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轨道高度是什么:学生减少:倒逼各校使出杀手锏加速改革求生存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42:04

学生减少:倒逼各校使出杀手锏加速改革求生存

默认分类 2010-03-22 10:08:32 阅读0 评论0   字号: 订阅

领导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大趋势

领导兴利除弊  改革图强:大智慧 大格局 大魄力

学生减少:倒逼各校使出杀手锏加速改革求生存

甲:你所说的学生减少,是指——?

乙:我所说的学生减少,包括几种情况。

甲:包括哪几种情况呢?

乙:基本上包括3种情况

甲:哪3种,请详细说说。

 

一、由于计划生育   出生率降低  

         学生逐渐锐减    有的学校招生将无以为炊

乙:第一种。由于计划生育,出生率降低 ,人口大量减少, 学生逐渐锐减  ,生源大饼逐渐缩小,生源竞争将空前激烈。办学质量越高,品牌含金量越高的学校为了保住自己已经疯狂扩张了的规模,将要大小鱼(高端学生、中端学生、钱学生)通吃,将使出杀手锏,动员自己的一切资源,居高临下,利用自己抢占了制高点的优势,对弱于自己的学校实施火力封锁或封杀;有的学校招生将变得非常困难,在不断缩小的生源市场蛋糕中,招到学生的人数和质量一天不如一天,学校不断萎缩,走下坡路; 有的学校招生将无以为继,面临枯竭断炊。

 

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数字,2009年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1020万,比去年减少了40万,降幅3.8%,这是多年来高校报名人数的首次下降;将这一变化仅仅解释为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了学生上大学的兴趣,是难以成立的。其实,从十几年前的人口变动数据,完全可以预见到今天的局面;若不是因为近年来的大学扩招、入学率提高,和大量积累待消化的复读生(今年的考生中便包括了270万往届生),高校考生会在两年前就开始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中国在现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正在不断下降。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是849万、834万、803万(比上年减少31万)。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6月3日新华网)今后几年学生人数将继续大幅减少,初中(招生)降幅的高峰将出现在2012学年(全国),高中(招生)降幅的高峰将出现在2015学年(全国),高考考生降幅的高峰将出现在2018年(全国)。考生减少,除了对初等教育市场、中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对比带来直接影响,它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鼓励生育,出生率快速上升,这一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推行“晚、稀、少”的人口政策。1970年时,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为5.8,到1979年时已经降到2.75。1980年,我国又推行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1987年,新生人口在这一年由于“前置效应”达到了2550万的顶峰。此后便以平均每年48万的速度下降。到2000年时,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22。还是在2003年,该年死亡率达到了19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6.40‰,此后便以平均每年0.13个千分点的速度上升,对应着死亡人数平均每年22万的递增。这也反映着我国生育率的迅速降低。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从小学招生人数的变化,来感知即将到来的初中招生人数和高中招生人数的骤然变化。查阅1991年至2007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从1996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开始下降,此后,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小学数量也急剧减少,部分数据列举如下: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4.6万所,比上年减少2.27万所;招生2524.66万人,比上年减少7.15万人。”

    《199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2.88万所,比上年减少1.72万所;招生2462.04万人,比上年减少62.62万人。”

    《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60.96万所,比上年减少1.93万所。招生2201.38万人,比上年减少260.66万人。”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8.23万所,比上年减少2.73万所;招生2029.53万人,比上年减少171.85万人。”

    《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小学55.36万所,比上年减少2.87万所;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共有小学45.69万所,比上年减少3.44万所;招生1952.80万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在校生12156.71万人,比上年减少386.76万人。”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共有小学42.58万所,比上年减少3.11万所;招生1829.39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1万人。”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共有小学39.42万所,比上年减少3.17万所;招生1747.01万人,比上年减少82.38万人。”

    《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国共有小学36.62万所,比上年减少2.8万所;招生1671.74万人,比上年减少75.27万人;在校生10864.07万人,比上年减少381.04万人。”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共有小学34.16万所,比上年减少2.46万所;招生1729.36万人,比上年增加57.61万人,增量主要在农村;在校生10711.53万人,比上年减少152.53万人。”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比上年减少2.15万所;招生1736.07万人,比上年增加6.71万人;在校生10564万人,比上年减少147.53万人;小学毕业生数18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58.31万人。”

  

    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数量从64.6万所减少到32.01万所,减少一半还多!招生人数,从2524.66万人,下降到1736.07万人,减少了788.59万人;在校生从1996年的13615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0564万人,减少3051万人。

    小学生数量及小学学校的快速减少,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然结果,学生数量在减,传导到初高中,就是招生人数将逐渐减少。这里是温水青蛙效应,还有蝴蝶效应。有的学校对大势所趋并不前瞻,对此并无敏感和应急反应。就在前些年,一些乡村地区的初中就已经招不到多少生了,现在在成都,高新区的有些学校也招不到生了;学生人数的不断减少,再加上新七中、成都实外、牛津国际外语、双中等高品牌高质量学校即将同时释放的强磁效应和鲸吞效应,再过两年,双流境内的某些高中和华阳境内的某些初中,恐怕也招不到多少生了,优生都被人家强磁效应和鲸吞效应吸收走了,就只有降格以求,等而下之,去招收末流了,像今天的籍田和太平一样来生存,生源不行,高考考不起几个人,品牌下行,当然也就没有多少“钱学生”了。再者出生率降低,人口减少,学生减少,有的学校被比它好一些的学校挤出竞争行列,不但招不到优生,连末流学生也招不到了,恐怕只有关门大吉,或改换门庭了。

二、成都地区  城市新移民和学生式的“小移民”将很快减少

甲:我们在成都地区,怎么就感觉不啥到学校生源的减少呢?

