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音乐:《蒙田随笔全集》简介(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1:02:36
    蒙田,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的作品有《蒙田随笔全集》。在十六世纪的作家里,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蒙田(Michel·de·Montaigne , 1533-1592)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他的散文主要是哲学随笔,因为他具备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被称誉为“思想的宝库”。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他的父亲则是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当时的贵族不看重学问,以从戎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我们从他的代表作《蒙田随笔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其实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正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

    蒙田在三十七岁那年,就继承了他的父亲在乡下的领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起隐居生活来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从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的。其实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不过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而外,还积极从事写作,自1572年左右开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里,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

    由于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和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都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与其在这个浮躁与肤浅的社会里行尸走肉般的游荡下去,毋宁读一点有思想,有内容的书,那么这本《雷蒙·塞邦赞》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章就是《为雷蒙·塞蓬德辩护》)。对于干裂的心田,它可以说是一注清泉。在蒙田当年的法国,由于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使法国人民长期处于苦难之中,法国人对暴力感到了厌倦,对洋溢在《蒙田随笔文集》中的智慧大加赞赏,《蒙田随笔文集》因此成为许多法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滋润过许多法国人的心田。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他的全集里,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的感受,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里所写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写成,又引用了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语言,以及大量拉丁语,因此翻译起来,它的难度相当大。国家的一家出版社积累了组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功经验,采用了蒙田死后于1595年经过增订的定本,在1993年开始组译,历经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推出。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学者,为译出蒙田随笔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语言魅力,这些译作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译态度是极为严谨的,因此读者们可以从中真实地窥见到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民情。蒙田在文中论述的有些观点也许未必正确,但读者可以从随笔的总体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并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关于对于学生的教育,蒙田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七条:

    1、不要死记硬背。他说:死记硬背,并不是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

    他认为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的话,更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学生要学会把别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对此,蒙田还把学习比喻为人吃东西,他还说: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他说: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

    他觉得学习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所以蒙田说:我希望做教师的必须让他的学生谨慎地、严密地吸取一切东西,决不要相信只凭权威或未经考察的东西。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他说过: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

    学生要和别人交谈来往,出国旅行,观察各种奇异的事物,总之,要把世界作为“书房”,从而扩大视野;如果只是困守一处,就会眼光短浅。

    4、要因材施教。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两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他认为达到完善的境地而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此,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事事处处包办代替。蒙田要求教师有时候给学生“开条路”,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开路”。他说:我不希望导师独自去发明,只是他一个人讲话,而应该容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 。

    6、多练习。蒙田指出,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的知识要多运用。蒙田说: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蒙田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那么对照一下他所说的,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这里的教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我们这里的教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要求学生必须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那就是死记硬背。目的也是只有一条,那也就是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们除了死记硬背以外,还得做哪些没完没了的模拟试卷。因此我突然发现,有很多地方的学生去学校上课,是拖着带轮子的行李箱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的课本以及所谓的参考资料,实在是太多太多也太重太重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跑了题,其实我这也算是联系实际吧。我请大家牢牢记住蒙田的这两段名言:

    即使我们可以凭借别人的知识成为学者,但要成为哲人,却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智慧。

    精神的伟大在于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而并非表现为心高气盛。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1人  |  分享到:          阅读(2988)| 评论(18)| 引用 (2)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