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有卖防静电手套吗:从国防战略高度审视怒江水电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24:32
从国防战略高度审视怒江水电开发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怒江水电开发争论的故事,不知道演绎了多少年,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终结。结果是,滔滔怒江水随着无休止的争论,已经白白流失了很多年。怒江还是盘古开天劈地以来的那个样子,那里的人民依然生存在“原始生态”的穷山恶水,依然过着离现代文明遥远的生活。

   《笑林广记》有则寓言:一只大雁从一对猎人兄弟头顶上飞过,他们决定射下来。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来吃,弟弟觉得还是烤了吃。于是发生了争执,等到路过的先生做了决断,兄弟俩弯弓欲射时,大雁已经无影无踪了。一则很好的笑话,只要联想起怒江,肯定没有几个人笑得出来。

    无休止的争论为什么难以达成共识,症结在哪里?专家们关心怒江的爱心,忧国忧民的忠诚,襟怀坦白的热情,博大精深的学问,应该令人崇敬。不过,专家也有不专的地方和疏忽的时候。尽管争论引经据典,理由充分,却多是从环境、生态抑或大坝安全等专业角度出发,局限于自身从事的专业形成了思维定势,忽略了政治、经济、国防、能源、战略等因素,加上文人特有的执着,以致钻进了学术牛角尖,无法找到相交的共同点,争论演化成了持久战。

    其实,怒江水电开发只是一个支点。说千道万,环境保护不仅仅为环境而环境,水电开发也不仅仅为水电而水电,都只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专业课题。与时俱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站在巩固国防建设边疆的全局高度去想,如果站在可持续发展福泽子孙的战略角度来争,所有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最后的结果就不是无休止争论怒江建不建大坝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尽快上马开发水电的问题。过去所争论的,统统不过是实施怒江水电开发的技术性措施而已。

    怒江发展水电应该是唯一有效的选择,而且步伐要快,规模要大。技术性措施专家已经谈了很多,也不是我辈所长,不敢多言。我们认为,怒江水电开发问题,政治、经济、国防和战略等因素影响较大,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怒江发展水电,是国家最高利益的根本要求。


    首先,是中央实施边疆有效管辖的政治需要。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和反思,凡是开发力度大且成规模的地方,经济文化及人口的交流融合度就越高,中央政府对其影响力和控制管辖的能力效力就越强,反之亦反。唐朝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去了中原文化,教会了藏民农业耕作。此举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奠定了汉藏两族人民千百年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西藏地方政权从此称臣,成了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藏农奴制改革,使百万藏民翻身做了主人,他们由衷地把洁白的哈达献给“亲人金珠玛”。上世纪五十年代十万新疆建设兵团屯垦天山南北,十万湘女远赴新疆成家立业,戈壁绿洲建起了无数新兴的城市。新疆经济因此大力发展,各族人民因此从内心称赞中国共产党“亚克西”。现在,任凭达赖喇嘛、任凭极少数“疆独”分子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闹腾,西藏、新疆各族人民依然一心向着祖国不动摇,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怒江地区也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情形相似,同样适用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是巩固大西南边疆的国防需要。从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来看,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地区,这里不仅应当成为边疆及民族地区建设的模范区域,也当是与东南亚诸国构建友好合作的桥梁和前哨,还是联系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重要通道。一旦西南边疆有事,或者西方势力图谋西藏,这里就成了捍卫大西南地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其战略机动地位是川、青、新等地无法相提并论的。当年,就是怒江天险,才有效阻止了日寇从东南亚包围中国逼降重庆政府的企图。十九世纪一个英国的传教士在西藏任意画条“麦克马洪线”作为国界,就是因为当时这里天高皇帝远,中央政权鞭长莫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魂断野人山,就是因为这里没有中心城市,缺少必要的交通和及时有效的物资补给。

    借和平年代有利时机加快该区建设,一座座电站就会拉来一个个城镇,推动当地经济,富裕当地人民,引进投资、科研机构到此安营扎寨,与东南亚形成若干个良好的通商口岸,形成繁荣的新金三角。在战争或重大灾情发生时,这里城镇自身的富有,就会是一个个现成的前沿兵站,能够就近利用足够的物质资源,第一时间近距离运往需要支援的地方。