乙:根据国情,我国逐渐加大计生政策和执行的力度,成都地区当然也受此影响。只不过开始时生源减少并不是“剧烈”和大量的。而且外来“新移民”和学生式的“小移民”大量前来填充,这感觉就较麻木和迟钝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广大农村青壮年农民开始进入城市打工或做点小生意谋生。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年份是2003年。这一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2000万,此后便以平均每年170万的速度下降,降至2008年的1100万。显然,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拐点;请注意: 1987加16等于2003,这恰好是我国1987年生育最高峰出生的婴儿初中毕业的年龄,我们知道,许多农村孩子正是在这个年纪进城打工,现在,城市化的这一来源正在枯竭;同时也要注意,170万3.5倍于48万,因而城市化降速还有其他原因,很可能是农村16至45岁这一青壮年潜在进城人群正在全面萎缩;如果是这样,那对于许多产业将是个十分不详的信号,这些产业过去十年能在目标年龄段人口缩减的情况下保持高速增长,获取人口红利,全赖于每年从农村涌入的大批新增城市人口,而现在,这一动力源[7.37 -0.81%]正在迅速枯竭。进城务工、谋生农民的减少和城市靠谋取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工厂的减少,意味着这一阶层人口子女的减少,从上世纪90年代就依靠这一阶层人口子女谋取人口红利扩张和膨胀起来的城市和城郊学校将面临生源减少的梦靥,形成严重“过剩的产能”。眼明手快(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洞若观火)者靠倾其所有(甚至借力打力,超前投资,负债经营),抢夺优生资源,厉行改革,迅速强力提高高考质量和品牌,因而“唯我者昌”、“唯我者尊”;麻木迟钝者将无力回天,虽有“多余厂房和大量技术工人但已无生产对象(原材料)和订单,成为社会严重过剩、多余的产能”   ??????

 

第二类新移民是异地购房者。对照一下我国房价的走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开始形成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在新增购买力推动下,我国房价走出了一波快速上涨行情。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实行“一胎”政策后出生的孩子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他们替代计划生育前出生的人口成为住房的刚性需求者。如果说现在买房的主力是80后,再过几年主力就该是90后了。房市走势如何,90后的人数当是决定性的力量。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异地来蓉和到成都郊县购房者大量减少,也将影响到前些年和前两年对成都市区和郊县学校教育有着巨大需求的购房新移民子女的大量减少,学校生源形成另一类别的锐减,使学校因前几年大量购房新移民外来生源膨胀扩张了的产能面临新的空置和削减。

 

     第三,随着我国实行“一胎”政策后出生的孩子成倍减少,但他(她)们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这就意味着他(她)们的子女在他(她)们已经成倍减少的基础上再一次成倍减少。生源的剧减将使外地学校也形成产能过剩,形势的巨变将使外地政府和外地学校当局有必要也有能力大大提高他们的办学品质,并采取一切措施使他们乡亲的子弟留下来在本地就读。这也是成都市区及成都郊县学校生源减少,形成产能过剩,而智者强者才会生存、发展的又一原因。

第四,随着我国实行“一胎”政策后出生的孩子成倍减少,但他(她)们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这就意味着他(她)们的子女在他(她)们已经成倍减少的基础上再一次成倍减少。市区生源将严重不足,而外地生源又将大量减少向市区“留学”,有可能市区学校和区政府将采取柔性和“文明”措施,留住他们的生源在“本埠”学校就读,这将减少郊县学校的“钱学生”,特别是郊县那些教学品质和高考品质不是特别高的学校,将基本上没有“钱学生”上门,郊县那些一流学校就给他们基本上囊括完了。

三、四川2年后参加补习的学生将减少约一半

甲:请谈谈第3种情况。

乙:第三种情况是四川2年后参加补习的学生将减少约一半。

甲:依据何在呢?

乙:依据就是新课改。

听说四川今年新招的高一(高2012级)将按新课标新教材进行教学,那么2学年后(2012年)就将按新课标新教材进行新高考。2012年按新课标新教材进行新高考,高2012级学生有按新课标教学的学分、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而高2011级和高2012级参加老高考的学生则没有(伴随新课改的推进,以后高考复读生参加高考时,也不会有当年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学分)。即使省教厅放行参加过2011年老高考的落榜老考生参加2012 年新高考,但考虑到自己由于未按新课标新教材学习过,即使再复习一年参加新高考,也不比按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学习了3年的新高一(高2012级)学生有什么优势,所以2011年参加老高考后愿意补习一年参加新高考的补习生将锐减。据专家估计北京市今年(2009年)参加最后一次老高考后进行补习以参加明年新高考的补习生将比往年减少近一半,估计2年后四川的补习生也将减少一半左右。

甲:四川省和北京市没有差异吗?可以同日而语吗?

乙:不可同日而语,有差异,差异甚至还比较大。北京是皇城是首都,为了北京的稳定,为了作为中国政治窗口在国际上的形象,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每年动用大量的财政补贴北京市民,据新闻报道,北京居民的平均工资是高于深圳、上海和广州的,福利也是全国最好的,还据新闻,如果哪个工厂安排了哪个下岗工人的再就业,政府就给那个工厂每月1000多元的财政补贴。北京市民的子女当然有经济支撑多复习几年去读好大学,且北京考生考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分数也比全国其它地方低得多,但据专家估计北京市今年(2009年)参加最后一次老高考后进行补习以参加明年新高考的补习生将比往年减少近一半,这恰好说明按老高考学习的“老考生”复习一年去参加新高考比起按新课标新教材学习了3年的新考生没有什么优势。四川的考生并没有北京考生的经济支撑,也没有北京考生招生时的政策优惠,估计2年后四川“老考生”参加复习的比例也不会比北京高到哪里去。

乙:另据专家分析,关于复读生的高招录取政策还将参考高校的意见。记者从部分高校获悉,即使按考分高低录取的传统正常招生方式不对复读生加以限制,但在自主招生等方式中,由于缺乏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等参考,复读生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自主招生方式正在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正在成为重点高中把自己的优秀学生导学、辅导送入重点大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乙:现今我国举凡基层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办好复习班是做好高考馅饼的终南捷径,是速效之良方。2年后复习生减半之后,各地行政当局和学校当局为了确保复习生对本地本校高考馅饼之神效,一定会立体的多维的软硬兼施的“高筑墙,防逃亡”。那时想到异地去挖几个复习生比起今天恐怕那是“相当的难”了。

