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书为侣课文:四川大山深处仍处极贫 部分民众吃不饱穿不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11:42

  2011年4月2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再问贫困(上)!》,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新的10年纲要,并提出要提高扶贫标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在过去的10年,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高度评价。我们栏目曾经于2006年对中国最贫困的地区进行了采访,5年的时间过去了,当时在贫困中煎熬的那些人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不久前我们的记者又对这些地方进行了回访。首先来看我们在四川山区的调查。

  2005年,《经济半小时》栏目在四川秦巴山区里采访了一位52岁的村民——周相全。他由于长期患有疾病,无法正常劳作,周相全靠周围乡亲施舍,勉强过活。地上的冬瓜是他所有的口粮。而锅里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餐饭。

  周相全 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民

  周相全:就是这么一点面疙瘩,面坨坨。

  贫困不仅让周相全的生活难以为继,更使得他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周相全:没法啊,家里养活不了,给他放条生路出去。

  六年后

  当年摇摇欲坠的土房已经不见了,邻居告诉记者,2006年,就在记者采访后不久,周相全家的房子倒塌了,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周相全家盖了新房,记者还见到了周相全的老伴林桂珍,在新房子里,一地的冬瓜已经不见了,梁上挂着腊肉,地上摆着洗衣机。

  同期:3----00:06:08:00

  刘帮军 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民

  重新建的。原来地方都不一样。原来是建筑危房,一年就倒塌了。/这个是政府拿的钱/大概就是3万来块钱。

  解说:

  在周相全的家里,记者并没有看到周相全和他两个儿子的身影,只见到了一位60岁左右的老妇人。乡亲告诉我们,这是周相全在2006年娶的后老伴儿。

  林桂珍 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民

  记者:那个洗衣机是你自己买的吗?

  林桂珍:他们买的。

  记者:谁给你买的。

  林桂珍:儿子、媳妇。

  林桂珍口中的儿子就是周相全的大儿子周水平,现在带着父亲周相全和弟弟周帅一起在成都打工。记者根据林桂珍提供的线索,在成都西边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找到了周相全父子三人。六年的时间,兄弟俩已经从小孩子变成了大小伙子,更是全家的顶梁柱。

  周水平 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民

  记者:在工地上做什么工作?

  周水平:木工。

  现在父子三人加起来,每个月都可以拿到四五千元的收入了。一个只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是周水平带着妻女和父亲一起居住的地方,置备了电视机、洗衣机。周水平对自己初中就辍学这件事情一直感到很遗憾,于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5个月大的女儿身上。

  周水平 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民

  周水平:争取她多读点书,比我们强一些,再怎么说也要让她读书,最遗憾就是没有读书,没找到好的工作。

  回想起当初困难的生活,一旁的老父亲偷偷抹起了眼泪。弟弟周帅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日子很是艰辛。

  周帅 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双龙村村民

  周帅:以前他们在外面是挖菜菜把我们供大的,挖里面草根,能吃的草根,挖出来供我们吃,把我们养大的。

  不管未来到底是在成都还是仪陇,周相全一家人已经摆脱了6年前的绝对贫困。但是还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走出大山,依旧生活在贫困线下。

  主持人:现在周相全一家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他们家的转机是靠外出打工来脱贫的。但是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四川的大山深处,还有很多家庭依然生活在非常贫困的状态之中。

  一个地基已经坍塌的茅草房,就是周先艳姐弟俩的家。记者到的时候正是晚饭时间,弟弟正在生火,姐姐正在做饭。

  周先艳 四川省万源市大竹乡白杨溪村村民

  记者:今天做什么饭啊?

  周先艳:白米饭。

  记者:准备做什么菜呢?

  周先艳:洋芋片。

  家里除了一些已经长了芽的土豆外,几乎没什么别的菜。不过先艳很告诉记者,家里每个周能吃上点肉。

  记者:这是所有的肉吗?

  周先艳:嗯。

  记者:多长时间吃一块?

