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王之哈莫打:精进满相_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9:23



                                                            精进满相(上)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通常到了佛七的第四天,我都会问大家念佛念得怎样了?有没有念到一心不乱呢?这几天,我们连续讲六度万行中的「六度」,今天接着要讲的是「精进」;何谓「精进」呢?即是精勤、即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即是努力不懈怠地上进--如果我们真能念佛不间断、不夹杂,这样就是「大精进」,当然这种精进不是说精勤于一时、一日,而是持续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因为学佛最忌的就是「一曝十寒」,比方说,今天拼命的努力用功,明日就懈怠放纵,这只不过是俗语所说的「三分钟热度」,不是真正的精进。「精进」应该是从我们心底里发出来的诚恳;「精进」即是用我们至诚的心来念佛、来修行。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精进并达到「满相」呢?所谓「满相」即是圆满、无缺;即精进已达到无人能超越的地步。 

据《观音玄义》卷一中所记载:从前有一位大施太子,由于他生性善良,仁慈好施,所以名为「大施」。他为了拯救自己国家的人民,不惜冒险潜入海中采宝,几经艰险取得如意宝珠后,正准备将之带返阎浮提救济国家里面的贫苦大众。但此事被龙王知道了,舍不得宝珠被太子取走,于是暗中命海神趁太子睡着的时候,悄悄地把宝珠偷回,将之带回海宫。当太子醒来的时候,知道宝珠被海神偷去了,心中非常难过,于是发愿一定要将大海里的水全部抒干,誓要为众生把宝珠索回。发誓之后,太子便很努力地一担一担地把海水抒出,很多人看见了便嘲笑他,但他愿心不改,矢志不移,继续努力抒大海水,直至筋骨都断坏了,困苦危及生命,仍然不肯停止。这个时候,太子为众生求珠的精勤不懈的用心,终于感动了帝释天的天主及诸天,一同下凡问太子说:「大海是这样的大,海水是如此的多,你只靠双手,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将它抽干呢?」太子坚定地回答说:「为了拯救众生,我是生生世世都不会停止的!」诸天被太子为救众生不惜身命的勇猛精神所感动,于是合力协助太子共抒海水;当海水被抽至一半的时候,龙王开始感到惭愧了,同时又担心海水终有一天将被抒干,于是便无条件地把宝珠还给太子。

这颗如意宝珠王,不但价值不菲,而且能除百病。大施太子得回宝珠之后,带回去把它挂在父母身上,患有眼病的父母,立即痊愈。可见此宝珠实在非常珍贵,足以普渡众生。 

以上的公案即是精进「满相」的说明,这种精进,不是一时的精进,而是生生世世的精进。此公案虽看似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属天方夜谭般的不可能──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大部份的人都听过,由于愚公家门前有一座大山,把前面的路挡住,每次外出必须攀过山头,非常辛苦,为了后世子孙着想,于是他立定决心,誓要将此山移去──如果他这一世做不到的话,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会继续他的志愿,此山终有一日会被移平。俗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佛教所谓「信、愿、行」,如果我们修行意志坚定,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常持恒心,精进不懈,就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我们只要有信心、有意志,坚持到底,最终必有成功的一日。 

公案中所说的如意宝珠沉沦于大海之中,其实就是比喻我们的真心佛性,由于迷于能破坏善业的「十八界」,所以生起一切的烦恼。什么是「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对六境起了反应,所以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识、境、根三者各具六种,所以称为「十八界」。 

通常我们说,六根是烦恼之本;六根之所以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喜欢看好看的颜色;我们的耳朵,喜欢听悦耳的声音;我们的鼻子,喜欢嗅宜人的香味;我们的舌头,喜欢尝上好的味道;我们的身体,喜欢细滑的感觉。由是,我们的烦恼便从此而起了。

「大海」比喻茫茫业识,宝珠不慎堕于业海之中;大施太子,为了拯救众生的缘故,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奋力到大海寻找宝珠还于众生;不料宝珠被龙王盗走,太子悲伤之余遂发勇猛精进大心,发誓要将大海水抒空把宝珠夺回,这种舍己为人的大情,感得帝释诸天援手,最终如愿以偿。这正好比十地菩萨中的第七远行地菩萨,空心无着,住于「无相观」中;亦如《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无相」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由于七地菩萨沉溺在一切空寂之理中,上不求菩提,下不度众生,故不能起六度万行。此时,诸佛目睹,心中不忍,于是极力劝导,帮助这些菩萨度过七地沉空之难,到达第八不动地;「不动」即「不退转」。念佛念到得无生法忍的境地,必须不动地的菩萨才能做到。

还有,如意宝珠能治眼病,眼病是由爱、恶、受所引起的,由于菩萨知道病的根源所在,所以识得用药;四圣谛所示的是「苦、集、灭、道」;因此,菩萨知病即知苦、集;识药即知道、灭。 