    再次,是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发展需要。从现代实情来看,该地区历史开发较晚。管辖怒江流域大部地区的怒江州,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9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仅34人,只占全国平均值的四分之一,不到中原各省份的十分之一。在气候条件如此好的地方,人烟却这般稀少,当然不是计划生育工作有什么绝招,而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太恶劣所致。我们丝毫不能怀疑当地政府和人民征服自然、发展经济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中央和云南省每年也少不了一定的投入和扶持,但是60年的事实证明,仅靠零敲牛皮糖的小打小闹,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因地制宜,快速而全面地实现这个目标,水电开发才是唯一的最佳途径。这里的水电开发成功了,经济发达了,人民得实惠了,将来一旦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立刻就会显示出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作用。

    三江地区居住着几百万各族人民,人民迫切希望改变生活现状,共享祖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金沙江、澜沧江水电开发已经走在了怒江前面,开发初期就给这里的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也笑,水也笑”已经成了两江地区不争的事实。怒江地区山清水秀,水力资源丰富,但这里依然贫穷,人烟稀少,几十万少数民族同胞一直在翘首等待西部大开发的阳光普照进来。怒江州主要负责人的话也代表了当地人的心声:“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剥夺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权利。”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得到了人心,在蜀国北伐时,这里成了坚强的后方。现在,这里不是三国时期的南蛮烟瘴之地,而是实实在在的炎黄子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古人尚且有如此的胸怀和远见,在今天就更应该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大力发展水电,是能源危机管理的必然选择。


    从战略储备和能源危机出发,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不仅怒江,而且全国也要尽快大规模上马以水电为主的各类可再生能源。


    首先,化石能源危机应引起高度的警惕。人类的大量繁衍,土地开垦、植被当做燃料,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化石能源替代燃料虽然减缓了植被破坏,但是它的广泛利用,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使化石能源自身频频告急。用其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保护环境、减缓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有水电才具有相应的开发和替代能力。

    专家们争论怒江等水电开发的时候想过没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究竟还有多少能源?煤炭还可以开采多少年?石油天然气还可以喷多少时光?200510月人民网《怒江水电之争的科学理性和国家责任感》载:目前我国煤炭储量1145亿吨,探明储量跟每年的产量比例是59年,即按现在的产量只够开采59年,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64年。石油探明储量23亿吨,只够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平均的40.5年,天然气也是只有50多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争论导致怒江等水电开发的搁置、停滞不前,从此文登载到今天,化石能源可利用的时间又减少了5年。用“天地转,光阴迫”来形容能源开发的紧迫感、危机感,是再恰当不过的。

    其次,要高度重视化石能源战略储备。中国“地大物博”,这是大中华得以立足世界之林的优势。如果利用不当,缺失战略眼光,这种微小的优势就会被“人口众多”而消耗殆尽,就会被无序过度的开采和出口挥霍一空。而且,中国因其大,一直就是周边民族和国家觊觎的一块肥肉,古代外族的多次骚扰,近代列强反复的入侵,无一不是奔着地上地下美丽富饶的资源而来的。

    有人说,没关系,化石能源还可以海上开采,可以向外国购买。姑且不论海上资源也有终结的那一天,就从国际关系来看,战争总是资源和人类生存空间争夺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和平年代,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缓解能源危机的压力。但是,一旦爆发战争,敌国封锁,交通中断,还能从容地海上开采,还能自由的从国外运进吗?不要忘记了,抗日战争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了什么;不要忘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的封锁绞杀给新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困境。

