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拍照原理:寿源仙境怡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0:27
 诗评——白马馆主(原创)  

寿源仙境怡情怀

——罗伏龙《游三门海》(其一)赏析

  

 

造化开天此洞幽,超然隔世避尘浮。

藤萝垂蔓飘崖际,石乳参差怡眼眸。

水静人闲鱼欲跃,山空谷应鸟鸣讴。

桃源确有清凉境,四野风和乐许由。 

《凤岭诗苑》第一期刊载罗伏龙先生《游三门海》共六律,此为其一。夙慕罗翁高才,爰自不惴鄙陋,粗呈浅薄,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首联二句,统领全篇,概括了三门海的两个特点:一为三门海洞奇景幽,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二是三门海隔绝尘世,超然物外。首句用一“幽”字,既是首联的中心,也是全篇的总括,更是全诗的灵魂——诗眼。

接着颔联是静态的描写。起句的“飘”字和对句的“怡”字,把静物赋之以动态的描写,形成静中有动,形动而实静,使静物变得生动活泼,避免了静态描写的清冷枯寂。此联中,“蔓”字用之尤妙: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还可以当形容词解。用它来衬托后面的“飘”字,使“飘”的形态更加生龙活现,把静态美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动态的描写。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但这并非是热烈场景的铺排,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也并不矛盾。而是通过这种动中取静的描写,使读者从这些洋溢喧闹的场景中,自然而然地体味出一种优雅的恬静,感受到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颔联和颈联,一静一动,形成对比。以动致静,寓静于动,相反相成。而这种动静交错的描写,又紧扣和衬托了起首的“幽”字。因而它给人的感觉不是寂寞阴森,荒凉恐怖,而是活泼明快,充满生机。这也是“豪雄”诗风与“寒瘦”诗风的区别所在。

尾联上句以“桃源”胜境、“清凉”世界概括景物,收拢全篇,既拓展了首联的“幽”字而又不离其宗。结句“四野风和”既是游览结束的标示,也是游览之后的感受,呼应题目之“游”字。“乐许由”三字则对诗意加以进一步的开拓,使诗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尾联值得一议的是“和”字。“风和”二字若对调变成“和风”用于诗中亦未尝不可,但是这样一来,诗的境界就显得局促平庸多了。而“和”在“风”后,不仅含有“和风”之意,更能往前涵盖“四野”二字,营造出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氛围,为后面“许由”为何而“乐”夯实了境界基础。同时,“和”字只有在“风”字之后,才能与起首的“幽”字遥相呼应,互为衬托,相与比照,形成相对的和谐统一,从而创造出深邃旷阔的诗歌意境。光“幽”不“和”,则陷于凄冷;“和”而不“幽”,则失其韵致。可见,一字之用,得其位,顿觉满纸生辉;失其位,可致全篇失色。这就是作诗过程中煅句炼字的重要性,也是欲写出好诗必备的一项过硬功夫。

“游某某”之类的游览诗,最难写的是“游”字。古今诗家对于“游”字之作,往往多有败笔,只见“景”而不见“游”乃是其通病。因为诗不能像游记散文那样,点明从某某处到某某处,观赏到诸如此类的景致。而诗只能剪取游览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加以浓缩提炼,形成诗的语言,通过有序的排列展现给读者。特别是格律游览诗,由于字数的限制,更需要惜墨如金,不可能用“行行复行行”或者“一去二三里”之类的句子来引导读者。高明的诗人就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描写,把境界一步一步向前开拓,使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正在一面走着,一面欣赏眼前景色。而读者也情不自禁随着诗人的指引,一一浏览了诗人指点的风物。细品罗先生的这首《游三门海》,乃是深得“游”字诗个中三昧的力作。

我们权且把首联当作是旅游前的介绍吧,接着就是出发游览了。“藤萝垂蔓”该是在洞外所见,因为洞内是不长这些东西的;“石乳参差”则是进入到岩洞长廊内才能见到的景物。“水静人闲”表明是乘船前进,到了那天坑处,鸟语绝壁,猿啼古树,于是就有了“山空谷应”的特殊景致。山环水绕,风光旖旎。哇!好一处世外桃源啊!若是许由再世,他一定会选择这里作为隐居之地呢!吟诵罗先生的诗句,使读者也跟着饱览了一回三门海的绝世奇观。

全首诗,两起两收,中间四句铺陈。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结构严紧,章法整齐。是一首形神兼备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