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格莱奥丹完全体:、交流合作·社会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1:13:59

 

                           《高考满分作文300题》   (个人撰写部分)

                                                          第一编   热点主题

                                                      三、交流合作·社会实践

[写作指导]

    交流合作,社会实践,是高考作文经常涉及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内涵较为宽泛,涵盖了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关注社会,探索人生,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尝试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高考作文命题虽然常变常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认识社会、感悟生活、彰显个性的考查导向不会变,其思维品质的优劣、审美情趣的高下的考查指向不会变,其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紧贴学生生活的考查方向不会变。因此交流合作、社会实践的主题与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非常吻合,一直是高考作文中的主流题型,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写好这类作文,首先要对主题的深刻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交流合作,社会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交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则离不开交流合作。相互交流,团结互助,历来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个美好愿望贯穿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展现,另一方面一些妨碍人的思想健康的衍生物也在同步滋长。其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就是制约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赘疣。在这样的情势下,提倡交流合作显得更为紧迫,是全社会都应探讨并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真诚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是情与情的沟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私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它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人文情怀和人类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因此,学会交流,善于交流,应当成为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和优秀品质。

    其次,要把握好这一主题的内涵。交流合作、社会实践的内涵虽然很丰富,但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这就需要对作文命题进行严谨的审视,正确理解命题意图。许多作文的话题、文题或材料往往具有多义性,其中蕴涵了许多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闪光点,因此要善于从中发掘与某一内涵联系最密切、吻合最严密的立意指向,准确把握侧重点,从而确立文章的主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偏离题意,更不会游离于主题之外。

    再就是要善于根据作文命题筛选最合适的材料。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交流合作和社会实践无处不在,只要你生活在现实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处于自觉或不自觉的交流合作和社会实践之中。因此,这个主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同学朋友交流,和父母长辈交流,和古之贤哲交流,和今之精英交流,和自然万物交流,和人类社会交流,甚至和整个世界交流……总之,只要你敞开赤诚的心扉,伸出热情的双手,值得与之交流的人和物实在太多了。这样就存在材料的筛选问题。一般说来,应从自身生活入手,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的材料,这样可以很快明确交流的对象,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口,进而把握好写作的角度、重点和范围,笔下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考题导航]

41.  200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都市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思想观点。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道高考作文题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试题用诗化的语言材料引出作文题目——“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使这两个对仗工整、语意和谐的并列短语也充满了融融的诗意。在诗意的浸润下,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氤氲其间,乡村风光、都市情调、诗情画意、人文情怀、民族文化、人间温暖等,都可以纳入这个题目的写作范畴。这个诗意充沛的题目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投身社会实践,关爱生存环境,考查考生对人的生存态度、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体验的认识。面对这样的试题,考生的写作欲望也定然会诗情勃发。

    城市或乡村,是我们的生存家园。我们身在其中,时时能“触摸”,处处有“感受”。生于城市者,随时“触摸”城市那高耸的楼群,如潮的人流,闪烁的霓虹……;生于乡村者,时刻感受乡村那灵秀的山水,葱茏的草木,幽静的村落……。这一切都会催动我们的情思,触发我们去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更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交流融合,剧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迁、多元化的思想碰撞,不知给我们带来多少新奇的感受。

  所以,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作文,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城市或乡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对人类或自我的影响,在城市或乡村的见闻、经历、体验、感受等都可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在立意、选材、角度、体裁等方面都可以自由发挥。但是,投身社会实践,是写好这道作文题的立足点。如果平时“足不出户”,不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作文就失去了根基,所以要把日常对城市或乡村的观察、感悟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富有诗意的题目,应当与富有诗意的语言相得益彰,在具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的前提下,考生应力求使文章语言具有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

    42. 200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思路点拨:

“他们”,形式新颖,别开生面。以往的作文题大多立足于“我”或“我们”,引导考生展示“自我”。上海的这道高考作文题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将目光投向“他们”,别出心裁,为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据网上调查,这道作文题被列为“最适合发挥的作文题”。其优势在于:

    ①表达思想、情感的时空更加宽广。写“他们”,既可以将“我”或“我们”融入,也可以只让“他们”粉墨登场,让“我”或“我们”悄然隐退,角度更多,更灵活。

    ②写作内容更加丰富。“他们”,范围极为宽泛,指的是除了“我”、“我们”之外的一切群体,包括被人格化了的动植物群体以及其他群体。写作对象包罗万象,思维可纵横天地,遨游古今。

    ③文体选择更加自由。“他们”,记叙对象明晰,可以写人叙事,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抒情色彩浓郁,可以寄语抒怀,表达关注“他们”的真挚情怀;“他们”,暗含议论成分,可以依事说理,激浊扬清,扶正祛邪。

    ④强化思想深度,彰显人文情怀。试题引导考生关注“他们”,并将“我”或“我们”与“他们”融为一体,体现了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等重大主题,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3. 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人文气息浓郁,引导青少年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他人,与精彩的外部世界交流沟通,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这个用心和愿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脉搏非常合拍,所以这道题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更考查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考生可写的内容很多,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展示写作才能。

    试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题目中的“你”字上。“你”,内涵丰富,内容宽广,其指代性几乎是不可穷尽的。从对象上讲,“你”,可以指任何美好的人或物;从数量上讲,“你”,可以指一个 ,也可以指多个 。所以,考生选择的余地很宽,写作的空间很广,面对这道试题,应该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议。

