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官网官方网址:天地正气撼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4:44
学 > 转载空间 > 言谈 > 天地正气撼人心时间:2011-05-05 08:35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338次
在神传给人的做人理念中,气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做人理念,他源于天地之正气,靠人的信念来维系。几千年来,凭着正气与信念,无数仁人志士以此来砥砺自己的品格和节操,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在沧海横流中傲然屹立,也使得我们的民族传承至今。 中华文化是神特意传给人的文化,称为神传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当神在造就人时,也同样也传给了作为人的理念和规范,这从几千年来祖先留给我们的卷册中都能找到源头。从古到今,凡被称作经典的各类作品,都是对神的讴歌和赞誉,对人性的宏扬。
在神传给人的做人理念中,气节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做人理念,他源于天地之正气,靠人的信念来维系。几千年来,凭着正气与信念,无数仁人志士以此来砥砺自己的品格和节操,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在沧海横流中傲然屹立,也使得我们的民族传承至今。如今,中华文化在全球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回溯历史,在礼崩乐坏开始的战国时代,先贤孟子就以弘扬道德为己任。当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曾劝阻他说:“您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不但徒劳无功,反而还会带来灾难。齐国不能与天下人为敌,只有仁者才能无敌于天下!”孟子倡导仁政,在与各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了高度的气节。当别人问他为何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时,孟子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就是这一名言曾激励了多少有识之士,他们在人生选择的艰难时刻,维护了做人的尊严,而没丧失该有的气度。
汉朝使节苏武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在冰天雪地十九年,将生死度外,历尽艰辛,终于感动天地,在须发皆白时,得以回归故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北宋的范仲淹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心忧天下的又一典型。史载,范仲淹“每感论国事,时至泣下,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敢于犯颜直谏,虽屡遭贬谪,依然为民请命,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改。他在《岳阳楼记》中阐述了他的为官做人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历来成大事者,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都能够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不与社会浊流同流合污,节操自持,不坠青云之志。
纵览古今,任何时代都有这样有风骨的人,他们的事迹永留青史,被后人永远怀念和景仰。从特定意义上说,我国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气节与信念写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列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陆游的民族大义;郑板桥写竹画竹,高风亮节……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人不仅是人中的楷模,也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砥柱。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关心百姓疾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
可是,在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太多的人丧失了正气与信念,沦作了利欲的奴隶,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善恶不分、黑白颠倒、认人为亲,哪还有一点做人的气节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已抛诸脑后。只要谁谈到传统,大笑之,还振振有辞: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说这些,真是老古董啊,太落伍啦!殊不知这些人才是真正可笑之人,他们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认了,还配称炎黄的子孙吗?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才是我们的国粹,才是我们真正该学习和吸收的,才是我们民族生存之本,立国之基。那些只是带来感官刺激,博你一笑的,是在败坏人的思想,把人导向恶性的变异文化。在变异思想支配下的人,正气也就没了,剩余的就只有私欲和贪念,心里装着的就只有我,什么事都是以我为中心,他人的生命、社会的利益、民族的生存在心中已消失殆尽。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一点正气,哪还有善心呢?为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利益,可以做他人的干儿子,可以象个哈巴狗样匍伏在他人脚下,摇尾乞怜,可以把自己的小辈叫大爷,这样的人也可自圆其说为“搞好关系”,真是为人的耻辱啊!
然而,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中,也有一群人,他们不仅具有做人的气节和正念,不屈服于任何威胁、恐吓,即使失去这个皮囊,也将真理播撒,力图拯救处在危险边缘的人们,尽力将中华传统文化洪扬。他们的善念善行感动了无数的心灵,让恶人为此胆寒,且怕的要命。在历史选择的艰难时刻,他们成为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尽管他们从不曾显露自己,只默默的将善的种子撒向各个角落。也因为他们洪大的善心,让越来越多的人觉醒,维护着人间正义,让中华文化的精髓长存于世间,天地正气震撼寰宇。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qianyuanwx/zhuanzai/yantan/2011/0505/1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