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碳酸钙石粉 级400:你以为你不是杨丽娟吗? (评论: 身份的焦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2:40
(一)
  
   2007年,有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件:一名将近30岁的杨姓女子为了追星,害得自己的老父亲跳海自尽。
  
   这一事件被媒体充分曝光,引发了各式各样的讨论。简单归纳起来,这些讨论或反思包含了如下几种主流的观点:
  
   【1】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将近30岁的人,不仅不能自食其力,而且还那么幼稚地跟一些毛头小孩一样,当起了追星族,而且,尤其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其父母倾囊相助的支持方式,一句话,简直是“疯了”。
  
   【2】这出闹剧,主要的祸根在于教育的缺失。人们似乎在责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没有让杨首先成为一个正常人。
  
   这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一个30岁的人,应该做30岁该做的事情。30岁的人,该做什么呢?找一个工作,结婚,生子,进入正常生活的常态,而不是成为父母的累赘,社会的负担。
  
   【3】从其行为方式看,杨丽娟及其父母,整个家庭都有精神病的征兆。他们需要心理医生,而不是指责和抱怨,社会应给以他们帮助和支持。
  
   杨丽娟事件具有充分的戏剧元素:偏执、坚持、孤僻、梦想和毁灭。一个也不少。
  
   我的问题是:杨是一个极端例子,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例子?
  
   我假想我就是杨丽娟,我的偶像不是什么刘德华,换了一个更猛的角色,我们大家称之为事业、股票或金钱的东西,当我回忆起从小学就开始被教导要疯狂地投入竞争的时候。所有类似于杨丽娟事件核心要素的荒谬感,就会在我的心中消失。我没有任何的不适和不安。
  
   令我真正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杨丽娟脑子不正常,而我们追求的东西,完全是合理,并且是十分正常的。

  
   现实的荒谬就在于:认为别人不正常的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可能不正常。
  
  你以为你不是杨丽娟吗?
  
  (二)
  
   在现实生活中,对价值的判断,来自于外部世界对人性的猜测,很少顾及到人们的内心真实的选择。
  
   价值的判断,在势利的世界中行走,如同变色龙一样,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一位美女,找了一个长相一般的男友。人们说,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如果这个男人,刚好事业有成,财源滚滚,那么,女人又被说成是傍大款,被人指指点点。
  
   男人包“二奶”是不道德的。但如果男人拿2000万来“买”一个女人给自己当老婆的话,那么,显然,这个女人就比男人更加不道德了。人们很愤怒,大家很生气:她凭什么值那么多钱?!
  
   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影响我们的判断。当价码不同的时候,我们的结论却南辕北辙?
  
  
  (三)
  
   我看过一期节目,说的是一个中国的教授去跟老美证明中医针灸不是邪医的事情。老教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他说服老外的办法很简单:用科学的办法,说明针灸会刺激人的肌体产生一种可以检测的物质,该物质可以被科学的手段检验到。
  
   我注意到在唱衰中医的今天,即使是这样的中医专家,也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鲜明的外在的参考标准。在字幕的简历上,我没有看见关于针灸的任何资格称谓,我看见的是更符合科学口味的“神经系统”类专家的称谓。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
  
   科学已经强大到如此唯我独尊的地步,它俨然是一个完美的上帝。所有的事实好像都应该被它检验,盖戳,然后通过。
  
   似乎所有不能被科学证实的东西,都很有可能是巫术和骗子。至于科学带来的麻烦,那是属于技术是否先进范畴,我们不需要怀疑从事科学的人的道德。

  
   科学使我们更加有效率,更快地连接在一起,也更快地同化。价值观的多样性,也被迅速地摧毁。
  
  
  (四)
  
   商业的神话接踵而至,物质的占有终于成为了新的偶像。
  
   幸福被裁剪成商业上需要的形式:香车美女,一杯可乐就可以代表欢乐。一杯咖啡就可以让人充满第三空间的幻觉。
  
   所有的精神体验,都可以被转换为一种用于联想的商品:我们的脑袋已经变成了容器,我们已经不记得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只知道我们需要哪些符号,来代表我们的渴望。
  
   广告已经非常精于此道,它们使用大量的隐喻来激励大家拥有这种渴望:你所占有的东西越多,你的幸福就越多。

  
   如此看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怎么好意思不追求上进,怎么好意思不追求财富,怎么好意思不仰望精英。
  
  
  (五)
  
   对外部世界的坚信,以及对自我认定的放弃,是人生焦虑的根本。
  
   当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活在别人的话题中的时候。所有的个性和尊严都已经被边缘化。
  
   那些具有批评精神的文学和哲学,在人们眼中变得如此地不合时宜,可有可无,微不足道。
  
   当所有的艺术都成为商品的道具,那么我们就只能等待所有的精神体验都变成商品。
  
   这也正是现代媒体所期望的境界或是机遇:拥有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所在。信息即媒介,是钱,是话语权,是价值时尚的领导者。
  
   如果不能被媒体化,则等于不存在。如果不能被传播的价值,就不被承认。
  
   每天,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欲说还羞的潜规则,早已不是我们的生活甜品,而是害得我们消化不良的精神正餐。
  
   这是一种被暴力强加的价值,我们不能批评,只能欢呼雀跃。
  
  
  (六)
  
   按照商业的逻辑,如果只有精英才算的上成功,那么,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别人成功舞台的配角或观众?
  
   我们所有小人物的幸福,可以一笔抹掉,忽略不计?
  
   显然不是。
  
   不甘如此的人们,总是用各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心灵的出口。
  
   这样看来,《身份的焦虑》是对文明的价值体系的一次敲打。它使我们能从人类焦虑的历史变迁中,找寻到心灵对现实价值的追求和抗拒。
  
   文明的进步,的确应该是使人类真正实现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能心平气和地生活,有自信和尊严的生活。
  
   文明也应该告诉我们何时该仰望苍穹,了解我们只是万里尘埃中的尘埃。
  
   只要愿意,文明就可以奉献这样的态度:人心中的价值的诉求,内在的坚定从何而来,幸福的方向该如何选择。我们对人生的幸福该如何。
  
   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种存在的意义,在风起云涌的现实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