    显然,确定握手的对象,是写作本文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你”的巨大开放性,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或物。把“我”与“你”的精神血脉接通起来,让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让情感与情感互相交融,表达“想握手”的真诚愿望。

    可以写想与父母等亲人握手,表达融融的亲情,抒发感恩的情怀;可以写想与同学朋友等人握手,表达真诚的友谊,抒发“友情如花种,让我们共同播撒;友情如彩带,让我们共同剪裁”的热切愿望。握手的对象,可以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跨越时空,与前人握手。如,写想与陶渊明握手,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写想与陆游握手,抒写爱国的情怀,表达崇高的信念;写想与贝多芬握手,抒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表达对厄运的不屈抗争;写想与巴尔扎克握手,抒发对文学女神的仰慕,表达执著的追求。还可以写想与文学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握手,如写想与祥林嫂握手,抒发对社会底层弱小者的悲悯之情,宣泄对世态人情的感触;写想与玛蒂尔德握手,抒写对虚荣心的不齿和对诚实善良品行的赞誉,表明为人处世的准则。除“人”之外,还可以写“物”。物,可以是具体的,大到宇宙星空,小到一颗沙砾、一棵小草,都可以与之握手,倾心交流;也可以是抽象的,如“诚信”的品质、“俭朴”的美德、“健康”的理念等,都可以与之携手,倾吐心声。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情,舞动容。不论想与谁握手,不论想与什么握手,都必须言志,咏情,动容。“情”,是写好这道作文题的关眼。将“情”字贯穿,有真性情和真功夫,才能写出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思想认识的深浅,生活阅历的多寡,思维品质的优劣,语文素养的高下,用“情”这把标尺一量,全都泾渭分明。

4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英国大文豪箫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你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倘若彼此交流,你我就都有了两种思想。”

材料2: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与人协作也就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借用别人的价值,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材料3:联想集团是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可是,你知道吗,它的总部竟然在美国;美国波音747客机是空中骄子,可是,你知道吗,一架波音747客机大约需要450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成千上万个企业。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经历和体验吗?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这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1侧重于思想交流,材料2侧重于互助借鉴,材料3侧重于技术合作,但都体现了“交流合作”的思想精髓。把这个思想精髓汲取出来,就完成了对原材料的提要钩玄。这样,就可以把这篇材料作文转化为“交流合作”的话题作文,然后围绕话题进行构思。可从自身生活入手发掘与话题相关的材料,联系自己及身边的生活,通过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对“交流合作”的切身体验。也可以用“切分”法将话题细化,即把“话题”主干分解为若干分支,然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分支布局谋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求“一叶肥厚”,不求“枝繁叶茂”。如可把“交流”分解为“现代社会缺乏交流”、“缺乏交流的危害”、“和谐社会需要交流”、“交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等若干分支,然后抓住一个分支“小题大做”,从小的方面揭示富有针对性、时代感较强的重大主题。还可用“联想”法将话题扩展,即延伸思维触角,把话题从横向、纵向,正向、逆向等方向辐射开去,引出相关内容,然后再将思维聚合,选择最佳角度,侧重某一方面下笔。比如,把“交流”从自己的生活领域扩展出去,联想到与古之先贤、今之巨擘的交流,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交流等。总之,“交流合作”虽然是人们熟知的话题,但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感受,立足于与众不同的“自我”,用真实的思想、真诚的情感与读者交流,定能使人从中受到感化,产生真实而深刻的感悟。

4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寄托了孟子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它道出了一个社会应有的推己及人的道德追求。可是看看我们身边,不少人却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他人危难,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袖手旁观。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为什么我们屡屡看到那些人情冷漠、甚至人心险恶的场景呢?难道真的像有些人感叹的那样,人心不古了吗?

  请以“我与社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话题材料中列举的“人心不古”的现象很有典型性,可以说囊括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我们常说,一个人只有融入到他所处的社会中,与他人建立友善、互助、信赖、合作的和谐关系,才能得到发展。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社会而存在。但是由于世俗的偏见以及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的影响,使得人与人之间往往缺乏真诚的沟通,以致不少人对他人乃至社会采取不信任的“抵触”情绪。这种人际关系极大地伤害了人与人之间本应具有的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和睦关系,也是直接导致人情冷漠的不良社会习气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呼唤真情回归,强调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弘扬华夏民族中“推己及人”的优良传统,应该是写作此话题的立意原点。构思时,最好不要一味地抽象说理,最好能够列举几则自己耳闻目睹的典型事例加以证说,以使行文增强一点感性色彩。所举例证最好能够正反交织,以起到强化主题的效果。当然,如果能通过深入剖析,把形成当下一些不良社会习气的“所以然”揭示出来,那就更能加强观点的深度,在“发展等级”上跃上一个台阶。