乙:2009年我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接近62%,比去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高校招生数量继续增加,另一方面是高考生数量继续减少。如果这样下去,100%的录取率将不再是痴人说梦,这也是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成功转型的标志。但由于我国高校扩招后,国家投入者寡,学生付出者重,使人民感到读大学代价太大。实际上我国低端大学等的教育已是学生买单的“国民教育”、“素质教育”,就业者难;最近6年我国经济“国进民退”,国有垄断超常发展,步步紧逼,民营经济步步退缩,感到窒息,这使百姓的就业成为困局(要解决就业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金融危机的传导发酵更加重这一难题。国有垄断的过分发展,他们就业更加重关系(民营经济就业更加重才能),使付出代价读了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的贫民子弟对他们的金领、白领、甚至是一般职位望洋兴叹。这近30年我国外向型经济主要是靠发展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端的劳动密集型,靠几亿青年劳工的打工获取“人口红利”,积累原始资本。现在再这样发展已难持续(且原始积累已成),必须进行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必须要劳工有一定技能,所以这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向德国学习(德国的高中端制造业非常先进发达,这个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开始提倡、重视职业教育,政府资本已在向这个领域做出倾斜投资。现在河北读了4年大本的农村女生因找不到工作投水自杀,重庆在读大本1年级的农村女生退学去读职教,新闻报道已风满全国。现在初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弃选高中而就职中技校,高中毕业成绩一般的学生放弃复习而读高职,可能慢慢地渐成风尚。这也是高中生源减少、补习生减少的又一原因。

 

四、吗啡疗法

(略)

五、新形势下双流战国4雄的战略选择

 

 

杨伟光不拘一格用人才

   2009-09-06 文摘报

 

1999年,杨伟光从中央电视台台长任上退下。当时,CCTV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媒体之一:《焦点访谈》被时任总理朱镕基誉为“群众喉舌、政府镜鉴”;《三国演义》、《北京人在纽约》等本土电视剧掀起

惊人的收视狂潮。

  现在仍活跃在央视荧屏上的一大批名播音员、名主持人及幕后的众多制片人、导演,都是在杨伟光时代“出道”的。若不是当年杨伟光“发明”了全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编制”壁垒,他们也许就不能迈进央视大门,或者得不到重用。

 

  当年倪萍34岁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不少人反对,认为提得太快。杨伟光说:“倪萍担当的是和赵忠祥一样的工作,而且是没有人能取代的,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名额给她?”

 

  如今,年逾古稀的杨伟光还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拍电视剧。退休后他创办了“天地人传媒公司”,担任董事长。“天地人”最有名的作品是曾在各地卫视热播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

 

  近日,记者采访了杨伟光。

 

“杨伟光,你是大老板了”

 

  记者:央视成功的关键在哪儿?

 

  杨伟光:一个是要有钱,其次是要有人才。要是还靠向国家申请拨款,如果我需要最好的设备,要花8个亿人民币,能给你拨一半就不错了。主要是1992年以后可以自筹资金了。1991年我当台长时,央视真的很困难,广告和其他创收加起来2.7亿,主要靠国家拨款。我当台长之后,1993年广告费到了7.6亿。

 

  记者:怎么挣到钱的?

 

  杨伟光:1993年,广告部主任找我,说如果敢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播广告,企业愿意拿大钱。那时观众对广告还挺反感,但钱对央视来说太重要了,我觉得不妨试一试。1994年我们就开始做30秒钟,因为短,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过去了。不出所料,播出之后没有任何人提意见。半年后广告延长到1分钟,大家对广告印象深了,影响也就有了。

 

  记者:央视的工作人员说,央视是在您手上富起来的。

 

  杨伟光:我们1997年广告突破45个亿,缴税就4个亿,上交广电部等各个部门8个亿,剩下的自己安排。

 

  记者:都用在哪儿了?

 

  杨伟光:李鹏同志当时说,“杨伟光,你是大老板了。”我上交完钱之后,剩下的钱买设备、做节目、买房子、发奖金,就有自主权了。我们那几年建设和购买了20多万平方米房子,按干部的级别和职称来分房,而且那时买的房子超标,比较大,现在还有职工说,他们最大的资产就是那套房子。

 

  记者:央视主持人的薪酬怎么定的?外界有传言说,比得上明星的收入。

 

  杨伟光:中央台主持人的薪酬还是按国家干部的序列来走,但是有补贴。一个是我们给主持人化妆费,一年有多少钱,让他们用好的化妆品;第二个是服装费,他们要出镜,代表国家台形象。其他的工资、奖金和同级别的干部职工没有太大差别,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

 

  记者:您怎么看主持人“走穴”问题?

 

  杨伟光:我们为什么不允许“走穴”?就是因为节目播出时间是固定的,怕影响到节目的正常录制。我还规定主持人不许拍电视剧,拍片一走就要一年半载,肯定会影响节目。你实在想去演,可以离开这个岗位,所以文清走了、倪萍走了、赵琳走了——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走也挺好。

 

很多“名嘴”都没有编制

 

  记者:央视的待遇太好了,很多人都想往里涌。

 

  杨伟光:中央台这种单位,用人编制是一个大问题。中央台第一批职工大部分是转业兵、高中生。1993年开始改革,《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他们中的许多人做不了,我们就得招人。没有编制我们就采取“台聘”的方式,就用他们创收的钱给他们发工资。像《东方时空》,正式职工只有7个,干活的有100多个,这些人的工资、待遇怎么定?台里职能部门说,把他们的工资定成280元。什么概念?清洁工的工资。后来决定,把栏目的广告费给他们用。实行了这个制度之后,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汇集到中央台,收入不低于台里的老职工。

 

  记者:用“台聘”的方式招了哪些人?

 

  杨伟光:比如,白岩松原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水均益原来是新华社的,都是“台聘”来的。水均益成名以后,新华社有的同志就说,水均益原来在我们这里算什么啊,怎么一下成名了呢?因为新华社老人太多了,他很难冒出来。敬一丹、朱军、王小丫、董倩、王志,都是这样进来的。有不少人还直接找到我,推门进来就要求到中央台工作。

 

  记者:您办公室的门这么好推啊?

