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官网版哪里下:多彩贵州再奋进(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开局之年看转变·贵州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4:36
多彩贵州再奋进(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开局之年看转变·贵州篇)
本报采访组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6日   01 版)

跨度国内第一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贵州坝陵河特大桥。
陈志浩摄
绵延百里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满山植被郁郁葱葱,赤水河清澈见底,苗族、侗族、布依族,姑娘们盛装迎接远方的客人……多彩贵州名不虚传。
中国革命的转折地在贵州,全国最后一个步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是贵州,“江南煤海”说的是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形容的也是贵州……多彩贵州有着特殊的多面性。
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贵州更面临着多重任务、多重挑战: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加快发展速度,既要调整结构上水平、又要千方百计做大总量,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又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贵州不能总是垫底,也要奋力爬高,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争取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省委书记栗战书说。
多头并进、多方拓展,多彩贵州正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奋起直追。
追赶——
贵州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奋力追赶,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欠发达、欠开发——这是贵州的基本省情。
按照国家1196元的扶贫标准,2010年贵州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高达505万人,占全国近两成。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农民人均纯收入347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7%。“穷”字刺眼,却是贵州无法回避的现实。
过去的5年,贵州GDP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自己和自己比,年年在进步;和其他省份比,年年在拉大差距。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996美元,排在全国倒数第一;贵州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9%。“垫底”一词不好听,却是贵州的真实位置。
贵州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发展不足。
基于此,“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目标,明确要“赶”。
质疑声随之而来。有人说,贵州基础这么差,“赶”是不是脱离实际、盲目喊口号?
贵州的回答是,“欠发达、欠开发”换一个角度看,折射出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能源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五位,3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5位。贵州是中国唯一兼有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省份,有“生物资源聚宝盆”之称,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冬天是大温室、夏天是大空调”,“抬头张家界,低头九寨沟”,贵州人对自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充满自豪。如果说,过去这些优势因为贵州“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而难以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及“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的完善,贵州已成为重要的“西南大通道”,富集的资源既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也可便捷通达东中部地区,为当前的“赶”提供了可能。
也有人说,贵州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已经不慢,是否有必要再加速?
贵州人坦言,作为全国各项经济指标的“垫底”,贵州不赶不行。否则,即使和全国其他省份保持同样的速度,也会被落得越来越远。200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步入总体小康,贵州直到“十一五”期间才跨过这一标准。国家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贵州再不能拖后腿!
省长赵克志心里揣着一本民生账,他说,50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299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农村低保人群中至今存在的每年约2个月的季节性缺粮,还有山里孩子的校车、食堂,不能再让他们背着柴禾走那么远的路……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必须加速发展。
更大的质疑还在于,强调“赶”,是不是意味着贵州仍着眼于“速度”、片面追求总量?贵州还会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吗?
事实上,对贵州来说,“转”与“赶”同样刻不容缓。仅以工业增加值能耗来说,贵州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倍多,如此粗放发展根本难以为继。无论“赶”还是“转”,贵州都已经没有退路。
“‘赶’恰恰是为了‘转’,做大增量才有优化结构的空间。”栗战书打了个比方,“就好比吃饭,桌上只有一盘饺子,能怎么调、能调出什么?至少要有几盘菜,才存在调整的可能,才能调出效果。”何况,“赶”和“转”并不矛盾,要“赶”,但不是一味求速度,而是追求全方位、有效益的“赶”,让同样的速度拥有与以往不同的内涵。
思路清、方向明,贵州大踏步追赶着。
交通瓶颈加速打通,目前在建的国家级高速公路项目达到9个。预计到2015年,贵州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分别超过4500公里和1400公里,实现所有县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都有铁路经过。
“工业强省”战略全面实施,今年前3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060亿元,同比增长20%。根据规划,到2015年,贵州省将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
一季度,贵州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8%,增速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十二五”开局之年,贵州经济“开门红”。5月4日,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正式开幕,这是迄今为止贵州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开幕式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36.12亿美元。
