙量减少,泥沙量减少以后,动能就减少,两边的河床破坏力也就非常的小。大家看到一个山区的河流可以把很大的石头冲下来,这个破坏能力是非常强的。而水很清的河流,破坏力比较小,这是从生态保护,一个是植被。第二要坡面保护稳定性,尽量不要发生滑坡,有两个危害,第一是形成堰塞湖,一旦形成堰塞湖的话,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第二是滑坡一旦形成,大量的泥沙进入河流以后,河流附载明显加大,加大的结果就会对河床或者河的两岸破坏力明显加大。所以,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是两个,一是流域里面植被的保护,二是坡面稳定性的保护,特别是在凹岸是地质破坏最严重的地方,有一些保护性的措施,比如根据流量的大小,用石头、水泥给它砌起来,要不然不断地去破坏了。【主持人】:在地质灾害的时候,除了传统的工程建设,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措施呢?【王训练】:这几年除了一些传统的方法以外,这几年生物学的方法用得比较多,有两个方面:第一,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来固定松散的岩体,无论在工程建筑上还是三年前的“5.12”地震,“5.12”地震,后来植物学家和森林保护的专家到了汶川以后,发现森林茂密的山头,破坏的程度要比裸露在外面的山头要破坏要好一些。起来植物发展的根系,可以把石头固起来,这是很多实验都证明的,比如在西北修铁路的路基,长期裸露在外面的,路基很容易受到破坏,在发达根系的情况下,路基保护比较好。还有微生物侵犯环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地震不能预测 地震带上应避免建筑物【主持人】:不仅是我自己,包括还有很多网友都在问,地震真的能预测吗?【王训练】:我是地质工作者,地震从目前来看不能预测。【主持人】:不能预测的话,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呢?【王训练】:我先说一下为什么不能预测?因为地质科学是定性学科,影响地质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我们预报地震,首先要预报时间、地点、震级这三个,但是由于我们是精细学科的话,达不到定量,但是可以做出一种趋势分析。因为地震活动毕竟是地球活动的一个表现形式之一。地球活动有它的周期性,这段时间地球、地震活动进入活跃期,大家要注意了,可以作出一个趋势性的分析。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以防为主。第一,普及地震知识;第二,加强建筑物抗震的力度;第三,在大型建筑物上一定要考虑地壳结构对建筑的影响;第四,进一步加大地震的监测。【主持人】:中国目前最危险的地震区将会发生在什么地方?【王训练】:我讲地壳结构是条块分割,中国有好几个,假如块和块之间的界限这个地方,也就是我们讲的板块和板块之间的界限的地方,都是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比如说四川、云南、新疆这块,这是欧亚板块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缝合的地方容易发生地震。第二,活动断裂也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这可能是搞地震预测的人不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是至少我认为地球科学是一个定性科学,就不能做精确的预测。但是,中国要在这些板块缝合线和活动断裂,特别是现在强烈活动的地区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另外,还要看到,现在全球进入了一个地震活跃期。第一,地震频发,第二明显地震震级大大增强。【主持人】:在地震带上是不是最好别建建筑物?【王训练】:这个太对了。在地震带上最好不要建建筑物。特别是在活动断裂上不要建建筑物。刚才我讲在大的建筑物上一定要考虑地壳的结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比如日本就处在地震带上,也有很多的高层建筑,一般来说,至少大的建筑要避开活动断裂200-300米,一定要回避,把这个建筑物正好是横跨活动断裂,这个房子稳定性非常的好。【主持人】:以前我国之前的地震防治灾害不是很强,在这个地震带上建好的,现在是否最好搬迁呢?【王训练】:建好的话,有两个方面,第一,要对活动断裂进行很好的研究,评估它的危险性,根据活动断裂这几年的活动迹象,它是走强了还是走弱了,与周边活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认为活动断裂对建筑物危险很大的,就要采取搬迁。另外,最近一段时间,断裂不会进行过分的活动,就可以稍微缓一下。日本的火山很多,天天有直升飞机在火山上巡查,看火山今天冒出浓烟的面积是大还是小,就在掌握火山活动的强度是在增强还是降低了。【主持人】:建新房的话,必须是房子抗八级以上的地震,让全国人民尽快住上安全房,这一点怎么看呢?【王训练】:这一点倒不能说是一刀切。因为从地壳结构上,它是一个条块分割,一些块体和块体之间的界限是条,我讲的条块分割,这些条条的线状体把地球表面分为一快一块的。一般来讲,线状体是地震多发区,在块体里面,地震明显要少得多。地震对房子抗地震的强度必须要跟它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要密切结合起来。假如这个地区,地震烈度是六级的话,学校就应该提高到七级。并不是说中国的房子都得建抗八级以上的地震。提高了抗震性能,成本是超高的。汶川重建设计标准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主持人】:跟日本相比的话,我们中国的防震措施有哪些差距?应该如何弥补?【王训练】: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的防护系统是全世界最好的,包括这次“3.12”地震,这次人员的死亡是海啸造成的,地震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第一,全民的防震意识很强,每年至少要演练一次发生地震怎么逃生。