  周先艳:一个星期。

  记者:肉是哪来的

  周先艳:爷爷买的。

  姐弟两个七十六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爷年纪大了,耳朵背,身体不好,不过他每个月都会沿着一条陡峭的山路下山去一次镇上,买点大米以及油盐酱醋背回家。爷仨住的这个房子四面透风,看起来已经摇摇欲坠。屋里只有一张窄窄的床,三个人挤在一起睡,土墙的墙面漏着风,茅草的屋顶更无法遮挡寒冷。

  周耘兴 四川省万源市大竹乡白杨溪村村民

  周耘兴:住了40几年了,47年了。

  除了回家做饭,姐弟俩还要做农活,照顾自家的地,这样可以吃上点菜。

  记者:地上种的菜苗?

  周先艳:白菜、青菜。

  他们一直生活在那座大山里,从来没去过万源县城,更不要说省会成都,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那个城市的存在。

  记者:你们两个娃娃到过万源去过没有,县城去过没有?没去过?

  周先艳:摇头。

  记者:成都没去过,晓不晓得成都?成都不晓得?

  周先艳:摇头。

  虽然没去过万源,更不知道成都。可是小先艳想上大学,梦想的职业是成为一名医生。

  记者:想不想上大学?

  周先艳:想。

  记者:学啥子,当啥子?

  周先艳:当医生。

  先艳说爷爷身体不好,要努力学习,将来当医生能给爷爷治病。

  每天清早姐弟两吃一点前天的剩饭,就去上学。

  记者:早上吃什么?

  周先艳:早上吃剩饭。

  记者:吃了饭再上学?

  周先艳:恩

  记者:早上你没有表,你怎么知道时间?

  不要说钟表,那个家里一无所有,唯一一张桌子,既是饭桌也是写字台,电灯是唯一的电器,可是为了节省电费,姐弟两要趁着天没黑赶紧写作业。在门口,记者看到了门上稚嫩的图画,画面上只有姐弟俩,周先艳和周先林,可是孩子们最想的人是妈妈,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他们的父亲不知下落,母亲去广州打工,偶尔会寄点钱回来。

  周先艳 四川省万源市大竹乡白杨溪村村民

  记者:是妈妈在广州打工吗?是不是在广州打工?

  周先燕:找不到。

  记者:找不到,晓不晓得妈妈在广州打工,想不想去广州?

  周先燕:想。

  记者:想不想看妈妈?

  周先燕:想。

  记者:妈妈好久没见到过了?

  周先艳:两年多了

  记者:妈妈漂不漂亮?

  周先艳:漂亮。

  记者: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周先艳:想妈妈回来。

  1996年,扶贫开始至今,四川贫困人口减少了2260万人,但是仍有340万人在贫困线下挣扎,小先艳一家只是一个缩影,小先艳最大的心愿就是:

  周先艳:妈妈你回来,我想看你。

  早上周先艳和周先林吃了一口剩饭,就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去上学了。两个孩子要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

  在先艳和先林就读的白杨溪村村小,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是两个孩子却依然很努力的学习,而他们读书的校舍,近乎坍塌。在这里教书的刘中武老师告诉我们,校舍是2000年修建的,汶川地震之后,房子的结构出现明显破损,已经是C级危房,目前只有两个房间可以用来教学。

  刘中武 四川省万源大竹乡白杨溪村小学老师

  刘中武:两个教室都很窄,原来我这个教室不是教室,是老师办公的地方,现在没有教室,如果按照面积算的话,一个学生只有一个平方。

  白杨溪村小一共有22个孩子,只有两名老师。由于条件简陋,孩子们从早上上学一直到下午放学,都不能吃上饭。

  刘中武:最大的有十几岁,最小的,幼儿班有4岁的。一般学生7点多都来了,8点钟就开始上课。

  记者:那学生的家里离这远吗?

  刘中武:有15里路的。

  记者:15里路的孩子走过来要多长时间?

  刘中武:要两个多小时。

  记者:两个多小时,7点多钟到,他5点多钟就要从家走了。

  刘中武:他往下走快,下走一个多小时,往回走是山坡。

  记者:孩子从早晨六点多钟,一直到晚上五、六点钟才能再吃上饭是吗?

  刘中武:嗯,一般我们3点来钟,3点过后放学,放学过后,5点钟再吃个饭。

  为了上学,先艳先林这么大的孩子要一整天吃不上饭。更让记者辛酸的是,刘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生活,孩子们习惯了。

  记者:那孩子不饿吗?

  刘中武:孩子不饿,他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