 

  杨伟光:(笑)当然先要进得了这个楼,才能推得到我办公室的门。比如敬一丹原来是黑龙江电台播音员,到北京读研究生,在《新闻联播》实习。我审片子时她就认识我了。实习结束,她突然跑到我的办公室,说是不是可以留在这里?我看她形象不错,业务也好,就留下了。

 

  还有原来长沙市电视台的肖晓琳。她到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在《联播》实习时就很爱提建议,老给我写建议信。她也是临走来找我,想留下来,我就让她留下来了。她还嫌不够,又给我介绍了一个,就是后来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当家播音员徐俐。

 

  那时候我们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你只要有本事,做得好就留下。

 

  记者:崔永元在央视是个另类的主持人,看上去有点“不正经”,当初是怎么选中他的?

 

  杨伟光:崔永元原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当年选拔这一批新主持的时候,真的是沙里淘金。来了以后,我都只是在荧屏上看见他们,他们很少来找我。经常找我的人,没有本事,我也不会重用。我听说小崔后来得了忧郁症,实际上是因为他经常想问题。如果他不那么敬业,不爱思考,也不至于得忧郁症。选主持人不是选美,要看他们的知识、气质、道德修养。

 

  记者:白岩松一直都说他很感激您。

 

  杨伟光:据说白岩松原来在《中国广播报》的时候吊儿郎当的,但到我们这里来以后非常敬业。这个反差有意思,从我来说,就是要为这些有才华的人,搭建一个能够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

 

(《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22期 陈彦炜文)  

 

 

高考战神人大附中副校长王金战炮轰中国教育体制如“牛马赛跑”

默认分类 2009-11-16 17:46:44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人大附中副校长炮轰中国教育体制如“牛马赛跑”

 

2009年11月16日 09:36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开封十一月十四日(记者 李贵刚)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王金战,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炮轰”中国教育体制,抨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疾,称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逼着“牛”和“马”赛跑。

 

为期三天的中国卓越校长峰会在河南开封举行。教育部新课改专家曹志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中国人大附中副校长王金战以及来自中国教育界领军人物、著名专家、中国十大名牌学校的校长一千余人聚首,围绕“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题各抒己见,就校长成长、新课程改革、教育创新等课题进行交流研讨,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王金战有着“中国教育战神”之称,他在论坛期间的“教育思想转变与行为创新”主题演讲中,毫不留情地“炮轰”中国教育体制。

 

他把“好学生”、“坏学生”形象地比作“马”、“牛”。 “马和牛赛跑,牛肯定输,但这不能够证明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能。”王金战说,“而教育者们只看到马的速度,却没有看到牛的力量。

 

谈及中

 

 

 国的家庭教育,王金战则表示,中国的家长对孩子是舍得花钱不舍得花时间。他说,目前中国的教育处于非常“6+1”(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加孩子)的时代,家长都担心孩子出“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故而格外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但是往往会激发很多矛盾。

 

王金战还是中国教育界的“高考战神”,曾经创造中国高考的奇迹。他班的四十九名学生参加高考,三十七人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十人考上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等国际知名学校。新疆高考生亲身感悟临川一中“高考神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13:08   都市消费晨报

  6名伊犁州伊宁县六中的女生,不远千里奔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临川一中苦学近3年,在返疆参加高考后,其中的5人今年考上了满意的“重本”大学。而她们所去的上顿渡镇,一个距南昌市110多公里远的小镇,在今年夏天和高考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上。这里的临川一中素有“才子摇篮”的美誉,近3年连续创下江西省高考的奇迹——— 共有50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小镇的“高考神话”引来了全国十余个省区市的学生,伊宁县六中就已有两批同学分别在那里度过了近3年的高中生涯。

多媒体全部进入普通教室 江西新闻网/图

  临川一中为什么会培养出那么多优秀学子?8月10日,6名伊宁县六中的女生以自己的经历揭开了答案。

  562分。已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的伊宁县高考生唐雪雯对这个分数比较满意,毕竟她跨入了“重本”。用她的话来说:“这是我在异地求学近3年的成果!”

  而和她一起去异地上了近3年高中的同学康杜欣因为发挥失常选择了复读。她们所去的异地就是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一个被众人称为创造了 “高考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神话”的地方。

  伊宁县六中负责招生的老师王海明说,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西部教育顾问学校临川一中从2003年起与新疆伊宁县六中 “牵手”,计划每年为该县培养一批学生,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双方的协议,新疆送去的优秀学生分配在各个班级,高三第二学期再返回新疆参加高考。

  唐雪雯就属于这样的优秀学生,她们这批共有6人,除唐雪雯外,其他4名同学也分别考上了自己比较满意的“重本”院校。

  这所学校“牛”

  唐雪雯和康杜欣清楚地记得3年前去那个神秘的“高考神话”小镇时的情景。

  “那时,听完老师对那个学校的介绍,我们很兴奋,父母也很支持,觉得到那里去学能考上好大学,先后就有6名同学报名了。”唐雪雯说。

  2004年8月底,唐雪雯等6名女生踏上了去江西求学的火车。

  在历史上,临川区(原为临川县)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曾巩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唐雪雯想象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地方她才发现,这是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镇,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宾馆。镇上最显眼的地方就是街道两旁的许多店铺,这些店铺都是以“才乡”、“书香”等词命名的。学校在比较安静的郊区。

  6名同学进入学校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确实 “牛”,不是因为它的面积大,教学楼豪华,只是发现学校很懂得怎么炫耀自己———橱窗里贴着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得奖者的照片。而办公楼墙上一块巨大的木板上写着好几届毕业生的名字和他们考上的院校,北大、清华等名校赫然在目。

  唐雪雯、康杜欣、胡人心、何洁、王雅雯、曲丹6人住了一个套间宿舍,但被分在了不同的班里。

  “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的学生……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在各个班里。”康杜欣说,这是她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中学,学校几乎看不到谈恋爱的和穿着奇装异服的身影。