    再次,要合理开发调节,加大能源储备力度。解决此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干快上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和平年代,应该大力建设水电站、核电站、风电站、太阳能电站等等,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大部分化石能源,尽量作为能源消耗的首选,强力限制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出口,延缓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以实现能源储备的最大化、最优化。一旦战争爆发时,水电站可能成为敌人讹诈和袭击的目标,就要降低水位确保遇袭时的大坝安全,发电能力就会降低。核电站也会因类似的问题而减少发电能力。这时,能源储备的作用就立刻显现,可以从容启用我们贮备的足够的化石能源,以应付可能旷日持久的战争,从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能源危机的宣传教育不够,远未引起国民的足够警惕。当前,一方面是煤炭石油资源开采、消耗、出口环节越来越严重的过量和失控,面对寅吃卯粮的行为、能源危机的压力大多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一方面是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替代、缓解能力,发挥越来越大的效果和作用,却要承受任意炮轰、随时叫停的指责和冷遇。这种现象,是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大趋势格格不入的,是与化石能源频频告急、替代能源发展缓慢,而必须采取断然的补救应急措施的大要求背道而驰的。这不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正确态度。当我们的明天,当我们的子孙遭遇战争时,有限的水电站成了敌人袭击目标不得不泄水减电时,回头一看,煤炭,采完了;石油,喷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或者子孙们除了坐以待毙,亡国灭种,还能有什么作为?

    第三,统一认识,顾全大局,加快怒江水电开发进程。

    水电是当前促进能源战略储备最佳选择。据水电权威人士测算,按照设计,怒江十三级水电开发成功后,按每度电价0.35元,每年可为全国创造价值342.3亿元,按每度电创造5元,每年至少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158亿元。东部地区可减少火电投资850.7亿元,每年节约标煤3705万吨,相当于为子孙留下了37个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此外,还能给怒江流域创造近45万个长期就业机会,并带动当地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一条怒江就有这么巨大的贡献,金沙江、澜沧江,长江、黄河,全国能开发的大江小河都利用起来,算算全国水电开发效益账,该会给我们自己,给子孙后代留下多少可以应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储备?专家们在争鸣的很多文章里已经算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再重复。所以,必须高度统一认识,从大局着眼,紧急行动起来,充分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最佳机遇,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做好能源战略储备。这样,不仅可以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而且能够造福当地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从容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战争危机。

    学术争鸣不要忘记科学发展。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战胜自然的历史。怒江水电开发的实质性工作一直停滞不前,“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当年西方专家不是断言青藏高原是条绝路么?青藏铁路通了;当年不是有人不顾一切反对三峡电站么?事实给予最好的回答。一味地反对水电开发,不论理由多么冠冕堂皇,不论调子多么悦耳动听,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子孙后代的问题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的事情。时不我待,我们不能做可笑的猎人兄弟,最好的办法是尽快上马电站,把大雁打下来再说。至于电站如何建得最佳,至于大雁如何吃法,专家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聪明才智,一起坐下来认真交流研究才是正理。这个过程,争得再脸红脖子粗也不过分。

      值得重视的是,怒江水电争论双方都是各学科门类的泰斗,良好的学术争鸣及风气正是盛世言论自由的体现。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祈盼前辈们扬弃门户之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怒江水电开发上来,心平气和地共同研究探讨方向一致的命题,为社会、为后生树立可学可依的典范。只有积极健康的、目标一致的争论,才可以事半功倍地从各种角度发现问题,杜绝漏洞,预防危情,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水电站的安全系数,这是国之幸,民之福,争论的结果当然就没有输家,只有功臣。但是,如果无休止的争论而影响怒江乃至整个水电开发的进程和机遇,延误了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能源储备的大事,恐怕无论如何,谁也无法向历史、向后代、向可受益地区做出合理的交代。

    怒江水电开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专家们还在争论建与不建,“大雁是烤吃还是煮吃”的问题,影响国家的决策,耽搁怒江水电开发的进程,实在有点舍本逐末、以偏概全的感觉。扪心自问,当我们西装革履出席山珍海味的大餐时,可否想到怒江地区还有很多衣衫褴褛的民族同胞在“嗷嗷待哺”?当我们坐着豪华轿车飞驰在宽敞的高速公路时,可否想到横断山区还有溜索过河、祖祖辈辈承受山洪泥石流的浩劫?

    最近,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水利建设的蓝图,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水电纳入了未来清洁能源建设的首选,实在可喜可贺。开发好边疆,让怒江尽快“高峡出平湖”,让群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与内地同步发展,共同沐浴中华大家庭的温暖,是历史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谁也没有理由把怒江地区变成公鸡的盲肠,谁也没有理由让这里的人民守着宝贝却过着贫困的日子,谁也没有理由让怒江人民再等60年,谁也没有理由把国家安全和战略储备当做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