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爸爸不在把妈妈睡了:新华每日电讯:需搞清食品监管部门有无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43:05

新华每日电讯:需搞清食品监管部门有无潜规则

尹平平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

中新网2011年04月28日 08: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保障食品安全,对质检、工商、卫生等监管部门而言,搞清食品行业“潜规则”很重要,搞清楚系统内部有哪些“潜规则”,并下力气整治铲除其实更重要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26日在北京出席全系统有关食品安全的电视电话会议时说,质检系统要摸实情,要搞清当地食品行业有哪些“潜规则”,特别是有哪些看似清楚、实际上不清楚的问题。(4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除了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据报道,质检总局还为此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集中组织各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足见其重视程度。

  确实,搞清食品行业有哪些“潜规则”至关重要。无论是对几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滥用和地沟油,还是近期的健美猪、毒馒头、染色菜和问题腊肉,“训练有素”的质检系统等监管部门也总是能跟进查处的,可比起将之曝光的媒体,却又总是尴尬地慢半拍。可以断言,如果各地质检、工商等监管部门对食品行业的“潜规则”掌握得很透彻,相信这些问题的发现就不会总是落在媒体后面。

  不过,每当一起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总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连那些偶尔逛一下超市或菜市场的记者都能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专业的监管部门却一直蒙在鼓里呢?如果质检、工商等监管部门从始至终都尽职尽责地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和处理,已经被曝光的问题食品怎么可能被端上我们的餐桌呢?

  在理论上,存在着执法能力不强、监管衔接存在空隙等问题,影响了对问题食品的及时发现。但仅仅是这些吗?监管部门自身有没有“潜规则”?与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有没有“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是否已经成为蒙住监管部门“慧眼”的一个主要因素了呢?

  比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染色馒头事件中,违规加工生产馒头的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并非没有监管,监管部门一个月会抽查一次。当监管部门来检查的时候,公司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他们进去。”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针对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些监管部门有时候真是很愚蠢,有的甚至在检查前通知企业,那能检查出什么问题?”

  但真的是“很愚蠢”吗?恐怕不是真愚蠢,而是装愚蠢。与接受监管的企业里通外合、沆瀣一气,执法不严或者“养鱼执法”,恐怕是一些监管部门的“潜规则”。

  如果监管有力,食品行业的“潜规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监管部门也玩起“潜规则”。因此,对质检、工商、卫生等监管部门而言,搞清食品行业“潜规则”很重要,搞清楚自己系统内部有哪些“潜规则”,并下力气整治铲除其实更重要。

  诚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的确存在难度,一方面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从事食品生产和餐饮行业的公司和商贩众多,逐一排查情况确实难度相当大,但这不应该成为监测滞后、监管缺位的借口。目前每起食品安全问题都与此前的监管不力有关,要做到对问题食品和企业零容忍,监管机构必须要负起责任,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与相关责任人也要及时严处,内外兼修,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从公众的视野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