另外,在居民区有定点的避难所,大家逃出来以后往哪里逃,有避难所,这是措施之一,全民的防震意识很强,突然地震了,小孩知道钻到墙角或者桌子底下,连托儿所的小朋友都知道。第二是日本在建筑物上,抗震的指数考虑得比较多。日本的房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三层楼以下的,是木质结构。到三层以上全部是用钢结构搅上去的,日本很少看见楼层的中间断了,房子是整体的,无论是高楼还是低楼,要么是三层以下,是木质的,要么是钢结构的,用很粗的钢,是整块的钢,这么搅上去,不至于发生断裂,这是从建筑物上。第三是日本在地震监测上,地震波导的传波,有纵波和横波,这两种波传波的速度不一样,传波速度快的波破坏力强,传波得慢的波,破坏力很强,但传波慢,这两个有时间差,但时间差不会太长,以秒为单位来计算的,如果是警觉性高一点,这是最佳的逃生时间,而且有非常明确的逃生路线,还要有避难所,到底往哪里逃。走得快的波过来以后,马上警报拉响,大家赶紧顺着原来演习的路线跑,我们跟他们相比,这三个方面,一个是防震知识的普及性,二是建筑物的抗震性,三是对地震监测的严密测量,这是我们跟他们的三个层面。【主持人】:有网友问,能不能比较一下汶川、玉树、智利地震在抗地震方面的优缺点?【王训练】:应该说影响救灾的因素太多了,这三次地震方面,第一是灾区的交通情况,在智利地震,它是在边远平原地区,对道路破坏是比较小的,救灾相对容易一点。汶川发生在交通条件非常差的高山峡谷地区,地震产生的灾害破坏很大。地震发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坐直升飞机跳伞下去。玉树也是在高原地区,但是地震对道路破坏很小,所以从地质条件来看,智利是最好的,玉树是次之的,汶川是最差的。从政府的反映和救灾方面的协调来讲,在东南亚方面,中国的表现是最好的,包括这次中国在汶川的救灾和玉树的救灾,正因为中国有这么优秀的表现,日本政府才对日本政府的救灾颇有微词。另外,地震的伤亡跟地质条件、人口密度、建筑物的抗震性的关系比较大,智利的地震,震级是最高的,破坏性是比较小的,由于人口比较稀少。汶川的破坏性是最大的,因为汶川的地震区,人口是1400万,而且建筑物的防震性能比较低,地震的次生灾害也比较多,造成的伤亡人数大概有8万多,伤亡率最高。地震的震中,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是康塞普西翁市,这个地方只有30万人,而且距震中90公里,再加上建筑物抗震最好,所以,8.8级地震造成800死亡,伤亡率很低。玉树是7.1级地震,虽然这个地方也只有30万人口,但是在震中地区人口10万,加上玉树的建筑物抗震性能不是特别好,也是造成2300万的人口死亡,远远大于智利8.8级地震。另外,次生灾害是非常可怕的,日本是最典型的,地震引发的海啸,是地震派生出来的次生灾害。【主持人】:现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重建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如何呢?【王训练】:四川的灾害防治五期项目已经完成了,对二千多处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工程防治。目前专项规划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目前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主持人】:有网友问,汶川震后是如何进行防震建设的,能否抵御下一次类似的地震呢?【王训练】:汶川在重建中要很好的考虑,第一,在距离地震带太近的地方最好不要建建筑物,就是我刚才说的活动断裂。第二对重建地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地质条件相对安全的地方,我刚才讲条块的分割,最好选在块上,远离条上,再一个是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目前对汶川的重建,目前设计标准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地质灾害防治确实是深入到基层了【主持人】:新一轮的汛期也开始了,之前国土资源部说要再一次展开全面隐患排查的工作,不知道王校长对这方面了解的情况如何?【王训练】:以前的地质灾害隐患表的调查,是国土资源部每年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一,这是通过专业队伍来排查灾害的隐患的。对灾害点的周围人口进行逐户登记,对危险较大的隐患点周围的居民进行派遣,以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2011年的排查工作已经在5月之前展开了,在3月份之前在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全国已经查出有2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去年6月份,开展查询以后新增灾害隐患有2万多处,3月份我到栾川县的地质局的局长接待了我,他把他们县的所有灾害点说得清清楚楚的,这让我很吃惊。在以前的话,县里不可能有地质局。我看到那个情况非常的高兴,有两点,地质灾害的防治确实是深入到基层了;第二是地质灾害的防治队伍很专业,可以说在这些点都有哪些隐患,已经布置到县里面了。而且县里面有专门的人管这个,有专门的部门。【主持人】:这也是分区域的吧。【王训练】: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突出程度不完全一样,像栾川县把土地局和地质局分开,这类现象很少。我听了他们局长介绍以后,当时没有聊这个事,我作为地质工作者感到很欣慰。这是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在地质灾害排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给地球写一个说明书【主持人】: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工作中进展是怎样的呢?