4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上,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作了《汶川?向世界报道》的精彩发言。在发言即将结束时,张泉灵声情并茂地说:“一份帮助,乘以13亿就能帮灾区渡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张泉灵的这段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佛家的一个经典故事。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经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弟子们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一滴水,微不足道,转瞬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它永不干涸,怎么可能呢?释迦牟尼微笑着给出答案:“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显然,张泉灵的这几个排比句就是对这个故事的概括。她说的“一份帮助”“一份关爱”“一份信心”,就是故事里的“一滴水”,“乘以13亿”则是“江河湖海”。把这几个排比句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题目的含义就明确了,写起来就心里有数了。命题虽然没有直接引出话题,但不难看出,材料的立意指向属于“合作交流”的范畴。学生应当很容易概括出“团结互助”“众志成城”“增强凝聚力”等主题。需要注意的是,张泉灵的话是在抗震救灾的大背景下说出来的,显得格外有分量。在构思的时候,如果也能为自己的文章设置富有时代意义的背景,内容就厚重多了。另外,这几个排比句暗含了一组关系——“个体”与“群体”,这种关系应当贯穿于作文中,既要体现如何认识、发挥自身的价值,又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如何与群体,甚至与整个社会交融。在写作中还要注意用具体的事实,形象的表现手法去演绎这几个富有诗意的句子,使文章具体化,形象化,而不能以空对空,以概念对概念。如果从理性到理性,在概念上兜圈子,说不了几句就会捉襟见肘。

4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假日的旅行,在山川湖海、人文景观中打开生活的视野;心灵的旅行,在思索徘徊、欢乐痛苦中张开思想的风帆;生命的旅行,在探索挑战、失败成功中留下一生的印迹……

    请以“旅行”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

“旅行”,词典上的意义是为了游览或办事到路途较远的外地去。材料中列举的“旅行”的各种形式,第一种是本义,其他的是比喻义。显然,“旅行”的比喻义是无限的,列举不能穷尽,如精神旅行、情感旅行等。不论是哪种旅行,包括本义的旅行,对人生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审题时不要在本义的旅行上钻牛角,如果思维过于拘滞,思路狭窄,只在本义的旅行上做文章,写成一篇游记,那就太平庸,太肤浅了。命题的意图是引导考生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生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所以要在“旅行”的比喻义上下功夫,赋予“旅行”较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其具有时代感,让人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写作时,可以写一次具体的旅行,但不宜费过多笔墨,重要的是,要把具体的旅行提升到社会实践的高度,使其变为一次心灵的“旅行”,精神的“旅行”,乃至生命的“旅行”。即,要以本义的旅行为宾,以比喻义的“旅行”为主,如果喧宾夺主,文章就流于浅薄。也可以把具体的旅行当作切入点,由此生发开去,迅速进入“精神旅行”的层面。还可以把具体的旅行完全抛开,全力聚焦于“精神旅行”,如写一次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写读一部益人神智的名著,写与一位自己心仪的智者或生活的强者交流,受到如坐春风的教益等。总之,不管怎么写,提升“旅行”的高度,升华“旅行”的意义,使心灵受到滋养,是写作这道试题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把握好。

4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扔飞镖的游戏,看谁叠的纸飞镖飞得高,飞得远。每次游戏,钱学森叠的纸飞镖都遥遥领先。因为他叠的纸飞镖十分对称,且缝隙很小,利于飞行。儿童时期的游戏,可以说是钱学森热爱航天科学的萌芽。

    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时间玩,沉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利。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把玩还给孩子们!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话题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直面现代教育的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现在的学校,普遍只重视抓学习,从早到晚课程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玩”丢到了九霄云外;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玩”横加干涉,认为“玩物丧志”,影响学习。孩子们玩的权利被剥夺了,是个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问题。

    其实,玩,与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是孩子们早期的一种模拟性社会实践活动。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内容。儿童时期的钱学森玩扔飞镖的游戏,使他养成了用心思考的习惯,凡事都要努力找出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这种有益身心的玩,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热爱航天科学的火种。倘若我们在人类历史的海洋中沉钩,不知能打捞出多少类似的例子。所以,写这篇材料作文,要把孩子们的“玩”提高到早期实践锻炼的高度来认识,并且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

49.“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这是澳大利亚交通部给初学驾驶者的第一条忠告。的确,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你与别人分享,请在“分享         ” 中把空缺部分补写完整(如 “分享快乐”、 “分享成果”等,补写字数不限定),然后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1.认识“分享的范围”。从物质层面看,可理解为对有形的物质的分享,物质上的分享可以帮人摆脱困境,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此理。从意识层面看,我们很容易想到这几句名言:“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却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2.确定“分享的对象”。可理解为敞开胸怀,分享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快乐;也可理解为开诚布公,将自己的所思所得主动与他人交流,以求得协作和共同进步。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自娱自乐,闭关自守的后果便是裹足不前。

3.把握“分享的意义”。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能通过语言分享他人的经验,正是这一点使人类能够走出丛林,使文明得以延续。现在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资源的共同分享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现代的科学技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越来越和谐。

4.立足“分享的主体”。分享是一种大智慧,需要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还需要智慧和策略。虚伪奸诈者不会分享,对利益的攫取使他鼠目寸光;谨小慎微者不懂得分享,对世界的疑惧湮没了他的好奇;狂妄自负者不屑于分享,愚妄的优越感蒙蔽了他的双眼……而人类的孤独感也来源于不能分享:有的源自于不愿和别人分享,只能独自咀嚼痛苦;有的人的孤独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分享,如屈原,梵高,海子……他们的孤独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天才式的孤独。

