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公子:赫鲁晓夫下台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9:31



赫鲁晓夫下台内幕        

   

1964年10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了尼·谢·赫鲁晓夫解除他职务的请求,也凑巧,我国第一个核装置也在 10月16日 试爆成功。我国政府当天晚上发表声明,同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一同刊登在 10月17日 《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当时许多人都争相传说,是我们的原子弹把赫鲁晓夫轰下台了。也有人说赫鲁晓夫下台是我们的“九评”批倒的,事实也不尽如此。  

当时毛主席差不多每天都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论赫鲁晓夫下台。  

会议中大家谈到,从苏联国内方面来讲,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是破产了,结果使中亚、哈萨克一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已经连续两年发生沙暴,大风卷起沙土,不见天日,白天也像黄昏一样。赫鲁晓夫大种玉米政策也破产了。他把提倡种玉米吹得神乎其神,说玉米怎么怎么好,不问情况要全国各地普遍种玉米,结果很多地区玉米收成很低,因为那些地方不适合种玉米,如果种其他东西,比如燕麦、大麦,甚至小麦,收成还会好一些。但是他要求普遍种玉米,一刀切,下死命令,要全国各地按规定的指标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结果也失败了。还有,在农村中采取许多错误的做法导致农村供应城市的农副产品大大减少,特别是大城市的供应进一步恶化,引起人民群众广泛不满。  

大家还谈到,赫鲁晓夫实行把党组织分为工业党、农业党的做法,实在可笑。毛主席说,工业和农业相互关联,密切不可分,搞工业和搞农业必须互相协同,怎么能一个党委管工业,一个党委管农业呢!大家议论说,所有这些,都是来源于赫鲁晓夫的所谓加快进入共产主义。他要在12年内在经济上赶上美国,为进入共产主义打下物质基础。后来他又说,15年赶上美国以后,苏联就进入共产主义了。赫鲁晓夫这个人说话是没准的。他要加快建设速度,要改变农业长期落后的状况,所以出了好些坏主意。  

再加上赫鲁晓夫任人唯亲,作风霸道,什么集体领导形同虚设。他批评斯大林搞个人迷信,实际上他也在搞他自己的个人迷信。他个人说了算,而且一下这样说,一下那样说,以致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党委无所适从,昏头转向。  

大家认为,从上面这些方面看,加上赫鲁晓夫作风粗暴,独断专横,有成绩功归自己,有错误委过于人。重大问题决策草率、随心所欲、说话随意性很大,这也是导致他垮台的重要的国内原因。  

在会上有些同志说,半年以前毛主席就讲到赫鲁晓夫可能要垮台,这个预见现在证实了。3月间毛主席在他家里开会的时候,就谈到赫鲁晓夫可能被政变推翻。  

毛主席说,我们在北京议论,认为苏共新领导实行的很可能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  

果然,赫鲁晓夫的倒台后,继任者明白地说,赫的对中政策完全没错。而且不久之后,变本加厉,提出主权有限论,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也可见赫鲁晓夫倒台不完全是因为他与中共交恶。是因为他个人行事不当吗?赫鲁晓夫的个人作风确实毛病多多,比如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鞋子敲桌子,爱信口胡言等。但是继任者又好得了多少?那么,为什么苏共领导层不能容忍赫鲁晓夫呢?根本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的一些举措,例如划分农业党工业党,虽然不足以成事,但确实削弱了官僚集团的权力。这是苏联式的分权制。这才是官僚集团最不能容忍的。  

对于赫鲁晓夫下台的内幕,大家也是议论纷纷。毛主席问赫鲁晓夫下台后访苏的代表团的同志:你们看苏共这次把赫鲁晓夫搞下台,主要是什么人?现在苏共领导什么人是主要角色?  