转型——
走一条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新路,努力实现“赶”和“转”的统一
要“赶”,更要“转”。
贵州明确,“赶”不是在老路上赶,而是要走一条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新路,是在有条件、效益好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同样,“转”也是“赶”的前提,因为只有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才能为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才能最终真正“赶上去”。贵州谋划的是腾飞的长远大计。
贵州全力推进“赶”和“转”的统一。
——“赶”必须和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步“转”。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有人说,这几年路修通了,只要将资源挖上来、运出去,就能换来一座“金山”,不愁GDP不增长;贵州省委、省政府却强调,避免单纯“吃资源饭”,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1吨磷矿石原矿只能卖300多元,加工成黄磷可以卖1300元,加工成农药级磷酸盐可以卖2800元,加工成电子级磷化工产品能卖到1万元以上。为什么强调精深加工,一算账就明白。”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介绍说,贵阳已明令要求,新上项目中磷矿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现有企业磷矿资源到2012年就地转化率达到60%。
制度硬杠杠让一批“矿老板”转变为“企业家”。贵州路发实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靠矿吃矿”。如今,“就地转化”新规给企业以倒逼压力,路发投资3亿元上了磷化工装置,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产值13亿元。“真没想到,转型后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获得更大的发展!”路发实业的董事长梁绍荣感叹。
——“赶”必须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不顾一切追求高增长的路径,优先“转”。
“废渣、废水、废气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们要把它变成财富。”地处息烽县的开磷集团,有这样一条产业链:磷石膏废渣成为建筑用砖的原材料;废水处理后100%成为工业用水,每年可减少新鲜水取水量约600万立方米;黄磷尾气用作制砖的热源,合成氨尾气提取后成为液化天然气的原料。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开磷集团不仅实现了清洁生产,而且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值。
发展工业如何避免重复一些地方“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在贵州“热”起来,各地在规划建设工业园时精心安排,力争在园区内实现资源要素的集中配置和循环利用。
——“赶”必须着眼于创新,以实现发展的“动力切换”,加速“转”。
贵州省确定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从资金、税收、土地指标等方面优先扶持发展。贵州更在财力还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拿出资金支持企业搞技术改造,提出了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的目标。如今,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宝石衬底片研制基地正在贵阳加紧建设,预计达产后将形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规模。
在“赶”的同时实现“转”,并非易事,考验着政府的决心和执行力。
加快转型要动真格的。
黔东南州过去有“木头财政”一说,60%以上的财政收入依靠伐木、造纸,一棵棵大树倒下去,一股股黑水流出来。“不发展经济不行,不保护生态更不行!”州长李飞跃态度鲜明。黔东南州果断出手,彻底关闭了州内所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企业。淘汰落后的同时,州里引进了新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超过65%,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转型两不误。
加快转型要守得住底线。
能带来20个亿GDP的钛加工项目要不要?贵阳市曾面临这样的选择。不要,等于放掉一个送上门来的大投资。要,则会面对严重的污染。贵阳市最终投了“否决票”。近两年,贵州否决了不少“两高一资”项目,“发展要快,但不能饥不择食”。
加快转型要有制度保障。
贵州省在政策制度、机制体制创新上下足了功夫,生态保护、资源就地转化率等指标完成情况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把转变发展方式落到实处。
富民——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脱贫致富是贵州的“一号民生工程”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们这山上不长庄稼光长石头”——在石漠化严重的毕节大方县,村民们半开玩笑半无奈地说。
哪个省份都有平原,唯独贵州没有。占全省面积18.8%的石漠化地区,一下雨,薄薄的土层就会被冲走,“长”出黑乎乎的石头来。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种玉米,“种地种到边、开荒开到天”,也只能“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就是——脱贫。“十二五”期间要举全省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目标已经明确,到2015年,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以上,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怎样打好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
贵州将扶贫攻坚的重心转向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多策并举,统筹推进。
行走在贵州乡村,墙上的一条标语给人深刻印象:“发展才是硬道理,增收方见真功夫”。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能人示范,产业带动,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正是扶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
金银花、半夏、前胡、天麻……石漠化严重的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村民们发挥当地的生态、气候优势,改种中药材,每亩纯收入最高的可达上万元。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来发展。
更多农民受益于龙头带动、产业拉动。闻名全国的“老干妈”风味辣酱,带动了遵义等地300多万农民种辣椒,安排2000多农民进厂就业。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李光雄,原本家庭经济拮据,借势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他先后开了5个加工销售银饰的门店,年纯收入近20万元。
大方县安乐乡改造农村危房,已有53户农民从山上的茅草房搬进了在山下建造的新房子。48岁的彝族贫困户杨健,高兴地带我们去看他家52平方米的新屋。“政府补助一万元,自家还欠一万多元的债。”杨健说,孩子在外地打工挣钱,他自己准备学技术,种药材,搞养殖,欠账很快能还上。告别时,他搓着手再三说,“明年再来,一定给你们泡杯好茶喝!”