5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世纪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到各地旅游。每到一处,父亲总要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详细地讲给他听。天长日久,歌德有了丰富的知识储藏,这对他以后的文学艺术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年幼的歌德常跟随父亲四处旅游,看起来是在游山玩水,但实际上是一种准备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可以使孩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得到锻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请以“实践”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写此话题,可采用“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相结合的办法。

①“小题大做”,试题的材料很小,话题却很大。尽管这段短小的材料涉及面很广,可从多方面挖掘内涵,比如,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兴趣,注意知识积累,早早打基础等,但试题已规定以“实践”为话题,所以思维必须聚焦于“实践”,从“小题大做”方面认识其意义,即要从社会实践的大主题上去看待歌德幼年时跟随父亲四处旅游的事,这样才能把自己所经历的类似的事情与实践联系起来,上升到社会实践的高度,这是“小题大做”。

②“大题小做”,这是写作此题的关键。实践,主要指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按照这个解释,“实践”的确是个很大的话题。对大话题,要将其化小,将其浓缩,即,通过自己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一两件实践活动,抒写自己受到的教益,获得的感悟。这是“大题小做”。

    所以,这道题的思维呈现的是互为逆向的形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小题大做”,是试题的写作要求,考生别无选择。“大题小做”,则是考生要下功夫思考的问题。实践,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实在太重要了。陆游在教他儿子学习写诗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里说的“功夫”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陆游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人们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大凡成就卓越的人,都注重从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宋朝的王安石游褒禅山,领悟到立志干事业与游山玩水的道理是相通的;著名作家贾平凹观察一块丑石的来历,感悟到寂寞生存的伟大。明白了这些道理,思路就开阔了,就不会把“社会实践”当作可望不可即的话题了。写作时,可不拘一格。实践活动,如果是亲身经历更好,不是亲身经历只要比较熟悉、感受较深也可以,还可以编织故事,只要虚构合情合理就行。

[满分示例]

51.                                                          感受乡村

                                                               浙江一考生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点评:

读这篇文章,仿佛在审视一篇诗意充盈的社会实践报告。作者仿佛到农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社会调查,满载而归,带回来厚重的思想沉淀、凝重的忧患意识,而过去那种满脑子浪漫的想象、“童话的乐园”一扫而光。

    文章重点写了作者对乡村的感受、对农民的关注。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写农民就是在剖析乡村的灵魂。作者勾勒的农民形象无限苍凉而无比清晰:佝偻的背影、满是沟壑的脸颊、枯瘦的身体、混沌的眼干涸空洞……纯净的语言凝聚着对乡村的深切理解,对农民命运的无限悲悯,这份理解与悲悯是那样厚重与真实。可以说,这篇饱含真情的抒情散文彰显了今日中国繁盛表象之下最本真、最可贵的良知。这是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上的闪光点。在这个闪光点的映衬下,那些只单纯着眼于乡村风光、乡土人情、童年生活,而缺乏对乡村生活深层思考的作文,实在是相形见绌。

    这篇文章进一步启示广大青少年: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深入思考人生,才能拥有厚实的生活积淀,才能写出揭示生活本质、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52.                                                           他 们

                                                         上海一考生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点评:

这是一篇引起上海市民高度关注的满分作文。其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作者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农民工,表达了真诚的悲悯情怀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抒发了对“他们”的关注、关爱之情,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章运用概述笔法,把丰富的细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在感性的描写中寄寓着理性的思考,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文章结构独特,几乎每个细节自成一段,却无凌乱、琐碎之感,颇像用“蒙太奇”手法剪辑的十组镜头;语言简洁,文笔优美,空灵飘逸,又像一篇诗化的散文,感人至深。

53.                                                        我想握住你的手

                                                                  上海一考生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冬天最后一抹雪还在山头,你就在融化的雪水里开始发芽,不顾雪水残存的那一丝冰凉,不惧夜晚里寒风的怒吼。山头的雪走了,寒风失去了伙伴,也回到西伯利亚的老家去了。春天,雪水里孕育的春天,清新的露出你的笑脸,化作柳叶,吐出一丝丝绿;化作春风,吹醒一颗颗心;化作一缕缕阳光,催开热烈的花朵。桃红柳绿是春天,万紫千红是春天。孩子们在春天歌唱未来,农夫们在春天播种希望。

    春天,我想握住你的手,向你倾诉生活的向往,握住你的手就象握住绿色和希望。春天嫣然一笑,希望在你的心里,春天在爱里。春天,你奔向前方的脚步匆匆,风筝在蓝天下驾着祥云也难以追上你的笑容。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春天留下绿色的种子,夏天用温暖的怀抱滋养着一棵棵柳树、一团团花朵、一池池春水。柳树的绿荫越来越浓了,给人以凉爽;花朵以最灿烂的笑容谢幕,一个个青果挂满树间;河里的鱼也大了,迎着朝阳翻滚着灵巧的身体。太阳是夏天的主宰,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点燃一切的热情。学生辛勤的念着书,农夫在地里耕耘,工人在工厂凑响劳动交响曲。夏天实在太累了,倾盆的暴雨就是她流下的汗水。

    夏天,我想握住你的手,祈求你给我永远的热情。夏天挥挥衣袖,夏天在汗水里,热情在灵魂里。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秋天不知道躲在哪颗树后,默默的看着夏天的离去。桃红了,梨黄了,葡萄在夜里香了,玉米撑开了玉米壳,稻子压弯了腰,小伙子和姑娘开始恋爱了,秋天换上演出服来到了台前。秋风吹过,农夫收割庄稼,鸟儿换上厚厚的羽毛,骄傲的孔雀也收起了翅膀。秋雨是秋天感伤的泪,秋霜是秋天别离的序曲。