  在那里,有近万名来自各地的“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留学生”,还有“一些‘非北大清华’不考的复读生租住在别人家里”,还有数千名来自各地的陪读 “孟母”。她们6人所在的班里都有这样的学生,她们还听说那里有“陪读一条街”。

  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介绍说,在该校1.1万名学生中,约有5000名非临川籍的学生。

 

 

临川一中有如一个“集中训练营”

 

  让6名女生感受最深的是,在临川一中,她们要疯狂地做全国各地的试卷,她们记不清自己参加过多少次学校内部的考试了。

 

  高一一开学,学校就给学生发了头一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初次内部“高考”,老师不会公布成绩,但会给大家一一讲解。私下和其他同学交流考过的试题时,唐雪雯等6名初中时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傻眼了:怎么比其他同学多错了好多题。

 

  一个班有学生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而高中第一年的总成绩排名她们都排到了班里的倒数几名,这样的成绩让她们感到抬不起头,感到失落、着急。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她们观察别人是怎么学的,“他们的基础比我们扎实,因为很多他们做过的题我们都没有接触过。”唐雪雯和康杜欣说,大多数从北京、上海来的学生,目标就是考上北大、清华。

 

  令她们吃惊的是,学校总能在全国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就将高考试卷发给学生,进行二次 “高考”,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都得经过这样的过程。

 

  她们还注意到,很多人都随身带着一个大水杯,杯里装着提神的咖啡和浓茶,慢慢地她们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和在家乡时一样,唐雪雯她们的课桌上大多放着课本和试卷。但其他同学的桌上还有杂志、小说、报纸等课余“美餐”。她们了解到,这些同学从初中起就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而且,这样的习惯使他们的知识面宽了,更有助于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每天5时30分,同学们就迈着急促的脚步去水房刷牙洗脸。不到6时,学生大多已到教室朗读课文。6时做广播体操,之后,一天的学习正式开始。高三的课程安排一节早自习,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4节晚自习。一周下来,除了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休息外,其余时间全在不停地上课,不停地考试。

 

  4节晚自习下午6点开始,第一节自习课学生可以做各类试卷,也可以看课外书;第二节自习课老师会来进行辅导,主要是消化一天当中没弄明白的题或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后面两节自习课就正式考试。所有的考试流程跟高考一样,包括老师发卷时的语气。

 

  “黄金周”大假,这里所有的学生最多休息3天。

 

  “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好多学生经常学得好晚,那时学校就像一个集中训练营。”唐雪雯笑着说,她们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在她们看来,在这里学习的知识面比较宽。

 

 

学校要求严格 老师也面临重大压力

  

  对来临川一中的很多学生来说,压力在于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为此,学生们会为一道有争议的题连续争论好几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纠错本,每次考试做错的题全记在纠错本上,每天看一遍。

 

  唐雪雯说,以前她碰到实在研究不明白的题就放弃了,但来到这所学校后她被其他同学感染了,难题非弄个明白不可。

 

  大家这样做是因为都很在乎自己的考试成绩,担心因一分之差落后于他人,有的女生一次测验没考好就要哭半天,情绪浮躁时也会有人大声地吼出来。

 

  老师们也会跟学生讨论难题。在唐雪雯她们眼里,这里的老师亲切、敬业,更操心。

 

  这些话是有根据的。

 

  她们发现,学校对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不时会有学校领导来听课,谁讲的课更容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谁的方法最新颖等,学校都会在校内进行不定时公布。

 

  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任课老师会经常换,老师管理不严或年终考核不理想班级的老师就会被刷到初中部去教课或者辞退,她们已经见过好几个老师离开了。

 

  语文课,老师一般提倡在课堂上当场“消化”,朗诵、背诵,反复多次,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但没有人被点名,往往老师问到“谁来”时,就会有学生自动站起来。其他课程也是如此。老师说,这种方式不会给学生压力。

 

  英语课主要学习大量的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这使很多见了英语就头疼的男生茅塞顿开,第二节课就是讲解歌曲和电影中的内容。

 

  几乎每堂课都会给唐雪雯她们惊喜。康杜欣记得有一节讲述人类起源的生物课,生物老师放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纪录片,老师又结合片中的故事做了板书,很容易就记住了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做一个课件需要很长时间,但所有老师都情愿这样做。康杜欣说,对于这一点,当地学生都已习惯,只有外地的“留学生”感到稀奇。

 

 

 

 

 

“高考神话”起源于优良的教育传统

 

 

  这样连轴转的学习流程,学生们认为理所当然:“这时候不苦什么时候苦?”

 

  在唐雪雯等6名新疆学生眼里,这样的学习氛围很好。

 

  有人说临川一中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方式,那些高考成绩大多是优秀的外地复读生创造的,搞的是题海战术。但唐雪雯等人和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的看法一样,他们认为,临川一中实施的是大多数中学都在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而且是这种教育模式中的佼佼者。

 

  也有不少人质疑,临川一中招走了外地的尖子生,然后自我炒作,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饶祥明说,今年临川一中有3名学生被香港和新加坡的院校录取,事实上,那里的大学录取时不一定是要考试成绩最好的,而是要综合测评最好的。

 

  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一些以前的尖子生到这里学习跟不上的也挺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绩才慢慢往上升。包括临川一中在内的抚州一些学校在计算机、奥林匹克等各类竞赛中拿了大量的奖,也出了一些体育尖子及艺术人才,这充分说明是素质教育的结果。

 

  很多学生的观点和学校也很相像。

 

  他们认为,此地高考超常的成绩与历史文化传承、政府民众支持教育、教师敬业等因素分不开。

 

  “当年,别的地方老师被打倒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依然把老师当神看待!以前,老百姓都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学生上课用,上世纪90年代又自发捐款建了很多新校舍,政府也从市到乡纷纷拨款修建新校舍。”饶礼喜说,在当地,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高的,但当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场买几百元一件衣服的,要不就是医生,要不就是临川一中或二中的老师。

 

  人们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的高收入,让老师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不用担心“牛奶与面包”,在付出得到回报后,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

 

  而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外地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前来加盟。

 