所以说,能精进就能跟佛菩萨的修行相应──精进能具佛法,若无大精进力,即不能于诸受中,成就一切佛法。也就是说,懈怠懒堕,结果将一事无成。如大精进的大施太子,为寻宝珠救众生,发愿抒空大海,不惜身命,直至筋力坏尽,仍然不肯罢休,如此即成就了精进的满相。这位大施太子,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

我常常鼓励大家要以精进心来念佛;精进念佛,就是要不夹杂、不间断、绵绵密密地念。

大家都知道菩萨要成佛,必须要圆满六度万行;所以释迦如来为了度尽众生而成佛,因而得到六度的满相。

释尊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除了以精进的大施太子身作示范外,更曾以释迦菩萨身,连续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而速得成佛,并获得精进修行的赞誉。  



                          精进满相(下)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大智度论》卷四又载,过去久远前有佛名「弗沙」,当时有两位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观察到释迦牟尼菩萨的心仍未纯淑,而他的弟子的心皆已纯淑;相反地,弥勒菩萨的心已纯淑,而他的弟子的心却不纯淑。此时,弗沙佛心想,一人的心很容易得到化度,众人的心却较难疾治。那个时候,释迦牟尼菩萨是外道的仙人身,某日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在宝窟中,入定放大光明,见象生大欢喜,即以诚恳、恭敬心,翘一脚而立,叉手向佛,七日七夜,目不转睛,凝视佛像,一心而观,幷作一《赞佛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首偈我们都很熟悉,却不知道原来是释迦佛在因地修行时候所作的。

 释迦牟尼菩萨如是地七日七夜谛观弗沙佛,目不曾眴,因而在九十一劫中成佛,比弥勒菩萨成佛早了九劫。

于是,有人说问:「释迦牟尼菩萨,聪明多智,应该可以作很多的好偈,但为何七日七夜只作得一《赞佛偈》呢?」

《大智度论》中记载了如下的回答:

答:「释迦牟尼菩萨,贵其心思,不贵多言,若更以余偈赞佛,心或散乱,是故七日七夜只以一偈赞佛。」

又有问:「释迦牟尼菩萨,何以心未纯淑,而弟子纯淑?弥勒菩萨自心纯淑,而弟子未纯淑?」

答:「由于释迦牟尼菩萨,饶益众生的心多,为己身少,所以弟子纯淑,己未能纯淑。而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所以己心纯淑,弟子不纯淑。」

 试想,如果释迦牟尼菩萨写很多偈来赞佛,心就会杂,妄想就会多,因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何能赞叹得完?所以释迦牟尼菩萨只作了四句偈。念佛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亦有一偈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阿弥陀佛的庄严、愿力的宏深,是超越言语的,即使有再多的美妙言词亦描述不尽。

 论中又载:「释迦牟尼菩萨从鞞婆尸佛至迦叶佛,于其中间九十一大劫,种三十二相的因缘圆满后,再种六波罗蜜圆满,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释尊世世修行,不惮艰劬,心无懈怠,是精进之满相,是毗梨耶波罗蜜满相。偈赞曰:『世尊昔在因地时,行行劫数千万亿,精苦勤劬不暂息,遗教世间示众生,毗梨耶波罗蜜满,通向菩提之要道。』」

释迦牟尼菩萨要修到三十二相因缘圆满,尚且要九十一大劫,何况我等世俗之人?所以,以前智者大师说过:「我的修行未能圆满,只得中品中生,我本来是可得上品上生的,为什么?因为我要领众、调众;要调理大众,就有分别心,就要示现种种的差别相,所以无法上品上生。」

由于释迦牟尼菩萨要度化众生的关系,因此无法速成佛道,所以弟子纯淑而自己却未纯淑,不过幸好有弗沙佛从旁帮助祂成就。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好像我们菩提学会,由师父上人辛苦创办,许多法师、信众出钱出力来护持;直至老和尚生病了,很多人关心他、想他健康、帮助他治病、希望他可以长久住世,利益众生;这就是一人得道,众人护持。

 所以修学佛法,贵在个人精进行持。通常我们会赞叹说:「这位法师法相很庄严啊!」这个庄严,其实不是一生一世能修得的,而是多生多世修行才能成就如此相好;又比如我们赞叹说:「这位法师说法真好听呀!」一位法师必须修得辩才无碍,大众才喜欢听,不然的话,他一讲经,别人就起烦恼,宁愿他不要讲了;这就是「有碍」,而不是「无碍」。

 有人跟我说:「法师呀!你的广东话讲得不是百分之百标准啊。」我说是的,如果我是辩才无碍的话,我的广东话应该讲得很好;但是不要紧,我们一起来学习、来精进、来努力、来修行。这几天我们都在讲六度万行,今日与大家一齐学习的是「精进波罗蜜」;蕅益大师曾经讲过:如果能专心念佛,不夹杂、不间断,就已经是「大精进」了;所以我们念佛要像前面所说的「绵绵密密」,要好像母鶏孵小鶏一样,要寸步不离,时刻不忘;要念念紧抱,念兹在兹,如能这样念佛才是真精进。

今天就说到这里。希望大家精进念佛!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