    秋天,我想握住你的手,金色的秋天留给我金色的收获,感伤的秋天留下一个感伤的梦。秋天在梦里。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

    白雪象预言者,一切又将重新开始,让我们把世界重新变成一张白纸吧。冬天在天空里抖抖身手,一片片雪花落下,树白了,山峰白了,田野白了,村庄也白了。白皑皑的世界只有北风坚持在巡逻。

    冬天,我想握住你的手,不要让寒冬消逝了人们的梦。冬天是一个智者,白色是纯洁的世界,严寒只留在冷冻的心里。

    四季,我想握住你的手,有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季回答,有爱的季节是春天,有汗水的季节是夏天,有梦想的季节是秋天,有希望就永远没有冬天。

点评:

作者想象丰富而奇特,没有局限于与某个人握手,也没有局限于与一个“你”握手,而是将四季拟人化,分别与春、夏、秋、冬握手。这是一种化实为虚的写法,借助精彩的语言修饰,这种写法使文章显得十分空灵,富有诗意。纵观全文,作者对这种写法把握得较为娴熟,达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文章情感充沛而真挚,作者真诚的喜悦之情,与四季不断变幻的自然景物亲密融合,有一种物我相融的意境。结尾运用排比、象征的手法,既总结全文,又升华立意,扩展了文章的思想承载量。文章结构清晰而匀称,春、夏、秋、冬依次而来,条理极为分明,对每个季节“一视同仁”,抒写比重掌握得很有分寸,让春、夏、秋、冬平分秋色,没有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之感。语言优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纯熟,不少语句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如,“握住你的手就象握住绿色和希望”“太阳是夏天的主宰,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秋霜是秋天别离的序曲”“白皑皑的世界只有北风坚持在巡逻”等,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54.                                                            绿化心灵

                                                                福建一考生

    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使原本应当和睦温馨的家庭矛盾重重?为什么昔日的挚友会反目成仇,甚至拔刀相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路边的求助者不屑一顾,让人感到世态炎凉,人心冷漠?如果人人在心里各自筑起一道围墙,用一双冷眼看世界,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俞伯牙的琴声在山间缭绕,没有人能听懂,可是当悠扬的琴声拂过江面时,钟子期却听得如痴如醉。俞伯牙慨叹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他与钟子期不是用话语来交流,而是用音乐交流,用心交流。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只有真心交流,你才能体会到真爱的神圣伟大,友谊的真诚可贵。是交流给心灵增添了一笔笔亮色,给世界带来了一片片温馨。心与心的交流本是一杯酣畅的美酒,可为什么许多人要关闭心灵的大门呢?人心是异常敏感的。当人们被迫需要面对竞争的时候,他们感到客观的无形的压力笼罩了世界。竞争像一个漩涡,圈住了一个又一个人,罩住了一颗又一颗心。当人们学会了分析利弊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利弊。“个人主义”在这个时代得到广泛的默认。它像一个个圈子,让人心在圈禁中变得冷漠了。

    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觉无奈?因为人心冷了。

    当无数矿工因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而葬身井底时,当无情的大火吞噬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时,当假酒假药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时,你的心跳有没有加速?为了个人的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损失了多少,你的心疼痛过没有?

    教训是惨痛的,为什么悲剧还要不断重演?为什么不敞开心扉,让真心去交流,去呼唤?为什么不可以抛开一已私利,为了一份责任、一份关爱去互相交流?

    交流就像柔柔细雨滋润着大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注,碾着时光的足迹,抚平了大地的创伤,滴穿了人与人之间如磐石般坚硬的隔阂。呻吟着的地球在呼唤着绿色的世界。而绿化世界,必先绿化人的心灵。只要人们都能奉献一点爱心,用真心去和别人交流,多一点爱心,多一份温馨,世界就会变成爱的人间。

点评:

    本文有三大亮点:一是题目拟得好。“绿化心灵”,轻盈灵动,富有诗意,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给人以美妙的遐想。二是骨架搭得好。作者把抒情性与议论性结合起来,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骨架匀称,脉络清晰。开篇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社会现象入手,以一组由几个反问句构成的排比提出问题,气势充沛而发人深思;继而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引出“交流”的话题,然后将话题与问题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运用正反对比等方法进行说理论证,指出缺少“真心交流”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用诗化的语言发出“绿化心灵”的真诚呼唤,既照应了题目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奉献爱心,真心交流,是解决社会顽症的良方。三是材料选得好。文章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化了“交流”的内涵。“为什么现在楼越盖越高,网络越来越先进,而人情越来越淡漠?因为人心远了;为什么今天‘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却让人感觉无奈?因为人心冷了。”这些语言材料是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有很强的哲理性,从反面彰显了“交流”的社会意义。

55.                                                  拔掉心中的杂草

                                                          湖北一考生

     社会是一片肥沃而成分复杂的土壤,在岁月风雨的浸润下,许多人的心中都会滋生出种种杂草,使心灵不堪重负,丧失活力以至奄奄一息。要想使心灵重现生机,我们就应该毫不留情地拔掉那些长在心中的杂草。