周总理回答说,现在名义上勃列日涅夫是第一书记,但看起来他似乎不是最后拍板的人。在会谈过程中间,对许多事情他的态度模棱两可,含含糊糊,没有明确的态度。很难说他就是核心人物。总理说,倒是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作反华报告的是苏斯洛夫,这次在罢免赫鲁晓夫的中央全会上作反赫鲁晓夫报告的也是苏斯洛夫。我们在莫斯科期间,一次也没有同此人接触。这究竟是因为此人反华名声太坏,不宜同我们接触,还是因为他老奸巨滑,是幕后危险人物,难以判断。  

金日成同志也向我们打听。他说,你们估计他们这几个人中间谁是主动的,谁是主要策划这次倒赫鲁晓夫的?金日成说,虽然中央全会是勃列日涅夫主持的,后来他又被选为第一书记,但是这件事情是不是他主动也值得怀疑。因为12日主席团开会之前,他才从柏林回来。报告也不是他做的,而是苏斯洛夫做的。  

那么是不是苏斯洛夫策动的呢?小平同志说,苏斯洛夫肯定是赞成的,但不会是他一个人搞起来的。金日成说,据我们的观察,可能是波利扬斯基策动的,他是主席团的成员,也可能是科兹洛夫策动的。小平同志说,据我们在7月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的观察,苏斯洛夫这个人书生气比较重,发言时他总是照着稿子念,遇到我们提出什么问题,是由安德罗波夫(当时是联络部长)给他递条子的。  

金日成说,勃列日涅夫这个人我们和他有过几次接触,看起来这个人有点木头木脑的,反应很迟钝,而且谈正经事时话也不多。他现在当头,他是不是主要的策动者这也说不准。小平同志说,1960年莫斯科会议的起草委员会和中苏两党会谈都没有勃列日涅夫参加,他不像是一个拿主意的人。吴冷西也介绍说,1960年少奇同志在81党会议后访问苏联的时候,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到明斯克,后来到伊尔库茨克,一路上都是勃列日涅夫(他当时是最高苏维埃主席)陪着。当时我跟随少奇同志访问,一路上观察他对少奇同志好像对待老师那样,当然少奇同志实际上也是比他资格老得多,他对少奇同志是毕恭毕敬的样子,话也不多,表现得不像是一个很有才干、很有权威的人。不过,这也难说得准。他也可能是个两面派的阴谋家,表面一套,心里另一套。  

少奇同志说,1960年81党会议后,我访问苏联时,勃列日涅夫一路陪我,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到明斯克,到伊尔库茨克。一路上他给我总的印象是,这个人是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一个办大事、成大业的人。在火车上也好,在宴会上也好,在日常接触中也好,他跟我谈话翻来覆去就是一些老话、官腔,没有什么新鲜的语言,连开玩笑都说不上。但也可能是伪装的。他的毕恭毕敬给人以虚伪的印象。  

根据80年代末起陆续出版的前苏共中央领导人和接近苏共领导核心的人物的回忆录、访问记和专著,赫鲁晓夫被罢黜的经过如下:  

大约从1964年初起,苏共中央领导层即酝酿罢黜赫鲁晓夫。这个密谋的中心人物是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波利扬斯基和谢列平。前三人都是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是两面大旗,波利扬斯基是为他们两人出谋画策的军师,谢列平是具体部署政变的组织者,他当时是苏共中央书记处最年轻的书记,曾任苏联共青团第一书记。他们有过反对莫洛托夫、马林科夫所谓“反党集团”的经验,知道宫廷政变关键是掌握内务部(克格勃),1957年扳倒莫洛托夫等就是内务部长谢罗夫起了特殊作用。因此作为倒赫这一宫廷政变的具体组织者谢列平,利用他过去担任共青团第一书记时的老关系,拉帮结派,首先把内务部长谢米恰斯内拉进来参与密谋,并通过他联络克格勃系统的主要人物,掌握党政军(主要是莫斯科卫戍区和莫斯科军区)的要害部门。  

勃列日涅夫原是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工作时的老部下,是赫把他提拔到中央来的,职务逐步升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即国家元首),1963年6月兼任苏共中央书记,接替心脏病突发的科兹洛夫(据说科是赫鲁晓夫培养的接班人)的工作。有的回忆录说,勃列日涅夫起初不大乐意做这份冷清而费力的党务工作。因为他热衷于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出国访问或接待外国国家元首,出头露面。红地毯、仪仗队、隆重的迎送仪式、盛大的宴会、热闹的场面、授勋颁奖、热烈拥抱、报纸上经常刊出他的大幅照片,这些对他更具吸引力。据称,他逢人笑脸相迎,同各方面关系不错。赫鲁晓夫虽然选中他为培养对象,但又认为他的缺点是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容易受别人影响,有时态度模棱两可。  