富民,需要真抓实干,更需要真金白银。
在贵州省 “十二五”规划中,有这样一组数字——各级财政投入400亿元以上,到2014年完成统计在册的13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投入193亿元,到2012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到2015年实现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投资87亿元,到2014年解决全省129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对于年财政收入不足1000亿元的贵州,这些投入不是小数目。
富民,特别要在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发生矛盾时,坚持“民生优先”。
城市的“面子”,摊贩的“肚子”,哪一个更重要?贵阳市领导明确表示,城市要美,百姓也要富,二者必须兼顾。
贵阳市开展“整脏治乱”活动,一些小摊贩担心失去饭碗。贵阳市专门邀请部分摊贩代表座谈,广泛听取民意,最终决定:对临时占道摊位,按相对集中规范设置,为摊贩保留在城市的生存空间,同时在租金、管理费等方面尽可能减轻他们的负担。
“用五年的时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句简单的话语凸显着贵州“富民”的决心。
拼搏——
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踏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在贵州,做成同样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比其他地区多几倍的努力。
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裴说,“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蓝图,没有一批吃苦奉献、争先创优的人,没有一股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肯定不行。”
在贵州各地采访,感受最深的就是这种上上下下攻坚克难、齐心奋斗的精神。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就在这里!
——跨越,贵在坚韧执著,顽强攻关。
蓝莓漫山遍野,正值花期。麻江县如今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去年一斤蓝莓能卖到30元钱,我家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农户王书祥喜不自禁。
主管农业的唐勋忠副县长,人送绰号“蓝县长”,名片上正面是蓝莓照片,背面是蓝莓简介,即使在饭桌上,谈起蓝莓种植也是滔滔不绝。
“蓝莓种植成功,整整花了十年。” 麻江县从1999年开始进行蓝莓种植试验,经历无数次失败,最终实现了99%的上山成活率,并把苗木价格从最初的50元/株降到5元/株。
——跨越,贵在开拓创新,敢闯敢拼。
贵州人说:中国的飞船、火箭以及许多名牌轿车身上都有贵州产的零部件,贵州完全有能力依托传统优势,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凯星液力,这个遵义山凹里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懈攻关,研制出一系列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目前,企业已拥有发明专利15项,一些产品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山沟沟里的企业虽然有些先天不足,但只要耐得寂寞,埋头苦干,也能搞出高科技。”技术总监李国桥说。
——跨越,贵在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干起来。
凯里市的亮欢寨美食城每天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董事长吴笃琴曾是下岗工人。她“不哭泣、不放弃”,开餐馆、关门、再开、再关、再开——目前亮欢寨已经成为贵州对外宣传苗侗饮食文化的一个窗口,接待了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跨越,贵在勇于放弃,追求长远发展。
这里有难得的美景,却放弃了曾经红火的旅游。红枫湖,贵阳市唯一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如今闭门谢客,在贵阳市宣传推广的各条旅游路线中均不见踪影。
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有贵阳“三口水缸”之称。几年来,贵阳市下大力气保护两湖一库。原来向两湖方向扩展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修改,一批项目掉头远离湖区。两湖一库水质逐步好转,目前水质稳定在二类、三类。
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群众的期盼前所未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娄山关崖壁上,镌刻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文采飞扬,气势雄壮。
76年前,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在贵州迎来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76年后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4000万贵州干部群众将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踏上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江夏、龚金星、白天亮、刘毅、汪志球采写)
多彩贵州再奋进(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开局之年看转变·贵州篇) “两型”巨轮出湘江(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开局之年看转变·湖南篇) 中关村突破(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天津迈向新高地(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东风万里卷潮来(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发展巡礼 转变发展方式更要转变思维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 人民日报-人民网在张家界,不仅仅看风景(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百年中行焕发新活力(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巩固产业布局成果 科学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步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宁夏农垦科学发展 让农民笑得更欢畅(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构筑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湖北推进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双跨越 (九)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推动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观念,才能转变发展方式 努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何平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1-9) (四)站位全局才能大有作为——四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五)创新激发无限活力——五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六)责任重于泰山——六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