    自私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目光如豆,只看到自身的那点小利益,而看不到别人和集体的利益,从而干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长此以往,你的朋友甚至亲人都会离您而去,让您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您想成为这种令人不齿的“孤家寡人”吗?不想!那么赶快拔掉这种杂草吧,使心灵重现往日那种大公无私,心胸开阔的繁荣景象。

    忌妒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天天驱使你跟别人攀比:比吃,比穿,比用,比职位,比权势,比待遇。只要别人有哪一点超过了你,它就会疯狂地长,长,长!如果实在比不过别人,你就会心怀怨恨。恨到极点,它就会驱使你对别人做点手脚,使点绊子。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处处提防你,像防贼似的。亲爱的朋友,你想让人们把你当贼防吗?不想!请赶快拔掉这种杂草吧,使心灵重现往日那种平和宽容的丽日阳光。

    贪婪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支使你把手伸得很长很长,捞了财物,还要捞钱,捞了一万块,还要捞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直到把你“捞”进监狱,被庄严的法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你想锒铛入狱成为人民的罪人吗?当然不想!那就赶快拔掉这种杂草,去找回那个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原汁原味的自我吧。

    自卑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让你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从而丧失了自信。时间长了,你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死气沉沉、猥琐不堪的形象。亲爱的朋友,你想让那样的形象伴随你一生吗?不想!赶快拔掉这种杂草,去找回那个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真我吧。

    自傲是长在心中的杂草,这种草会让你高高在上,目空一切,除了自己,瞧不起任何人。谁喜欢跟盛气凌人的人为伍呢?亲爱的朋友,你想那样独来独往地在社会上混一辈子吗?不想!赶快拔掉这种杂草,去找回那个满面春风,平等待人的真我吧!

……

    亲爱的朋友,当你拔掉了这种种杂草,就等于为心灵卸下了种种负担,你就会感到浑身轻松自在,你的人生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是一片肥沃而成分复杂的土壤,人人拔掉心灵的种种杂草,这片土壤就会只开鲜花,风光无限。

点评:

这篇文章构思新巧,语言精练传神,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富有美感;最可贵的优点是有较强的社会性,涉及到了“人与社会”的严肃课题,思想内容达到了一定深度。作者把社会上许多人的劣根性概括得较为全面,并一一加以针砭,颇有警世意义。文章运用形象化的手法说理,把自私、忌妒、贪婪、自卑、自傲等比作杂草,比喻贴切,说理中肯;结构采用并列式,每个板块匀称谐调,使文章形成排比段结构的形式,气势极为流畅;结尾精美如诗,既与开头照应,又高度概括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人拔掉心灵的种种杂草,社会这片土壤就会只开鲜花,风光无限”,读到这诗意充沛的句子,我们每一个人能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吗?

56.                                                     沙砾·撒哈拉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李东芳

沙砾静静地躺在撒哈拉,炽热的太阳烤着它,清冷的月光照着它,干燥的热风吹着它。偶尔有耐旱的动物爬过,饥渴的旅人走过,阴沉的云翳飘过。但沙砾对这一切无动于衷,静静地躺着。它只知道自己是沙砾,却忘了它其实也是撒哈拉。所以它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那么渺小。

庸庸碌碌的人们,在生活的打磨机上被削去了棱角,只是为了活而活着,心如死水,就像那颗沙砾,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撒哈拉。所以他们和那颗沙砾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精彩的世界之外,于是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那么渺小。他们为此很是无奈。

人是沙砾,辽阔的撒哈拉就是孕育你成长的土壤;人是水滴,浩瀚的大海就是你尽情表演的舞台;人是星星,深邃的苍穹就是你展示自我的背景。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却被世俗的风尘蒙住了双眼,他们只见沙砾,不见撒哈拉。

据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用了100颗智慧果,而人类只用了其中的一颗。人类孤陋寡闻,却为此沾沾自喜。人类忘记了上帝赐予的那99颗智慧果,实际上是忘记了自己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潜力,忘记了这种潜力,就会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那么渺小。

长久的孤独催生了思考。沙砾终于明白了:沙砾就是撒哈拉!经过生命之风的吹拂,那雄浑的撒哈拉就是沙砾辉煌的杰作。沙砾与沙砾之间互相交流,沙砾与沙砾之间互相融合,沙砾与沙砾之间互相凝聚,就形成了浩瀚无边的撒哈拉。于是沙砾与撒哈拉和谐地融为一体,共同演绎着波澜壮阔的美丽和神奇。于是沙砾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自己很渺小,它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它觉得自己是那么强大。

于是,像沙砾那样的人明白了:一个人是孤独的,但千万个志同道合的人组合在一起,就汇成了欢乐的海洋;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千万个富有爱心的人凝聚在一起,就浇铸成了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是的,生活就是这么奇妙!一个人放飞一只小鸟,无关紧要,但每个人都放飞一只小鸟,就营造出一片诗意充沛的天空;一个人扶起一棵小草,无足轻重,但每个人都扶起一棵小草,就铺就了绿意盎然的大地。那么,让我们用心生活吧,看到一株在春雨中亭亭玉立的修竹,要想到横空的翠绿;看到一条在暮霭中静静流淌的小溪,要想到浩淼的江海;看到一颗在夜空中悄悄眨眼的星星,要想到璀璨的银河……

因为,沙砾,就是撒哈拉!