波德戈尔内也是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工作时的部下,也是赫提拔他到党中央工作的。有的回忆录说,在赫鲁晓夫当政时,如果说勃列日涅夫实际上是苏共中央的第二把手,波德戈尔内则是苏共中央的大管家,许多重大党务是他主办的。苏共“22大”后他曾受到赫鲁晓夫多次责骂,对赫越来越不满。1963年6月勃列日涅夫任中央书记后,波德戈尔内很快就同这位在乌克兰的老同事结成同盟,分担勃在书记处的绝大部分党务工作。他们先后拉拢波利扬斯基和谢列平两人参与密谋倒赫,这两人都有政治野心。波利扬斯基认为自己资格老,但不受赫鲁晓夫重用。谢列平从共青团第一书记提升为党中央书记处书记后,自视甚高,飞扬跋扈,并认为自己是中央领导层中最年青的,最有资格当未来接班人的人选,曾拒绝赫鲁晓夫想把他下放到列宁格勒工作锻炼。  

反赫鲁晓夫的密谋从1964年春起逐步实施。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计划的第一步是争取主席团和书记处的成员,经过以商量工作为借口的个别谈话摸底,到6月间估计可望争取到多数的支持。第二步计划是分别同中央委员会成员接触,方式是利用7月和8月的休假季节,在克里米亚和高加索的休养胜地,频繁地同各加盟共和国、中央各部委和各州的党政领导人“海水浴”、“野餐”、“聊天”、“拜访”,逐个逐批进行摸底(在莫斯科中央部门也同样进行摸底)。他们已了解到,这些人大多数对赫鲁晓夫把各级党委分割为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搞干部轮换制、设立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把中央各部门架空)、裁减军队等重大措施,普遍不满。据说,勃列日涅夫在中委名单上每个姓名后面都画了符号,“+”表示肯定,“-”表示不肯定。据克格勃头子谢米恰斯内说,到9月份他们从各休养地回到莫斯科时,已有把握可以在中央委员会中取得反赫鲁晓夫的“稳定多数”。  

至于赫鲁晓夫本人,从1964年初起很少在莫斯科,春天去波兰、匈牙利访问,接着又去乌克兰、列宁格勒视察,5月乘船去埃及,6月访问北欧,7月又去波兰参加国庆大典,其后又去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即农垦区)视察秋收准备工作。其间4月70大寿时,赫鲁晓夫接受苏共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全体成员的隆重祝寿,他们以非常热烈的姿态为赫歌功颂德,其中谢列平最活跃,奉承的调子最高。赫鲁晓夫对这些人的忠诚深信不疑。他在国内外到处跑了几个月后才于9月底去疗养胜地皮聪达休假。行前他的儿子小赫鲁晓夫告诉他:正在酝酿着把他拉下台的密谋。这是小赫从前主席团委员伊格纳切夫(“22大”时未被选入主席团而对赫鲁晓夫怀恨在心,也参加了政变密谋)的卫队长那里得知的。赫鲁晓夫不相信,同米高扬商量,要米高扬核查后到皮聪达会合。米高扬找来那个卫队长,询问情况。那个卫队长不但完全证实确有此事,而且谈得更详细和广泛。米高扬半信半疑,随即于10月初也去皮聪达,把核查情况告诉了赫鲁晓夫,但赫仍然没有认真对待此事,也没有为此采取任何措施,继续在皮聪达休假。  

在莫斯科,10月上旬,倒赫密谋集团认为条件成熟,时机已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在原定11月召开中央全会之前动手。而且他们得知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对反赫密谋已略有所闻(这是克格勃系统利用监控赫、米两人的电话和窃听设备得知的),更是迫不及待,要正在访问东德的勃列日涅夫马上回国。 10月12日 ,勃列日涅夫在他家里召集主席团会议。几乎所有主席团和书记处成员都参加,内务部长谢米恰斯内、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也参加了。这些人中并不是所有人从一开始就参加了密谋。柯西金是事前一星期才知道的。马利诺夫斯基是两天前才得到通知。苏斯洛夫更是到达会场时才得到通知,他大吃一惊,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这要打内战了”。勃列日涅夫要他放心,说莫斯科军区的所有要害部门都已控制在克格勒头子谢米恰斯内手中。苏明白了当前的形势,便同意倒赫政变。——这是谢米恰斯内在回忆录中记述的。  

