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得利空气消毒器:“落实”如何才能落到实处(谈治论理)人民日报-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1:11
“落实”如何才能落到实处(谈治论理)
《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8日   14 版)

中共湖南省茶陵县委书记 毛朝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成福
中央领导讲,“关键在于落实”。落实,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也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治理水平。从去年年初开始,湖南茶陵开展落实能力建设,并将落实作为“第一能力”。这样的认识举措,会带来哪些积极变化?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抓落实是基层干部的第一能力(治理者说)
群众看干部,一般干部看领导。领导干部能不能扑下身子、沉心静气抓工作落实,直接关系一个地方能否真正形成抓落实的氛围
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善于决策,体现了执政者的能力水平。但作为基层,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缺的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缺的不是决策者,而是落实者。抓落实,就是基层干部的第一能力。
从去年年初开始,茶陵县全面推进落实能力建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抓落实上比高低、见分晓、论英雄。通过一年的努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一些难题得到破解:历时六年、牵涉2000多户近万名群众的水库移民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探索多年的“产业立县”战略,在培育建筑建材和有色金属两大支柱产业上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一个地方的落实能力,既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群众看干部,一般干部看领导。领导干部能不能扑下身子、沉心静气抓工作落实,直接关系一个地方能否真正形成抓落实的氛围。我们在抓落实中,始终把县级领导的带头落实摆在第一位。在工作落实的问题上,县级领导不仅仅是“裁判员”,更重要的是“运动员”。要求全体县级领导做到“三多三少”:多下基层、多跑项目、多解难题,少开会、少应酬、少空谈。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县级领导工作调度大会,每位县级领导重点汇报抓项目、抓产业的落实情况,调度会由县委书记主持并点评,实行电视录播、全县通报,让干部群众了解县级领导,为加快发展干了些什么事,为基层、项目、企业解决过什么问题。这样一来,全县40多名县级领导真切感受到抓落实不能追求表面政绩,不能搞“形象工程”,而是要靠“干货”来说话,靠扎扎实实的发展创业。
工作落实到没到位,有没有成效,不能搞自我感觉良好,也不能单由领导说了算。我们把这个话语权、裁判权交给群众。对此,我们建立了政风评议机制,去年召开两次政风评议大会,遴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城乡居民等各阶层500名代表,对全县87个行政执法部门和“窗口”单位优化经济环境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测评,做到“五个当场”(当场测评、当场统票、当场排名、当场奖惩、当场表态整改),让全县各个部门和干部职工深刻懂得:落实,只有落到群众中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接纳和认可。
通过抓落实,走出“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圈,必须以赏罚分明作为最终保障。如果落实跟不落实一个样,甚至那些狠抓落实的干部还可能得罪人、多做多错,那么落实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把抓落实的情况与干部任用、政绩考核挂钩。对那些埋头干事、不计得失的“推土机”式的干部,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对49名工作漂浮、落实不力的干部作出了降级、免职等相应的问责处理。这样做,就是要释放一个信号,干好干坏不一样;抓落实就有盼头、有地位,不抓落实,就没有市场,就尝不到“甜头”。
古人说,“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不断在“落实”上做文章、下功夫,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提升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旁观者言)
政府政策方案本身也要科学、合理、公平。因此,良好的政策执行是以政策的理性和优质为前提的
湖南茶陵对“抓落实”探索和实践,从公共事务治理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提升政策执行力的过程。
常言道:“良法美策贵在能行”,“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执行的好坏,关系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的实现,如果执行不力或者执行不当,非但不能解决公共问题,而且可能使原来的问题更加恶化。
在现实中,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执行,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或者结果。首先,执行力的高低与执行者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执行者有强烈的愿望和决心,有关的部门能够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则执行力会大大提高。如果执行者对政策持事不关己、畏难推诿甚至抵触对抗的态度,则政策自不可能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因此,执行者的忠诚感、使命感、责任感十分重要。
其次,政策执行力与政策本身的理性程度也直接有关。如果政策本身缺乏合理的规划,缺乏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导致政策的信度(政策让人确信为可靠的程度)和效度(政策让人确信其可以解决问题的程度)不足,那么无论怎么执行,也达不到政策预期的目的。政策问题本身的性质、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当程序、政策方案的理性程度都影响政策的信度和效度。如果人们和执行者对决策的过程表示质疑,对决策者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政策内容表示忧虑,对政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表示担忧,对政策未来的风险表示高度的关切,都会影响政策执行的顺利推行。政策制定的过程不仅仅要体现开放、参与、对话、协商的精神,方案本身也要科学、合理、公平。因此,良好的政策执行是以政策的理性和优质为前提的。
第三,政策执行力之大小与政策资源的多寡和有效利用有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资源的确是实现政策目标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政策资源举其要者有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权威资源。问题在于,需要防止资源的浪费、不当使用以及贪渎滥用。
第四,政策执行的过程并非执行者和政府部门单方面发挥作用的过程,而是与政策目标群体互动的过程。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指因政策而需调整或者改变其行为的人。他们的服从和合作程度对政策执行影响巨大。如果政策目标群体拒绝服从或者合作,可能导致执行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此,除了提升政策的公信度,强化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之外,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要通过教育与说服、政策宣导与营销、利益诱导与积极激励、强化管制与消极惩罚等多种策略和方法,致使政策目标群体的合作和服从。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执行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最后,强化执行的监督也是提升执行力所需要的重要途径。政策方案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偏差,执行机构和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凡此种种,均需要政府机关内部以及机关外部的监督系统随时予以有效的监督,才能充分的了解并督促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