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经过的地形区:山东版苏武传教案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4:56
《苏武传》虽附见于《汉书·苏建传》,但却是班固倾全力而写成的得意之作。它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苏武出使匈奴后历经磨难、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传记的主体。第二部分叙写苏武归汉后英名远播、深受尊宠的情形。第三部分是作者对传记人物所作的赞语。本篇节选的是传记的第一部分,通过苏武在匈奴长期的殊死斗争,颂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是苏武的主要特征,作者通过苏武在匈奴的几件典型事例,将它生动地展示出来。       本篇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至于苏武为於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事,则略而交待,要言不烦,详略得体,使主题更加突出。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被自己人劝止。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匈奴人救活。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作者还常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如以张胜的贪生怕死来衬托苏武的舍生取义;以卫律的卖国求荣衬托苏武的为国效命;以李陵的计较一己恩怨衬托苏武的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比强烈,人物形象鲜明。另外,人物语言个性化,使人物的经历、感情、心理等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如同是劝降,卫律所言傲横而无耻,面目凶恶可憎。李陵尽诉肺腑之言,但仍难掩饰变节的羞愧,一副可怜虫像。苏武对卫律的怒斥以及对李陵不作正面交锋的话语,正体现了他对卫、李二人不同的态度与感情。      总之,《苏武传》是中国传记文学中富有文学性的名篇,其人物传神并不在司马迁人物传记之下,它所塑造的富有爱国精神的英雄人物,是我们永远景仰的对象。   翻译和练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遗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緱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剌。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緱王与第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亡
4、翻译下列各句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何以汝为见?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参考答案: 
 
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第三句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第四句的"生"是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动词,作谓语。
3、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
(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当"是抵押的意思)
(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
(3)为什么要见你呢?("汝为见"是宾语前置的结构,其中"为"起提宾作用。)
5、B。因为他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以叫做"行动"。 
 
    
 
    
 
翻译: 
 
  苏武字子卿,年青时因为父亲的官位被任职。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互相侦探。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十几批人,匈奴使者来汉,汉朝也扣留他们作抵押。且鞮侯单于刚刚登位,全部送回被扣留的汉朝使者。汉武帝赞赏他明白事理,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匈奴,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常惠等一百多人一起出发。
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适逢緱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他们伙同卫律手下投降匈奴的官兵,暗中串通谋划劫持单于的母亲投奔汉朝。虞常在汉朝时一向就与张胜熟识,就私下里拜访了张胜,说:"听说汉朝的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能替汉朝用暗设的弩弓杀死他。我的母亲与弟弟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赏赐。"张胜答应了下来,并送了些财物给虞常。单于外出打猎,只有后妃及王室子弟留在宫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想趁机发难,当中有一个人在夜里逃走了,告发了这件事。緱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子。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以前和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弄成这样,这一定要牵连上我。到时被侮辱才死,就更对不起国家了。"虞常果然牵出了张胜。单于派卫律叫来苏武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污了国家的使命,即使还活着,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就举起佩刀自杀。苏武一时气绝,半天才苏醒过来。单于很赞赏苏武的气节,却把张胜囚禁了。苏武的伤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告诉苏武,共同审判虞常,想趁此机会迫使苏武投降。卫律说:"汉朝的使者张胜图谋暗杀单于的亲信大臣,该判为死罪。受单于召募归降的人免罪。"说完,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手有罪,你也应当被牵连治罪。"苏武说:"我本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怎能一同治罪呢?"卫律又举起剑来,做出要杀苏武的样子,苏武的身子连动也没有动。卫律说:"苏君,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运地得到恩典,富贵得像这样。您今日归降匈奴,明天也会这样。(否则)白白地葬身在荒野给草地作肥料,谁还会知道您呢?"苏武不理睬他。卫律说:"你通过我的引荐归降匈奴,我与你结拜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的劝告,以后即使想见我,还会有可能吗?"苏武骂卫律说:"你身为汉朝的臣子,不顾念朝廷的恩惠,不守信义,背叛国家和亲人,甘愿在匈奴做一个投降敌人的人,为什么要见你呢?" 《苏武传》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虽仿《史记》,但也有创新,某些篇叙事简练整饬,结构谨严,人物形象鲜明,叙事赡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也作诗赋,其《两都赋》是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集评〕
  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
  及班固述汉,因循前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其十志该富,赞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征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班孟坚学刘子政而文不同。《后汉书》之笔太松,当下班书两等。(〔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汉书》叙事,较《史记》稍见繁细,然其风趣之妙,悉本天然。(林纾《春觉斋论文》) 〔汇评〕
  孔子称: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东汉〕班固《李广苏建列传赞》)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赏析〕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这一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典型环境和细节的描写。开篇点明汉与匈奴时战时和、互扣使者的特殊背景。苏武受命出使,单于出尔反尔,以致引发内乱,牵连使节。匈奴使尽威胁利诱、幽禁困厄的手段,企图迫使苏武归降。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攸关个人与国家荣辱生死之际,苏武坚守民族尊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为了不“屈节辱命”,毅然引刀自刺;纵被幽禁放逐,宁可啮雪食鼠食,也决不乞降变节;独处北海十九年之久,艰苦卓绝,依然坚持使节,不改其度;当他闻知帝崩,面向祖国痛哭数月,以致呕血。通过这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生动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武忠勇无比的个性特征。
  本文还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如以张胜贪生请降来衬托苏武的大义凛然;以卫律卖国求荣反衬苏武的高风亮节;以李陵的计较个人恩怨而失志变节来衬托苏武忠君报国甘愿“杀身自效”的壮烈情怀。忠奸善恶,高下美丑,互为比衬,形象更为鲜明,褒贬自寓其中。这种种戏剧性的冲突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人物个性化语言运用方面也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应对劝降,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个性色彩的重要情节,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完成。卫律言辞先是骄横凶恶,构陷恫吓,苏武轻蔑怒斥,一派浩然不可凌辱的正气;卫律转而利诱,无耻自诩,暗藏杀机,苏武谴责,义正词严,有理有节。非大智大勇者,断难说出。李陵从私情入手,温和奉劝,倾诉肺腑,难掩变节羞愧;苏武不与李陵直接交锋,但正言明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口气迥异的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透露出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微妙的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另外,作者在对史实的归纳、筛选和剪裁方面,紧扣人物塑造的中心,详略取舍得当,以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为主,适当运用插叙和补叙,使叙事缜密翔实而又简洁明快。因此,这篇历史传记,既有明显的史学价值,也有突出的文学审美价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ziyuan/0608/200682919492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