勃列日涅夫主持的密谋会议商定立即行动,把赫鲁晓夫拉下台,并采取通过一个决议的形式,定于第二天即13日正式召开主席团会议,要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回莫斯科参加,借口是讨论修改新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以便提交尽早召开的中央委员会讨论。为了催促赫、米回莫斯科,需要立即打电话给他们两人。这个电话本应由勃列日涅夫打,但勃不肯出面,让波德戈尔内打,波也不愿出面,要苏斯洛夫打。苏斯洛夫犹豫了一会儿,答应当场给赫鲁晓夫打电话。  

在皮聪达,赫鲁晓夫12日晚上同米高扬在一起聊天。苏斯洛夫打来电话时,赫鲁晓夫起初不愿那么匆促召开主席团会议,不愿第二天就回莫斯科,说离11月召开中央全会还有一段时间。苏斯洛夫执意要赫和米第二天乘飞机回去,理由是主席团(包括各加盟共和国的第一书记)都已齐集莫斯科,大家对计划草案有很大意见。赫鲁晓夫同米高扬商量后,同意两人在13日下午(因为13日上午赫鲁晓夫还要会见法国客人)回莫斯科参加主席团会议。当天夜里,米高扬同赫鲁晓夫商量此事,怀疑这同他们听到的反赫传闻有关。赫鲁晓夫向米高扬表白,不管怎样,他不会同主席团斗争。据同他父亲一起在皮聪达休假的小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说,他看到他父亲情绪低沉,表现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样子。  

 10月13日 下午,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乘伊尔-18专机抵达莫斯科伏努科夫2号机场时,整个停机坪空荡荡的,既没有惯常那样主席团全体成员的欢迎,也不见他们在莫斯科的秘书、随从和亲属,只见内务部长谢米恰斯内和克里姆林宫警卫队局长切卡洛夫两人走近舷梯,迅速把赫鲁晓夫和米高扬接上汽车,然后直奔克里姆林宫。谢米恰斯内把赫、米带进会议厅后,立即下今撤换克里姆林宫所有警卫。  

勃列日涅夫主持主席团会议。到会的有主席团和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只有科兹洛夫因重病没有出席。各加盟共和国的第一书记以及马利诺夫斯基、葛罗米柯等人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一开始即对赫鲁晓夫进行激烈的指责。据米高扬事后告诉别人:指责的范围主要是涉及普遍引起不满的国内问题,如党委一分为二、成立地区经济委员会、实行干部轮换制、裁减军队等国内重大问题,也涉及国际问题。发言中对赫鲁晓夫的专横粗暴作风抨击最烈,也指责他出国访问时携带妻子和一大批其他亲属。谢列平和谢列斯特(乌克兰第一书记)跳得最高,沃罗诺夫最粗暴,格里申等人较为克制,但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始终不发言。米高扬在会上曾提议只罢免赫鲁晓夫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保留其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这个提议立即被否决。  

赫鲁晓夫晚上回到住处后沮丧异常。他在夜里打电话告诉米高扬,他决定请求辞职。  

 10月14日 上午,勃列日涅夫主持主席团会议,继续批判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会上作答辩性发言。据谢列斯特(乌克兰第一书记)根据当时札记写的回忆录说:赫鲁晓夫在发言中没有作全面的系统的答辩,他只谈到几件事。赫鲁晓夫说,听了大家的发言,我为主席团的成熟感到高兴。大家都是党培养出来的,我不会同你们斗争。我愿意让位,由比我更年轻的人来干吧。我过去对好些人态度粗暴,请原谅我吧。赫鲁晓夫说着说着,先流泪,后来就大哭起来。但他还是接着说下去。他说,我的主要毛病是善良和轻信,又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你们谁也没有指出过我的缺点,都附和我,赞扬我。你们批评我把农业搞糟了,把党委分割成搞工业和搞农业两部分,成立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等等,但都是主席团甚至中央全会一致通过决议的,集体作出的决定,怎么由我一个人负责?你们说我做了第一书记还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大权揽于一身,但这是你们提议的,你们当时说这对党和国家有利。我的错误在于当时没有反对你们的意见。你们说在古巴布置导弹是冒险的,但这不是主席团作出的决定吗?你们又说我在加勒比海危机中撤回导弹是使苏联丢脸,但这不是集体决定这样做吗?难道要打核大战不成?你们又说不应该修建“柏林墙”,但当时你们大家同我一样是极力主张这样做的。现在你们责怪我,我错在哪里?你们又说我们同中国的关系搞得这样糟不应该,说应该有政治嗅觉,又应该有政治灵活性和策略灵活性。我知道这个问题很复杂,你们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麻烦。  

