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力强国txt80下载:中国成为“第一”考验全球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09:30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将在2016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IMF是根据购买力平价(PPP)的方式来计算的,将目前中国GDP总量视为11.2万亿美元,按照目前两国的平均经济增速,2016年中国将会达到19万亿,而美国则是18.8万亿,中国超过美国。而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字,2010年中国GDP为397983亿元人民币,以兑美元6.5的汇率来折算,也就是61228亿美元,而按照这个基数,2016年中国才达到11.2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部门和学界都表示,这是“捧杀”,中国还很弱,另外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没有太大的意义。所谓购买力平价,就是用一个实际的商品,比如麦当劳汉堡在各国的价格来进行汇率换算,支持这种计算方式的人觉得,这比官定汇率靠谱,因为后者有着一定的空间,汇率水平有时并不代表该国的民众生活的实际水平。当然,反对购买力平价的人会说,它只适合一些可贸易品,很多不可贸易的产品或者服务是不包含在内的,所以购买力平价像个“可以随意涂抹的小姑娘”——根据研究者的主观动机来“精心”选择作为判断依据的“商品群”。

其实,IMF也不是第一次这样预测,例如诺奖得主福格尔很早就做出中国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第一的预测,随后很多学者和机构都发表了此类声明。中国人对这类预测早就习惯,清醒之士则将其看作是一种“警惕”、以及更稳妥地看待和处理国内社会棘手问题的“鞭策”。

真正有趣的是心态的折射,不仅有中国,也有西方。首先,中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十亿以上人口并深度拥抱自由市场的国家,它的市场规模和深度的确非常可观,它的经济自由度虽然因一些国企存在而打折扣,但依然是新兴市场国家中最为自由的市场之一。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高达6亿多,是美国总人口的2倍,而且城市化还在狂飙突进。即使我们将中国分解为“城市”和“乡村”两个经济追赶体,我们相信,光“城市”一体就有可能在日后某个时间,在总量上超过美国。

其次,中国最担心的是一种“间断平衡效果”,这也是中国人冷静看待未来世界第一的原因。所谓“间断平衡”是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所创立的一个理论,即“物种在一段时间内,会经历较为快速的形成过程,之后将经历很长时期无太大变化的时期”,就像股票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随后进入长时间的沉闷期。日本就经历了这个过程。

对西方来说,他们从来没见过这种“中国式增长和崛起”:它不像日本,它是开放式的,它欢迎全世界的资本家,世界500强都在中国有公司,也愿意为中国的利润而游说国会;它有自己的文明方式,并且能融合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中;劳动力市场非常富有弹性,人们学习能力很强并具备不断增长的生产效率;跟苏俄不同,非常接纳自由贸易,并将积累的贸易顺差变成美国的债权,从而形成和美国代表的西方世界在“金融—贸易”上的共同利益体;在外交和地域政治上,展现了与其实力不匹配的某种温和。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西方总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理解为“必然”,但又无法“必然”地处理,因为这超越了西方过去的理解范式,因所有的东方主义式想象都无法成立。记者Eamonn Fingleton在其最近的畅销书《In the Jaws of the Dragon》哀叹,“中国的重商主义和儒教精神,将会打败美国的个人资本主义”。也许,这并不是事实,仅仅折射了因无法理解而表现出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