点评:

“一份帮助,乘以13亿就能帮灾区渡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这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人们经常听到的话。这篇抒情色彩浓郁、思想内容深刻的哲理散文,就是对这句话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作者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沙砾和撒哈拉喻指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意在告诫人们:作为个体的人是渺小的,但无数个体的人凝聚在一起,就会演绎出波澜壮阔的美丽和神奇。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为深厚,文笔优美,意蕴丰富,含蓄而不晦涩,反复、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娴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观点显得十分鲜明;结尾由抒写沙砾到揭示人生的真谛,转换自然,衔接缜密,体现了较强的结构全篇的能力。多用句式整齐的排比句,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气韵流畅,表意深刻。   

57.                                                              在路上

                                                                北京一考生

    喜欢旅行,也到过不少地方。曾到过黄河,感受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曾去过西湖,见识了“西湖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惊艳;也曾攀过庐山,思索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喜欢旅行,不仅仅喜欢这些美景,更令钟爱的是在路上的过程。带着对目的地的向往和一点焦急,带着对未知旅途的好奇和一点紧张,品位(味)这一场旅行,就像品读人生一样。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长长的旅行呢?从幼年走过天真的童年,张扬的少年,拼搏的青年和中年,然后走到暮年,们永远都在路上。

    或许你会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走过一重又一重的磨难,踏平一丛又一丛荆棘,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即使到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经又能怎样?这一路走来的风雨磨砺,们已经成长。们有在路上的旅途日记可以回味,可以珍藏,这一场长长的旅行们没有白白走过。

    或许你会像苏轼,走过挫折与苦难,走过一站又一站山清水秀,在你人生的旅途中邂逅你生命中的赤壁,这真是旅行中的大惊喜!你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倾心于赤壁之下的明月清风,人生中有几多时间能像这样毫无顾忌地快乐!即使你没有遇到赤壁,在路上总会有其他惊喜等着你。一颗流星,一朵花开,都可以成为你旅途中最动人的风景。

    或者你的目的地没有那么辉煌,你的中转站也没有那么灿烂,你像大多数人一样走过一场平凡的旅途。但这旅途中一定有许多不平凡在道路上等着你。金榜题名的惊喜与自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与欣喜,苦难中朋友伸出的双手,跌倒时父母或爱人一个鼓励的眼神……

    每个人的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在路上的感悟也不相同。

    有一位诗人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管背后袭来怎样的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喜欢旅行家的永远在路上的姿态,当然更有他的无悔和执著。

    人生是一场长长的旅行,们永远都走在路上。那么抓紧现在赶快前进吧!    

点评:

作者把本义的旅行当作一块小小的楔子,开篇用一组整齐的排比句概括了自己的几次旅行和感受,然后迅速剖开本义旅行的层面,向比喻义的旅行纵深掘进。文章转换自然,用“品味这一场旅行,就像品读人生一样”的比喻句将具体的旅行收束,向“品读人生”,即“人生的旅行”过度。

    作者没有枯燥地说理,空泛地大谈人生的意义,而是将“人生一场长长的旅行”转化为“在路上”的形象说法,这样既很快点明了题旨,又避开了概念化的泥淖。文章引证丰富,内容充实,抒情真挚,议论有一定力度。题目“在路上”含义较深刻,一语双关,表面上指旅行之路,深层含义指的是人生之路。作者没有完全抛开“旅行”的本义,而是把它当作文章的支撑点,使读者形象地感到,人生的确像“一场长长的旅行”。

 

58.                                                         放飞孩子

                                                           湖南一考生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地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过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上学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帮助背书包;生活嘛,有父母帮着洗洗被,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脏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 “鹰”飞出笼子,还要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从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点评:

本文标题 “放飞孩子”,与所给材料形成了鲜明对照。学校只抓学习,不抓“玩”;家长只关心学习,不关心“玩”,本文作者却针锋相对地提出 “放飞孩子”,鲜明地彰显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从被囚禁的雏鹰由于缺乏早期的实践锻炼而活活饿死的悲剧入题,逐步深入开掘,对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痛下针砭,发人警醒。文中列举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典型事例,是“严加管束”“包办代替”等教育形式催生的怪胎,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力地证明了“放飞孩子”、让他们投身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雄辩说理,深刻剖析,振聋发聩,是一篇切中社会时弊的议论佳作。

 

59.                                                      分享生命的精彩

                                                                   许丽文

    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铸造的,所以,知音与你分享的不只是感觉,还有向往。钟子期既死,伯牙亦无心苟活于世。于是摔琴自弃。分享,却也如此凄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清辉遍洒胸臆,量这些大小杯儿怎能盛得起?是离愁,还是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思岂是一个人的事,在千里之外,有人与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苦后便是甜,分享后便是快乐。寂寞的酝酿,思念的醇香。东坡的思念,系在千里之外的孤坟,而孤坟内的思念,却充盈在世间。别担心一人承受,随时都有人与你分享……

    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拥有时却毫不在意。于是李煜叹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国重游,无限江山。当李煜独自凭栏,独自感伤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分享他的悲凉。那会是谁呢?他的国家在风中沉睡,他要向风儿寄托他的哀思,向雨儿倾诉他的悲苦。淅淅沥沥的一场春雨,帮他分享了一切痛苦。春雨纷纷,笼走一切哀伤。原来有时分享的不只有快乐,还有苦痛。