  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表示,目前,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其实每个学校都在追求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应该是素质教育体现的一方面,不能因为高考成绩好就认为是“应试教育”。 (记者:王霞)

 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能力是实战打出来的

默认分类

 2009-11-18 07:45:1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谢耘新书《成长》连载28

 

发表于 2009-11-15 21:56:26 类别:谢耘新书《成长》

 

 

能力是实战打出来的

 

“能力”是我这次要讲的人的基本素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我这次来给大家做职业发展辅导,讲解人的基本素质等内容,是在培养你们的能力吗?如果你们认为是,就是太高估我了。别说我做不到,就是神仙来了也做不到。

 

因为能力是实战打出来的,不是听一堂培训课,读一本书学出来的。能够用语言传授的那叫“知识”或者是“经验”。能力是不可直接传授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回忆录。当初这本书的出版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写得非常好,非常真实诚恳。朱可夫从小家中很穷,上不起学只好到莫斯科做皮匠学徒工。他从一名沙俄军队的普通士兵,成长为苏联红军元帅,在二战中作为最高副统帅,协助最高统帅斯大林指挥苏联卫国战争。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他亲自指挥或直接参与指挥的。最后他率领苏联红军攻入柏林。

 

他指挥战争的本事,就是实战中打出来的。无数的成功与失败,加上自己刻苦钻研总结,最后炼成了他不败金身。前面还讲过,像郎朗那样的天才,也依然要靠超人的努力,长期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钢琴家。

 

所以能力都是实战炼成的。你在那空想,读再多的书,也练不出真正的本事。一定要记住必须要实践。而书读多的人容易迷信自己的脑袋。觉得我聪明,坐在那想就能想出什么奇妙的东西来,这是自己欺骗自己。我曾经也是这样。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这种不好的传统,所以我们有一个过于绝对地说法“百无一用是书生”;或者以为哪一天遇见了高人,点石成金,便一通百通了,一步登天,羽化成仙。这是小说中编的故事,或用于精神享受,或用来糊弄小孩。每个人的进步都是一点点在实践中得来的。

 

当然,不去学习,不动脑子,再实践也没有用。

 

因为能力是实战打出来的,所以,未来你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不管经历了什么,只要有一个正确态度来对待,它都是你宝贵人生的一部分。也许被领导猜度了,也能炼你啊,也能长本事。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心态,你一样能从里边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未来做的每一件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是你积累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机会。

 

我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没有读几本企业管理上的书,更没有学MBA。做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别人不愿意做的,而且基本每一次都是我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我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不断琢磨,才走到了今天。我现在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大都是这样得来的。书上的东西,不通过实践也不太可能真正理解掌握。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从本质上讲,人生就是一个历程,荣辱得失都是财富,只要你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所以能力的提高,与你的心态,你的秉性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大国崛起与人才战争

发表于 2009-06-15 11:12:55 类别:人才国际化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拥有的是不仅仅国内一流而是世界一流的人才。

 

 ●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费用,但获得外国掌握以及能创新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

 

 ●我们愿意花钱买外国质量很好的商品变成“自己的东西”,对外国最优秀的人才则恰恰相反,难道这不是“重物轻人”?

 

 ●今日中国的人才战略需要有“大国心态”,因为人才方能决定一个国家崛起的命运。

 

 

 

  美国网罗人才的“世界眼光”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美籍华人骆家辉担任商务部长时,曾非常煽情地说:骆家辉的祖父在20世纪初从中国广东乘船抵达美国,虽在美国举目无亲,并且不会说英语,但依然为实现“美国梦”奋斗。一百年后,他的孙子骆家辉住进了华盛顿州长官邸。奥巴马总结,骆家辉家族白手起家的移民奋斗史是“美国梦”最鲜活的体现。

 

  当然,奥巴马自己才是“美国梦”最著名的代言人。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美国梦”的主要内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却没有意识到美国在全球推销“美国梦”还有更重要的隐蔽性目的,那就是吸引全世界人才去为美国工作:无论你出生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哪怕是美国的敌人),属于哪个种族,只要是顶尖的人才,美国就会竭尽全力欢迎你;只要愿意在美国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发挥你的才能取得成功,成为美国的州长、部长(如布什的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就出生于古巴),你的后代甚至可以成为美国的总统。

 

  一位美国学者曾在《华盛顿邮报》上解释“美国梦”说:“一直以来,美国是许多有才之士的移居之地。他们都在追求‘美国梦’——赴美求学,创造财富。过去40年,数以十万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国,对印度及中国造成极大损失。”

 

  可以说,美国确确实实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惟才是举”的国家,这种对人才的重视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在英国、法国,人才必须先获得签证,居留数年才能申请绿卡随后入籍;在中国,2004年才出台长期引进人才的绿卡制度(1年后只有100人获批),但至今没有人才入籍政策;有些国家只重视有钱的投资移民,而在美国,每年批准14万职业移民获得绿卡,投资移民只有1万,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专业人才则各4万,其中“国家利益豁免”、“杰出人才”类别不需要申请劳工证,杰出人才作为第一优先对象的类别不必等待排期,不需由雇主来提出申请,就可以用自己的名义直接申请成为美国的永久居民。

 

  这也是美国而不是英国或者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原因:美国拥有的是世界一流而不是国内一流的人才,美国在欧洲、亚洲竞争对手的最优秀人才不是在与美国的顶尖人才竞争,而是来到美国与美国本土最顶尖的人才一起为美国工作。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主要领导者之一恩里科·费米,登月行动“阿波罗”项目的主管以及美国的“导弹之父”冯·布劳恩,“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这些改变美国也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没有一个出生在美国,但这些全球顶尖人才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在欧洲成名却被美国挖走,并入籍扎根美国,最终也把世界中心从欧洲带到了美国扎根。2004年,美国将火星探测车送上火星,探测车着陆系统首席工程师李炜钧也是出生中国大陆,计划飞行主任陈哲辉则出生中国台湾。

 

  美国能够吸聚全世界大多数顶尖人才的原因,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硬件基础,更主要是因为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重视人才的态度与制度。正如骆家辉答奥巴马所说:这样的“美国梦”故事,也只有在美国才可能发生。