赫鲁晓夫最后讲到他想对将要召开的中央全会提出什么要求时,勃列日涅夫立即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的话,说“这办不到”,苏斯洛夫也表示支持。赫鲁晓夫看到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没有什么指望了,便说:我这个最后发言,就算“绝唱”吧!赫鲁晓夫最后写一个辞职的报告,并签上自己的姓名。这样上午的主席团会议便告结束。  

在主席团会议进行过程中,克格勃头子谢米恰斯内打电话给勃列日涅夫,说齐集莫斯科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都等得不耐烦了。有人提出要挽救赫鲁晓夫,有人则呼叫支持勃列日涅夫。谢米恰斯内警告勃列日涅夫,他快挺不住了,最多只能应付到晚上,要求勃列日涅夫结束主席团会议,尽快召开中央全会。勃列日涅夫回答说,主席团成员都讲过了,还有书记处成员和其他参加的人还未讲,每人表个态,一个人两三分钟就行。中央全会当晚6时准时召开。——这是谢米恰斯内在回忆录中说的。  

由于上述原因,勃列日涅夫在  10月14日 下午 继续召集主席团会议。这次会议已不让赫鲁晓夫参加了。会上先由上午没有发言的人表态,然后迅速转入通过主席团向中央全会提出的关于解除赫鲁晓夫职务的报告和任命新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的决定。主持会议的勃列日涅夫宣布会上不提问题,只进行表决。这一切都无一人反对地通过了。  

主席团向中央全会提出的关于解除赫鲁晓夫职务的报告是波利扬斯基起草的。本来应该由勃列日涅夫出面作报告,但他说由他出面不合适,因为全会即日才选出他代替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不能给人印象是他带头夺赫鲁晓夫的权。他提议波德戈尔内作报告。但波德戈尔内也推辞,说他同赫鲁晓夫共事多年,由他作报告别人会怎样看。他推荐苏斯洛夫在全会上念,说苏是党内的“大思想家”,1957年反对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四人“反党集团”时,就是他在全会上作报告的。他又说本想由谢列平念也可以,他能说会道,但太嫩了。于是主席团决定由苏斯洛夫在全会上念波利扬斯基起草的反赫鲁晓夫报告。  

苏共中央全会在勃列日涅夫主持下于  10月14日 晚上 举行。(赫鲁晓夫本人和一些流露支持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没有被允许出席。)勃列日涅夫在开幕词中简单说明召开这次中央委员会紧急会议的原因。  

他说,主席团原定在11月召开一次中央全会,讨论苏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大问题。但近来主席团不断收到对原来的计划草案有关问题提出的许多原则性意见,主席团在 10月12日 讨论了这些意见,决定请赫鲁晓夫从皮聪达回莫斯科参加主席团 10月13日 召开的会议。主席团在 10月13日 和14日举行会议,讨论党中央和政府工作中的错误,一致认为这些错误首先应由赫鲁晓夫承担责任,并决定将这一问题提交中央全会讨论和决定。接着就由苏斯洛夫念主席团通过的报告。在苏斯洛夫报告过程中,会场内不断发出鼓掌声、谈笑声和喧哗声,许多人呼喊:“说得对!”“可耻!”“开除党籍!”“交付审判!”苏斯洛夫在报告中念了赫鲁晓夫签字的请求辞职的声明,也念了主席团关于解除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决议草案,提交全会通过。勃列日涅夫在苏斯洛夫读完报告后,即提出举手表决决议草案。结果当然是“一致通过”。随后又相继举手表决主席团提出的推荐勃列日涅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建议,两案当然也是“一致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