    执着的追求需要不懈的努力,而阿炳却在独自守着那份感觉。那同样是在追求,对音乐之美的无限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分享他的快乐,那就是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赏。二胡用它颤悠悠的音拨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轻轻一捻,便生出无限情愫。那对美的欣赏,如果美单单只存在于世,而无人欣赏无人分享,那将会如枯萎的花,一瓣一瓣凋谢,落了一地的哀伤。分享美的一切,便是对生活的信仰。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也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快乐的分享,痛苦的承担。在你与人分享的时候,就肩负着一份重任。让他更快乐,让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你的心灵。

    鼓起勇气,让我分享你生命的精彩!

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单纯,布局谋篇十分规范:开篇用两个句式整齐的设问提出问题,在“谁来聆听”“谁来领略”中暗藏“分享”的话题;然后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切入,“分享”的话题浮出水面;主体部分用丰富的事例围绕“分享”大做文章,凸显“分享”的话题;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收束全文,点明题旨,首尾自然圆合。

    文章讲究技巧,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强的感染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旁征博引,史料翔实,依事抒情,依事说理,情理交融;文章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先将“分享生命的精彩”藏匿起来,用诸多事例谈分享感觉和向往,分享相思的苦酒,分享内心的苦痛,分享美妙的音乐和美的一切,最后在简明地概括了“分享”的意义之后,将分享的所有内容全部收入“生命的精彩”的旗下,卒章显“旨”,有曲径通幽之妙。

 

60.                                                        大自然的启示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高级中学   陈昱洁

我是个农村女孩。

提到农村,人们会想到大自然;或者提到大自然,人们会想到农村。农村,似乎成了大自然的代名词。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是大自然之子,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长大的。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小河边,在夕阳下,在山坡上,在丛林里无忧无虑地追逐嬉戏。清凌凌的河水像一条长长的录音带,录下了我欢乐的笑语;蓝湛湛的长天像一张硕大无朋的底片,摄入了我活泼的身影;大山的折皱像一把把雕刀,刻下了我冒险登临的秘密;树木的年轮像一页页书稿,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

不知不觉间,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在我童年的履历表上画上了句号。一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从山里飞出去吧,到外面见见大世面。”我明白父亲的苦心:蚕蛹破茧,是为了在阵痛中化蝶飞舞;雏鹰离巢,是为了练就搏击长空的羽翼。

于是,我来到繁华的都市,负箧从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如果说农村是大自然的代名词,那么城市则是现代文明的同义语。初来乍到,城市的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新鲜。我像一头刚问世的牛犊,睁着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个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红酒绿的世界。但不久,我就厌倦了都市的繁华。绿意盎然,满目野趣,是农村的主色调;而钢筋水泥的灰暗,则是都市的流行色。都市的园林再美,总有矫揉造作的味道,容不下大自然真正的性灵。于是,我常常在想象中,在睡梦里,安静地默想,让灵魂自由地探胜。

孩子的记忆,真诚而逼真。随着阅历增长,素养渐深,回忆儿时和大自然相亲相近的情景,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而且,我觉得大自然一直在默默地向我隐喻着什么——

夕阳衔山,为树丛戴上一顶顶金冠。和小伙伴们疯够了,我在草地上曲肱而枕,静静地凝望天边的云霞、远山的暮霭,内心感到特别纯净。我恍然领悟,那不是我最初与大自然的倾心交谈吗?

熹微初露,山村苏醒了。小鸟啼唱,音色极美,与各种天籁之音——山风、流泉、松涛,和谐地融为一体,夺人心魄。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歌儿唱得好。学校每年的艺术节为我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乐曲在清润的歌喉间流淌,为我赢得阵阵掌声。我茅塞顿开,莫不是因为我从小受到了天籁的启发,特别是得到了小鸟的点化?

回忆,使我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

大文豪歌德,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到各地旅游,看起来是在游山玩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少年歌德来说,虽然这种实践活动是无意识的,是不自觉的,但却使他在与社会,与自然的接触中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性情,充实了心胸,为他以后的文学艺术创作注入了丰富的养料。

我的经历,不是与歌德异曲同工吗?

从青少年时代,就与社会,与自然亲密接触,必然收获丰富的知识储藏。这个储藏,是人生腾飞的坚实平台。

谢谢你,大自然!你不知给了我多少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我自豪,我是个农村女孩,从小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我骄傲,我是大自然之子,我永远不离开大自然的怀抱。

 点评:本文扣题较紧,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给“我”的启示。文采较优美,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少比喻生动、贴切;排比、对偶、拟人等手法运用较娴熟。有的语句富有表现力,如“大自然用神奇的画笔,在我童年的履历表上画上了句号”、“绿意盎然,满目野趣,是农村的主色调;而钢筋水泥的灰暗,则是都市的流行色。”等。作者美好的主观体验与大自然优美的山光水色十分谐调。捧读此文,我们仿佛在倾听一位农村小姑娘娓娓阐述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似乎通晓了自然万物的语言。更可贵的是,作者把幼年时期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上升到社会实践的高度来审视,立意高远,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结尾既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而且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整齐的句式,真挚的抒情,为文章增加了不少亮色。