 

 

 

  发达国家的“发达资本”主要是人才

 

 

 

  新加坡建国之后,任何资源都没有,连饮用水都必须向邻居马来西亚买。但新加坡却依靠发掘人才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治国”战略而成为发达国家,本国人才不够优秀,就提供高薪、低税去引进海外人才。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概括说:“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移民和人才,而美国之所以能在许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就是因为它广纳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以“人多地少”作为国家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但是,同样起步较晚,又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面积不如中国云南省、而人口却达1.2亿、多火山地震又资源贫瘠的日本,各类人均自然资源指标比中国、印度都更为严峻,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战略,而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先后有7名华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其中4人是中国留学生出身,但没有1个人拥有中国籍。

 

  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三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也都成为发达国家。

 

  韩国为了对外国顶尖人才表现足够的诚意,这个过去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决定最迟2011年允许外国顶尖人才(包括外籍韩裔人才)持有双重国籍。韩国《朝鲜日报》等媒体甚至认为与欧美竞争对手相比,这样的努力还不够:“要想成为人均收入达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就要确保一人可以养活数万人的21世纪型人才。要最大程度地将他们吸引到韩国,仅提供奖励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进行全方位努力,改善商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能积极接受外国人并与其共存的宽容文化,打造有吸引力的韩国。”

 

  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

 

  相比之下,中国对外来人才的态度还不足够开放,其消极影响也相当明显。一个来到中国投资的外国人曾被私下质疑说:为什么你们(外国人)来到中国都“入乡随俗”地学会了忽略环保、漠视劳工权益?即使再正规的跨国公司,似乎来到中国都把这里只当成一个只用来生产的“工地”?而在欧美国家就完全不同,即使没有法律规定和工会抗议,也会对自身有高标准要求?

 

  这个外国人回答说:“问题在于欧美的制度是希望外国人来赚钱的同时,也争取他们把赚到的钱留下。但要外国人把赚到的钱留下,赚钱时要像对自己的家园一样自觉爱护,就得保证这些有产业、资金以及才能的外国人能够在你这里入籍安家。中国不欢迎我们入籍安家,不欢迎我们成为‘自己人’;人不留下,赚的钱自然也不会留下;既然永远不可能成为家和归宿,那自然就是‘工地’,是中国的制度让我们外国人只想来赚钱。”

 

  后来,这个老外又补充了几句:“其实中国这样很吃亏,外国人有才华或者有钱,就应该通过技术或投资移民的形式欢迎留下;如果对方不是高级人才也没有资金,则通过设置签证时间、申请绿卡和入籍门槛赶他们离开。对于国民来说,来抢我们就业机会的外国人全力排斥;如果能为我们创造成千上万就业机会(即投资移民)、拥有我们急需的先进技术(技术移民)的外国人才,就竭尽全力欢迎,这才叫务实。”

 

 

 

  中国需要人才战略的“大国心态”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海纳百川”式的人才战略并不鲜见。秦始皇时代,“外籍”出身的宰相李斯就向秦始皇上过《谏逐客书》,称秦缪公从西戎、宋国、宛国获得由余、百里奚、蹇叔,进而称霸春秋;秦孝公使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国家因此富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李斯的上书改变了秦国的人才战略,也成就了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而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唐朝,政府内部仅高丽人就有高仙芝、王毛仲、金允夫、金忠仪、李正己等先后担任过地方最高长官,高仙芝在“安史之乱”时甚至一度官至天下兵马统帅。另外,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唐太宗继续隋朝科举制度时,还新建立了一个“宾贡科”科举项目。“宾贡科”是指对外国贡士和留学生宾礼相待,准其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同样授予中国官职,最著名的是“一代三鹤,金榜题回”的三名新罗留学生崔彦撝、崔致远、崔承佑,到中国留学并考中进士,其中崔彦撝一度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平章事,为太子师。隋炀帝开放外国人来华,只是为了炫耀中国的财富和商机;而唐朝开放外国人来华,则不忘吸引其中优秀的人才“归化”为中国人才,这或许也反映了为什么“隋不如唐”。

 

  如今的中国,可能就缺乏类似当年秦汉盛唐、今日美国这种“世界大国”的开放型人才战略。现在的中国,缺乏一种人才战略的“世界大国心态”:我们愿意花钱买外国的商品变为“自己的东西”,但对人才则恰恰相反,不论是否具有才华,是否能做出贡献,只要不是本土人才,就进行排斥,再优秀的人才只要是外国人(或者是中国人才有了外国籍),也宁可把他们推向竞争对手,而不愿争取他们成为“自己人”,这说明我们其实如李斯所说的更看重“珠宝、声乐”等物品,这也绝不是“跨海内、致诸侯”的大国崛起战略。

 

  中国的这种人才战略态度正日渐反映在“中国梦”上。我在《人才战争》的书中就这样写道:“美国梦是一个安居和乐业结合的梦,全球无数人才去美国努力工作寻求发展,也有无数已经成功的人才把在全球淘的‘金’都投进美国只为一张绿卡。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世界上构建的‘中国梦’或者说‘中国机会’,则只是一个‘淘金梦’,炫耀中国的商机,吸引全世界的人来此投资赚钱。结果是,从美国人到韩国人甚至我国台湾人,都只是想着来中国大陆赚钱,然后赚了钱就拍屁股走人,似乎双方只有互相利用的利益关系。也因为他们只是把中国当成一个‘工地’,而不是家和归宿,因此从来没有想过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主动爱护,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在世界各地赚到的钱带到中国来。即便是本土的一些企业主和腐败官员,也多是想着赚钱后移民到国外,这些外企或者本土企业到国外都很规范,而在中国则都忽略环保、开血汗工厂、忽略产品质量……对此,我们制度上的缺陷要背负主要责任,因为我们的制度要求外国人只能来赚钱,而不论贡献多大都不能留下来。”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力,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就指出,当前世界工厂、土地、工具以及机械所凝聚的财富日益缩水,而人力资本对于一国的竞争力正变得日渐重要,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美国,人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比,重要性要高出三倍多”。