【王训练】:近几年中国非常重视地质灾害立法,在2003年11月19日,国务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这个条例在03年11月24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这是国务院394号令,从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应该说这个条例的颁发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中国的地质防治步入法制化的轨道,这个对于规范各级政府防治灾害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坚持的原则里面就有一个原则是,对人为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是谁引发谁治理,比如这几年讲的溃坝现象,也是地质灾害之一。一些溃坝的现象,也是一些矿业公司把尾矿垒在那里,到一定时候,在雨水的倾泻下就会发生溃坝的形成。去年溃坝的现象不止一次。【主持人】:如何规范和约束人类自身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王训练】:第一,大家一定要想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作为地质工作者来看,地质学调查做三个事,第一是我们要给地球写一个说明书,我们要把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历史演化要说清楚。第二,寻找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和矿山资源。第三,保护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保护人类的物种出发,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人人都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第二是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我认为是极为重要的。第三,要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和法律的制度落实。【主持人】:在行政方面,如何行政处罚一些人为的地质灾害呢?【王训练】:人为的地质灾害,应该说对人为地质灾害的界定比较模糊,所以执行起来比较麻烦。【主持人】:有一个什么投入机制来保障地质灾害呢?【王训练】:这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建议通过人大来立法,委托国务院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的队伍,要有专项资金。第二,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可执行性。当然,现在有非常典型的,比如溃坝现象,谁引起的事情,谁来治理。 有些变得比较模糊的。而且地质过程,相对于我们人的生命来讲它是相对比较长的。比如他在这里采矿,采完了以后,十年以后灾害发生了,在这里不采已经十年,但十年后发生了,这确实跟原来采矿有关系的,这个界定就比较难。【主持人】:您谈一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与建议?【王训练】:第一,我们还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工作,把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完善起来,把监测网络建立起来。另外,在一切经济活动中,一定要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大的工程上马结合起来,不能搞先破坏再防治,成本就太高了。再一个是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要有应急机制,特别是要防止特大地质灾害报道渠道不畅、反应不灵敏、应急措施不到位。去年我们给陕西省榆林市办了一个办,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在会上就说当我们发生灾害以后,来了这么多人,为你们管这些事的人,到底灾害怎样处理,能不能给市委提一个建设性的意见,没有。所以,应急机制要建立起来。第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的权力和义务一定要明晰,最害怕的就是出了问题后找不到责任人。第五,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机制,防止资金不足。还有就是人才培养。我自己觉得地质灾害人才的破坏,地质知识的普及,对于见效地质灾害的破坏应该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如果从上面六点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话,中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一定会向前大大的推进。嘉宾简介王训练  男,汉族,陕西武功人,1958年9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博士研究生文化程度,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海淀区第三届委员会主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八届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