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京派的词语:讲出有价值的真话(独家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1:52
本报记者 刘维涛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8日   11 版)
人物简介
李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1997年,担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提出了“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思路,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她是第一位成为国务院参事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4月14日,8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被聘为国务院参事,踏上了向国务院建言献策、反映问题的“直通车”。其中,有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她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小学校长首当国务院参事,李烈坦言既感欣慰又深知责任之重:欣慰于基础教育受重视,责任在“为教育和孩子说真话、建诤言”。
25日下午,在实验二小古色古香的会客室里,李烈以教师特有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把对国务院参事这一新身份的体认和作为“中国小学教育的一位名家”对基础教育的长期实践与思考,娓娓道来。
讲真话要讲出水平,首先要能听到真话
记者:参事的新身份,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李烈:目前为止,虽介入不深,却已明显感到责任重大。受聘第二天,就有一位河北青年把电话打到我办公室,说看新闻知道我当了参事,希望通过我把他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映上去”,还给我寄了一封信;就在刚才,又收到一份包裹,一位老教师反映退休待遇未落实的情况。短短这几天,我已经收到近10封类似的信件和材料。
对这样的信件,不能直接转,没有经过实地调研、不掌握真实情况就不能随便发表意见;但显然也不可能置之不理,这与参事的职责和身份不符。因此我先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参事室的既有渠道进行处理。我想,做参事,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固然可以为解决个案鼓呼;但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发挥自身优势,对基础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记者:讲真话,是做参事的基本要求,可直言无忌有时并不那么容易。
李烈:“真话”二字重千钧。参事室历来有敢于直言的传统,前辈们也因为直言而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比如参事的楷模郭崇毅,冒死建言“包产到户”等等,正是他们的努力,让参事工作充满生命力。
我要做的就是认同并继承这种传统。讲真话要讲出水平,首先要能听到真话,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调研;然后要综合各方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保证真话不走样、不片面。作为国务院参事,建议可以直达国务院领导案头,这种“直通车”机制既是权利,也意味着责任。要求我们说话必须要慎之又慎,绝不能随便说说,而是要大量占有一手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分量、有水平并具可操作性的建议。一句话,要讲有价值的真话。
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思考总结
记者:您所在的学校在探索教改方面作出了许多尝试,通过参事工作,可以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
李烈:我不会去刻意宣传我们学校的一些做法,这对于一位国务院参事来讲,格局就太小了。况且,各个地方、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政策环境等不尽相同,也未必会适用。
我历来不主张对学校进行过度包装、宣传,因为做教育来不得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快文化”,所谓“今年有提法,明年成经验”,各种速成的“经验”、“模式”,多半是短命的。真正想有所成,还得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研究、实践,不断触摸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造闪光点,然后积淀成金。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从事教学20年,又当了十几年的小学校长,应该说具有比较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同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等职务,能够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和总结,乃至形成一些经验和理念。
而这些教育实践和理念,恰恰是我能更好地履行参事职能的重要支撑,它能让我对一些宏观的教育问题,给出自己的思考。
记者:为基础教育改革建言,应该是您履职的一个重点吧?
李烈:是的。这么些年,多少人在呼吁、在建言、在批评,为什么基础教育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乃至毕业后的用人导向都是密切相关的,多种因素叠加,使得改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体制环境不改善,学校自身的教改很难有所突破。但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与其坐等改变,倒不如先行探索。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呼吁给孩子们减负,释放他们的天性。我们也给孩子安排了很多与考试无关的科目和活动,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尽管在现行体制环境内,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两头兼顾,但我们发现,一些改变还是很明显的,孩子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口碑更好了。而且事实也证明,孩子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应试能力也低不了,成绩也一样很好。
我会通过参事的渠道,呼吁政策环境能更宽松一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再提升一步,让更多的学校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路子。
基础教育理应担负起为创新人才奠基的责任
记者:除了减负,您还会从哪些方面为孩子“说真话”?
李烈:孩子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我近些年持续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论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的系统性,中国的孩子很强,但与外国孩子比,却普遍缺少研究精神和能力。这恐怕与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创新意识培养有关。
中国的传统师道讲究“授业解惑”,教育多,研究少,应该把一部分教育功能转变为对孩子研究能力的培养。毕竟,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都需要创新人才辈出才能真正落实,而基础教育理应担负起为创新人才奠基的责任。
记者:在这些方面有了哪些突破?
李烈:这些年,我们在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训练他们独立获取信息并开展研究的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比如我们给孩子开设了综合学习课,并排入课表。这课怎么上呢?老师们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己从不同角度研究,然后集中展示。最近一堂综合学习课主题是“时间”,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个任务单。
孩子们的成果令人惊喜:从文学角度,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精妙的比喻;从历史角度,找出了一串串有趣的时间节点;从科学角度,列出了各种花的开放时间、条件……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大量的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恐怕不止这些,久而久之,孩子们学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面对问题时的多角度的、发散式的思维方式,而这恰恰是创新的开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可能还不止于此,这样习得的一些思维方式,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提升自身生活质量也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