 

  一个大国要真正崛起,仅靠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挽留和引进人才,能够在全球争夺顶尖人才。二战前,德国培养的诺贝奖得主是美国的3倍,火箭、导弹也是德国最先发明,但因为不同的人才战略,爱因斯坦等大批德国尖端人才从当时的世界中心欧洲毅然前往美国新大陆,也导致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这是美国战后成为世界中心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迫切需要完善国家整体人才战略,建立能够在海内外吸引、选拔、使用、挽留住世界顶尖人才的环境、平台、制度。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没有人才战争更为根本和致命,人才方能决定一个国家崛起的命运。

 

 

 

    “海归”人才对中国崛起的意义

 

 

 

  金融危机后,海外学子选择“回国发展”明显升温。如何看待“海归热”?海归人才对中国崛起有何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王辉耀先生。

 

  问:海归与本土人才相比较,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您看来,拥有什么样素质的海归最容易创业成功?

 

  答:在人文领域,海归能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经验、理念,这对本土人才是一种补充。而在科技领域,海归的优势可能不只是“补充”作用,那些毕业于世界顶尖名校的海归还可能掌握了更先进关键的科技,毕竟中国的大学科研实力与培养科学家的能力与世界顶尖名校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获得者有21人是海归,没有那批海归,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崛起。至于海归创业当然没有捷径可走,因为他们不只是与本土人才竞争,还与外企、跨国公司竞争。当然,能够具有跨东、西方操作经营的国际化视野、能力、经验者,能将本土化与国际化完美结合者,自然最容易创业成功。

 

  问:部分海归回国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海归流转人数不少,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海归不可能都是人才,他们的教育水平与其教育投入无关。有些海归在海外就读的大学未必强过国内重点院校,出现“海待”很正常。但如果统计一下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平均收入、创业成功率等,进行横向比较,就不会有人觉得海归发展状况不乐观。所以,没有必要对“海待”现象大惊小怪。从总体来说,我不认为国家应该强调海归或者本土的身份特征,最重要的不是去看他的国籍、种族、户籍、年龄、学历、性别,而是看他的才华。许多海归回国之后再离开,就跟许多本土人才成为外国职业移民一样,可能是因为国外有更好的发展,而海归恰恰属于比较能把握海外机遇的群体。另外,还有不少海归从事的就是跨国贸易,跨国环流不可避免,这并不是要离开祖国。

 

  问: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数量庞大,许多人学成后有回国创业的愿望,但考虑国内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职场环境等因素,归还是不归仍在观望,对此您有何建议?

 

  答:国际上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就是市场经济建立在人才与人力自由流动的基础之上,这种流动是跨国界也是跨地区的,因此,国籍、户籍、社保等必须能够跟随人才一起流动。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印度、巴西等世界上数得着的大国,基本上都没有户籍限制,并且默认或承认双重国籍。在英国,外国人居留半年后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我国必须放宽国籍、绿卡、签证以及户籍对人才流动的限制,社保则必须解决跨地域的问题。我个人建议社保与身份证对应,并建立国家和个人两个账号,个人账号由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和个人统筹,多交多得,避免在北京的养老金跟在物价低的小城市一样。而国家账号则每一个中国人从一出生就拥有,并逐渐提高到能保障每个人基本医疗、养老、生存的水平,这样就解决了人才跨地域流动带来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大多数城市失业者、农民最需要社会保障却没有社会保障,有社保偏偏是那些工作收入稳定群体的情况。

 

  问:您认为目前国内在吸引和凝聚海归人才的政策措施及体制、机制上,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答:我们可以看见跨国企业在中国的高管很多就是中国的留学生以及本土人才,但很少看见中国的国有企业使用外国的优秀人才。对方“知己知彼”,我们却只“知己”,按孙子兵法所言,我们肯定会在国际竞争、企业走出去中吃亏。为什么外国的政府、企业能够使用中国优秀的人才?中国却不能使用外国优秀的人才?你是希望海外最顶尖人才在海外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还是希望他们入籍来帮助中国?

 

  中国如果立志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并且是知识经济大国,首先就要成为世界人才大国,因为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因此,我们的目光还不应该只放在挽留与使用中国最顶尖的人才上,还要能够吸聚全世界的顶尖人才。美国的人才培养能力比中国强大多了,培养了全世界1/3的诺贝尔奖得主,但它还要去聘用全世界70%诺贝尔奖得主,引进占本国总量1/3的海外科学家与工程师,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中国目前的制度对海外人才包括留学人才还不够开放兼容,吸引人才的政策、机制、环境需要更为国际化,例如开通顶尖人才移民入籍制度,简化签证与绿卡,建立国家猎头,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人才选拔淡化国籍以及党政行政等色彩,以便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顶尖人才。或许,我国人力资源包括受过高等教育者确实很过剩,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引进那些能为中国创造成百上千个就业机会的杰出人才。换句话说,本国就业情况越严峻,就越应该重视引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人才。

 

(转载自:新华日报  2009-06-10,记者 蒋廷玉编辑)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0)| 评论(0)| 引用 (0)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补习神话1--禁办补习班后"高考镇"灵活的转身 各地高校生源下降 或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评论

贤人 
学生减少:倒逼各校使出杀手锏加速改革求生存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学生减少:倒逼各校使出杀手锏加速改革求生存1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成彪:该给清华北大算算“加工率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川新课改 高校录取今后不再只看高考成成绩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川新课改一学期分两段将有两次期末考试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川省年内将出台新课改后全新高考改革方案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川高中新课改今秋试行:毕业须修满144学分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高中新课改后高考新方案力争明秋出台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成都拟实行高考报名社区化引争议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川成都社区报名高考 家长担心不少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成都: 高考拟回社区报名  高考报名社会化有利有弊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成都高考拟实行报名社区化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四川新课改后有望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2010年3月18日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期中没考好不见得是坏事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补习神话4——毛坦厂镇“校园经济”一片繁荣 - 贤人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给宽带加速 - 浪八圈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国青年报: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祝华新: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中国青年报: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中国青年报: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到了 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 中国青年报: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